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点详解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物态变化专项训练试题(含答案解析版).docx
《难点详解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物态变化专项训练试题(含答案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难点详解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物态变化专项训练试题(含答案解析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物态变化专项训练 考试时间:90分钟;命题人:物理教研组 考生注意: 1、本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填写在试卷规定位置上 3、答案必须写在试卷各个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I卷(选择题 15分) 一、单选题(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15分) 1、 “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农耕文明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已被列入联合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下列节气涉及的物态变化及吸、放热情况,说法正确的是( ) A.“白露”节气,露的形成是升华现象 B.“寒露”节气,露的形成要吸收热量 C.“霜降”节气,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D.“大雪”节气,雪的形成要吸收热量 2、如图所示的物态变化的实例中,属于熔化的是( ) A. B. C. D. 3、口罩成为常态防疫“神器”,戴眼镜的人们常因口罩佩戴出现镜片模糊的情况,这是液化现象。下列实例中与它物态变化相同的是( ) A.初春,冰雪消融 B.夏天,清晨草叶或树叶上形成露珠 C.深秋,屋顶的瓦上结了一层霜 D.冬天,室外冰冻的衣服变干了 4、如题图所示,把温度为10°C的固态镓放入图甲的装置进行加热,水的温度恒定为50°C,测得镓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图象如图乙,下列信息正确的是( ) A.镓的凝固点为30°C B.镓的熔化时间为16min C.12min之后,镓开始沸腾 D.镓在熔化的过程中温度不变,不需要吸热 5、北京2022年冬奥会开幕日恰逢我国“二十四节气”的立春。“二十四节气”代表着一年的时光轮转,也代表人与自然的相处方式。联系物理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立春时节,冰雪消融是液化现象 B.秋分时节,浓浓晨雾是汽化现象 C.霜降时节,地面白霜是凝华现象 D.冬至时节,漫天大雪是凝固现象 第Ⅱ卷(非选择题 85分) 二、填空题(5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20分) 1、如图所示,寒冷的冬天,由于好奇,淘淘用舌头去添室外的铁管,不料舌头被粘在了铁管上,这是由于______(填物态变化的名称)现象造成的。为了让舌头与铁管分开,施救人员在其舌头与铁管的交界处撒了点盐(或者倒点浓盐水),很快就会使舌头和铁管分开,因为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 2、抗击疫情,人人有责,进出校园时,同学们应佩戴口罩。戴眼镜的同学佩戴口罩时,眼镜容易“起雾”,这是由于呼出的水蒸气发生了___(填物态变化的名称)现象,此过程中要___(选填“吸热”或“放热”)。 3、冬至,学校组织包饺子活动。当锅里的水沸腾后,用勺子盛出的水不再沸腾,即便将勺子放在沸水中也不沸腾。你认为勺中的水温度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达到沸点,不能沸腾的原因是___________。 4、用同一热源给一定质量的水加热,其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如图中a所示.若相同时间内水吸收的热量相同且其他条件不变,对于以下三种情况,实验中记录了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图线为b、c、d,则b曲线对应___________情况,c曲线对应___________情况,d曲线对应___________情况.(均选填“甲”“乙”或“丙”) 甲:仅增加水的质量 乙:仅增大液面上方气压 丙:既增加水的质量,又减小液面上方气压 5、2022年2月7日,合肥普降大雪,为防止路面积雪、结冰以保障交通安全,交警和公路养护人员连夜在城区主干道、高架桥路面上铲雪、撒盐,其中撒盐的目的是降低冰、雪的___________。 三、简答题(5小题,每小题5分,共计25分) 1、盛满水的铝壶放在燃气炉上加热不会被烧坏,但没有盛水的空铝壶放在燃气炉上加热就会被烧坏,严重时还会引发火灾,这是什么原因? 2、喝热水时,为了使热水快点变凉,人们常用两个杯子来回地倒,这是为什么? 3、(1)如图所示,刚从水中出来的人,为什么觉得冷? (2)冬天戴眼镜的人从寒冷的室外进入温暖的室内,镜片上会蒙上一层小水珠,请解释此现象。 4、医生为病人检查牙齿时,拿一个带把的小镜子在酒精灯上稍微烤一烤,然后放入病人口腔内。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5、在塑料袋中装入少量酒精,且把塑料袋内的气体排放干净并扎紧袋口。