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音乐学科的主体性实践与审视——江南区域中的吹打乐种教研叙事.pdf
《传统音乐学科的主体性实践与审视——江南区域中的吹打乐种教研叙事.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统音乐学科的主体性实践与审视——江南区域中的吹打乐种教研叙事.pdf(7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1、收稿日期:2 0 2 3-0 6-2 0作者简历:郭树荟(1 9 6 2),女,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2 0 0 0 3 1);杨阳(1 9 9 2),男,浙江音乐学院研究生处教师,浙江音乐学院长三角音乐历史与文化研究中心成员(杭州,3 1 0 0 2 4)。*基金项目:本文为2 0 1 9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新中国器乐乐种传承发展研究”(项目编号:1 9 Z D 1 6)阶段性研究成果。传统音乐学科的主体性实践与审视*江南区域中的吹打乐种教研叙事郭树荟 杨 阳内容提要:聚焦中国传统音乐理论学科“十番锣鼓研究”路径,结合团队近二十年来的相关研究成果,在教学与科
2、研的学习与反思中、在向民间音乐学习传承与转换中,以乐谱、乐人、乐班、乐器等相关论域的收集整理,作为课题研究的基石,依托江南区域音乐文化重要的土壤和源泉,向民间音乐学习和实地考察,以学术界通用的经典文献史料、民间礼俗及美学观念为背景,将乐种放置于与曲种、剧种、歌种的地缘交互关系之中,结合对流传广泛与影响大的曲牌的活态音乐形态分析,充分展示中国传统音乐自身学科话语体系的主体性存在意义与学术反思。关键词:实地考察;江南礼俗;吹打乐种;主体性中图分类号:J 6 0 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 0 9 6-4 4 0 4(2 0 2 4)0 1-0 0 7 2-0 0 7前 言以“十番锣鼓”为名的
3、乐种贯穿着我国南北诸多区域,但它在江南的语境之下,却有着更为丰富的学理意义。1 9 2 2年,中国传统音乐研究的先驱者杨荫浏从无锡道士处抄写十番锣鼓曲七首,后于1 9 4 1年与曹安和合著手抄本 锣鼓谱,该谱不仅如实记录了苏南十番锣鼓的“锣鼓经”,更是以学术与专业化的视野,为其记写总谱、设计句读、时值,陈列乐器名称、组合形式、宫调系统,大量的文字注释详叙了曲目源出及各乐器演奏方法。这一早期研究,为十番锣鼓乃至中国传统乐种研究打下了坚实的理论与方法基础。2 0世纪5 0年代,上海音乐学院时任院长贺绿汀大力倡导向民间学习,数众上音师生深入民间采风、调研,高厚永、叶栋、江明惇、李民雄等人深入浙东地区
4、,将民间音乐与专业学院的课堂教学对接结合,这些教学资料为专业院校研究奠定了重要的学理基础。如 民族器乐概论 民族器乐的体裁与形式 中国打击乐 民族器乐概论等,苏南十番锣鼓无疑在其中占据27 音乐文化研究2 0 2 4年第1期重要分量。这些著作扎根于民间乐种自身形态,以专业音乐视角与音乐分析的方法,书写着最早的中国传统器乐音乐的形态体系。几乎同一阶段,杨荫浏的 十番锣鼓公开出版,袁静芳发表论文 民间锣鼓结构探微 对 中锣鼓乐的分析研究,以及童忠良的 论我国民族音乐的数列结构、樊祖荫的 论 中的节奏、音色序列与当代音乐创作的关系等研究,使苏南十番锣鼓结构形态研究成为本学科的研究热点。后续又出现了张
