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教材第五章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doc
《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教材第五章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教材第五章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doc(149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教材第五章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资料仅供参考 第五章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第一节人力资源的基本理论 一、人的管理哲学——人性假设 (一)人性内容及特征 1.人性内容 人性,即人的本性,是人经过自己的社会性的生命活动,形成或获得的全部属性的综合,亦即现实生活中的人所具有的全部规定性。这种多方面的属性或规定性,概括为以下两方面的内容: (1)自然属性 人所具有的自然属性又称为生物属性,主要是指人生来就具有的先天之性,即作为自然人的体质、生理构造、形态和由生存本能而滋生的一系列本能欲望与追求,如食欲、性欲、获得欲等。 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且生活于自然界中,这就决定了人永远不能也不可能摆脱外部自然和内部自然(即自身本能)的制约、影响和控制。人的本能的欲念、冲动、渴望、追求常常成为人的行为的内在驱动力。虽然人与动物同源,在生物属性方面两者有相同或相似之处,然而,两者也有着根本不同。动物的一切行动完全由自然本能所驱使,对外部自然则被动地服从、适应。而人绝不甘心让本能主宰自己的命运,成为自然本性的奴隶;相反,她自觉、主动地利用、控制自己的本能,利用、改造外部自然,让自然界服从于、服务于自己。也就是说,人经过自己的劳动改变外部自然,也改变自身自然,在使自然界愈益人性化的同时,也使自己的生物本性越来越带有一系列精神文化特征,打上了社会的烙印。生物属性是人性不可缺少的部分,是人及其人性存在的基础,人的其它的更高级属性亦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2)心理属性 心理属性,即人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意志、需要、动机等一切心理现象的总和。这是人性的重要构成部分,是人性的本质。 人的心理属性或心理现象总括为四方面:心理过程、心理状态、个性心理特征和个性意识倾向。其基本内容如图5—1所示。 1)心理过程。心理过程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基本形式,也是人的心理现象的重要方面。人的认知活动、情感活动和意志活动相互联系和影响,构成人的心理过程。认知活动是接收、储存、解读和处理外部信息的过程,是人的头脑对客观物质世界的现象和本质的反映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情感活动是人在认识客观事物时,对现实事物所持的态度和产生某种主观体验,以及相应的行为反应,其表现为喜、怒、哀、乐等过程。意志活动则是人在认识客观物质世界的活动中,自觉地确定目的,并为实现目的而自觉支配和调节行为、克服困难的心理活动。 2)心理状态。与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不同,心理状态是心理活动在一定时间内独有的心理特征,如注意、分心、喜悦、振奋、疲劳、消沉、紧张、松弛等。另外,任何一种心理状态既有感知、记忆等各种心理过程的成分,又有个性心理差异色彩,情绪是心理状态的主要成分。多种成分在心理状态中占有不同地位,具有不同作用,形成心理状态完整的结构性。 3)个性心理特征。认知、情感、意志,人皆有之,是人类共同的心理特征。在人的心理活动过程中,每个人有各自独有的特点,呈现出各种迥然不同的个性差异。个性,是指个体在社会关系中形成的带有倾向性的、本质的、稳定持久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个性心理特征则是个体在能力、气质和性格等方面表现出的个性差异。正是因为这些个性心理特征差异,人与人之间方彼此区别开来。 4)个性意识倾向。它是指一定社会条件下所形成的个人的需要、动机、兴趣、态度、理想、信念、价值观等意识倾向。它是个性的核心部分。需要产生动机,动机激发人的行为,而人的兴趣、态度、理想、信念、价值观又对人的行为产生巨大影响。因此,个性意识倾向是人们行为的心理动力因素,制约着人的全部心理活动和行为的方向与社会价值,反映着人与人之间精神世界的差异。 2.人性特征 人性在自然界和社会经济活动中呈现出独有的特征。 (1)人性具有能动性 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是人具有能动性。动物的生存与发展是被动地受制于环境,服从于自然界,经过改变自我机体、生理机能来适应自然界,达到适者生存之结果。而人却根据自己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主动地改造自然世界和人类社会,创造环境,运用环境服务于自己,创造自我。