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师大版初中数学复习知识梳理.doc
《新北师大版初中数学复习知识梳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北师大版初中数学复习知识梳理.doc(24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初中数学复习知识梳理 第一单元 实 数 一、实数的概念及分类 1.实数的分类 正有理数 有理数 零 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 实数 负有理数 正无理数 无理数 无限不循环小数 负无理数 2.有理数的分类 或 注:小数是分数。 3.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叫做无理数。 在理解无理数时,要抓住“无限不循环”这一时之,归纳起来有四类: (1)开方开不尽的数,如等; (2)有特定意义的数,如圆周率π,或化简后含有π的数,如+8等; (3)有特定结构的数,如0.1010010001…等; (4)某些三角函数值,如sin60o等 二.实数的倒数、相反数和绝对值 1.相反数: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从数轴上看,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所对应的点关于原点对称,若a+b=0Ûa、b互为相反数,反之亦成立.零的相反数是零 2.绝对值:在数轴上,一个数所对应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该数的绝对值,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的绝对值相等。任何数的绝对值总是非负数,即|a|≥0,若|a|=a,则a≥0;若|a|=-a,则a≤0。 3.倒数 如果a与b互为倒数,则有ab=1,反之亦成立。倒数等于本身的数是1和-1。零没有倒数。 4.数轴 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画数轴时,要注意上述规定的三要素缺一不可)。 解题时要真正掌握数形结合的思想,理解实数与数轴的点是一一对应的,并能灵活运用。 5.估算 (教材第34页) 三、平方根、算数平方根和立方根 1.算术平方根:一般地,如果一个正数x的平方等于a,即x2=a,那么这个正数x就叫做a的算术平方根。特别地,0的算术平方根是0。 表示方法:记作“”,读作根号a。 性质:正数和零的算术平方根都只有一个,零的算术平方根是零。 2.平方根:一般地,如果一个数x的平方等于a,即x2=a,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的平方根(或二次方根)。 表示方法:正数a的平方根记做“”,读作“正、负根号a”。 性质:一个正数有两个平方根,它们互为相反数;零的平方根是零;负数没有平方根。 开平方:求一个数a的平方根的运算,叫做开平方。 注意的双重非负性: 0 3.立方根:一般地,如果一个数x的立方等于a,即x3=a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 的立方根(或三次方根)。 表示方法:记作 性质:一个正数有一个正的立方根;一个负数有一个负的立方根;零的立方根是零。 注意:,这说明三次根号内的负号可以移到根号外面。 四.实数大小的比较 1.实数比较大小:正数大于0,负数小于0,正数大于负数;数轴上的两个点所表示的数,右边的总比左边的大;两个负数比较大小,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2.实数大小比较的几种常用方法 (1)数轴比较:在数轴上表示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 0 -1 -2 -3 1 2 3 越来越大 (2)求差比较:设a、b是实数, . (3)求商比较法:设a、b是两正实数, (4)绝对值比较法:设a、b是两负实数,则。 (5)平方法:设a、b是两负实数,则。 五.算术平方根有关计算(二次根式) 1.含有二次根号“”;被开方数a必须是非负数。 2.性质: (1) (2) (3) () (4) () 3.最简二次根式:运算结果若含有“”形式,必须满足:(1)被开方数的因数是整数,因式是整式;(2)被开方数中不含能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 六.实数的运算 (1)六种运算:加、减、乘、除、乘方 、开方 有理数加法法则: 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异号两数相加,绝对值值相等时和为0;绝对值不等时,取绝对值较大的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和为0. 有理数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有理数乘法法则: 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任何数与0相乘,积仍为0. 