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史学史第七章.doc
《西方史学史第七章.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方史学史第七章.doc(17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第七章 : 古奇:《19世纪历史学与历史学家》 第一节 浪漫主义史学 从19世纪初开始就取得了理性主义史学而占据西方史坛的主导地位。 概念: 广义:“本能的浪漫主义”,人类对待生活和情感的一种天性,强烈的、热烈的、独特的追求与好奇。 狭义:“历史的浪漫主义”,特指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欧洲的思想运动。(浪漫主义史学)。 产生的历史背景:是19世纪上半叶,在欧洲大地上风行一时的浪漫主义思潮在史学领域里的具体体现。从19世纪初开始,就取得了理性主义史学而占据西方史坛的主导地位。 浪漫主义画作:自由引导人民 积极的浪漫主义 消极的浪漫主义 激进派浪漫主义史学 保守派浪漫主义史学 自由派浪漫主义史学 一、兴起的原因 非理性 1.法国革命过程中的过激行为与革命后的冷酷现实,粉碎了18世纪理性主义者许下的“理性国家”、“博爱社会”、“持久和平”的美好的诺言。使得对现实深感绝望的各界群众普遍产生了对理性主义及其宣扬的民主制度的怀疑和厌恶。 2.法国大革命战及拿破伦时代扩大到整个欧洲全境的长期战争,导致了欧洲各国民族主义是思想的崛起,使得人们不再相信18世纪的理性主义者津津乐道的“世界主义”,于是浪漫主义的民族情绪得以迅速取代流行于18世纪的“世界人性一致”的观念。 3.法国大革命过程中形势的瞬息万变,及其所引起的欧洲社会的剧烈变革,促使了人们思想方法的转变。 二、特征 对18世纪理性主义史学的反叛 1.强调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和继承性; 2.强调史学家在历史研究中的直觉与情感的作用--想象与创造 3.强调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民族性和平等性; 4.强调历史的个体性与多样性。 5.重视历史写作中的情感,而不重视史料工作。(错误) 崇尚历史学家个人的直觉和情感对历史研究的必要性; 夸大历史人物个人作用,热衷于对历史情节进行形象性感描绘,以抒发个人的激情; 反对研究历史哲学,不屑于对历史过程做冷静分析,否认历史发展的规律性。 强调历史发展过程中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否认世界历史的共性,热衷于写作民族史和国别史,并开始不同程度地表现出种族主义的倾向,完全漠视非欧各民族的历史与文化。 三、代表 1、埃德蒙·柏克(Edmund Burke,1727-1797年)《法国革命论》(1790年) 2、夏多布里昂(Chateaubriand,1768-1848年)歌颂基督教的真善美,怀念中世纪的美好生活。是典型的消极浪漫主义历史学家。 3、卢梭(Jean Jacques Rousseau,1712-1778)18世纪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浪漫主义运动之父“罗素”--“教育史上的哥白尼”--人民主权思想 主要作品:《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1755年)《社会契约论》(1762年);《爱弥儿》(1762年) 主要思想:人民主权思想(天赋人权说)。突出情感对人的支配地位:表现的动漫主义的基本精神,成为浪漫主义的兴趣。 4、 赫尔德(德)--德国浪漫主义史学的主要来源。 赫德是一位极具影响力的德国哲学家、文学评论家、历史学者及信义会神学家。《人类历史哲学思想》,全力研究维柯。历史的曲折上升发展。人类历史就是文化史,摒弃“西欧中心论”。肯定中世纪的历史作用。 反对启蒙思想中的抽象人性,主张人性式是多样的。(各民族文化在价值上是等同的,他们都与各自的历史条件相关联,不存在客观的真理标准)。 事物发展的统一性与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宗教、哲学、艺术、科学等在发展过程中既有自身价值,又息息相关,互为条件。 非理性的移情原则在历史研究中的应用。(“设身处地”的原则--浪漫主义思想的体现。 5、卡莱尔(Carlye,1795-1881年)苏格兰散文家和历史学家。 