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与“综合创新”文化观.pdf
《中国式现代化与“综合创新”文化观.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式现代化与“综合创新”文化观.pdf(10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1、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式现代化专题研究)中图分类号:D61;G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7621(2024)03-0001-10中国式现代化与“综合创新”文化观杨学功(北京大学 哲学系,北京 100871)摘要:自从近代中西文化相遇并发生剧烈碰撞与交融以来,中国思想界和知识界所必须面对的核心问题或焦点问题,就是如何处理中西文化关系的问题。为此,中国思想家们提出了多种不同的方案,历史上形成和现实中较有影响的主要有“中体西用论”“综合创新论”“中国本位论”“全盘西化论”“中西古今论”“西体中用论”“河东河西论”“中国模式论”等。在这些方案中,“综合创
2、新论”无论在方法论上还是在文化实践上都更具有合理性和优越性。“综合创新”文化观自20世纪30年代被提出以来不断传承发展,经历了张申府、张岱年的“三流合一”论,方克立的“马魂中体西用”论,以及第三期发展的历史进程。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今天,“综合创新”文化观具有无可置疑的当代价值,它也应该以“中国式现代化”为时代主题而得到提升和发展。关键词:“古今中西之争”;文化的民族性和时代性;“综合创新”文化观;中国式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了“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大命题。在论述“第二个结合”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时,
3、他强调指出:“结合不是 拼盘,不是简单的 物理反应,而是深刻的 化学反应,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讲话精辟地指出:“经过长期努力,我们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有条件破解 古今中西之争,也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迫切需要一批熔铸古今、汇通中西的文化成果。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1这些重要论述,对于推进新时代文化发展繁荣具有根本性的指导意义。为了深刻领会讲话的精神实质,本文拟结合近代以来中国的文化处境,在比较诸种解决中西文化矛盾冲突方案的基础上,重申与阐发“综合创新”文化观的当代价值。一
4、、“综合创新”文化观的历史演进和发展自近代中西文化相遇并发生剧烈碰撞与交融以来,如何处理中西文化关系,如何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简言之,“古今中西之争”就是中国思想界和知识界所必须面对的核心问题或焦点问题。正如冯友兰先生在接受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授予名誉博士学位仪式上的答词中所说:“我生活在不同的文化矛盾冲突的时代。我所要回答的问题是如何理解这种矛盾冲突的性质;如何适当地处理这种冲突,解决这种矛盾;又如何在这种矛盾冲突中使自己与之相适应。”2407应该承认,这段自述所表达的并非仅仅是冯友兰个人的学术志趣,而是中国思想界和收稿日期:2024-01-18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马克思
5、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科学内涵和实践路径研究”(23&ZD006)作者简介:杨学功(1963),男,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北京市社科联常委、北京市哲学会会长。-1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式现代化专题研究)知识界所面对的一个普遍问题,尽管人们针对这个问题所提供的解决方案并不相同。经过一百多年的历史选择和实践检验,诸如“中体西用论”“全盘西化论”“中国本位论”“中西古今论”等方案都相继被淘汰或扬弃,而20世纪30年代的“综合创新论”却在传承中不断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一)张申府、张岱年的“三流合一”论张申府先生是中国现代重要的思想家和
6、哲学家,并且在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1932年秋,张申府受天津 大公报 总编辑张季鸾之邀主编 世界思潮 副刊。他在9月3日创刊号中提出:“本刊的旨趣只在新的、正的的介绍,旧的、歪的的批判”,“未来的世界思潮一定是辩证法的。辩证法这个方法兼理论,实在与近年最新的科学进步趋势完全合辙而一致,颇如列宁所豫言者”3554,556。该刊广泛评介中、西、马哲学思想和现代自然科学领域的最新成就,在当时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同年10月,张申府明确提出:“我的理想:我愿意,百提(指罗素),伊里奇(我本曾译伊里赤,指列宁),仲尼(指孔子),三流合一。”3614从而最先从中、西、马三学角度标举“三流合一