注意:多个数相乘,积的符号由负因数的个数决定,当负因数有奇数个时,积的符号为负;当负因数有偶数个时,积的符号为正。只要有一个数为零,积就为零。 有理数除法法则: 指数 底数 幂 a.两个有理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除。0除以任何非0的数都得0。 b.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 注意:0不能作除数。 有理数的乘方:求n个相同因数a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 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 (2)实数的运算顺序 先算乘方和开方,再算乘除,最后算加减,如果有括号,就先算括号里面的。 (3)运算律 加法交换律: 加法结合律: 乘法交换律: 乘法结合律: 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 8.科学记数法 一般地,一个大于10的数可以表示成(,n是正整数)的形式,这种记数方法叫做科学记数法。(n=整数位数-1)一个绝对值小于1的数可以表示成(,n是负整数)的形式, 如:0.00000721=7.21(第一个非零数字前零的个数) 第二单元 整式及其运算 一.整式的加减 1.代数式 用运算符号(加、减、乘、除、乘方、开方等)把数和字母连接而成的式子叫做代数式。单独的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代数式。 注意:①代数式中除了含有数、字母和运算符号外,还可以有括号; ②代数式中不含有“=、>、<、≠”等符号。等式和不等式都不是代数式,但等号和不等号两边的式子一般都是代数式; ③代数式中的字母所表示的数必须要使这个代数式有意义,是实际问题的要符合实际问题的意义。 2.代数式的书写格式: ①代数式中出现乘号,通常省略不写,如vt; ②数字与字母相乘时,数字应写在字母前面,如4a; ③代分数与字母相乘时,应先把代分数化成假分数,如应写作; ④数字与数字相乘,一般仍用“×”号,即“×”号不省略; ⑤在代数式中出现除法运算时,一般写成分数的形式,如4÷(a-4)应写作;注意:分数线具有“÷”号和括号的双重作用。 ⑥在表示和(或)差的代数式后有单位名称的,则必须把代数式括起来,再将单位名称写在式子的后面,如平方米。 3.整式: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为整式。 ①单项式:都是数字与字母乘积的形式的代数式叫做单项式。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之和叫做这个单项式的次数;数字因数叫做这个单项式的系数。(积)如:的系数为,次数为4,单独的一个非零数的次数是0. 注意:(1).单独的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单项式;(2)单独一个非零数的次数是0;(3).当单项式的系数为1或-1时,这个“1”应省略不写,如-ab的系数是-1,a3b的系数是1。 ②多项式: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在多项式中,每个单项式叫做多项式的项;次数最高的项的次数叫做多项式的次数。(和)如:,项有、、、1,二次项为、,一次项为,常数项为1,各项次数分别为2,2,1,0,系数分别为1,-2,1,1,叫二次四项式。 4.同类项: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项叫做同类项。 注意:①同类项有两个条件:a.所含字母相同;b.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 ②同类项与系数无关,与字母的排列顺序无关; ③几个常数项也是同类项。 合并同类项法则:合并同类项时,把同类项的系数相加,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不变。 5.去、添括号法则 ①根据去括号法则去括号: 括号前面是“+”号,把括号和它前面的“+”号去掉,括号里各项都不改变符号(正不变);括号前面是“-”号,把括号和它前面的“-”号去掉,括号里各项都改变符号。 ②根据分配律去括号: 括号前面是“+”号看成+1,括号前面是“-”号看成-1,根据乘法的分配律用+1或-1去乘括号里的每一项以达到去括号的目的。 添括号法则:添“+”号和括号,添到括号里的各项符号都不改变;添“-”号和括号,添到括号里的各项符号都要改变。 6.整式的加减: (1)去括号;(2)合并同类项。 二.整式的乘除 1.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都是正整数) 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注意:底数可以是多项式或单项式。 如: 2.幂的乘方法则:(都是正整数) 幂的乘方,底数不变,指数相乘。如: 幂的乘方法则可以逆用:即 如: 3.积的乘方法则:(是正整数) 积的乘方,等于各因数乘方的积。 如:(= 4.同底数幂的除法法则:(都是正整数,且 同底数幂相除,底数不变,指数相减。如: 5.零指数和负指数;(a≠0),即任何不等于零的数的零次方等于1.