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金口7号佛寺伎乐童子图像抱持乐器考辨.pdf
《胜金口7号佛寺伎乐童子图像抱持乐器考辨.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胜金口7号佛寺伎乐童子图像抱持乐器考辨.pdf(13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1、胜金口7号佛寺伎乐童子图像抱持乐器考辨温和收稿日期:2 0 2 3-0 2-1 3作者简介:温和(1 9 7 6-),男,音乐学博士,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博士生,浙江音乐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杭州,2 0 0 0 3 1)。内容提要:德国探险队第二次吐鲁番考察时,在胜金口7号佛寺获得一持花菩萨的壁画图像,图像中随侍的伎乐童子所抱持乐器由于其音柱制度之特殊,对琵琶乐器发展历史的研究具有极珍贵的价值。然而由于画工对琴轸部分的省略,导致这件乐器在1 9 1 3年壁画图像公之于世时,被剥取者勒柯克(A l b e r t v o n L e C o q)错误地鉴定为中亚的近古乐器d u t a
2、r(都塔尔)。通过乐器发展历史的追溯,对勒柯克的误判予以证伪,并结合乐器学及音乐史的分析,指出壁画所描绘的乐器形象属于中古时期短颈品柱类鲁特(s h o r t-n e c k e d f r e t t e d l u t e)中国所称琵琶 的一种,其“真相”为中国五代时期前后的直项五弦琵琶。关键词:勒柯克;五弦琵琶;孤柱;火不思;都塔尔;胜金口佛寺中图分类号:J 6 0 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 0 9 6-4 4 0 4(2 0 2 4)0 1-0 0 1 7-0 1 3 1 9 0 5年3月,德国吐鲁番探险队在勒柯克(A l b e r t v o n L e C o q)
3、的领导下进行第二次吐鲁番考察时,继3年前格伦威德尔(A l b e r t G r n w e d e l)对火焰山南麓木头沟的胜金口佛寺遗址所作考察,对7号和9号佛寺进行了考古发掘。在格氏前次“没有发现什么有价值的东西”的7号佛寺主庙南侧甬道北壁上正对中心塔柱上,勒柯克发现一幅优美的残破壁画,画面的内容是一位站立着的持花菩萨及其奏乐供养的随侍童子。勒柯克随后将这幅壁画的主要部分切割运回德国,并将画面图像作为其名著 高昌(C HO T S C HO:K O E N I G L I C H P R E U S S I S C HE T U R F AN-EXP E D I T I ONEN)一书
4、图版(见图1)于1 9 1 3年公之于世。从图1可见,被勒柯克剥除并带回德国的壁画,到他拍摄出版时,已受到进一步损害,除了他所记录的“底色为独特的闪光棕红色,可惜后来渐渐变成了暗淡的棕色或棕黄色,失去了原来色彩的光泽”,作为画面主体的持花菩萨,“只残存了一半”的脸部较他所描写的状态更为残破 菩萨的头饰已有部分残落,“嘴角上的小獠牙”也不复他所描绘的清晰可辨。(见图1)幸运的是,壁画左下角的持花菩萨右侧身下,被勒柯克记述为“一个似妖怪的年幼侍从形象”的图像保存良好,尤其怀中抱持的乐器,保留了完整的形态特征,不仅为我们理解壁画内容提供了独特的器物形象,也为我们研究中古琵琶的乐器制度提供了实证素材。
5、然而由于勒柯克的草率描写,这件乐器的特殊形态及研究价值迄今尚未引起人们的71温和/胜金口7号佛寺伎乐童子图像抱持乐器考辨重视。下文针对勒柯克的错误鉴定予以反驳,并通过乐器图像的形态分析及乐器发展史的探究,试图对这一乐器的“真相”进行辨析。图1 胜金口7号佛寺持花菩萨一、勒柯克的图像描述及其疑点 高昌 原著对壁画图像上伎乐童子所持奏的弹拨乐器描写如下:他正在弹奏一件乐器,此乐器与现在土耳其斯坦常见的“都塔尔”很相似,也有两个弦栓、两根弦;音箱呈卵形,向上逐渐成一脖形、长脖正面为平面,头部有两个弦栓,表面上刻有纵向的装饰纹;这个头部与长脖的其他部分,在结构上明显地分开,而且不是平面,是圆形的;长脖
