苏教版六6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教案全集.doc
《苏教版六6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教案全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六6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教案全集.doc(133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最新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 长方体和正方体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展开图。 2、通过实例,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升、毫升),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1m3、 1dm3、1cm3以及1L、1mL的实际意义。 3、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5、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感受数学学习过程的探索性,获得成功的乐趣和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1)理解体积的意义。 (2)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和体积 (容积)的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 (3)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和体积(容积)的计算公式。 课时安排 17课时 第一单元 长方体和正方体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1)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1~2页例1、例2、 “练一练”,第4页练习一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立体图形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学习立体图形的价值,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 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关系。 教具准备: 长方体模型、框架,课件、长方体形状的纸盒,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习了一些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都是平面图形。 今天我们学习立体图形。 像墨水瓶、罐头盒、魔方玩具、牙膏盒、排球、肥皂盒、台灯罩,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立体图形,(出示这组物体的课件)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里面的——长方体和正方体。 二、探究新知: 1、说说你见过的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 2、出示例1: 拿一个长方体的纸盒来观察: ⑴长方体有几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形状?哪些面完全相同?从不同角度看一个长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 指导学生观察学具,直观地回答上面的问题。 得出: 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 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⑵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长方体有多少条棱?量出每条棱的长度,哪些棱的长度相等? 指导学生观察、测量。 得出: 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 ⑶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长方体有多少个顶点? 学生在小组里观察交流,指名回答。 师:因为最多可以看到三个面,所以我们可以这样来画长方体。教师板演画法。 3、请学生对照着长方体说说长方体的特征。 4、出示用细木条(或铁丝)做棱,用橡皮泥粘成的长方体框架,观察一下: ⑴它的12条棱可以分成几组?怎样分? ⑵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长度相等吗? 通过观察得出: 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零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它的12条棱可以分成4组。 引导学生总结出上面的两个问题,并回答。 5、选择一个长方体实物,说说长方体的特征有哪些,量出它的长、宽、高。 6、出示例2 正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它的面和棱各有什么特征? 学生自主观察思考,并在小组里交流。 师: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哪些相同点,有哪些不同点呢? 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汇报。 7、选择一个正方体实物,量出它的棱长。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 明确操作要求:同桌2人一组,选择一个长方体实物,先指出它的面、棱和顶点,并量出它的长、宽和高;再选择一个正方体实物,指出它的面、棱和顶点,并量出它的棱长。 2、做练习一第2题 观察这两个图形,从图中你能知道些什么? 3、做练习一第3题。 4、做练习一第4题 先让学生判断出摆出的是长方体还是正方体,互相指一下长、宽、高(或棱长)的位置,再说说分别是多少厘米。 引导:数一数,各由多少个小正方体摆成? 四、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教后记: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2)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3页例3、“试一试”和“练一练”,第4页练习一第5~9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能在展开图中找到长方体、正方体相对的面,能判断一些平面图形折叠后能否围成长方体或正方体。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重点: 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展开图的特点。 教学难点: 判断一些平面图形折叠后能否围成长方体或正方体。。 教学准备: 长、正方体模型、课件、长、正方体形状的纸盒,教材第117页上的展开图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谈话: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谁能对着模型再来介绍一下? 指名说说,全班交流补充。 二、探究新知 (1)除了同学们说的这些,长方体和正方体还有什么特征呢,这节课我们就继续来进行学习。 出示正方体纸盒: 你能够沿着这个正方体的棱把这个正方体纸盒剪开吗? 要求:剪的时候要沿着沿着棱剪,冰且各个面要互相联在一起。 学生尝试操作。 小组里交流。 (2)这个长方体纸盒你也能够沿着棱把它剪开吗? 学生独立操作。 