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思维理路.pdf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思维理路.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思维理路.pdf(9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思维理路赵冬,陈智(内蒙古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70)摘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在扎根历史文化沃土中得以丰富和发展,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推进着中国式现代化的当代实践。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将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在精华相贯通、同人民群众共同价值观念相融通、同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相会通,丰富和发展了“两个结合”的思维理念,并综合运用辩证、创新、系统、战略的思维方法,将马克思主义魂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有机结合,造就新的文化生命
2、体,推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关键词:“第二个结合”;思维导向;思维理念;思维方法中图分类号:A81;G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627(2024)03-0047-09DOI:10.20076/ki.64-1065/G4.2024.03.004“理论思维的起点决定着理论创新的结果”148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简称“第二个结合”)是思维创新的结果,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简称“第一个结合”)的基础上,“第二个结合”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引向深入,“两个结合”有机统一,既相互支撑,相互成就,又相互贯通,融合共生,两者都围绕推进马克思主义中
3、国化这个理论命题,都聚焦引领时代发展这个实践课题。面对理论发展、文化建设和实践创新的现实需要,“第二个结合”应运而生,其坚持问题导向,打开了理论和文化创新的新空间,旨在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引向深入,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在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过程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一、问题的提出自“第二个结合”提出以来,学界就其与“第一个结合”的关系及其可能性、必要性、现实性、历史进程、基本内涵、内在机理、实践路径、重要意义等展开了广泛研究。其一,“第二个结合”与“第一个结合”的关系方面。目前,学界就两者的关系提出了主从、并列及辩证三种观点,分别认为“第一个结合”包含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
4、深层具体实际”的结合,“第一个结合”和“第二个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一体”的“两翼”2,“第二个结合”与“第一个结合”互相补益,有机统一于当代实践。“第二个结合”的必然性、必要性及可能性方面。就必然性来看,有学者指出,“第二个结合”是收稿日期:2024-01-10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坚定维护国家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研究”(21AZD081);内蒙古大学人文社科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支持项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两个结合 研究”(23400-54220374)作者简介:赵冬(1995),男,湖北大悟人,内蒙古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陈智(
5、1967),女,湖北天门人,内蒙古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引用格式:赵冬,陈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思维理路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3).0472024年第3期(总第177期)Journal of North Minzu University民族复兴、理论发展和文化创新的现实需要3,也有学者从解决中国历史上的精神危机、解决人民革命和人民民主问题、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共同富裕等历史角度4,分析了“第二个结合”的历史必然性;就必要性来看,学者们一致认为“第二个结合”是马克思主义自身发展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
6、的内在要求;就可能性来看,有学者从双方的特质、视域、内容和方法等四个方面5,指出了两者的高度契合性。其二,“第二个结合”的内在逻辑和基本内涵方面。有学者指出,“第二个结合”是“相互契合中的双向互动、互相成就”6,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处于“差异互补、双重转化、融合创新”的过程之中,学界也就内容、价值、实践等方面指出了“结合”的基本方面。其三,“第二个结合”的历史进程与经验启示方面。就历史进程来看,一是从不同历史时期划分,将“第二个结合”的演进历程分为四个历史时期;二是从两者关系演进划分,有学者认为两者历经了从对立、认识、依存到互动共生的关系变化7。就经验启示来看,学者们提出了坚持
7、根本遵循、正确认知、面向现实、推陈出新、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主动引领等经验启示。其四,“第二个结合”主要内容方面。综合目前学者们的观点,“第二个结合”主要体现在理论观点、文化精神、思维方法、价值理念、话语表达等方面的结合。对“第二个结合”意义的研究。综合学界的研究成果,一是推进理论创新,二是促进文化发展,三是推动文化创造与文明塑造8,四是强化社会共识,五是推动实践创新。其五,“第二个结合”成果目标方面。学者们提出了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构建话语体系、价值观培育、弘扬主流意识形态、发展现代文化等目标指向。其六,“第二个结合”原则要求和方法路径方面。就原则要求来看,学者们从坚持马克思主义根本地位、
8、坚持党的领导、立足实践、深入人民群众、满足现实需要等方面,提出了“第二个结合”的原则要求;就实践路径来看,有学者认为,要从固本培元、守正创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等四个方面推进“第二个结合”的实践9,还有学者从做好资源发掘、领悟会通、实践运用、宣传推广、工作保障、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实践路径。综上所述,学界对于“第二个结合”的研究方兴未艾,从多个视角对“第二个结合”展开了较为全面的探究,为理解和把握“第二个结合”提供了学理支撑,然而,当前的成果较少从其他学科视角进行探究,对“第二个结合”的出发点、立足点、融汇点和目标指向等方面的研究稍显不足。“第二个结合”作为思维创新的产物,就其思想解放意
9、义来说,探讨“第二个结合”要实现什么、结合什么,以及用什么方法去贯通和推进这一过程,可为扎实落实和有效推进“第二个结合”提供参考意义。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思维导向“第二个结合”体现了创新思维和问题意识,坚持理论创新、文化创新和实践创新三位一体;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互动共存、互适磨合到融合共生的思维发展。在“第二个结合”视域下,理论创新与文化创新都有着强烈的问题导向,共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创新。(一)理论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创新理论的“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党创新理论的 根”10,“第二个结合”赋予科学理论以鲜明的民族形式和中国特色,让马
