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doc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doc(36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34 2020年4月19日 文档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附件一: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目 录 引 言 1 一、中国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高等教育的回顾 1 1.1 中国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 1 1.2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与培养模式的演变历程 2 二、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 3 2.1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结构、规模现状 3 2.2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与定位 4 2.3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教育教学现状 4 2.3.1 理论教学体系教学现状 5 2.3.3 依托的学科博士点与师资队伍结构现状况 8 三、与本学科专业相关的行业(或应用领域)现状与发展趋势 8 四、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今后5- 左右的社会需求状况 9 五、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思路 11 5.1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目标定位 13 5.2 构建分层次、多模式、多规格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14 5.3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和专业课程体系的指导原则 14 5.3.1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14 5.3.2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指导原则 15 5.4 坚持知识、能力、素质教育的辩证统一 16 六、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高等教育创新的重大研究与建设课题 16 附件三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根据教学指导委员会兰州会议的安排,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战略研究”课题由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东南大学、云南大学牵头,分教指委联系人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梁昌洪教授。本讨论稿是受梁教授委托,由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吴振森教授(物理学与天文学教指委委员、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理学院院长)执笔起草的。课题组成员还有:郭立新教授、李平舟教授、李文兴高工、车纯高工。 引 言 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已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起来,成为许多国家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关键要素,必将对未来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产生更大的影响。社会对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的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随着计算机及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建立,虽然,它归口于理科专业,但它又是一门与生产实践关系密切、适应面广、历史较短而又发展迅速的新兴专业。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学科是研究如何应用信息论、电路与系统理论和电子学技术及计算机技术,获取、传输和处理信息,是一门理工结合的交叉学科。它涉及知面很宽,主要包括无线电物理学、无线电波传播与天线、电子学与信息系统、生物医学电子学、信息与电子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学科。 一、中国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高等教育的回顾 1.1 中国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 旧中国的高等学校,只有院、系,不设专业。有计划地按专业培养人才是从1952年开始的。20世纪50年代末60代初设立此类专业的学校共有12所,70年新开设此专业的有7所,80年代新开设此专业的有7所,90年代新开设此专业的有13所。 中国现行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学科本科专业的框架基本上是过去的无线电物理、电波传播、电子物理专业。教育部1998年7月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将原来的无线电物理学、电子学与信息系统、信息与电子科学三个本科专业合并为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071201)专业,放在理学电子信息类一级学科下。新的专业目录明确了本专业的归属和专业培养目标,并列出了指导性的专业主干课程。上世纪末,由于计算机、电子信息科学高速发展,急需大量的电子信息人才,本专业的出现了跳跃式的发展, 以后开办此专业的学校猛增133所,达到了当前的172所(如图1)。 图1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情况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当前出现了很多新兴的学科,而且和其它的相关学科互相交错、联系紧密。