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doc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doc(15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第三章 长方体和正方体 第一课时 长方体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材27~29页例1、例2练习五第1,3,4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理解和掌握长方体的特征,形成长方体的概念。(2)认识长方体各个部分的名称。(3)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过程与方法:经历长方体的认识过程,体验动手操作、观察思考、探索发现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活动中,体验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观察、操作和思维能力,渗透学习目的性的教育。 教学重点: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教学难点:形成长方体的空间观念。 教具准备:长方体、正方体的模型各一个。学具袋1:纸板、刀子、剪刀等;2:长方体框架制作材料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分类比较。 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袋礼物,你们想不想知道是什么?请同学们倒出来看一看。你们愿意玩吗?为了玩的方便,你能把这些物品按照一定的特征分分类吗?(生分类) 师:哪位同学愿意上来展示一下,你是怎样分的,根据什么标准来分的?(让学生直观感受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区别) 师:在这些立体图形中,有一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你能把它找出来吗? 2、揭示课题。 师:这些物体,它们的大小高矮都不一样,为什么都是长方体?长方体究竟有什么特征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和研究。(板书课题:长方体的认识) 二、 操作实验探究新知 1、初步感知长方体的特征。举例说出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的? 2、抽象概括长方体的特征 (1)自主学习 让学生从自己的学具中挑选一个长方体形状的物体。通过看一看,数一数,量一量,想一想等方法,从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三个方面深入探讨长方体的特征。 (2)小组讨论、汇报、交流辩论 师:哪一个小组愿意向全班同学交流一下你的发现?其他同学可以补充、纠正、质疑、辩论。 可能发生争执的有:①.对”相对”的理解;②.一组相对的棱是4条,而不是2条。③长方体每个面的形状一般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一组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3)验证特征。 同学们说的特别精彩,老师很佩服,但是你们是怎样知道长方体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学生回答可能出现如下情况:1、看出来的;2、量出来的;3、将长方体物体放在纸上用铅笔描出一个面的轮廓,再用相对的面去比较;4、用剪刀将长方体盒子的一个面剪下跟对面比较。5、用稍大的纸蒙在长方体物体的一个面上,四周压下痕迹,再跟其他的面比较等等。 提问:你是怎样验证长方体相对的棱长度相等的,用尺子量、用笔杆沿棱比较等。 (5)师生合作,抽象概括。 师小结:刚才我们从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三个方面研究了长方体的特征。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的形状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一组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长方体有12条棱,相对的棱长度相等。长方体还有8个顶点。 3、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1)认识长、宽、高。 师:我们把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习惯上,把水平方向的棱的长度作为长,把前后方向棱的长度作为宽,竖着的棱的长度作为高。 (2)练习。 ①请同学们从学具袋中自己选择材料,动手插一个长方体框架。同桌指出自己所制作长方体的长、宽、高。 ②抽一名学生到台上指给大家看。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4、认识立体图。认识透视立体图. (1)让学生在各自的座位上观察讲台上的长方体纸盒,(纸盒上各个面分别标上数字1~6)如图:教科书29页透视图。 问:最多你能看到几个面?(让学生报出所看到的面的号)(正面的同学只能看到一个面,还有能看到两个面的,最多也只能看到三个面) (2)师:我们把这个长方体如果从右前方观察,所看到的这个长方体如果画出来就是这样的. 师:这个图中你们看到了哪几个面?哪几个面看不到?教师演示并告诉学生,看不到的面我们用虚线表示. 三、课堂小结:让学生谈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有什么收获? 作业设计: 1、基本练习。 (1)出示一个长方体纸盒,说出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 (2)改变长方体摆放的位置,分别说出它们的长、宽、高。 (3)说出前面、左面、上面各是什么形状及它们的长、宽。上面没有标明数据,你们是怎么知道它的长、宽? 2、变式练习。 (1)把一个长方体模型切成两个小长方体,一共有几个面?几个顶点?为什么? (2)下面是一个残缺的长方体,你能想象出它左面原来是什么形状,面积是多少?(单位:厘米) 板书设计:长方体的认识 面 棱 顶点 面的形状 面积 棱长 长方体 6个面 12条棱 8个顶点 长方形 相对的面完全相等 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教学反思:这节课总的来说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要在学生头脑中真正形成空间观念,在以后的长方体面表面积计算中灵活想象每一个面的位置的正确计算时,还是一件非常艰巨的任务。 