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中华传统法律文化创新性发展研究.pdf
《推进中华传统法律文化创新性发展研究.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推进中华传统法律文化创新性发展研究.pdf(10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1、推进中华传统法律文化创新性发展研究宋才发(中央民族大学 法学院,北京 100081)摘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革命和建设成功的“最大法宝”,是党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认识。“两个结合”是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内在动力,为中华传统法律文化创新性发展提供了契机。“第二个结合”是中国又一次的思想解放。“第二个结合”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未来需要以“第二个结合”为科学指南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第二个结合”铸就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提升了中华传统法律文化创新性发展的思想方法,增强了中华传统
2、法律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因此,推进中华传统法律文化创新性发展,应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建构中国自主的法学知识体系,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产权体系,构建中国自主的中华文明对外传播体系。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华传统法律文化;两个结合;创新性发展中图分类号:D920.0;D90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627(2024)03-0123-10DOI:10.20076/ki.64-1065/G4.2024.03.01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基础和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和全体人民的灵魂和旗帜。2023年6月,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
3、对马克思主义的“两个结合”进行了系统阐释,称“两个结合”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革命和建设成功的“最大法宝”1,并且把“第二个结合”定位为“又一次的思想解放”1。之所以如此,就因为中国共产党在团结带领全体人民进行不断实践探索的过程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飞跃,促使“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1,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于思想解放的精神追求。一、“两个结合”为传统法律文化创新性发展提供契机(一)“两个结合”是我们党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文化与文明是一对含义密切相关、相辅相成的概念。文化是文明的坚实基础,具有形成和塑造文明的基础性作用和功能。中华文明从本质上决定了中华文
4、化的存在条件与发展方式,文明的“一统”决定了文化的“一体”。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中华文明的统一性是由中国历史形成与收稿日期:2024-02-18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视域下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研究”(19ZDA170)作者简介:宋才发(1953),男,湖北武穴人,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教授,广西民族大学特聘“相思湖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法学研究。引用格式:宋才发.推进中华传统法律文化创新性发展研究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3).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阐释的“两个结合”,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把马克
5、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1232024年第3期(总第177期)Journal of North Minzu University发展决定的。自秦朝肇始,中华文化就走向封建一体的中华文明,其后中华文明又从封建国家制度走向内地郡县、边地封建并存的格局,至春秋战国时期正是中华文明的轴心时代2。自此,天下一统的“大一统”历史传统逐渐发展演变为多元一体的格局,创新性地决定了中华民族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1。坚持“革故鼎新”和“改革开放”,总体上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常态。中国古代诸多“重大变法”以及当代诸多改革开放实
6、践,都蕴含着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1的善变进取精神,这也正是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鲜明体现3。“中华民族伟大复兴”42不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景,也是新时代极为重要而现实的重大战略,我们也最为接近、最有信心和能力实现这个目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推进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创新性发展,不仅需要深入挖掘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且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坚持“守正创新”的前提下,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5。强调坚持“守正创新”原则,就是要坚持党对社会主义文化的领导权,始终坚定党的文化自信,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促进文明交流互
7、鉴,构建中国话语体系和叙事体系,自觉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6。从一定意义上说,“守正”是党的文化自信根本,“守正”的动机和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达到和实现“创新”。因此,推进传统法律文化创新性发展,必须自觉做到“学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这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实现创新性发展的基本方向。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历来重视“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改革创新精神,在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中内蕴价值理念和精神品格,创造性继承和创新性发展,是当下和未来对待传统法律文化最求真务实的态度和做法。“创造性继承”与“批判性继承”两者在本质上是相通的,因为即使是进行创新性发展,也同样需要借助批判继承法来选择和确立可继承的对象,
8、继承终究只能是局部性的继承。无论是“创造性继承”还是“创新性发展”,都需要以人类共同价值为标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针对其进行检验7。所以,历史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表明,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相结合,“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1。(二)“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又一次的思想解放必须深刻理解“两个结合”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两个结合”不是把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硬凑合在一起,“结合”的前提条件只能也必须是彼此契合。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间的关系看,尽管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是德国人而不是中国人,也尽管马克