本专业包含的主要学科有无线电物理学、无线电波传播与天线、电子学与信息系统、生物医学电子学、信息与电子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与此相近的专业或专业方向有:电磁场理论与技术、量子力学与波谱学、物理电子学与电子器件、超导电子学、信息系统理论与技术、应用电子学、微电子学、光信息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 1.2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与培养模式的演变历程 自教育部1998年颁布新的本科专业目录以来,过去专业划分过细,专业口径太窄的现象已经得到了明显的改观。当前,工学门类中电子气信息类一级学科下,属于电子信息类的本科专业一共有5个,即: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自动化。理科门类属于电子信息类的本科专业有6个,即: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微电子学、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信息安全、信息科学与技术、光电子技术科学。 由于本科专业的调整与合并,早期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主要由属于理学门类的物理学类的无线电物理、无线电电子学,工学门类的通信与信息系统、电路与系统等专业演变而来。 1998年10月召开的信息与电子科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全体会议(也即是无线电物理学和电子学与信息系统专业教学组全体会议),提出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四个知识点和四种能力。这四个知识点为:电磁场与电磁波;信号与信息;电路与系统;计算机。四种技能为:电子电路安装、电子测量技术的应用与电路测试的能力;综合运用电路基础理论进行电路设计与实验的能力;利用系统环境进行CAD分析与设计的能力;利用虚拟仪器的能力。 新的本科专业目录强调拓宽专业口径。然而,各高校的学科发展是不平衡的,其学科优势、师资状况、科研基础、专业沿革历史以及办学条件各不相同,没有一所高校能在宽口径专业所涉及的各个学科领域和各个研究方向上都处于优势地位。在兴办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这一新兴专业时,各高校都十分重视办出自己的特色。因此,在专业方向、课程设置、教学大纲与教学计划等方面能够说是百花齐放。但由于专业数量的减少和专业口径的拓宽,造成了众多高校在专业设置上的基本雷同。同时也造成了本专业培养目标的混乱,缺乏自身的专业特点,甚至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等工科专业相雷同。这一现象对电子信息类专业更加明显。这必然给教学和教学评估带来一定困难。 二、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 2.1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结构、规模现状 据统计,截至 底,全国设有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的院校共有172所。分布在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如表1),当前除西藏自治区没有设立此专业外,全国各省都开设有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 所在省、区 北京市 天津市 河北省 山西省 内蒙 辽宁省 吉林省 数量(所) 8 5 7 4 3 5 7 所在省、区 黑龙江 上海市 江苏省 浙江省 安徽省 福建省 江西省 数量(所) 7 4 13 6 5 4 4 所在省、区 山东省 河南省 湖北省 湖南省 广东省 广西 海南省 数量(所) 12 8 12 8 7 3 1 所在省、区 重庆市 四川省 贵州省 云南省 陕西省 甘肃省 青海省 数量(所) 5 8 3 3 12 3 1 所在省、区 新疆 数量(所) 4 表1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在各省、区分布情况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越来越引起各高校的重视。从1994年涉及此专业的31所学校,发展到当前(截至 底)设有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有172所院校,在短短的 中增长了554.8%。其中在全国重点建设的95所“211工程”学校中,有41所学校设有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占所有“211工程”学校的43.2%。“985工程”重点建设的34学校中,有19所学校设有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占“985工程”学校的55.9%。在172所学校中,综合性大学有32所;理工科型院校有67所;师范类学校有45所,农医类有8所;其它地市级院校有20所。 2.2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与定位 根据教育部本科专业调整后对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目标与定位的要求,本专业是培养具备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严格的科学实验训练和科学研究初步训练,能在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及相关领域和行政部门从事科学研究、教学、科技开发、产品设计、生产技术或管理工作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高级专门人才。 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和技术,受到科学实验与科学思维的训练,具有本学科及跨学科的应用研究与技术开发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 掌握数学、物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 掌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 3. 了解相近专业的一般原理和知识; 4. 熟悉国家电子信息产业政策及国内外有关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 5. 了解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以及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状况; 6. 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技术设计,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随着高等院校扩招,中国的高等教育也在从过去的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在高等教育规模持续增长的情况下,近年来,高等院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模式等也在不断的改革和变化,与之相适应的、以学生为本的、以能力训练为核心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在逐渐建立。