人不是被动地接受客观外部世界的赋予,而是在改造外部世界的过程中,能动地形成、造就了人的自我属性或人性的全部内容。 (2)人性具有社会性 人性不同于动物属性,它具有社会性质。首先,人性是长期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必然产物。离开社会生产与生活,不会有人的产生,亦不会有人性存在。其次,人生活于一定的社会形态中,人性总是一定社会关系下的人性,不可避免地打上历史的烙印,反映一定的社会关系,正如马克思所强调的:“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①最后,人性的形成经过社会,其完善与发展也必须经过社会。 (3)人性具有整体性 如前所述,人性包括自然属性和心理属性,其中包含了种种特征,表现出五彩缤纷、多种多样的心理现象,它们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作用、互相渗透,紧密交织在一起,构成一个有机的结构整体。人性的每一个具体内容所表现的每一个特征,均是这一整体的人性结构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4)人性具有两面性 人性丰富多彩,异常复杂。但人性本身有两面性,即积极的和消极的两种倾向,向善的或向恶的两种可能性。如培根所言:“人性中的确有向善的倾向:友谊、同情、善良、正义;但也有向恶的倾向:嫉妒、憎恨、竞争……这样,人性的善恶便取决于发展哪一种倾向。”②人性的这种两面性既存在于个体身上,即每一个人身上,其人性有积极与消极、向善与向恶的两面性;同时,也存在于群体中,因为群体是多个个体的总和。因此,好的、美的人性与坏的、丑的人性共存于同一群体中。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任务和要求,当然是倡美鞭丑,导人向善,防止向恶。 (5)人性具有可变性 这一特征首先缘于人性的社会属性。因为人性存在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下,并反映一定的社会关系,而且随着社会进步,能够不断完善与发展,因此一旦社会发生变化,人性也会随之变化。其次,缘于人性的两面性,人性的两面是能够相互转换的。因此,人性是一个开放的结构,能够塑造,能够改进,能够发展,能够促其朝向好的、美的人性变化。 (6)人性具有个体差异性 人性既有其共性的方面,也有其个性的方面。个性是每个人具有的独特性,是每个人之因此成为一个独立个体,而不同于其它个体的本质所在。人与人同具生物属性,但每一个人都具有自己不同于她人的外貌特征和生理结构;同具心理属性,但每一个人又都有不同于她人的独特认知、思维方式、情感、气质、性格、能力及精神世界等。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面正确不是抽象人类,而是形形色色、实实在在的个体的人,只有充分了解人性的个体差异性,才能进行有效的人的管理。 (二)人性假设——对人的管理的基础和依据 1.管理中的人性假设 管理中的人性假设,即为管理中的人性观。它是指管理者对被管理者的需求、工作目标、工作态度的基本估计或基本看法。它有如下基本内涵: (1)人性是人类社会中的客观存在,人性假设则是对这一客观存在的主观认识、看法与判断。 (2)人性假设的主体是管理者,客体是被管理者,人性假设是管理者对被管理者的人性的认识、看法和判断。 (3)人性假设是管理者对被管理者实施管理的依据、基础或前提。对被管理者人性的认识和看法,决定了管理者对被管理者的态度、管理原则、方法与手段,管理者建立什么样的规章制度和组织机构,均与她对人性的看法有关。 (4)管理者对被管理者的人性的看法并非一成不变,随着人性假设的变化,管理手段在变,以至于呈现出不同的管理阶段。 2.人性假设及其相应的管理 在西方的管理理论中,存在四种人性假设,也有四种不同的管理方式。 (1)“经济人”假设及其管理 “经济人”又称“唯利人”“实利人”,认为人的行为是为了追求自身最大经济利益,由此经济诱因才引发了人的工作动机,即人们工作的目的是为了获取经济报酬。这是传统管理对人性和人的本质的看法。“经济人”假设说的代表人物是泰罗。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心理学教授麦格雷戈在其《企业的人性面》一书中,对“经济人”假设的传统观点进行了综合概括,称之为X理论。其主要内容为: 1)人天生懒惰,厌恶工作,可能的话,总想尽量逃避工作,尽可能少干工作。 2)一般人都没有雄心大志,无进取心,不愿负责任,宁愿接受别人引导与指挥。 3)人生来以自我为中心,对组织的目标与要求不关心。 4)人是缺乏理性的,本质上不能自律,容易受她人影响。 5)一般人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而参加工作,只有金钱和其它物质利益才能激励她们努力工作。 与“经济人”假设相对应的管理方式和措施为: 1)管理工作的重点是完成生产任务,提高劳动生产率,对人的感情和愿望漠不关心。 2)组织以金钱来刺激员工劳动的积极性、效率和服从,对消极怠工者则采取严厉的惩罚措施。 3)制定各种严格的管理制度和工作规范,命令工人按照规定的标准进行工作,加强各种法规管制。运用领导的权力和严密的控制体系来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组织目标的实现程度取决于管理人员对工人的控制程度。 4)管理是少数人的事情,广大员工与之无关。工人的责任只是干活,俯首帖耳,听从管理者的指挥。 (2)“社会人”假设及其管理 “社会人”又称“社交人”。