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_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课时双测过关七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
《2019_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课时双测过关七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_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课时双测过关七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6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课时双测过关(七)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A级——学业水平达标练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6分) 1.《南齐书·褚渊王俭传》载:“贵仕素资,皆由门庆,平流进取,坐至公卿,则知殉国之感无因,保家之念宜切。”该现象缘于( ) A.世官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解析:选C 由材料“皆由门庆”,可知对世族门阀的重视,符合九品中正制选官的要求。 2.钱穆说:“隋唐后通过科举考试来选拔人才,以德行和学识为依据,体现了平等的原则而非专断独占的作风。”据此可知钱穆认为科举制( ) A.有利于强化君主专制 B.加强了思想文化控制 C.重视官员的综合素质 D.抑制了世族门阀势力 解析:选D 钱穆提及科举制的选拔标准和原则,未提及对君主专制的作用,故A项错误;德行和学识成为科举的主要依据,但并未体现出思想文化的控制,故B项错误;德行和学识只是官员素质的一个组成部分,故C项错误;科举制选拔标准的公平公正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世族门阀势力,故D项正确。 3.唐太宗时期,大臣封德彝建议将征兵年龄从21岁提前到18岁,虽然相关诰敕经皇帝签署并下发到门下省,但给事中魏征坚决不肯署名,最终诰敕没有颁行。材料反映出唐代( ) A.三省六部制加强了君主专制 B.三省体制有利于科学的决策 C.给事中负有起草诰敕的职责 D.门下省权力远远超越中书省 解析:选B 魏征不肯署名导致唐太宗诰敕没有颁行,反映了对皇权有一定的限制,故A项错误;皇帝的诰敕遭到门下省的驳斥,说明门下省在行使审议的权力,这有利于科学的决策,故B项正确;给事中属于门下省,门下省负责审议,故C项错误;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分工合作,相互制约和监督,故D项错误。 4.图1和图2反映了中国古代中央机构的变化。此变化所反映的本质是( ) A.皇权不断得到加强 B.中央官员数量增多 C.大臣分工逐渐明确 D.丞相负责军事责任 解析:选A 从图1到图2体现了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到唐朝的三省六部制,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增强,故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秦朝、唐朝的中央官制的演变,无从得知中央官员数量的变化,故B项错误;秦朝、唐朝在中央官制上都有相关的分工,故C项错误;丞相负责行政权,故D项错误。 5.在隋至唐初,三省长官中书令、侍中、尚书仆射每日上午在政事堂(设于门下省)共同商讨国家大事,午后各归本省处理本职工作。由此可见,隋至唐初( ) A.实行三省六部制 B.决策与行政分离 C.实行集体宰相制 D.决策权归门下省 解析:选C A、B、D三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据材料“三省长官中书令、侍中、尚书仆射每日上午在政事堂(设于门下省)共同商讨国家大事,午后各归本省处理本职工作”可以得出隋至唐初实行集体宰相制,故C项正确。 6.孟子说:“有布缕之征,粟米之征,力役之征。”后世出现的一种赋税制度,同时采用了三种征取方式,却被史学家评价为中国历史上最为轻徭薄赋、项目分明的赋税制度。这种制度是( ) A.什一税 B.初税亩 C.租调制 D.租庸调制 解析:选D 什一税为西欧的赋税制度,初税亩为春秋时期鲁国的征税政策,租调制为魏晋时期的赋税政策,都不是采用三种方式征税,故A、B、C三项错误;后世赋税制度中,采用了三种征取方式,结合史实可知为唐代的租庸调制,且其在唐代的实行适应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民负担减轻,故D项正确。 7.780年,宰相杨炎奏请唐德宗实行赋税制度改革,收税“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古代赋税制度逐渐由“舍地税人”朝“舍人税地”方向发展。这有利于( ) A.松弛人身依附关系 B.保证农民生产时间 C.促进农产品商品化 D.催生新的经济因素 解析:选A 材料体现中国古代征税逐渐由征人头税到财产税,减少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故A项正确;征税标准的变化减少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但不能保证农民生产时间,故B项错误;征税形式由实物到货币推动农产品商品化,故C项错误;明清时期才开始出现资本主义的萌芽,故D项错误。 8.唐朝前期推行租庸调制,以丁为单位,缴纳固定数额的谷物、布帛和代役税。唐朝中期改行两税法,“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除征收谷物外,原来征收的布帛等实物改为折钱计征。