根据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现阶段的培养目标能够分为两方面。一方面要以学生为本,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基础理论,适应性强、能够与相关交叉学科领域相互渗透和工程应用开发的通用性人才;另一方面,具有较强的电子信息学科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可持续发展的较高素质的研究型和应用型人才。 2.3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教育教学现状 172所院校中授予理学学士学位有137所,授工学学士学位院校有35所。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设置在工科院系的院校有47所,其中设置的院系主要有电子信息科学院(系)、电子信息与计算机系、电子科学系、计算机系、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机械和电气院(系)、精密仪器系、水声工程学院,甚至设置为管理信息学院和化学系。但这些院校中绝大部分均为 后申请设置的。值得注意的是,设置在与物理相关的院系有120余所院校。这与各院校授予理、工学士学位基本是相匹配的。从中也表明,大多数院校,特别是原重点综合性和重点理工院校的该专业是从专业目录调整前的相关专业演变而来。 2.3.1 理论教学体系教学现状 我们列举一些学校对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及主要专业课程的设置: 学校一: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具备电子科学、信息科学和计算机领域内较宽厚理论基础、实验能力和专业知识,能在该领域内从事电子系统、信息系统等的设计、制造和相应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研究、开发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本专业将对信息产业的电子器件及应用系统有所侧重。 主要专业基础课包括:高级语言与程序设计,算法与数据结构,操作系统与编译方法,信息论基础与编码,计算机组成原理,电路分析,信号与系统,电子电路基础,数字系统与逻辑设计,电子测量与电子电路实验,数字系统与逻辑设计实验,微电子学,光电子学,通信系统原理,通信电子电路等。 学校二: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设在航天学院。该专业培养具备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领域的基础理论,既具有电子系统、信号处理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基础和系统理论知识,又具有微电子集成技术、微机电系统技术、光电子系统中电信号处理技术的理论和技术基础、有自主创新能力的跨学科人才。该专业分电子系统集成技术、光电子系统中电信号处理技术两个方向。专业教学计划突出了以电子系统为基础,以信号处理、计算机和微电子技术为主线的基本框架,使学生掌握电子信息系统和组成单元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 主干课程包括:基础电子技术、集成电子技术、电磁场与电磁波、通信电子线路、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微弱光电子信号检测技术、计算机组成技术、计算机软件基础、网络与通信、微处理器结构、固态电子论、微电子器件原理与工艺、集成电路设计原理、电子设计自动化基础、微芯片集成系统、微电子机械系统、信息科学中的光电子技术等。 学校三: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具备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严格的科学实验训练和科学研究初步训练,能在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及相关领域和行政部门从事科学研究、教学、科研开发、产品设计、生产技术或管理工作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高级专门人才。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和技术,受到科学实验与科学思维的训练,具有本学科及跨学科的应用研究与技术开发的基本能力。 主要课程: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路分析原理、模拟电子线路、数字电路、通信原理、电磁场与电磁波、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图像处理技术等。 学校四: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设在电子科学系。本专业培养具有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应用领域的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能力,掌握电子信息系统的分析、综合设计的基本技能,熟悉计算机在信息获取、信息控制、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中的应用,能在信息科学、电子工程、计算机技术及其相关领域从事科研教学、科技开发、工程技术及生产管理的综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电路分析、模拟电路、数字逻辑电路、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FPGA应用技术、电子线路CAD、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随机信号处理、图象处理、离散数学、信息与编码、通信原理、信息感知技术与应用、计算机控制技术、计算机应用系统设计、数据库原理与应用、微电子技术基础、可视化编程技术、信息技术专业实验等。 学校五: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设在物理信息工程学院。本专业培养具备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严格的科学实验训练和科学研究初步训练,能在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及相关领域和行政部门从事科学研究、教学、科技开发、产品设计、生产技术或管理工作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高级专门人才。 主干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普通物理实验、电路分析、C语言、数理方法、模拟电路、数字电路、信号与系统、电子技术实验与设计、高频电路、算法与数据结构、微机原理与应用、单片机原理与应用、通信原理、自动控制原理、数字信号处理。 