“社会人”假设建立在人性是善良的基础之上,人不只为经济利益而生存,人们工作的动机不但在于物质利益,更在于工作中的社会关系。也就是说,物质刺激对于调动人的积极性来说,只具有次要意义。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埃尔顿·梅奥是“社会人”假设说的代表人物。20世纪二三十年代,梅奥等人在芝加哥的西方电气公司霍桑工厂进行了一系列人际关系方面的试验研究。根据试验结果,提出了她的“人群关系理论”,作为“社会人”假设的基本理论。其主要观点是: 1)人是社会的人,影响人的生产积极性的因素除物质条件以外,尚有社会的、心理的因素。 2)由于技术进步和工作合理化,使人对工作本身失去乐趣和意义,于是便从社会关系中寻求乐趣和意义。 3)生产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员工的士气,而士气则取决于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以及企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4)组织中存在非正式组织群体。这种非正式组织群体具有特殊的行为规范,对其成员产生很大影响。 5)领导者要善于了解人,倾听员工的意见,沟通看法,使正式组织的经济需求与非正式组织的社会需求取得平衡。 与“社会人”假设相对应的管理方式和措施为: 1)管理人员关心生产任务的完成情况,可是,注意的重点放在关心员工、满足员工的需要上。 2)管理者高度重视员工之间的关系,培养和形成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和整体感。 3)提倡集体奖励制度,不主张个人奖励制度。 4)管理职能不断地完善和变化。管理人员不是只有执行计划、指挥、监督、组织和控制的传统职能,而是在员工与领导者之间起联络作用,既倾听员工的意见与要求,又将之及时汇报、反映给上级领导者。 5)实施员工参与管理的新型管理方式,让员工或下属在不同程度上参与企业决策的研究和讨论。 (3)“自我实现人”假设及其管理 “自我实现人”又称“自动人”。它是马斯洛、阿吉利斯和麦格雷戈等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提出来的一种人性观,其中马斯洛的影响最大。所谓“自我实现人”,是指人都需要发挥自己的潜力,充分展示和发挥个人才能,实现个人理想与抱负,以及人格趋于完善的一种人性假设。这一人性假设认为,自我实现是人的最高层次需要,只有使每个人都能有机会将个人才能、智慧发挥出来,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积极性。 麦格雷戈结合管理问题,总结了“自我实现人”假设的主要观点,将之称为Y理论,与X理论所总结的“经济人”假设相对立。 1)一般人都是勤奋的,只要环境条件合适,人是乐于工作的。 2)控制和惩罚不是驱动人工作、实现组织目标的唯一方法。人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具有自我指导和自我控制力。 3)人对工作的态度取决于对工作的理解和感受。在正常情况下,一般人不但会接受任务,而且会主动寻求责任。 4)大多数人都具有相当程度的想象力、智谋和创造力,在不为外界因素指使和控制的情况下,能够得到正常发挥。 5)人体之中蕴藏着极大的潜力,在现代工业条件下,一般人只发挥部分潜力。 6)员工自我实现倾向与组织所要求的行为之间并无冲突,如果给员工以机会,她会自动地把自己的目标与组织的目标相结合。 “自我实现人”假设是建立在人是勤奋、有才能、有潜力这一人性认识基础之上的,因而提出了同“经济人”“社会人”假设完全不同的管理主张和管理措施。 1)“经济人”假设把管理重点放在生产管理上,重物轻人;“社会人”假设则将满足人的社会和心理需要作为管理之重点,重视人的作用和人际关系,物质因素置于次要地位;而“自我实现人”假设的专注点却转移至工作环境上,即创造一个适宜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以利于人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和能力,实现自我。 2)管理者的职责在于,排除使人的才智难以充分发挥的障碍,创造适宜的工作环境,根据不同人的不同需求,分配其富有意义和挑战性的工作。 3)关于如何调动人的积极性,“经济人”假设的管理是运用物质刺激,“社会人”假设的管理是满足人的社会需要,搞好人际关系,这些均系外在激励。“自我实现人”假设的管理,则采用更深刻、更持久的内在激励。近些年,西方国家的“工作重新设计”(即工作扩大化、丰富化)、企业内的民主参与制度、自我培训计划、提高工作和生活质量、满足员工高层次需要等,均是激发员工内在积极性的管理方法。 4)以“自我实现人”假设为基础的管理意图,是保证员工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充分发挥积极性、创造性的管理制度,实施管理权力下放,建立决策参与制度、提案制度、劳资会议制度以及制订发展计划,将个人需要与组织目标相结合。 (4)“复杂人”假设及其管理 “复杂人”假设,是史克思等人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提出来的。她们经过长期研究发现,人的需要与动机甚是复杂,并非如上述三种人性假设那样单一。它不但因人而异,而且就一个人而言,其需要和动机也会随年龄、时间、地点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表现,会随其年龄、学识、地位的变化而变化。