看看长方体的展开图,你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观察交流。 追问:你能从展开图中找到3组相对的面吗? (3)完成练一练第1题 标注完后引导学生具体说说思考的过程。 (4)完成练一练第2题 先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进行判断,在此基础上再动手操作进行验证。 让学生把从第117页剪下来的图形折一折,验证自己的想法。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6题 学生小组交流,独立操作验证。 追问:为什么第二行中间一个图形不是长方体的展开图? 让学生把从第119页剪下来的图形折一折,验证自己的想法。 2、完成练习一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指名说说自己连线的思考过程。 3、完成“动手做” 启发学生思考:要围成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需要几张硬纸片,这几张硬纸片的形状的大小有什么联系? 让学会僧通过操作逐步掌握其中的规律。 四、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认为今天学习的内容什么是重点? 五、作业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1)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第6页例4、“试一试”和“练一练”,第8页练习二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含义和计算方法,能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发展空间观念和数学思考。 3、使学生进一步感受立体图形的学习价值,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长方体模型、框架,课件、长方体形状的纸盒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谈话:前两节课我们探索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 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 提问:长方体有几个面?这几个面之际有什么关系?他们可以分为几组?正方体呢? 二、探究新知 1、探究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出示问题:如果告诉你这个长方体纸盒的长宽高,你能算出做这个长方体纸盒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的硬纸板吗? 追问:做这个长方体纸盒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的硬纸板,与这个长方体各个面有什么关系?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吗? 在交流中明确:只要算出这个长方体六个面的面积之和就可以了。 (2)启发:请你借助自己手中的长方体模型思考,根据长方体的特征,可以怎样计算这六个面的面积之和? (3)学生独立列式,指名汇报,是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板书。 (4)比较小结:这两种方法都反映了长方体的什么特征?你认为计算长方体6个面的面积之和时,最关键的环节是什么?(要根据长宽高正确找出3组面中相关的长和宽) (5)提出要求:用这两种方法计算长方体6个面的面积之和,都是可以的,请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出结果。 2、探究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谈话:根据长方体的特征,我们解决了做一个长方体纸盒至少需要多少硬纸板的问题,如果纸盒是正方形的你还会解决同样的问题吗? (2)学生独立尝试解答。 (3)组织交流反馈,提醒学生根据正方体的特征进行思考。 3、揭示表面积的含义 谈话才我们刚才我们在求长方体或正方体纸盒致少各要用多少硬纸板的问题时,都算出了它们6个面的面积之和,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三、应用拓展 1、做“练一练”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列式和题中的直观图具体说明思考的过程。 2、做练习二第1题 让学生看图填空,再要求同桌互相说说每个面的长和宽,并核对相应的面积计算是否正确。 3、做练习二第2题 让学生独立依次完成体重的两个问题,再交流结果。 4、做练习二第3、4题 指名读题后学生独立解答。 最后引导学生比较求长方体的表面积与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过程和方法,说说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各要注意什么? 四、全课小结 同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什么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可以怎样计算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与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有什么联系? 板书设计: 教后记: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2)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第7页例5、“练一练”,第8~9页练习二第5~10题,思考题。 教学目的和要求: 1、进一步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能根据所求问题的具体特点选择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数学思考。 3、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灵活运用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能根据实际情况分析和判断所求问题。 教具准备: 无盖长方体纸盒模型一个,各小组准备火柴盒一个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谁能说说什么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 指名回答。 提问:长方体的表面积怎样求?正方体呢? 二、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例5: 指名读题。 启发思考:要求制作这个鱼缸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分米玻璃,实际上就是求什么? 可以怎样计算呢? 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想法,并选择一种想法算出结果。 集体交流订正。 2、出示练一练 读题后各自解答,指名两人板演。 集体评议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每步算式分别表示什么,确认计算结果。 指出:计算这样的实际问题,都必须先弄清要计算哪几个面面积的和,再计算结果。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习二第6题 指名读题,并说说题中已知哪些条件,要解决什么问题。 学生列式计算,师巡视指导。 2、完成练习二第7题 学生自己读题。 启发思考:解答这个问题是求那几个面的面积之和? 根据给出的条件,这几个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 学生先在小组里交流,然后独立解答。 3、完成练习二第8题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提问:这题要解决什么问题?