第二课时 正方体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材30页以及练习五第2,8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物和动手操作等教学活动,掌握正方体的特征,形成正方体的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能力,抽象概括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掌握正方体的特征,理解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关系。 教学难点: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形成表象。 教学准备:长方体纸盒,正方体纸盒。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面 棱 顶点 面的形状 面积 棱长 长方体 6个面 12条棱 8个顶点 长方形 相对的面完全相等 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二、探究新知 1、正方体的认识:(图略)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想象:当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都相等的时候,这个长方体变成了什么? 问:看一看这个长方体与原来长方体比较有什么变化?(长、宽、高变为相等,六个面都变成了正方形,长方体变为正方体。) 2、对照长方体的特征学生自己研究正方体的特征。 师:正方体具有什么特征呢?我们在研究时应从哪几方面来考虑? 学生讨论、归纳后,教师板书:正方体 面:6个正方形,每个面面积都相等。棱:12条棱长度都相等。顶点:8个。 3、学生讨论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有哪些相同点,有哪些不同点?提示学生可以从面、棱、顶点等方面进行思考。 相同点:面、棱、顶点的数量上都相同; 不同点:在面的形状、面积、棱的长度方面不相同。 教师提问:看一看长方体的特征正方体是否都有?试说一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如果用图表来表示,应该怎么画?[教师板书图表。 它表示长方体有的特征正方体都有,但正方体有一部分特征长方体却没有。 4、正方体的棱长和 根据正方体棱长的特点,怎样求正方体的棱长和? 三、课堂小结: 1.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2.谁来说一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巩固反馈 作业设计 1、P31第2题。 2、P32第8题:先让学生想像,再让他们动手拼摆一下,由此看到摆成稍大一些的正方体,至少需要8个小正方体,正方体的棱长是2厘米。 3、P32第9题:通过正方体的水平转动,可以观察到正方体的侧面是A、E、F、C,那么底面就是D,所以I和D是相对的面。同时,正方全水平转动两次,相对的两个面互换了位置,可以得出A和C是相对的在,E和F是相对的面。如果学生无法直观判断,可借助正方体实物对照书上的图转一转,进行判断。 板书设计:正方体的认识 面:6个正方形,每个面面积都相等。棱:12条棱长度都相等。顶点:8个。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同点:面、棱、顶点的数量上都相同; 不同点:在面的形状、面积、棱的长度方面不相同。 教学反思:本节课让学生用类比法参照长方体特征研究过程研究正方体的特征,最后进行两者之间的异同比较完成新知识的学习。这种过程的设计既留给了学生足够的自主探究的空间,同时又教会了一种知识探究的方法。学生学会了知识,也提高了能力。 第三课时 长方体的表面积 教学内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概念及34页的例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会用求长方体表面积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操作,掌握长方体的表面积的概念,并初步掌握长方体面积的计算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 教学重点: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能灵活地运用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 教具准备:长方体纸盒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什么是长方体的长、宽、高?指出长方体的长、宽、高,并说出长方体的特征。 二、探索新知 1、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的概念。(参照书本33页) (1)让学生取出一个长方体纸盒,用手摸一摸长方体的表面各部分。 “刚才大家用手摸的就是长方体的表面?请大家再用手摸一摸长方体的表面。 (2)动手剪开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展开图。 第一,在纸盒上分别标上”上”“下”“左”“右”“前”“后”6个面。 第二,请大家沿着上面与前面相交的棱,左边与上面、下面、前面相交的棱,右边与上面、前面下面相交的棱将纸盒剪开,并将剪开的纸盒展平。 第三,你发现了什么?(有6个面,有的面是相同的) 观察:哪些面的面积相等?(上、下两个面的面积相等,左、右两个面的面积相等,前、后两个面的面积相等。”每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 第四,剪开正方体的纸盒,你又发现了什么?(6个面都是正方形,并且一样大) (3)小结:长方体和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2、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 学生在长方体的展开图中拖动“上”“下”“左”“右”“前”“后”6个面分析求长方体的表面积的方法。上+下+前+后+左+右=上×2+前×2+左×2=(上+前+左)×2 3、探究长方体表面积与长、宽、高的关系 过渡:请同学们把展开图重新围成立体图形,每个面的长和宽分别相当于这个长方体的哪些部分?(在长方体中用文字标出长、宽、高,用字母表示为a、b、h) 问:能不能用文字、字母列式表示出长方体中每个面的面积呢? 小结:长方体上下每个面的面积:长×宽 ab ‘前后每个面的面积:长×高ah, 左右每个面的面积: 宽×高 bh。 迁移:正方体每个面的面积:棱长×棱长 a·a 4、探究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推导公式 出示书本34页的例1。 (1)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做一个包装箱至少要用多少平方米的硬纸板,这实际上是求这个长方体包装箱的什么?(长方体包装箱的表面积) “大家有办法求出6个面的表面积吗?” (2)让学生独立解答,然后指名汇报 上、下每个面,长0.7米,宽0.5米,面积是 0.7×0.5=0.35(平方米) 前、后每个面,长0.7米,宽0.4米,面积是 0.7×0.4=0.28(平方米) 左、右每个面,长0.5米,宽0.4米,面积是 0.5×0.4=0.2 (平方米) 这个包装箱的表面积是: 0.7×0.5×2+0.7×0.4×2+0.5×0.4×2或者:(0.7×0.5+0.7×0.4+0.5×0.4)×2 =0.7+0.56+0.4 =(0.35+0.28+0.2)×2 =1.26+0.4 =0.83×2 =1.66(平方米) =1.66(平方米) (3)出示:长方体表面积=长×宽×2+长×高×2+宽×高×2=(长×宽+长×高+宽×高)×2 S = 2ab+2ah+2bh = 2(ab+ah+bh) 师:ab、ah、 bh分别是求长方体哪个面的面积呢? (4)你们比较喜欢哪种方法?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小结:在计算中,可以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简便运算。 三、课后小结: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作业设计 1、计算下面长方体的表面积. 要求学生说说列式的根据。 6cm 12cm 5cm 2、书本34页的做一做。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这样列式。(注意为什么0.75×0.5没有乘以2) 3、练习第1题。 4、一个长方体长8分米,宽5分米,高3分米,求它的表面积。 板书设计:长方体的表面积 长方体表面积=长×宽×2+长×高×2+宽×高×2=(长×宽+长×高+宽×高)×2 S = 2ab+2ah+2bh = 2(ab+ah+bh) 教学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获得了新知,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意识。在操作过程中,学生理解了表面积的意义,总结出了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运用它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但在课后我也发现了许多不足之处:在遇到解决实际问题时,有些同学很难与实际物体联系起来,比如说:求长方体通风管的表面积,长方体游泳池的底部和四周抹水泥,求抹水泥部分的面积是多少等方面的问题,学生往往不能联系实物,还是一味的求6个面的总面积。 第四课时 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 教学内容: 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书本35页的例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掌握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操作,掌握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概念,并熟练掌握正方体面积的计算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所学知识与现实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正方体表面积的算法。 教学难点: 能灵活应用正方体的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什么叫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 2、出示一个长方体要求学生求出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并说说求法。 二、探索新知 1、出示书本35页的例2。 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 (1)要求包装这个礼盒至少用多少平方分米的包装纸,实际是求什么? (2)正方体的6个面有什么特点? (3)怎样求正方体的表面积呢?(让学生动手试试) 解:1.2×1.2×6 = 1.44×6 = 8.64(平方分米) 答:包装这个礼盒至少用8.64平方分米的包装纸。 2、看书质疑。 注意: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6个面都是正方体形,所以求正方体的表面积时,先求出一个正方形的面积再乘6,但有时根据实际情况是求5个面的,就乘5。同样4个面、3个面…… 三、全课小结:今天我们主要学习了什么? 作业设计 1、35页的做一做 (这题是求5个面的,要乘5。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有时要根据实际需要计算长方体或正方体中某几个面的面积之和,所以在求表面积时,要联系一下生活实际。如:油箱,罐头盒等都是6个面,游泳池、鱼缸等都是5个面,水管、烟囱等都只有4个面。) 2、判断:下列各种计算应考虑几个面的面积。 ①制作一个无盖的铁皮水桶。②粉刷教室四面墙壁和顶棚。③给一个长方体罐头盒的4壁贴上一圈商标纸。④给会客厅的大立柱刷油漆。⑤给游泳池彻瓷片。 3、一个正方体的木箱,棱长5分米,在它的表面积涂漆,涂漆的面积是多少?如果每平方分米用油漆8克,涂这个木箱要用油漆多少克? 4、书本36页第2题。 5、书本37页第7题。 板书设计:正方体的表面积 例2:解:1.2×1.2×6 = 1.44×6 = 8.64(平方分米) 答:包装这个礼盒至少用8.64平方分米的包装纸。 教学反思:本节课注重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获取新的知识。学生已经有了长方体表面积计算的经验,对正方体的表面积问题的解决也就“有法可依”了,这时,学生完全有能力自己解决,通过自主探究,学生不但体验了成功的喜悦,而且更好地理解了计算的方法,发展了空间观念和数学思考。 第五课时 体积和体积单位 教学内容:课本38-40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初步认识体积的单位,掌握常用的体积单位和常用单位量的特征,能正确选择和使用体积单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操作,使学生理解体积的意义,建立体积的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加强学生空间概念的发展。 