《论历史》(1830年)《法国革命史》(1837年)《英雄与英雄崇拜》(1841年)《过去与现在》(1843年) 6、米什莱(Jules Michelet,1798-1874年)--法国 被学术界称为“法国最早和最伟大的民族主义和浪漫主义历史学家”。维科《新科学》法文译者。《近代史纲》《世界史导论》《法国史》《法国革命史》 以文学风格的语言来撰写历史著作,令人读起来兴趣盎然,以历史学家的博学来写散文,情理交融,曲尽其妙。 “历史即复活”;只通过历史想象才能实现复活计划。 同情人们,梦想着一个复兴的法国。将浓郁的感情色彩带进历史作品中,导致专业历史学家的批评。(被古奇称成为文学家,而非历史学家。) 四、浪漫主义史学的影响 1.促进了历史主义思想的传播和历史进化理论的完善; 而浪漫主义史学家则奉行历史主义是想(这成为浪漫主义史学中最重要的思想成果,是推动19世纪西方史学进步的主要因素之一),认为人性和理性的行程都离不开特定的时空和具体的历史环境。他们关注事物生成的历史连续性,并将她当作个体,注意阐释其特殊价值。 浪漫主义史学家还坚信:人类历史是一个有机发展的整体过程,期间有着不可割断的历史连续性。但其精髓去构成的主要特征,即个体型特征,他将继续将其影响延伸到20世纪,并发挥着日益重要的影响。 叙述性、个体性、情感色彩为后世史家所践行 2. 促进了阶级斗争学说在历史研究中的运用; 用阶级分析法和阶级斗争的观点研究历史、解释历史,把阶级斗争看成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和主要内容,这也是浪漫主义史学的主要思想成果之一。 浪漫主义史学家把阶级斗争学说运用于历史研究,标志着欧洲的历史观念又完成了一次巨大的进步,是对旧的唯心史观的一次有力的冲击。这种认识在唯物史观的发展史上具有不可忽视的重大意义。它不仅为促进19世纪西方史学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而且也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形成提供了积极的思想素材。 3. 拓宽了历史学家的时空视野,促进了国别史研究和历史著作的普及; 各国的浪漫主义史学家也都争相撰写本民族和本国的历史,尤其热衷于撰写长期以来受到冷落的中世纪史。此外,对非欧文化有的兴趣大大增加。这推动了专业领域国别史和民族史研究的繁荣,也是真正的世界历史在理论上成为可能。 4.促进了近代语言学和近代史料学的发展。 浪漫主义史学家普遍相信自己的情感和直觉,并不重视史料工作。然而,民族史和国别史研究的需要,却又促使欧洲各国史学家不得不去广泛地搜集和出版本国历史的史料。 与此同时,除了研究本国历史的需要之外,浪漫主义史学家都把民族语言看成是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因而也就激发了他们从历史的角度研究民族语言的热情,并促使他们把语言学研究的成果和方法运用于史料考证。于是,这不仅促进了近代语言学的产生,而且还促进了近代史料学的发展。 5.丰富了历史学职业化过程中的历史学思想。 对个体性直觉、情感等的强调,使浪漫主义者在历史解释方面具有无比强大的能力。他们凭借其思想解释能力、为博学考据型历史学带来新鲜血液,西方史学从此逐步自觉运用思想将大量的文献资料黏合在一起,促进了的西方史学史的深入发展。 五、浪漫主义史学的地位 浪漫主义史学总结了它之前的史学发展成果,丰富了历史学本身的内涵,在历史理论与编纂方法方面提出了很多新的思想,做出了许多新的尝试。 浪漫主义史学是西方史学史上一个精华荟萃的时期,他上成启蒙运动史学之前(包括启蒙运动史学)西方史学史发展的成果,下启西方史学专业化道路,远播种子于后现代史学,其影响早已超出他的时代,一直延续至今,伴随着西方史学发展的进程,可以说它是西方史学史上的一个重要而合理的阶段。 第二节 客观主义史学 德国史学的复兴 19世纪德国社会与史学的繁荣 普鲁士的崛起与德意志统一事业的进行; 史学与政治的勾连:史学与政治的联姻是德国近代文化中的突出现象。 1810年柏林大学建立,标志着德国学术复兴的开始。威廉国王:“必须用学术力量弥补在物质力量上受到的损失。” 19世纪德国史学界称雄西方史坛,大师辈出。 19世纪自然科学的成就。 一、兰克 “评判过去,教导现在,以利于未来” 开创客观主义史学派,又称历史研究的科学学派。倡导秉笔直书,通过史料批判如实地再现历史。兰克被称为“史学界的歌德”,为德国在欧洲赢得了学术上的至高地位,创建了一个代表时代历史学主流的学派——兰克学派。 