这两个问题其实分别求得是什么?说说你的想法。 4、完成练习二第9题 自由读题。 引导学生回答: 教室的地面不需要粉刷;算出顶面和四面墙壁的总面积之后,还应扣除门窗及黑板的面积。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列式,集体订正。 5.做思考题。 四、全课总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知识?你觉得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些什么? 五、作业 练习二第10题 提出要求: 量一量,量出内盒、外盒的长、宽、高。 算一算:内盒和外盒至少各用硬纸多少平方厘米? 说一说:在小组里交流你的解答过程和结果。 议一议:计算内盒和外盒所用硬纸的方法有什么不同。 板书设计: 教后记: 体积和体积单位(1)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第10~11页例6、例7、“试一试”和“练一练”,第14页练习三第1~4题。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操作活动,初步认识体积和容积的意义。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发展空间观念和数学思考。 3、使学生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立体图形的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操作活动,初步认识体积和容积的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体积的意义。 教具: 大小不同的水果、玻璃杯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谈话:同学们,前几节课我们认识立体图形,大家都掌握得不错。这节课老师想和大家一起进行几个小实验,考考大家的眼力,愿意接受挑战吗? 让我们来试试看。 二、操作探究 1、学习例6 (1)教师出示一个空杯,给空杯倒满水。 再出示一个同样的空杯:这两个杯子同样大,装的水也是一样多吗? 下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 教师往空杯中装入一个桃,将满杯的水往装桃的杯中倒,直至倒满。 问:杯子中为什么会剩下一些水呢? 引导学生发现桃占去了一定的空间。 (2)教师出示两个水果,分别装入两个空杯,倒满水。 你觉得倒入几号杯里的水多?为什么? 指名学生回答,验证。 将两个杯中的水果取出,以验证哪个背的水多。 进一步明确:桃占的空间大,因而相应杯中的水就少;荔枝张的空间小,因而相应杯中的水就多。 (3)出示大小不同的三个水果,分别装入三个空杯,倒满水。 引导学生思考: 这三个水果,哪一个占的空间大?把它们放在同样的杯子里,在倒满水,哪个杯子里水占的空间大? 引导学生比较、推想。操作验证。 (4)师指出: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板书:体积 追问:你能举例比较两个物体的体积吗? 指名学生回答,再同桌互相举例。 2、学习例7 (1)出示两盒书 引导学生观察,那个盒子里的书的体积大一些? 学生比较后回答。 师:你们看,书的体积大,也就是书盒所能容纳的书的体积大。 这个书盒就是一个容积。 我们把“容器所能容纳的物体的体积,叫做这个容器的容积” 板书:容积 追问:这两个书盒,谁的容积大一些?为什么? (2)试一试 下面那个玻璃杯的容积大一些,你能想办法比一比吗? 师:什么是玻璃杯的容积,你能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在小组里交流比较方法,指名汇报。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第1题 借助示意图,先由学生进行直接判断,再通过操作演示验证。 指名说说,溢出的水的体积分别相当于哪个物体的体积。 2、完成练一练第2题 引导学生根据容积的意义进行解释。 3、完成练习三第1题 独立思考,指名回答。说说三堆饼干的体积为什么相等。 4、完成练习三第2题。独立思考,指名回答 5、完成练习三第3题。学生按要求进行操作,同桌互相检查交流。 6、完成练习三第4题 先让学生说说体积和容积分别指的是什么,有什么不同?再回答问题,集体交流。 四、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获得了哪些知识?你觉得这节课哪些地方值得大家注意? 五、作业 完成《同步》相关练习。 板书设计: 教后记: 体积和体积单位(2)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第12~13页例8、“练一练”、练习三第5~10题,思考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体积单位,初步具有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实际大小的观念。 2、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与难点: 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 教学难点: 建立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单位体积单位体积观念。 教具:正方体(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模型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谈话: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体积和容积,谁能说一说什么是体积,什么是容积? 指名说说,全班交流。 二、探究新知 (1)出示如例8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 你能说说什么是它们的体积吗?指名答。 观察这两个图形,你知道他们哪个的体积大吗? 学生猜测。 当学生有争议时,引导: 想一想,我们学习平面图形时,是怎样比较的?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吗? 突出:可一想把它们分割成同样大小的正方体,再进行比较。 小结:为了准确测量或计量体积的大小,要用同样大的正方体作为体积单位。 (2)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 我们已经知道了常用的长度单位、常用的面积单位.你能根据这些推想出有哪些常用的体积单位吗? 根据学生发言,逐次板书:常用体积单位──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随板书出示相应的模型.(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立方米) 认识立方厘米、立方分米. 请同学们取出自己带的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模型,观察它们的形状、大小,量一量它们的棱长各是多少。 板书: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厘米. 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分米. 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1立方厘米的体积有多大,1立方分米的体积有多大,身边什么物体的体积接近1立方厘米或1立方分米。 认识立方米. 先让学生根据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的概念,猜想一个怎样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米,想象1立方米有多大. 教师用棱长1米的架子演示1立方米的大小,感受1立方米的空间有多大。 (3)说明:升和毫升也是体积单位。不过它是用来计量液体的体积的。 直观演示:1立方分米就等于1升。 由此得出;1立方厘米等于1毫升。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三第6题。 