教学重点:常用的体积单位 教学难点:使学生感知物体的体积,初步建立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的概念。 教学用具:石头、水、玻璃杯、木条等。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你听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吗?(生答:听过) 乌鸦刚开始的时喝不到水,为什么?然后想出了什么办法?最后喝到水了吗?通过乌鸦喝水的故事你想到了什么?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体积和体积单位 二、探索新知 1、学生实验(书本38页)“第一杯水不能倒入第二杯水中,因为石头占了一部分空间,所以无法全部倒入” 2、比较观察:观察:电视机、影碟机和手机,哪个所占的空间大? “不同的物体所占的空间的大小不同” 3、体积概念的引入。 “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电视机、影碟机和手机,哪个物体体积最大?哪个体积最小?” 体积与表面积的概念相同吗?为什么? 4、体积单位的认识 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 出示两个长方体 :“怎样比较这两个长方体体积的大小呢?”(要比较这两个长方体体积的大小要用统一的体积单位来测量) 根据常用的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想一想常用的体积有哪些?(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然后引导学生知道各个单位的字母表示方法) 5、认识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 1立方厘米 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 约为一个手指尖的大小 1立方分米 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 约为一个粉笔盒的大小 1立方米 棱长是1米的正方体 6、再次感觉体积计量单位的实际大小。 一个粉笔头的大小是1立方厘米,同学们请估计出身边体积是1立方厘米。 一个粉笔盒的大小是1立方分米,请同学们用手捧出1立方分米大小的物体。 利用身体估摸1立方米的大小。 三、课堂小结:今天,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感想? 作业设计: 1、书本40页的做一做第1题。让学生区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 2、书本40页的做一做第2题。让学生说说解题的根据是什么?进而使学生深化对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要看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的意思的理解。 3、练习七的第3题。提示:本题无论怎么摆,新组成的长方体是由9个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组成的,那么它的体积是9立方厘米。 4、练习七的第4题。把物体体积的大小联系到生活中。 5、请选择正确的单位填空。(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 一块砖头占空间是( );数学课本的体积是300( );一粒黄豆体积大约是0.25( );一间教室的体积是200( )。 板书设计:乌鸦喝水中的数学问题 ——体积和体积单位 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体积单位: 立方厘米 棱长是1厘米的(贴)的体积是1cm3 立方分米 棱长是1分米的(贴)的体积是1dm3 立方米 棱长是1米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m3 教学反思: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图形。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动手做石头放入盛水杯中的实验,发现不同的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不同,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就是物体的体积。接着结合实物演示进行教学,知道分别是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加深学生对体积单位的认识。 第六课时 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 教学内容:本40-42页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学生生实践操作,推导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并能应用公正确地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和综合、归纳的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 教学难点: 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什么叫体积? 2、计量物体的体积常用的单位有哪些? 3、怎样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 板书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 二、探索新知 1、怎样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出示一个长方体。提问:怎样才能知道这个长方体的体积呢? 2、动手实验。 (1)取出12块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把这些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把每一次拼的情况记录在下面的表格里。学生拼摆,然后填表。 长 宽 高 小木块的数量 长方体的体积 观察:从这张表中,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长方体所含的体积单位的数量,就是长方体的体积。 长方体的体积= 长×宽×高 如果用字母V表示长方体的体积,用a、b、h分别表示长方体的长、宽、高,那么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可以写成:V=abh 2、看书质疑 3、出示书本42页的例1。