主要著作:《拉丁与条顿民族史》1824年完成 ,又名《罗马和日耳曼民族史(1494-1514)》,轰动德国史学界,1825年被邀请到柏林大学任教。 《奥斯曼人与16、17世纪的西班牙君主国》简称《西班牙君主国》普鲁士政府资助他做了一次环欧学术旅行。 《宗教改革时期的德国史(1839—1847)》完成后,被任命为“普鲁士国家史官” 《普鲁士史》《英国史》《法国史》(《16、17世纪的法国史》) 《教皇史》简称《西班牙君主国》普鲁士政府资助他做了一次环欧学术旅行。 二、兰克客观主义史学的兴起 兰克认为,历史必须摆脱先入为主的观念和价值判断,以客观的态度去撰写曾经发生过的事情。史学家的责任是据事直书,不偏不倚,如实客观。想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首先对史料进行批判检验,去伪存真,由此重现历史,亦由此历史学可以被抬入科学之列。 兰克的这种主张是在19世纪初自然科学取得巨大成就的背景下提出的,因为自然科学的巨大成功,使得社会科学家和人文科学家也希望通过观察和实验获得对事物的不带个人偏见的科学认识。因此兰克的主张极大地鼓舞了当时的史学家,他们正希望自己这门学科摆脱哲学或神学的控制,并和文学艺术分道扬镳,成为一门严肃的实验科学。 三、兰克的客观主义史学观 1、史料批判原则——史料的价值与分类、校勘与考证办法 (1)史料从来源上分为一手(原始、直接)资料和二手(间接)资料。 (2)历史资料的校勘与考证办法,即外证与内证法。 第一手资料包跨官方档案、历史人物的书信、文集及回忆录、文物古迹等; 第二手资料包括著述、文献汇编,转引资料乃至一些期刊引文。二者在历史研究中的作用、地位不一; 2.历史认识论 兰克认为,对可靠的资料进行批评考证,不偏不倚的理解,客观的叙述,这些结合起来,就可以再现全部的历史真相,史料是历史认识的起源; 对历史资料的组合、编排、整理而形成的对史料的理解、分析,是一个由部分、个体而逐渐整体、全部的过程,直觉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直觉即对个体的具体感知和对整体的抽象把握。 3.与黑格尔类似的唯心主义思想 反对抽象的、绝对化、永恒化理性主思想。认为历史研究建立在史料基础上,决定了历史研究不可能完全把握历史的终极目标。 二、 兰克对西方史学的贡献 习明纳尔”“sminar”的影响:史学思想的心火相传、协作研究的巨大成效、兰克学派的形成壮大 史观:核心是提倡客观主义的态度,“如实直书”。 史学方法: 第一,系统归纳并总结出一整套历史研究方法,即“历史学家应批判地考证史料并系统的以此作为叙事的依据。”他强调一切历史研究活动的基本原则是史料高于一切。(内证法意外证法相结合) 第二,档案资料的重视,决定性的改变了近代历史研究的取材范围。 第三,兰克在历史教学方法和形式上作出了重大贡献(继承发展了“习明纳尔”“sminar”,培养了大量史学研究高级人才,为后世历史学的勃兴与发展做了准备。 第四,历史的功用:“评判过去,教导现在,以利于未来”。 在这一学派中,涌现出大批硕果累累的著名史学家,使兰克模式是整整支配的西方史学界进一个世纪之久。而兰克本人则被称为“近代史学之父”。 三、缺陷 第一,恪守政治传统,以政治军事为主;主张西欧中心论。只重视研究政治史和政治人物,从而把历史变成了政治史。(对档案材料重视,但当时的档案大量都是近代政府和外交文件,使其研究很难延伸至古代史领域。) 第二,“历史实际上是一种上帝显现的历史”(“上帝之手”,历史是上帝安排好的。) 历史认识的目标--“体认上帝”(人可以无限靠近作为永恒存在、绝对真理的上帝,但永远无法完全认知这一真理。 体认上帝的方式--直觉。(一种内在的感情)。 四、兰克史学在中国的回响 传入中国的途径: 取自日本:明治时期,兰克史学的传入改变了日本史学的面貌。王国维、梁启超、罗振玉等。--“现代中国史学发源地其实是东京”。 转道转到美国:何炳松翻译鲁滨逊的《新史学》。 自欧洲;梁启超(1919-1920在欧洲游历)、傅斯年(伦敦大学、柏林大学) 对中国史学界的影响:在史学方法上,兰克倡导史料批判原则成为中国现代史学的重要原则。(傅斯年“史学”即“史料学”。 在历史撰述上,兰克所主张的客观、超然的叙述原则在中国现代史学界得到了比较广泛的响应。(以存而不补、证而不疏的态度来治史,消除主观性。) 兰克研讨班教学研究形成对中国现代史学研究与教学工作影响至深。(姚从吾为引入兰克研讨班方式的第一人)。 姚从吾(1894-1970)1917年考入国立北京大学史学门; 1922年由北大选派赴德国柏林大学留学; 1929年任德国波恩大学东方研究所讲师; 1931年任柏林大学汉字研究所讲师; 1934年回国,任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主讲历史方法论等。 