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降监测实施作业指导书模板.doc
《沉降监测实施作业指导书模板.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沉降监测实施作业指导书模板.doc(93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沉降监测实施作业指导书 - 2 - 2020年4月19日 文档仅供参考 沉降变形观测作业指导书 1 说明 新建京霸铁路五标项目部三工区。 轨道路基作为变形控制十分严格的土工构筑物,综合考虑路基填高的差异,地基土成因类型、地层结构的复杂性,地基沉降估算的复杂性和精度控制的难度,工后沉降控制标准以及有效控制工后沉降的艰巨性等,在施工过程中要求对全段路基进行沉降变形动态监测系统设计。在路堑基床和路堤基底、填筑层中、路基面布置监测点构筑纵横向立体监测网络,并在施工期间进行系统的沉降监测与系统的分析评估,以保证工后沉降量满足轨道对路基工后沉降的特殊要求。 为了保证路基施工按照公司要求对路基沉降变形观测系统的实施,在轨道施工前提供合格的监测数据便于对路基的工后沉降进行正确的评估,在进行变形观测系统实施时,要保证各种元器件按照要求进行埋设并保证功能正常,采集正确的能反应实际情况的沉降数据,因此制定本作业指导书。 1.1编制依据 (1)《高速铁路设计规范》(TB1061— ,J1942— ); (2)《铁路工程水文勘测设计规范》(TB10017—99); (3)《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 ); (4)《建筑沉降变形测量规程》(JGJ/T8- ); (5)《高速铁路桥涵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753— ; (7) 京张城际铁路工程设计文件; (8) 铁道部有关规定。 1.2 观测项目 1.2.1 路基工程 1) 基底沉降变形观测; 2 ) 路堤本体沉降变形观测; 3) 软土地基水平位移观测; 4) 路基面沉降观测; 5) 深厚层地基分层沉降观测; 6) 路堑高边坡地表位移观测; 7) 路堑高边坡深部位移观测; 8) 过渡段沉降差、岩溶塌陷沉降差观测 1.2.2 桥梁工程 桥梁墩台沉降变形观测。 2 观测作业流程 沉降变形观测作业流程图 施 工 观 测 数据处理、回归分析 与警戒值对照 安全否 采取措施处理 是 否 公司、监理工程师批准 项目部三分部观测组编制观测方案、计划 局指挥部观测组审核 架子队各观测组设置测点 整体施工结束后,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对变形情况进行总体评估。 进行轨道结构施工等后续作业 变形稳定否 否 是 继续观测或会同设计、监理、咨询、建设单位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项目部观测组参与指导和监督 3 观测断面设置 路基沉降变形观测应严格按照设计文件要求设置,选择相应的断面形式,观测断面沿线路方向的间距一般为30~50m,应根据观测断面处的地形、地质特征及填筑材料选配并埋设相应的观测元件,具体按设计要求布置,过渡段和地形、地质条件变化大的地段适当加密。 4 沉降变形测量 4.0.1 新建京霸铁路五标项目部三分部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工作以桥梁、路基等建(构)筑物的垂直位移观测为主,水平位移监测根据路基(含过渡段)、桥涵工点设计图纸而确定。 4.0.2 沉降与变形观测的高程系统应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 4.0.3 结构物的变形监测应建立独立的变形监测网,覆盖范围一般不宜小于4公里,基准点选择应优先考虑利用CPI、CPII和水准基点。 4.0.4 结构物的变形监测应充分利用CPI、CPII和水准基点作为水平和垂直位移监测的工作基点。 4.0.5 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测量时,应符合铁道部现行全球卫星定位系统铁路工程测量技术的有关规定。 4.1 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 4.1.1 根据新建京霸铁路五标变形监测实施细则要求,沉降变形测量按沉降观测三等精度标准执行,对于技术特别复杂工点,可根据需要按沉降观测二等的规定执行。 