10、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社会心理、价值理念和行为方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要结合中国客观现实,更要融入历史文化深处,赋予马克思主义以更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更坚实的历史根基,展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品格和精神气质。“第二个结合”“更加突出中国特色的历史文化根基”11,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观念、文化基因和表达习惯融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体系、发展样态和叙事话语之中,使马克思主义更符合中国人民的思维和表达方式,并深入中国人民的精神世界和价值信念,获得人民群众的心理认同和信048赖,在深入人心的基础上发挥持久的理论指导作用。“第二个结合”以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和发展马
11、克思主义,推进理论创新。“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1218,马克思主义不断汲取人类优秀思想文化成果,结合新的历史条件、实践经验和时代诉求不断丰富和发展自身。“第二个结合”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思想理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滋养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强化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穿透力、文化感召力和精神凝聚力。马克思主义具有真理性和普遍性特征,而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创造的历史文化,深深烙印上了中华民族的精神特质、民族品格和价值追求,马克思主义要发挥其现实性和力量,就要充分考虑具体历史文化形态的特殊性。“第二个结合”推动马克思主义扎根中国深层实际,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互通中
12、融合、在互补中升华、在互动中发展,充分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资源、精神动力和文化精神,推进理论创新。(二)文化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由“传统”向“现代”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提供了理论与方法指导。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辩证法及认识论,能在思想观念和原则方法上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提供科学指导。马克思主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统性”的扬弃。“传统是一种巨大的阻力,是历史的惯性力”1377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传统农耕文明时代的产物,“重本抑末”的小农经济模式和“等贵贱、均贫富”的分配理想,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传统的民本思想虽然强调重民、惠民、安民,但也
13、不乏愚民和维护专制统治的色彩,由于历史条件、认知水平、社会制度等原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些思想观念和价值理念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和时代性,并且不乏空想色彩,这也反映了历史上中国人民在理想与现实上存在的矛盾和张力,其“传统性”日益不符合当代文化和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正因如此,需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统性”进行扬弃和改造。例如,两者的社会理想具有契合性,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指明实现社会理想的现实道路,并以科学理论指导人们不断实现这一目标,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对人的精神道德境界的修炼和提升,对世界运行规律和社会历史发展动力缺乏科学认知。再如,中华民族自夏商至明清,关于存在论提出
14、了诸如“天”“气”“心”“理”的本源说,关于认识论形成了“尽心知性知天”“格物致知”的认知方法,关于天下观则推演出“天人合一”“万物并育”“万物齐一”的思想理念,但这些思想观念没有随着时代发展形成科学的理论体系,更多的是以不定型、不自觉的社会心理形式表现出来的,深刻影响着中国人民的处世态度、价值倾向和性格禀赋。因此,要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扬弃和升华,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智慧,将其中的合理内核融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之中,提升其现代价值。“第二个结合”深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第二个结合”是“两个结合”中更为深层的、普遍的、持久的
15、结合,是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由路径。一方面,“创造性转化”就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不合时宜的、不符合当代审美意趣的、不匹配当代文化理念的、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的部分,在内容和形式上赋予其当代特征和时代意识,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来鉴别和升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马克思主义是观察和把握时代的理论学说,能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性和科学性,例如,从“民惟邦本”到“人民至上”、从“亲仁善邻”到“人类命运共同体”、从“大同”到“共产主义”、从“小康”到“共同富裕”、从“天人合一”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等,这些都是中华传统思想观念向现代转型的典型案例。另一方面,“创新性发展
16、”就是以新的内涵和实践经验补充、完善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第二个结合”强调“在差异互补的基础上实现相融相通”14,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精神和思想精髓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0492024年第3期(总第177期)Journal of North Minzu University在强化两者的互鉴交融中,“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激活、改造、重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5,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引领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第二个结合”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活力,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和现实力量,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其一,“第二个结合”坚持推陈出新,不断巩固文化主体性。“第二个结合”凸显了中华优秀传
17、统文化的重要性和时代地位,有助于消弭文化自卑心理和文化保守倾向,弘扬主流文化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解蔽西方文化和不良亚文化对大众文化心理及行为的诱导,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其二,“第二个结合”充分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宝贵资源,为解决时代课题提供经验智慧。“第二个结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传承与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辩证改造和重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系的过程中,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历史经验和思想资源,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时代要求,让其中蕴含的思想智慧和精神价值跨越时空,走向世界,面向未来。其三,“第二个结合”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凝聚和迸发出强大的精神力量。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主