1949年去台湾受聘为台湾大学历史系教授,并创办辽金元研究室,是中国现代雕塑近代史学得奠基人之一。他吸收西方史学思想和方法,学贯中西,促进了传统诗学向现代诗学的转变,桃李满天下。 五、兰克史学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所遇到的挑战。 第一,新史学的反叛:兰普莱希特(德)--《文化史的方法论》(1900年) 亨利·贝尔(法)--“特洛伊木马”(1900年创办《历史综合评论》,倡导历史综合与跨学科研究。 鲁滨逊(美)-《新史学》(1912年),“历史学也需要一个革命”。 第二,历史哲学家们对兰克史学的反思与批判 克罗齐(意)(Benedetto Croce,1866-1952), 又译柯罗齐。意大哲学家、历史学家,新黑格尔主义的主要代表之一。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柯林武德(英)(Collingwood,1889-1943)英国闻名的历史学、考古学家和哲学家。 “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主要观点:反对将史学等同于自然科学,反对客观主义,认为史学家对历史的理解和解释不可能完全“排队自我”。 史学方法论和认识论的核心问题在于,对于往昔的客观认识只有通过研究者的主观经验才能得到。 二、客观主义史学的发展 1.魏茨(Waitz,1813-1886年)《德意志史料集成》《德意志法制史》 2.吉泽布雷希特(Giesebrecht,1814-1889年)《德意志皇朝时代史》 第三节 实证主义史学 一、实证主义史学产生的时代背景 第一,自然科学的进展冲破了中世纪宗教神学对思想的禁锢。 第二,自然科学的进步使历史学家认识到历史学和自然科学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第三,19世纪自然科学的重大进步是通过追查事物起源而获取的,这给历史学家以重大的启发,认识到研究起源的重要性。研究历史也可以采取自然科学的同样方法。 “实证”的含义(孔德):“ 就是肯定、确切和明确的意思” 在实证主义史学确立的时期,科学一词, l 在本体上意味着客观; l 在认识上意味着规律; l 在心理上意味着确定; l 在价值上意味着进步。 真实 虚幻 有用 无用 肯定 否定 精确 模糊 组织 破坏 相对 绝对 二、实证主义思想的起源 1.孔德(Comte,1798-1857年)《实证哲学教程》《实证政治体系》《实证宗教教义问答》《论实证精神》(1844年)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实证阶段真实、有用、肯定、精确、组织和相对 2.约翰·穆勒(John Mill,1806-1873年) 3.斯宾塞(Spencer,1820-1903年) 三、实证主义史学的主要特征:寻求历史规律 --力图从史料的现象中发现历史规律,以使用规律的绝对性代替历史事实的绝对性。把历史当作一个整体进行研究,试图提示隐藏在历史活动背后的规律。 1.在历史研究目的上,注重对历史规律的探求。 2.在史学方法上,注重归纳、演绎等,并引入心理学、生物学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新方法。 3.在史学研究对象上,主张史学应从狭隘的政治事件中解脱出来,把社会整体当作史学研究的对象。 4.以人为中心撰写历史,重视普通大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5.反对形而上学的历史哲学,强调实证研究。 6.注重精神文化史。 四、主要代表人物--巴克尔 1、巴克尔(Henry Thomas Buckle 1821-1862) 19世纪英国实证主义史学大师 《英国、法国、西班牙和苏格兰文明史》 History of Civilization in England 自然规律 道德规律 知识规律 “西欧中心论” 把“规律”这个概念引入到文明史的写作中,为伏尔泰以来的西方文化史写作传统,注入了新的内容。 第一,历史学家的崇高任务就是在于寻找文明发展的规律。 认为支配人类社会的客观规律有三种: 自然规律(环境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道德规律(抽象的人性规律,普遍的爱); 知识规律(知识的增长,实现了社会的进步)。 