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民族文化传承保护路径突破研究.pdf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民族文化传承保护路径突破研究.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民族文化传承保护路径突破研究.pdf(5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1、赵西君: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民族文化传承保护路径突破研究产业经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民族文化传承保护路径突破研究赵西君(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北京10 0 19 0)摘要:民族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城镇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民族文化特别是一些少数民族文化赖以生存的土壤正在消失,原有的生产关系也发生变化,少数民族文化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对于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具有重要作用,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也有利于乡村振兴,两者具有明显的互动作用。为了更有效地传承和保护传统民族文化,应当在保留民族文化原有功能属性的基础上,大力赋予民族文化更多的经济属性和社会属性,充分调动乡
2、村振兴主体的积极性,成为乡村振兴发展的动力,才能从根本上走出传承保护的困境。未来,可通过加快民族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全力塑造民族文化品牌,推进民族文化融入科技创新,大力培养民族文化专业人才和传承人才四个方面的政策运用和项目实施,实现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关键词:乡村振兴;民族文化;传承保护中图分类号:F120.4DOl:10.13939/ki.zgsc.2024.03.016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民族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随着城镇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民族文化特别是一些少数民族文化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没有
3、少数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容。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进一步加强民族文化传承和保护,探索出有效的民族文化传承保护路径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1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困境与根源分析1.1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困境民族文化是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劳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总和,前者包括语言文字、民风习俗、哲学艺术等意识形态的内容,后者包括建筑、饮食、衣着和生产工具等物质形态的内容。民族文化既可以泛指包括汉族在内的各民族文化,也可以特指少数民族文化。在这里重点指少数民族文化。现代文化不断对民族文
4、化传承形成了一定的冲击。现代文化尤其是城市文明以舒适简洁和追求自我实现为特点,更能够得到年轻人的青崃。部分年轻人开始怀疑自已的民族文化是否已经过时,不适应新的生产生活需要,因此不愿意继承和发展自己的民族文化,更愿意融入新式的城市文化中,这也直接导致了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 0 5-6 43 2(2 0 2 4)0 3-0 0 6 9-0 5民族文化传承的衰竭。杨家丽(2 0 18)研究认为,边疆地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经受多重危机和压力,不少年轻人对民族传统文化持有否定的倾向和态度,一些民族文化正在从民族生产生活中丧失功能,意义得不到挖掘和发挥,传承和发展面临巨大困难,甚至面临失传
5、或消失的境地。民族文化正在被外来文化所同化,加剧了文化传承的难度。随着民族地区开放步伐的加快和开放力度的加大,大量游客正在源源不断进人和造访,他们所带来的外来文化对当地原生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部分民族地区的服饰、语言使用和文化特征都发生变化。部分新生代年轻人已经放弃民族特色住宅,住进楼房,也正在改变原有的一些风俗、饮食习惯和服饰,一些洋节正在进人他们的生活,改变他们的习惯。这种现象如果不加以引导和重视,少数民族文化会由于这种外来文化的不断影响而逐渐衰落或消亡。民族文化传承人正面临断档的尴尬局面。刘洋洋、冯国军等(2 0 2 1)对鄂温克族人的非遗传承进行研究后认为,鄂温克民族文化的传承处于一个
6、尴尬的境地,赖以传承的源头群体逐渐枯竭,很多传承人年龄老化,传承队伍难以承上启下。鄂温克族本来人口就少,加上老龄化问题,传承人的一些技艺无法进一步的传承。比如他们的民族狩猎文化,已经面临十分严峻的局面,传统的狩猎工具如鱼叉、鱼钩、地箭等以及其他工具的制作方式,也几乎面临失传等。1.2民族文化传承困难的根源分析生产力水平的加速提升,使社会生产关系也发生CM 692024.1产业经济深刻变化。民族文化的形成源于各民族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中从事生产和生活时久而久之形成并固化下来的意识形态和物质文明。也就是说,不同的生产方式造就了从事这一社会物质生产的人们的生活内容和方式,也塑造着从事这一物质生产的人们的
7、社会习俗和文化。目前,形成的少数民族文化主要是在当时农耕文化时期形成的,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特别是随着我国普遍从农业时代向工业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迈进,一些少数民族文化与原有的农耕文化时期形成的生产关系开始不相适应,一些民族文化就会在这一过程中开始出现新的演变。这种条件下,保持原有的民族文化特性就需要进行科学的引导和政策支持才能延续。现代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正在逐步蚕食少数民族文化赖以生存的环境。民族文化赖以生存的土壤是人们长期生产生活的自然村落以及居住在其中的乡村人口,随着我国城镇化率的不断提高,农村人口正源源不断地向城镇迁移。2 0 0 0 年到2 0 2 0 年我国城镇化率从3 6.2