表4.1.1 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 沉降变形测量等级 垂直位移测量 水平位移观测 沉降变形点的高程中误差(mm) 相邻沉降变形点的高程中误差(mm) 沉降变形点点位中误差(mm) 二等 ±0.5 ±0.3 ±3.0 三等 ±1.0 ±0.5 ±6.0 4.2 变形监测网技术要求 4.2.1 垂直位移监测网建网方式 线下工程垂直位移监测一般按沉降变形等级三等的要求(相当于国家二等水准测量)施测,根据沉降变形测量精度要求高的特点,以及标志的作用和要求不同,垂直位移监测网用分级布网等精度观测逐级控制的方法布设。 对于技术特别复杂、垂直位移监测沉降变形测量等级要求二等及以上的重要桥隧工点,应独立建网,并按照国家一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进行施测或进行特殊测量设计。 4.2.2 垂直位移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按表4.2.2执行 表4.2.2 垂直位移监测网技术要求 等级 相邻基准点高差中误差(mm) 每站高差中误差(mm) 往返较差、附合或环线闭合差(mm) 检测已测高差较差(mm) 使用仪器、观测方法及要求 二等 0.5 0.13 0.3 0.5 DS05型仪器,按《客运专线铁路无砟轨道测量技术暂行规定》一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施测。 三等 1.0 0.3 0.6 0.8 DS05或DS1型仪器,按《客运专线铁路无砟轨道测量技术暂行规定》二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施测。 4.2.3 水平位移监测网建网 一般按独立建网考虑,根据沉降变形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进行施测,并与施工平面控制网进行联测,引入施工测量坐标系统,实现水平位移监测网坐标与施工平面控制网坐标的相互转换。 4.2.4 水平位移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 本标段水平位移监测按三等规定执行,对于软土地基等设计有特别技术要求的复杂工点,可根据需要按二等的规定执行。 表4.2.4 水平位移监测网技术要求 等级 相邻基准点的点位中误差(mm) 平均边长(m) 测角中误差(") 最弱边相对中误差 作业要求 一等 ±1.5 <300 ±0.7 ≤1/250000 按国家一等平面控制测量要求观测 <150 ±1.0 ≤1/1 0 按国家二等平面控制测量要求观测 二等 ±3.0 <300 ±1.0 ≤1/1 0 按国家二等平面控制测量要求观测 <150 ±1.8 ≤1/70000 按国家三等平面控制测量要求观测 三等 ±6.0 <350 ±1.8 ≤1/70000 按国家三等平面控制测量要求观测 <200 ±2.5 ≤1/40000 按国家四等平面控制测量要求观测 四等 ±12.0 <400 ±2.5 ≤1/40000 按国家四等平面控制测量要求观测 4.3 沉降变形测量点的布置要求 4.3.1 沉降变形测量点分为基准点、工作基点和沉降变形观测点三类,其布设按下列要求: 基准点:要求建立在沉降变形区以外的稳定地区,基准点使用管段内的基岩点、深埋水准点、CPI、CPII和二等水准点,增设时按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的相关要求执行。基准点标石埋设规格应符合图4.3.1的规定。工作基点:要求这些点埋设在稳定区域,在观测期间稳定不变,测定沉降变形点时作为高程和坐标的传递点。工作基点除使用普通水准点外,按照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进一步加密水准基点或设置工作基点至满足工点垂直位移监测需要。加密后的水准基点(含工作基点)间距200m左右时,可基本保证线下工程垂直位移监测需要。 沉降变形点:直接埋设在要测定的沉降变形体上。点位应设立在能反映沉降变形体沉降变形的特征部位,不但要求设置牢固,便于观测,还要求形式美观,结构合理,且不破坏沉降变形体的外观和使用。沉降变形点按路基、桥涵、等各专业布点要求进行。 注:1-盖;2-砖;3-素土;4-贫混凝土;5-冻土线 图4.3.1 基准点标石埋设图 4.3.2 测量点的检测。