一个长方体,长7cm,宽4cm,高3cm,它的体积是多少? 提问:大家自己会计算吗?(让学生独立完成) V=abh=7×4×3=84(立方厘米) 4、正方体的体积 “请大家根据长方体和体的关系,想一想,正方体的体积该怎样计算呢?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 = a×a×a=a³ 5、出示42页的例2。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三、课堂小结: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作业设计: 1、求下面各个图形的体积 (1)长6分米、宽5分米、高3分米的长方体;(2)棱长:5厘米的正方体。 2、书本45页第5题。 3、一张写字台,长1.3米,宽0.6米,高0.8米, 20张这样的写字台要占多大的空间? 板书设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长方体的体积= 长×宽×高 V=abh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 =a×a×a=a³ 教学反思:本节课教学时我主要运用操作实验法、引探发现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多种方法,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平台,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操作实验、观察、猜想、发现推导出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全过程,从而证明了自己的能力,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第七课时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的计算(二) 教学内容:课本43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统一的体积公式,并会灵活地应用公式进行体积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和综合、归纳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运用公式进行体积计算。 教学难点: 能灵活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怎样计算长方体的体积?怎样计算长方体的体积? 2、计算下面图形的体积。 (1)长:10米,宽5米,高8米的长方体(2)棱长:4米的正方体 二、探索新知 1、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底面(书本43页)图中画阴影的那一面我们把它叫做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底面。这个面是由摆放的方式决定的。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底面面积。 (1)长方体或正方体底面的面积叫做底面积。 (2)怎样求长方体的底面积?(长方体的底面积 = 长×宽) 怎样求正方体的底面积?(正方体的底面积=棱长×棱长) (3)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统一。 思考:我们能不能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统一成一个公式呢? 长方体的体积= 长×宽×高 正方体的体积 = 棱长×棱长×棱长 (底面积) (底面积) 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 底面积×高 V =sh 三、全课小结: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作业设计 1、书本43页的做一做1、2两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的计算。讲解”横截面”,通过实物直观演示,使学生理解他实际的意义,懂得一个物体平放,立体图形的左面和右面就叫做横截面。如果竖起来,刚才看到的横截面就成了底面。) 2、有100块底面积是42平方厘米,高是6厘米的立方体石块,这些石块的体积一共是多少? 板书设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统一体积公式 长方体的体积= 长×宽×高 正方体的体积 = 棱长×棱长×棱长 (底面积) (底面积) 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 底面积×高 V =sh 教学反思:本课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的基础上进行的,于是,我在教学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时,启发学生联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联系,引导学生根据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自己推导出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类推迁移能力。在引导学生推导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统一计算公式时,让学生分别对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进行观察、比较和分析,从而自主推导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统一的体积计算公式。 第八课时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内容:书本46-47页的例3、例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的指导,使学生掌握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并会进行名数的改写。 2、过程与方法:采用对比的方法,记忆并区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掌握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会用名数的改写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 能灵活地进行单位的改写。 