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心理学考试重点资料讲解.doc
《认知心理学考试重点资料讲解.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认知心理学考试重点资料讲解.doc(18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认知心理学考试重点 精品文档 第一章 认知心理学绪论 1. 什么是认知心理学. 1.1认知心理学的定义 广义:研究人类认知过程的心理学。 狭义:信息加工心理学:运用信息加工的观点,将人脑看作类似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研究信息的获得、存储、转化和运用的全过程。 信息加工系统的一般结构 认知的信息加工模型 1.2认知心理学中的基本问题:信息如何得到处理 举例子 1.2.1自下而上 VS. 自上而下 自下而上的加工(bottom-up processing):人脑对信息的加工处理直接依赖于刺激的特性或外部输入的感觉信息。如,当看英文单词时,视觉系统先确定字母的各个特征,然后将特征结合起来确定字母,字母结合起来再形成单词。 自上而下的加工(top-down processing):人脑对信息的加工处理依赖于人已有的知识结构。如,在看字母顺序颠倒的单词组成的文章时,我们仍然能够对其作出相应的理解。 1.2.2系列加工 VS. 平行加工 系列加工(serial processing):对输入信息一个一个地依次处理。人们通过辨认红色的,方形的,有五角星的,各个特征,最后得出结论是国旗。 平行加工(parallel processing):同时对所有输入的信息进行处理。 1.2.3控制加工 VS. 自动加工 控制性加工(controlled processing):需要意识努力的认知加工。上课时认真听讲 自动化加工(automatic processing):不受人的目的与意图的控制的加工,且是不自觉的。 边吃东西边看电视 3.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3.1 反应时记录法:记录从刺激呈现开始到有机体开始做出反应之间的时间间隔。 3.1.1 减法法: 基本逻辑:复杂任务 — 简单任务=复杂部分的认知过程 最初:确定某个心理加工所需要的时间 目前:探测某种心理加工过程的存在。 3.1.2 加法法 基本逻辑:如果影响某一个加工过程的两种因素分别起作用(具有可加性),那么这两种因素分别作用于不同的加工阶段;如果两种因素相互影响(存在交互作用),那么这两种因素作用于同一个加工阶段。 RT(T1)+RT(T2)=RT(T1+T2) ? 应用:通过对影响因素的相互关系的分析,分离出不同的加工阶段。 3.1.3 开窗实验:可用来直接测量某一个特定加工阶段所需要的时间。 3.1.4 眼动记录法:通过眼动仪记录人在进行某项任务时眼睛的位置、停留时间以及整个过程中眼动的轨迹,推测在该任务下相关的心理过程。 第三章 知觉与模式识别 1知觉 1.1知觉概述 1.1.1知觉的定义 感觉: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检测、接受和表征刺激能量的过程,是对刺激的基本形式的最初体验。 知觉:对信息进行加工、组织和解释过程,从而把感觉信息转化为可理解的、有意义的符号、物体或者事件。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它所得到的的信息,主要是滞留在感觉器官的感受器上的、未经整合的各种具体信息;而知觉则是有组织的信息,它包括对感觉信息的整合并赋予意义。因此,感觉与知觉的最大区别,在于知觉是确定人所接收到的刺激信息并给与它们意义和诠释信息的过程。 1.1.3知觉的特性:(举例子) 整体性: 知觉过程中,人们不是孤立地反映刺激物的个别特性和属性,而是反映事物的整体和关系。 实用性: 在多种可能的结构中,人们总是倾向于将其知觉成一个最简单、最稳定的形状。 理解性:知觉不是被动的登记知觉对象的特点,而是以过去的知识经验为依据,力求对知觉对象做出某种解释。 例子:认不认识的字时认半边。 恒常性: 例子,打开的门和关上的门,我们依然认为它是长方形的门。 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我们的知觉映象在相当程度上仍保持它的稳定性。 