根据调查,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专业方向大致分为四类:电磁波类,通信类,信息处理类,微机应用与控制类。从课程设置来看,相当大部分院校此专业与电子技术或电子信息工程或电子科学技术,甚至与计算机应用与通信等专业差别不大。 2.3.2 国外典型大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结构状况 n 剑桥大学电子与信息科学专业 该校的电子与信息科学涵盖了一个较广的领域。包括电子线路和电子设备、数字信号处理、计算机中的数据处理等相关学科。这一领域的学生将立足于掌握信号与系统的基本原理并能设计相应的硬件平台。 大学后两年开设的基础专业课程主要是下列类别(不是具体课程,只是笼统的分类) :线性电路和器件;数字电路和信息处理;电磁学;电子机械;电磁场与电磁波。 大学三年级开设的课程模块(至少要选择以下课程中的8门课程):射频电子学;集成数字电子技术;电气系统;半导体工程;光电技术;信号与系统;系统与控制;数据传输;信号与模式识别;计算机与网络系统;软件工程与设计。 大学第四年课程模块(至少要选择6门课程):电子机械;计算电磁学;微观技术;VLSI设计、技术及CAD; 晶体管器件;电子系统设计;光电子学技术;光子学系统;电子传感器和仪器;太阳能器件;高等无线通信;电子材料学;控制系统设计;非线性控制原理;非线性混合系统;自适应控制原理;移动通信系统;信号检测与估计;数字滤波和功率谱估计;图像处理和图像编码;医学图像和三维计算机图形学;高等模式识别;语音处理;计算机视觉和机器人技术;复杂系统分析及方法;线性代数和最优化方法;随机过程和最优化方法。(属于专业方向为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和information and computer engineering) n MIT 电子工程和计算机科学系(Electrical Engineering and Computer Science) 该校没有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相近的专业为电子工程专业,它最初来自MIT物理系,后来从物理系分离出来。主要课程如下(省略部分计算机课程):电路与电子学;计算机结构原理;微电子器件和电路;电磁场及应用;量子物理;人工智能;概率系统分析及应用概率论;电力系统导论;电子学导论;模拟电路实验;数字电路实验;现代光学工程实验;动态规划和随机控制;数学规划导论;非线性规划;数据通信网;晶体管电路;反馈系统;高等电路技术;应用数学数值方法;偏微分方程数值方法;语音自动识别;数字通信原理;生理学、声学、语音感知原理实验;电磁场理论;高等电磁学;光学信号、器件、系统;电磁场、力和运动;等离子体物理;集成微电子器件;应用量子和统计物理;晶体管技术的物理原理;应用超导技术;人工智能;工程管理;有机光电子技术;高速通信电路和系统;半导体光电子技术;理论和设计。 n 日本早稻田大学的科学与工程学院(School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该校类似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设在电子工程与生物科学系(Electrical Engineering and Bioscience),其课程结构分布如下: 第一年课程:(省略生物科学) 电子工程前沿介绍 电磁学 计算机 第二年课程: 系统分析 电子机械 等离子体电子学 电子与电路理论 信号处理 电磁场能量 电路理论 概率论和统计学 数值分析 electric power circuit 计算机结构 控制工程 半导体物理 量子理论 第三年课程: 能量转换 Mechatronics 医学电子学 磁学与超导 光子学器件 绝缘体材料 功率电子学 电传导理论 计算物理 光子学 场论导论 机器设计 电力系统工程 工程实验(project laboratory)等 2.3.3 依托的学科博士点与师资队伍结构现状 根据 研究生招生目录,该专业具有依托相关博士点院校有56所。在具有博士学科点院校中排在前十几位的主要相关二级博士学科点有凝聚态物理、通讯与信息系统、光学、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无线电物理、计算机应用技术、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计算机软件与理论、机械电子工程、光学工程、测试计量技术与仪器、信号与信息处理、物理电子学、电路与系统、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和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表明该专业面宽,各院校该专业的专业方向依托的学科点较多,有理科博士点,也有工科博士点,师资力量较强。剩余116所院校没有依托的博士学科点。172所院校中具有依托相关学科硕士点的有108所,还有64所院校没有相关学科硕士点支撑,这些院校中相当一部分院校是近几年由原大专院校上升本科院校后以及本科扩招后设置的,或一般的地方院校。能够想象其办学条件、师资力量、学术水平离教育部对高等院校办学的合格要求还是相差较远。依托的主要相关学科博士点和硕士点见表2。 二级学科点名称 博士点数 硕士点数 二级学科点名称 博士点数 硕士点数 凝聚态物理 21 47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14 54 通讯与信息系统 20 47 测试计量技术与仪器 9 35 无线电物理 11 17 机械电子工程 11 46 光学 17 37 光学工程 10 32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14 35 电路与系统 9 35 信号与信息处理 7 47 物理电子学 8 22 计算机应用技术 18 85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 7 21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12 60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 9 31 表2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依托的主要二级学科点 三、与本学科专业相关的行业(或应用领域)现状与发展趋势 当前,国际上普遍认为,21 世纪作为高科技产业的6T 技术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它包括:IT(信息技术)、BT(生物技术)、NT(纳米技术)、ET(环境、能源技术)、ST(卫星、航空技术)、CT(数码内容技术)。 据了解,当前中国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已超过日本位居世界第二,并已经成为中国第一大支柱产业。例如,近年来,苏州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迅猛,去年实现工业产值1556亿元,占全国的9.5%,该省的一半以上。 1至8月,苏州电子信息产业完成的产值已超过去年,达到162亿元,增长近六成。