教学用具: 各式各样的正方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说一说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2、改写,并说说怎样换算的。 1千米= ( )米 1米=( )分米=( )厘米 1平方米=( )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5.3米=( )分米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汇报预习情况:(1)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它的体积是多少? (2)想一想:1立方分米是多少立方厘米? “观察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被平均分成10个小格,每个小格的边长是1厘米,照这样的边长切成的小正方体,它的体积是1立方厘米。每一层可以切出10×10=100个小正方体,10层可以切出100×10=1000个小正方体。发现1立方分米里面含有1000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所以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汇报: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3)你们能推算出1立方米等于多少立方分米吗?(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2、体积单位与面积单位以及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 比较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找出规律。 单位名称 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 长度 米、分米、厘米 10 面积 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100 体积 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 1000 3、出示书本43页的例3。3.8立方米是多少立方分米?2400立方厘米是多少立方分米? 问:从立方米 → 立方厘米是化还是聚? 3.8立方米是1立方米的3.8倍,也就是1000立方分米的3.8倍,所以只要把3.8×1000=3800,从而得出:3.8立方米=3800立方分米 同理:2400立方厘米=2.4立方分米 比较这两道单位的换算有什么不同?“前面一道是从高级单位化低级单位,后一题是从低级单位聚高级单位。” 高化低 ×进率 低聚高 ÷进率 4、出示书本47页的例4。 让学生独立填在书本上,然后集体订正。 三、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什么? 作业设计 1、书本47页的做一做。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2、在( )填上适当的数。 8立方米=( )立方分米 5400立方厘米=( )立方分米 6立方米20立方分米=( )立方米 192立方分米=( )立方米 9.05立方米=( )立方米( )立方分米 620立方分米=( )立方米 8.315立方米=( )立方分米 4009立方厘米=( )立方分米 3、一块长方体钢板,长3分米,宽2.5分米,厚16厘米,这块钢板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合多少米? 4、书本48页的第1题。 板书设计: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教学反思: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探索推算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和应用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进行不同体积单位间的换算。在教学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主要是通过计算和观察得出的。 第十课时 容积和容积单位 教学内容:容积和容积单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容积的意义,掌握常用的容积单位及它们之间的进率。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掌握容积和体积的联系与区别,知道容积单位和体积单位之间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1毫升的实际意义和应用所学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 容积单位换算。 教学难点: 掌握容积和体积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什么叫物体的体积?它常用的计量单位是什么? 2、体积单位的换算你是怎样算的? 二、探索新知 1、教学容积的概念。 “这个仓库能容纳多少货物呢?这个箱子能装多少本书?这个水桶能装多少水?”箱子、油桶、仓库所能容纳的物体的体积,通常叫做它们的容积,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容积和容积单位。 2、容积的计量。 (1)因为物体的容积通过所容纳物体的体积表现出来的,因此容积的计量单位一般用体积单位。 (2)计量液体的体积,如:水、油等,通常用容积单位升和毫升也可以写成L和ml。 3、积和体积单位间的联系。 想一想:1升是多少毫升?互相相讨论。 汇报:因为1升是1立方分米,1毫升是1立方厘米,而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所以1升就等于1000毫升。 让学生从书本上找出答案并指名说出:1毫升=1立方厘米 1升=1立方分米 1升=1000毫升 4、感知升和毫升 拿出已准备好的瓶子,观察上面标有的升和毫升。 将一瓶矿泉水倒在纸杯中,看看可以倒满几杯?估计一下,一纸杯水大约有多少毫升?几纸杯大约是1升。在日常生活中,哪些物品上标上升和毫升。 5、容积的计算方法 只有能装东西的物体,才能计量它的容积,长方体和正方体容器容的计算方法,跟体积的计算方法相同。但必须注意,计量的时候要从容器的里面量长、宽、高,才能更准确地算出它的容积是多少。 6、出示书本例5 让学生尝试解答:5×4×2=40(立方分米) 40立方分米 = 40升 答:这个油箱可以装汽油40升。 