选择性: 在通常情况下,人们总是会选择知觉图形中的一部分元素作为对象,而另一部分作为背景。 1.2知觉的格式塔组织原则 接近律:空间上彼此接近的元素容易被知觉成为一个整体。 相似律:视觉上相似的元素容易被知觉成为一个整体。 良好连续:具有良好连续的线段容易被知觉成为一个整体。 封闭律:人们倾向于将各个元素知觉为一个封闭的整体。 共同命运:人们倾向与把运动方向或变化趋势相同的元素知觉成为一个整体。 其他原则:共同领域、特定连接 1.3几种知觉现象 1.3.1深度知觉:察觉距离,把物体知觉为三维的能力。 深度知觉的线索: 单眼线索:单眼肌肉线索(调节)、对象的重叠、相对大小、结构级差、线性透视、空气透视、运动透视、运动视差 双眼线索:双眼肌肉线索(辐合)、双眼视差 1.3.2错觉:知觉对比(大小、长度、亮度、方向)、主观轮廓、不可能图形 关于错觉的解释: 眼动理论、知觉几何图形时眼睛总在沿着图形的轮廓或线条作有规律的扫描运动。当人们扫视图形的某些特定部分时,由于周围轮廓的影响,改变了眼动的方向和范围,造成取样的误差,因而产生错觉。 神经抑制理论、当两个轮廓彼此接近时,网膜内的侧抑制过程改变了由轮廓所刺激的细胞的活动,因而使神经兴奋分布的中心发生变化。结果,人们看到的轮廓发生了相对的位移,引起几何形状和方向的各种错觉。 深度加工和恒常性误用理论人们在知觉三维空间物体的大小时,总把距离估计在内,这是保持物体大小恒常性的重要条件。当人们把知觉三维世界的这一特点,自觉、不自觉地应用于知觉平面物体时,就会引起错觉现象。 1.4知觉理论与知觉加工 1.4.1知觉理论: Gibson的直接知觉理论: 知觉是直接从外界刺激中提取有效信息。 外界环境为我们的知觉提供了所需要所有信息。 长期进化得到的器官是我们能够识别这些有效信息。 知觉过程实时而自发产生。 不需要自上而下的加工。 知觉的认知建构理论: 知觉是多层次的信息加工过程,是一个假设-检验的过程。 知觉是现实的当前刺激与人脑已有的知识、经验、兴趣、爱好相互作用的结果。 知觉是积极的、主动的、有选择的。 知觉的结果是对刺激的一种最好解释。 需要自上而下的加工。 1.4.2知觉的加工: 自下而上的加工 VS. 自上而下的加工 知觉过程包含相互联系的两种加工。 自下而上加工是指由外部刺激开始的加工,通常是说先对较小的知觉单位进行分析,然后再转向较大的知觉单元,经过一系列连续阶段的加工而达到对感觉刺激的解释。 自上而下加工是由有关知觉对象的一般知识开始的加工。由此可以形成期望或对知觉对象的假设。 2.模式识别 2.1模式识别概述 模式(pattern): 广义:刺激的空间组合和时间组合。 狭义:由一组刺激或刺激特性,按照一定的关系构成的一个有结构的整体。(刺激的整体结构) 模式识别(pattern recognition): 运用记忆中已经储存的信息,对当前出现的刺激模式作出有效解释的过程。 2.3模式识别的理论 2.3.1模版匹配理论:Template-matching theory 主要观点:刺激与模版匹配 模版:在长时记忆中存储着与各式各样的外部模式的袖珍复本。 模式识别就是一个将刺激模式所提供的信息与相应的模版进行匹配的过程。 每个模版本身都有一定的意义,因此被识别的模式也就得到了相应的解释。 优点:模型简单直观,易于理解。 问题:需要在记忆中存储海量的模板,不符合经济原则。 认知过程不灵活,无法明确阐释模板匹配的机制。 修正:增加预处理,将刺激按照模板进行标准化。 运用:超市条形码、密码、机读卡 2.3.2原型理论:Prototype theory 主要观点:刺激与原型的近似匹配 原型:头脑中有关某一类客体或刺激模式共有的关键特征的概括性表征。 模式识别是在记忆中找到与当前的刺激模式最近似的原型的过程。 优点:增加了认知的灵活性,减轻了记忆负担。 基本与日常生活经验相符。 问题:理论不够清晰和直观。 2.3.3特征分析理论:Feature analysis theory 主要观点:在模式识别过程中,首先要抽取刺激的有关特征进行分析,并与长时记忆中的各种特征进行比较和匹配,从而用这些特征来描述和建构一个模式。 优点:不用考虑刺激大小、方位等细节,更有适应性。 记忆负担轻。 先分析特征后综合,再识别,具有学习色彩。 拥有神经生理学证据。 符合日常经验。 问题:当两个模式有较多共同特征时,容易混淆。 没有考虑整体加工的问题。 泛魔堂(鬼域模型):Pandemonium 四种鬼:(1)获取物体图像——映像鬼 (2)分析特征——特征鬼 (3)认知事物——认知鬼 (4)决策——决策鬼 优点:把模式识别过程明确地划分成四个功能不用的层次。 