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论述题汇总.doc
《教育学论述题汇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论述题汇总.doc(32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1、试述教育与社会的关系(试述教育在促进社会进步中的作用): ⑴教育与生产力: ①教育受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 ⅰ、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目标的设定 ⅱ、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速度、规模和学校的结构 ⅲ、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课程的设置和教育内容的沿革 ⅳ、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教学组织形式、教育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变革 ②教育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强大动力 ⅰ、教育把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ⅱ、教育实现着知识的再生产和知识创新:教育作为实现知识再生产的重要途径,有着自己的重要特点:第一,它是一种扩大的再生产,第二,它又是一种高效率的再生产,教育在生产新的知识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突出表现为科学创新、知识创新。生产要发展,教育须先行。 ⑵教育与经济基础: ①济基础制约教育的社会性质和受教育机会的分配 ⅰ经济基础制约教育的社会性质和受教育机会的分配 ⅱ、经济基础部分地制约教育内容 ②教育以经济基础具有复制—强化或者削弱—消解作用 ⅰ、在通常的情况下,教育起着复制、强化和延续社会关系的作用,它所培养出来的人通常会通过为社会服务去巩固相应的经济基础。 ⅱ、被经济基础决定的教育机构,同时也是反映一定社会关系的政治的、思想意识的和社会文化的传播与宣传机构。 ⅲ、在社会的变革时期,教育通过传播先进思想和进步理论,从而具有促进社会加速变革的作用。学校往往是新的思想和理论的发源地和传播场所。 ⑶教育与政治制度: ①教育为社会政治制度所制约和决定 ⅰ、政治制度制约和决定着的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 ⅱ、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和受教育权:统治阶级对教育的领导权一般是通过这样几种手段实现的:首先,利用手中的国家机器控制教育的领导权;其次,利用经济力量掌握教育的领导权;最后,以对思想文化的控制来影响教育,包括大众传播媒介的舆论导向,各种读物的发行,各种活动的举办,等等。 ②教育对社会政治制度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ⅰ、教育通过培养具有一定政治态度、思想意识的人,在维护和巩固一定的政治制度中发挥积极作用 ⅱ、学生的精神风貌和政治素质,影响着社会风俗、道德风尚和思想潮流:高等学校已成为政治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的一支重要力量。 ⑷教育与文化 ①文化与教育的共生关系 ⅰ、人是文化动物,这是一些学者从文化学的角度对人所下的定义。 ⅱ、“人是文化产物”,无疑深刻地隐含着“文化本身是一种教育力量”这一思想。 ⅲ、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是非常明显的,一国的教育之所以区别与别国的教育,文化差异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教育内容方面而言,文化对教育的制约、支配作用尤为明显。教育离开了文化,就没有了传授的内容,也就失去了赖以存在的基础。 ⅳ、教育是一个不可或缺的、与人类共始终的、积极能动的文化要素;从其与社会文化的关系而言,教育是社会文化系统中的一个能动的要素,二者存在着一种共生关系。 V、全面地认识教育与文化的相互关系,认识教育的文化特征,有助于正确、全面地认识不同时代、不同国别教育的共性和个性,克服对教育这一复杂社会文化活动的认识简单化,从而客观地比较与鉴别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育,吸取经验教训,丰富和发展我们的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 ②教育的文化功能:传递—保存、传播—丰富、选择—提升、创造—更新文化的功能 ⑸教育的现代化:教育的现代化是整个社会现代化进程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是一个具有指向性的能动的教育变革过程。 ①教育现代化的一般特征与内在特征: 一般特征:a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重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有机结合;b教育开始逐步构建为一个多样的、开放的大系统;c在教学上表现出革命性、创造性、灵活性和个性化的特征。 内在特征表现为教育民主化和教育主体性。“教育民主化”已是当前教育政策讨论的中心课题之一,已成为几乎所有教育改革的一项内在的目标,也是全球教育系统演变的一个基本趋势。教育民主化的先决条件是社会的民主化,尤其是经济和政治的民主化。 “教育主体性”有这样两层含义:一是尊重学生个体的主体性,让学生主动地、自由地发展;二是尊重教育的自主权,尊重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打破模式化的教育,用多样化的教育造就富于个性的一代新人。