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教案).doc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教案).doc(68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教案)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幸福是一种态度,而不是一种状态!!! 第一章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 教育心理学概述 一、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教育心理学既是一门理论性的基础学科,同时也是具有实践性的应用学科,强调它的综合性特色。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 有的认为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种种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2. 有的认为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与学的科学; 3. 有的认为,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在教育教学情境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感互动; 4. 有的则认为教育心理学主要研究课堂学习的性质、条件、结果和评定。 我们的观点 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教与学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也就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师生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心理过程,教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我们观点的根据 1.反映教育的本质 是促进个体的社会化,把个体从一个生物的实体发展成为社会的实体。也就是把一个新生婴儿的生物个体,经过教育和社会实践成长为一个社会的人,具有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与品德。教育是个体社会化的途径之一,是通过经验传递实现的,通过教与学的人际交往实现的。教育、教学过程,也就是人际交往的过程。 2.反映教育的结构系统 (1) 教育是一个系统,一般认为它包括三个子系统。 (2)经验传授系统是传授者通过一定的传授方式进行教育教学,也就是教; (3)接受系统是接受者通过一定的接受方式进行学习,也就是学; (4)经验系统就是传递的对象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等。 这三个系统是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这个系统的核心是教与学及其相互关系。教育心理学正是研究教与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3.反映了心理现象研究的独特领域。 三、教育心理学的内容 1. 基本理论 2. 学习心理学 3. 教学心理 4. 群体心理 5. 个体差异 6. 学生心理健康 7. 教育、教学的测量与评定 8. 教师心理 四、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1. 开创阶段 2. 发展阶段 3. 成熟与完善阶段 (一)开创阶段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 1.丰富的教育心理学思想 孔子的智商四分法;启发式教学思想 ,学记:喻的原则 2.两大支柱学科的推动 1632年,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1879年,自然科学引入心理学研究。 3.教育理论们卓有成效的工作 (1)瑞士教育学家裴斯塔洛齐提出“教育心理学化运动”、“教育要依靠心理学” (2)德国心理学家、教育家赫尔巴特进行了心理与教育相结合的尝试 (3)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出版了《人是教育的对象》一书,认为生理学、心理学和逻辑学是教育学的三个重要基础,而且心理学应放在首位 (4)卡普切列夫1877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世界上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书。 (5)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标志着教育心理学的诞生 。 (二)发展阶段 (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 20年代后期的行为主义:桑代克、华生、赫尔、斯金纳 苏联教育心理学界:以维果斯基和鲁宾斯坦等为代表 我国教育心理学界 1. 房东岳于1908年翻译了日本小原的《教育实用心理学》,这是我国出现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著作 2. 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3. 在本世纪50年代主要学习苏联的教育心理学理论,在儿童发展和学科心理学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三)成熟与完善时期 (60年代到现在)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于1994年在美国教育研究会的专题报告中精辟地总结了近十几年来教育心理研究的成果 (1)主动性 :强调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并对自身的心理活动进行更多的控制 (2)反思性 从个体内部强调知识的获得和建构,研究元认知和自我调节学习 (3)合作性 强调共享教学中的人类资源,重视在一定背景下组织起来学习,如合作学习,把个人的思维与群体工作相结合,交互式学习和同伴辅导等 (4)社会文化性 强调社会文化对学习的影响,任何学习的发生不是在白板上进行的,而是在一定文化背景下建构产生的。 第二节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一、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兔子生存法则 一只狮子发现一只兔子,追了它大半天,最终还是没追上。其他动物嘲笑狮子,狮子无奈地说:“我跑只不过是为了一顿晚餐,兔子跑却是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我当然跑不赢它。” 一只狮子遇上一只兔子,奋力向它扑去。兔子自忖最终难逃狮子的魔爪,便撒腿向草地跑。一个追,一个跑,眼看兔子就要被狮子抓住,狮子却放弃了兔子。因为狮子发现兔子把它引到一群绵羊面前。羊与兔比,狮子当然要舍兔而取羊,不为别的,只为羊的肉比兔多。 一只狮子遇上两只兔子,一只在前,一只在后。前面的善跑,后面的不善跑。后兔与前兔打招呼:你得挺住,多跑一会儿,把狮子拖累;等狮子再来追我时,我就能跑赢它了。最终的结果是,狮子徒劳无功,两只兔子安然无恙。要说明的是,后兔事后无偿为前兔供应了一个冬季的松子果。 一只吃饱的狮子在闲逛时发现一只兔子。狮子想吃它,可胃撑得受不了;想放它,一则觉得便宜了它,二则有损森林之王的威严,实在不妥。聪明的兔子看出狮子的心思,说:“高贵的狮子先生,我实在不忍心让我那不太嫩也不太美的肉来使您饱胀的胃难受,可我也不忍心您因为不吃我而失去您的尊严。为了报答您,我决定给您‘回扣’———发现绵羊一定通知您,而您,只需假惺惺地追一追我,到没人的地方就放了我,就当您活动活动筋骨吧,如何?”狮子眯起眼想了想,果然是个好办法。于是兔子与狮子玩了一次友谊“赛跑”,事后兔子拿了“回扣”给狮子———它可不敢毁约,因为它知道,明年还得靠那只经常“吃饱”的狮子帮忙才能“生存”。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的研究对象是研究小学教育、教学情境中,教与学的基本心理规律的学科。 二、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的内容 1.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概述 2. 小学儿童的身心发展 3. 学习心理 4. 知识的获得与应用 5. 问题解决与创造 6. 技能的形成 7. 品德的形成和培养 8. 学习策略 9. 学习的动力机制 10. 教学设计的心理学问题 11. 课堂学习管理 12. 教师和学生的心理健康 三、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的性质与目的要求 这门学科主要阐述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及其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是一门具有一定理论性与应用性的学科 第三节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原则 客观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定量与定性研究结合的原则 二、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方法 (一)观察法 观察法又叫自然观察法,它是在自然条件下,对心理现象和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记录和分析的一种方法。 (二)调查法 调查法是通过间接地收集资料,以了解和分析现象的问题的一种研究方法。 