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学导论知识点汇总.doc
《地理科学导论知识点汇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理科学导论知识点汇总.doc(2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1、第一章 地球系统1. 地球表层系统是指接近地球固体表层的沉积岩和对流层大气构成的物质系统,是地理学的研究对象。2. 地球表层系统的空间范围:上至对流层顶层(不受内力影响),下至沉积岩底层(不受外力影响)。3. 地球表层的特点:是气态液态固态三相界面体系是人类活动的直接环境是内外力相互作用的场所是有机与无机相互转化的场所。4. 地球表层的构造分为五个圈层: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和智慧圈。5. 岩石圈是地球外围的固体部分,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坚硬的岩石组成。6. 水圈是地球上水的各种存在形式覆盖的圈层。7. 大气圈是在地球引力作用下,包围地球的巨厚气态物质。8. 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
2、环境的总和。(有生物存在的地方就属于生物圈的一部分)(又称生物膜)9. 智慧圈指人类及人类生存环境的总和,又称技术圈、人类圈、社会圈,主要强调人的作用。10. 地球表层的能量转换的方式:对流、传导和辐射。11. 地球表层的能量来源:来自地球内部的热能。来自天体的引力能。来自太阳的辐射能。12. 太阳辐射能在地球表层的转换:太阳能在无机界的转换。(大气环流的原因是太阳辐射)(地面的主要热源是大气热量)太阳能在有机界的转换。(在有机界太阳辐射能的转换时通过生态系统来实现的)13. 太阳能在有机界的转换:先是通过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然后通过食物链逐级转化,每级转化都耗散大部分能量,基本上按1
3、/10定律进行。(有机界的能量是以食物链形式实现的能量守恒定律) 成为生态系统能量动态研究的奠基者14. 地球内部热能在地球表层的转换:地下热能是由地球组成物质的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它是火山地震岩浆活动和地壳活动的能量来源。15. 地球内部热能造成的地壳运动有突变和渐变。火山、地震是突变的形式。大部分情况下是渐变形式沧海桑田。16. 引力能包括两个方面:地球对地球表层物质的吸引和月球太阳等天体对地表物质的吸引。前者以潜在的势能存在,它总是力图使地球上的物质处于稳定状态。后者引起地球的周期性弹性形变,其中以海洋的潮汐最为明显,又是一种将引力能转化为动能的形式。地球适度的引力能是地球进化和特殊地
4、理过程的前提条件。17. 地球表层的物质循环包括四部分:地质大循环大气循环水循环生物-非生物循环。18. 地质大循环是地壳运动引起的海陆间物质循环变化过程和大洋底部物质与地幔物质间的循环变化过程。它超出了地球表层的范围,是宏观的物质循环。(是一个周而复始的过程)19. 大气循环:由于地球的球形表面,造成太阳辐射对地面的增温差异,辐射强的地方增温快,形成上升气流,构成低压区,地表空气在这里运动,以补充这里上升的空气。在高空,上升的空气向外移动,至比较冷的地方下沉,形成高压区,从而构成了大气循环。20. 水循环是指水的蒸发、输送、凝结、降落、径流的往复过程。水循环是地表外力的主要动力。21. 生物
5、循环主要是由两个作用实现的,一是合成作用,即有机体通过生命活动从地理环境中吸收化学元素,合成生物体内复杂的有机化合物。二是分解作用,即指环境中的微生物分解动植物死亡后的残体形成CO2和H2O和简单的无机物,返回到环境中去。22. 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就是创造人工环境系统。23. 人类对岩石圈的影响:人工地貌过程(人工地貌过程包括直接的地貌过程和间接的地貌过程,直接过程如采矿、挖河,间接过程如破坏植被从而改变地貌) 人类沉积物的形成(生产人工矿物和人工岩石) 人类对土壤的影响(既有破坏性影响也有建设性的改造) 触发地壳运动(大型建筑活动一定程度地引发地壳运动)24. 人类对土壤的影响:破坏性影响
