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_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三单元从圈层作用看地貌与土壤3.4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课后检测能力提升含解析鲁教版必修第一册.doc
《2019_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三单元从圈层作用看地貌与土壤3.4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课后检测能力提升含解析鲁教版必修第一册.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_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三单元从圈层作用看地貌与土壤3.4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课后检测能力提升含解析鲁教版必修第一册.doc(6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第四节 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 一、选择题 土壤既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一个要素,也是反映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一面“镜子”。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2题。 1.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氮除外)的最初来源是( ) A.成土母质 B.土壤质地 C.生物 D.基岩 2.生物与土壤关系密切,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生物是土壤矿物养分的最初来源 B.植物为土壤提供无机质 C.动物不能为土壤提供有机质 D.微生物主要通过对有机质分解、转化及腐殖质的合成,促进土壤发育 解析:第1题,成土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氮除外)的最初来源,A对。第2题,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土壤肥力的产生与生物的作用密切相关,但土壤中的矿物养分主要来自母质,故A错;土壤的有机质主要是来自各种动植物的残体、微生物体及其会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质。因此,动植物为土壤提供有机质,故B、C错;微生物主要通过对有机质分解、转化及腐殖质的合成,促进土壤的发育,D对。 答案:1.A 2.D 3.下图是各种成土因素作用示意图,正确的判断是( ) ①岩石主要影响土壤的土层厚度、水热条件 ②气候主要影响土壤的水热条件、理化性质 ③生物主要影响土壤的发育程度、肥力性质 ④地形主要影响土壤的质地、矿物养分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选D。岩石是土壤的成土条件,但不影响土壤的水热条件,故①错;气候主要影响土壤的水热条件、理化性质,故②对;生物主要影响土壤的发育程度、肥力性质,故③对;岩石主要影响土壤的质地、矿物养分,故④错。故选D。 读下图,回答4~5题。 4.图示反映的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是( ) A.成土母质 B.地貌 C.时间 D.气候 5.图示a、b、c、d四幅图的含义对应正确的是( ) ①a——低等生物作用 ②b——岩石风化崩解 ③c——土壤分层形成 ④d——成熟土壤形成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第4题,时间决定着土壤的发育进程,随着时间的推移,土壤从无到有,从薄到厚,层次由少到多,逐步发育成熟。第5题,读图,根据图示含义可知,a为岩石风化崩解,b为低等生物作用,c为土壤分层形成,d为成熟土壤形成。 答案:4.C 5.D 6.关于土壤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土壤是一个独立的生态系统 ②土壤的形成与地形和人类活动无关 ③土壤肥力的产生与生物作用密切相关 ④气候条件是影响土壤类型的重要条件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④ 解析:选C。土壤受其他自然因素影响,不是独立的生态系统;土壤的形成受地形类型、坡度影响,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土壤肥力的高低受有机质含量大小的影响,而有机质的来源与生物作用密切相关;气候的光热水影响土壤的形成,影响其土壤类型。故选C。 7.下图为江南丘陵某研究区红壤在不同措施下(均不施肥)的实验结果。与处理措施①比较,该实验结果表明( ) A.②处理措施使土壤有机质增多,利于保持水土 B.③处理措施使土壤酸性增强,利于积累有机质 C.②处理措施导致水土流失增强,土壤酸性减弱 D.③处理措施导致水土流失减弱,土壤酸性增强 解析:选A。读图可知,与处理措施①比较,②和③两种处理措施均使土壤有机质增多,土壤酸性减弱,加强了坡地的植被覆盖率,利于保持水土。相对比来说,措施②比措施③减轻土壤酸性,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效果更明显。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把甲、乙、丙、丁四份质地不同的土壤堆成形状大小相同的圆锥体,在其中三个土堆上覆盖一层相同的草皮。通过模拟实验观测相同降水强度下土壤质地、植被覆盖与水土流失量的关联性。读实验相关数据和土壤质地的三角坐标示意图,回答8~9 题。 实验相关数据表 甲 乙 丙 丁 土壤质地(%) 砂粒 40 45 78 14 粉粒 25 25 14 19 黏粒 35 30 8 67 水土流失量(g/m2) 47.3 201.2 15.7 76.9 8.甲土壤属于( ) A.砂土 B.壤土 C.黏土 D.粉土 9.