这一转变( ) A.提高了商人的政治地位 B.完成了实物税向货币税的过渡 C.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D.加强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解析:选C 通过题干可知,在唐朝前期,“缴纳固定数额的谷物、布帛和代役税”,唐朝中期的两税法实行之后,“改为折钱计征”,这样就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进而加快了商业的繁荣,故选C项;唐朝中期两税法之后,“实物改为折钱计征”,只是改变了征收的内容,与商人的政治地位无关,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两税法实行不到30年,即被迫下令改货币计征为折纳实物,排除B项;两税法的实施,使得政府对人身的控制有所松弛,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共14分)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三省六部制是唐代职官设置的整体,三省是对重要最高权力的划分,将以前属于宰相的政府决策和执行权分开,由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承担。中书、门下两省是以皇帝的名义草拟和颁发诏令,且门下审复的第一个手续就是向皇帝复奏画敕,最后一个手续是用皇帝的宝玺进行“印逢”,就是说其工作运转受到了皇帝的严密控制,其权力完全是皇帝所赋予。在以皇帝和三省为核心的最高领导机构之下,政令的具体执行由六部与尚书省具体负责。唐代的六部设置于尚书省之下,分别为吏部、礼部、户部、兵部、刑部和工部,在每个部下面又设置了四个司,这样中央的领导机构为皇帝和三省,重要的执行机构就是六部和二十四司,这些机构统领着全国的行政事务。 ——摘编自赵冬云《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 的设置及其发展》等 材料二 以中书、门下较汉代之宰相,以尚书六部较汉代之九卿,在政制上,不可谓非一种绝大之进步。……尚书置左、右仆射,分判六部,各治三官,可免上述之弊。而尚书惟在政务之推行,至于出命覆夺,尚有中书、门下。故曰三省之于宰相,六部之于九卿,不得不说是政制上之一进步。 ——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三 从理论上讲,皇帝拥有天下所有权力,尚书省是贯彻皇权的具体办事机构,尚书省的首脑即为丞相。历史沿革中,尚书省的一枝独大,势必造成相权过重,为了分割和限制尚书省的权力,简明来说为了抑制相权,中书省和门下省应运而生。“三省六部制”是秉承儒家思想,汲取历代治权的有益部分完善而成的,到了唐代堪称为相对成熟的政治制度。 ——摘编自《唐代政治制度设计》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三省六部制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作用。(5分) (2)有学者认为“三省六部制具有民主色彩”,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理解。(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三省六部制“堪称为相对成熟的政治制度”的表现。(5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获取并理解材料一中的关键信息,从决策与执行的分离、分工明确、运转程序性,突出皇权等角度回答;第二小问,根据第一小问的归纳,并结合所学从行政规范、决策科学、行政效率、加强皇权等角度回答。第(2)问,一方面阐释其民主性,另一方面指出其维护君主专制的实质。第(3)问,主要从对相权的削弱、对君权的制约、决策的科学性等角度予以阐释。 答案:(1)特点:政府决策与执行分离;三省与六部分工明确;运转具有程序性,且突出皇权。 作用:使中央行政运行规范有序;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分散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2)理解:三省六部制下,三省分工明确,相互制约和监督,可以防止大臣专权;设政事堂由三省长官共议国事,形式上带有民主色彩,但其实质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 (3)三省六部制具有权力的制衡性。如三省的权力分立,门下省的封驳和谏官制度,是对君权的制约;而门下省和中书省的设立则是对尚书省权力的限制,即对相权的限制;唐代的丞相制是“集体领导制”,权力的互相制约相对保证了政策方针的制定及实施的大致正确。 B级——选考能力提升练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16分) 1.吕思勉为晋朝惋惜:“然而大权始终为自北南迁的贵族所把持,使宋武帝(出身贫寒)一类的人物,直到晋末,才得出现于政治舞台上,这也是一笔很大的损失。”造成这一损失的制度原因是( ) A.世官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解析:选C 九品中正制以门第为标准,使世家大族世代把持政权,是维护士族制度的工具,导致了材料中所述现象的出现,故选C项。 2.“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与材料相关的制度是( ) A.世袭制 B.郡县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度 解析:选C 结合所学可知,科举制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的重要标准,自隋朝确立后逐渐成为后世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因此,出现材料中“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的现象。