苏州电子信息产业的一大特点是具有很浓的国际化特点,据有关部门提供的数据,今年1至8月份,苏州显示器出口达31.6亿美元,液晶显示板超过20亿美元,集成电路7.7亿美元,手机7.3亿美元,印刷线路板4.3亿美元,“苏州造”电子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所占份额日益增多。 世界电子信息产业不但总量增长势头迅猛,而且由于其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污染少、潜力大,能对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的其它各部门起带动作用,因此发达国家和新兴发展中国家对本国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和关注。当前,电子信息产业已成为许多国家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关键要素,其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不断提高。1998年电子信息产业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14.7%,考虑到其产品和服务价格下降的因素,实际贡献超过25%。1995年~1999年美国电子信息产业以年均30%的高速持续增长,对国民经济贡献率超过35%。从亚洲新兴工业国家的产业演进过程看,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是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1999年,全球电子工业总产值11335亿美元,其中美国占28%、日本占23%、西欧占20%、中国仅占4.25%。可见,在电子信息产业国际分工中,中国均处于中低端。 中国是一个尚未完成工业化的发展中国家,传统产业依然是中国在21世纪参与国际竞争的优势所在,但中国传统产业的工艺、技术、装备落后。在经济全球化的竞争中,将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用电子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是提高中国传统产业竞争力的主要途径。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生产经营规模已经很大,未来发展的重点与难点是解决电子信息产业的核心技术问题。高技术产业必须有自主的高技术作支撑,才能改变电子信息制造业以做加工组装和低端产品为主的局面。 四、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今后5- 左右的社会需求状况 随着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应用,特别是网络应用的普及,“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这个词的含义近年来在我们的社会中已经发生了很大程度的泛化。这在信息产业部发布的关于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市场构成的报告中有明显反映。该报告称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市场由硬件、软件和信息服务市场构成。其中: n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硬件市场由主机、外部设备、应用产品、网络产品和零配件及耗材市场五部分构成。 n 软件市场由平台软件、中间软件和应用软件三部分构成。其中: 平台软件市场由操作系统、数据库及其开发工具、系统及网络管理软件和其它平台软件四部分构成。 中间软件市场主要包括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网络安全软件和中间件产品。 应用软件市场分为行业通用软件、行业专用软件和通用类软件三部分,又以行业专用软件市场为主流。 n 信息服务市场分为软件支持与服务、硬件支持与服务、专业服务和网络服务四部分。其中,专业服务市场又分为系统集成、IT教育培训服务、IT咨询服务和IT外包服务四部分。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信息化重点专项规划》预计,“十五”期间,各级各类信息化人才五年共增加 万人,其中软件人员增加300万人。教育部等五部委 联合发布的报告称,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人才需求每年增加100万。 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前景如何,今后的就业方向何在?会不会骤热骤冷?这是很多考生填报志愿时的一个顾虑。电子信息产业是一项新兴的高科技产业。随着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化,电子信息产业必然会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已有30多年历史,象征着美国高科技成就的“硅谷”,近年来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人才短缺,程序设计、研究人员、工程师和计算机分析家满足不了众多公司需求,因而她们只好雇用外国人。据英国电子工业联盟调查,当前英国信息技术行业至少有5万个专业岗位空缺。德国信息产业界每年需要新增专业人才两万名左右,供求之比为l:3。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刚刚起步,方兴未艾,“人才饱和”、“走下坡路”还是比较遥远的事情。 中国非常重视电子信息主业的发展,已将其列为国家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近两年每年国家对通信基础设施的投资将超过1600亿元。各省和一些中心城市也都把电子信息产业列为当地的支柱产业。产业的发展以人为本。电子信息产业的长足发展,直接推动了电子信息类毕业生的就业工作。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一般是一所大学中比较热门的专业,是不少优秀考生的首选。同时,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生在理论基础方面比较扎实,按理说也应当是用人单位的首选。可是不少用人单位反映,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生虽然了解的知识很多,可是许多毕业生存在动手能力差、缺乏团队精神和交流能力等问题。 IT项目主管认为,当前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三点: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工具和方法的应用不熟、经验不足;责任心和纪律性不强。人力资源主管则认为,在实际工作中,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最欠缺的五个方面依次为:对工具和方法的应用不熟、经验不足;价值取向和对职业生涯的规划不成熟;外语能力欠缺;缺乏基本的抽象分析问题能力;承受压力的能力不足。 