9、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者之间既不“同根”,也不“同源”,但是,由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被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证明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因此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理论基础,成为指导中国革命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重要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间,实质上是一种领导和被领导、指引和被指引的相互契合关系。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事实上也存在着高度的契合性。例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普遍社会治理观念,与当下普遍提倡和推行的“以民为本”“人民至上”的
10、政治观念相通融;内涵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革故鼎新”“自强不息”等,与中国共产党人的勇于担当精神和革命精神相契合、相融合。正是基于这个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国共产党既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忠实践行者,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这种“相结合”,绝不是一般的“物理反应”,更不是简单地搞“拼盘”式合并,而是彼此之间互相依存、互相成就,“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1。一方面,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广泛传播,促使马克思主义在传播遐迩的同时,在中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有力地推动了中华文明的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和中
11、国人民以主124人翁的姿态欢迎马克思主义,真诚地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鲜活中国元素充实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实现中国化时代化的新飞跃,成为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1。实事求是地讲,“第一个结合”促使作为党的理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使之成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更好地发挥指引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稳健发展的指导思想作用;“第二个结合”给马克思主义本身原有的理论体系增添了更多切合中国实际的鲜活元素,促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实现中国化、时代化和现代化方面更具生命活力。“两个结合”从根本上筑牢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根基,显示出“中国特色”和鲜明的时代个性。“中国特色”的关键
12、在于我们党自觉真实地实现了“两个结合”。在过去的几百年时间里,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在面对其他不发达国家传统文化的时候,要么进行征服,要么坚持同化8,赤裸裸地把西方文化当作是唯我独尊的世界文化。中国共产党对“第二个结合”持续不断的探索过程,充分彰显了党对思想解放的精神追求。这种持续不断的探索和实践过程,本质上就是一个不断提高党的理论自觉,持续推进思想大解放的过程。“第二个结合”的深刻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不仅在于它带来了“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还在于彻底破除了“现代文明就是西方文明”的神话迷信,进一步推动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在挺立文化主体性的基础上筑牢了理论创新发展的根基9。可以说,这“两个结合”创
13、造性地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发展道路,揭示并彰显了党在新时代推动理论创新和文化繁荣的规律。(三)“两个结合”是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内在动力坚持“两个结合”是推进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完整地提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10的理论观点。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了“两个结合”的重大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并且对“第一个结合”和“第二个结合”的基本内涵,分别从概念和理论进行了具体阐释。在随后不久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一次对“两个结合”的价值地位、内在机理等内容
14、进行了具体、系统的科学表述,为持续推进思想解放奠定了思维方式上的坚实基础9。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人类文明新形态之所以“新”,就因为在世界现代文明发展史上,它首次突破了西方文明发展模式和独立自主的现代文明形态,即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独立自主的现代文明具有随着时空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实现创新发展的能力,具有强大的时代生命力、进取精神和无畏品格。从这个意义上讲,“第二个结合”获得成功,确实起到了巨大的文化祛魅作用9。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中国共产党提供了生生不息的自我革命的动力之源,“两个结合”为传统文化创新发展提供了持续不断的内生动力。马克思、恩格斯早在资本主义处于上升时期就坚信不疑地
15、指出,未来的共同体社会“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1294,“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11307。马克思、恩格斯在 共产党宣言 中还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11283,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11285。根植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中国共产党,从来就“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1221,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新型政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百年大党管党治党实际的有机结合,是中国共产党敢于刀刃向内重要实践的力量源泉,也是作为执政党坚决扫除一切
16、消极腐败现象,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和自我革命的勇气之源、底气所在,更是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所在。中国共产党在坚持科学真理与优秀传统文化的互动中,既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更多的现代化标识,也充实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文化生命。坚守马克思主义的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是理论创新的基础和前提、出发点和落脚点。从一定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自我革命因素相结合,不仅是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我们党自我革命重要思想的丰厚沃土。1252024年第3期(总第177期)Journal of North Minzu University二、以“第二个结合”为科学指南建设中华