人,既不是单纯的“经济人”,也不是完全的“社会人”,更不是纯粹的“自我实现人”,而是“复杂人”。“经济人”“社会人”及“自我实现人”三种人性假设,各有其合理的一面,然而并不适用于所有的人。摩尔斯、赖斯克根据“复杂人”假设,提出了一种既区别于X理论,又区别于Y理论的超Y理论,亦称为“权变理论”。她们认为,企业管理方式需根据企业所处的内外部环境和条件而随机应变,不存在一成不变、普遍适用的所谓最好的管理方法。 “复杂人”假设的主要观点如下: 1)人的需要和动机多种多样。人在不同工作单位或者同一工作单位的不同部门,会产生不同的需要和动机。随着人在组织中的工作和生活条件的不断发展变化,其需要和动机也在变化,会不断产生新的需要和动机。也就是说,人的动机的形成,是内部需要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2)人在同一时间内有多种需要和动机,它们相互作用,能够结合统一。 3)人是可变的。人能够经过她们的组织经验,能够熟悉新的动机,能够对各种不同的管理策略做出反应。 与“复杂人”假设相对应的管理,不赞同前述几种人性假设。可是,首先,它并不完全放弃上述三种以人性假设为基础的管理方式,而是善于发现员工之间的差异,根据不同的人、不同情况,因人而异地采取灵活多变的管理方式。其次,根据工作性质,采取不同的组织形式,有的采取固定的组织形式,有的采取灵活变化的组织形式。最后,企业情况不同,领导方式亦应不一样。例如,任务明确、分工清楚、工作有序的企业,更多地采取授权的领导方式,以充分调动和发挥下属的积极性、主动性;而任务不明、工作杂乱的企业,则适宜采取严格的、较专权的领导方式,使企业逐步走上有序发展的轨道。 值得注意的是,对上述四种人性假设应当予以正确认识和评价。 第一,四种人性假设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它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先后出现。在资本主义初期,资本家把员工不当人看;19世纪末至20世纪20年代,“经济人”假设产生,承认人的经济要求;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出现了“社会人”假设,认识到人有心理活动,不但有物质需求,还有心理的、社会的需求,提出了尊重人、关心人、重视人际关系的主张;以后,行为科学的蓬勃兴起,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的作用凸现,产生了“自我实现人”假设,提出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问题;20世纪六七十年代,系统理论的发展,使管理界对人的认识由片面走向全面,从一个方面考察人到全面考察人,产生了“复杂人”假设。这四种人性假设的依次出现,反映了对人和人性认识的逐步深化和社会的进步。 第二,四种人性假设及以其为基础所提出的许多管理主张、措施有其合理性、科学性一面,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第三,四种人性假设有其片面性、非科学性一面。例如,“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三种假设,分别认为人天生就懒惰、勤奋、善良,是彻头彻尾的唯心论,当然不足取。“复杂人”假设,过分强调人的差异性、个性,而忽视人的共性,这也是不科学的、片面的,亦不足取。 第四,四种人性假设虽然是随历史进步依次产生,可是我们不能武断地完全否定前者,以后者取代之,应当科学、审慎地分析每种人性假设,抛弃其唯心、不科学的片面之处,吸纳其科学、合理、进步之成分,即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结合当前实际,对现代企业人的人性做出客观的、科学的、公正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构建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二、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 以人为本的管理,简称人本管理。西方管理思想中的人本主义根植于西方自身的社会文化环境和价值观念。它源自文艺复兴时期,从人本身出发去研究自然界、社会和人与人的相互关系,是以人为中心和出发点的哲学理论。可是,在过去的发展历程中,以人为本的思想并未真正自觉地运用于西方企业管理之中,更未成为其管理的指导思想或理论基础。现代西方哲学中的存在主义、弗洛伊德主义、基督教哲学的人格主义,以及西方马克思主义等许多流派,都强调了以人为中心,构成了现代社会的人本主义思潮。在这一思潮的影响和作用之下,西方管理思想向人本主义倾斜。 真正将人本主义思想自觉有效地运用于企业管理之中,并成为企业管理的理论基础、指导思想和理念,被誉为“人本管理”,乃是现代的事情。它产生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是现代企业管理理论、管理思想和管理理念的革命。 (一)人本管理的含义 所谓人本管理,即以人为核心、以人为根本的管理。它是指企业中的人作为管理的首要因素,是企业一切管理活动的主体或主导因素;同时,作为管理的本质因素,又是企业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一方面,企业一切管理活动围绕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而展开;另一方面,企业一切管理和经营实践活动,旨在满足人的需要,促使企业人获得全面自由的发展。