三、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什么?(请同学回答) 作业设计 1、做一做的第1题。 2、练习九的1、3、4、6题。 3、一个正方体鱼缸,从里面量棱长0.5米,这个鱼缸能装水多少升? 板书设计:容积和容积单位 常用容积单位:升(L) 毫升(ml) 1L=1000ml 1L=1 dm3 1ml=1 cm3 教学反思:这节课在设置疑问中,引入容积概念,学生通过自己看书,找出容积和容积单位的概念,以及求物体容积的方法,并在小组内动手实验寻找体积单位与容积单位,容积单位之间的关系,以至最后结论的得出。 第十一课时 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教学内容: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方法。 2、过程与方法:能根据实际情况,应用排水法求一些物体的体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让学生体会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在实践中的应变能力。 教学重点:运用具体方法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教学难点:能理解排水法的原理,会求一些物体的体积。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长方体和正方体,我们就会求它们的体积了,那一些不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物体,例如:西红柿、土豆、橡皮泥、石块等等,我们能否求出它们的体积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 板书课题: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二、探索新知 1、出示例1 这个西红柿的体积是多少? 让学生说说从图中看到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得出:西红柿的体积就是水面上升的那部分水的体积。所以 西红柿的体积是 350-200=150(毫升)=150(立方厘米) 答:这个西红柿的体积是150立方厘米。 2、看书质疑。 三、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都学习到了什么?(请同学回答) 作业设计 1、书本52页的做一做第2题。 2、把一个铁球沉没在长1.5分米,宽1.2分米的长方体容器里,水面由4.5厘米上升到6厘米,你能求出这个铁球的体积是多少吗? 3、书本54页的第7题。 板书设计: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转化 V长=abh V正=a×a×a 下降 入水后-入水前 排水法 上升 的水的体积 溢出 V不规则= V入水后-V入水前 V不规则=S底×h变 教学反思:通过让学生经历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实验操作等数学活动过程,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体验“等积变形”的转化思想,探究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积极探索,小组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通过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实践活动,培养孩子实践能力和用数学方法分析、解决现实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十二课时 整理与复习(一) 概念与计算 教学内容:本单元概念及计算(课本第56页的第1—4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系统整理,沟通知识的联系,帮助学生形成整体认识结构。 2、过程与方法:通过整理与复习,加深学生对本单元所学的长方体与正方体的主要概念计算方法、计量单位和单位间进率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回顾所学知识,并能综合利用。 教学过程: 一、整理复习 教师:本单元我们围绕长方体和正方体学习了哪些知识?(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学习了它们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1、出示一个长方体和正方体,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形 体 长方体 正方体 相 同 点 面 6个 棱 12条 顶点 8个 不 同 点 面的形状 6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6个面都是正方形 面的面积 相对的两个面的面积相等 6个面的面积都相等 棱长 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 12条棱的长度都相等 联 系 正方体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 提问:什么叫长方体的长、宽、高? 2、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和容积以及长度、面积、体积、容积计量单位的意义、进率积及其换算的方法。 表面积 体积 容积 意义 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 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 容器所能容纳物体体积的大小 计算方法 S长=2ab+2ah+2bh =(ab+ah+bh-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长方体 正方体 教案
咨信网温馨提示: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w****g】。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w****g】,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w****g】。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w****g】,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关于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