问题:没有考虑整体加工的问题。 除了字母和熟悉物品的线条知觉,难以定义生活中众多物品的特征。 2.3.4成分识别理论:Recognition by components theory 主要观点:一个物体的二维视觉图像是由一些简单的成分组成的,这些简单的成分被称为几何离子(Geometrical geon)。 物体是通过确认其组成的几何离子及其相互关系而得到识别的。 2.3.5拓扑理论: 视觉系统的功能具有拓扑性,重视整体性质而忽略局部性质。 视觉加工早期阶段,视觉系统对图形的拓扑性质更敏感。 在模式识别过程中,首先对刺激模式的拓扑特征进行提取。 第四章 注意 1.注意概述 1.1注意的定义: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特点:指向性:心理活动或意识的朝向 集中性:在某一方向上活动的强度和紧张度 1.2注意的功能 选择、维持、整合 1.3注意的稳定性与注意的动摇现象 注意的稳定性:注意在一定时间内保持在某个认识的客体或活动上。 注意的动摇现象:注意在短暂时间内的起伏波动。 1.4注意的分配: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分配到两种或几种不同的对象与活动上。 意义:完成复杂活动的重要条件。 2.选择性注意及其理论模型 2.1研究范式 2.1.1双耳分听任务 2.1.2追随任务 2.2过滤器模型 (Filter model) 提出者:Broadbent,1958 2.2.1主要假设:人的信息加工容量有限。 信息按照“全”或“无”的原则被选择。 对信息的选择取决于刺激的物理性质。 选择过程发生在所有高级信息加工之前。 2.2.2支持过滤器模型的实验证据 Broadbent的双耳分听实验 Cherry的追随实验 2.2.3反对过滤器模型的实验证据 Gray & Wedderburn的双耳分听实验 Treisman的追随实验 2.3衰减模型 (Attenuation model) 提出者:Treisman,1960 2.3.1主要假设:人的信息加工容量有限。 信息按照衰减的方式被过滤。 对信息的选择取决于刺激的物理性质、高级分析水平的状态。 选择过程发生在早期。 2.3.2过滤器模型与衰减模型比较 改进之处:全或无=〉衰减、单一通道=〉多个通道 相同点:人类信息加工系统的容量有限。 过滤器位于意义分析之前,属于知觉水平。 过滤器作用相同——选择信息。 2.4反应选择模型(Response Selection model) 提出者: Deutsch & Deutsch,1963 2.4.1主要假设:所有的信息都可以得到加工。 选择过程发生在后期反应阶段。 对信息的选择取决于刺激的重要性。 2.4.2支持反应选择模型的实验证据:Shiffrin(1974)的辅音识别实验 2.4.3有关争议:Treisman和Geffen(1967)的研究 Moray(1970)的皮肤电反射研究 3.分配性注意与中枢能量理论 3.1研究范式:双作业操作 (Dual-task performance) 让被试同时完成两种作业(主要作业、伴随作业),观察他们的活动业绩。 主要作业对伴随作业的干扰程度,可以作为个体对主要作业注意程度的指标。 3.2中枢能量理论: 个体在完成某项心理操作时,其认知资源(Cognitive resources)或中枢能力(Central capacity)具有一定的限度。 在个体需要同时完成一种以上的作业时,需要把有限的资源有控制地分配到不同的作业中。 不同作业对认知资源的需要不同。 作业绩效与作业的性质、作业之间的关系有关。 3.3单一资源理论(Single resource theory) 提出者: Kahneman,1973 3.3.1主要观点:人的认知资源总量有限。 注意是一种用于完成作业的数量有限的资源。 个体根据资源分配方案有控制地分配注意。 当各个作业所需要的资源总和小于个体的认知资源总量时,即可同时完成多种作业 3.3.2四个影响因素:持久性倾向对容量要求的评价、临时性意向、个体的唤起水平 两种限制:资源限制:作业受到所分配的资源的限制。 材料限制:作业受到任务的低劣质量或不适宜的记忆信息的限制。 