在IT企业里工作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生们普遍反映,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科学与技术这个专业的专业特征不明显,因而缺乏竞争力。其中相当一部分人甚至认为,如果再有一次机会选择本科专业的话,她们不会选择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应该加强数据建模等方面的能力,提高对抽象问题的解决能力,发挥自己在利用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实现抽象模型和软件系统方面的实力。也有16.2%的毕业生认为软件学院的毕业生会对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具有一定的冲击。 在从事与行业相关的应用系统开发与研究工作中,除了需要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知识,更需要与行业相关的专业知识,因此,非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在这一点上经常占有优势。 当然,在一些涉及较深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理论和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核心技术的工作岗位上,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受青睐。她们具备像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体系结构、编译原理等与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核心相关的知识结构,因此在比较核心的系统开发上具有比较明显的优势。 可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却已经开始出现困难。我们从教育部高教司得知,从 开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类专业(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的本科毕业生增加,而招生量却明显减少,从 的10.85万人减至 的7.17万人,这表明各校根据就业情况在调整招生规模。我们分析,主要各院校主要考虑市场经济的需求。当然,就当前而言,这是正常的,无可非议。如果重点院校中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培养方向多从学科方向考虑,适当加强基础理论,拓宽知识面,强化实践能力,使部分本科生在企业中有较强的适应性和持续竞争力。同时,也有相当一部分本科生能够有相当大的空间报考各类相关专业的研究生,或进入科研单位,能够为 以后的电子信息科学领域储备人才。 五、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思路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信息化重点专项规划》指出,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要把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放在优先位置,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十五”时期,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发展方针是:统筹规划,资源共享,应用主导,面向市场,安全可靠,务求实效。 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在各项技术领域的主导作用越来越突出,是当前科技领域的主要驱动力。电子信息技术将持续快速发展,产生新的重大突破,获得更广泛的应用,有效带动全球科技的发展。上世纪70年代大规模集成电路、微电子技术突飞猛进,线宽0.8µm经历了3年,到0.5µm为2年,0.5µm到0.35µm为20个月,现在主流特征线宽为0.13µm,突破了纳米工艺和设计技术,预计到 突破50nm可能达到目的10nm。 从信息与物质、能量的作用看,信息与物质、能量一样,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三者之间客观上存在内在联系,信息的产生、表示、传递与存储都离不开物质作为载体,也离不开能量的支持,物质的形态、结构和特征要由信息来反映,能量的有效转换,利用与驾驭也离不开信息。信息在很大程度上对物质和能量具有引导和调节作用,能改变物质流和能量流的方向、速度与数量,信息的这些本质特征决定了信息技术的主导地位。 信息是事物相互作用的反映,人类描述和改造事物愈来愈依靠信息和信息手段,信息量的指数级增长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决定了信息技术的渗透性、融合性和带动性。推动着不同技术、不同学科之间的融合、会聚,极大地带动和促进科技领域的创新发展。 随着信息的不断生成与激活,它将转化为知识,增强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推动生产力发展,极大的影响人类、社会、科技、经济、军事等领域,产生极大的社会、经济、军事效益。 从信息技术发展前景看,它当前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随着人们对微观世界和生命现象不断深入研究,信息技术在新的物质层次和特殊物质领域的扩展应用,将在新的结合点上推进信息技术自身的飞速发展,从而推动相关技术领域的更深层次发展。 从学科的泾渭分明和技术的专业划分,走向交叉融会是当今科技发展的突出特点。量子信息技术、纳米信息技术、生物信息技术等一些新兴技术领域,具有诱人的应用前景。信息技术必将在相当长时期内继续保持持续快速的发展,发挥主导作用,使不同技术学科的交叉融会正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广义地扩展为计算机、世界范围的高带宽数据网络和通讯系统),以及需要去感知、处理、存储和显示的信息的支撑技术,已经对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领域产生了主导性的影响。能够这样说,信息技术获得的连续指数增长极大地依赖于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主要领域的连续不断的创新。而另一方面,信息技术领域的进展也将提供实现这些创新所需要的先进工具和手段。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水平不断提升的复杂性和抽象性 电子系统复杂性水平的不断提升的结果,使得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将来大多数的研究会强化信息技术在新领域的作用和影响。这些研究将要求我们工作在更高的抽象层次以管理不断增长的复杂性。进一步而言,系统层面的潜在影响的视野的建立对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研究工作的开展和进行也变得愈来愈重要。