6、上有五个很宽的横柱,大概是用羊皮或类似材料做的,其中最底下的两个只有一段,安置在共鸣箱顶部。共鸣箱上部安装了两个半月形的声孔;在最宽处、形状很特殊的琴马上方,贴有一块长方形羊皮纸,但无法确切知晓该乐器这一部分的详细结构,也看不清这位演奏者是用拨子还是用手指在弹琴。(原文见注释)由以上文字可以看出,勒柯克曾对图像中这件乐器形态进行过细致的描述,然而仔细对照乐器的细部不难发现,他的描述中存在一处极大的疑点:乐器图像中并不存在任何琴弦以及弦栓的迹象 也即他在文中用来判断该乐器为“都塔尔”的依据。而从图2伎乐童子的放大图像来看,其完整的轮廓线显示这件乐器的琴首并不存在任何附加的乐器设施,洁净的琴身上下
7、也没有出现琴弦的痕迹。也就是说,壁画的原始图像上并没有任何证据呈现这件乐器的弦数。而检视勒柯克的原文可以看出,他没有对图像上的乐器形态所包含的类型特征进行负责任的分辨,便将这件乐器与今天该地区流行的弹拨乐器d u t a r联系在一起,并就此根据d u t a r的波斯语义“二弦”作出两根弦的推断。不负责任的描写显示出勒柯克对丝绸之路上鲁特类乐器的历史形态既缺乏知识,也81 音乐文化研究2 0 2 4年第1期缺乏探索的耐心,他不仅在形态描述方面忽略了被艺术史家们形容为“时间的形状”(T h e S h a p e o f T i m e)的器物史特征(R e m a r k s o n t h
8、 e H i s t o r y o f T h i n g s),更在类型判断方面回避了乐器历史文化及物理制度的求证。这个明显的过失导致这幅珍贵的乐器图像不能发挥它的史料价值。就笔者的观察,尽管距离 高昌 发表已逾一个世纪,但这幅乐器图像几乎未被引用于琵琶乐器发展史的形态研究。图2 胜金口7号佛寺伎乐童子局部二、历史上的“二弦”及其形制作为今天中亚世界的长颈品柱型鲁特(l o n g-n e c k e d f r e t t e d l u t e),都塔尔形态乐器的历史可以溯源到公元前两千多年前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棒形直颈弹拨乐器(见图 3)。图3 阿卡德帝国时期(A k k a d i
9、a n E m p i r e)滚筒印章(2 4 0 0 B C-2 2 0 0 B C,大英博物馆藏)图4 滚筒印章局部图3滚筒形印章(c y l i n d e r s e a l)印迹的左下方跪着一位乐人,其手中所持的是迄今所见最早的棒形直颈的弹拨乐器形象。如图4放大图所示,乐人的双手抱弹乐器,一手握颈按弦,另一手弹拨。这种乐器形象及抱弹姿势,在之后的陶制徽章中得以进一步的明确。图5是古巴比伦王朝的一方陶制徽章,图中乐器棒形长颈,下方有一小型圆形共鸣箱,整体形态近似中国上古的乐器 弦鼗,乐器的演奏姿态为琴颈上扬,左手曲张按弦,右手跨琴而拨奏。91温和/胜金口7号佛寺伎乐童子图像抱持乐器考
10、辨图5 古巴比伦王朝陶制徽章(2 0 0 0 B C-1 0 0 0 B C,大英博物馆藏)丰富的考古图像学资料显示,这种棒状直颈的抱弹乐器,公元前1 0 0 0多年前从古巴比伦王国先后传至伊朗平原、埃及和地中海沿岸(见图6)。图6 埃兰王国陶制徽章,中埃兰时期(T h e M i d d l e E l a m i t e P e r i o d)(1 5 0 0 B C-1 0 0 0 B C,大英博物馆藏)图7 希腊化时期(T h e H e l l e n i s t i c p e r i o d)陶塑(约公元前3 0 0,大英博物馆藏)这种棒状直颈乐器,在不晚于公元前4世纪,发展出
11、梨形的乐器形态,中等长度的颈项与小型的共鸣箱互成一体(见图7)。希腊人将这种梨形直项的乐器称为P a n d u r a(u,p a n d o u r a),并且发展出二弦、三弦、四弦、五弦,以及其他弦数的不同样式。伴随亚历山大大帝的东征步伐,以及希腊 巴克特利亚城邦(G r e c o-B a c t r i a n K i n g d o m)在中亚的建设,这种具备希腊形态的弹拨乐器迅速传播至中亚,并且发展出了梨形短颈的乐器形态(见图8)。02 音乐文化研究2 0 2 4年第1期图8 阿富汗哈达C 1佛塔(C h a k h i l-i-G h o u n d i s t u p a)浮