故选C项。 3.自西晋至南朝,或设丞相,或设司徒,废置不一,但若要总揽朝政大权,必须加有“录尚书事”的头衔才行,否则只是赠官,并无实权。据此可知,三省体制形成的过程中,最初握有实权的是( ) A.尚书省 B.中书省 C.门下省 D.司徒 解析:选A “但若要总揽朝政大权,必须加有‘录尚书事’的头衔”可知尚书省是一个有实权的机构,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到中书省和门下省有实权,故B、C两项错误;“或设司徒,废置不一,但若要总揽朝政大权,必须加有‘录尚书事’的头衔才行”可见司徒一职也不具备实权,故D项错误。 4.隋朝规定“(丁)民满五十,纳庸代役”;公元624年,唐高祖颁布“……凡丁,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庸,每日三尺”。下列关于“庸”的理解正确的是( ) ①输庸代役有利于保障农时 ②唐与隋相比放宽纳庸年龄限制 ③相对减轻农民的劳役负担 ④租庸调制的基础是均田制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A 农忙时节用庸代替服劳役,可以保障农业生产,故①正确;隋朝规定,满五十才可以纳庸代役,而唐代只要是成年男子均可,说明唐代放宽了纳庸年龄限制,故②正确;纳庸代役,成年男子可以不去服劳役,相对减轻农民的劳役负担,故③正确;租庸调制需要农民有一定数量的土地,否则就无法缴纳租税,它是建立在均田制基础上的,故④正确。A项符合题意。 二、非选择题(共14分)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九品中正制,本想替当时用人定出一客观标准,还是不失此项制度所应有的传统精神的。但后来却变成拥护门第,把觅取人才的标准,无形中限制在门第的小范围内,这便大错了。唐代针对此弊,改成自由竞选,所谓“怀牒自列”,即不需地方长官察举,更不需中央九品中正评定,把进仕之门扩大打开,经由个人各自到地方政府报名,参加中央之考试。这制度,大体说来,较以前是进步的。汉制规定商人不能做官,做官亦不能经商,乡举里选系由地方政府察举呈报。现在自由报考之唯一限制,即报名者不得为商人或工人。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科举制大事年表 材料三 隋唐开始的科举始终将儒家经典作为考试的主要内容。……自隋唐以后,各代“大小之官,悉听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科举选官制度,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这样一来,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也就必然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这种流动性同时为那些原来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僚队伍,提供了可能性。 ——摘编自胡平《试论科举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 (1)据材料一,指出科举制与九品中正制的异同。(5分)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科举制演变的基本特征。(5分) (3)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政治的影响。(4分) 解析:第(1)问,从人才选拔标准和人才选拔方式方面分析不同点,从制度功用和报考限制方面分析其相同点。第(2)问,根据科举制大事年表,从考试内容、考试方式、严谨公平、僵化被弃、时代色彩等方面归纳其特征。第(3)问,据材料三并联系所学,从儒学地位、中央集权、社会流动性、扩大统治基础、官员文化素质等方面分析其影响。 答案:(1)异:选拔人才的标准不同,前者靠才能,后者靠门第;选拔人才的方式不同,前者考试,后者举荐。 同:都是选拔人才的制度;工商业者都不在举荐或考试之列。 (2)特征:单科走向多科,分科设目,方式多样,内容丰富;严谨公平,择优录取;由全国统一卷到南北分卷,兼顾地域平衡:考试形式和内容逐步僵化,最终被废除;带有较强的时代色彩。 (3)提高了儒学的地位;把选官权集中到中央政权;造成了社会阶层的对流;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 6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9 _2020 学年 新教材 高中历史 课时 过关 隋唐 制度 变化 创新 解析 新人 必修 中外 历史 纲要
咨信网温馨提示: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二***】。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二***】,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二***】。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二***】,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2019_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课时双测过关七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
链接地址:https://www.zixin.com.cn/doc/4493949.html
链接地址:https://www.zixin.com.cn/doc/44939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