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劳动力迁移视角审视传统乡村向现代乡村的演化.pdf
《从劳动力迁移视角审视传统乡村向现代乡村的演化.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劳动力迁移视角审视传统乡村向现代乡村的演化.pdf(8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1、DOI:10.13931/ki.bjfuss.2023037从劳动力迁移视角审视传统乡村向现代乡村的演化王卫东1,王奕韬1,李 强1,罗仁福2(1.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北京大学中国农业政策研究中心)摘要:人口迁移是促进农村转型发展的重要驱动力,然而,鲜有研究从劳动力迁移视角审视中国的乡村如何从传统向现代演化。聚焦该议题,发现缺乏人口流动是传统乡村的典型特征,劳动力迁移使乡村原本可预期的以人情交换为主要特征的利益交换模式逐渐淡化,继而演化出以市场交易机制为主导的合作模式。但这并不意味着维系传统乡村熟人社会的机制不再发挥作用,村庄剩余人口间的互助与合作、迁移群体与村庄的联系以及“城归”群
2、体作用的发挥均受到乡村熟人社会规则的约束。构建合适的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以及乡村剩余人口间信息对称的优势,促进农户间密切协作,是未来乡村治理的关键所在。同时,构建迁移人口与村庄的利益联结机制能够为乡村治理现代化提供更多可能。关键词:劳动力迁移;乡村治理;人情交换;市场机制中图分类号:F32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6116(2024)-01-0054-08The Evolution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to Modern Villages fromthe Perspective of Labor MigrationWang Weidong1,W
3、ang Yitao1,Li Qiang1,Luo Renfu2(1.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100083,P.R.China;2.China Agriculture Policy Research Center,Peking University,Beijing,100871,P.R.China)Abstract:Population migration is an important driving force to promote rural transformation anddevel
4、opment.However,few studies have examined how rural China evolves from traditional to modern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bor migration.Focusing on this issue,this paper finds that the lack of populationmobility is a typical characteristic of traditional villages.This paper argues that the migration of r
5、ural laborforce has gradually weakened the expected benefit exchange model characterized by the exchange offavors in the countryside,and then evolved into a cooperation model dominated by the market transactionmechanism.However,this does not mean that the mechanisms that maintain the traditional acq
6、uaintancesociety are no longer functioning,but on the contrary,the mutual assistance and cooperation among theresidual population of the village,the contact between the migrant group and the village,and the role of thereturning group are all constrained by the rules of acquaintance society.The key t
7、o future rural governanceis to build an appropriate institutional mechanism,give full play to the role of the market and theadvantages of information symmetry among the remaining rural population,and promote close cooperationamong farmers.At the same time,building a mechanism for linking interests b