3.3.3支持单一资源理论的实验证据:Johnston & Heinz(1978)的双作业实验 Johnson & Wilson(1980)的双耳分听实验 3.3.4单一资源理论的不足:Allport (1972)的双作业任务 3.4多重资源理论(multiple resource theory) 提出者: Allport,Navon & Gopher,1979 3.4.1主要观点:信息加工系统存在多重通道或机制。 每个通道有其自己的容量。 多重资源的分配模式。 3.4.2不足:没有说明多重资源的性质和种类。 忽视中枢机制的调节作用。 作业复杂时,完全不相似的作业也能互相干扰。 4.控制性加工与自动化加工(举例子) 4.1控制性加工:需要注意参与,容量有限,较为灵活,适用于变化的环境。 自动化加工:无需注意,不受控制,没有容量限制,一旦形成就难以改变。 4.2 自动化加工的实验证据 4.2.1 Stroop任务:色词书写颜色与色词名称不一致导致颜色命名的反应时延长。 4.2.2启动作业(Priming task) 启动效应:一个先快速呈现的刺激(启动刺激),会对紧接着出现的第二个刺激(目标刺激)的加工产生影响的现象。 分类:促进、激活作用:正启动 阻碍、抑制作用:负启动 4.2.3视觉搜索作业(Visual search task) 特征整合理论(Treisman & Gelade, 1980) 特征:某个维量(形状、颜色)的一个特定值(三角形、红色)。 客体:一些特征的结合(红色三角形)。 4.3自动化的形成 第五章 记忆的历程与结构 1.记忆概述 1.1记忆的定义:通过识记、保持、再现等方式,在人们的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1.2记忆的分类: 1.3记忆的历程 1.3.1识记——信息的编码:人们获得和巩固个体经验的过程。 影响识记的因素:觉醒状态、意识状态、加工深度、组块 1.3.2保持和遗忘——信息的存储: 遗忘:记忆的内容不能保持或者提取有困难。 遗忘的进程: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先快后慢 影响遗忘的因素:识记材料的性质与数量、学习的程度、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系列位置效应)、识记者的态度 关于遗忘的理论:衰退说,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 干扰说,在学习和回忆间受其他刺激的干扰而遗忘。 前摄干扰:已有旧信息对学习新信息的抑制。 倒摄干扰:学习新信息对已有旧信息回忆的抑制。 压抑说,情绪或动机的压抑作用而引起遗忘。 1.3.3再现——信息的提取与恢复:从记忆库中提取信息的过程。 两种形式:再认、回忆 2.记忆的结构 2.1两种记忆说:核心内容:长时记忆之外存在短时记忆。 记忆二元论:初级记忆:直接记忆,能够忠实再现刚刚知觉到的信息。 次级记忆:间接记忆,对过去曾经知觉过的信息经验的永久保持。 2.2记忆的三级加工模型: 记忆贮存: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记忆过程是一个受控制的加工过程。 三级既是记忆的结构,也反映了记忆加工的过程。 感觉记忆:感觉登记,感觉事件的完全重现,是外界信息进一步加工前的暂时登记。 感觉记忆的特点:依赖编码信息的物理性质,具有鲜明的形象性。 时间短,消失快 容量大 两种感觉记忆:图像记忆:视觉痕迹,持续1/4秒 Sperling(1960)的部分报告法 Averbach和Coriell(1961)的标记报告 声像记忆:听觉痕迹,持续1/4秒~4秒 Moray(1965)的“四耳人”实验 Darwin et al.(1972)的“三耳人”实验 2.3记忆的加工水平说 主要观点:所有的记忆内容都在单一的记忆系统中被处理。 记忆的痕迹是信息加工的副产品,其效果依赖于加工的深度。 较深的处理=较好的记忆效果 加工深度依赖于刺激的性质,可用于加工的时间和加工的任务等。 加工水平说的实验证据 复述有两种形式:保持性复述(Maintenance Rehearsal) 精细复述(Elaborative Rehearsal) 精细复述才能使信息进入长时记忆 记忆的加工水平说的不足 有意义的事件记忆效果更好——没有促进人类对记忆的理解。 由浅至深的不同加工水平是否是一系列的加工阶段? 循环论证 第六章 短时记忆 短时记忆:刺激停止作用之后,没有经过复述而短暂保留的记忆痕迹。 