监测网基准点和工作基点由于自然条件的变化,人为破坏等原因,不可避免的有个别点位会发生变化。为了验证监测网基准点和工作基点的稳定性,应对其进行定期检测。垂直位移监测网的观测分为首次观测和施工过程中的定期复测,定期复测按每半年进行一次,尽可能结合精测网复测进行。在区域沉降地区应每季度进行一次复测。 4.3.3 每个独立的监测网应设置不少于3个稳固可靠的基准点。基准点应选设在沉降变形影响范围以外便于长期保存的稳定位置。 4.3.4 工作基点应选在比较稳定的位置。在区域沉降地区内,应对工作基点的沉降量进行监测,如果在两次复测期间,发现工作基点变形超出两倍中误差应及时通知建设单位和评估单位,并提交观测资料。经核实后应对工作基点和变形监测点的各期实测高程进行修正。 4.4 测量工作基本要求 4.4.1水准基点使用时应作稳定性检验,并以稳定或相对稳定的点作为沉降变形的参考点,并应有一定数量稳固可靠的点以资校核。 4.4.2每次观测前,对所使用的仪器和设备应进行检验校正,并保留检验记录。 4.4.3 每次沉降变形观测时应符合: 严格按水准测量规范的要求施测。首次(即零周期)观测应进行往返观测,并取观测结果的中数,经严密平差处理后的高程值,作为变形测量初始值。 参与观测的人员必须经过培训才能上岗,并固定观测人员和观测的仪器设备。 为了将观测中的系统误差减到最小,达到提高精度的目的,各次观测应使用同一台仪器和设备,前后视观测最好用同一水准尺,必须按照固定的观测路线和观测方法进行,观测路线必须形成附合或闭合路线,使用固定的工作基点对应沉降变形观测点进行观测。实行“五固定”即“固定水准基点、工作基点、固定人、固定测量仪器、固定监测环境条件、固定测量路线和方法”,以提高观测数据的准确性。 观测时要避免阳光直射,且在基本相同的环境和观测条件下工作。 成像清晰、稳定时再读数。 随时观测,随时检核计算,观测时要一次完成,中途不中断。 4.4.4 针对低矮桥墩、异型桥墩,空间小,尺子不能直立的情况,采用倒尺的方法进行。 4.4.5 沉降观测均采用满足相应测量精度等级的电子水准仪。 4.4.6 测段观测完成后数据,必须及时整理观测数据。 4.4.7 当发现沉降监测数据出现异常时必须首先自查,应重测并分析工作基点的稳定性,必要时联测基准点进行检测,并提交自查分析报告。 4.4.8在观测过程中,应做好一些重点信息的记录,如对架梁、运梁车经过施工荷载的记录,天气情况,地下水影响情况的记录,利于对结构变形特性的分析和异常数据的分析。 4.5 测量工作的具体要求 4.5.1水准网的观测按照国家二等水准施测,对线下工程变形点的观测必须采用闭合或附合水准路线,严禁采用支水准路线或中视法,水准路线经过的工作基点或基准点数量不得少于两个。 4.5.2 水准仪必须使用DS05级及其以上精度级别的数字仪器,仪器及配套水准尺均应在有效合格检定期内。水准仪与水准尺在使用前及使用过程中,经常规检校合格,水准仪视准轴与水准管轴的夹角均不超过15″。仪器各种设置正确,其中有限差要求的项目按规范要求在仪器中进行设置,并在数据采集时自动控制,不满足要求的在现场进行提示并进行重测。 4.5.3外业测量一条路线的往返测使用同一类型仪器和转点尺垫,沿同一路线进行。观测成果的重测和取舍按《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 12897- )二等水准有关要求执行。观测时,视线长度≤50m,前后视距差≤1.5 m,前后视距累积差≤6.0 m,视线高度≥0.5m,测站限差:两次读数差≤0.4mm,两次所测高差之差≤0.6 mm,检测间歇点高差之差≤1.0 mm,观测读数和记录的数字取位:使用数字水准仪读记至0.01mm。 4.5.4 观测时,一般按后-前-前-后的顺序进行,对于有变换奇偶站功能的电子水准仪,按以下顺序进行: 往测:奇数站为后—前—前—后 偶数站为前—后—后—前 返测:奇数站为前—后—后—前 偶数站为后—前—前—后 4.5.5 每一测段均为偶数测站。晴天观测时给仪器打伞,避免阳光直射;扶尺时借助尺撑,使标尺上的气泡居中,标尺垂直。 4.5.6 观测前30分钟,将仪器置于露天阴影处,使仪器与外界气温趋于一致;对于电子水准仪,进行不少于20次单次测量,达到仪器预热的目的。测量中避免望远镜直接对着太阳;避免视线被遮挡,遮挡不超过标尺在望远镜中截长的20%。观测时用测伞遮蔽阳光,对于电子水准仪,施测时均装遮光罩。 4.5.7 自动安平水准仪的圆水准器,严格置平。在连续各测站上安置水准仪时,使其中两脚螺旋与水准路线方向平行,第三脚螺旋轮换置于路线方向的左侧与右侧。