8、etween migrants andvillages can provide more possibilities for the modernization of rural governance.Key words:labor migration;rural governance;exchange of favors;market mechanism 收稿日期:2023-08-19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农村劳动力非农自雇对子女人力资本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2023SKQ06)。第一作者:王卫东,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农村劳动力就业。Email:地址:100083
9、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责任作者:罗仁福,博士,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农业与农村发展。Email:地址:100871 北京大学中国农业政策研究中心。第 23 卷 第 1 期北 京 林 业 大 学 学 报(社 会 科 学 版)Vol.23 No.12024 年 3 月Journal of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Mar.2024一、研究背景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在 2021 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进一步指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有效的乡村治理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重要社会基础1。与
10、乡村振兴战略同时推进的是大规模的人口从农业部门转移至非农业部门。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中国农村外出劳动力规模不断扩大,2022 年外出农民工数量近 1.7 亿人2。一方面是乡村亟待发展,另一方面是乡村最为能动的劳动力要素的外流,这给乡村有效治理带来了挑战。现有研究多在中国人口迁移以及城市化推进过程中探讨村庄转型问题。相关研究主要有两大取向:一是传统乡村不仅在空间上被城镇化侵蚀,在组织方式及社会结构层面也面临着崩溃和失序,这促使乡村共同体逐渐走向终结3;二是依托现代化的力量促进乡村资金积累,实现乡村的重构与再生4。延续这样的观点,有研究将中国的乡村按照类型学的范式划分为四大类,并指出,对于那些“流
11、失”了村民的村落,村民群体与村庄之间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共生关系,而村民的市民化并未导致乡村崩溃5。也有研究认为乡村共同体的韧性体现在人们对家庭价值的重视、对人情与关系的推崇6。这样的争论至今仍在延续,不同的理论视角给出了差异化的答案,也意味着不同的政策取向。村庄是熟人社会关系网络的载体7,农村劳动力迁移使费孝通所描绘的缺乏人员流动、农民黏着在土地上的熟人社会图景逐渐褪色。人口的大规模流动引致的人地关系松动、家庭与村庄关系黏度下降,促使中国农村社会从“乡土中国”迈向“城乡中国”8。传统乡村赖以生存的根基的动摇,无疑引发了关于农村发展的重要历史性命题中国的乡村治理应该走向何处?对该命题的解答,需要更
12、深入地理解人口迁移如何促进乡村治理格局发生演变。更为具体地,劳动力迁移到底给乡村带来了什么?劳动力迁移对于乡村治理所面向的广大乡村是否真的已经带来了颠覆性的影响?延续传统的治理方式是否足以引领乡村迈向振兴?探讨这些基础性问题对理解乡村治理模式的演变逻辑具有重要意义,不仅能为乡村治理体系的构建提供理论基础,进而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实现,还能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一定的支撑。二、以人情交换为典型特征的传统乡村社会变迁受历史惯性所支配,经过长期社会历史形成并积淀的社会因子会对当今及未来的社会变迁产生规制性的影响,如果形成“传统”的社会条件依然存在,“传统”就会持续产生影响9。脱离对传统乡
13、村典型特征的理解,难以回答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业部门的迁移在乡村治理格局演变中如何发挥作用这一问题。整体而言,传统乡村是以人情交换为典型特征的(见图 1)。缺乏流动土地依赖长者权威声誉机制人情交换的可预期性 图 1 传统乡村的典型特征示意图 传统乡村是费孝通所述的人口黏着在土地上,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静态社会。人口缺乏流动使乡村内部人口紧密联结,乡村社会结构也缺乏变动。这一静态社会中经验的传授足以应对生活中微乎其微的不确定性。农民对土地的高度依赖意味着家庭并无太多的其他收益,土地的收益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家庭成员的生存状况。从土地上获取的收益除了依赖自然条件以及公共基础设施供给外,还有赖于家庭农