在玻璃碗里倒入适量开水,把塑料袋放入玻璃碗中,塑料袋就鼓起来了(如图),请解释这个现象。 四、实验探究(5小题,每小题8分,共计40分) 1、如图甲所示是某种晶体的熔化实验装置,根据实验数据绘制出的曲线图如图乙。 (1)由乙图可知,在该物质熔化过程中需要______(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同时温度不变。此种物质在固体状态下的比热容______(选填“大于”或“小于”)液体状态下的比热容。 (2)该物质质量是200g,液态时的比热容c=3×103J/(kg∙℃),根据图象和相关知识,该物质从第6分钟至第8分钟共吸收______J的热量,此物质固态时的比热容为______ J/(kg∙℃)。如果从开始记录到刚沸腾时,完全燃烧了热值为为3×107J/kg 的酒精5g,则此过程中热转化效率是______%。(热转化效率指“该物质吸收的热量”与“酒精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的比值) 2、小明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研究“观察水的沸腾”实验。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温度/℃ 90 92 94 96 98 99 99 99 (1)A处铁圈的位置是根据________来确定的; (2)在水温升高到90℃后,小明每隔1min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同时注意观察水中发生的现象,直至水沸腾并持续2min后停止加热,将所得的数据记录在表中。请你预测一下,当水沸腾2min后,如果小明继续加热4min,此时的水温应为________℃; (3)除温度计外,本实验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是________,安装实验装置时应遵循________(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原则,装置中,石棉网的主要作用是________; (4)实验收集多组数据是为了________(填序号); ①得到可靠的结论 ②减小实验误差 (5)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可知:当时的大气压________(大于/等于/小于)标准大气压; (6)在评估交流时,有同学提出从开始加热到沸腾所用时间过长,请你说出一种节省实验时间的办法:________; (7)甲组同学撤去酒精灯后,发现水未立即停止沸腾,试分析其原因:________; (8)如图(a)所示,发现水烧开了可纸杯真的没有烧着,这是因为纸的________点高于水的________点; (9)生活中常把碗放在锅里的水中蒸食物,如图(b)所示(设锅内外水的沸点相同)当锅里的水沸腾以后,碗中的水温度________(能/不能)达到沸点,________(会/不会)沸腾; (10)“创新”小组的同学们在探究过程中往水中加入一定量的盐继续探究,发现盐水温度达到102℃才沸腾,老师认为“创新”小组的实验发现很有价值,还可以继续深入探究,请你提出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问题:________。 3、下表是小京探究某种物质凝固规律时记录的实验数据,请完成下列问题。 时间/min 1 1.5 2 2.5 3 3.5 4 4.5 5 5.5 6 6.5 温度/ 59 55 52 49 48 48 48 48 47 45 43 42 (1)从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这种物质在第2min时是_______(选填“固”或“液”)态; (2)根据表中的数据可以判断出:该物质是_______(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4、甲是平阴县某物理兴趣小组在做“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的情形。 (1)他们的操作如图甲所示,其中错误之处是______; (2)改正错误后,继续做实验,观察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计示数的变化,并记录在下表中,分析表中数据可知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的特点是______; 时间t/min 1 2 3 4 5 6 7 温度t/℃ 90 92 94 96 98 98 98 (3)本实验中,要缩短加热时间使水尽快沸腾,请写出有效可行的办法:______(写出一种即可); (4)在探究结束后,几位同学分别交流展示了自己所绘制的“水的温度和时间关系的曲线”,如下图所示.其中能正确反映“对水加热至沸腾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关系”的是( ) A. B. C. D. (5)在“探究水沸腾”的实验中,另一兴趣小组观察到烧杯中有如图乙所示的(a)、(b)两种情景.你认为水沸腾时的情景应该是______ 5、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探究萘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图乙是萘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请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图乙可知,萘的熔点约是______oC,该物质从开始熔化到完全熔化持续了______min; (2)乙图中CD段物质处于______(填“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状态”)。