现状调查 关系调查 发展变化调查 原因调查 (三)实验法 实验法是一种控制影响实验结果的无关因素,系统的探讨某些实验条件、观测与实验条件相关现象的变化,从而确定条件与现象之间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四)行动研究法 行动研究法是一种适应教育改革的小范围探索性的研究方法,它的目的在于系统地、科学地解决实际问题。 (五)个案法 个案法是对某个人或某个学生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与研究,以便发现影响某种行为和心理现象的原因。 第二章 小学儿童的身心发展 第一节 小学儿童的身体发展 一、小学儿童身体发展的一般特点 1. 顺序性和阶段性 2. 稳定性和可变性 3. 不平衡性 4. 个别差异性 二、小学儿童身体发展的表现 (一)我国小学生的身高和体重发育情况较以前明显提高。在1985和2000年期间,小学生的平均身高增长了大约3~6厘米;体重平均增长了约3~8千克。 (二)在小学阶段,大脑皮层逐渐趋于成熟。大脑皮层的成熟奠定了记忆、思维等高级心理活动的基础。 (三)身体其他系统和组织的发展 1.骨骼和肌肉系统 小学阶段儿童的骨骼系统发展迅速,其中四肢长骨和颜面骨的发展尤为明显,由于腿部增长更快,所以身体各部分的比例几乎接近成人。骨化过程仍在继续,在这过程中坚韧而富有弹性的软骨组织逐渐为矿物盐所代替而变成坚硬的骨头。儿童7岁时颅骨几乎完全骨化,腕骨骨化也变得明显,9—11岁时掌骨和指骨完成骨化。在小学阶段,脊椎骨的骨化才逐渐开始,所以小学生要保持正确的坐、立姿势,以避免脊柱发育异常。 随着骨骼的增殖,小学生的肌肉大小和力量都逐渐增加,所以这时儿童的肌肉运动变得十分平稳协调。如果加以训练,他们能够表演各种完美的运动技巧。 但要注意到,小学生的骨骼肌肉系统还未达到成人的水平,特别是韧带薄而松弛,肌肉力量也还较小,因此运动量不能过大,而且在活动中成人要注意保护,防止骨折、脱臼等意外事故发生。 2.呼吸和循环系统的发育 伴随着整个身体的增长发育,小学儿童心、肺的重量和容量也继续增大。 总之,心、肺功能的进一步完善保证了充满活力的儿童肌体能够获得充足的能量和氧气。 但小学生的身体还相对比较脆弱,过于激烈的运动会导致其心、肺负担过重,成人要注意保护 青蛙现象 三、促进小学儿童身体发展的因素 1.营养 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是食物营养的三种基本成分 2.睡眠 小学阶段儿童平均每天需要的睡眠时间是: 7岁—9岁11小时; 10岁为10小时; 12—13岁为9—10小时。 有研究表明,小学生睡眠时间达到10小时者,大脑工作能力指数高于睡眠9小时以下者。所以,小学生的睡眠时间不宜少于10小时。为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小学生的晚自习和家庭作业时间不应超过1小时。 3.适宜的运动 考察运动量的最简单方法是估算运动时心率(或脉搏)的变化。对健康的人来说, 当运动时心率达到每分钟180次以上时,为大运动量; 150——170次之间是中等运动量; 120——150次是小运动量; 120次以下是轻微运动量,锻炼身体的作用不大。这一估算方法适用于一般健康成人和儿童。 一些心理发展关键期列举 0-2岁:亲子依恋关键期;1-3岁:口语学习关键期;4-5岁:书面语学习关键期;0-4岁: 形象视觉发展的关键期;5岁左右:掌握数概念的关键期;10岁以前:外语学习的关键年龄;5岁以前:音乐学习的关键年龄;10岁以前:动作机能掌握的关键年龄。 细节的不等式意味着1%的错误会导致100%的错误。 第二节 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 一、小学儿童的认知发展 认知就是指人的认识活动,其中包括我们通常所讲的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和想象过程。 (一)小学儿童的注意 注意是指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注意可分为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的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无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小学低年级儿童由于其高级神经系统发育还不完备,其有意注意的选择性和稳定性都较差,他们还不太会控制自己的注意,容易被新颖、奇特、突发的无关刺激所吸引,因而容易分心。 到小学高年级,由于儿童高级神经系统的发展和成熟,也由于经常性的学习行为习惯训练提高了学生的自控能力,使有意注意的稳定性不断增强。同时注意分配和注意转移能力也有很大发展。 (二)小学儿童的记忆发展 记忆、有意记忆和无意记忆 小学一到三年级无意识记效果优于有意识记的效果。小学低年级儿童中存在明显的记忆偶发现象,这种现象是指当要求儿童记住某样东西时,他往往会同时记住和这样东西一道出现的其他东西。 到了小学高年级(4~6年级)儿童有意记忆的发展逐步赶上了无意识记的发展,4年级学生的有意识记的成绩开始超过无意识记的成绩,记忆中的偶发现象也开始减少。 形象记忆和抽象记记 在小学低年级儿童的形象记忆占优势,他们对具体形象材料的记忆效果优于对言语材料的记忆效果。 