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全国碳市场发展报告.pdf
《2024年全国碳市场发展报告.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4年全国碳市场发展报告.pdf(33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1、全 国 碳 市 场 发 展 报 告(2024)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生 态 环 境 部二 二 四 年 七 月全国碳市场发展报告(2024)前言摘要一、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碳市场建设二、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制度体系逐步健全三、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活力稳步提升四、第二个履约周期配额分配和清缴圆满完成五、碳排放数据质量全面提升六、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正式启动七、全国碳市场数字化基础设施保障有力八、全国碳市场发展成效逐步彰显九、碳市场建设国际合作不断加强展望大事记01020506111315182123252628目 录全国碳市场发展报告(2024)碳市场通过市场机制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助力经
2、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加快全国碳市场建设,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对落实主体减排责任、实现碳排放控制目标、降低行业减排成本具有重要意义。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全国碳市场建设。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健全碳排放权市场交易制度。习近平主席要求“建成更加有效、更有活力、更具国际影响力的碳市场”。全国碳市场包括强制性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和自愿性的减排交易市场,二者既各有侧重、独立运行,又互为补充,通过配额清缴抵销机制相互衔接,共同构成全国碳市场体系。2023 年以来,国务院颁布实施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第二个履约周期圆满收官,启动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市场活力稳步提升
3、,推动行业减排效果逐步显现,以全国碳市场为主体的中国碳定价机制基本形成。全国碳市场的建设和发展受到国内外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和广泛关注。生态环境部组织撰写了本报告,旨在介绍全国碳市场建设进展和主要成效,分享相关政策设计考虑和未来发展方向,期待得到国内外社会各界的更多关注和更好支持。报告重点介绍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制度体系建设、第二个履约周期市场运行、配额分配与清缴、数据质量管理等情况和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启动以来相关进展,以及全国碳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成效、国际合作等情况,并对全国碳市场未来发展作出展望。前 言01全国碳市场发展报告(2024)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把应对
4、气候变化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持续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采取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力争二氧化碳排放于 2030 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双碳”目标)。其中,碳市场是推动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政策工具,对碳定价发挥基础性作用。全国碳市场发展影响持续扩大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全球最大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在借鉴国际碳市场建设经验、总结地方试点碳市场建设实践的基础上,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从发电行业入手,于 2021 年7 月启动上线交易,现纳入重点排放单位 2257家,年覆盖二氧化碳排放量约 51 亿吨,占全国二氧化碳排
5、放的40%以上,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市场。强制和自愿两个市场构成全国碳市场体系并发挥政策合力2024 年 1 月,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正式启动,是继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后又一推动实现“双碳”目标的政策工具。强制碳市场对重点排放单位排放行为进行严格管控,自愿碳市场鼓励全社会广泛参与,两个碳市场独立运行,并通过配额清缴抵销机制相互衔接,二者共同构成全国碳市场体系。全国碳市场为全球碳市场机制创新贡献了“中国方案”中国的碳市场对全球碳价水平和碳交易机制成效具有重要影响力,全国碳市场建设和运行情况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中国基于碳排放强度控制目标的配额分配方法展现了碳市场机制的灵活性和