(是正整数),即一个不等于零的数的次方等于这个数的次方的倒数。如: 8.单项式的乘法法则: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把他们的系数,相同字母的幂分别相乘,其余字母连同它的指数不变,作为积的因式。 注意:①积的系数等于各因式系数的积,先确定符号,再计算绝对值。 ②相同字母相乘,运用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 ③只在一个单项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作为积的一个因式 ④单项式乘法法则对于三个以上的单项式相乘同样适用。 ⑤单项式乘以单项式,结果仍是一个单项式。 9.单项式乘以多项式:就是根据分配律用单项式去乘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即(都是单项式) 注意:①积是一个多项式,其项数与多项式的项数相同。 ②运算时要注意积的符号,多项式的每一项都包括它前面的符号。 ③在混合运算时,要注意运算顺序,结果有同类项的要合并同类项。 10.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法则; 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先用多项式的每一项乘另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的的积相加。 11.运算公式: a.平方差公式:注意:平方差公式展开只有两项(应用与解释) 公式特征:左边是两个二项式相乘,并且这两个二项式中有一项完全相同,另一项互为相反数。右边是相同项的平方减去相反项的平方。 b.完全平方公式:(应用与解释) 12.单项式的除法法则: 单项式相除,把系数、同底数幂分别相除,作为商的因式,对于只在被除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一起作为商的一个因式。 注意:首先确定结果的系数(即系数相除),然后同底数幂相除,如果只在被除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作为商的一个因式 13.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法则: 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先把这个多项式的每一项除以这个单项式,在把所的的商相加。 即: 三.因式分解 1. 因式分解定义: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这种变形叫做因式分解,因式分解也可称为分解因式。 2.公因式:把多项式的各项都含有的相同因式,叫做这个多项式的各项的公因式. 3.提公因式法:如果一个多项式的各项含有公因式,那末就可以把这个公因式提出来,从而将多项式化成两个因式乘积的形式,这种因式分解的方法叫做提公因式法 4.找公因式的一般步骤:(1)若各项系数是整系数,取系数的最大公约数;(2)取相同的字母,字母的指数取较低的; (3)取相同的多项式,多项式的指数取较低的.(4)所有这些因式的乘积即为公因式. 5.公式法: (1)ma+mb+mc=m(a+b+c) ( 2)a2_b2=(a+b)(a-b) (3)a2±2ab+b2=(a±b)2 6.分解因式的一般步骤为: (1)若有“-”先提取“-”,若多项式各项有公因式,则再提取公因式. (2)若多项式各项没有公因式,则根据多项式特点,选用平方差公式或完全平方公式. (3)每一个多项式都要分解到不能再分解为止. 7.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是相反方向的变形. (1)把几个整式的积化成一个多项式的形式,是乘法运算. (2)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是因式分解. 补充:十字相乘法 第三单元 方程(组)与不等式(组) 一.一元一次方程 1.方程: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2.方程的解:能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3.等式的性质:a.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同一个代数式,所得结果仍是等式。b.等式的两边同时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4.一元一次方程: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1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5.移项:把方程中的某一项,改变符号后,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这种变形叫做移项. 6.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 (1)去分母(2)去括号(3)移项(4)合并同类项(5)将未知数的系数化为1 二. 