小学高年级儿童对抽象言语材料记忆的增长率逐渐超过了对具体形象材料的记忆增长率,但他们对抽象言语材料的记忆仍然以具体事物为基础。 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的发展 小学低年级学生经常采用机械记忆方法来学习。 小学阶段,儿童的意义记忆有了明显的增加,他们学会了用多种记忆方法和策略来促进意义记忆。 如,复述 、组织。 (三)小学儿童的思维发展 思维的概念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前运算阶段(2~7岁) 具体运算阶段(7~11.12岁) 形式运算阶段(11.12~15、16岁) 小学生恰恰处在皮亚杰所讲的具体运算阶段,所以他们的思维呈现出这一阶段的典型特征: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到以抽象思维为主要形式。 二、小学儿童的情绪、情感发展 情绪的调节控制能力增强,冲动性减弱。 情绪、情感的内容不断丰富,社会性成分不断增加。 小学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由对个别事物产生的情绪、情感逐渐转化为对社会、对集体和对同伴的情感;由事物的外部特征引起情绪、情感转化为由事物的本质特征引起情感体验。 高级情感进一步发展 三、小学儿童的社会性发展 社会性是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与社会存在相适应的一切特征和典型的行为方式的总和。是人性的一种表现。 一个人生活在社会环境中,他怎样看待自己、怎样对待他人,他对社会的认识和行为是否符合社会规范等等都是一个人社会性发展的表现。 社会认知的发展和社会交往。 (一)小学儿童的社会认知发展 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情绪、思想、动机的认知,对社会关系和对集体组织间关系的认知,它与个体一般认知能力发展相适应。 1.小学儿童的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个体社会性和个性发展的重要方面。自我意识的发展集中体现在自我评价和自我体验等方面。 儿童自我评价能力在幼儿期已经产生,但进入小学以后,儿童的评价对象、评价内容和评价范围都进一步扩大。 哈特(S.Harter,1987)研究发现,小学儿童的自我评价往往涉及到5个独立的领域:学业成绩、运动能力、社会接纳性、身体外表、行为表现。 哈特(1982)的研究还表明,小学儿童对自我的评价与教师评价、同伴评价相一致,这表明小学生已经能够较客观地评价自己。 我国学者王宪清(1982)认为小学儿童的自我评价有以下特点:从受外部条件的制约过渡到受内部道德认识的制约 小学儿童的自我评价还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男生的得分一直很稳定;女生的得分随年级上升而下降,即年龄越大,自我评价越低。 自我体验 自我体验指自我意识中的情绪、情感方面,如自尊感、内疚感、羞愧感和自豪感等。在整个小学阶段,儿童的自我体验与自我评价的发展具有很高的一致性,随着儿童自我评价能力的提高,他们的自我体验也越来越深刻。 儿童在3岁左右开始萌发自尊感,表现为犯错误感到羞愧,怕别人讥笑、害怕当众被训斥等。学龄初期儿童普遍具备了比较稳定的自尊感。 2.小学儿童对社会关系的认识 小学儿童对他人的认识从了解他人的外部具体特征向了解他人的一般的心理特征发展。 儿童对权威关系的认识反映了儿童对成人——儿童关系的认识特点。 儿童对友谊的认识反映了儿童对同伴关系认识的特点。 赛尔曼儿童友谊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3—7岁)这时儿童还未形成友谊概念。他们认为同伴就是朋友,一起玩就是友谊。 第二阶段(4—9岁)单向帮助阶段。儿童要求朋友听从自己的愿望和要求,顺从自己的同伴就是朋友,否则就不是朋友。 第三阶段(6—12岁)双向帮助阶段。儿童对友谊的互动性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有明显的功利性还不是患难与共的合作。 第四阶段(9—15岁)亲密的共享阶段。友谊随时间推移而发展,儿童逐渐懂得了忠诚、理解、共同兴趣是友谊的基础,他们互相倾诉秘密、互相帮助、解决问题。但这时的友谊有强烈的排他性。 第五阶段(12岁开始)是友谊发展的最高阶段。择友严密,建立的友谊能保持很长时间。 (二)小学儿童的社会性交往 小学儿童的交往对象主要是父母、教师和同伴。在小学阶段,儿童的独立性和批判性不断增长,他们与父母、教师的关系从依赖开始走向自主,从对成人权威的完全信赖和服从开始走向富有批判性的怀疑和思考。与此同时,建立在平等合作基础上的同伴交往也日益增多。 第三节 小学儿童的个体差异 个体差异是指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因受遗传与环境的交互影响,使个体之间在身心特征上表现出的彼此不同。 