短时记忆(short-term memory)与初级记忆(primary memory)、工作记忆(working memory)、活动记忆(active memory) 功能:信息转换器:将来自感觉记忆的信息转换成为长时记忆中永久存储的一部分。 信息加工器:从长时记忆中提取信息以处理当前的认知活动。 1.容量 1.1容量的大小与单位:7+2组块(Chuck) 组块:将若干较小单位联合成熟悉的、较大单位的信息加工。 实质:对信息的组织和再编码。 意义:增加每一个项目的信息含量、减少短时记忆中的项目数量,提高信息记忆量。 组块与分组(grouping):分组是把时间空间上接近的项目分成一组。 2.信息编码 编码(Encoding):对信息进行转换,使之成为适合记忆系统的形式的加工过程。 代码(Code):经过编码所产生的具体的信息形式。 感觉代码:听觉代码 存在的证据:Conrad(1963,1964)的字母记忆实验 视觉代码 存在的证据:Posner(1967,1969)的字母对判断实验 语义代码:语义代码是一种与感觉通道的特性无关,而与意义有关的抽象代码。 语义代码存在的证据:Wickens(1970,1972,1973)的前摄抑制消除实验 Shulman(1970,1971,1972)的虚假记忆试验 3.信息提取 3.1搜索模型(Sternberg的实验任务) 3.1.1平行搜索VS.系列搜索 平行搜索:测试项目与记忆集中的全部项目同时进行比较。 系列搜索:测试项目与记忆集中的各个项目相继进行比较。 3.1.2从头至尾扫描VS.自我停止扫描 从头至尾扫描:对记忆项目全部顺序检查比较一遍,再做决策。 自我停止扫描:在记忆项目中检查出所要项目后即停止。 3.1.3短时记忆中的信息提取是一个从头至尾扫描的系列搜索过程。 3.2 直通模型 主要观点:可以直接通往所要提取的项目在短时记忆中的位置,进行直接提取。 短时记忆中的每一个项目都有一定的熟悉度或者痕迹强度——熟悉值。 个体有一个内部的判断标准,熟悉值与判断标准的差距越大,反应越快。 3.3 双重模型:将搜索模型和直通模型相结合。 存在两个判断标准:高标准、低标准 高于高标准或者低于低标准可以直通,介于两个标准之间则进行搜索。 标准可变:强调正确性时,高低标准之间差距变大,进行搜索 强调速度时,高低标准之间差距变小,进行直通 4.遗忘:干扰VS.消退 Brown-Peterson Task:短时记忆信息保持短暂,未得到复述,迅速遗忘。 W augh & Norman(1965)的探测法:干扰是导致短时记忆信息遗忘的原因。 长时记忆与知识表征 长时记忆:信息经过充分的和有深度的加工后,在头脑中长时间保留下来的记忆。 记忆的分类: 不同记忆系统的特点小结 内隐记忆:(implicit memory) 过去的经验对个体当前活动的一种无意识的影响。 特点:自动、不需意识参与,个体无法意识到。 外显记忆:(explicit memory) 个体有意识地回忆先前的经验 。 特点:主动、需要意识参与,个体可以意识到。 陈述性记忆(描述性):个人对事物的状态、内容等的描述性事实资料或观点的记忆。 程序性记忆(操作性):个人对自己通过练习后所逐渐获得的技能或操作经验的实践性记忆。 情景记忆:(Episodic memory)根据时空关系对某个事件的记忆。 特点:以个人经历为参照;不稳定,易受干扰;形象而具体,推理能力小。 语义记忆:(Semantic memory)对一般知识和规律的记忆,与特殊的地点和时间无关。 特点:以一般知识为参照;相对稳定,不易受干扰;概括而抽象,推理能力大。 1.表征——信息编码 1.1表征(representation)概述 定义:用于代表客观世界中的、或我们想象中的事物的一组概念、标记和符号。 分类:外部表征和内部表征(事物在头脑中的表征) 1.2表象代码:表象代码是指在人脑中存储的关于具体事物或事件的形象。 视觉表象存在的证据:Frost(1972)的图片记忆实验 听觉表象存在的证据:Nelson和Rothbart的听觉表象实验 1.3命题代码:命题是一种意义或观点的单元。命题可用语言来表述,但命题本身并不是句子,而是事物的抽象表征或反映事物情况的思想,一种心理上的非语言形式。 语义代码的实验证据:Grossman & Eagle(1970)的单词再认实验 Mandler & Ritchey (1977)的图片再认实验 2.保持——信息的存储(了解观点、模型之间的相同不同之处、特点) 2.1层次网络模型:Collins & Quillian(1969)提出的第一个语义记忆模型 2.1.1模型的结构与主要观点: 主要观点:相关概念以逻辑关系进行组织,形成一个有层次的网络系统。 