5、伯瑜 中国锣鼓乐的节奏构成、褚厉 十番锣鼓数列结构等十番锣鼓形态研究成果。从2 0世纪4 06 0年代的实地考察,到8 0年代初期成书,其中的记谱、分析,从民间到学院的专业化转型的重大突破;十番锣鼓在课堂教学、学者研究中,在作曲家创作、整理中,如 东海渔歌 丰收锣鼓 划船锣鼓 等作品出现在音乐厅演出中;十番锣鼓研究在本学科的不同历史阶段都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随着音乐学术交流的加深,音乐研究的既有观念、方法、理论有了更多的视角。其中,最凸显之处在于从相对纯粹的音乐本体聚焦,转向了多元视角下的人文社会关照,一些年轻学者将自己处于“局外人”的观察与描述中。在民族学、民俗学和其他交叉学科盛行的阶段
6、,“民间话语”在学院的传承与研究中,如何围绕“乐”的多边,将传统放置于当代变迁中接受洗礼,凸显中国传统音乐学科自身的核心优势,成为实地考察与专业话语研究的新阶段、新反思,这似乎更为贴近学科的属性。一、时隔十年的两次十番锣鼓“重访”2 0 0 62 0 1 3年期间,郭树荟及其学生开展了近八年的十番锣鼓集中课题研究,这距离当年上海音乐学院前辈深入民间,对江南吹打乐种实地考察及“民族器乐集成”的采集工作已过去很多年。面对迅猛发展的中国乡村社会、礼俗形式与功能的变迁,十番锣鼓乐种生态环境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演变,师生们此番带着前辈们丰厚的研究成果积累与新的学术理念、方法,进行了各自的专题研究。该系列研究
7、包括本科、硕士论文8篇,并于2 0 1 3年前相继发表,集合出版。所涉及的研究区域包括:上海松江、七宝,江苏苏州、常熟、扬州,安徽青台、池州等地,扩大了以往的研究范围。一方面,对民间的多方位考察,使我们更深入地认识到与2 0世纪初叶、中叶相比,乡间、乐班、民间乐社的变化、变迁,与早期的记录、研究方法也非常不同,如何面对这些实地考察中的“变化”,成为教学与研究的难点之一。另一方面,这8篇围绕“苏南十番锣鼓”的个案研究,从真正意义上在乐种谱系层面,呈现出以江南区域为中心的各地十番锣鼓乐种的基因勾连。郭树荟在为文集作序时总结道:“坚守的意义非凡,在直面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虚拟性的同时,这或许是一个悖论
8、,抑或是另一个重要研究问题:残存多少?真实有多少?脱离了礼俗的乐种如何生存?实地考察之后是作用于传承传统、反思传统还是再造传统?民间与学院研究之间存在怎样的差异?如何寻找更有效的解释和研究路径。无论如何,在 寻 找 与 过 程 之 间,是 有 意 义 的 推进。”这无疑集中体现了那个时段传统音乐研究富有特色的教研意义。2 0 1 9年迄今,郭树荟及其教学团队再次走近十番锣鼓。新近研究成果在近五年先后形成的系列硕士、博士论文中均有展37郭树荟 杨 阳/传统音乐学科的主体性实践与审视现。如硕士论文:遂昌“昆曲十番”音乐研究 江苏淮安楚州十番锣鼓研究 湖州长兴十番锣鼓与窑里吹打音乐研究 嵊州吹打音乐
9、特征研究 东、西乡乐班的流变 西安鼓乐俗派坐乐中的“打札子”研究等;博士论文:环太湖区域内圈吹打乐种研究及已通过博士论文开题答辩的 十番锣鼓的历史语境与京杭大运河上的传播等。与十年前的作业方式相比,这次的团队考察科研工作以硕、博研究生为主力,尤其是博士生的加入,十番锣鼓的课题在更为广阔的理论纵深下展开更加深入的探讨。十年前抛出的问题如:“不同乐班存在的方式与礼俗的关系”“堂名角色与传承的关联”“音乐形态的固定形式与变化形式”“谱本存在方式与表演性质”“不同乐器表述语汇与演奏技巧”“新十番文化情境的流动与变异”等,仍在继续被深耕与探掘。也正是因为有了先前的经验作参照,当再次面对民间的真实、传统的