7、”的思想旗帜,标志着“三流合一”文化观的正式诞生。20世纪30年代,张申府倡导新启蒙运动,意在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科学总结,为全面抗战、团结救亡、民族解放和民主政治提供一种理论基础,推动以辩证唯物论为指导的中、西、马三种文化的综合创新,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思想独立和文化复兴。20世纪40年代初,张申府的“三流合一”文化观得到进一步发展,他再次申明:“我始终相信,孔子、列宁、罗素是可合而一之的。我也始终希望,合孔子、列宁、罗素而一之。”他之所以将孔子、罗素、列宁作为中、西、马三种文化的代表,是因为在他看来,孔子代表最高的人生理想这一“中国古来最好的传统”,罗素代表“最进步的逻辑与科学”这一“西洋历来
8、最好的传统”,列宁代表“集过去世界传统最优良成分大成的一般方法”即“唯物辩证法与辩证唯物论”,以及“从一个实落角落来实践最高的人生理想的社会科学”这一“世界新的方在开始的传统”。他认为,“三流合一”不仅能够产生“新中国哲学”,而且可以创造“新世界学统”,这种新的思想体系“定 是 新 世 界 中 的 新 中 国 的 新 指 标、新象征”。310受张申府影响,张岱年在 1936年 5月发表的 哲学上一个可能的综合 中提出:“今后哲学之一个新路,当是将唯物、理想、解析,综合于一。此所说综合,实际上乃是以唯物论为基础而吸收理想与解析,以建立一种广大深微的唯物论。唯物、理想、解析之综合,实乃新唯物论发展
9、之必然的途径。”“现在,我们应为唯物论与理想主义作一更进的综合,而兼综合解析法。我们所以要这样一个综合,其目的即在于要求一个真的哲学,可信的哲学,有力的哲学,能作生活之指导的哲学。”4262-263在这里,张岱年肯定唯物与理想之综合开始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新唯物论,而这种唯物论需要综合中国哲学自身的传统而得到发展,因为“今日中国的新哲学,必与过去中国哲学有相当的继承关系,我们所需要的新哲学,不只是从西洋的最新潮流发出的,更须是从中国本来的传统中生出的”4271。到了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张岱年先生先后发表 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 中国文化的思想基础与基本精神 试谈文化的体用问题中国传统文化的分
10、析 中国文化的历史传统及其更新 关于文化问题 文化体用解析 文化传统与民族精神 文化建设与民族主体性关于民族文化的现代化 文化体系及其改造文化的综合与创新 中国文化发展的道路文化发展的辩证法 中国文化的改造与复兴中西文化之会通 分析与综合的统一新综合哲学要旨 试论中国文化的新统 论中国传统哲学的继承与改造 等一系列论文,并与其弟子程宜山合著 中国文化与文化论争 一书,进一步发展了他的“综合创新”文化观。张岱年认为,文化是一个不断创造的过程,文化是一个动态系统,文化发展有客观自在的规律,文化具有时代性和民族性。在全面评析16世纪以来文化论争的各种主张,诸如“会通以求超胜”论、“中体西用”论、“西
11、学中源”说和“中西文化调和”论、“东方文化”论、“全盘西化”论、“中国本位文化”论、“儒学复兴”论、“全盘西化”论、“西体中用”论等观点基础上,全面而系统地阐述了他的文化主张“综合创造论”。张岱年明确-2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式现代化专题研究)指出:“无论是 中体西用 还是 西体中用,也无论是国粹主义还是 全盘西化,都走不通,只有辩证的综合创造,才是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坦途。”“我们所说的辩证的综合创造是指:抛弃中西对立、体用二元的僵固思维模式,排除盲目的华夏中心论与欧洲中心论的干扰,在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的指导下和社会主义原则的基础上,以开放的胸襟、兼容的态度,
12、对古今中外的文化系统的组成要素和结构形式进行科学分析和审慎筛选,根据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需要,发扬民族的主体意识,经过辩证的综合,创造出一种既具有民族特色又充分体现时代精神的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新中国文化。这种综合不是无原则的调和折衷,而是辩证的。这种综合需要创造精神,是一种创造性的综合,而这种综合又为新的创造奠定基础。我们坚信,社会主义文化必然是一个新的创造,同时又是多项有价值的文化成果的新的综合。这就是我们之所以将我们的文化主张称为 综合创造论 的原因。”5390-391在他看来,辩证的综合创造之所以可能,其根据有二:一是文化系统的可解析性和可重构性,二是文化要素间的可分性和可相容性