一、认知差异 (一)一般认知能力的差异(智力) 智力水平差异 表现早晚差异 智力结构上的差异 (二)专门领域的知识差异 学生在与学习任务有关的专门领域的知识基础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 (三)认知风格的差异 认知风格又称为认知方式,指个体偏爱的信息加工方式,表现在个体对外界信息的感知、注意、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上。 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 冲动型和沉思型 二、人格差异 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方式特有的统合模式,这个模式中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人格差异有多种表现,气质、性格差异是最核心的两个方面。 (一)气质差异 气质是指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即我们平常所说的脾气、禀性。 多血质、粘液质、胆汁质、抑郁质 气质无好坏之分 (1)尊重学生的差异,允许学生按照自己方式发展进步。 (2)采用个性化的教育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特点采用适宜的教育教学方式。 (二)性格差异 性格是一种与社会关系最密切的人格特征,它表现了人们对现实和周围世界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这种态度相适应的典型的行为方式。 理智型、情绪型和意志型 内向型、处向型 “猪孩” 1974年12月,王显凤出生在辽宁省台安县某村一个特殊的家庭中。她的母亲患病,父亲是聋哑人,缺乏照顾的她与猪为伍,形成猪的习性,1984年才被人发现。经专业人员检测,当她被外界发现时,这个11岁的“猪孩”混沌一片,没有大小、长短、上下、颜色等概念,几乎没有记忆力、注意力、想像力、意志力和思维能力,甚至表现的情绪也极为原始简单,只有怨、惧、乐,没有悲伤。据测量表明,她的智商为39。 三、性别差异 (E.E.Maccoby & C.N.Jacklin,1974) 女孩的言语能力比男孩更强。 十岁以后,男孩比女孩数学能力更强。 十岁以后,男孩逐渐显示出更高的空间视觉能力。 男孩比女孩的攻击性更强,这种倾向在儿童两岁时就可以看出来。 1. 女孩比男孩“合群”。 2. 女孩比男孩更容易受暗示的影响。 3. 女孩的自我评价低。 4. 女孩运用机械方式进行学习时表现出色,男孩运用概念方式进行学习时表现更好。 5. 男孩的分析能力更强。 6. 女孩更多受遗传因素影响,男孩更多受环境因素影响。 7. 女孩缺乏成就动机。 8. 女孩的听觉功能好,男孩的视觉功能好。 第三章 学习心理 经典研究 西默洛夫等(Sameroff, 1993):用危险因子项目列表对儿童的家庭环境进行了测量。结果发现,儿童的IQ与危险因子数目之间存在着负相关,即家庭环境危险因子愈多,儿童的平均IQ愈低。研究还发现,没有哪一个危险因子单独起关键作用,而是若干个因子在联合起作用。 第一节 学习的概述 一、学习的含义 学习是通过反复练习或经验获得的行为及其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二、学习的特点 1. 人类学习的特点 2. 小学生学习的特点 (一)人类学习的特点 1. 人类学习是积极、主动的 2. 人类学习的方式有直接的和间接的 3. 人类的学习是以语言为中介的 (二)小学生学习的特点 1. 小学生的学习动机从直接向长远发展 2. 小学生形成初步的学习态度 (小学时期是学习态度初步形成的时期,主要表现在对教师、班集体、作业的态度上) 3. 学习的思维活动水平从直观向抽象发展 三、小学生学习的类型 1. 知识的学习 2. 技能的学习 3. 行为规范的学习 第二节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一、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学说 1. 学习就是暂时神经联系的形成,并认为人们的许多行为习惯、知识、经验等就是形成的暂时联系系统。 2. 信号学习(刺激替代学习) 二、桑代克的联结主义 学习就是刺激与反应建立联结的过程(联结说),是盲目的尝试与错误的过程(试误说),人和动物遵循着同样的学习规律(三大定律)。 奇特是心理现象:白痴学者 白痴学者(idiot savant)是指轻度或中度精神发育不全(IQ低于70),而同时在某(些)方面具有超群认知功能的人。其特殊才能可表现在日期推算、计算数字、音乐、绘画、背诵、查阅字典、下象棋,甚至是某一专业知识领域。 第三节 认知学习理论 一、格式塔的顿悟说 学习是知觉的重新组织,是个体借助问题情境中的各种事物之间的关系,改变他们之间的关系,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发现重新组织事物之间的关系带有突然领悟的性质,因此苛勒认为学习就是一个“顿悟”的过程。 二、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 1. 学习的实质是学生主动地通过感知、领会和推理,促进类目及其编码系统的形成。他强调学习是掌握知识结构,也就是学习事物之间是怎样相互关联的。 2. 发现学习,主张教师在教学中要创造条件,让学生通过参与探究活动发现基本原理或规则。 