应当注意从以下几方面把握人本管理的基本含义: 1.企业中的人是首要因素,企业是以人为主体而组成的。人本管理强调企业依靠人而存在,由人进行管理,即一切管理活动由人决定、策划、操纵、运作,人始终是整个管理过程的主体或主导要素。这就是“人即企业,企业即人”的道理。 2.企业为人的需要而存在,为人的需要而生产,为人的需要而管理。人的需要有:第一,社会的人的需要,企业不断创造顾客,满足社会消费需求。这是企业所担当的社会责任。第二,企业投资者的需要,即实现利润最大化。第三,企业全体员工的需要,一是获取收入最大化;二是施展才干、实现抱负,个人获得全面发展。于是,提高企业人的智力、知识、技能,锻炼和完善人的意志、品格,发展企业人的整体素质,成为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任务和目的。这是人本管理应有的哲学含义、本质含义和理想境界。 3.人本管理不是企业管理的又一项工作,而是现代企业管理(包括人力资源管理)的一种理念、指导思想、管理意识。严格来说,人本管理不是一个管理概念,而是一个哲学概念。它重新认识人性,强调人的重要性和在管理中的主体与核心地位。人本管理要求将这一全新的理念贯穿和渗透到企业各项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中,并指导企业工作,使企业的一切工作纳入人本管理思想体系和基本框架内运行,即让人本管理统领企业的一切工作,取得预期绩效,实现企业目标。 (二)人本管理的原则 企业进行以人为本的管理,必须遵循一定的标准、要求或原则。 1.人的管理第一 在以人为本的现代企业管理中,对人的管理高于对物的管理,居于第一位。首先,人是唯一能动的资源要素,是第一资源。物质资源是被动的客体要素,需要有思想、有意识、有生命的人去支配、去管理、去使用;否则,便为无用之物。先有对人的管理,才可能有对物的管理,只有管理好人,才能管理好物。其次,人作为一种特殊的经济资源,不但能动地支配、运用生产资料,生产预期产品,创造价值,而且带来新的价值增值,成为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决定性要素。就此意义而言,管理人重于管理物。再次,企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一个细胞,在企业经济运行过程中,必然发生人与人的关系,包括员工与企业之间的劳动关系,员工与员工之间的关系,企业内工作群体之间、工作团队之间的关系,企业内非组织群体之间的关系,企业与企业外的人(如客户、原材料供应商等)的关系等。能否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 系,对于企业发展和前途命运而言举足轻重。而对人的管理,实际上是对人与事、人与人关系的管理,故对人的管理事关重大。最后,提高人、完善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对人管理的首要任务,是现代企业的目标之一,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创新。因此,把对人的管理列为人本管理的第一位,是实现企业目标的必然要求和必要保证。 2.满足人的需要,实施激励 这一原则反映了对人的重视、了解与把握,体现了人本管理的实质内涵。这也是人本管理与其它“见物不见人”的管理哲学的根本区别。 这里所言人的需要,主要是指企业成员的个性需要和个人期望,人本管理对此必须重视和研究。个性需要,即马斯洛所提出的个人生理、安全、社交、受尊敬和自我实现的五层次需要;还有麦克利兰所述个人有按高标准行事的愿望,或在竞争中取胜的成就感;按弗隆的观点,个人期望表示为个人对行为的期望、对行为结果所导致的满足感的期望。为了自己需要和期望的实现,个人会做出努力,从而成为个人行为的内在驱动力。可是,如果不与组织的需求和企业目标相结合,个人行为则是盲目的,个人需要断然不能实现。因此,组织方面的因素必不可少。经过组织引导、激励,实现个人需要,是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本应担当的责任,是人本管理的基本要求和准则。 激励是指管理者对其下属的需要,采取外部诱因进行刺激,并使之内化为按照管理要求自觉行动的过程。激励与个人需要密不可分,个人需要是激励的基础,需要引发动机,进而产生行为;这一激励过程又保证了个人需要的满足,以及随之而来的个人积极性的充分调动与发挥。可见,激励过程亦即个人需要实现的过程,是个人积极性被调动的过程,真切地表现了人本管理的实质内涵。满足个人需要,实施激励,必须成为人本管理的要求和准则。 3.优化教育培训,完善人、开发人、发展人 在以人为本的现代企业中,企业目标已不再困于追逐利润最大化,而是拓展出新的目标内容,即必须同时为企业的劳动者及其它有关方面的人的利益服务。 企业人自身不断地发展与完善,始终是人本管理坚持的最高目标,也是人本管理最本质的核心含义。因此,完善人、开发人、发展人,必然成为人本管理一项甚为重要的核心要求、原则及衡量标准。 企业人的不断开发、完善与发展,根本途径在于企业教育培训。优化企业教育培训,意味着企业要以更高的资本投入、更高的效率和质量,对员工进行全面开发,它与完善人、开发人、发展人互为一体,成为企业实施人本管理的基本内容和原则。 4.