除路线拐弯处外,每一测站上仪器与前后视标尺的三个位置,一般为接近一条直线。 4.5.8 观测过程中为保证水准尺的稳定性,选用2.5kg以上的尺垫,水准观测路线必须路面硬实,观测过程中尺垫踩实以避免尺垫下沉。同时观测过程中避免仪器安置在容易震动的地方,如果临时有震动,确认震动源造成的震动消失后,再激发测量键。水准尺均借助尺撑整平扶直,确保水准尺垂直。 4.5.9 当相邻观测周期的沉降量超过限差或出现反弹时,应重测并分析工作基点的稳定性,必要时联测基准点进行检测。 4.5.10 数据处理时,闭合差、中误差等均满足要求后进行平差计算,水准路线要进行严密平差,选用经鉴定合格的软件进行。 4.5.11成果数据按统一格式录入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和评估数据库。 4.5.12 元件保护要求 (1)项目部应成立专门小组,进行元器件的埋设、测量和保护工作,小组人员分工明确,责任到人。 (2)元件埋设时应根据现场情况进行编号,有导线的元件应将导线引出至路基坡脚观测箱内。 (3)凡沉降板附近一米范围内土方应采用人工摊平及小型机具碾压,不得采用大型机械推土及碾压,并配备专人负责指导,以确保元器件不受损坏。 (4)各施工队在施工过程中应制定稳妥的保护措施并认真执行,确保元器件不因人为、自然等因素而破坏,元器件埋设后,制作相应的标识旗或保护架插在上方。路堤填筑过程中,派专人负责监督观测断面的填筑。 5 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 5.1观测断面及观测点的设置原则 5.1.1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以路基面沉降观测和地基沉降观测为主,应根据不同的结构部位、填方高度、地基条件、堆载预压等具体情况来设置沉降变形观测断面。同时应根据施工过程中掌握的地形、地质变化情况调整或增设观测断面。 5.1.2观测断面一般按以下原则设置,同时应满足设计文件要求; (1)沿线路方向的间距一般不大于50m;对地势平坦且地基条件均匀良好的路堑、填方高度小于5m且地基条件均匀良好的路堤可放宽到100m。 (2)对地形、地质条件变化较大地段应加密断面,一般间距不大于25m,在变化点附近应设观测断面,以确保能够反映真实差异沉降。 (3)一个沉降观测单元(连续路基沉降观测区段为一单元)应不少于2个观测断面。 (4)对地形横向坡度大于1:5或地层横向厚度变化的地段应布设不少于1个横向观测断面。 5.1.3观测点一般按以下原则设置,同时应满足设计文件要求; (1)为有利于测点看护,集中观测,统一观测频率,各观测项目数据的综合分析,各部位观测点须设在同一横断面上。 (2)一般路堤地段观测断面包括沉降观测桩和沉降板,沉降观测桩每断面设置3个,布置于双线路基中心及左右线中心两侧各2m处;沉降板每断面设置1个,布置于双线路基中心。 (3)软土、松软土路堤地段观测断面一般包括沉降观测桩、沉降板和位移观测桩。沉降观测桩每断面设置3个,布置于双线路基中心及两侧各2m处,沉降板位于双线路基中心,位移观测边桩分别位于两侧坡角外2m、10m处,并与沉降观测桩及沉降板位于同一断面上。 图5.1.3 松软土地段观测断面布置图(示例) (4)沉降板设置应严格按设计文件要求执行,一般按以下原则设置: Ø 对路堤填高小于3m且压缩层厚度小于5m地段,设置断面间距为200m; Ø 对压缩层厚度大于20m地段,设置断面间距为50m; Ø 其余情况根据具体情况,设置断面间距为50~100m; Ø 地面横坡或压缩层底横坡大于1:5时,横断面布置两处沉降板,一处位于路基中心,另外一处根据具体地形地质情况布置。 (5)预压地段,预压期因基床表层尚未施工,路基顶面沉降观测应在预压土方底部(基床底层顶面)布置沉降元件进行,即在基床底层顶面临时布置沉降板,位移观测以及基底沉降观测布置与无预压段完全一致,预压土方卸除时临时沉降板随之拆除,基床表层施工后,于路基面上设置正式沉降观测桩。 (6)路堑地段观测断面分别于路基中心,左右中心线以外2m的路基面处各设1根沉降观测桩,观测路基面的沉降。 (7)深厚层地基分层沉降监测:深厚层第四系土层地段、软土地段的桥路过渡段及不同地层结构附近设置。采用机动钻孔(Φ108mm)引孔埋设PVC管(Φ49mm)和沉降磁环,利用电磁式深层沉降仪进行观测。分层设置,厚度大于3m时,每3m增设一组,地层界面和加固底面设置磁环。具体布置断面和布置位置按设计文件要求执行。 (8)路堤基底设置剖面沉降管、单点沉降仪或沉降磁环进行全断面沉降观测时,严格按设计文件要求执行。 