感情投资是在所有投资中,花费最少,回报率最高的投资。 ——日本麦当劳董事长藤田田 第四节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一、马斯洛的学习理论 1. 马斯洛的动机理论 2. 马斯洛认为学习的根本目的是自我实现,是完满人性的形成。所谓自我实现,指的是个体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掘和利用,能充分地发挥人的友爱、合作、求知、审美、创造等潜能,使个体达到最佳状态。潜能的充分发挥能给人以最高的喜悦,马斯洛称之为高峰体验。马斯洛把以自我实现为目的的学习称为内在学习,这种学习是自我奖赏的,不需要外部强化。 二、罗杰斯的学习理论 1. 意义学习:一种与完整的个人发生联系的学习,这种学习涉及人的世界观、价值观、态度和情感等方面。 2. 人生来就有学习的潜能 3. 有意义的学习是自我发起的、自我评价的。 4. 有意义的学习大多是在做当中进行的。 第四章 知识的获得与应用 第一节 知识概述 一、知识的含义 主体通过与其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这是一种广义的知识,它贮存于个体头脑内,即为个体的知识;贮存于个体外(如书本、光盘上)即为人类的知识。 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把人类的知识转变为个体知识的过程。 二、知识的分类及表征 一是陈述性知识,二是程序性知识 表征是指信息被记载和表示的方式 第二节 知识的获得 一、概念的学习 (一)概念的含义 概念是人脑对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的认识。 事物的本质特征(又可称为概念的定义特征或共同关键特征)是决定事物性质、并使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征;非本质特征(又可称为非定义特征)则是对事物不具有决定意义的特征。 (二)概念的种类 日常概念和科学概念 具体概念和定义性概念 初级概念和二级概念 难下定义的概念和易下定义的概念 (三)概念的学习 概念学习就是理解和掌握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特征的过程。 两种形式: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 1.概念形成 学习者通过比较、辨别大量的正反例子,从中归纳出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的过程,就叫作概念形成。 第三节 知识的迁移与应用 一、迁移的含义 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二、迁移的分类 (一)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 顺向迁移是指先前的学习对后来的学习的影响。逆向迁移是指后来的学习对先前的学习的影响。 (二)正迁移和负迁移 正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积极影响,一种学习使另一种学习活动所需的实践或练习次数减少,或使另一种学习的深度增加或单位时间内学习量增加,或者已经具备的知识经验使学习者顺利地解决所面临的问题等。 负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消极影响。 (三)特殊迁移和非特殊迁移 特殊迁移指某一领域或课题的学习直接对另一领域或课题的学习所产生的影响,如,学习课文中的生字对课文阅读理解的影响。非特殊迁移是指迁移产生的原因不明确,既可能是一般原理原则的迁移,也可能是态度的迁移 第五章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第一节 问题解决 1.问题解决的含义 2.问题解决的特点 一、问题解决及其特点 1.问题解决的概念 问题解决是指对问题形成一个新的答案或解决方案。这一答案不是简单应用已经学过的规则,而是对已有的知识、技能或概念、原理进行重新改组,形成一个适应问题要求的方案。 问题解决的特点 2.问题解决所遇到的问题是新问题,即第一次遇到的问题; 3.问题解决是一个思维的过程,它将已掌握的概念、原理根据当前问题的要求进行重新转换或组合; 4.问题一旦解决,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形成的原理或规则,就贮存下来,并成为学生认知结构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二、几种有代表性的问题解决的理论 1.试误说 2.顿悟说 3.问题解决的信息加工模式 4.现代认知理论 一)问题解决的信息加工模式 1.信息加工理论将问题解决看成是信息加工系统(即大脑或计算机)对信息的加工,把最初的信息经过加工转换成最终的信息状态的过程。 2.问题状态可以分为初始状态、目标状态以及从初始状态到目标状态的一系列中间状态。 3.问题解决的过程就是利用算子从初始状态转变到目标状态的过程。 三、问题解决的过程 1. 理解和表征问题阶段 2.寻求解答的方案 (手段-目的分析法、向前探索法、逆向反推法) 3. 