教育主体性问题的提出是我国“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的反封建思想主题的继续,是“科学”、“民主”和“个性解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重新强调。 ②现代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ⅰ、学校教育面临挑战:改革学校教育,用新的时代精神来重建学校教育体制,才是教育的真正出路。 ⅱ、全民教育与“学会关心”:全民教育是指对社会全体民众所提供的教育。实行全民教育,其目标就是满足全民的基本教育要求,向民从提供知识、技术、价值观和人生面,使他们能自尊、自立地生活,并通过不断学习来改善自己的生活并为国家和人类发展作出贡献。全民教育是现代社会民主化、教育民主化的当然要求,因为,只有通过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才有可能解决。为在全民教育中适应“学会关心”的时代要求,以下几个方面的教育是十分必要的:人类意识(国际理解)教育;生态环境教育;人口教育;信仰教育;世界和平教育。 ③学习化社会与终身教育 ⅰ、学习化社会与终身教育:“学习化社会”是60年代富勒、赫钦斯等一批欧美学者提出的关于未来社会、教育及其相互关系的设想。《学会生存》一书归纳了这一设想的主要观点:构建学习化社会的关键是实施终身教育思想,特别倡导发展非正规教育。 ⅱ、终身教育思想的提出及其基本含义:终身教育是人们在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种培养的总和,包括各个年龄阶段的各种方式的教育,如正规的和非正规的种种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社区)教育等。终身教育既有专业性的教育,也有社会、文化、生活方面的教育。除了传授知识技能的形式外,终身教育还与社会文化活动和实际生活密切联系。 ⅲ、与学习化社会和终身教育相近的思想观念的兴起:在学习化社会和终身教育思想发展的同期,西文国家还出现了继续教育和回归教育等相近的思想观念。“继续教育”,是指那些已脱离正规教育,参加工作和负有成人责任的人所受的各种各样的教育,既包括继续接受某个阶段的正规教育,也包括在特别领域里探索、更新和补充知识技能的活动。“回归教育”,是60年代欧洲出现的思潮。它主张,教育不要一次完成,而要根据个人的兴趣、职业、社会经济状况等因素,在一生中选择最需要学习的时候接受灵活有效的教育。传统教育视学生辍学为消极行为,而回归教育认为可以化作积极行为,即在一定时期内主动离开校园,就业、旅行和进行社会活动,尔后重返学校,这样会提高学习效果。回归教育强调受教育者的平等权利,个人离校和复学应得到国家和社会的保障。 2、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有哪些?它们各自在人的发展中起什么作用?(为什么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和教育万能论是错的?) 人的身心发展受到多种因素制约,概括起来主要有遗传、环境和教育。 ⑴遗传: ①遗传是指人从先辈那里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以及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征,特别是脑机能的特点等。这些遗传的生理特点也叫遗传素质,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基础和自然条件。没有从遗传获得的机体,也就没有个体的发展 ②与此同时,不同个体之间在遗传素质上是存在着客观差异的。每个人表现出来的智力水平和个性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受遗传因素的影响 ③但是,遗传对人的身心发展的作用只限于提供物质的前提,提供发展的可能性,它不能决定人的发展。如果离开了后天的社会环境和教育,遗传提供的可能性并不会转化为现实④在正确分析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的同时,要反对形形色色的遗传决定论。在遗传决定论者看来,人的知识、能力和个性等如同他的眼睛、牙齿和手指一样,是自然赋予的,是先天得来的,教育和环境对其是无能为力的。即是说,人们的遗传素质决定着一切。遗传决定论者完全用生物学的观点分析人的发展,否定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产生的巨大影响,贬低教育的巨大作用,是极其片面和有害的。 ⑵环境: ①环境,即围绕在人们周围,对人的发展产生影响的外部世界,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在人的发展中,社会环境起着更为主导的作用。 ②环境影响人,主要是通过社会环境实现的。社会环境包括社会文明的整体水平,即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以及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和道德水准,其中最主要的是社会发展的程度和个人拥有的社会关系。 ③环境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虽然是经常的和广泛的,但这种影响在大部分情况下是自发的、分散的和偶然的。它对个体身心发展有时可能起有利的、积极的影响以有时可能起不利的、消极的影响。 ④人并不是被动的、消极的接受环境的影响。由于人所具有的主观能动性,人在环境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不但能正确认识外部世界,还能主动地改造世界,不仅是环境改造人,人也可以反过来改造环境,通过改造环境来更好地适应外部环境。那种认为人的发展是由环境消极决定的环境决定论是错误的。 ⑶教育:人的发展是在遗传、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实现的,其中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这是因为: ①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系统地培养人的活动。它根据一定社会发展的要求,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选择适当的教育内容,采取有效的教育方法,对人进行系统的教育和训练,保证了人的发展方向,从根本上消除了环境对人的影响的自发性和盲目性。 ②教育是教师根据一定社会发展的要求,对青少年施加影响,促进他们获得全面发展的活动。在这里,教师的职责和工作特点保证了青少年发展的正确方向。 ③在人的一生中,青少年时期是最需要受教育也最适宜受教育的时期。青少年时期正是长知识、长身体和世界观逐步形成的重要时期,他们的知识比较贫乏,经验不足,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判断是非的能力还不强,他们的成长有赖于正确教育的引导。由于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教育所起的作用是主导的。 1、教育为什么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试分析实现教育主导作用的条件? ⑴人的发展是在遗传、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实现的,其中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这是因为: ①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系统地培养人的活动。它根据一定社会发展的要求,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选择适当的教育内容,采取有效的教育方法,对人进行系统的教育和训练,保证了人的发展方向,从根本上消除了环境对人的影响的自发性和盲目性。 ②教育是教师根据一定社会发展的要求,对青少年施加影响,促进他们获得全面发展的活动。在这里,教师的职责和工作特点保证了青少年发展的正确方向。 ③在人的一生中,青少年时期是最需要受教育也最适宜受教育的时期。青少年时期正是长知识、长身体和世界观逐步形成的重要时期,他们的知识比较贫乏,经验不足,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判断是非的能力还不强,他们的成长有赖于正确教育的引导。由于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教育所起的作用是主导的。 ⑵发挥教育主导作用的前提 ①人的可教育性:即人具有接受教育的天赋素质和潜在能力。人之所以具有可教育性,主要在于人具有可塑性,而人的可塑性表现为人的感觉器官和心理机能是“未特定化”的。正是这种“未特定化”,为人通过教育而获得发展敞开了无限多样的可能性。人的“未特定化”,使他能适应环境,使用权他不受特定的生活环境的限制,使他为了生存也无须改变自己的生物本性、生物结构,而只需变化自己的外在生活方式、生存环境。人的“未特定化”是人的可塑性的前提,而可塑性又是人的可教育性的前提。现代科学研究对人类潜能的揭示,为人的可教育性展示了广阔前景。当然,人的可教育性也是有一定限度的。人的可教育性,既区别于遗传决定论(或生物预成论),也区别于教育万能论。 ②人对教育的需要性:人不仅具有可教育性,而且有对教育的需要性,这是因为人是“合群的动物”,作为个体的人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生存。个体获得生存能力需要教育,要成为一个社会认可的人,更需要教育。人具有十分丰富的潜能,开发人的潜能也离不开教育。这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人对教育的需要性。不仅人类个体需要教育,人类社会亦需要教育,以维系它的延续与发展。人类社会区别于动物界的根本之处就在于人类拥有文化,文化是人类本质力量的确证与表征,是人类心身能力的延伸。教育使得文化的保存、延续、发展和丰富成为可能。 ⑶青少年身心发展与教育主导作用之间的关系 ①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内因与外因: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但这种作用于相对的、有条件的,因为教育的影响只不过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外因。教育在青少年身心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务必通过青少年的内部因素,即内部矛盾运动才能实现。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内因或内部矛盾,是指社会或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与他们原有的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 ②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ⅰ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ⅱ不均衡性;ⅲ稳定性和可变性;ⅳ个体差异性 2、概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要点。 ⑴人的全面发展是大工业生产的产物:马克思深入地研究了分工和人的发展的关系问题。生产工具的进步引起了生产分工的需要,于是原始的自然分工变成了不同生产个体之间的分工,分工便带上了社会性质。表现为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分离,它造成了不同社会阶级之间的对立,造成了劳动者的片面发展。资本主义的分工制度在工场手工业时期达到了它的顶点,同时开始走向它的反面,因为大工业要求用全面发展的个人来代替只承担社会局部职能的个人。 ⑵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涵义 ①生产劳动过程中工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深刻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劳动性质以及个人发展的片面性、局限性。他把资本主义生产征的人的片面发展具体化为体力和智力两个方面;又从资本主义内部出现的新的经济条件出发,论证了工人尽可能多方面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 ②自由时间与人的全面发展问题: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人的发展领域包括一两个方面:劳动时间和自由时间。劳动时间创造了人类才能发展所必需的物质方面,而自由时间“就是财富本身”。自由时间是人的后天各种才能、志趣、道德和审美能力充分发挥的又一个广阔领域,马克思因此称其为“真正的自由王国”。 ⑶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社会条件: ①市场的扩大和交往的普遍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②大工业的发展使自由时间增多,从而为个人全面发展创造了重要条件 ③大工业的发展使新的产业不断兴起,劳动变换加速,从而要求人必须全面发展。 ④马克思把人的全面发展看成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和主要内容,把能否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看成是区别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一个重要标准。 ⑷人的全面发展与教育的关系:教育是培养和造就全面发展的个人的唯一方法。马克思从三个方面对大工业生产条件下的教育问题作了深入的考察: ①考察了男女青少年参加现代生产劳动的可能性 ②考察了由于先进科学技术的出现和综合技术教育的实施而出现的各种新型学校 ③考察了当时制定的工厂法中有关使初等教育同工厂劳动相结合的条款④马克思以其敏锐的油察力提示,未来社会全面发展的教育已经在工厂制度中萌发出来,未来教育的特征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1、试分析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结构。 ⑴我国教育目的的两个组成部分: ①教育目的应就通过教育培养具有何种社会价值的社会成员做出规定,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教育要为社会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教育目的明确提出,教育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的劳动者和各级各类专门人才,这就是对这个问题的回答。 ②教育目的应就教育所培养的人应具备的身心素质及其相互关系做出规定,也就是为使受教育者在身心各方面获得什么样的发展做出规定。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教育目的明确要求,受教育者必须在品德、智力、体质、审美、劳动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有创造能力、体魄健康的人才。 ⑵教育目的两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 ①一般来说,社会在满足个人发展需要的同时,会对个人的发展需要有所规范、有所引导,要求个人发展沿着社会所需要的方向发展。与此同时,教育也要对个人的发展发挥导向和制约作用,这不但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一般情况下,教育目的的两个组成部分是有机、和谐地结合在一起的。但是,在社会交替的变革时期,陈旧的生产关系不仅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同时也会阻碍个人的发展。这时,反映陈旧生产关系的教育主要它不仅不能满足个人发展的要求,反而成为抑制、扭曲人性的工具,这时的教育目的的两个组成部分通常无法很好地统一起来。 ②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可以自觉地根据社会发展和变革的需要不断地调整这两个部分的相互关系,使之保持统一与和谐。因此,我国教育目的的两个组成部分基本上统一地表达了对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其中关于培养受教育者应具有的社会价值的规定对受教育者的发展起着定向的作用,而对受教育者身心素质的规定则反映了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内容和水平。应当说,二者互为条件、互为因果,统一地规定了我国当前历史条件下的个体发展的方向和水平,因此是缺一不可的。 ⑶我国教育目的的规定性: ①培养劳动者: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是从1958年正式提出教育方针以来就一直坚持的一个基本点。正确理解劳动者这一概念是正确理解教育目的的前提。作为社会主义教育培养目标的劳动者应当体现社会主义社会全体成员的基本的共同的特征,应当在反映他们的阶级属性的同时,反映他们在社会不同领域内所发挥的社会功能。 ②全面发展:教育目的中的全面发展要求实际上是对受教育者素质结构的一种基本规定,这些方面包括生理的、心理的、思想的和文化的等几个方面。以上几方面都是社会主义人才素质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它们的发展各有自己的特点,同时又相互联系,起着一种互动的作用。