6、:最突出的是加剧土壤的侵蚀。还表现为对干旱地区植被的破坏及所造成的荒漠化过程,以及由于不合理灌溉和不合理利用水资源造成的土壤盐渍化。(现代农业经济劳动力费用过高,无法促使农民把天然肥料运回田间,割断了自然循环的过程,是土壤污染和结构恶化的根本原因)建设性改造:向土壤增施肥料,改良土地结构,改善土壤温度、水分等环境条件。25. 人类对大气圈的影响:改变大气成分(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酸雨)大气污染改变下垫面、形成局部环流和营造人工气候环境。 26. 人类对水圈的影响:改变地表水系,调节水量的空间分布(南水北调)改变水循环,调节水量的时间分布。(影响蒸发过程、水汽输送、降水过程、径流过程、增加地表
7、水分来源)水体污染27. 人类对生物圈的影响:森林面积缩小草原退化生物多样性降低改变生物基因改造生态环境,提高生物数量。 第二章 地理空间1.地域分异规律受四个主导因素影响:地理纬度,它决定各地接受太阳辐射的差异。海陆分布,它决定水分输送多少和干湿变化情况。海拔高度,它对水分和辐射都有影响。地表的物质组成和地壳运动,它主要影响地表的资源条件和土壤植被环境。2.三维地带性:纬度地带性,海陆梯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它们的共同特征是本质上,它们都与太阳辐射或太阳辐射能的转换的能量的梯度变化有关。表现形态上,它们都是沿着某一方向有规律的梯度变化,沿某一方向的条带状分布。它们都是较大尺度时空范围的现象。
8、3.你是如何理解地域分异规律的?(概念+主导因素)4.纬度地带性,就是地球表面环境要素和地理景观沿纬度方向有规律的递变的特征,是地理学最经典的基础理论之一。 5.纬度地带性的形成机制,由于地球的球形形状加之太阳与地球之间的运动位置关系所共同决定,太阳高度角从低纬到高纬依次降低,太阳辐射强度低纬强,高纬弱。6.气候的纬度地带性:太阳辐射能是地球表面气候过程的能量基础,直接影响地表的温度降水及其大气运动的纬度地带性差异。温度由低纬向高纬递减。7.自然生态系统的纬度地带性:由于气候的纬度地带性所支配,环境中的土壤等要素已随之变化,呈现出沿纬线方向分布,沿纬度方向递变的景观带。分为陆地生态系统纬度地带
9、性和海洋生态系统纬度地带性。8.人类生物学特征的纬度地带性:人种的纬度地带性和人体地理适应类型的纬度地带性(热带适应类型、北极适应类型、温带适应类型、寒带适应类型)9.纬度地带性对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对第一产业的影响(作物生长受热量条件制约,具有明显的纬度地带性)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对文化的影响(南米北面、南柔北刚、南拳北腿、南轻北重等)10.海陆梯度地带性,就是指由于海陆相互作用引起地理环境从沿海向内陆有规律的变化的特征。11.海陆梯度地带性的形成机制,根本原因是海洋和陆地两大物质体系的差异引起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12.气候的海陆梯度地带性:在降水,由沿海向内陆降水递减。在温度上,沿海温
10、差小,内陆温差大。海陆梯度地带性区域性差异很大。13.人类生物学特性的海陆梯度地带性:干旱地区的居民产生适应耐干旱、温差大和强紫外线的适应类型,生理上血液浓度高,基础代谢低,耐干旱,肌肉数量少,身体表面积大,通过蒸发。散发与外界交换更多的热量。14.垂直地带性,就是指无论陆地还是海洋在垂直海拔高度上的地理环境都发生有规律的。每升高100m约降低0.6,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这也是高山地理环境的重要特征。15.非地带性就是除了三维地带性因素以外的因素,通称为非地带性因素。16.地带性规律,其外在表现上是地球表层环境比较有规律的变化形式,其内在原因上是环境造成太阳辐射或其转化的热能起的主导作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地理 科学 导论 知识点 汇总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精***】。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精***】,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