执行计划或尝试某种解决方案 4. 对结果进行检验 第二节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一、问题情境因素 1.知觉情境 2.定势(也称心向,是指由先前心理活动所形成的准备状态) 3.功能固着(是指人们习惯性地赋予某物体某种或某些固定的功能,而忽略该物体的其它功能) 4.迁移(已获得的知识、技能、学习方法或学习态度,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和解决新问题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5.酝酿效应 二、个人因素 1. 有关的知识背景 2. 智力水平与认知特点 3. 个性倾向性及气质、性格特征 创新是一个民族不竭的动力。 第三节 创造性 1. 创造性的概念 2. 创造性的特征 3. 创造性的组成成份 4. 影响创造性发展的因素 一、创造性的概念 创造性是根据一定目的,运用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过程。 二、创造性的特征 1. 一个是首创性,就是新奇独特,前所未有; 2. 另一个是有社会意义,就是对个人、对集体、对社会具有一定的用途,能为个人、集体、社会带来某种积极性的东西。 三、创造性的组成成份 1. 创造性意识 2.创造性思维过程 3.创造性活动 四、影响创造性发展的因素 1. 树立良好的教育观念和注重教师的素质 2. 广开思路,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3. 丰富想象力和快速联想能力 4. 多利用原型启发,发展类比推理 5. 大脑风暴法 6. 培养创造性的人格品质 7. 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创造性 第六章 技能的形成 第一节 技能的概述 1. 技能的概念 2. 技能的形成与知识的掌握 一、技能的概念 1. 技能是指学习者在特定目标指引下,通过练习而逐渐熟练掌握的、对已有的知识经验加以运用的操作程序。 二、技能的形成与知识的掌握的关系 技能的形成是以掌握知识为必要条件的,技能一经形成又会促进对新知识的掌握。 第二节 动作技能 一、动作技能概述 1.概念:动作技能是在练习基础上,由一系列实际动作以合理、完善的程序构成的操作活动方式。 2. 组成成份 (1)动作或动作组 (2) 体能 (3)认知能力 3.种类 (1) 连续与不连续的动作技能 (2) 开放性与封闭性的动作技能 (3) 内循环与外循环的动作技能 第三节 智力技能 一、智力技能的概念 智力技能是借助于内部言语在头脑中进行的智力活动方式,包括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等认知因素,其中抽象思维因素占据着最主要的地位。 分类 1.一般智力技能 2.特殊智力技能 联系 1.动作技能经常是智力技能形成的最初依据,智力技能的形成常常是在外部动作技能的基础上,逐步脱离外部动作而借助内部言语实现的。 2.智力技能往往又是外部动作技能的支配者和调节者,复杂的运动技能,往往总是包含认知成分,需要学习者智力活动的参与,手脑并用才能完成。 区别 1.活动的对象不同 2.活动的结构不同 3.活动的要求不同 第七章 品德的形成与培养 一 .品德心理 ●品德与道德的关系 ◇品德,又称道德品质,是指个人依据一定社会的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它是一种个体现象,实质是一定社会的道德准则和规范在个人思想和行动中的表现 ◇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指由社会舆论力量和个人内在信念系统所支持的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人们分辨是非善恶的尺度,进行道德判断的依据,调节道德行为的准则。 ◇品德与道德的区别 1. 品德与道德产生的力量源泉不同 2.品德与道德反映的内容不同 3.品德与道德表现的方式和发挥作用的途径不同 4.品德与道德的发展是互动的过程 ●品德与道德产生的力量源泉不同 道德产生的力量源泉是社会需要,即按一定社会的要求,为协调社会生活中的物质利益关系和人际关系等社会关系,以保障社会的稳定、和谐、平衡和发展。品德产生的力量源泉则是个人需要。个人为了归属于一定的社会群体,就必须适应现实生活,协调个人与社会(含群体)、个人与他人的关系,自觉地按照社会道德规范发展、完善自我品德。 ●品德与道德反映的内容不同 道德作为社会意识的一种形式,是对社会关系(尤其是现实道德关系)的理性反映,即以社会观念形式概括反映社会道德行为规范对社会成员的基本要求;品德作为人个体意识的一种形式,反映了个体道德需要与社会道德要求的关系,即个体将社会道德规范内化成为自己的内在信念,形成稳定道德品质意识的过程和结果。可见,从反映内容看,道德反映的内容比品德反映的内容广阔得多,概括得多。 ● 发挥作用的方式和途径不同 社会道德一经确立,就以传统、公德、舆论等方式表现出来,并对整个社会关系的维持起调节控制作用;品德一旦形成,就以个人信念、理想、稳定的心理倾向和惯常的行为倾向等方式表现出来,并对个体的品德行动起支配调节作用。 ● 品德与道德的发展是互动的过程 社会道德的发展不但受社会需要驱动,而且受个体(社会成员)原有品德基础制约,没有品德基础的道德是空洞的道德,这样的道德,不仅难以转化为个体的信念,而且还会妨碍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品德的形成、发展以一定的社会道德为基础,没有道德基础的品德是虚假的品德。 品德与道德的联系 1.品德的内容来自道德 2.品德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形成) 3.社会道德风气的发展、变化会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个人的品德面貌,个人的品德面貌对社会道德风气也有一定的反作用。 ● 发挥作用的方式和途径不同 社会道德一经确立,就以传统、公德、舆论等方式表现出来,并对整个社会关系的维持起调节控制作用;品德一旦形成,就以个人信念、理想、稳定的心理倾向和惯常的行为倾向等方式表现出来,并对个体的品德行动起支配调节作用。 ● 品德与道德的发展是互动的过程 社会道德的发展不但受社会需要驱动,而且受个体(社会成员)原有品德基础制约,没有品德基础的道德是空洞的道德,这样的道德,不仅难以转化为个体的信念,而且还会妨碍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品德的形成、发展以一定的社会道德为基础,没有道德基础的品德是虚假的品德。 品德与道德的联系 1.品德的内容来自道德 2.品德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形成) 3.社会道德风气的发展、变化会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个人的品德面貌,个人的品德面貌对社会道德风气也有一定的反作用 ●品德心理结构的基本成S ◇道德认识 1.道德认识也称道德观念,是指人们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 2.道德认识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基础和依据 ◇道德情感 1.是人们用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他人或自己言行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2. “催化剂” 3. 从内容上,有责任感、义务感、集体荣誉感、爱国主义情感。 4.从形式上,由道德形象激发的情感、与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相联系的情感。 ◇道德意志 1.是人们按照道德原则进行道德抉择、克服困难、支配道德行为的心理过程。 2.“凝固剂” 是实现道德动机的手段,是道德认识和其它心理成分的外部标志和具体表现 ●品德心理结构的特点 ◇统一性 在品德结构中,知、情、意、行四要素尽管具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然而,它们又是一个彼此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的整体。一方面,知、情、意、行无论哪一个发展不好,都将影响其它几个因素的顺利发展。另一方面,正是因为它们的和谐发展,才保证品德的相对稳定性。 ◇矛盾性 所谓矛盾性,一方面是指知、情、意、行之间的对立、不适应。另一方面是指知、情、意、行四要素之间发展方向与水平不适应,发展方向指各要素的内容、性质;发展水平指各要素发展的程度,如认识的深刻或肤浅,意志的坚强与否等 ◇独立性 品德是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儿童从呱呱坠地开始,就同他人结成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由于个体的社会关系和个体身心发展不同,因此,每个人的品德结构都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一.品德发展的理论 1.皮亚杰的品德发展阶段理论 2.柯尔伯格的品德发展理论 ●皮亚杰的品德发展阶段 1.自我中心阶段(2-5岁)-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儿童 发展 教育 心理学 教案
咨信网温馨提示: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快乐****生活】。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快乐****生活】,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快乐****生活】。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快乐****生活】,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关于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