18、张和价值目标同中国人民的文化心理和现实需要高度契合,历史和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不断植根中国历史传统,承继中华文化基因,与人民群众的文化心理和价值观念相贯通,增进了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提振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三)实践创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当代实践“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1613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深深影响了中华文明的走向和中国的前进道路,马克思主义的生机活力、现实性和理论力量体现在扎根实践、指引实践的过程中。当今,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为理论创新和文化创新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丰富的理论素材和良好的社会环境,理论创新和文化创新也为推进伟大实践提供了科学理论、
19、思想智慧和精神动力。“第二个结合”聚焦时代课题,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理论指导和文化支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是不断回应与化解社会主要矛盾和时代课题,确立每个时代的中心任务,推动社会发展的历史。马克思主义不仅仅是一种学说体系,更是指引社会发展的真理和方法,“第二个结合”既立足客观现实,又深入历史文化,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内容、形式到价值层面的深度结合,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思想智慧和砥砺奋进的精神力量,共同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事业奠定价值基础,提供思想指引,凝聚精神力量。就文化的历史作用来看,“文化和文明决定其主体选择怎样的现代化”17,文化具有极强的渗透性和持久性,以及建
20、构性和引领性,是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往往能对社会历史走向和发展道路产生深刻影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团结、塑造民族精神、彰显民族风韵、贡献治世智慧的宝贵资源,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18350。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不仅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也需要历史文化的滋养,更需要科学理论与历史文化的交融共生,在这一历史过程中,思想文化与社会实践双向互动,共同推动社会进步。“第二个结合”将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统一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当代实践,不断回应现代化发展的理论和文化需要。“回答时代课题、探索中国式革命和现代化建设规律”19,是“第二个结合”的现实动因,“第二个结合”正是秉持着问题
21、意识,开辟出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推进共同富裕、和平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并从现代化的现实需要出发,从科学理论和历史文化中汲取思想智慧,“第二个结合”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奠定了根本的价值立场和目标追求。“理论自觉、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进步的力量”2029,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第二个结合”增强了人民群众的理论素养和科学素质,不断在人们的实践活动中转化为现实的物质力量,推动着中国式现代化稳步发展。050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思维理念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先进性和文明性的清醒认知和强烈认同,是更为主动而深入地推进“第二个结合”的深层原因,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
22、传统文化彼此契合,相互成就,交融共生。(一)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在精华相贯通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具有差异性的思想文化体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具有普遍性、根本性和长远指导意义的部分”11,集中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蕴含着关于世界物质统一性、物质决定意识、联系和发展、矛盾对立统一、真理与价值、实践与认识、社会历史发展动力、社会形态更替等理论观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积淀而成的具有传承意义和当代价值的文化精华,它以物态、制度、行为等方式呈现出来,蕴含着中华民族一以贯之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发展理念。就内容来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天下观、社
23、会观、历史观、生态观等思想观念,具体而言,包括重民安民的民本思想、家国同构的政治伦理、崇德向善的道德追求、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学贵践履的实践观念、讲信修睦的个人修养、亲仁善邻的邦交之道、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念、厚德载物的人格素养、内圣外王的人格理想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存在内在的契合性,两者都在世界观、社会观、人本观、实践观、道德观、生态观等方面作出了理论阐释和文化总结。当然,两者在理论视野、思维方式、话语表达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这也是需要将两者深度融合的必要性所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在精华的相通和融合体现在多个方面。其一,世界观的相通与融合。马克思主
24、义强调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自然是人的无机身体,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强调世界的本源、自然的规律性、“民以食为天”的唯物意识及“道法自然”理念。在两者融合的基础上,形成了实事求是、按规律办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理念。其二,辩证思维的相通与融合。唯物辩证法强调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坚持批判和革命的方法,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也不乏“和合共生”“守中致和”“物极必反”“与时偕行”等思维理念。在两者融合的基础上,形成了“发展是硬道理”“和谐”“改革创新”“与时俱进”等理念。其三,实践观的相通与融合。马克思主义强调实践决定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强调“躬行”“学贵践履”“知行合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马克思主义 基本原理 中华 优秀 传统文化 相结合 思维 理路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自信****多点】。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