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瞄准的瞄准”:《西摩:小传》诠释的文学与教育之道.pdf
《“不瞄准的瞄准”:《西摩:小传》诠释的文学与教育之道.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不瞄准的瞄准”:《西摩:小传》诠释的文学与教育之道.pdf(13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1、西摩:小传(S eym o u r A n I n t r o d u c t i o n,1 9 5 9)是一部难以取悦读者的中篇小说。叙述者“我”主人公西摩的弟弟 在对已经离世1 1年的哥哥西摩的回忆中,以亲历者的身份坚称自己在故事中就是“一本词汇书”,“每句话都在介绍我的大哥”(塞林格 2 0 0 9:9 2),这隐约透露出该小说晦涩难懂的特性。在接下来关于西摩生前言谈举止、兴趣才情、童年趣事的回忆中,“我”不时将一个个脚注、旁白、括号内的补充说明、公案式的寓言等“无关”内容抛给读者,使故事情节显得十分突兀,挑战了叙事常规,离散了作品的逻辑结构。这种“混乱”叙事,甚至使 纽约客 的编辑也
2、大为恼火:“塞林格的作品里,还没有哪一部像 西摩:小传 这样与 纽约客 的成规南辕北辙”(斯拉文斯基 2 7 4)。至于读者 无论是普通读者还是职业批评家 更是深感困惑:“大多数读者简直无法理解这个中篇。故事是要批驳还是要肯定?是虚构的小说还是作者的自白?这是一件艺术品还是一次自我炫耀的演练?”,一些批评家甚至“对作品无拘无束的风格感到震惊”(同上 2 8 1)。因此,当 西摩:小传1 9 5 9年在 纽约客发表时,尽管凭借塞林格的名气,它受到读者一时追捧,但随后即在评论界普遍“遇冷”,以致发表半个多世纪后仍未受到较多关注。国内学界的情况更是如此。与同为塞林格小说的 麦田里的守望者(T h e
3、 C a t c h e r i n t h e Rye,1 9 5 1)很早即被翻译成中文(1 9 6 3年)并受到广泛研究之盛况相比,西摩:小传 的景况则冷清得多:直到发表整整半个世纪之后的2 0 0 9年才首次出版中文译本(杨金才、朱云 1 3 0)。此后十多年间,关于 西摩:小传 的研究成果仍寥寥无几。截至目前,以“塞林格小说”为主题词在中国知网检索到的2 2 5篇期刊论文中,没有一篇是关于 西摩:小传 的专门研究,仅有一篇文章标题中出现“西摩”,但也不过是将其作为“格拉斯家庭”中的成员与其他人物相提并论。基于以上研究现状,本文尝试对 西摩:小传 进行专门研究。本研究以童年西摩对执意赢
4、得一场弹子游戏的弟弟的劝谏 “不瞄准的瞄准”为切入点,聚焦作品中的文学与教育书写,分析其所诠释的文学之道、教育之道。西摩:小传 对于“文学”与“教育”的双重书写是显而易见的。这不仅体现在人物的身份上 主人公西摩和“我”均为诗人、作家兼大学教师,更贯穿于小说有关西摩的文学和教育日常中:“诗人”西摩的文学写作观、文学阅读观被详尽呈现;“大学教师”西摩对文学教育现状的洞察与忧虑被隐晦书写。西摩:小传 叙事的特别之处在于,回忆与现实交织,叙事与评判掺杂,情感与理性纠缠,加上如上所述的种种突兀插叙,使作品102“不瞄准的瞄准”:西摩:小传 诠释的文学与教育之道 显得十分杂芜繁琐,头绪众多。但也正是这种头
5、绪繁多的“圆弧形状”叙事结构,发挥了凝聚细节、统摄主干的作用,使作品产生“结构性的象征意义”,“建立起了一个由事件、象征和细节组成的磁场。这一磁场把无数纷杂的含义吸引在它的周围意象和节奏已经不再是缠绕着逻辑主干的芜蔓枝藤。它们的作用不仅仅是装点主干,使它勉强呈现生机。相反,意象和意象之间、场景和场景之间以及节奏和节奏之间都首尾呼应,互映成趣,就像在图画中相同或相反的颜色都互相对应一样”(殷企平 2 0 1 2:1 5 0 1 5 1)。因此可以说,如果“文学”和“教育”的种种细节构成了 西摩:小传 的枝叶藤蔓,那么在接近尾声时西摩给“我”的“不瞄准的瞄准”之弹子游戏建议,则无疑成为贯穿作品的一