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C 【分析】 【详解】 A.露的形成是液化,故A错误; B.“寒露”节气,露的形成是液化,要放出热量,故B错误; C.“霜降”节气,霜的形成是从气体变为固体,故是凝华现象,故C正确; D.雪的形成属于凝华,凝华放热,故D错误。 故选C。 2、A 【详解】 解:A、冰化成水是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是熔化现象,故A正确; B、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故B错误; C、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故C错误; D、雪是空气中的水蒸气直接凝华形成的小冰晶,是凝华.故D错误. 故选A. 点睛:解答此题要知道物体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熔化;根据物态变化的知识逐一分析即可. 3、B 【分析】 【详解】 A.冰雪消融是固态变成液态,是熔化过程,故A不符合题意; B.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而成的,故B符合题意; C.霜是气态变成固态的凝华过程,故C不符合题意; D.冰冻的衣服变干是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升华过程,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4、A 【详解】 A.由图乙可知,2~6分钟温度保持30°C,故镓的熔点为30°C,晶体的凝固点等于熔点,故镓的凝固点为30°C,故A正确; B.2~6分钟为熔化过程,镓的熔化时间为 t=6min-2min=4min 故B错误; C.由题意知,给镓加热的水的恒定为温度为50°C,镓的温度达到50摄氏度时,与水的温度相同,温度不再升高,但不能判断此时镓是否达到沸点,故C错误; D.熔化是吸热过程。镓在熔化的过程中温度不变,需要吸热,故D错误。 故选A。 5、C 【详解】 A.冰雪消融是雪由固态变为液态,是熔化现象,故A错误; B.雾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液化放热,故B错误; C.霜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固态小冰晶,凝华放热,故C正确; D.雪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固态小冰晶,凝华放热,故D错误。 故选C。 二、填空题 1、 凝固 降低冰的熔点 【详解】 [1]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舌头被粘在了铁管上,由于舌头上的水遇冷放热凝固造成的。 [2]在舌头与铁管的交界处撒点盐,降低冰的熔点,冰就会在较低的温度条件下开始熔化,会使舌头和铁管分开。 2、 液化 放热 【详解】 [1][2]佩戴口罩时,戴着的眼镜容易起雾,是因为呼出的水蒸气遇到冷的镜片液化成小水珠,附在镜片上。液化过程需要放出热量。 3、 能 不能继续吸热 【详解】 [1][2]沸腾的条件是达到沸点,继续吸热。用勺子盛出的水不再沸腾,是因为勺子盛出的水不能继续吸热。将勺子放在沸水中,勺子中的水可继续吸热,勺中的水温度能达到沸点,因勺子内的水和锅里的水温度相同,故勺子内的水不能沸腾的原因是故勺子里的水不能继续吸热。 4、 乙 甲 丙 【详解】 [1]比较a、b可知,b曲线中水在相同时间内升高的温度与a曲线相同,温度升高速度相同,即b曲线对应水的质量与a曲线相同,但b曲线中水的最高温度比a曲线中水的最高温度要高,即水的沸点高,水的沸点会随气压的升高而升高,所以b曲线对应乙情况。 [2]比较a、c可知,c曲线中水的最高温度与a曲线中水的最高温度相同,即沸点相同,气压相同,但c曲线中水在相同时间内升高的温度比a曲线小,温度升高较慢,即c曲线对应水的质量比a曲线大,所以c曲线对应甲情况。 [3]比较a、d可知,d曲线中水的最高温度比a曲线中水的最高温度要低,即水的沸点低,水的沸点会随气压的降低而降低,所以减小了液面上方气压,而且d曲线中水在相同时间内升高的温度比a曲线小,温度升高较慢,即d曲线对应水的质量比a曲线大,所以d曲线对应丙情况。 5、熔点 【详解】 冰、雪是晶体,其熔点在一标椎大气压下为零摄氏度。但晶体的熔点也会由于外界压强的变化或杂质的存在而变化,为防止路面积雪、结冰以保障交通安全,交警和公路养护人员连夜在城区主干道、高架桥路面上铲雪、撒盐,因为盐能尽快地融雪,而盐水在零下二十摄氏度以下才结冰,所以撒盐的目的是降低冰、雪的熔点。 三、简答题 1、见解析 【详解】 铝壶加热时温度升高,由于装有水时,水温达到沸点后,温度就不再升高,铝壶的温度只比水的沸点稍高一些,未达到铝的熔点,因此铝壶不会被烧坏。若铝壶内没有装水,铝壶的温度就会一直升高到接近火焰的温度,超过了铝的熔点,铝壶就会熔化,严重得会引发火灾。 2、见解析 【详解】 答:用两个杯子将水来回倒,既增加空气流动,同时又增加开水表面积,从而加快热水蒸发,把热量迅速带走。 3、见详解 【详解】 答:(1)人出水后,身上的水蒸发吸热使人体的温度下降,所以会觉得冷。 (2)由于镜片温度较低,周围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小水珠,附着在镜片上。 