这些要素综合起来,就构成了个体的完整的素质结构。 ③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德、智、体、美、劳动技术教育的内涵及其任务。五育是我国教育目的规定的全面发展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对人类在长期教育实践中积累起来的培养人的经验的抽象和概括。五育各有自己的特殊任务、内容和方法,对人的发展起着不同的作用,同时又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促进。把五育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才能使受教育者形成合理的素质结构,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2、略述民国以来教育目的的演变。 ⑴清末时期的教育目的:在我国,1902年以前并没有确定的全国统一的教育目的。梁启超1902年发表的《论教育当定宗旨》一文,首先提出了制定和贯彻全国一体的教育目的的必要性。清朝政府开始以国家的名义制定和颁布教育目的。这些教育目的充分体现了清末统治者“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基本精神,反映了清末政治经济对教育的要求。 ⑵民国时期的教育目的: ①蔡元培论教育目的 ②袁世凯复辟帝制时期的教育目的 ③1927年国民政府的教育目的 ④1936年《宪法草案》以及1946年宪法中规定的教育目的。 ⑶建国以来的教育目的: ①社会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毛泽东于1957年提出的教育方针 ②195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对教育目的的提法 ③1981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对教育目的的阐述 ④1982年新宪法中有关教育目的的规定⑤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对教育目的的阐述。1986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的我国义务教育的目的⑥1993年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规定的教育目的。 1、试述现代学校的产生、发展和现代学制的形成 ⑴在古代社会,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学校都没有严格的大、中、小学之分,更没有学前教育机构。 ⑵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开始产生了现代意义上的大学和中学。 ⑶特别是为劳动人民子女设立的国民学校的产生和发展,促进了现代学校系统的产生,才开始有大、中、小学的严格区分,因此,现代学制是人类进入现代社会后的近几百年才形成的。 ⑷现代学校的产生是依照两条路线进行的。一条是自上而下地发展的,是以最早的中世纪大学及后来大学为顶端,向下延伸,产生了大学预科性质的中学,经过长期演变,逐步形成了现代教育的大学和中学系统。另一条是自下而上地发展的,是由小学(及职业学校),而中学(及职业学校),并上延至今天的高等职业学校。 ⑸前者是学术性的现代教育系统,后者是群众性的现代教育系统。这就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洲形成的双轨制。 ①大学和高等学校②中学:a古典文科中学b实科中学③小学④初级中学⑤职业学校 ⑥高级中学⑦短期大学和大学⑧幼儿教育机构⑨研究生教育机构⑩成人教育机构 2、请从纵向和横向的角度对近百年来现代学制的变革进行分析。 ⑴从纵向学校系统分析,双轨学制在向分支型学制和单轨学制的方向发展 ①义务教育延长到哪里,双轨学制并轨就要延伸到哪里,因为单轨学制是普及教育的好形式; ②事实证明,综合中学是双轨学制并轨的一种理想形式,因而综合中学就成了现代中等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 ⑵从横向学校阶段看,每个阶段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①幼儿教育阶段:很多国家都已把幼儿教育列入了学制系统。这是学制的一个重要发展,是现代学制向终生教育制度方向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在一些国家,幼儿教育已经达到了普及的水平 ②小学教育阶段:小学已成为普通文化科学基础教育的初级阶段。在许多国家,小学教育的结构有了一系列变化:第一,小学已无初视级之分;第二,小学入学年龄提前到6岁甚至5岁;第三,小学年限缩短到5年(法国)、4年(德国)甚至3年(70~80年代的前苏联);第四,小学和初中直接衔接,取消了升入初中的入学考试 ③初中教育阶段:由于义务教育已经延长到初中,导致初中阶段教育结构发生了下列变化:a初中学制延长b是把初中阶段看做普通教育的中间阶段,中间学校由此而来c是不把初中看成是中学的初级阶段,而是把它和小学连接起来,统一进行文化科学基础知识教育,取消小学和初中之间的考试,加强初中结束时的结业考试,在整个阶段结后再进行分流,或进行进一步的文化科学知识教育,或进行职业教育 ④高中教育阶段:高中是现代学制的产物。美国单轨学制中最先有高中,后来前苏联,最后才是欧洲。所以在当代,所谓三种类型的学制,事实上变成了高中阶段的三种类型了。高中阶段教育结构的多样化乃是现代学制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特点。尽管三类高中各有自己的特点,在大学预备教育、普及高中教育、职业教育三个方面的任务中各有侧重,但都有进行大学预备教育这样一个共同点。可以预料,随着普及教育达到高中阶段,中小学学制的三种类型终将被单轨学制一种类型代替 ⑤职业教育:现代职业教育最初是在中小学阶段进行的,后来依次发展到初中、高中和初级学院阶段。职业教育在哪个阶段进行,完全依赖于现代生产所据以存在的科学技术发展的状况。