14、业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家庭或家族中的长者在这些技能方面处于优势位置,后辈在其中多是学习与执行10。加之传统的礼治秩序的安排、从夫居的文化传统以及人们对规范的遵守,导致长者在家庭乃至家族事务决策中居主导地位。这些都使长者权威在乡村中被广泛认可。正是人们对长者权威的遵从,才使长者在传统缺乏流动的乡村社会运转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乡村人口的缺乏流动以及同质化的农业生产活动使村庄成员间彼此熟识,甚至连彼此的性格特征及财力状况都相互了解11,存在着高度的信息对称性12。信息流通在传统乡村内部高度顺畅,使人情交换模式得以生长并存续。中国乡土社会中并不缺乏合作,由于农民对土地的依赖,在生产领域的合作主要体现为
15、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经常出现的帮工与换工。此外,在日常生活中,合作与互助也经常发生,尤其当一些重要的婚丧嫁娶仪式无法由单个家庭完成时,以及社会成员存在生存困难时,合作与互惠机制便发挥重要作用。当然,这样的人情交换模式不仅仅发生在家族内部,在一定的情形下也会向外进一步拓展至更广的维度。人情交换模式得以维系,除了基于亲缘利他的动机,经常被人们忽略的一个核心条件是熟人社会情境下的可预期性。这种可预期性一方面体现为人口缺乏流动,人是基本固定在乡村的,无法脱离这一生存空间,人情交换双方的行为是可以预期的。另一方面,传统乡村是 第 1 期王卫东等:从劳动力迁移视角审视传统乡村向现代乡村的演化55人情社会,个
16、体非常重视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13,别人的评价构成了个人诸如尊严、社会地位等“社会价值”14。人情的给付无法得到兑现会受到乡村声誉机制的惩罚。更为极端的情况下则需要长者发挥自身权威对这套系统进行维持。这种可预期性甚至可以向代际层面延伸。假定在一个无人口迁移的村庄中,这样的人情交换可以持续发生。在人口缺乏流动的情况下,人情的交换在时间层面及空间层面均是可以预期的。这种人情交换模式,嵌入到乡村的各类活动中,执行成本非常低,这使得这一模式在传统乡村具备很强的生命力。在生活范围和交易范围小的乡村,无须融入过多的市场交易机制,就足以应对传统乡村中的各类可能情境。此外,熟人之间这种给予与亏欠会形成相互间的
17、情分15,这是村庄话语体系下的一种互惠逻辑,同时也使得社区的集体行动易于开展。三、1949 年以来的农村劳动力迁移1949 年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迁移与户籍制度、国家对农村的汲取程度密不可分。整体而言,劳动力迁移面临的制度约束与限制变得更加宽松、外部环境变得更加友好,劳动力自由流动成为可能,劳动力大规模的跨区迁移成为常态。1949 年至改革开放前夕:劳动力流动严格管控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劳动力迁徙自由,但是流动规模相对较小。1958 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十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奠定了我国现行户籍管理制度的基本格局。为了更好地实现税赋征收以及国家工业化
18、积累的目标,国家通过集体组织及其代理人对于农村的管理16,逐步建立集体化与人民公社制度,人口迁移也受到了更为严格的管控。1964 年公安部关于处理户口迁移的规定(草案)出台,其内容的核心集中体现在两个“严加限制”,即对从农村迁往城市、集镇的要严加限制,对从集镇迁往城市的要严加限制。尽管在这一时期仍旧存在一定规模的以城镇单位招工、家庭团聚以及升入大学或者参军为主导的人口迁移,但其实现路径极其狭窄且困难17-18。上述格局一直持续到改革开放前夕,这一时期的中国乡村整体处于一个人口流动率低、社会结构相对稳定、充满“乡土”气息的治理环境。1978 年至 20 世纪 90 年代中叶:离土不离乡时期。伴随
19、着改革开放大幕的拉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取代集体生产队制度,显著提升了农民农业生产的积极性,极大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19,农业的经济剩余增加。这基本满足了进城农民所需的食物供应20,也让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隐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迅速显现21。改革开放初期到 20 世纪 90 年代,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投身国家工业化建设,受益于人民公社的解体和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的改革,农民自主流动的体制性障碍部分被消除,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跨区流动。但在这一时期,更多的非农就业岗位来自乡镇企业的迅速崛起与农村非农产业的快速壮大。19791994 年,农村非农就业提供了近一亿个就业岗位22。此时的农村劳动力流动更多地集中