6、适用性优势,为全球碳市场机制创新贡献了“中国方案”。02 摘 要全国碳市场发展报告(2024)全国碳市场建设进展显著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颁布实施,政策法规基础框架搭建完成2024 年 1 月,国务院颁布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自 5 月 1 日起施行,是中国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首部专项法规,与部门规章、规范性文件以及技术规范等共同构成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政策法规基础框架;各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等有关部门、重点排放单位、注册登记机构、交易机构、技术服务机构等各司其职,保障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碳排放数据核算报告与核查、配额分配与清缴、市场交易与监管等全环节顺畅运行。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第二个履约
7、周期圆满收官,市场活力稳步提升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第二个履约周期配额分配盈亏基本平衡,符合政策预期。截至 2023 年底,2021、2022 年度配额清缴完成率分别为 99.61%、99.88%,较第一个履约周期进一步提升,位于国际主要碳市场前列。2022年 1 月 1 日至 2023 年 12 月 31 日,碳排放配额成交量 2.63 亿吨,成交额172.58 亿元。交易规模逐步扩大,交易价格稳中有升,参与交易的重点排放单位数量较第一个履约周期上涨 31.79%。通过灵活履约机制共计为 202 家受困重点排放单位纾解了履约困难。碳排放数据质量全面提升,全国碳市场数字化基础设施保障有力中国政府
8、高度重视、持续强化碳排放数据质量管理,优化核算核查方法,对关键数据实施月度存证,并由“国家省市”三级联审,运用大数据等信息化手段智能预警数据质量风险,组织开展专项监督帮扶,形成问题“及时发现-移交督办-核实整改”的闭环管理工作机制,数据质量得到有效保障,满足了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平稳有序运行的数据需要。全国碳市场管理平台、注册登记系统、交易系统等基础设施安全稳定运行,实现了各系统互联互通,全业务管理环节在线化、全流程数据集中化、综合决策科学化,碳排放数据质量管理能力显著提升。03全国碳市场发展报告(2024)全国碳市场发展成效逐步彰显企业碳排放管理能力有效提升,行业减排效果逐步显现全国碳市场压
9、实了企业碳减排主体责任,在全社会树立了“排碳有成本、减碳有收益”的低碳意识。重点排放单位基本都开展了元素碳含量实测。通过推动企业灵活减排,碳市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促进能源结构调整的导向作用日益显现。2023 年全国火电碳排放强度(单位火力发电量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相比 2018 年下降 2.38%,电力碳排放强度(单位发电量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相比 2018 年下降 8.78%。碳定价基础性作用初步发挥,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2024年4月24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收盘价首次突破每吨百元。碳排放权的绿色金融属性获得越来越多金融机构的认可,碳排放权交易价格为开展气候投融资、碳资产管理、配额质押等锚
10、定了基准价格,撬动了更多绿色低碳投资,促进火电行业能效提升、能源结构调整,显现出对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积极推动作用。碳排放统计核算基础巩固提升,技术服务体系和市场初具规模探索建立了符合中国实际的重点行业碳排放核算制度体系,为制定发布中国年度电力二氧化碳排放因子、区域电网基准线排放因子,建立完善碳足迹管理体系等提供了关键数据支撑。通过强化制度管理、明确责任义务、优化技术规范、加强监督检查等,培育了一大批专业人才和相关机构,为推动实现“双碳”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2023 年,有 50 余家咨询机构、450 余家检验检测机构、近 100 家核查机构为重点排放单位和政府主管部门提供第三方技术服务。省级
11、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对核查机构服务进行评价,在关于工作及时性和工作质量的1.66 万条评价结果中,合格比例达到 99.7%。展望未来,中国政府将继续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一如既往推动碳市场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快“建成更加有效、更有活力、更具国际影响力的碳市场”,努力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做出更大贡献。04全国碳市场发展报告(2024)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把应对气候变化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持续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采取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力争二氧化碳排放于 2030 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双碳”目标)。其中,全国碳市场是利用市场机制
12、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关键制度安排,是推动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政策工具,对碳定价发挥基础性作用。习近平主席在巴黎气候大会上提出把建立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举措。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 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 等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文件将建设完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作为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政策工具。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健全碳排放权市场交易制度。2023 年以来,相关重大会议和重要政策文件进一步明确了全国碳市场建设的要求。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明确提出“建成更加有效、更有活力、更具国际影响力的碳市场”。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
