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中国古代史.doc
《高中历史-中国古代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中国古代史.doc(14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中国史 第一篇 中国古代史 第一章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必修一 P4) ㈠夏朝:“家天下”制度由夏朝开始,宗族关系从此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 ㈡商朝:商代贵族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神权与王权结合。 ㈢西周: 1.分封制 ⑴目的:加强和巩固周朝统治。 ⑵内容:①分封对象:王族:鲁、燕、晋、吴等国。功臣:齐。先代贵族:宋(商朝后裔)。 ②诸侯权利与义务: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服从周王命令,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等。 ⑶作用:积极: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巩固统治,扩大疆域。 局限:造成周后期诸侯割据争霸,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社会动荡。 ⑷分封制会走向崩溃原因: ①受封诸侯有很大的权力和独立性,便利了其势力的增长; ②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诸侯国力量增强,彼此进行争霸战争; ③随着时间的推移,血缘关系疏远。 2.宗法制(西周政治制度核心) ⑴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维护奴隶主统治。 ⑵实质:按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系政治联系的制度。 ⑶内容:①周天子以嫡长子世代继承最高执政权力,其余诸子分封为诸侯,形成“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级。 ②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最大特点);大宗和小宗具有相对性;血缘关系和政治关系相结合,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 ⑷作用:保证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影响深远,宗法观念成为传统思想的内容之一。(家谱、祭祀)。 3.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 ①神权与王权结合; ②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③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必修一 P8) (一)秦朝 1秦统一中国及开疆扩土: ①攻灭六国:前230年到前221年,秦先后攻灭韩、赵、魏、楚、燕、齐,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 ②北击匈奴:前215年,秦派蒙恬北击匈奴,收复河套地区;筑长城和直道,加强北部边防。 ③统一岭南:南征百越,修灵渠,设四郡(闽中郡、南海郡、桂林郡、象郡)。 ④控制西南夷:开辟五尺道,这是该地区进入中原统一政权的开始。 2秦统一意义: ①秦朝在平定六国的基础上,扩大了统一帝国的规模,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②结束战乱,使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 3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中央:①皇帝制度(皇权至高无上。) ②三公九卿制(分权、制约、丞相权重) 三公:丞相(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太尉(主管军事)。 意义:三者互不统属,都对皇帝负责,国家大权都集中到皇帝身上。 地方:郡县制:中央垂直管理地方,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官僚政治代替贵族政治。 4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影响: 积极:①为维护大一统提供了条件。 ②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 ③奠定了两千多年的古代政治基本格局。 消极:①大大加强了统治力量,容易形成随意行政和行政专断。 ②使人民处境日趋恶劣。 ③阻碍资本主义因素成长。 (二)汉朝(汉承秦制)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中央:皇帝制、三公九卿制、中朝制。 地方:①西汉初年,郡国并存,后逐步消灭地方割据势力,巩固统一。 ②汉武帝将全国分为13州,州作为监察区,设州刺史一名进行监察。 (三)分封制和郡县制比较 分封制 郡县制 基础不同 血缘关系 地域 与中央政府的关系(最大不同) 被分封诸侯具很强的独立性,封位世袭 中央政府属下的地方行政机构,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任免 影响 易形成割据势力 利于维护国家统一 特点 贵族政治 官僚政治 三、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和强化(必修一 P12) 1汉代至宋代分割相权的主要措施 汉代:①汉武帝频繁更换丞相。 ②中朝制:汉武帝首创中朝制,从身份低微的士人中破格选用人才,参与国家政治的决策,参议要政,皇帝直接任命和指挥的高级将领也参与机要,形成“中朝”,与丞相、御史大夫等官僚机构组成的“外朝”相对应。 唐代:三省六部制:中书省(草拟)、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并在门下省设政事堂,凡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官员,身份也等同于宰相。相权有所分散。 作用:三分相权,各部既相互合作,又相互牵制和监督,既保证君权独尊又提高行政效率。 宋代: ①增设“参知政事”作为副丞相。 ②设枢密院,管军事,长官为枢密使。 ③设三司,管财政,长官为三司使。 影响:宋朝主要削弱和分割了相权,形成行政、军事、财政三权分立,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2古代中国的监察制度 秦代:中央是御史大夫,郡是御监史。 汉代:中央是御史大夫;地方是州刺史。 唐代:御史台,监御史定期到京都各监狱视察执法情况。 宋代:提点刑狱司,专职监察刑狱。 元代:御史台,由监察御史复按人命重案。 清代:都察院是最高监察机构,负责行政监察、司法监察和财政审计。 3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 (1)演变过程: “世官制”—— “察举制”——科举制”。 (2)评价: ①世官制:将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由贵族子弟继承祖上权位。 评价:官吏来源被贵族垄断,不利于人才选拔。 ②察举制:由官吏察访合适的人才向中央推荐予以任用的选官制度。 评价:这种制度以官举士,权操于上,百姓不得参与,民意无从体现。 ③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察举制发展成为九品中正制。地方行政部门设置“中正”,对当地人物进行德才评定,分成九个等级,作为授官的依据。 评价:比“察举制”有所完善,但仍是以官举士,民意难以真正体现。 ④科举制:考试选官的制度,隋朝创始,唐朝完善。 评价: 积极:(1)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扩大了选官范围,扩大了统治阶级的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 (2)有利于提高行政官员的素养,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3)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促成比较广泛、持久的读书风尚; (4)一定意义上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 局限:(1)考试科目及内容大都不出儒学经义的范围,特别是明清八股取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的读书人; (2)导致中国古代专心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 (3)儒学因此而荣,同时也成为执政者奴化臣民的工具; (4)是最高统治者诱导、控制读书人的手段。 4古代地方管理制度 (1)元代行省制 元代开创行省制度,全国分设十个行省,另设两个单列行政区:中书省直辖的“腹里”;宣政院(管辖西藏和青海地区)。 中央与地方关系: ①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②军政要务必须呈报枢密院; ③没有中央的诏旨,行省官员既更改赋税征收制度,也不得调动军队; ④行省官员要定期觐见皇帝,向皇帝述职。 意义:是中国省制的开端,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调整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加强中央集权。 唐代:羁縻府州制:其部落首领列置州县;以部落首领为都督、刺史,子孙世袭;不编户籍,不上贡赋;通常由都督府节制。 (2)历代地方行政区划沿革表 朝代 地方行政区 秦汉 郡、县二级 魏晋 州、郡、县三级 隋 州、县二级 唐 道、州、县三级 宋 路、州、县三级 元 省、路、府、州、县五级 明 省、府、县三级 清 省、道、府、县四级 民国 省、道、县三级 现代 省、市、县三级 四、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必修一 P17) 1内阁制度的形成 背景: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导致皇帝政务繁忙的弊端。 设立: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制,以内阁作为皇帝处理政务的助理机构。 弊端:①内阁职权范围不明朗,不能正式统帅六部百司。 ②宦官参政,妨碍阁权,甚至控制内阁,导致明朝政治日益黑暗。 2军机处 设立:清雍正年间,始设军机房,不久改为军机处。 目的:为适应西北军务需要(直接目的);加强皇权(根本目的)。 特点:机构简单,人员精干,有官无吏,地处内廷,外界干扰少,办事效率高。 意义:提高行政效率,加强皇权,是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标志。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特点: 中央: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被削弱。 地方:地方权力不断被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第二节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必修二 P4) 1.古代中国农耕技术发展(“刀耕火种”—— 铁犁牛耕) 原始时代:“刀耕火种”。 春秋战国:铁犁牛耕,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汉代:①牛耕逐渐普及全国(二牛抬杠 一牛挽犁<东汉>)。 ②铁制农具发展(曲柄锄、大镰);播种工具——楼车。 唐代:发明曲辕犁(可控制耕土深浅),耕犁基本定型。 2.古代中国水利及灌溉工具发展 五帝时代:大禹治水 战国:李冰——都江堰工程,郑国——郑国渠 汉代:关中农民创造“井渠”。 东汉:王景治黄河。 隋唐五代:立井水车(北方)、筒车(南方) 宋:水转翻车 明清:风力水车 3.古代中国的耕地制度 ⑴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公社成员集体耕种,平均消费。 ⑵奴隶社会(夏商周):土地归国家所有,实行井田制。 ①发展过程:开始实行(商)——盛行(西周)——瓦解(春秋)——废除(战国)。 ②瓦解及原因: 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这种生产方式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许多私田出现;战争频繁,劳动力减少;鲁国等进行税制改革,促使土地逐步由国有向私有转变,逐步形成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剥削方式,井田制逐步瓦解。 ⑶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 ①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先后进行了变法运动。封建制度最终在各国确立起来。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②封建土地所有制特点:土地权和劳动者分离。 ③均田制(北魏至唐中期) 目的: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 主要内容:北魏时,国家将掌握的土地实行分配,给农民一定数量的田地;百姓缴纳一定数量的租税,服徭役和兵役。隋代和唐代前期推迟了服役的年龄,甚至可输绢代役。 意义:中国古代一项比较完备重要的封建土地制度;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 北方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开垦的荒地增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促进农业的发展。 瓦解原因:土地兼并严重和土地买卖的频繁。 4.土地兼并 危害:①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因为自耕农是国 家各种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土地兼并导致自耕农大量破产,使国家丧失收入来源。 ②引起社会动荡不安。土地兼并的膨胀导致地方豪强势力壮大,影响到中央集权的加强;也会导致阶级矛盾激化,引发农民起义 根源:封建土地私有制和土地买卖制度的存在。 5.古代农业发展有利条件: ①春秋战国,铁农具的出现和逐步普及,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农业成为可能,使个体劳动者具备了单门独户经营农业的能力。 ②铁犁牛耕的普及、水利技术的进步,生产技术的提高,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③小农经济之下,农民不同程度地拥有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拥有一定的生产自主权,能支配一部分劳动产品,具有生产积极性。 ④小农经济规模小,促使农民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促进精耕细作的农业的发展。 ⑤封建政府为保证财源,明智的统治者大都采取重农政策。 6.古代农业发展不利条件: 主要:泰半之赋(赋税沉重);沉重的力役(徭役沉重);贫者无立锥之地(土地兼并严重)。 其他: ①小农经济规模小、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抗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十分薄弱。 ②农业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顽固地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 ③封建政府统治的腐朽及社会的动荡。 6.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主要特征: 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分散性); ②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 ③生产是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封闭性)。 ④阻碍技术进步和生产发展(落后性) ⑤易受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的影响(脆弱性) 7.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 ①小农经济(自然经济)成为农业生产的基本形态 ②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水利工程发达,注重精耕细作,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农业技术 ③小农是国家赋税和徭役的主要承担者 ④国家为稳定小农,大都采取了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 二、古代中国的手工经济(必修二 P10) 春秋战国时期,逐步形成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主要)三种经营形态。 