5.1.4 路基水准路线观测按二等水准测量精度要求形成附合水准路线,沉降观测点位布设及水准路线观测示意图如图5.1.4所示: 图5.1.4 沉降观测点位布设及水准路线观测示意图 5.2观测元件与埋设技术要求 5.2.1 沉降观测桩:选择Φ20mm钢筋,顶部磨圆,底部焊接弯钩,待基床表层级配碎石施工完成后,在观测断面经过测量埋置在设计位置,埋置深度不小于0.3m,桩周0.15m用C15混凝土浇筑固定,完成埋设后测量桩顶标高作为初始读数。 图5.2.1 路基沉降观测桩埋设布置图 5.2.2 沉降板:应严格按设计要求进行埋设,一般情况如下:由底板、金属测杆(φ20镀锌铁管)及保护套管(φ49 PVC管)组成。钢筋混凝土底板尺寸为50cm×50cm,厚3cm或钢底板尺寸为30*30cm,厚0.8cm。 图5.2.2 路基沉降板埋设布置图 (1)沉降板埋设位置处可垫10cm砂垫层找平,埋设时确保底板的水平与垂直度,确保测杆与地面垂直。 (2)放好沉降板后,回填一定厚度的垫层,再套上保护套管,保护套管略低于沉降板测杆,上口加盖封住管口,并在其周围填筑相应填料稳定套管,完成沉降板的埋设工作。 (3)测量埋设就位的沉降板测杆杆顶标高读数作为初始读数,随着路基填筑施工逐渐接高沉降板测杆和保护套管,每次接长高度以0.5m为宜,接长前后测量杆顶标高变化量确定接高量。金属测杆用内接头连接,保护套管用PVC管外接头连接。 (4)接长套管时应确保垂直,避免机械施工等因素导致套管倾斜。 5.2.3 位移边桩:采用C15钢筋混凝土预制,断面采用15cm×15cm正方形,长度不小于1.5m。并在桩顶预埋Φ20mm钢筋,顶部磨圆并刻画十字线。 (1)边桩埋置深度在地表以下不小于1.0m,桩顶露出地面不应大于10cm。 (2)埋置方法采用洛阳铲或开挖埋设,桩周以C15混凝土浇筑固定,确保边桩埋置稳定。完成埋设后采用全站仪测量边桩标高及距基桩的距离作为初始读数。 5.2.4 剖面沉降管:采用专用塑料硬管,其抗弯刚度应适应被测土体的竖向位移要求,导管内十字导槽应顺直,管端接口密合。剖面沉降测量是将剖面沉降仪探头预埋在剖面沉降管十字导槽内,从一端按一定间距依次读数。 图5.2.2 路基剖面沉降管埋设布置图 (1)路基基底剖面沉降管在地基加固施工完毕后,填土至0.6m高度碾压密实后开槽埋设,开槽宽度20~30cm,开槽深度至地基加固表层顶面,槽底回填0.2m厚的中粗砂,在槽内敷设沉降管(沉降管内穿入用于拉动测头的镀锌钢丝绳),其上夯填中粗砂至与碾压面平齐。沉降管埋设位置挡土墙处应预留孔洞。沉降管敷设完成后,两头应砌筑观测坑,并加设盖板,以方便观测及对孔口进行长期保护,并做好坑内及其周围的排水。并于一侧管口处设置观测桩,观测桩采用C15素混凝土灌注,断面采用0.5 m×0.5 m×1.0m。待上部一层填料压实稳定后,连续观测数日,取稳定读数作为初始读数。 (2)采用横剖仪和水准仪进行横剖面沉降观测。每次观测时,首先用水准仪测出横剖面管一侧的观测桩顶高程,再把横剖仪放置于观测桩顶测量初值,然后用横剖仪测量各测点。区间每2.0m测量一点,车站内测点间距可为3.0m。 5.2.5 单点沉降计:是一种埋入式电感调频类智能型位移传感器,由电测位移传感器、测杆、锚头、锚板及金属软管和塑料波纹管等组成。 采用钻孔引孔埋设,钻孔孔径Ф108或Ф127,钻孔垂直,孔深应达到硬质稳定层(最好为基岩),并与沉降仪总长一致。孔口应平整密实。安装前先在孔底灌浆,以便固定底端锚板,安装时锚杆朝下,法兰沉降板朝上,注意要用拉绳保护以防止元件自行掉落,采用合适方法将底端锚板压至设计深度。每个测试断面埋设完成后,位移计引出导线用钢丝波纹管进行保护,并挖槽集中从一侧引出路基,引入坡脚观测箱内。一般埋设完成后3~5天待缩孔完成后测试零点。观测路堑换填基底沉降或隆起变形埋设在换填基底面,表面应平整密实;观测路基本体变形按设计断面图埋设。 5.3观测技术要求 5.3.1 路堤地段从路基填土开始进行沉降观测;路堑地段从级配碎石顶面施工完成开始观测。路基填筑完成或施加预压荷载后应有不少于6个月的观测和调整期。观测数据不足以评估或工后沉降评估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延长观测时间或采取必要的加速或控制沉降的措施。 5.3.2 沉降观测设备的埋设是在施工过程中进行的,在填筑施工时要与设备的埋设做好协调,做到互不干扰、影响。观测设施的埋设及沉降观测工作按规范要求进行,不能影响路基填筑质量。 5.3.3 路基填筑过程中应及时整理路堤中心沉降观测点的沉降与边桩的位移量,当中心地基处沉降观测点沉降量大于10mm/天或边桩水平位移大于5mm/天、竖向位移大于10mm/天时,应及时通知项目部,并要求停止填筑施工,待沉降稳定后再恢复填土,必要时采用卸载措施。 