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构建企业的组织形态和机构 人本管理经过组织进行,这就要求组织形态和结构必须体现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必须保证人本管理有效地实施。为此,应当构建有如下特征的企业组织形态或结构: (1)组织必须为其成员创造利益,并明确组织的宗旨和目标。 (2)在组织能为自己创造利益的前提下,员工自愿进入组织,接受组织的职权和权威,称为“职权接受”。 (3)组织及其成员在共同利益、共同目标的基础上相互接纳,协同合作。 (4)组织集权和分权的平衡与适宜。 (5)组织和地位弹性。 (6)管理幅度合理。 (7)确立企业员工参与管理的制度与渠道等。 当前,西方企业界盛行的组织扁平化和工作团队,多具如上特征,这是在人本管理理念之下所发生的组织结构创新。 5.和谐的人际关系 企业人际关系是人本管理的环境,又是人本管理的内容及衡量标准。人际关系好坏、和谐与否,对企业人本管理顺利运行,对企业及其员工的成长与发展至关重要。 (1)人际关系影响企业的凝聚力。不同的人际关系会引起不同的情感体验。如果企业中人与人之问的关系融洽和谐,人们会由衷地热爱这一工作集体,于是,企业的凝聚力因为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而增强;反之,倘若企业中人与人的关系紧张,则有着很强的离散力。 (2)人际关系影响人的身心健康。良好的人际关系,使人心情舒畅,工作生活欢愉。如果人际关系紧张,必定使人心情苦闷、烦恼、情绪低沉,特别是受到她人无端诽谤、打击、陷害,或者遭遇到不公平对待时,会发生严重的心理失衡,有可能导致疾病发生。 (3)人际关系影响个体行为。人的行为,无论是好的行为,还是不良行为,都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周围人及其人际关系的影响。若企业内人与人之间诚恳相待、团结协作、互助友爱,必催人奋进;反之,则相反。 (4)人际关系影响企业工作效率和企业发展。人际关系直接影响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影响员工的士气和干劲,而这正是企业存在与发展的动力和活力所在。另外,现代企业发展都有企业文化作支撑,企业精神是企业的灵魂和支柱。人际关系作为企业文化的构成部分,对企业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好的人际关系形成优秀的企业文化,团结广大员工为共同目标积极工作,企业风气正、形象佳,必然促进企业工作高效率,获取高效益,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反之,不好的人际关系形成不良的企业文化,企业员工缺乏统一奋斗目标和共同认可的价值观,缺少优良的道德风尚,甚至可能正不压邪,受制于这样的不良环境,企业不可能健康发展。因此,企业建立和谐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人本管理的必然追求。 6.员工个人与组织共同发展 组织是人本管理的主体,追逐组织效益和组织发展,以及自我利益最大化,当然是其管理的宗旨和目标。可是,当今时代,组织发展依赖于企业员工,特别是企业高素质的人才。只有企业员工获得发展,组织发展才有可靠保证,没有人的发展,就没有组织的发展。就个人而言,其发展必须以组织为依托。个人是在完成组织工作任务和目标的过程中求得自我发展的,离开组织及其工作,无所谓个人发展。由于组织及其个人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内在联系,组织发展与个人发展的相互依托与相互支撑,因此,人本管理不能片面强调某一方面的发展,必须坚持个人与组织同命运、共发展、双赢的原则。 (三)人本管理的机制 企业人本管理的实施,需要运用诸多方式方法。与此同时,一套相关联的运行机制也是必不可少的,它是企业实现以人为本管理的必要保证。 1.动力机制 动力机制,亦即激励机制,旨在刺激员工需求,形成员工内在追求的强大动力。激励机制包括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两类。物质激励是以实际物质利益进行激励,如工资(绩效工资制、弹性工资制、岗位技能工资制等)、奖金、职务和职称的晋升、提高福利待遇(改进居住条件、度假、疗养)等。而各种荣誉、称号、表扬,对员工的尊重、认同、信任等,则为精神激励。 2.约束机制 约束机制是以外在力量或因素,如规章制度、法律法规、伦理道德规范等,对人的行为加以规定、引导和约束,使人的行为有所遵循,知道何对何错,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规章制度、法律法规是有形约束,是一种强制约束。伦理道德则为无形约束,是自我约束和社会舆论约束。人本管理运用这一机制,提高人的思想境界,使这两种约束转化为内在约束和自觉行为。 3.压力机制 压力机制是借助某种外在力量,对人施加影响和压力,迫使人产生变压力为自觉行为的动力。对企业人来讲,一般有两大压力,即竞争压力和目标责任压力。竞争经常使人面临严峻挑战,有一种危机感和压迫感,会使人产生一种奋进、拼搏向上的力量。目标责任制使人有明确的奋斗目标,明确自身承担的责任,而且迫使人必须努力履行自己的职责。因此,这种压力促使员工发挥积极性、主动性,促进其自我完善与提高,由此也保证了组织任务的顺利完成。 4.保障机制 保障机制主要是指法律保障和社会保障体系的保障。法律保障,即经过法律来保障人的基本权利、利益、名誉、人格等不受侵害。例如,《劳动法》《合同法》保障企业员工的劳动权利,以及由此而获得报酬的权利,保障员工的安全与健康、工作与休闲等。