第二,将人类文明分为“欧洲文明”和“非欧洲文明”两种,认为“在欧洲,自然受人类支配;欧洲以外,自然支配人类”,对欧洲科学技术与知识充满自信。 第三,“收集了事实才能发现规律”。广泛收集各类资料。 第四,相信历史学的发展必须从其它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中汲取新知识和方法,涉猎广泛,大大扩展的历史学研究的视野,促进了历史学与诸多学科的结合。 2.泰纳(Taine,1828-1893年) 《英国文学史》(1863年)《现代法国的起源》(1876-1885年)(《旧制度》《大革命》《近代制度》)《古代政体》《智力论》 3.古朗治(Coulanges,1830-1889年) 《古代城市》(1864年) 《古代法国政治制度史》(1874年)、《罗马的高卢》、《日耳曼人的入侵和帝国的灭亡》、《法兰克王国》、《墨洛温时代的世袭采邑与农村财产》(1889年)、《封建制度的起源:恩赐地与庇护权》(1890年)、《加洛林时代王位的变更》(1892年)、《五世纪日耳曼侵略的性质与后果》(1872年)《方法论》 4.布克哈特(Burckhardt,1818-1897年)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希腊文化史》《君士坦丁大帝时代》 5.兰普勒希特(Karl Lamprecht,1856-1915年) 《中世纪德意志的经济生活》(1886年)《德意志史》(1891-1909年) 朗格罗瓦(Langlois,1863-1929年)瑟诺博斯(Seignobos,1854-1942年):《史学研究法导论》1898年 四、实证主义史学的缺陷: 其史学理论和方法,混淆了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区别,无视社会历史发展自身的特点,离开了人的社会实践来考察历史,导致了把社会历史现象简单化、公式化的弊病。(对科学的成就盲目乐观主义的烙印) 讨论: 1.用研究自然科学的方法,能否研究历史学? 自然现象是不存在主观意志的客体,而历史现象则不同,由于人的参与,它充满了人的主观性,当它作为认识客体时,不能同样运用对待客观客体的方法来研究。 2.到底是应该关注客观规律,还是应该注重历史的独特性? 从某种程度上讲,20世纪的史坛成为实证主义(规律)与历史主义(关注事物生成的历史连续性,把它当做个体,注意阐释特殊价值)的决斗争场。 第四节 历史主义史学 一、历史主义的起源 历史主义(Historicism)认为人性和理性的形成都离不开特定的时空或具体的历史环境,它关注事物生成的历史连续性,并将它当作个体,注意阐释其特殊价值。 二、德国历史主义史学 1.萨维尼(Savigny,1779-1861年) 2.艾希霍恩(Eichhorn,1781-1854年)《德意志国家与法律史》 3.洪堡《论历史学家的任务》 4.黑格尔(Hegel,1770-1831年)《历史哲学》 逻辑阶段 自然阶段 精神阶段 历史哲学思想:认为历史运动有其内在的必然联系,因此历史哲学的任务就“在于从偶然性的假象里去认识潜蕴着的必然性”; 在探讨历史发展的原因时他指出,在人的意愿和动机背后,还有一种推动历史前进的根本力量; 认为人类历史是不断发展运动的,是从一个低级向高级、从不完善到完善进步过程,但是历史不是直线上升的。 历史分期:东方世界 希腊罗马世界 日尔曼世界 对人物的评价:“进行再生产的个人” “世界历史的个人” 首先,他认为伟大人物不可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而只能按照一定的客观规律进行活动; 其次,他认为英雄人物的出现总是反映着当时社会的需要,不是英雄创造历史,而是历史创造英雄; 第三,他认为衡量伟大人物的历史功过,不应当去探究他的思想动机,而是看他所带来的后果。 “原始的历史”“反省的历史”“哲学的历史” 5、德罗伊森 (Droysen,1808-1884年) 三、 历史主义史学的普遍性 第五节 西方学者对古代东方文明的研究 一、东方学概念 指十九以来,伴随着西方对亚非地区殖民侵略与文化、经济交流,西方学者对东方文化进行的研究。他促进了考古学、宗教学、区域史、比较文化学的发展。主要分支有埃及学、亚述学、比较宗教学、汉学等。 二、埃及学与亚述学 1.埃及学 (1)法国学者商博良破解“罗塞塔石碑”,他据石碑上同时保留的象形文、俗体文、古希腊文,通过比对,破解了古埃及的象形文字。 (2)德国学者列卜修司对古埃及第二十一王朝的塔尼斯古城挖掘,其中卡诺帕斯城台桌被誉为“第二块罗塞塔石碑”。 (卡尔·列卜修司《埃及与埃塞俄比亚的纪念物》) (3)德国学者马列特相继发现吉萨神庙、狮身人面像、诸王表。 (4)法国学者马斯伯乐对金字塔铭文研究。对古埃及文物保存贡献巨大。 2.亚述学 1.英国学者罗琳逊对贝希斯敦铭文的研究,破解了楔形文字。 贝希斯敦铭文《贝希斯敦的波斯楔形文字》(1846年)乔治·罗林逊:《五大君主国》 《第六大东方君主国》(帕提亚)《第七大东方君主国》(新波斯) 2.英国学者雷亚德挖掘出萨尔贡王宫废墟与尼尼微汉尼拔王宫 3.法国考古队发现汉莫拉比法典。 三、宗教和宗教学 1.研究东方史不可避免的研究东方宗教,如伊斯兰教、佛教、犹太教、摩尼教、吐火罗教等。注意与基督教比较,探究宗教的本质与社会价值问题。 2.通过宗教比较研究,推进对基督教史研究,特别是对耶稣和《圣经》有关史实的考证,特别是对《新约全书》的考证,还原了史实,特别是法国学者阿斯塔吕凯(克)。 四、欧洲汉学的产生与发展 1.19世纪西方汉学研究的转向:18世纪是称颂:为了从中国古代文化的思想遗产中,寻找治理国家的“救世良方”。19世纪则变为贬损,西文优越感,使他们蔑视东方民族的文化传统。 19世纪以来西方学者对中国历史文化的研究分期:二战前的“传统汉学”(法国为中心),注重古典历史文化;二战后的“现代汉学”(美国为中心),后者以当地问题为中心。 2. 发展: (1)游记汉学时期(17世纪以前)--萌芽期 意大利人约翰·柏朗嘉宾(Jean de plan carpin 1182-1252) 的《柏朗嘉宾行动记》 葡萄牙人托雷·皮莱资(Tome Pire 1465-?)的《东方志》; 柏来拉(Galiote Periera )的《中国导报》的等一系列关于中国报导的著作。 西班牙门多萨(Juan Gonz lez de Medozo 1545-1618) 《中华大帝国史》 游记汉学时期”是西方汉学的萌芽期,西方对中国的认识仅停留在通过旅游和在中国短暂的经历所获得的表面性认识上。 (2)传教士汉学时期(始自17世纪)--创立期 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对中西科学、文化交流的贡献。地理、历法、宗教、农学、兵器上的研究。罗伯特·马礼逊《华英字典》 其一,研究语言,编纂经典,向西方介绍中国;《中文字典》《四书译本》 其二,编写历史著作,叙述中国古代文明。《中国新图》《中国地图》《中国的古史》 (3)外交官型汉学家 德庇时:《中国见闻录》 马克斯·韦伯(Max Weber,1864-1920年)《中国的宗教:儒教与道教》 (4)专业(学院)汉学时期(始于19世纪)--确立期 19世纪初,中文已列为法国大学的一门正规课目,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汉学家。 1814年12月11日,法兰西研究院通过西尔韦斯倡议将“中满语言文学”正式列入课目。 1834年,巴黎东方语言学院也列入了中文课目。 俄国、荷兰、英国也先后建立了汉学。 德国的汉学形成得比较晚,汉堡殖民学院设立汉学正教授职位。 雷姆沙与法国汉语讲座所; 沙畹与伯希和的汉学研究; 费正清、裴宜理、费维恺、孔飞力的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 沙畹:法国汉学大师,翻译有《史记》,对中国古代边疆史、民族史、历史地理、碑刻文物,特别是宗教史研究有巨大贡献于影响。 伯希和:法国汉学家,他多次赴敦煌探险,通过购买等方式将莫高窟大量文物带到法国。他的研究虽然带到西方对中国文化、汉学研究热潮,但也带来日、英、德、美、俄等国对中国珍贵文化遗产的掠夺。 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西方当今最为主要额研究近现代中国问题中心。成果有剑桥系列研究,重要历史人物如蒋介石、宋子文、张嘉璈等文献保存,整理,致力于清末民初中国史研究,与中国学术界联系密切。 第六讲 马克思主义史学 一、马克思与恩格斯 马克思: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伟大的政治家、哲学家、经济学家、革命理论家。主要著作有《资本论》《共产党宣言》。他是无产阶级的精神领袖,是当代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1818年出生于德国特里尔一个律师家庭。先后在波恩大学、柏林大学法律系学习,1841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1842年创办《莱茵报》,后被查封,1844年移民法国,参加工人运动,并创办《德法年鉴》,由青年黑格尔派转为革命民主主义者。 