二元一次方程组 1.二元一次方程 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所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的整式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2.二元一次方程的解 适合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的一组未知数的值,叫做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的一个解。 3.二元一次方程组 含有两个未知数的两个一次方程所组成的一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 4.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二元一次方程组中各个方程的公共解,叫做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5.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 (1)代入(消元)法(2)加减(消元)法 6.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关系: (1)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的关系: 直线y=kx+b上任意一点的坐标都是它所对应的二元一次方程kx- y+b=0的解 (2)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关系: 二元一次方程组 的解可看作两个一次函数 和 的图象的交点。 当函数图象有交点时,说明相应的二元一次方程组有解;当函数图象(直线)平行即无交点时,说明相应的二元一次方程组无解。 三. 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1.不等式:一般地,用符号“<”(或“≤”),“>”(或“≥”)连接的式子叫做不等式。 2.基本性质:性质1:.不等式的两边都加(或减)同一个整式,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如果a>b,那么a+c>b+c, a-c>b-c.(注:移项要变号,但不等号不变) 性质2:不等式的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如果a>b,并且c>0,那么ac>bc, . 性质3:不等式的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 如果a>b,并且c<0,那么ac<bc, 3.不等式的解:能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不等式的解 4.不等式的解集:一个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的所有解,组成这个不等式的解集。 5.解不等式:求不等式解集的过程叫做解不等式。边界:有等号的是实心圆点,无等号的是空心圆圈 6.一元一次不等式:不等式的左右两边都是整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1,像这样的不等式,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 7.解不等式的步骤: 1.去分母 2.去括号 3.移项 4.合并同类项 5.系数化为1。 8.列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 (1) 审题;(2)设未知数,找(不等量)关系式;(3)(根据不等量)关系式列不等式(组) (4)解不等式组;(5)检验(6)作答. 9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次函数 教材第50页 10.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一般地,关于同一未知数的几个一元一次不等式合在一起,就组成一个一次不等式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中各个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焦作这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求不等式组的解集的过程,叫做解不等式组。 一元一次不等式 解集 图示 叙述语言表达 x>b 大大取大 x>a 小小取小 a<x<b 大小小大中间找 无解 大大小小解不了 (是空集) 四。分式与分式方程 1.分式的定义:如果A、B表示两个整式,并且B中含有字母,那么式子叫做分式,其中A称为分式的分子,B称为分式的分母。对于任意一个分式,坟墓都不能为零。 2.注意事项 (1)分式与整式最本质的区别:分式的字母必须含有字母,即未知数;分子可含字母可不含字母。 (2)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分母不为零,即分母中的代数式的值不能为零。 (3)分式的值为零的条件:分子为零且分母不为零 3.分式的基本性质:分式的分子与分母都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零的整式,分式的值不变。 用式子表示 注意:(1)利用分式的基本性质进行分时变形是恒等变形,不改变分式值的大小,只改变形式。 (2)应用基本性质时,要注意C≠0,以及隐含的B≠0。 (3)注意“都”,分子分母要同时乘以或除以,避免只乘或只除以分子或分母的部分项,或避免出现分子、分母乘除的不是同一个整式的错误。 4.分式的乘除:两个分式相乘,把分子相乘的积作为积的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为积的分母;两个分式相除,把除式的分子、分母颠倒位置后再与被除式相乘.即: , 5. 分式乘方:把分子、分母分别乘方. 即: 逆向运用,当n为整数时,仍然有成立. 6.最简分式:分子与分母没有公因式的分式,叫做最简分式. 7.分式的通分和约分:关键先是分解因式 (1)分式的约分:利用分式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式的分子与分母的公因式约去,这种变形称为分式的约分。 (2)最简分式:分子与分母没有公因式的分式 (3)分式的通分:根据分式的基本性质,把几个异分母的分式化成同分母的分式,这一过程称为分式的通分。 (4)最简公分母:最简单的公分母简称最简公分母。 8.分式的加减:(1)同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 上述法则用式子表示是: (2)异号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先通分,化为同分母的分式,然后再按同分母分式的加减法法则进行计算; 上述法则用式子表示是: 9.分式的符号法则 分式的分子、分母与分式本身的符号,改变其中任何两个分式的值不变。用式子表示为 注:分子与分母变号时,是指整个分子或分母同时变号,而不是指改变分子或分母中的部分项的符号。 10.分式方程:分母中含未知数的方程叫做分式方程。 增根:分式方程的增根必须满足两个条件: (1)增根是最简公分母为0;(2)增根是分式方程化成的整式方程的根。 11.分式方程的解法: (1)能化简的先化简(2)方程两边同乘以最简公分母,化为整式方程;(3)解整式方程;(4)验根. 注:解分式方程时,方程两边同乘以最简公分母时,最简公分母有可能为0,这样就产生了增根,因此分式方程一定要验根。 分式方程检验方法:将整式方程的解带入最简公分母,如果最简公分母的值不为0,则整式方程的解是原分式方程的解;否则,这个解不是原分式方程的解。 12.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步骤:(1)审题(2)设未知数(3)列方程(4)解方程(5)检验(6)写出答案,检验时要注意从方程本身和实际问题两个方面进行检验。 应用题基本类型; a.行程问题:b.数字问题c.工程问题. d. 顺水逆水问题 e.相遇问题 f追及问题g流水问题 h浓度问题m利润与折扣问题 五.一元二次方程 1.定义:只含有一个未知数的整式方程,且都可以化为(a、b、c为常数,a≠0)的形式,这样的方程叫一元二次方程。把(a、b、c为常数,a≠0)称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ax2、bx、c分为二次项、一次项和常数项;a、b分为二次项系数和一次项系数。 2.近似解(夹逼法):教材第34页 3.解法(三种) (1)配方法: <即将其变为(x+m)2=n(n≥0)的形式>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步骤:①把方程化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②将二次项系数化成1;③把常数项移到方程的右边;④两边加上一次项系数的一半的平方;⑤把方程转化成(x+m)2=n(n≥0)的形式;⑥两边开方求其根。关键:方程两边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 (2)公式法: (b2-4ac≥0 )(注意:在找a、b、c时须先把方程化为一般形式) 根的判别式 : 当b2-4ac>0时,方程有两个不等的实数根; 当b2-4ac=0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当b2-4ac<0时,方程无实数根。 (3)因式分解法:把方程的一边变成0,另一边变成两个一次因式的乘积来求解。(主要包括“提公因式”和“十字相乘”) 4.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 如果一元二次方程的两根分别为x1、x2,则有:。 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的作用: (1)已知方程的一根,求另一根; (2)不解方程,求二次方程的根x1、x2的对称式的值,特别注意以下公式: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其他能用或表达的代数式。 (3)已知方程的两根x1、x2,可以构造一元二次方程: (4)已知两数x1、x2的和与积,求此两数的问题,可以转化为求一元二次方程 的根 4.应用一元二次方程 在利用方程来解应用题时,主要分为两个步骤:①设未知数(在设未知数时,大多数情况只要设问题为x;但也有时也须根据已知条件及等量关系等诸多方面考虑);②寻找等量关系(一般地,题目中会含有一表述等量关系的句子,只须找到此句话即可根据其列出方程)。典型题:教材第57页8题15题18题21题 第四单元 函 数 一.变量之间的关系 1.变量、自变量、因变量、常量 变量:在某一变化过程中,不断变化的量叫做变量。 自变量、因变量:如果一个变量y随另一个变量x的变化而变化,则把x叫做自变量,y叫做因变量。 注意:变量:在某一过程中发生变化的量,其中包括自变量与因变量。自变量是最初变动的量,它在研究对象反应形式、特征、目的上是独立的;因变量是由于自变量变动而引起变动的量,它“依赖于”自变量的改变。 常量:一个变化过程中数值始终保持不变的量叫做常量. 2.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 (1)列表法(用表格)上自下因 采用数表相结合的形式,运用表格可以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列表时要选取能代表自变量的一些数据,并按从小到大的顺序列出,再分别求出因变量的对应值。列表法最大的特点是直观,可以直接从表中找出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对应值,但缺点是具有局限性,只能表示因变量的一部分。 (2)解析法(关系式)后自前因 关系式是利用数学式子来表示变量之间关系的等式,利用关系式,可以根据任何一个自变量的值求出相应的因变量的值,也可以已知因变量的值求出相应的自变量的值 (3)图像法(用图象)横自纵因 对于在某一变化过程中的两个变量,把自变量x与因变量y的每对对应值分别作为点的横坐标与纵坐标,在坐标平面内描出这些点,这些点所组成的图形就是它们的图象(这个图象就叫做平面直角坐标系)。它是我们所表示两个变量之间关系的另一种方法,它的显著特点是非常直观。不足之处是所画的图象是近似的、局部的,通过观察或由图象所确定的因变量的值往往是不准确的。表示的步骤是:①列表:列表给出自变量与因变量的一些特殊的对应值。一般给出的数越多,画出的图象越精确。②描点:在用图象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时,通常用水平方向的数轴(横轴或x轴)上的点来表示自变量,用竖直方向的数轴(纵轴或y轴)上的点来表示因变量。③连线: 按照自变量从小到大的顺序,用平滑的曲线把所描的各点连结起来。 3.理解图像:a.认真理解图象的含义,注意选择一个能反映题意的图象;b.从横轴和纵轴的实际意义理解图象上特殊点的含义(坐标),特别是图像的起点、拐点、交点 4.事物变化趋势的描述 对事物变化趋势的描述一般有两种: (1)随着自变量x的逐渐增加(大),因变量y逐渐增加(大)(或者用函数语言描述也可:因变量y随着自变量x的增加(大)而增加(大)); (2)随着自变量x的逐渐增加(大),因变量y逐渐减小(或者用函数语言描述也可:因变量y随着自变量x的增加(大)而减小). 注意:如果在整个过程中事物的变化趋势不一样,可以采用分段描述.例如在什么范围内随着自变量x的逐渐增加(大),因变量y逐渐增加(大)等等. 5.估计(或者估算) 对事物的估计(或者估算)有三种: 1.利用事物的变化规律进行估计(或者估算).例如:自变量x每增加一定量,因变量y的变化情况;平均每次(年)的变化情况(平均每次的变化量=(尾数-首数)/次数或相差年数)等等; 2.利用图象:首先根据若干个对应组值,作出相应的图象,再在图象上找到对应的点对应的因变量y的值; 3.利用关系式:首先求出关系式,然后直接代入求值即可. 优缺点比较。 优 点 缺 点 备 注 列表法 对于表中自变量的每一个值可以不通过计算,直接把因变量的值找到,查询时很方便 只能列出部分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对应值,难以反映变量间的变化全貌,而且从表中看不出变量间的对应规律 通常自变量表示在表格的上方,因变量表示在表格的下方 解析法 简明扼要,规范准确 有些变量之间的关系很难或不能用关系式表示,求对应值也需要逐个计算,比较麻烦 通常自变量表示在式子的右边,因变量表示在式子的左边 图象法 形象直观,可以很形象地反映事物变化的全过程,变化的趋势和某些性质(因变量的增减性,点的对称,最大值或最小值)等 图象是近似的,局部的,观察或由图象确定的因变量的值往往是不准确的 通常自变量用水平方向的数轴(横轴)上的点来表示,因变量用竖直方向的数轴(纵轴)上的点来表示 二.位置与坐标 1.平面直角坐标系 在平面内,两条互相垂直且有公共原点的数轴,组成平面直角坐标系。其中,水平的数轴叫做x轴或横轴,取向右为正方向;铅直的数轴叫做y轴或纵轴,取向上为正方向;x轴和y轴统称坐标轴。它们的公共原点O称为直角坐标系的原点;建立了直角坐标系的平面,叫做坐标平面。 2.为了便于描述坐标平面内点的位置,把坐标平面被x轴和y轴分割而成的四个部分,分别叫做第一象限、第二象限、第三象限、第四象限。 注意:x轴和y轴上的点(坐标轴上的点),不属于任何一个象限。 3.点的坐标的概念 对于平面内任意一点P,过点P分别x轴、y轴向作垂线,垂足在上x轴、y轴对应的数a,b分别叫做点P的横坐标、纵坐标,有序数对(a,b)叫做点P的坐标。 