6、条逻辑主线。对于西摩的这一建议,“我”欣然接受 放弃赢得游戏的执念,随即与玩伴握手言和,以皆大欢喜的平局结束了游戏,使游戏回归其“玩”的本性。可见,此处“不瞄准的瞄准”已经超越了最初的“技术层面”的单一含义,而是象征着一种普遍的原理:“不瞄准”意为摒弃主观执念,不刻意而为;“瞄准”则是“不瞄准”所产生的结果,也就是让结果在自然而然中达成。这种玄奥幽深的哲思意味,内在地关联“无为而无不为”“道法自然”等道家思想精髓。事实上,中国道家思想对塞林格及其作品的影响可谓公开的秘密。亲身经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塞林格不仅认清了战争的本质,也对战后物资繁荣、消费享乐盛行的美国社会深感厌倦与苦闷,因此他将寻找精神
7、救赎的良方转向东方智慧,其中道家思想对塞林格的影响尤其明显,他从纽约闹市移居到山边安静的科尼什小镇,过上了长达半个世纪的隐遁幽居生活;在“格拉斯家庭”系列小说的灵魂人物西摩身上,道家印记更是屡屡可见:在 抬高房梁,木匠们(R i s e H igh t h e R o of B e a m C a rpe n t e r s,1 9 5 9)中,为了安抚哭闹的妹妹弗兰妮,西摩给她念“九方皋相马”的道家故事,他的日记中直接引用 庄子外物 中的经典语录(塞林格 2 0 0 9:34,1 8 1);弗兰妮与祖伊(F r a n ny a n d Z o o ey,1 9 5 5)中,西摩直接称赞道家
8、生活为“最高级的方式”(塞林格 2 0 0 7:6 0)。对于塞林格所受到的道家思想影响,其子马特塞林格(M a t t S a l i nge r,1 9 6 0)在2 0 1 9年3月1 6日的上海思南读书会上也予以证实(麦小麦 1 0 6)。诚如高扬所说,“道家思想对塞林格的影响不只体现在这些片言只语的节选引用上,更多地还体现在塞林格对世界和生命等基本问题的看法上”(高扬 6 3)。这种看法在 西摩:小传 中的表达可谓别具一格。正如批评家海伦温伯格(H e l e n W e i n b e rg)所指出,“西摩:小传 是一种 反艺术 反小说 的小202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3 9(2 0
9、 2 3年秋)说,强调 生活书写,通过日常的表象进行深层次的哲学思考”(W e i n b e rg 6 7)。“反艺术”“反小说”显然是指其不同寻常的叙事方式,但“深层次的哲学思考”究竟涉及哪些方面则语焉不详。因此,本文基于主人公西摩的诗人兼大学教师身份,聚焦作品中的文学和教育生活日常,尝试从文学写作、文学阅读、文学教育三个方面探讨作品所表达的“深层次的哲学思考”。一、文学写作:真朴之情自然流露 文学即“人学”。“文学的核心,文学创作和文学阅读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人,是人的心灵,人的情感,人的精神,而不是其他”(钱理群 6 8)。因此,作为作家或诗人,其文学写作总是在强烈内在情感的驱动下,才
10、激发起创作欲望,产生创作灵感。塞林格对于作家或诗人写作中情感灌注的重要性更是予以特别强调。在短篇小说集 九故事(N i n e S t o r i e s,1 9 4 8)的“泰迪”(“T e d dy”)篇中,塞林格通过人物尼科尔森的反问“诗人首先关注的不就是激情吗?”(塞林格 2 0 1 3:2 0 0),明示了诗歌创作中“情感”不容置疑的首要地位。在 西摩:小传 中,这种情感强调依然被延续,只是表达方式更加委婉隐晦。作品一开头便不无“突兀”地将卡夫卡的一段引文抛给读者:我感到恐惧,只要笔下的人物一登场,我就深感关于他们我所写的一切大都是虚妄的。虚妄,因为我写他们时总是一往情深(甚至这一刻