职业教育在当代有两个特征:一是文化科学技术知识基础越来越高;二是职业教育的层次类型的多样化 ⑥高中教育阶段:20世纪以前的高等学校是文化和科学的金字塔,同社会生产的联系还不十分密切,主要进行3-4年的本科教育,其他层次或者没有或者比例很小。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高等教育有了重大发展,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日益紧密。高等教育结构的变化特点:一是多层次,二是多类型。 ⑶现代学制已由学校教育的施教机构系统变为终生教育的施教育机构系统:一个人不论受到过多么高的教育都必须适时补充和更新自己的知识,都需要重新回到教育过程中来再次接受教育。于是,“回归教育”、“终生教育”,“成人教育”逐步地产生和发展起来。这些新的教育形式和机构不仅是对传统学制的一种重要补充,更是一种改造。这些新的学制形式具有开放性、不脱产性以及与社会生产、社会生活密切联系等特点。 ⑷现代教育的施教机构的发展趋向可以从两个层次来分析:第一个层次,现代学校教育制度发展的轨迹是由双轨学制→分支型学制→单轨学制;第二个层次,现代教育制度发展的轨迹是由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现代教育制度(包括学校教育机构和非学校教育机构)→终生教育制度。 2、试论述教师的社会地位与作用 ⑴教师的社会作用与社会地位:教师的劳动具有巨大的社会价值。教师对于个体的成长,对于人类社会文明的延续、进步和发展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具体表现三个方面。 ①教师是人类文化的继承者与传递者。教师的劳动对人类社会的延续与发展起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纽带和桥梁作用。 ②教师是价值引导的实践者。“师之所存,道之所存”。教育是一种价值引导的工作,代表着一个社会理想追求和前进方向。教师担负着人的潜能的开发和人的灵魂的塑造的重任。 ③教师在参与社会生活与服务社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师是先进思想的创造者与宣传者。 ④教师在社会中的地位要具体的分析,不能笼统地说高或低。以下几点是我们应注意:a教师的社会地位是与教育在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相互联系的;b是与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地位与作用相互联系的。c在教育发展是早期,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是高的,因为在那时教育是特权的一部分。d近代以来,由于普及教育,教师从贵族向平民转化,地位不断下降。e未来社会教师的地位有可能提高,因为未来社会将愈来愈多地关注人类自身自由和谐的发展,教育将受到重视。 ⑵教师在学校教育过程中的地位:教师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占什么样的地位,一直是教育活动中的重要理论问题。历史上对教师地位主要有两种不同的看法。 ①一种看法认为教师是教育活动过程的中心,占据主要地位,学生的发展与成长完全受制于教师的教导。教师的责任心、事业心,教师的能力与水平直接决定学生的发展方向和水平。 ②另一种看法认为,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中心,应居于主要地位。强调儿童的发展是一种主动的过程,教师的作用只在于满足他们的需要,因而反对教师对学生多加干涉。要求教师不要站在学生面前的讲台上,应该站在学生的背后。这两种主张一种过分地强调了教师的权威,一种又过分地贬低了教师的地位。 ③当前教育理论中人们亦对教师的地位提出许多不同的看法。有人坚持教育过程应以教师为主体,也有人认为教育过程应学生为主体,还有人认为教育过程中师生都是主全,即所谓“双主体”,另外也有人主张教育过程是“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这些不同的观点和看法都从不同侧面、不同程序上揭示了教育过程中师生地位的某些规律。但就教育过程的本质和教师的作用来说,教师应居于主导地位,这是由教育过程的规律决定。 ④教师之所以在教育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首先是因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塑造学生思想品德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其次是因为教师是学生的潜能开发者,对人的智力发展起着奠基作用。 ⑤“教师中心论”把学生看成可以随意涂抹的一张白纸,可以任意填灌的容器,只能处于从属地位,只能保持被动状态。“学生中心论”则相反,它把学生视为教育过程的中心,教师只是学生发展的“仆人”。⑥教育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的过程,是教师引导下的学生的学习过程,既要有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有学生的主动性。传统教育片面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权威”,抹煞学生的主动性,是应当反对的;但鼓吹儿童中心主义,否定教材的系统性,把教师的作用降低到顾问的地位,也是错误的。 1、试论述师生关系的性质及其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 ⑴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教师与学生在教育过程中为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务,以“教”和“学”为中介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是学校中最基本是人际关系。