13、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对全国碳市场建设作出全面部署,要求进一步发展全国碳市场,稳步扩大行业覆盖范围,丰富交易品种和方式,建设完善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2024 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将扩大全国碳市场行业覆盖范围作为政府年度工作任务。中国碳市场的创新发展,正以更高效率、更低成本激励市场主体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不竭动力。05一、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碳市场建设全国碳市场发展报告(2024)经过三年的建设运行,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制度框架体系基本完成,法规保障得到加强,配套技术规范不断完善,为市场平稳有序运行夯实了基础。(一)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颁布实施2024年1月2
14、5日,国务院颁布 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以下简称 条例),自 5 月 1 日起施行。条例是中国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首部专项法规,明确了碳排放权市场交易及相关活动的主要环节和各主体的法律责任,强化了依法监督管理和对违法违规行为严惩重罚的相关规定(如图一所示),体现了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的法治观,具有里程碑意义,彰显了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决心和信心,体现了中国负责任大国的担当和贡献。(二)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政策法规基础框架搭建完成生态环境部印发了 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发布了登记、交易、结算三项规则,组织制修订了碳排放核算报告和核查指南、配额分配方案等规范性文件,与条例
15、共同形成了涵盖“行政法规+部门规章+规范性文件+技术规范”的多层级制度体系(如图二所示)。2023 年 8 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修订发布了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将碳排放核查机构、咨询机构、检验检测机构等第三方技术服务机构碳排放数据造假行为纳入刑事规制范围,明确量刑标准,发挥了刑事司法的震慑作用。06二、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制度体系逐步健全全国碳市场发展报告(2024)07图一 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基本框架全国碳市场发展报告(2024)专栏一 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条例首次以行政法规形式明确了碳排放权交易及相关活动制度,细化了国家和地方生态环境主管部门
16、在重点排放单位名录确定、排放数据报送与年度报告核查、配额分配和清缴、市场交易等环节的重点管理事项,厘清了重点排放单位、注册登记机构、交易机构以及第三方技术服务机构等在支撑保障市场运行中的作用,明确了对未按期足额清缴配额、碳排放数据弄虚作假等行为的罚则,为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健康发展夯实了法制基础。条例 坚持问题导向,按照强化全流程管理、保持适度弹性、严惩重罚违法违规行为的基本思路,构建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基本制度框架。一是覆盖范围不留盲区。条例对碳排放权交易的主要环节和各类参与主体作了明确规定,对违法违规情形明确了法律责任。二是重点环节有的放矢。对于碳排放数据核算报告和核查、配额清缴、市场交易等全
17、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重点管理环节,分门别类制定了管理要求和具体罚则,对于性质严重的违法行为,加大惩处力度,形成有效法律震慑。三是处罚手段丰富多样。条例对相关违法违规行为,规定了多种行政处罚手段,包括罚款、没收违法所得、责令停产、禁止从业、取消资质等。08全国碳市场发展报告(2024)图二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政策法规架构09(三)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运行机制日趋完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基本形成包括碳排放数据核算、报告与核查,配额分配与清缴,市场交易与监管等部分的体系架构(如图三所示)。政府主管部门负责制定配额分配方案,并向重点排放单位发放各年度碳排放配额。重点排放单位每年核算并报告上一年度碳排放
18、数据,并接受政府主管部门组织开展的数据核查。重点排放单位需在履约截止日期前,提交不少于自身实际排放量的配额用于履约。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通过配额交易为重点排放单位履行降碳责任提供了灵活选择。为保障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有效运行,生态环境部组织建立了全国碳市场管理平台、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系统等信息系统。全国碳市场管理平台记录重点排放单位碳排放相关数据;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记录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碳排放配额的持有、变更、清缴、注销等信息,并提供结算服务;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系统保障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碳排放配额的集中统一交易。全国碳市场发展报告(2024)10图三 全国碳排放