11、,当我写下一往情深,这份深情便也随之成为虚妄),同时我的创作力却又变幻不定,这一创作力无法直击真实人物的要害,反而在我的一往情深中迷失了自己。这份深情使我永远无法满足于自己的创作力,并因此阻止创作力的发挥,还以为是出于对人物的保护。(塞林格 2 0 0 9:8 1)这段引文似乎试图表现作者和人物之间的关系,作者因不满笔下的人物而“感到恐惧”,但凸显的却是对人物的“一往情深”,以致“迷失了自己”,阻止了创作力的发挥。如此这般的絮叨解释,与其说是作者对自己的创作能力未充分发挥而自责,不如说更是对自己笔下人物饱含深情的暗自得意。紧接下来关于索伦克尔凯郭尔(S r e n A a bye K i e
12、r k ega a r d,1 8 1 31 8 5 5)的引文对此做了进一步“辩白”:倘若“深情”阻止了作者的创302“不瞄准的瞄准”:西摩:小传 诠释的文学与教育之道 作力发挥而使作品显出某种不足,那也不过是“文秘性质的笔误”,而且,“从更深意义上来看,它却是整个作品的一个精髓部分”,“它不允许作者纠正自己”(同上)。从“不足 笔误 精髓”的逐渐转换,以及“不允许纠正”的坚持,突出了作家心目中“情感”的分量以及对此坚守的信念。也就是说,对作家而言,“情感”具有超越写作技术、彰显文学价值的内在力量。两处摘引,既是对情感之于文学创作价值的强调,也为下文“我”有关西摩的叙述做了厚重铺垫。对于这位
13、已逝多年的哥哥,“我”的叙述总是饱含深情:他是“我的至亲”,“西摩活着的时候,对很多很多人来说,他都具有很多很多的意义,而对于他那一大家子的兄弟姐妹来说,他则意味着一切”(同上 9 1)。他是一位“比一般的优秀诗人更优秀”的诗人,是与卡夫卡、克尔凯郭尔、梵高齐名的艺术家,也是引领“我”文学创作的“导师”,“我”对西摩的怀念、赞美甚至崇拜之情流泻笔端。正是这份深情,使“我”在追忆西摩的生活细节时“无法置身事外”,难以抑制表达的冲动,我“渴望述说,渴望被询问,渴望被审讯”(同上 1 2 2),并在写作 西摩:小传 过程中一直被一种强烈的“幸福感”所充盈 即使夜阑人静仍睡意全无,即使大病初愈仍乐此不
14、疲。如果说以上呈现的是“我”在追叙哥哥西摩时难以抑制的情感,凸显的是“我”在写作中的真情流露,那么诗人西摩对于创作中情感的强调则有过之而无不及。西摩喜欢中国和日本的诗歌,不仅是因为其简单易懂的语言、日常生活的素材所具有的魅力,更是因为诗人的真情 因为对诗人而言,创作即是情感的一时触发,是真情的自然流露,“是素材选择诗人,而不是诗人选择素材”(同上 1 0 4)。在西摩看来,诗人除了触景而生的即兴之情,还应有一种更为深沉的担当之情:“诗人要做的不是写他必须写的东西,而是假设他的生命系于他所写的东西负起责任这种情况下他该写什么就写什么,跟这样的人没有什么好争的”(同上 1 0 7)。它表明,在西摩
15、心目中,诗人的创作起于生命的冲动,终于生命的责任 丰富情感,提振精神,净化灵魂。因为写作本来就是“关乎灵魂的事情”(柳袁照 5 2)。作为灵魂诗人的典范,西摩的诗歌因为超越了现实功利而具有驱除黑暗、感召读者的力量,他因此获得了“作为老牌艺术家所能获得的最深刻的满足感”(塞林格 2 0 0 9:1 0 8)。这种素朴的、关乎精神生命的诗体和诗歌,甚至具有不可思议的“治疗作用”把它塞进衬衫口袋里,它就会像“膏药一样”,效用“像放射性粒子”一样强大(同上 1 0 1)。这种写作,超越了现实功利的考虑,彰显出精神追求的力量。故此,西摩认为,作402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3 9(2 0 2 3年秋)家应该
16、追问的是两个终极问题:“你写作时确实全神贯注了吗?你是写到呕心沥血了吗?”(同上 1 0 0)精神专注、情感灌注即是文学写作的核心内涵,是文学写作的必循之道。可是,西摩及其诗歌的“现实”遭遇却表明,这种真情写作之道难以被社会接纳和认同:西摩的诗歌被“弗洛伊德文学艺术诊所”的评论者们判定为“不合规范”,他本人更被“诊断”为“病人”。“弗洛伊德文学艺术诊所”无疑是权威文学评价机构的象征,其职责就是以某种文学理论或流派为标准,对作家及作品进行框限和评判。这种基于“硬规则”的冰冷评价,背离了“发自真情”的文学原则,更混杂着浓重的意识形态干预,以致影响作家的自我评判。因此,当2 2岁的西摩“写了一札特别