点的坐标用(a,b)表示,其顺序是横坐标在前,纵坐标在后,中间有“,”分开,横、纵坐标的位置不能颠倒。平面内点的坐标是有序实数对,当时,(a,b)和(b,a)是两个不同点的坐标。 平面内点的与有序实数对是一一对应的。 4.不同位置的点的坐标的特征 (1)各象限内点的坐标的特征:点P(x,y)在第一象限 点P(x,y)在第二象限 点P(x,y)在第三象限 点P(x,y)在第四象限 (2)坐标轴上的点的特征 点P(x,y)在x轴上,x为任意实数 点P(x,y)在y轴上,y为任意实数 点P(x,y)既在x轴上,又在y轴上x,y同时为零,即点P坐标为(0,0)即原点 (3)两条坐标轴夹角平分线上点的坐标的特征 点P(x,y)在第一、三象限夹角平分线(直线y=x)上x与y相等 点P(x,y)在第二、四象限夹角平分线上x与y互为相反数 (4)和坐标轴平行的直线上点的坐标的特征 位于平行于x轴的直线上的各点的纵坐标相同。 位于平行于y轴的直线上的各点的横坐标相同。 (5)关于x轴、y轴或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的特征 点P与点p’关于x轴对称横坐标相等,纵坐标互为相反数,即点P(x,y)关于x轴的对称点为P’(x,-y) 点P与点p’关于y轴对称纵坐标相等,横坐标互为相反数,即点P(x,y)关于y轴的对称点为P’(-x,y) 点P与点p’关于原点对称横、纵坐标均互为相反数,即点P(x,y)关于原点的对称点为P’(-x,-y) (6)点到坐标轴及原点的距离 点P(x,y)到坐标轴及原点的距离: (1)点P(x,y)到x轴的距离等于 (2)点P(x,y)到y轴的距离等于 (3)点P(x,y)到原点的距离等于 5.坐标变化与图形变化的规律: 坐标( x , y )的变化 图形的变化 x × a或 y × a 被横向或纵向拉长(压缩)为原来的 a倍 x × a, y × a 放大(缩小)为原来的 a倍 x ×( -1)或 y ×( -1) 关于 y 轴或 x 轴对称 x ×( -1), y ×( -1) 关于原点成中心对称 x +a或 y+ a 沿 x 轴或 y 轴平移 a个单位 x +a, y+ a 沿 x 轴平移 a个单位,再沿 y 轴平移 a个单 三.一次函数 1.函数: 一般地,在某一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与y,如果给定一个x值,相应地就确定了一个y值,那么我们称y是x的函数,其中x是自变量,y是因变量。 2.自变量取值范围 使函数有意义的自变量的取值的全体,叫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一般从整式(取全体实数),分式(分母不为0)、二次根式(被开方数为非负数)、实际意义几方面考虑。 3.函数的三种表示法及其优缺点 (1)关系式(解析)法 两个变量间的函数关系,有时可以用一个含有这两个变量及数字运算符号的等式表示,这种表示法叫做关系式(解析)法。 (2)列表法 把自变量x的一系列值和函数y的对应值列成一个表来表示函数关系,这种表示法叫做列表法。 (3)图象法 用图象表示函数关系的方法叫做图象法。 4.由函数关系式画其图像的一般步骤 (1)列表:列表给出自变量与函数的一些对应值 (2)描点:以表中每对对应值为坐标,在坐标平面内描出相应的点 (3)连线:按照自变量由小到大的顺序,把所描各点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 5.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 (1)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的概念 一般地,若两个变量x,y间的关系可以表示成(k,b为常数,k0)的形式,则称y是x的一次函数(x为自变量,y为因变量)。 特别地,当一次函数中的b=0时(即)(k为常数,k0),称y是x的正比例函数。 (2)一次函数的图像: 所有一次函数的图像都是一条直线 (3)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图像的主要特征: a.图像:一次函数的图像是经过点(0,b)的直线;正比例函数的图像是经过原点(0,0)的直线. b.特征:位置及增减性:一“定”二“看”注意:当b=0时,一次函数变为正比例函数,正比例函数是一次函数的特例。 (4)正比例函数的性质 一般地,正比例函数有下列性质: (1)当k>0时,图像经过第一、三象限,y随x的增大而增大; (2)当k<0时,图像经过第二、四象限,y随x的增大而减小。 (5)一次函数的性质:一般地,一次函数有下列性质: (1)当k>0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 (2)当k<0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 (6)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解析式的确定 确定一个正比例函数,就是要确定正比例函数定义式(k0)中的常数k。确定一个一次函数,需要确定一次函数定义式(k0)中的常数k和b。解这类问题的一般方法是待定系数法。 (7)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 任何一个一元一次方程都可转化为:kx+b=0(k、b为常数,k≠0)的形式.而一次函数解析式形式正是y=kx+b(k、b为常数,k≠0).当函数值为0时,即kx+b=0就与一元一次方程完全相同. 结论:由于任何一元一次方程都可转化为kx+b=0(k、b为常数,k≠0)的形式.所以解一元一次方程可以转化为:当一次函数值为0时,求相应的自变量的值.从图象上看,这相当于已知直线y=kx+b确定它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值. 四.反比例函数 1. 反比例函数定义 a.定义:一般地,如果两个变量x,y之间的对应关系可以表示成(k为常数,)的形式,那么称y是x的反比例函数。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的一切实数,函数值的取值范围是 b.三种表达式: ①(), ②(), ③(定值)() c.用待定系数法求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由于反比例函数()中,只有一个待定系数,因此,只要一组对应值,就可以求出k的值,从而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 2.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a.图像:反比例函数的图像是双曲线,当时,两支曲线分别位于第一、第三象限内;当时,两支曲线分别位于第二、第四象限内。 b.图象作法:反比例的画法分三个步骤:⑴列表;⑵描点;⑶连线。 在作反比例函数的图像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列表时选取的数值宜对称选取; ②列表时选取的数值越多,画的图像越精确; ③连线时,必须根据自变量大小从左至右(或从右至左)用光滑的曲线连接,切忌画成折线; ④画图像时,它的两个分支应全部画出,但切忌将图像与坐标轴相交。 c.性质:(1)图像特点 反比例函数 () 的 符号 图像 性质 ①的取值范围是,y的取值范围是 ②当时,函数图像的两个分支分别在第一、第三象限,在每个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减小。 ①的取值范围是,y的取值范围是 ②当时,函数图像的两个分支分别在第二、第四象限,在每个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增大。 注意:描述函数值的增减情况时,必须指出“在每个象限内……”否则,笼统地说,当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就会与事实不符的矛盾。 (2)增减性:是由反比例函数系数k的符号决定的,反过来,由反比例函数图像(双曲线)的位置和函数的增减性,也可以推断出k的符号。如在第一、第三象限,则可知。 (3)反比例函数()中比例系数k的绝对值的几何意义。 如图所示,过双曲线上任一点P(x,y)分别作x轴、y轴的垂线,E、F分别为垂足, 则 (4)反比例函数()中,越大,双曲线越远离坐标原点;越小,双曲线越靠近坐标原点。 (5)对称性:双曲线是中心对称图形,对称中心是坐标原点;双曲线又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是直线y=x和直线y=-x。x是自变量,y是x的反比例函数;由于反比例函数中自变量函数中自变量,函数值,所以它的图像与x轴、y轴都没有交点,即双曲线的两个分支无限接近坐标轴,但永远达不到坐标轴。 (6)比较大小:数形结合 3.反比例函数的应用 教材第162页7题 11题 五.二次函数 1.概念:一般地,若两个变量x,y之间对应关系可以表示成(、b、c是常数,≠0)的形式,则称y是x的二次函数。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全体实数。在写二次函数的关系式时,一定要寻找两个变量之间的等量关系,列出相应的函数关系式,并确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2. 图像性质: (1)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是一条顶点在原点且关于y轴对称的抛物线。是二次函数的特例,此-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北师大 初中 数学 复习 知识 梳理
咨信网温馨提示: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天****】。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天****】,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天****】。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天****】,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关于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