同桌互相或一说,集体交流,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2、完成练习三第7题 学生自己数一数,集体交流。 3、完成练习三第8题 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物体让学生感知,进行比较,再作判断。 4、完成练习三第9题。 你在填写的时候是怎么思考的? 5、作练习三第10题。 提问:看图能想象出这个物体的形状是怎样的吗?它的体积是多少? 6、完成思考题。 说说是怎样估算的。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都学习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练习三第5题 板书设计: 教后记: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1)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第16~17页例9、例10、“练一练”和“试一试”,练习四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猜想、验证、交流和归纳等数学活动的过程,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能应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并能解决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探索数学问题的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重点: 正方体和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 教具: 长、正方体模型、课件、长、正方体形状的纸盒等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长方体模型,您能告诉大家这个长方体体积是多少?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吗? 教师演示,学生感知这个长方体模型的体积(每层有4个,共3层,一共是12个),这个长方体的体积就是12立方厘米。 揭示课题:对一些不可以分割的长方体,我们有没有办法计算的他体积呢?(板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操作探究,发现规律 学生按照要求用正方体搭出四个不同的长方体并编号。 让学生观察,并作小组交流。 这些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用了几个小正方体?不数,你怎样计算小正方体的个数? 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和计算小正方体的个数的方法比一比。 根据所搭的长方体填表:(表格略) 根据表格,引导分析,发现规律。 比较每一个长方体的体积,和计算小正方体个数的方法,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引导学生猜想:长方体的体积和他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 再次探索,验证猜想 出示例题10,让学生摆一摆,再数一数,看看一共用多少个小正方体。 课件演示,组织交流,摆出的长方体长宽高分别是多少?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这个结果与你刚才的猜想是否一致? 如果让你摆一个长5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的长方体,你能说出要用几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吗?学生思考后回答。 引导概括,得出公式 提问:通过刚才的操作,你发现了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吗?如何求长方体的体积? 交流的出结论: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如果用V表示长方体的体积,用abh分别表示长宽高,你能用字母表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吗? V=abh 启发引导。 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你能根据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写出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吗? 让学生尝试,再交流得出结论: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学生阅读教材第26页,说说正方体体积的字母公式。 应用拓展,巩固练习 做“试一试” 先指名说出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多少?正方体的棱长是多少,再独立计算。交流时先说说公式,再说说怎样列式。 做“练一练”第1题。 观察题中的图形,说出每个图形的长宽高或棱长,在独立完成。 做“练一练”第2题。 先让学生选择几个式子说说其表示的意思,再口算。 课堂作业:做练习四第2题。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四第1、3题。 教后记: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2)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第18页例11、“练一练”、练习四第5~8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统一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进一步认识两种几何体的基本特征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会应用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统一计算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让学生知道我国古代数学家在两千多年前就掌握了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勇超先贤的信心和决心。 教学重点与难点: 会应用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统一计算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以史料引入新课 1.古代数学家求长方体体积的方法. 课件展示:西汉末年我国古代数学家编撰了一本不朽的传世名著《九章算术》.这本书共九章,其中一章叫商功章,它收集的都是一些有关体积计算的问题.书中是这样叙述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的:“方自乘,以高乘之即积尺.”就是说,先用边长乘边长得底面积,再乘高就得到长方体的体积. 2.提出探究性问题. (1)看完这段叙述,你想到什么? (2)这段文字中描述的长方体有什么特征?底面积指的是哪一个面的面积? (3)古代数学家是怎样计算长方体体积的?它与我们今天掌握的计算方法相同吗?为什么? (4)怎样将这个长方体变成一个最大的正方体?它的体积怎样计算? 二、推导长方体和正方体统一的体积公式 1.长方体体积的另一种计算方法 让每个学生先独立思考上面4个问题,然后讨论(或同桌或小组)最后全班讨论、交流、总结出长方体体积的另一种计算方法。 (1)第(1)个问题是开放的,学生的回答会是多角度的.如,有的会从数学本身的角度出发,想到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有的会感受到数学是一种悠久的文化;有的会感受到数学是有的会仰慕祖先的睿智,从而激发自己努力寻探数学宝库的信心等等。 (2)弄清“底面”、“底面积”的含义. 当学生知道图中长方体的特征之一是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后,让他们指出图中哪一个面是底面,说说这个底面积怎样求.