社会保障体系主要是保障人的基本生活,保障员工在病、老、伤、残和失业情况下的正常生活。 5.环境优化机制 人的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人的全面发展,亦受到环境的重要影响与制约。对于企业员工而言,主要有两大环境因素:一是工作本身的条件与环境;二是企业中的人际关系环境。工作条件和环境直接影响人的心境、情绪。优化工作环境,即可提高工作条件和环境质量。 6.选择机制 选择机制,一方面是指企业每一名员工均具有自主选择职业的权利,具有应聘、辞职或选择新职业的权利,寻求能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实现个人抱负、满足个人需要的工作场所;另一方面,企业亦具有选择权,即选人、聘用人和解聘人的权利。选择机制的运作,必然促进企业员工的合理流动,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和人才作用的充分发挥,有利于企业人才优化组合,建立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群体。 三、人力资本理论 人力资本理论是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形成的当代最重要的经济理论之一。人力资本理论,开辟了关于人的生产能力分析的新思路。劳动力不再单纯是生产发展的外生变量或生产的客体要素,而是生产发展的主体要素、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因此,人的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为人们所格外关注。人力资本理论的形成,为确立人力资源在现代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为开发人力资源,提供了理论依据,它不可避免地成为现代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理论基础。 (一)人力资本理论的产生 现代人力资本理论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其产生有当时的历史背景,是实践与理论发展的客观必然。 首先,世界两大阵营的形成与对峙,推动了人力资本理论的产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形成了两大营垒对峙的政治格局:一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另一是以前苏联为首的东方社会主义阵营。两大阵营之间政治对立、军事对抗和经济竞争异常激烈。1958—1961年,美国国民生产的增长率低于3%的历史水平,而前苏联在20世纪50年代的经济增长速度却大大超过美国。面对此情此景,美国经济学家丹尼森惊呼:“如果这种趋势继续下去的话,我们就会失去现在的世界地位。”特别是1957年前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标志着前苏联的空间技术、电子技术、材料技术、制造技术等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这一卫星上天事件极大地刺激了美国。美国政府感觉到自己科学技术已经落后,对前苏联未来的军事优势和科学技术发展前景十分惧怕、忧虑,召集诸多专家学者全面研究美国科学技术(至少是空间技术)落后于前苏联的原因。在此过程中,人们研究的观点聚焦于教育投资对科学技术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巨大作用。才思敏捷的贝克尔(G.S.Pecker)于1960年率先发表了“高等教育的投资不足”一文,指出教育投资不足是美国科技落后的根本原因。同年舒尔茨(T.W.Schultz)发表了“由教育引起的资本形成”,1963年又出版了《教育的经济价值》等。这些研究和分析问题均系人力资本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其次,马歇尔计划的成功与西欧迅速复兴的实践,推进了人力资本理论的诞生。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交战双方带来了巨大的生命与财产损失。战后,重建和复兴成为许多国家面临的迫切而艰巨的任务。美国政府为了组建和加强西方阵营,于1947年采纳了当时的国务卿乔治·马歇尔的建议,制订了一项旨在帮助欧洲重建与复兴的经济援助计划——马歇尔计划。马歇尔计划执行后,西欧国家在短短几年内就从战争的废墟上重新站立起来。其成功的重要原因或基本条件在于,西欧拥有诸多具有技术知识和所有必须的技能以及学习新技术能力的工人。正如舒尔茨所指出的,这些人力资本是西欧的“长边”条件,西欧的“短边”条件是物质资本。在这种情况下,一旦注入物质资本,便会取得高收益率。而一些发展中国家,人力资本匮乏,即使给予其物质资本的援助,由于缺乏相应的有知识和技能水平的人力资源条件,经济依然得不到迅速发展,对发展中国家经济援助失败的教训从反面证明了同一道理: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或人力资本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决定性要素。 最后,经济学界面临求解“经济之谜”的挑战,是人力资本理论产生的学术背景和推动力量。