13、。而辩证的综合创造之所以必要,其理由有三:一是中国文化的旧系统已经过时,必须吸取外来的先进文化要素,按照现代化的客观需要重新建构;二是文化既有时代性又有民族性,全盘照搬西方文化既无必要也无可能,必须坚持民族文化的独立性和主体性;三是中西文化各有其独创性和片面性,只有凭借综合创造所形成的文化优势,才有希望弥补因落后而造成的劣势。(二)方克立的“马魂中体西用”论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思想理论界先后兴起了三波“文化讨论热”。方克立先生积极参与当时的文化论争,发表大量著述,自觉继承和发展了张申府、张岱年先生倡导的“综合创新”文化观。他的著述最近被汇编为 方克立论著集(共七卷),其中,第四卷比较集中
14、地体现了他的文化观,被命名为“马魂中体西用论”,即“马学为魂,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三流合一,综合创新”6。虽然这个命名引起一些学者的批评,但只要不拘泥于命名,就能从他的具体论述中发现许多合理思想,实际上是对“综合创新”文化观的继承和发展。例如,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方克立先生明确承认他的“马魂中体西用论”是“接着张岱年讲”,并且对他提出此论的背景、意义和创新之处做了解释。其创新之处就是用“魂、体、用”三元模式取代了传统的“体、用”二元模式,其依据如下:第一,“魂、体、用”三元模式是为了解决现实问题的需要而提出来的。因为“五四”以后,面对中、西、马“三足鼎立”的文化格局,“体、用”二元模式陷入了顾此
15、失彼、捉襟见肘的困境,而“马魂中体西用论”较好地解决了中、西、马的关系这个中国现代文化发展的中心问题。第二,“魂、体、用”三元模式是综合了传统体用范畴的两重含义发展变通而来的。传统体用范畴有“道体器用”和“器体道用”的区别。以“道”为体是主导性之“体”,精神指导原则之“体”;以“器”为体是主体性之“体”,载体和实体之“体”。作为精神指导原则的主导性之“体”,就是这里所讲的“魂”。第三,“魂、体、用”三元模式存在的根据主要在客观现实世界中。王船山讲“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统之乎一形”,这是对客观世界中的“魂”(道)、“体”(形)、“用”(器)关系的如实说明。世界上的事物现象有不少是一分
16、为三的,其中有的是可以“魂、体、用”三元模式来说明的,所以不能否定它是具有一定普遍性的认识模式。第四,“魂、体、用”三元模式也有多种表现形态,并不是只有一个僵固不变的单一模式。如“马魂、中体、西用”是讲当代中国文化中三大资源之间的关系,“儒魂、道体、释用”是讲儒释道三教对中医哲学的不同影响,“仁魂、礼体、和用”是讲儒学价值体系中几个核心范畴之间的关系,等等7581-588。他特别强调指出:“我们是从一个社会可以有多种思想文化,但只能有一种指导思想的角度来肯定 马学为魂,即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文化中的指导地位的,并且强调 马学为魂 是 马魂、中体、西用 论的第一要义。”7587(三)“综合创新”
17、文化观的第三期发展如果认真检索当代中国学术文献,就不难发现,“二张”特别是张岱年和方克立的众多弟子,都以各自独特的方式继续传承和弘扬“综合创新”文化观。这种文化观在社会上也产生了广泛影响,并被其他一些学者所传承和发扬。方克立论著集 第七卷中的一封书信,即2018-3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式现代化专题研究)年11月23日方克立先生致于惠玲的信中提出“综创学派第三代”概念,他还列了一个提纲,包括“洪晓楠及其文化哲学研究”“杜运辉与二张研究中心”“科大创学团队”等8。其实据我的了解,“综创学派第三代”的范围应该更广,并不限于方先生之所列举,黑龙江大学的文化哲学研究中
18、心,王东的“综合创新哲学”,甘阳的“通三统”,也应该属于这个范围。也许有人质疑“综创”学派的构想是大而无当的空中楼阁,不具有现实可行性。其实在我看来,只要正视近代以来“古今中西之争”的文化处境,下面几个基本判断就是毋庸置疑的:第一,中国历史悠久的文化传统不能割断,但必须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才能使之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第二,西方近现代文化作为当今国际文化的主流,只要坚持现代化的导向就无法拒斥,但又不能简单移植和照搬;第三,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立党立国的指导思想,当然不能抛弃,否则就失去了根本和灵魂,但又必须根据时代和实践的要求不断创新和发展,才能保持其生命力。如果这几个判断可以成立,那么我
19、们就应该承认:熔铸中西马三种学术和思想资源,综合创新是当代中国文化发展唯一可行的正确方向和现实道路。二、从解决中西文化关系的诸方案看“综合创新”文化观的优越性近代以来中国思想家提出的解决中西文化矛盾冲突的方案,排除个别缺乏根据的如“西学中源说”不计,据粗略研究和统计,历史上形成和现实中较有影响的大致有:“中体西用论”“综合创新论”“中国本位论”“全盘西化论”“中西古今论”“西体中用论”“河东河西论”“双文化论”“中国模式论”等。通过对这些方案的分析和比较,不难看出“综合创新论”无论在方法论上还是在文化实践上都更具有合理性和优越性。第一种是“中体西用论”。这是由洋务派提出来的,被作为洋务运动的指