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交叉领域的收敛性 由于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总是自然地形成为一个交叉学科,因此该领域愈来愈多的研究和应用活动将与其它学科领域形成交叉。例如,信息技术重要性的存在,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光电子、自动化、以及电子与信息工程等之间的联系不断加强而且必将变得具有无缝连接性。类似地,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研究的进展也为医学、物理科学以及其它工程领域等提供了特别开放的学科交叉机遇。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与工程的融合性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就是总是将新的科学发现转化为实用的工程系统。大量的信息革命一直基于各种不同的支撑技术的指数增长,而这些支撑技术又常常依赖于我们探索数学和物理科学的能力。为持续信息技术领域这样的连续成长,就势必须要在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各个领域进行持续不断的创新性工作如新器件、新材料以及新算法。同时,工程领域方面获得的进步又反过来在科学研究领域持续不断地刺激并产生新的进展。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变化的快速性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分析和设计方法更新的步伐是如此的神速,导致很多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和方法每几年就必须完全重新加以思考。这对我们所聘用的教师的类型和素质以及对我们所提供给学生的培养方案都将产生意义深远的影响。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属于理科专业,包括无线电物理、电子学与信号系统、信息与电子科学。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迅速,所需人才成倍增长,进入21世纪后,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应用扩展到了围绕基于电子现象的几乎所有工程活动的领域,需要大量的电子信息科技人才,在这一领域基本形成了人才培养、人才就业、技术应用、市场发展的快速循环链,电子技术产品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由此看来,现阶段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层次与模式、课程设置均需要进行一定的整合,才能适应新时代的需求。 5.1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目标定位 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是为国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人才市场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是研究信息的获取、存储、传输、检测、控制和加工的技术科学,是一门技术密集、发展和更新十分迅速,而且具有很强的工程应用背景的技术科学。 本专业作为理科专业,主要培养既具有扎实的数理基础,又熟练掌握电子技术、信号处理、信息系统、计算机应用与控制方面的知识和各种实验测试技能,了解有关微波通信技术、光学工程、微电子技术、材料工程、波谱物理、无线电电子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能在信息科学、电子工程、计算机技术及其相关领域从事科研教学、科技开发、工程技术及生产管理的综合型人才。 5.2 构建分层次、多模式、多规格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从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模式的演变规律来看,社会需求对专业的培养规格和模式起到决定性作用。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必须根据本行业发展的动态不断的调整专业的结构和规模。 当前由于IT行业发展势头强劲,中国当前众多院校纷纷设置计算机科学、通信工程、电子工程、微电子等本科专业。因此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作为理科专业,应与上述相关工科专业形成互补,不能完全雷同。作为理科专业应适当控制院校数和招生人数,并在本科阶段实行宽口径的通才培养模式。 在大学中设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专科、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三个层次的人才培养规格。一般来讲,大学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通用性专门人才,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高层次专业人才。这三个层次的人才对应着本专业领域不同层次的社会需求。 各类院校的合理分工——研究型大学:以培养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学科领域的理工结合、理论与工程应用结合的研究性与应用复合型、高层次人才;教学研究型大学:本科是通识为主或通识与专业并重的教育,以培养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基础厚、口径宽的复合型人才为主;教学主导型大学(一般普通高校):以通识教育为主,具有一定的专业方向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应用型人才。 由于该专业为理科专业,应严格控制专科设置的学校。如果课程体系设置合理,在研究生层次,毕业生有相当宽的选择空间,能够根据自己意向攻读不同的理工类研究生,培养高层次人才。据调查分析,设置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院校的办学水平参差-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电子信息 科学 技术 专业 发展战略 研究 报告
咨信网温馨提示: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人****来】。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人****来】,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人****来】。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人****来】,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关于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