从经济理论的发展来看,由于宏观经济学的兴起及日趋成熟,使人们对于诸如总投资、总收入、总储蓄、总消费等总量问题的研究日益深入,从而发现一系列经济学尚无法解释的“经济之谜”。比如,美国的经济学家在对美国经济增长的研究中发现了一个令人困惑的现象:美国的生产增长率远远高于生产要素投入的增长率,而根据传统的增长理论,两者应该相等。再如,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库兹涅茨(S.Kuznetz)在对美国的资本形成的研究中发现,美国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其资本形成的速度却在下降。也就是说,相对于国民收入的上升,美国的净资本形成在下降。另外,还有“里昂惕夫之谜”“工人收入增长之谜”“个人收入分配平均化趋势之谜”等。这些“谜”的出现向传统经济学的核心思想和理论基础发起了挑战,又为经济学新的发展创造了机遇,为人力资本理论的出现孕育了时机。 在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人力资本理论终于瓜熟蒂落,正式诞生。其重要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经济学家、197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T·W·舒尔茨。她于五六十年代相继发表了几篇重要文章,成为现代人力资本理论的奠基之作。这些文章包括:“关于农业生产、产出与供给的思考”(1958)、“教育与经济增长”(1961)、“人力资本投资”(1961)、“对人投资的思考”(1962)等。她在1960年美国经济年会上发表的题为“人力资本投资”的演讲,在美国经济学界引起轰动,并引发和逐渐形成了人力资本研究热潮。 学者们对人力资本投资形式与途径、人力资本投资收益、人力资本投资与收益微观模型、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人力资本与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关系、人力资本与个人收入分配的关系等问题颇为关注,进行了深入分析与研究,从而导致人力资本理论研究进一步深化与完善。与此同时,人力资本理论研究进一步向更广泛的研究领域扩展,并大大促进了相应领域研究的进展。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这一研究势头有所减弱。可是,到了80年代后期,人力资本理论研究再掀高潮。以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卢卡斯于1988年发表在《货币经济学》(第22期)上的题为“关于经济发展机制”的文章为标志,学者的研究视野进一步拓宽,特别是开始注意研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强调人力资本存量和人力资本投资在从不发达经济向发达经济转变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确立了人力资本和人力资本投资在经济增长和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促使人力资本理论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二)人力资本基本概念 1.人力资本的含义 所谓人力资本,是指经过费用支出(投资)于人力资源,而形成和凝结于人力资源体中,并能带来价值增值的智力、知识、技能及体能的总和。人力资本概念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含义: 第一,人力资本是活的资本,它凝结于劳动者体内,表现为人的智能(智力、知识、技能)、体能,其中真正反映人力资本实质的是劳动者的智能,此为人力资本之实质内涵。 第二,人力资本直接由投资费用转化而来,没有费用投入于劳动者,就没有人力资本的形成。这种投资在货币形态上能够表现为保健费用支出、教育费用支出和迁移费用支出等。 第三,人力资本独特的本质功能是,与物质资源要素相结合,转移价值、创造价值并产生新的价值增值。这是其成为资本之根本所在。 第四,人力资本内含一定的经济关系。因为人力资本是一种资本,由实际的投资行为而形成,故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产权归属关系,即存在人力资本产权关系,它包含着人力资本投资、使用及收益分配等过程中的一系列经济关系。 2.人力-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力资源 管理 基础知识 教材 第五 开发
咨信网温馨提示: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快乐****生活】。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快乐****生活】,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快乐****生活】。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快乐****生活】,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关于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