4、使小镜子温度升高,防止口中水蒸气液化附着在镜子上,使牙医看清楚牙齿的情况 【详解】 牙医是通过观察口腔内的病灶在小镜子里面成的像来确定病情的,当冷的小镜子进入到温暖且水蒸气较多的口腔中时,口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滴吸附在平面镜上,使人看不清楚成像的情况,也就无法确定病情。烤一烤的目的是为了提高镜子的温度,防止口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使牙医看清楚牙齿的情况。 5、见解析 【详解】 滴有酒精的塑料袋,放入盛有开水的玻璃碗中,酒精吸热,(汽化)蒸发加快,塑料袋内酒精液体变成气体体积会增加,体积膨胀,将塑料袋鼓起来。 四、实验探究 1、 吸收 大于 2.4×104 6×103 64 【详解】 (1)[1][2]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加热,故熔化时在吸收热量;物质由固态熔化为液态,其质量不变;用同一装置加热,在相同时间内,吸收的热量相同;由图可知,在相同时间内,液态时温度升高的少,根据可知,该物质在液体状态下的比热容较小。 (2)[3][4][5]由图象知,该物质在第6min温度为50℃,在第8min温度为90℃,物质吸收的热量为 由于用一个酒精灯加热,在相同时间内吸收的热量是相同的,即此物质固态加热2min吸收的热量也是,由 酒精放出的热量为 则加热的效率为 2、 酒精灯外焰的位置 99 秒表 自下而上 使液体受热均匀 ① 小于 适当减少水量(或提高水的初温等) 烧杯底和石棉网的温度高于水的沸点,水可以继续吸热 燃火 沸 能 不会 盐水的沸点与盐水的浓度有关吗? 【详解】 (1)[1]实验中需用酒精灯外焰加热,A处铁圈的位置根据酒精灯外焰的位置来确定。 (2)[2]水沸腾时,继续吸热,温度不变,此时水的沸点为99℃,如果小明继续加热4min,此时的水温应为99℃。 (3)[3]除了使用温度计测量水温之外,还需要使用秒表测量加热时间。 [4]需要保证使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所以要先放好酒精灯,再固定铁圈的高度,因此应该采用自下而上的顺序安装实验仪器。 [5]石棉网的主要作用是使被加热液体受热均匀。 (4)[6]实验收集多组数据是为了总结归纳得出普遍性的规律,得到可靠的结论,故②不符合题意,①符合题意。 故选①。 (5)[7]由表格数据可知,水在沸腾时,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在99℃不变,所以此时水的沸点为99℃,1个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水的沸点与气压有关,气压越小,水的沸点越低,故当时的大气压小于标准大气压。 (6)[8]在探究水沸腾的实验中,要缩短加热时间,可以给烧杯加盖,减少热量的损失;或适当减少水量;或适当提高水的初温等。 (7)[9]撤去酒精灯后,发现水未立即停止沸腾,原因是烧杯底部和石棉网的温度高于水的沸点,水可以继续吸热。 (8)[10][11] 如图(a)所示,发现水烧开了可纸杯真的没有烧着,是因为水沸腾时,吸收热量,但温度保持不变,这个温度达不到纸张的燃点。即纸的燃点高于水的沸点。 (9)[12][13]锅里的水达到沸点后继续吸热会沸腾,但温度不再改变,所以当碗内水的温度达到水的沸点后,碗内的水不能继续吸热,不会沸腾。 (10)[14]根据题意可知,向沸腾的水中加入一定量的盐后,盐水的沸点比水高,则提出的问题可以是:盐水的沸点与盐水的浓度有关吗? 3、 液 晶体 【详解】 (1)[1]由表中数据可知,该物质从第3min开始凝固,第4.5min凝固结束,因此该物质在第2min时是凝固之前,处于液态。 (2)[2]由表中数据可知该物质在凝固过程中的温度保持不变,有一定的凝固温度,因此该物质是晶体。 4、 温度计的玻璃泡接触到烧杯底部了 温度保持不变 减少水量 D (a) 【详解】 (1)[1]由甲可知,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烧杯底部,所以会受烧杯底的影响。 (2)[2]分析表中数据,可知水在沸腾过程中不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3)[3]根据生活常识可知,在加热器不变的情况下,减少水的质量,可以使水尽快沸腾;或者适当提高水的初温。 (4)[4]水在沸腾前吸热温度升高,沸腾时,吸热温度保持不变,所以应选择D图。 (5)[5]图(a)中气泡在上升的过程中逐渐变大,所以是沸腾时的现象,图(b)中气泡在上升过程中变小,是沸腾前的现象。 5、 80 4 液态 【详解】 (1)[1]从图乙中可以看出,BC段为物质的熔化过程,对应的温度为该物质的熔点,从图中可知,该物质的熔点是80℃。 [2]B点是物质开始熔化的时刻,C点为完全熔化的时刻,因此BC段的时间就是熔化过程经历的时间,因此熔化过程经历了 (2)[3]该物质在AB段处于固态,BC段为固液共存态,在C点熔化完成,物质全部成为液态,CD段是液态。-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难点 详解 苏科版八 年级 物理 上册 第二 物态 变化 专项 训练 试题 答案 解析
咨信网温馨提示: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二***】。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二***】,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二***】。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二***】,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关于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