20、导思想。它被明确表述在洋务派张之洞的 劝学篇 中,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具体的说法是:“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9洋务运动可以被看作中国现代化的第一个历史阶段,它标志着中国军事和工业现代化的开始。作为探索中国现代化之路的最初尝试,其具有重要的历史功绩。作为洋务运动指导思想的“中体西用论”也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因为它作出了一种融合中西文化的努力。可是,这种主张在理论上是站不住脚的,在实践上是失败的。它在理论上的错误主要在于割裂文化的“体”和“用”。实际上,任何一种文化的“体”和“用”都是不可分割的。在“中体西用”的公式中,似乎“中学”有体而无用,“西学”有用而无体。严
21、复当年曾批评道:“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他认为,主张“中体西用”,就如同讲“牛体马用”一样不通和可笑10。洋务派对“中学”的理解,主要指传统的伦理道德和政治制度,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它们属于上层建筑范畴,是不能作为“体”来看待的。真正作为社会存在和发展基础的是一定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经济基础。洋务派所理解的“西学”,主要指西方近代的科学技术和物质文明,这构成现代社会的基础。虽然“中体西用论”在学理上并不成立,在实践中完全失败,但是各种变形或变相的“中体西用论”翻版却不绝如缕,层出不穷,需要我们仔细分辨,认真识别。简言之,“中体西用论”的谬误在于割裂文化的体和用,而其积极价值则是肯
22、定了中西文化交融的可能性。第二种是“中国本位论”。这是在20世纪30年代中西文化论战中与“全盘西化论”对立的一派,主要代表人物是联名发表 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 的王新命等十位教授。他们提出“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所应该遵循的五项原则。第一项是:“要特别注意此时此地的需要。”第二项是:“必须把过去的一切,加以检讨,存其所当存,去其所当去。”第三项是:“吸收欧美的文化是必要而且应该的。但需吸收其所当吸收,而不应以全盘承认的态度,连渣滓都吸收过来。”第四项是:“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是创造,是迎头赶上去的创造。”第五项是:“我们在文化上建设中国,并不是抛弃大同的理想。”根据这五项原则,“宣言”提出了两条
23、注意:一条是“不守旧”,一条是“不盲从”。又提出三项目标:一是“检讨过去”,二是“把握现在”,三是“创造将来”11。乍看起来,这些主张似乎很“得体”。但是由于他们没有把握住文化判断和选择的标准,用冯友兰的话来说,其实都是些自语重复的-4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式现代化专题研究)废话和空话,“措词空洞,言之无物,令人读之不得要领”12124。简言之,“中国本位论”的谬误在于对“本位”概念的误释和误用,而其积极价值则是肯定文化的主体性。第三种是“全盘西化论”。这是在20世纪30年代中西文化论战中与“中国本位论”对立的一派,主要代表人物为胡适和陈序经等人。他们认为,文
24、化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要学习只能“全盘”接受。而西方近代文化是先进的文化,我们必须全盘学习西方文化,才能迎头赶上,任何折衷调和的方案都是行不通的。胡适说:“现在的人说 折衷,说 中国本位,都是空谈。此时没有别的路可走,只有努力全盘接受这个新世界的新文明。全盘接受了,旧文化的 惰性 自然会使他成为一个折衷调和的中国本位新文化。若我们自命做领袖的人也空谈折衷选择,结果只有抱残守阙而已。古人说:取法乎上,仅得乎中;取法乎中,风斯下矣。这是最可玩味的真理。”13由此可见,他们所说的“西化”,并不是指学习西方古代和中世纪的文化,而是学习西方近代文化,即与现代化相关的文化。所以,胡适后来把“全盘西化”修正为
25、“充分世界化”和“全力现代化”。“全盘西化”不区分文化的精华与糟粕,照单全收,这当然是不明智的;无视民族文化和现实国情,对域外文化采取简单移植的态度,在实践上也是行不通的。但是,如果着眼于“充分现代化”的导向,这种乍看起来荒谬的主张,并非完全没有积极意义。简言之,“全盘西化论”的荒谬在于不区分文化的精华与糟粕,照单全收,而其积极价值则是强调“充分现代化”的导向。第四种是“中西古今论”。这是 20世纪 30年代冯友兰先生提出的一种文化主张,80年代以后又有补充和修正。冯友兰在接受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授予名誉博士学位仪式上的答词中,概述了他探索中西文化差异所经历的三个阶段:“在第一阶段,我用地理区域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式 现代化 综合 创新 文化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自信****多点】。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