19、权交易市场体系架构全国碳市场发展报告(2024)三、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活力稳步提升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第二个履约周期(2021、2022 年度)共纳入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含其他行业自备电厂)2257 家,年度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约 51 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是目前全球覆盖排放量最大的市场。截至2023年底,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4.42亿吨,累计成交额 249.19 亿元(如图四所示)。其中,第二个履约周期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 2.63 亿吨,累计成交额 172.58 亿元,交易规模逐步扩大,交易价格稳中有升,交易主体更加积极。(一)交易规模逐步扩大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第二个
20、履约周期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和成交额较第一个履约周期分别上涨 47.01%和 125.26%,挂牌协议交易成交量和大宗协议交易成交量分别上涨 33.93%和 49.73%。2023 年 7 月,生态环境部发布2021、2022 年度碳排放配额清缴的通知,各地积极组织重点排放单位尽早制定交易计划,8-10 月成交量连续攀升。2024 年上半年,月均成交量达 366.82万吨,同比上涨 174.90%。(二)交易价格稳中有升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第二个履约周期综合价格收盘价在 50-82 元/吨之间波动。2023 年底,综合价格收盘价为 79.42 元/吨,较开市首日开盘价上11全国碳市场发展报告(
21、2024)涨 65.46%,较第一个履约周期收盘价上涨 46.48%。随着条例颁布实施,以及第三个履约周期相关工作的持续推进,市场交易价格整体呈现稳步上扬态势,综合价格收盘价于 2024 年 4 月 24 日首次突破 100 元/吨。当前碳价总体合理,稳中有升,是市场发挥碳减排资源配置作用的具体体现,有利于更大程度激发企业绿色低碳转型动力。(三)交易主体更加积极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第二个履约周期每个交易日均有成交,重点排放单位交易积极性明显增强。相较于第一个履约周期,2022-2023 年新增交易开户338 家,参与交易的重点排放单位数量上涨 31.79%,多次参与交易的重点排放单位数量上涨
22、32.14%,交易量超百万吨的重点排放单位数量上涨 77.59%,同时使用挂牌协议和大宗协议两种交易模式的重点排放单位数量上涨 36.87%。重点排放单位结合自身情况及早制定交易计划,交易量峰值月份由 12 月提前至 10月,交易活跃天数明显增加。第二个履约周期结束后,2024年上半年月均成交量、月均参与交易重点排放单位数量较 2022 年同期分别上涨 49.54%、90.79%。图四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交易运行情况12 交易活跃天数是指单日成交量超过当年平均水平的交易天数。全国碳市场发展报告(2024)四、第二个履约周期配额分配和清缴圆满完成配额分配与清缴制度是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健康平稳
23、有序运行、实现政策目标的基础。根据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控制目标,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采用碳排放强度基准法分配配额,与推动实现“双碳”目标的节奏和力度保持一致。(一)配额分配盈亏基本平衡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2021、2022 年度配额发放量分别为 50.96 亿吨、51.04 亿吨,经核查的实际排放量(应清缴配额量)分别是 50.94 亿吨、50.91 亿吨,分别盈余 147 万吨、1298 万吨,占配额发放总量的 0.03%、0.25%,第二个履约周期配额分配盈亏基本平衡,符合政策预期。与此同时,重点排放单位共使用 371.74 万吨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用于配额清缴抵销。(二)配额分配方案进一步优
24、化相比于第一个履约周期,2021、2022 年度配额分配方法在整体上保持了政策的延续性和稳定性,同时结合发电行业实际情况作出调整优化。一是2021、2022 年度采用了不同的配额分配基准值,基于上年实际排放情况确定第二年基准值,基准值更加符合行业实际情况。二是首次引入平衡值,作为制定供电、供热基准值的重要参考依据,有效解决基准值测算偏差较大问题。三是对各类机组的供电、供热碳排放基准值进行了优化调整,更真实反映行业碳排放实际水平,体现了激励高效清洁机组、约束低效机组的政策导向。13全国碳市场发展报告(2024)(三)配额清缴管理机制建立健全一是建立履约风险动态监管机制。及时评估重点排放单位履约风
25、险,定期向省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推送有关情况,实现履约风险自动预警。二是开展专项帮扶。地方各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全面梳理企业配额盈缺情况,对履约困难企业逐个走访,督促尽早制定履约计划,开展专项帮扶。三是制定灵活履约机制。为切实解决部分企业因疫情导致配额清缴困难,允许配额缺口率较高的重点排放单位预支部分配额,对承担重大民生保障任务的重点排放单位引入个性化纾困机制,共计为 202 家受困重点排放单位纾解了履约困难。截至 2023 年底,2021、2022 年度配额清缴完成率分别为 99.61%、99.88%,较第一个履约周期进一步提升,位于国际主要碳市场前列。80 家重点排放单位未按时足额履约,较第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4 全国 市场 发展 报告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宇***】。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宇***】,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