概念及其特征按照逻辑关系分级存储。 信息的提取沿连线搜索。 2.1.2模型的验证:范畴大小效应:当一个项目所属范畴的成员数目较少时,判断较快。 2.1.3模型的不足:熟悉性效应:对较熟悉的命题判断较快。 典型性效应:对一个范畴典型成员的判断要快于非典型成员的判断。 否定判断:肯定判断同一范畴两个成员比否定判断不同范畴的两个成员需要花费更长的时间。 2.1.4模型小结:概念的组织基于逻辑的上下级关系,而不是依据人类的心理现实。 特征的分级存储,节约了存储空间,增加了信息提取时间。 2.2激活扩散模型:Collins & Loftus(1975)提出 2.2.1模型的结构与主要观点: 主要观点:相关概念根据彼此之间语义联系的紧密程度进行组织。 一个概念的激活将依赖于各个概念间的连接强度向周围的概念扩散。 概念特征并不分级存储,可重复存储。 2.2.2模型的加工过程:激活和扩散 激活的数量有限,随着扩散而减弱 连线强度依赖于使用频率 连线的性质:肯定/否定 总体评价:搜索过程+决策过程 2.2.3模型的验证: 启动效应:先前的加工活动对随后的加工活动所起的促进或阻碍的作用。 2.2.4模型小结:激活扩散模型是对层次网络模型的修正 2.3特征比较模型:Smith, Shoben & Rips(1974) 2.3.1模型的主要观点:概念在语义记忆中由两类属性或者特征进行表征 对命题的判断通过对特征的比较来实现。 定义性特征:定义一个概念所必需、所有成员共同具有的本质特征。 特异性特征:不是定义一个概念所必需的,但具有一定描述功能的偶然的、非本质的特征。 2.3.2两阶段加工过程:阶段一:对两个概念的所有特征进行总体比较,确定相同程度。 阶段二:对所有定义性特征进行比较。 2.3.3模型小结:可解释多种现象、强调加工过程而不是信息的组织结构。 如何区分定义性特征与特异性特征?主语与宾语的顺序问题? 2.4人类联想模型:Anderson & Bower(1973) 2.4.1记忆网络结构中的基本表征单元不是单一的概念,而是概念联结形成的命题。 主要观点:概念按照命题结构组织起来,具有网络性质,形成命题树。 命题树可以把多个命题进行有机结合,形成一个更复杂的命题树。 长时记忆是一个庞大的命题树网络。 既可表征语义记忆,也可表征情景记忆。 2.4.2五种联想:背景—事实、时间—地点、主语—谓语、关系—宾语、概念—实例 几种联想的恰当结合,形成一个命题。 2.4.3四阶段操作过程:阶段一:输入 阶段二:分析得到命题树 阶段三:在长时记忆中搜索 阶段四:将输入的命题树与长时记忆中的命题树进行匹配。 3.再现——信息的提取与恢复 3.1长时记忆中信息遗忘的性质与理论:遗忘,不过是信息提取的失败! 证据:癫痫病人在手术中电刺激下的回忆(Penfield, 1959) Nelson(1971)的再学习实验 3.2长时记忆中信息的提取 3.2.1提取系统的性质 3.2.1.1提取需要重新激活 阶段一:短暂激活所有相关的概念。 阶段二:目标概念激活占优,干扰概念的激活消退(或被压抑)。 3.2.1.2提取是信息的重新建构 信息并非精确复制或简单的直接提取,而是经过了推理重新建构。 提取的信息≠识记的信息 =根据一定的图式改造了的信息 (图式:对过去知识或经验的有组织的抽象表征结构。) (图式的种类:框架(Frame):关于物质客体的典型结构的图式 脚本 (Script):关于事件的典型程序的图式) 证据:Bartlett(1932)“魔鬼之战”的系列复述实验 Carmickael的图形记忆扭曲实验 交通事故录像实验 创伤情境中的记忆 3.2.2线索提取 3.2.2.1线索提取与提取线索 提取线索:记忆检索时用以达到目标表征的任何刺激。 线索提取:利用线索进行的提取就是线索提取。 3.2.2.2影响因素 状态依存性回忆(State-dependent recall) 回忆者的内部状态:情绪状态实验 身体姿势实验 情境依存性回忆(Context-dependent recall) 外部情境:潜水员实验 学习房间实验 第八章 表象 1.表象概述 1.1 表象(Mental image):对当前不存在的物体的一种心理表征; 是事物不在面前时,人们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 表象在知觉的基础上产生,但不如知觉完整、稳定、鲜明。 1.2 表象的分类: 感觉通道:视觉表象、听觉表象、运动表象 创造性程度:记忆表象:过去经历过的客观事物的简单形象再现。 