师生关系是教育功能实现的基石,理想的师生关系是良好教育的内在要求和当然要素。 ⑵师生关系具有多种具体表现形式。就其指向的目标而言,有为完成教育任务而发生的工作关系,也有为一般交往需要而形成的人际关系,有成年人和未成年人之间的代际关系等。就发生形式而言,有以组织结构形式表现的组织关系,也有以情感、认知待交往为表现形式的心理关系。从发生背景或环境来看,又可分为正式关系和非正式关系。所有这些关系处在不同的层次上,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但又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的,共同组成了师生关系。师生关系体系中任何一种关系都可能巩固或削弱整个关系体系,改变各种成分间的联系。 ①师生之间的工作关系:师生之间的工作关系是为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务而产生的关系,它具有工具性的目的。师生之间良好的工作关系表现为教育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的协调一致,它对教育的效率能产生直接的影响。这种良好工作关系的建立,首先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水平,直接受制约于教师的专业知识、教育技能、思想品德和人格力量等。 ②师生间的人际关系:师生之间的工作关系和人际关系是密切联系的。师生之间如果没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也就很难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在师生之间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下,从教师那里获得的信息,就特别容易为学生所接受,并赋予它一种特殊的意义。师生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意味着学生在心理上趋向于教师,教师和学生的交往在时间上频率增加,在空间上距离缩短,易于使学生模仿教师的思想行为和接受教师的暗示,它不仅有肋于学生形成某种行为准则,而且对学生的个性,诸如价值定向、性格特征等的形成和发展,都能发挥较大的作用。 ③师生间的组织关系: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的结构中各自占有不同的位置,履行不同职责,这种不同的地位和职责,从组织上和制度上决定了他们之间的关系。在良好的师生组织关系中,学生作为独立自主的人,积极地参与教育教学活动,全面发展自己;教师通过创造积极的师生关系,引导学生健康发展。 ⑶师生关系的作用: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搞好教育工作的前提条件之一。良好的师生关系一旦形成就会发挥十分显著和独特的作用。 ①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效果:教育活动是最能体现人与人关系的社会活动。师生关系本身动工是人与人关系在教育领域中的体现,更是教师和学生作为人面是存在和发展的独特方式,具有无可比拟的教育力量。在师生关系中,师生双方既有创造,更有交往,二者相互促进,实现各自的人生。尤其是师生关系的展开和师生交往品质的重要源泉,也是学生建立价值的客观基础。 ②有助于提高教师的威信“教师威信对学生成长有很大作用。教师威信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但却深深扎根于良好的师生关系之中。 ③有助于学生健康成长“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使学校、班级产生温馨和谐的气氛,奋发向上的生机,使师生的心情欢畅,心理相容,携手并进,使不良错误思想和行为得以抑制、淡化,既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又利于完善人格的形成。 ⑷师生关系的建立和发展 ①师生关系是学生在社会化过程中经历的一种非常重要的社会关系;教育的全部意蕴包含在师生关系中;教育过程甚至可以看做是师生关系形成的建立的良性互动过程。“教师中心”置学生的理智能力和创造精神,取而代之产应该是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其现实途径便是用交往和对话的精神重建师生关系。 ②师生之间所产生和形成的一切,既是师生交往的结果,也是师生共同面对和分享的成果。要把学生真正纳入到一种平等、理解、双向的师生关系之中。在这种关系中,学生可以既作为人,又作为学习者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也能在与教师的相互尊重、合作、信任中全面发展自己,获得成就与价值体验,并感受到人格的自主和尊严,也才能真正表现出自身的主体行为特征。 ③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是一项复杂、精细的工作,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要经过三个互相联系的基本阶段。教师要按照顺序逐步展开,而不可急于求成。a初步建立阶段:这一阶段首先是教师给予学生的第一印象。第一印象好,有助于师生关系的深化。师生交往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其次是师生间的广泛交往。师生之间广泛的交往是形成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条件。它使教育从性质上真正成为师生共同相处的教育,更成为使学生获得从学校进入社会的知识、精神和智慧的教育。b深化阶段:这个阶段是把第一阶段推到更有意义、更深入的阶段。加强同学生的交往,既要有正式的交往,又要有非正式的交往,两者结合,互相补充,能起到加速、深化师生关系建立的作用。另外,要注重和学生的心理交往,和学生谈心交友,讨论问题。这样,才能沟通思想,了解真实情况。