5.3.4 观测精度要求:路基沉降观测水准测量的精度为±1.0mm,读数取位至0.01mm;剖面沉降观测的精度应不低于4mm/30m;位移观测测距误差±3mm;方向观测水平角误差为±2.5″。 5.3.5观测频次要求:路基沉降观测的频次不低于下表的规定。 表5.3.5 路基沉降观测频次表 观 测 阶 段 观 测 频 次 填筑或堆载 一般 1次/天 每天填筑量超过3层时 1次/每填筑3层 沉降量突变 2~3次/天 两次填筑间隔时间较长 1次/3天 堆载预压或路基施工完毕 第1个月 1次/周 1个月以后 1次/2周 无砟轨道铺设后 第1个月 1次/2周 第2~3个月 1次/月 3个月以后 1次/3月 实际工作进行时,观测时间的间隔还要看地基的沉降值和沉降速率。当两次连续观测的沉降差值大于4mm时应加密观测频次;当出现沉降突变、地下水变化及降雨等外部环境变化时应增加观测频次。路基施工各节点时间(包括路基堆载预压土前后、卸载预压土前后、运梁车架桥机经过前后、基床表层施工、轨道板底座施工、铺板、轨道板精调以及铺轨时间)应具有沉降观测数据。观测应持续到工程验收后交由运营管理部门继续观测。 6 桥涵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 6.1观测点的设置原则 6.1.1 本标段的每个桥墩均设置承台观测标、墩身观测标。 6.1.2 承台观测标: 设置两个观测标,观测标-1设置于底层承台左侧小里程角上,观测标-2设置于底层承台右侧大里程角上。承台观测标为临时观测标,当墩身观测标正常使用后,承台观测标随基坑回填将不再使用。 6.1.3墩身观测标: (1)观测点数量每墩不少于2处,位于墩身两侧; (2)桥墩标一般设置在墩底高出地面或水位1.0m左右。当墩身较矮立尺困难时,桥墩观测标位置可降低或设置在对应墩身埋标位置的顶帽上。特殊情况可按照确保观测精度、观测方便、利于测点保护的原则,确定相应的位置。桥墩上观测标的具体设置位置见下图: 图6.1.3 承台与墩身观测标设置 6.1.4 桥台观测标: 原则上按《细则》应设置在台顶(台帽及背墙顶),测点数量不少于4处,分别设在台帽两侧及背墙两侧(横桥向)。 6.1.5 梁体观测标: (1)对原材料变化不大、预制工艺稳定、批量生产的预应力混凝土预制梁,每30孔选择1孔设置观测标,当实测弹性上拱度大于设计值的梁,前后未观测的梁应补充观测标,逐孔进行观测;其余现浇梁逐孔设置观测标。移动模架施工的梁,对前6孔进行重点观测,以验证支架预设拱度的精度。验证达到设计要求后,可每10孔选择1孔设置观测标,当实测弹性上拱度大于设计值的梁,前后未观测的梁应补充观测标,逐孔进行观测。 (2)观测点布置:简支梁的一孔梁设置观测标6个,分别位于两侧支点及跨中;连续梁上的观测标,根据不同跨度,分别在支点、中跨跨中及边跨1/4跨中附近设置,3跨以上连续梁中跨布置点相同,详见附图。 (3)钢结构桥梁梁部不存在徐变,为了观测变形,每孔设置6个观测标,分别在支点及跨中设置。 (4)对大跨度桥梁等特殊结构由设计单位单独制定变形观测方案,各项目部按照设计方案进行观测。 6.1.6涵洞观测标: 每座涵洞均要进行沉降观测,观测标原则上应设在涵洞两侧的边墙上,在涵洞进出口及涵洞中心分别设置,每座涵洞测点数量为6个。涵洞填土后观测点可从边墙位置移动到帽石上,涵洞进出口的帽石上各设置两个测点,位于帽石两侧位置; 6.1.7桥梁梁部水准路线观测按二等水准测量精度要求形成闭合水准路线,沉降观测点位布设及水准路线观测示意图如图6.1.7所示,其中测点1,2,3,4构成第一个闭合环,测点3,4,5,6构成第二个闭合环。 1 2 4 3 5 6 图6.1.7 桥梁梁部沉降观测水准路线示意图 6.1.8 桥梁墩台水准路线观测按二等水准测量精度要求形成闭合水准路线,沉降观测点位布设于墩台两侧,水准路线观测示意图如图6.1.8所示: 图6.1.8 桥梁墩台沉降观测水准路线示意图 6.2观测元件与埋设技术要求 6.2.1 承台观测标 沉降观测桩:选择Φ20mm钢筋,顶部磨圆并刻画十字线,埋置深度不小于0.1m,高出埋设表面3mm,表面做好防锈处理。完成埋设后测量桩顶标高作为初始读数。 图6.2.1 承台观测标设置 6.2.2墩身观测标: 采用φ14mm不锈钢螺栓。见下图所示: 图6.2.2 墩身观测标设置 6.2.3 桥台观测标、梁体观测标、涵洞观测标设置可参考图6.2.1设置。 6.2.4无砟轨道铺设时梁体测点的转移技术要求按项目部下发规定进行。 