实验结果表明,在相同植被覆盖条件下,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土壤质地( ) A.砂粒与黏粒比重接近 B.黏粒比重小,砂粒比重大 C.粉粒与黏粒比重接近 D.砂粒比重小,黏粒比重大 解析:第8题,根据表格中甲土壤的质地百分数值,对照三角坐标图,可以判断甲土壤属于壤土区域。第9题,实验结果表明,在相同植被覆盖条件下,水土流失最严重的是乙土壤,根据表格中土壤质地百分数值,可以判断乙土壤黏粒比重小,砂粒比重大。 答案:8.B 9.B 下图为小尺度范围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示意图。读图回答10~11题。 10.图中①至⑤代表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大气、生物、地质、地形、水文要素,其中对土壤形成比较稳定的影响要素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④⑤ 11.图示区域( ) A.土壤肥力与生物活动密切相关 B.山坡上的土壤厚度一般大于河谷 C.土壤的矿物养分主要来自植被 D.林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一般高于草地 解析:第10题,就某个小尺度区域来说,地形和地质条件相对是稳定的,所以对土壤的形成影响比较稳定。而当砍伐森林、开垦坡地、过度放牧后,植被减少,水文要素受到影响,导致水土流失,土壤贫瘠,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减弱,空气质量也会产生影响。故答案为C。第11题,土壤肥力的形成得益于生物活动;山坡会受到流水的冲刷,土壤在河谷易沉积;土壤的矿物养分来自成土母质;森林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一般低于草地。 答案:10.C 11.A 二、综合题 12.下图是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土壤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空气组成。野外一般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对土壤进行观察。 (2)土壤处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生物圈相互紧密接触的过渡地带,是一个____________的系统,是联系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的关键环节。 (3)土壤不仅是____________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可利用的珍贵的____________。 解析:(1)土壤是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野外对土壤的观察,一般从土壤颜色、土壤质地、土壤剖面构造等方面进行。(2)土壤是一个开放系统,它位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紧密接触的过渡地带,是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关键环节。(3)土壤不仅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可以利用的珍贵的自然资源,土壤功能的可持续性与农业及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 答案:(1)矿物质 有机质 水分 土壤颜色 土壤质地 土壤剖面构造 (2)岩石圈 水圈 大气圈 开放 有机界 无机界 (3)自然环境 自然资源 1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下图示意土壤侵蚀强度与坡度的关系。 (1)据图说明土壤侵蚀强度与坡度的关系。 (2)针对缓坡(坡度在24°及以下)地带土壤侵蚀特点,提出减少水土流失的可行性措施。 解析:(1)读图,将坡度分为缓坡和陡坡,分别观察不同坡度的土壤侵蚀变化情况。缓坡(坡度在24°及以下)地带,土壤侵蚀强度随坡度的增加而增大;陡坡(坡度在24°以上)地带,土壤侵蚀强度随坡度的增加而减小。(2)可采取工程措施,如修建梯田、护坡工程;生物措施,如保护森林,改善居民的能源结构,调整农业结构,减轻对土地的破坏。 答案:(1)缓坡(坡度在24°及以下)地带,土壤侵蚀强度随坡度的增加而增大;陡坡(坡度在24°以上)地带,土壤侵蚀强度随坡度的增加而减小。 (2)修建梯田、护坡、排水等工程;营造薪炭林,开发小水电,利用新能源,解决农村生活能源问题,保护森林资源;调整农业结构,鼓励多种经营,发展生态农业。 - 6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9 _2020 学年 新教材 高中地理 第三 单元 作用 地貌 土壤 3.4 分析 形成 原因 课后 检测 能力 提升 解析 鲁教版 必修 一册
咨信网温馨提示: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二***】。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二***】,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二***】。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二***】,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2019_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三单元从圈层作用看地貌与土壤3.4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课后检测能力提升含解析鲁教版必修第一册.doc
链接地址:https://www.zixin.com.cn/doc/4494285.html
链接地址:https://www.zixin.com.cn/doc/44942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