12、雕(公元1-2世纪,法国吉美博物馆藏)以上犍陀罗地区出土浮雕中的弹拨乐器形式,证实这时期确已发展出两根弦的弹拨乐器。中国方面的历史文献也显示,这种两根弦的乐器一度曾经出现在唐朝宫廷:二弦,未详所起,形如琵琶,二弦四隔,孤柱一,合散声二,隔声八,柱声一,总一十声,随调应律。据孙晓辉研究,太平御览 中辗转收录下来的这段有关“二弦”的记录,与后文的“秦汉”“六弦”“七弦”“太一”等乐器文字一样引自唐末的 音律图。就笔者目前所见,“二弦”在 太平御览 之后中国文献的再度出现,则是在康熙时期的 律吕正义后编。然而清末民初的 清稗类钞 可以证明,律吕正义后编 中的“二弦”,其实质已可明确为伊斯兰世界的近代
13、民族乐器:新疆缠回之平民,遇尊长,交手抚胸,俯首颂塞拉玛里坤帖斯列海,以为亲敬。宴客时,乐宾之乐,以鼓为主。大鼓以枹击者,谓之东不拉,小鼓以手挝者,谓之达普木,管谓之娑拉伊,苇笳谓之拉伊,三弦谓之热瓦普,二弦谓之色咍,铜弦谓之弹普,丝弦如琵琶者谓之斗塔,如洋琴者谓之喀拢。男女当筵,杂奏唱歌,女子双双逐队起舞,谓之偎郎,间亦有以男子而偎郎者。显而易见,上文的“色咍”,即 律吕正义后编 中的“回名塞他尔”。而将“色咍”中之丝弦者称之为“斗塔”,则显然是d u t a r的古早音译,也即勒柯克所称的都塔尔。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辞典(T h e N e w G r o v e D i c t i o
14、n a r y o f M u s i c a n d M u s i c i a n s)的D u t a r条目所示,以丝弦作为都塔尔的材质至今仍是维吾尔族都塔尔的特征。从以上的历史回顾可以看出,作为“二弦”乐器的代称,都塔尔的棒状直颈形态能够溯源到它的历史原型,其名称所指代的弦数特点,也能够在中亚的图像及中国的史料文献中得以反映,但是由于长颈品柱型鲁特形态上的历史变异,以上追溯并不足以证明,勒柯克所获的伎乐童子图像所持的没有琴弦或者弦轸描写的乐器是历史上的“二弦”或者近代伊斯兰世界的都塔尔。三、乐器形态的解读考虑到画工对于乐器图像上琴轸描写的省略,以及该乐器特殊的弦柱形态,考证伎乐12温
15、和/胜金口7号佛寺伎乐童子图像抱持乐器考辨童子手中所抱持的乐器之原本,最为稳妥的研究路径应是将壁画对应的历史时期所发展出来的同类乐器进行系统的比较,并提取相应的器物史特征,从而对壁画中的乐器形象进行“时间平面”上的解读。而为了避免壁画图像上的断代预设以及区域文化的差异,笔者以伎乐童子壁画出土的吐鲁番地区已知图像作为解读同一时间平面的基准材料。就目前公开的文献而言,除了胜金口7号佛寺伎乐童子壁画图像外,以格伦威德尔、勒柯克为首的德国探险队,以及英国、日本、中国等方面发表的吐鲁番地区图像中,包含抱持鲁特类乐器的乐伎图像共有9种,图像材料包括壁画、绢麻画及刺绣、纸本插图等,分别出自古代高昌地区的高昌
16、故城,以及柏孜克里克石窟、胜金口、吐峪沟、木头沟等地方(见图9)。a.柏孜克里克1 6窟b.柏孜克里克1 8窟c.柏孜克里克3 1窟d.高昌故城“可汗宫”e.胜金口6号佛寺f.吐峪沟g.摩尼教细密画h.高昌故城i.木头沟图9 吐鲁番地区其他琵琶持奏图像从以上9种图像来看,古代高昌回鹘王国流行的抱弹类弹拨乐器从形态上分为两种。(一)短颈品柱类鲁特(s h o r t-n e c k e d f r e t t e d l u t e)不难看出,这种占以上图像绝大多数的乐器类型,其基础形态正如图8阿富汗哈达C 1佛塔浮雕上所见的2弦乐器,为梨形短颈的形态。从图9 a、9 b、9 c可以进一步看出,
17、这种乐器的音高标志为指板上用于区分音高的明确品柱。显而易见,这种类型的鲁特便是中国典籍所称的琵琶。(二)无品柱型鲁特(f r e t l e s s l u t e)上面提到的所有抱持鲁特类乐器乐伎图像中,只有图9 h佛教画中出现的伎乐童子所抱持乐器不同于前一种类。与胜金口7号佛寺伎乐童子一样,这幅描绘在麻布上的图像,22 音乐文化研究2 0 2 4年第1期也是勒柯克在第二次吐鲁番探险中发现并公布在 高昌 一书,画面的内容是一位喂奶的年轻女神和八个童子,勒柯克在书中认同弗切尔对画中女神是为鬼子母的判断,李翎在 鬼子母研究 中给出相同的判断。从图像的细部来看,这件乐器的形态为圆形共鸣箱上附加有棱