6.3观测技术要求 6.3.1从承台施工完成后,就要开始进行沉降首次观测,承台观测标为临时观测标,当墩身观测标正常使用后,承台观测标随基坑回填将不再使用。随施工的逐步进行依次进行墩身、桥台、梁体的变形观测。 6.3.2沉降观测设备的埋设是在施工过程中进行的,在进行桥梁施工时与设备的埋设做好协调,做到互不干扰、影响。观测设施的埋设及沉降观测工作应按要求进行,不能影响桥梁施工质量。 6.3.3 观测精度要求: 桥涵基础沉降和梁体徐变沉降变形的观测精度为±1mm,读数取位至0.01mm。 6.3.4 观测频次要求: (1)墩台基础沉降观测一般根据下表中要求的时间间隔进行。 表6.3.4-1 墩台基础沉降观测频次表 注:1、观测墩台沉降时,应同时记录结构荷载状态、环境温度及天气日照情况。 2、架桥机(运梁车)经过时观测要求:第一次经过和第二次经过前后均需要观测,其后每1次/1天,连续2次;其后每1次/3天,连续3次,以后1次/1周。 (2)梁体徐变观测据下表中要求的时间间隔进行。 表6.3.4-2梁体徐变观测频次表 梁体测量间隔表 观测阶段 观测周期 预应力终张拉 张拉前、后各1次 预应力张拉完成~无砟轨道铺设前 张拉完成后第1天 张拉完成后第3天 张拉完成后第5天 张拉完成后1~3月,每7天为一测量周期 桥梁附属设施安装 1次/周,要求安装前、后必须各有1次 无砟轨道铺设期间 1次/周 无砟轨道铺设完成后 第0~3个月,每1个月为一测量周期 第4~24个月,每3个月为一测量周期 (3)涵洞沉降观测据下表中要求的时间间隔进行,涵洞顶填土沉降的观测应与路基沉降观测同步进行。 表6.3.4-3涵洞沉降观测频次表 注:1、架桥机(运梁车)经过时观测要求:每1次/1天,连续2次;其后每1次/3天,连续3次,以后1次/1周。 6.3.5 梁体徐变量计算:对于梁体的徐变变形观测,每孔梁支点之间的梁体徐变变形应以两支点的连线为基准线进行观测计算,由于下部结构沉降变形的影响,该基准线的位置会发生变化,梁体观测点至该基准线的垂直距离利用几何方法计算取得,垂直距离差值就是梁体徐变变形量。 7过渡段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 7.1观测断面和观测点的设置原则 7.1.1 过渡段应考虑线路纵向平顺性和不同结构物差异沉降的观测和评估,桥涵两端的过渡段、路隧过渡段及堑堤过渡段均需进行沉降观测。 7.1.2 不同结构物起点处、距起点5~10m、20~30m处分别设置观测断面。每个横向结构物每侧各设置一个观测断面,沿涵洞轴线设路基观测断面。每个观测断面观测点设置参照路堤。 7.1.3 路堤和路堑分界处设置观测断面,观测点设置参照路堤。 7.1.4横向结构物顶面埋设一根剖面沉降管,具体要求详见设计文件。 图7.1.4-1纵断面示意图 图7.1.4-2平面示意图 7.2观测元件与埋设技术要求 7.2.1 沉降观测点与剖面沉降管埋设参考路堤设置。 7.3观测技术要求 7.3.1 沉降精度与频次等技术要求同路基要求。 8 路基工程观测作业 8.1 沉降板观测 8.1.1 设备及人员配备 设备/元件配备表 设备/元件名称 规格/型号 数 量 用 途 沉降板 按设计制作 根据设计数量配备 路基基底沉降变形观测 水准仪 DS05或DS1 根据需要量配备 沉降观测 因瓦尺 每台水准仪配备1套 沉降观测 人员配备 工 种 数 量 用 途 测量人员 3 现场测量、数据采集、测点维护 辅助人员 根据需要配备 沉降板埋设、水准基点埋设 8.1.2 沉降板制作 按5.2.1节中尺寸要求制作。 8.1.3 埋设要求 (1)沉降板一般埋设在路堤中心原地面处。地基处理施工完毕后,整平基底,铺设第一层填料,压实后在预埋位置挖除填料至原地面,放置带第一节测杆、护套的沉降板,并使测杆高出填土面50cm。埋设时要注意底板放置水平,能够先用中、粗砂垫层找平,用钢尺和锤球检查垂直度,采用原位土将基坑回填密实。 (2)埋设完毕后,填写沉降板埋设考证表,记录好测点埋设时间、位置、初始高程等数据。 (3)随着填土增高,将测杆和套管相应接高,保证测杆和套管高于填土面,以防止填料落入阻碍测杆自由沉落。顶帽高出碾压面高度应不小于50cm。 (4)施工过程中要保护好测杆,防止车辆碾撞,其周围的填料采用人工夯实。 8.1.4 数据采集 按照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精度, 沿线路纵向布置水准测量高程控制网,定期(或对测量数存在疑问时)对观测基桩进行复核,记录测量数据。 8.1.5 观测频率 填土高度小于2m时,每两天观测一次,超过2m高度后,每天观测一次,具体要求严格按照规范进行。 