8、 2%提高到6 3.8 9%,农村人口已经从8.07亿人减少到5.6 亿人左右,减少了2.4亿人。住房和建设部数据显示,中国村庄的数量在2 0 0 5 年为313.7万个 2 ,到2 0 16 年则下降到2 6 1.7 万个 3 ,减少了5 2 万个自然村落,其间相当于每年减少5 万个自然村庄。这些村庄的消失直接对民族文化的延续形成了一定冲击,尤其是西南地区和西北地区等少数民族地区村庄的消失更加剧了一些民族文化的传承难度。民族地区经济水平较低迫使新生代开始走出原有民族地区,离开原有的文化土壤,弱化了民族文化的传承媒介。我国少数民族人口7 0%以上分布在边疆地区,而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所在的八个省份
9、中的农村贫困人口数量则达到了总人口的3 2.5%,总人口数量达到了140 0 多万人,且从这些人口的贫困程度上来看,大部分又处在深度贫困的层次上。很多少数民族地区居民为改变这种贫困的生活状态,而被迫选择到城市打工,有的也在打工过程中开始定居到城市。据统计,从民族聚居区走出来的大约有2 0 0 0 万人,并且少数民族在城市混居超过了少数民族人口的1/342民族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的互动机制2.1乡村振兴战略的沿革乡村振兴是党和政府为推动乡村地区全面实现脱贫攻坚,走向小康社会和共同富裕而实施的一项重大国家战略。2 0 18 年中央一号文件印发了中共中央CM 7022024.1中国市场2 0 2 4年
10、第3 期(总第117 4期)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2 0 18 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又出台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 0 18 一2 0 2 2 年);2 0 2 1年1月,国家乡村振兴局成立,成为国务院直属机构;2 0 2 1年4月2 9 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其中提出了“建立乡村振兴考核评价制度、工作年度报告制度和监督检查制度”等条例。乡村振兴促进法也是我国第一部直接以“乡村振兴”命名的法律,为乡村振兴的长期实施提供了法律保障,标志着乡村振兴战略已迈人有法可依、依法实施的新阶段。2.2乡村振兴的逻辑关系分析乡村振兴包括五个方
11、面的振兴,即乡村产业振兴、乡村人才振兴、乡村文化振兴、乡村生态振兴和乡村组织振兴。乡村五大振兴有其内在逻辑关系,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只有产业振兴才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吸引更多的资本从城市流向农村,带动更多的农民增收致富,也才能让农村留得住人、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乡村发展需要一批各领域的具有乡土情结的人才凝心聚力共同推进。人才振兴的突破口是要注重吸引大量乡贤的回归,这些乡贤不仅仅是某一领域的专业人才,也能带来其他相关的各种资源和资本去助力乡村发展,从某种程度上是乡村发展的引爆剂,也是乡村的活力和人气所在。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石,积极向上的文化不仅能够提
12、升农村居民的精神面貌,也能够帮助村民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从而为乡村注人文化自信,提振精气神,增强凝聚力。少数民族文化也应在保护基础上加强传承,进一步挖掘特色文化功能,提升乡村文化价值,增强乡村文化吸引力。生态振兴是生态文明在乡村的重要体现,也是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因此必须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乡村发展新格局。乡村组织振兴是基层党组织凝聚起来形成合力的关键,也是带领广大农民实现乡村振兴的引领者和组织者,是推进乡村振兴的根本保障。因此,若要实现乡村振兴,就需要从乡村振兴的这五个方面进行突破。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在乡村振兴中也必须从五个
13、方面发力,只有这样才能助推乡村振兴,真正将民族文化在保护中传承起来。2.3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和乡村振兴的互动机制民族文化资源是民族地区最核心的资源,也是推进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重要突破口和战略支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不是完全的封闭式保护,而是在开赵西君: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民族文化传承保护路径突破研究放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有序发展,也就是要在保留这些民族文化原有功能属性的基础上,赋予其更多的经济属性和社会属性,使少数民族群众在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过程中享受到民族文化带来的综合效益,使其真正将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内化为本族人民的共同诉求。民族文化这些新属性的不断注人,会为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14、乡村振兴的实现也才会吸引更多的人和资本投人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中来,两者真正形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不能仅仅依靠政府的政策支持,只有建立起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机制,才能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种内在机制的建立关键是让民族文化价值化,也就是将民族文化适度地资本化和产业化。主要是将少数民族丰富的文化资源通过市场手段转化为经济资源,并将文化资源“嵌合”于社会结构之中,形成本民族社会、生态、资源环境与人类间高度互动和融合的经济行为 5 。民族文化产业跟其他产业一样具有“盈利性”“增长性”“竞争性”等基本产业属性 6 。这种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要深人根植于少数民族长期以来
15、形成的特色建筑、节庆节日、服饰、饮食文化等文化基础上,并且这些文化能够很便捷有效地进行产业化。比如,贵州千户苗寨地区将原有苗族的生活村落打造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景区,每年都会吸引近千万的游客,形成了产值巨大的旅游产业;西藏地区充分挖掘唐卡文化,通过举办各种唐卡艺术博览会,将唐卡文化推向全国,形成了唐卡文化产业;梯田本是龙脊地区壮族瑶族先民为谋生而开凿出的劳动场所,在游客的带动下,发展成为梯田文化旅游景观等,目前,也已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这些少数民族文化在进行产业化的过程中,真正实现了从单纯的民族文化向文化价值和文化资本的变,也大大提高了本地少数居民的收人水平,带动了本地的乡村振兴。民族文化的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乡村 振兴 战略 背景 民族文化 传承 保护 路径 突破 研究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自信****多点】。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