10、更迭、声音的散失或转型等问题时,这一批研究成果表达出了许多新的思考与阐释。这些思考与讨论,结合着当下的学科交叉背景,不由引出对本学科理论研究中许多核心问题的追问与反思。二、曲牌研究对于民间吹打乐形态构成的重要性曲牌是中国传统音乐形态与乐种、乐班、乐人、乐谱存在的重要核心之一。“曲牌像一个个精灵,通过各种途径的传播,以不变应万变,衍生出丰富多彩的传统的,现代的音乐作品,在全国各地的戏曲音乐、曲艺音乐及民歌、器乐曲创作中尤为多见”。关注音乐形态本身变化的同时,讨论其变异性的特质,尤其是在乐种与他乐种、剧种之间的相互关联形态特质上做研究。“形态研究的背后绝非只是形态。传统音乐学科的交叉与生俱来”。在
11、民间“口传心授”的主要传承方式下,合乐中主奏乐手如何引领?乐手间如何相合?什么是构成民间音乐创造的纽带?几乎所有深入民间的学者都发现,曲牌是联缀间重要的技术手段。在弄清楚具体的形态特征后,所关注的是为什么呈现出如此样态,专业乐手身份的加入,使得职业化的表演方式自然进入民间性的语汇,礼俗和娱人娱己的参与方式改变原有的文化习俗,这些都围绕着“乐”的变化而变化。同时,以十番锣鼓研究而言,在“戏乐交汇”“昆曲辐射”与“苏南十番支脉”等线索里,什么是当下十番锣鼓作为吹打乐种的主要特征?当与民间乐班在一起时,如何为他们口传或只奏旋律框架谱的音响来记谱?作为纽带的传统曲牌如何连接了民间乐手们的自我创作与传承
12、?其来源以及曲牌连缀时的选用习性,乐手表演的程式与随兴的稳态特征,转型与现实生态等,都需要扎实的音乐基础,回到乐种、音乐与声音本身。如果没有学者们凭借专业的形态分析能力,从曲牌异变、程式类型、即兴核心素材及其展衍模式中,窥见这些民间音乐的“基因”,那么区域内乐种间的本源、交织、本土性等问题将难以得到真正的明辨。遂昌“昆曲十番”虽脱胎自昆腔,但因其在民间礼俗活动中行走奏乐的场景,其 步步娇 等昆曲曲牌演绎已深具器乐性主体特征,拍节律动的平稳化、削减润饰、凸显主奏,使乐种以曲牌为纽带,既相合于戏,又独立为乐。江苏太华、浙江长兴一带有着活跃的清锣鼓乐种,然而时至今日,这套锣鼓已无牌名可循,通过对其主
13、体结构47 音乐文化研究2 0 2 4年第1期的模式 简 化,可 以 看 到 其 演 奏 逻 辑 中 的“七、内、同、王”的音色逻辑与“合八”的数列框架,可以基本确定与苏南十番锣鼓同宗的音乐谱系。大、小件锣鼓组的特殊表演程式,则是地方性民俗、戏曲锣鼓牌子与苏南十番锣鼓牌子相结合的体现。苏南十番锣鼓套曲在一般记谱中大都为丝竹曲牌与锣鼓牌子交替联缀,然而通过曲牌名称、乐人口述,再与地方方言调值与曲牌旋律线条对比,不仅能为这些无词丝竹曲牌找到其曲牌母体,更是能在具体剧目中找到对应唱段。如十番锣鼓套曲 太仓大红袍 第五段实为 八义记观画 柳叶儿,第九段则为 金貂记诈疯 秃厮儿,等等。这一“曲牌寻根”研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传统 音乐 学科 主体性 实践 审视 江南 区域 中的 吹打 教研 叙事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自信****多点】。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