17、民族现代文明(一)“第二个结合”铸就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现代化是任何一个民族都无法避免的历史使命。世界的现代性结束了以往地域性的历史抑或民族性的历史,使之成为整个世界历史的一个组成部分13。诚如马克思、恩格斯在 共产党宣言 中所说:“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11276,“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11277。现代化对于古老而文明的中国来说,同样是一种不可避免的普遍性。但是这种普遍性的实际展开方式,只有通过依循中国国情而来的具体化,才会具有它真正的现实性和时代性。中国整个现代化的实际进程,意味着现代化的使
18、命与中国特定的社会条件、历史环境和文化传统的有机结合,意味着现代化的普遍性在中国的个别性中获得充分的具体化。这就决定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必定要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依其本质来说就是中国式现代化13。由于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和统一性,中华传统文化具有罕见的独特性和坚韧性,从而使得它被称为一个“伟大的、独特的例外”14。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重要论述,充分体现了继承和创新的有机统一,在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历程中,凝结着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实践经验,凝聚着全党的高度共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实践特色,拓展了赓续中华文脉的
19、具体路径。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凝聚磅礴力量,未来需要进一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新性发展,更好地发挥其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的统领和指引作用。文明形态历来是以一定的科学技术和生产力水平为支撑的社会形态及其发展状态,这个文明形态的特征无论是西方现代文明,还是中国式现代文明概无两样。中国共产党所选择和践行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也是孕育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理论支撑,中国式现代化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物质基础和实践载体,人类文明新形态则是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文明升华,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的新型中华文明15。从一定意义上讲
20、,“第二个结合”催生和造就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性实践的转折点,已经到达并且决定性地获得了它的自我主张时,其学术上抑或文化上的相应转折,也就不可避免地随即发生。当下和未来我们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时代价值和精神力量,更好地促使中华文化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中,绽放出新时代更加夺目的光彩16。站在新时代新阶段新的历史起点上,创造性地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既需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不断吸纳人类文明成果为我所用,又需要进一步激发中华传统文化自身的旺盛生命力,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生动力。因此,在
2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实现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背景下,就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基本性质来讲,已经不再只是具有一些中国元素、中国色彩或中国内容而已,而是彻底摆脱了中国人的“学徒状态”,并且获得了自我主张的哲学社会科学。这样的自我主张在现代文明的整体性上意味着独立自主的文化精神13。(二)融合“第二个结合”提升创新性发展的思想方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在未来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一旦丢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无异于自我割断了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和精神命脉。只有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才能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根本上适应新的时代语境,才能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并且
22、更好地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崇尚“和而不同”和合文化,践行“天下大同”“协和万邦”理念的古老而友善的民族。中华民族历来主动与域外先进126的民族文化进行交流交融,不仅谱写了中华民族历史上“万里驼铃万里波”的丝路长歌,而且造就了“万国衣冠会长安”的盛唐景象,形成了“梯航万国海相通”的宋元格局17。例如,穆天子传 记载了公元前10世纪周穆王与西王母二人有幸在瑶池相会的生动故事。据 穆天子传 记载,周穆王因周游列国而遇见西王母,二人彼此酬答,相互分享,彼此馈赠,美美与共。“吉日甲子,天子宾于西王母,乃执白圭玄璧以见西王母。”西王母为天子谣曰:“白云在天,山陵自出,道里悠远,
23、山川间之。将之无死,尚能复来。”天子答曰:“予归东土,和治诸夏,万民平均,吾顾见汝。”18这是有关中国陆路“丝绸西传”最早的文字记载,反映和揭示了中国人向西寻梦、渴望文明交流互鉴的基本史实19。同时,中西方之间通过文明交流互鉴,成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18。新时代我国改革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尤其是从古代开放和封闭的历史兴衰中得到启迪,“一带一路”倡议得到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广泛赞同和积极参与,已经由“陆路丝绸之路”延伸到“海上丝绸之路”。中国这艘满载着优秀传统文化的“和谐号”远洋巨轮,正在“向海发展”“向海经济”“向海图强”20的目标远航。未来要进一步融合“第二个结
24、合”,开拓创新性发展的思路,彻底打破封闭僵化的思维模式和思维定式,深入挖掘和阐发其新的时代价值和意义。“中华法系”作为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科学凝结和高度概括,远不止涵盖我国古老的历史传统和法律文化,中华法系的发展、演进从来就没有终止过,中华民族在法治道路上的创新发展也从来没有停止过。中华法系是世代中华民族法治精神的结晶,有许多具有普遍价值的思想和理念,未来需要进一步弘扬传承和创新发展21。当下和未来我们对“中华法系”传统法律资源的深入挖掘,绝不是为了复古过去,而是要探寻法治传统与现实法治的契合点,辨明中华民族法治发展的未来方向,因势利导推进中华法治文明在新时代创造性转化,使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5、法治的创新性发展之源22。习近平总书记带领全体人民开发“中华法系”的宝库资源,弘扬、挖掘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精华,并且赋予中华法治文明新的时代内涵,从而使古老的中华法治文明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我国的法治现代化进程是中国式法治现代化,是中华法系发展的新阶段21。(三)遵循“第二个结合”增强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力系统挖掘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根基和命脉的当代价值。千百年来积淀的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是整个人类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全人类共同价值奠定了重要基础。例如,中国儒家伦理道德所尊崇和追求的“仁、义、礼、智、信”,就从价值体系奠定了封建社会人性良善的思想观念和道德价值评价标准。这些人性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推进 中华 传统 法律 文化 创新 发展 研究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自信****多点】。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