17、的诗,挺长的,在我看来,写得非常、非常好,我催他投稿找地方发表”时,“可他觉得他做不到。暂时还不行;可能永远都不行”因为他觉得这些诗歌“太非西方化了,太充满莲花味了”(同上 1 0 6 1 0 7),“非西方化”意味着民族立场的偏差,“充满莲花味”意指其中的东方佛教元素。这种自我检视与评价,并非由于诗人的自谦,而是主流意识形态干预下的认识偏差使然,令他隐隐感到对国家的“冒犯”,因而生出“不肖子孙”的愧疚。但显然,无论是文学机构设定的规范还是来自意识形态的干预,无不是对创作中“感情的品味与其深度和浓度”的自动放弃,与西摩所崇尚的“灵魂写作”原则相背离。那么,如此看重文学创作中真情与精神内核的诗人
18、西摩,对于文学读者又有怎样的期待?或者说,他希望读者以怎样的方式进行阅读,才能体悟作者的这份真情?二、文学阅读:气定神闲融入作品 众所周知,在作家 作品 读者的三维空间中,读者的阅读是极为重要的一维。正是通过读者的阅读、理解和阐释,作品才变得生动鲜活、充满生命质感。值得注意的是,西摩:小传 关于文学阅读的叙述对普通读者和职业读者(文学评论者)有所区分。对于普通读者,“他从事阅读,与其说是为了传授知识或纠正他人的见解,不如说是为了自己的愉悦。最重要的是,他虽然零敲碎打,却能凭直觉形成某种总体看法 在脑海中形成某个人的肖像、某个时代的素描、某种写作艺术的理论”(B u u r m a&H
19、e f f e r n a n 1 1 5)。与职业读者(文学评论者)相比,普通读者具有零散阅读、直觉感知的特点,但他们却能因之把握细节,愉悦自己。这种阅读,根502“不瞄准的瞄准”:西摩:小传 诠释的文学与教育之道 据不同阶段的主观体验,可分为“阅读的感性愉悦、通过想象参与作品再创造、进入朦胧的文学境界”的渐进性过程(钱理群 6 9 7 0)。普通读者阅读虽然只是为了愉悦自己,却是理解作品和作家、形成独立判断不可或缺的途径。正如弗吉尼亚伍尔夫(V i rgi n i a W o o l f,1 8 8 21 9 4 1)在 我们该怎样读书(“H o w S h o u l d O n e R
20、 e a d A B o o k?”,1 9 2 6)中向普通读者提出的“阅读忠告”:“关于阅读,一个人能给另一个人的唯一忠告就是跟直觉走,开动脑筋,得出自己的结论。如果我们之间能达成这一默契,那么我就会斗胆提出一些想法和建议。因为有了这种默契,所以你们不会让我的建议束缚你们的独立判断,而独立判断才是读者应拥有的首要品质”(转引自殷企平 2 0 1 9:4 6)。因此,创作出满足普通读者需求的作品历来是文学作者的动力源泉,更有不少文人学者为构建普通读者传统而摇旗呐喊。相对于普通读者的个人性阅读,文学批评者的阅读更具有价值引领的伦理功能,它“关乎文学与文学批评的性质、对象、目的和方法,关乎文学批
21、评的伦理维度,关乎文学批评家的责任与使命”(同上 4 5)。尽管二类读者的阅读目的有别,但其领略作品的路径却概无例外:只有深入作品,体悟作者的情感,理解作者的思想,才能与作者进行真正的交流,与之产生情感和精神上的共鸣,成为“我”所称的“最接近纯粹的灵魂”的读者(塞林格 2 0 0 9:8 2)。也就是说,在作家心目中,理想的读者就是那些远离世俗功利的纯粹的文学爱好者,他/她沉潜把玩作品,以闲适的心态体悟作品之真之善之美,并由此成为作家的“老知己”。对于这种推心置腹的读者知己,“我”一开始就送给他们一束富有象征意义的“括号之花”由一连串“括号”构成的“非花之花”。这束“括号之花”,不仅是对下文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西摩:小传 瞄准 西摩 小传 诠释 文学 教育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自信****多点】。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