学生回答后,课件将这个底面涂上颜色.并标上底面积的计算方法: 底面积=长×宽=边长×边长. 告诉学生,一个长方体的6个面中,任何一个面都可以做底面,不一定要以水平放置的面做底面.应根据问题中的需要来决定,哪一个面利于问题的解决,就确定那个面为底面. (3)推出长方体体积的另一种计算方法. 提问:“你们掌握的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板书:长方体体积=长×宽×高 再问:“古代数学家是怎样计算长方体体积的?”学生回答后在上面计算公式的下方对着写:长方体体积=底面积×高. 引导学生对照两个公式,找出它们的异同点及之间的联系.让学生认识到古人和今人计算长方体体积的方法是一致的,两个公式可以写成如下形式: 长方体体积=长×宽×高 ↓ ↓ =底面积×高 2.推出正方体体积的另一种计算方法. (1)课件展示学生讨论前面第(4)个探究性问题的答案:将长方体的高减少到和底面边长相等时,这个长方体就变成了一个最大的正方体. (2)让学生说出这个正方体的底面(课件随即涂上颜色),然后推出这个正方体体积的另一种计算方法: 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 ↓ = 底面积 × 高 3.归纳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统一的体积公式,并用字母表示出来. 教师指着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提问:“这两个公式能统一起来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写上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的统一公式,并用字母表示出来. 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V=Sh 三、应用统一的体积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1.做书上“练一练”第1、2题。 学生独立作业,对正时用课件显示答案.提醒学生正确书写体积单位“立方厘米”。 2、做“练一练”第3题 哪个面试横截面?应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3、练习四第5题 课件展示:什么叫“横截面”? 用一个平行于底面的平面去截一个长方体,所得的截面叫横截面,这个横截面的形状大小与底面是相同的。 学生在理解了什么是“横截面”后,让其独立完成第5题。 4、练习四第7题 课件展示题意:一个长方形的操场──在上面铺上10厘米厚的三合土形成一个扁扁的长方体情境──再铺上4厘米厚的煤渣形成一个更薄一些的长方体的情境。 课件展示后让学生独立作业,集体订正。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受到了那些启发? 五、布置作业:练习四的第4、6、8题. 板书设计: 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1)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第19页例12、“练一练”、练习四第9~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的推导过程,明白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的道理。 2.会应用对比的方法,记忆并区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掌握它们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 3.会正确应用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进行名数的变换,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 根据进率进行相邻体积单位的换算。 教具:课件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纸盒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提问:“1平方分米等于多少平方厘米?想想是怎么推导出来的?请画在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纸上.” 学生6人一组,回忆并再次经历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的推导过程. (2)展示学生的推导过程,可请1~2名学生代表他们的小组上台述说,并将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的示意图──将边长1分米的正方体纸盒画上100个边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形展示出来. 二、探究新知 1、推导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1)猜猜看,1立方分米等于多少立方厘米呢? 你们能应用类似的方法推导出来吗? 要求每个小组将推出来的结果用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纸盒表示出来. 学生6人一组,进行探索、推导.教师巡视各组情况并进行指导:让每个学生在1平方分米的纸上画出100个小格,然后贴在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盒块的6个面上.这样,就得到一个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的数学模型。 (2)展示推导过程 请1~2名学生上台述说他们的推导过程:正方体棱长1分米,也就是10厘米,体积就是(10×10×10)立方厘米.并将他们做好的模型进行展示。 (2)展示推导过程 请1~2名学生上台述说他们的推导过程:正方体棱长1分米,也就是10厘米,体积就是(10×10×10)立方厘米.并将他们做好的模型进行展示. (3)全班归纳总结:教师用课件动态展示将一个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分割成1000个棱长1立方厘米的过程,并在示意图下醒目地写上: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或写在黑板上) 3.推导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1)提问:“不用操作,你能想出1立方米等于多少立方分米吗?” (2)学生独立思考.可提示:在脑子里想一个棱长是1米的正方体。再将这个正方体分割成棱长是1分米的小正方体,想想可分割多少个? (3)学生先在小组交流自己的想法,然后在全班交流,师生共同归纳出: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教师用课件显示出来(或写在黑板上)。 4.总结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1)提问:你学过哪些体积单位?请按从高到低的顺序把它排列出来,然后说出每个体积单位的相邻单位。 (2)引导学生观察: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并想一想:相邻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想好后在书上填空。 5.构建长度、面积和体积单位的计量系统. (1)让学生说一说,到目前为止,所学的长度、面积和体积单位各有哪些,它们分别是计量物体的什么的? (长度单位是用来计量物体长度的;面积单位是用来计量物体表面大小的;体积单位是用来计量物体所占空间大小的.) (2)提问:“长度、面积和体积单位,它们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相同吗?”学生回答后将书上第31页上的表格填完整,集体订正。 三、练习应用 1、完成练一练 引导学生认真审题,独立解答。 集体交流,指名说说换算思路。 2、完成练习四第9题。 学生独立完成表格。 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有什么联系和区别?