18、角的琴体,琴体中部剖开一勺型音槽,琴首的4枚弦轸单向排列,伎乐童子左手所握指板处未见品柱(见图1 0)。对照 元史礼乐志 中对于“火不思”的描写“火不思,制如琵琶,直颈,无品,有小槽,圆腹如半瓶榼。以皮为面,四弦,皮絣同一孤柱”,基本可以确定,这件乐器是高昌回鹘人的q o b u z、也即突厥语“弦乐器”。林谦三根据这个词在土耳其语与蒙古的同义指出,宋元以后的蒙古族与突厥存在将q o b u z称呼三弦等其他乐器的状况,但是在中国汉语文献中,“火不思”即是“这种四弦乐器的专称”。图1 0 高昌故城佛教画伎乐童子细部由此可见,鬼子母麻布画上伎乐童子所抱奏的乐器即是高昌回纥的火不思,这也是目前所知
19、古代高昌地区乐器图像中的唯一无品柱型乐器。通过以上的类型分析我们可以理解,尽管胜金口7号佛寺与鬼子母麻布画都是勒柯克1 9 0 5年发现于吐鲁番的高昌回纥遗物,且抱持乐器者都是形象主题周围的伎乐童子,但根据乐器制度判断,二者并非同一类型的鲁特乐器。值得重视的是,从以上所涉图像及文献的解读可以看出,鲁特类乐器的传播与发展实际远较乐器琴弦的数量类比更复杂。而古代高昌出现的两种乐器制度也显示,根据出土地点推断胜金口7号佛寺伎乐童子所持者为该地区近代所流行的都塔尔,可以说是完全没有依据。四、乐器构件的乐器学分析从以上乐器形态分析可知,胜金口7号佛寺伎乐童子所奏的乐器属于短颈品柱类鲁特,也即中文的琵琶类
20、乐器。它与鬼子母麻布画的童子所奏之无品柱型乐器,也即汉语书32温和/胜金口7号佛寺伎乐童子图像抱持乐器考辨写中的火不思,具有不同的类型特点。然而由于以上所列图像材料中或有残损或只见摹本,如图9 d、9 e出自格伦威德尔考古期间的速写,导致各件乐器部件的表现程度并不相同,那么在以上初步判断之后,更需要从乐器形态之外的角度再度证明两种乐器分类的可靠性,以补充不将某些图像上缺失的品柱描写判断作为无品柱乐器特征的缘由。首先,让我们回到出现唯一无品柱型乐器的鬼子母麻布画,寻求它在乐器形态之外的特征。对于这件乐器,勒柯克在 高昌 的图版说明中只有一句描述:右侧第三个童子坐在地上,正在弹奏四弦吉他,看来手中
21、没拿拨子。搁置勒柯克将伎乐童子所持乐器称为四弦吉他的草率不论,他的简略描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值得重视的细节:伎乐童子在演奏这件乐器时右手没有握持拨子,换句话说,其演奏为手指弹奏琴弦。从图9 a柏孜克里克1 6窟的婆罗门所抱持者,以及图9 b、9 c、9 e、9 f、9 i的演奏形态可以看出,这种短颈梨形的鲁特中,业已因右手持拨的演奏方式发展出标准形态的拨子。正如唐诗中的“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白居易 琵琶行)一句所云,用作演奏的古琵琶拨子,是一种靠手掌握持的长柄器具,其长度足够在演奏后横插在乐器琴弦中。正仓院所藏唐传木制与象牙制拨子实物显示,唐代的拨子长度大约有2 0 c m之长(见
22、图 1 1)。a.琵琶拨,南仓1 0 2b.红牙拨缕拨,北仓2 8号 图1 1 正仓院所藏唐传拨子两种 对比正仓院所藏的实物可以看出,吐鲁番地区所见琵琶持奏图像中的图9 a、9 b、9 c、9 e、9 f、9 i,都能够明确演奏者手中所持为标准的唐式拨子。即使图像损坏的吐峪沟绢画,放大其局部也能看见,图像右上角琵琶乐器的残余形象中,琴体中央所覆乐伎的右手掌握有明显的朱色长柄拨子(见图1 2 a),而图像右下角的汉文纪年“大历六年”(公元7 7 1年),则更明确这一图像上琵琶乐器形象系唐朝音乐生活的写实(见图1 2 b)。42 音乐文化研究2 0 2 4年第1期ab图1 2 吐峪沟大历六年绢画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胜金口 佛寺 童子 图像 抱持 乐器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自信****多点】。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