c师生关系的巩固、发展阶段:良好师生关系建立起来后,绝不是一劳永逸。教师应做到:a继续加强与学生的交往,不可随意疏远学生b恰如其分地客观地评价每个学生的优缺点 c爱护、关心学生,努力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并及时给予表扬、鼓励。d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从而产生新的吸引力,使师生关系得以巩固和发展。 2、试评析泰勒、加涅、布鲁姆的课程目标理论。 ⑴泰勒的课程目标理论 ⑵加涅的课程目标理论 ⑶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 ⑷课程目标研究的局限性 ①在课程设计中不能完全把目标和手段分开,一定的目标往往包含着一定的手段,反之亦然。因此,先确定目标,后确定手段,按照严格的顺序,直线式地设计课程的方式未免以偏概全。 ②这种研究把目标假设为一致的东西,根本没有考虑课程设计者的观点、思想、价值观对课程目标的影响。 ③许多重要的教育效果,例如理解力、鉴赏力和知识等,是不能完满地转换成可测量的或可清楚地观察到的行为的,有转换成目标的往往只是一些低水平的心理运算技能,或某些运动技能。另外,教学是一种不断发展着的活动,具有它自己不断变化着的目标,在教学活动之先就预先规定目标,势必降低教师或学生在教学中的自主性。因此,课程目标不可能具有全面的、可靠的、实在的意义。 ④人文和艺术学科的教学是不可能预先规定它的反应形式的,这些领域更珍视的是个人的独创性和创造力。预先规定目标,势必引起反应形式的格式化和艺术形式的标准化,与这些学科的准绳格格不入。 ⑤在实践中,教师要完全按照课程目标的要求去做是很困难的。过分专注课程目标会导致教师忽视那些不能严密表述的较难把握的教育目标。 1、试论班级授课制的优势和不足。 ⑴班级授课制是以班级为基本组织形式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是把学生按年龄、程度编成固定人数的教学班,由教师根据教学计划中统一规定的课程课程内容和教学时数,按照学校的课程表进行分科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它是我国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萌芽于16世纪西欧的一些国家。17世纪夸美纽斯在其所著的《大教学论》中对班级授课制从理论上作了系统的总结。此后,班级授课制在实践中得到逐步完善,为各国广泛采用。从19世纪中叶起,它已发展成为西方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中国于1862年(清同治元年)在北京开办的京师同文馆开始采用班级授课制。 ⑵基本特征: ①把学生按照年龄和知识水平编成固定的班级,人数固定,教师同时对整个班集体进行同样内容的教学 ②把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按学科和学年分成许多分量不大,大致平衡,彼此连续而又相对完整的小部分,即“课”,一课接着一课地进行教学 ③把每一“课”规定在统一而固定的单位时间里进行。课与课之间有一定的间歇和休息。 ⑶优点与缺点:班级授课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虽经改革,至今仍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优势: ①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经济、有效、在面积地培养人才 ②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教育作用。班级授课制把个别教学变为集体教学,学生生活于集体之中,有着共同的目的和共同的活动,可以互相观摩,共同切磋,彼此之间相互启发,互相帮助,有利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③有利于严格管理教学,使教学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班级授课制缺点。 1)过分强调整齐划一,过于标准化、同步化、模式化,容易忽视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特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志趣、特长和发挥他们的个性、才能。 2)过分强调系统的书本知识,容易忽视学生的自主活动和交往,教学与生活脱节。正因为班级授课制有着明显的缺点,因此,这不是惟一的教学组织形式,许多国家都在对其进行改革。 2、略述当前课程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方法。 一、课程目标: 1、目的、目标和课程:目的是希冀达到的预期的结果。对预期结果的具体要求就是课程的目标。因此,课程目标就是有关某门教学科目或某项教学活动所要完成的任务的指标体系。一般来说,课程目标可以包括技能、知识、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课程目标是实现教育目的的 2、课程目标-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育学 论述题 汇总
咨信网温馨提示: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丰****】。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丰****】,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丰****】。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丰****】,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关于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