这三类单位的进率各有什么特点? 3、完成练习四第10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引导学生说说面积单位换算与体积单位换算的区别。交流 引导学生归纳将高级单位的名数改写成相邻的低级单位的名数的一般方法(师板书): 高级单位的名数×1000=相邻的低级单位的名数 4、完成练习四第11、12题。 四、全课总结 引导学生回忆本节课所学主要内容。回忆时可按本节课所学知识的顺序来叙述。 本节课学习了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知道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会应用体积之间的进率进行体积单位名数的改写。 五、作业 练习四第13、14题 板书设计: 教后记: 相邻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2)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第21~22页练习四第15~19题,思考题。 教学目标: 1、能正确应用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进行名数的变换,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信心。 教学重点与难点: 能正确应用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进行名数的变换,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谈话: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谁能说一说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怎样的?它与面积单位、长度单位有什么不同? 这节课我们就继续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二、巩固练习 1、做练习四的第15题。 学生独立完成表格。 强调:计算时要正确应用相应的方法,并注意单位的正确。 2、做练习四的第16题。 提问:这两个问题不同在哪里? 3、做练习四的第17题。 指出:第(1)题求至少用多少铁皮,是求五个面的面积一共是多少,要注意弄清少的是哪一个面;第(2)题求最多可以盛水多少升,是求它的容积,可先按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再换算成容积。 4、做练习四的第19题。 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引导学生说说怎样想的? 四、拓展练习 1、思考题 2、阅读“你知道吗”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你觉得那些地方值得我们引起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总结。 四、作业 测量自己家中一件长方体(或正方体)型的物体,算一算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米。 板书设计: 教后记: 整理与练习(1)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第23~24页整理与练习里“回顾与整理”和“练习与应用”第1~6题。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对本单元所学内容进行梳理,进一步完善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知结构。 2、通过练习巩固本单元的基础知识,形成知识体系。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与难点: 对本单元所学内容进行梳理,进一步完善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知结构。 教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口答: 1、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 2、什么叫表面积? 3、什么是体积? 4、什么是容积? 5、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常用的容积单位有哪些? 6、怎样求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 通过回答上述问题,回顾本单元的有关概念。 二、做练习: 1、填空: (1)长方体有( )个面,( )条棱,( )个顶点,相对的棱长度( ),相对的面( )。 (2)正方体有( )个面,( )条棱( )个顶点;它的棱( ),每个面( )。 (3)长方体或正方体( )叫做它们的表面积。 (4)物体所占( )叫做物体的体积。 (5)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 )叫做容器的容积。 进一步巩固上面复习的内容。 2、在下表内填上合适的数: a(cm) b(cm) h(cm) 底面积(cm²) 表面积(cm²) 体积(cm³) 长方体 8.5 12 4 正方体 6 6 6 请学生说出填表方法; 填完后,集体订正。 3、单位的化聚: 3.6平方米=( )平方分米 3.6立方米=( )立方分米 350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480立方厘米=( )立方分米 50立方分米=( )立方米 4.3升=( )毫升=( )立方厘米 5200毫升=( )升=( )立方分米 先填空,然后指名回答; 说出填空的根据。 三、作业:P23 1、2,5,6. 板书设计: 教后记: 整理与练习(2)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第24~25页第7~13题,思考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综合练习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本单元所学的知识,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重点与难点: 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本单元所学的知识,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总结 教师:我们来一起复习一下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师用课件出示: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V=abh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abh 教师:由上面两个体积计算公式概括成的总公式是什么? 指名让学生回答.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出示: 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V=Sh 二、课堂练习 1.做教-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苏教版六 年级 上册 数学教案 教案 全集
咨信网温馨提示: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二***】。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二***】,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二***】。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二***】,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关于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