8.2 路基面沉降观测桩观测 8.2.1 设备及人员配备 设备/元件配备表 设备/元件名称 规格/型号 数 量 用 途 路基面沉降观测桩 按设计图制作 根据设计数量配备 路基面沉降变形观测 剖面沉降管 按设计图制作 根据设计数量配备 路基面沉降变形观测 位移观测桩 按设计图制作 根据设计数量配备 路基面沉降变形观测 水准仪 天宝DINI03 1 沉降变形观测 全站仪 徕卡TCA1201+ 1 位移观测 综合沉降仪 JMZX-7000 1 剖面沉降观测 因瓦尺 3m 每台水准仪配备1套 沉降变形观测 因瓦尺 2m 配置两把 低矮结构物观测 人员配备 工 种 数 量 用 途 测量人员 15 现场测量、数据采集、测点维护 辅助人员 根据需要配备 路基面沉降观测桩埋设、水准基点埋设 8.2.2 路基面沉降观测桩制作 按5.2.2节中尺寸要求制作。 8.2.3 埋设要求 (1)路基基床表层填筑完毕后,测量放样,定出路基面沉降观测桩埋设断面及测点位置。 (2)将路基面沉降观测桩打入路基中,桩身平原地面。 (3)埋设完毕后,填写路基面沉降观测桩埋设考证表,记录好测点埋设时间、位置、初始高程等数据。 8.2.4 数据采集 沿线路纵向布置水准测量高程控制网,用DS05或DS1水准仪配合因瓦尺进行测量,参照国家二等水准测量方法进行,形成一条闭合水准环线,再由水准环线中的固定点测定各观测点的高程,进行日常观测,记录整理测量数据。 8.2.5观测频率 路堤经过分层填筑达到预压高程后,在预压期的前2~3个月内,每5d观测一次;三个月后7~15d观测一次;半年后一个月观测一次,一直观测到预压期末。预压期后每三个月观测一次直至移交,当沉降速率变化大时,增加观测频率。 8.3 软土地基水平位移观测边桩(以下称边桩)观测 8.3.1 设备及人员配备 设备/元件配备表 设备/元件名称 规格/型号 数 量 用 途 位移观测边桩 按设计图制作 根据设计数量配备 软土地基水平位移、沉降观测 全站仪 徕卡TCA1201+ 1 水平位移观测 水准仪 天宝DINI03 1 沉降变形观测 因瓦尺 每台水准仪配备1套 沉降变形观测 人员配备 工 种 数 量 用 途 测量人员 15 现场观测、数据采集、测点维护 辅助人员 根据需要配备 边桩埋设、控制网基点桩埋设 8.3.2 边桩制作 边桩按设计图制作,采用钢筋混凝土预制,强度不底于C15。截面尺寸为0.15mX0.15m,长不小于1.5m。(详细尺寸请参照设计图纸进行) 8.3.3 埋设要求 (1)边桩埋设在两侧坡脚外约2.0m处,长度不小于1.4m,直经10cm。 (2)边桩采用打入方式埋设时,直接打入地表以下不小于1.2m,桩顶露出地面不大于10cm。 (3)边桩采用人工挖坑方式埋设时,人工开挖基坑,将预制桩放入坑内固定稳当,埋设深度在地表以下不小于1.2m,桩顶露出地面不大于10cm, 再采用C15砼(或水泥砂浆)浇筑固定,确保边桩埋设的稳定。 (4)埋设完毕,填写埋设考证表,记录测点埋设时间、位置。 8.3.4 数据采集 位移观测数据采集: (1)观测前使用全站仪按全圆测回法沿线路纵向进行平面控制测量,将测量成果平差处理后作为布置平面变形观测控制网,埋设平面变形观测控制网桩点。 (2)平面变形观测网建立后,根据两侧通视条件,能够采取视准线法、前方交会法或坐标测量法进行位移观测。 ① 视准线法 当通视情况较好时,在地基变形影响范围外的平面变形观测控制网上设置置镜点及基准点,经过多次测读被测点与基准点间夹角变化情况,计算确定被测点位移情况。 路基 位移边桩 置镜点 基准线 夹角 测线 基准点 图8.3.4-1 视准线法示意图 ② 前方交会法 前方交会法是一种较普遍的观测方法,-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沉降 监测 实施 作业 指导书 模板
咨信网温馨提示: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丰****】。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丰****】,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丰****】。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丰****】,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关于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