20、在乡镇以及村庄范围内,费孝通将其概念化为“离土不离乡”,意即劳动力离开土地,但从整体意义上而言,农村劳动力并没有在地域范围内实现更大的跨越。即便如此,乡村工业化的推进使原本被排斥在经济发展以外的农村居民真正开始分享到工业化的成果。这也有效地抑制了农业的内卷化趋势,强烈冲击着二元经济的刚性格局23。该时期被认为是乡村社会从封闭格局向开放格局转变与过渡的时期。20 世纪 90 年代中后期至今:离土又离乡时期。自 20 世纪 90 年代中后期开始,伴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东南沿海地区大规模引进外资,引致大量劳动需求。与此同时,乡镇企业也因自身体制与机制弊病,发展陷入困局。21 世纪初,尤其是2
21、001 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劳动密集型产业在东南沿海快速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急剧攀升。国家一方面逐步减轻农民税赋负担,到 2006 年全面取消农业税,标志着国家对农业的态度从汲取向给予的转变;另一方面对农民工的政策导向也从原本的限制流动转为积极引导农民工跨区流动24。在推力与拉力的双重作用下,农村劳动力迁移进入新时期。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2009 年全国外出农民工数量达到 1.4 亿人,其中跨省迁移的农民工超过 7 400 万人25。农村劳动力迁移更多为候鸟式迁徙,农民进入城镇主要的期望是谋求工作,改善来源地家庭福利。在这一时期,农民工以从事制造业、建筑业为主,劳动权益保障不到位,家
22、庭成员间的分离成为常态,农村劳动力要实现从村民向市民的转变较为困难。返乡农民工群体得到社会各界一定的关注,并被认为是未来农村现代化中的重要力量15,26。2010 年后,农村劳动力大规模的迁移依旧存在,但是迁移格局发生了重要变化。历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农村外出农民工中跨省迁移的比例从 2010 年的 50.3%下降至 2020 年的 41.6%27-28。外出农民工中接受过大专及以上教育的比例从 2010年的 7%提升至 2020 年的 16.5%27-28。农民工从事 56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 23 卷的行业也从以制造业与建筑业为主,转变为以服务业为主。这一阶段农村劳动力的
23、城市融入、户籍制度改革、农民工公共服务享有等问题被更为广泛地提及29-30,生活在城镇的农民工自我价值实现的诉求也愈发高涨。笔者基于 2017 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中的农民工数据计算后发现,超过5%的农民工从事有雇员的创业活动。与此同时,“城归”群体在乡村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被提至新高度31。国家层面陆续出台多个文件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尤其自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农民工返乡创业被视为支撑乡村产业振兴、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重要途径。这一时期,城镇在不断地进行政策调整以吸引优质劳动力,乡村也因人才的过度流失渴盼新的力量回归乡村,参与乡村治理与建设。整体而言,尽管在不同时期针对农村劳
24、动力就业的政策有波动,但是农村劳动力迁移面临的约束越来越少,农民工的权益保护机制逐渐完善,这使得劳动力持续大规模流动成为可能。劳动力的迁移半径呈现了从逐渐扩张向小幅收缩变化的趋势。返乡最初是农民工无法在城镇生存的最后退路,现在逐渐变成了个人价值实现的重要途径。上述农村劳动力迁移趋势塑造着乡村存在的多种关系,进而深刻影响着乡村治理的格局。四、迈向以市场交易机制为核心的现代乡村较之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乡村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是一个相对缓慢的过程32。整体而言,市场机制的深度嵌入成为乡村社会迈向现代化的重要体现。农村劳动力的迁移开始逐渐打破原有的以人情交换为核心的利益交换模式的存续根基,使传统乡
25、村逐渐迈向以市场交易机制为核心的现代乡村(见图 2)。劳动力迁移生计转型平权化声誉机制弱化人情交换可预期性下降市场交易机制深化与扩展雇佣与被雇佣关系深化非正规与正规金融此消彼长土地市场发育 图 2 劳动力迁移对传统乡村的重塑示意图 (一)农民生计的转型伴随着农村劳动力迁移障碍的逐渐减弱以及外部市场对农民吸引力的提升,农民大规模地迁移,使传统乡村只向土地获取收益的格局发生了变化。基于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分析发现,在中国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构成中,1999 年人均可支配经营净收入的占比近 70%,而人均可支配工资性收入的占比不足 30%(见图 3)。到 2015 年,人均可支配工资性收入占比已经实现反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劳动力 迁移 视角 审视 传统 乡村 现代 演化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自信****多点】。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