恩格斯:1820年生于德国巴门一个纺织厂主家,早年经商,参加青年黑格尔小组。在英国经商期间结实马克思并了解了英国工人状况。1844年完成《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标志其伟大转变。他与马克思合著了《德意志意识形态》《德国的革命与反革命》《共产党宣言》,并参与第一、第二国际创建,一直致力于与普鲁东主义、拉萨尔主义斗争,整理、出版《资本论》《法兰西内战》等重要著作。1895年8月逝世。 二、马克思主义产生的背景及主要作品 1、背景:最基本的前提条件就是社会历史的实际过程;(欧洲十九世纪的三大工人运动;三大科技成果;) 马克思主义的三大思想来源;(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学说;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19世纪法国的阶级斗争学说 ) 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受到了思想史本身的逻辑支配; 德国的古典历史哲学,特别是黑格尔的历史哲学对马克思历史理论具有重要影响; (黑格尔客观唯心主义→费尔巴哈人本主义) 2.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及其主要观点 (1)《共产党宣言》 该书提出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历史发展规律论;提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唯物主义理论。提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建立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及追求人类解放的伟大使命和光明前途,揭示资本主义灭亡的必然性。 (2)《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内战》 该书提出了国家的阶级本质,认为阶级斗争是理解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线索,认为“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是阶级斗争最高形式。 (3)《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提出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历史唯物主义定律。以上著作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 (4)《法兰西内战》,提出国家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特别是阶级关系的综合,认为无产阶级必须建立起由自己专政的政权,才能赢得最终解放。 (5)《德国农民战争》 提出无产阶级与农民阶级的联盟是革命胜利的原因,但必须同农民阶级的封建思想残余作斗争。 (6)《德国的革命与反革命》 提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革命联合与被迫分裂的原因,指出民主革命与社会革命的两个阶段性。 (7)《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依据物质生产决定着人们得社会生活方式这一唯物主义思想,解释人类社会发展中,家庭关系的变化,私有制与国家的历史阶段性。 (8)《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唯物历史观的集中体现 (9)《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特别是人民群众征服自然与改造社会的实践。 (10)《资本论》 提出了资本主义生产及其人类物质活动的基本规律,特别是他提出的剩余价值理论与扩大生产理论,社会个分工说等具有特别伟大价值。 (11)《哥达纲领批判》 分析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过渡中的道路问题,认为这期间无产阶级专政国家是历史必然性,反对改良主义理论。 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与传播 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宣传 梅林、拉法格、拉布里奥拉、卢森堡、李卜克内西等的宣传,并将马克思的理论付诸实施,在二十世纪初的德国革命中最为明显。拉法格的《唯心史观观和唯物史观》、拉布里奥拉的《唯物史观论丛》影响深远。 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宣传 考茨基与普列汉诺夫:考茨基的代表作是《土地问题》,《资本论》第四卷的《剩余价值学说史》 ,他宣传了马克思的一些思想,但在实践中有背叛了马克思主义。即他反对暴力革命论,否定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必然灭亡,宣扬合法斗争、和平过渡,提出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是伦理与道德批判精神。 普列汉诺夫一方面在俄国宣传马克思主义,进行启蒙,但又认国际主义和共产主义是终极革命目标,民主主义和民族革命是目前主要目标。他的关于社会的人道化和历史的人道化、阶级对抗和矛盾趋于和解、知识分子是未来社会主义变革的领导者一些内容与马克思主义并不吻合。 二人的思想是欧洲社会民主主义的来源。 四、马克思主义理论与西方新史学,社会思潮关系 1.马克思主义诞生到十月革命前的对抗期; 2.接近时期:十月革命与二次大战结束前; 受一战后的社会革命,二三十年代经济危机影响,及马克思主义史学观影响,新史学诸家如新社会史、新经济史研究都吸收了马克思的理论。 3.二战以来的对话与互相交流时期。 西方马克思主义吸取了新史学在心态史、文化史、市民社会等理论方面研究成果。新史学中和西方社会思潮中的存在主义、年鉴派、计量史学、新社会史、新政治史等吸收了马克思主义的一些观点。 五、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基本内容 1.社会有机体和社会结构理论 2.关于历史前提和历史动力的理论 3.关于历史规律和历史过程的理论 六、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的方法论意义 1.开辟了史学研究的系统性原则 2.为历史学研究提供了本体论先行的原则 3.提供了如何认识和理解已消亡于历史中的社会的方法 4.区分了历史研究方法和历史叙述方法 小结:西方史学从业余到职业化的过程 古典史学的奠立:从神到人,走出神话与传说的战迷雾,追求历史真实; 中世纪史学的转向: 从人回到神,整体历史观和世界历史观念出现,基督纪年方法的使用: 人文主义史学的张扬:再从神回到现实,史学研究队伍的世俗化,人本史观的复归,对现实的关注。文献校勘与相关史学理论的发展。 博学时代史学的贡献:对史料的整理与编纂,推动了史料的考证与批判。 理性主义史学的兴盛:社会文化史与历史哲学兴起,歌颂理性,忽视个性思想。 浪漫主义实学的转向:对直觉与感情的重视,使思想与史料的统一。 科学史学的出现:强调史料的重要性,追求客观真实。兰克客观主义史学的贡献:“如实直书”的客观主义史观,科学史料批判方法,“习明纳尔”的历史教学方法和形式。 新史学及后现代主义史学:再次强调思想的重要性 思考题 1.了解十九世纪西方史学发展的主要流派。 2.西方史学从业余到职业化的过程 3.埃及学和亚述学。-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西方 史学 第七
咨信网温馨提示: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快乐****生活】。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快乐****生活】,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快乐****生活】。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快乐****生活】,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关于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