想象表象:对记忆表象中的事物形象进行加工组合所产生的新形象。 2.表象的特点 2.1 模拟性:表象类似于客观世界中的真实事物; 对表象的加工类似于知觉真实物体时的信息加工。 心理扫描实验(Mental Scanning) 基本任务:要求被试构成一个视觉表象并加以审视,如同用眼睛扫描,以确定其中的客体或其空间特点,记录所需的时间。 距离效应:心理表象中两个物体之间的距离越大,从一个物体心理扫描到另一个物体所需要的时间越长。 大小效应:对主观表象较小的客体的某一特征进行判断,要难于主观表象较大的客体。 2.2 抽象性:表象是多次知觉的结果,它不反映事物的个别特点,而是反映事物的大体轮廓和主要特征,是关于某个事物或者某类事物的概括形象。 2.3 可操作性:表象作为人的一种知识表征,人可以在头脑中操作或控制表象,进行各种认知加工。 心理旋转(Mental Rotation ):单凭心理运作,不靠实际操作,将知觉的对象予以旋转,从而获得正确知觉经验的心理过程。 客体的心理旋转 字符的心理旋转 3.关于表象的理论模型 3.1双重代码理论:也叫“独立代码理论”,Paivio,1975 基本假设:两种代码系统:言语+表象 表象和言语是两种可供选择的代码系统或符号表征的方式,是加工非语言信息和语言信息的两个独立的表征系统。 3.1.1言语系统与表象系统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结。 独立性:两个系统在功能上相互独立,一个系统的加工活动并不以依赖于另一个系统。 相互联结:一个系统的活动能够引起另一个系统的活动。 相加效应(Additive effect):如果某个符号(语言或图像)既进行了言语加工又进行了表象加工,则其保持强度等于两个系统单独活动时所产生的保持强度之和。 3.1.2两个系统中存在三种加工水平。 表征水平:语言和非语言分别激活言语系统或表象系统中相应的表征。 关联水平:一个系统中的符号表征激活另一个系统中相应的表征。 联想水平:表象表征系统或言语表征系统内部的联想性连接。 3.1.3表象表征与言语表征具有不同的性质。 3.1.4两个系统将它们的单元组成高级结构的方式不同。 表象系统以同时性或空间平行的方式表征信息。 言语系统按系列形式组织成高层次的结构。 第九章 语言 1.语言概述 1.1语言与言语 语言: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是由基本词汇(形、音、义)和语法规则构成的一种复杂的符号系统。 言语:个体运用语言与其他社会成员,借助口头语或书面语进行交际的活动过程。 1.2言语的特点:创造性、结构性、意义性、指代性、人际性 1.3语言的结构 音素:每种语言中表征声音信息的最小单位。 词素:每种语言中表征意义信息的最小单位。 2.语句的加工 2.1短语结构 短语结构语法(Phrase Structure Grammar):一个句子是由许多组成成分构成的,其中最重要的结构是短语。 短语结构心理真实性的证据: 声音位移实验 无意义词串学习实验 2.2转换语法 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 表层结构(surface structure ):人对客观事物认知内容的表达。 一般指句子的形式,并可逐层分析至短语结构。 深层结构(deep structure):人对客观事物认识的内容。是与句子意义密切相关的抽象表征,是存储在长时记忆中的概念与规则。 句子的意义。 生成转换规则 转换规则的心理真实性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认知 心理学 考试 重点 资料 讲解
咨信网温馨提示: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精***】。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精***】,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精***】。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精***】,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关于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