经营形态 管理方式 产品 流通方式 官营手工业 政府直接经营集中、大作坊 武器军用品和官府贵族生活用品 不在市场流通 民营手工业 民间私人自主经营 民间消费的产品 在市场流通 家庭手工业 农户的副业 供自己消费和纳税的产品 剩余部分出售 1—1.纺织业发展: 新石器时代:纺织技术萌芽。(材料:麻、葛;地区:黄河流域、长江流域) 商代:商代有负责指导桑蚕生产的专职官员,“妇功”成为“国有六职”之一。 汉代:纺织技术高超(素纱襌衣),通过丝绸之路行销欧洲,中国被称为“丝国”。 唐代:私营纺织作坊兴起,官营纺织业也有相当大的规模(规模大、分工细)。 宋代:棉花种植及棉纺技术已经推广到闽、粤地区,纺织工艺水平有所提高。 元代:黄道婆革新纺织工艺,棉布逐渐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 明代:以生产商品为目的的纺织业兴起,苏州等地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机户、机工)。 1—2古代中国纺织业发展主要特点 ①从原料看:葛纺织业---丝织业---棉纺织业。 ②从经营形态看:官营、私营、家庭(田庄)。 ③从发展程度看:分布广、分工细、品种多、技艺高。 ④从发展趋势看:是中国最早产生资本主义萌芽的行业。 2.冶金技术的发展: 新石器时代:铜器出现(小件工具;地区:黄河流域) 商周时期:商周时期,青铜器的铸造工艺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春秋时期:人工冶铁开始。 战国时期:炼钢和淬火工艺有所发展。 汉代:汉武帝时代推行鉄盐官营制度,开始用煤炭做燃料,供风形式也发生革命性变化 自然鼓风——人力皮囊鼓风——蓄力鼓风——水力鼓风(东汉杜诗发明水排)。 南北朝:灌钢法发明。 北宋:有煤做燃料的记载。 3.陶瓷业发展: 新石器时代:彩陶表现出相当高的工艺水平。(山东龙山文化的蛋壳黑陶) 商代到东汉:由陶向瓷过度。 东汉:青瓷 南北朝:白瓷。 唐代:陶业:唐三彩。 瓷业:制瓷业已经纺织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越窑青瓷、刑窑白瓷); 长沙铜官窑首创釉下彩绘。 宋代:五大名窑:河北定窑、和南钧窑、江西景德镇窑、浙江龙泉窑、山西耀州窑。 元代:青花瓷。 明代:五彩瓷。 清代:发明粉彩瓷器工艺和珐琅瓷。 (康熙、雍正)。 4.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①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技术先进,长期领先世界。 ②多种经营模式长期并存。指的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同时存在。 ③官营手工业规模巨大、行业众多、分工细致、组织严密、管理完善、工艺超群。长期占据主导地位。 ④明清时期,私营手工业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⑤“男耕女织”式的家庭手工业成为了农业经济的一种重要副业。 三、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必修二 P17) 1富商大贾周流天下 远古时代:出现早期的商业交换。 商代:商业有了初步发展。 西周:贝骨和铜币(早期货币)流通。 春秋战国:商业得到良好发展,出现商业中心。 汉代:①乡村商运活跃,但没有专门市场。 ②商运活跃,已开通海外丝绸之路。 唐代:商旅来往频繁(政治上的统一,大运河的开通)。 宋代:①宋元时期,商业空前繁荣,海外商运发展迅速,中国商品远销东亚、南亚、西亚及东欧、北非地区。 ②交子(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出现在益州(今四川等地)。 明清:会馆、商帮出现(晋商、徽商势力最为强大)。 2“市”的发展 秦代: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当面交易。 汉代:有专门管理机构,市内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市、坊界限分明。 南北朝:“草市”形成,政府设“草市尉”进行管理。 唐代;“草市”演变为地方商业中心;“夜市”繁荣。 宋代:①市突破了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②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直接监管。 ③宋代草市已具备比较完善的饮食服务设施。 ④形成商业街;⑤有夜市、晓市和庙会。 明清:商业区繁华。 3.商业都会的崛起 战国:商业城市开始兴起。 汉代:长安和“五都”(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以“市”为标志的全国商业中心形成。 唐代:长安、洛阳、扬州、杭州、湖州。 宋代:汴京、临安。 清代:苏州、四大名镇:汉口镇、佛山镇、朱仙镇、景德镇。 4.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1)商业市场形式多样:如夜市、晓市和草市等 (2)城市商业经济发达 (3)丝绸之路和陶瓷之路为主要渠道的对外贸易发达,构成了古代商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促成沿海港口城市走向兴盛; (4)商人群体活跃:如晋商和徽商等 (5)商业长期受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 四、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必修二 P22) 1.重农抑商政策: (1)含义:又叫“重本期末”,主张重视农业而限制打击工商业的经济思想。 (2)来历:开始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历代封建王朝沿用。 (3)目的:①为了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直接目的) ②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巩固封建统治。(根本目的) ③可以安定人心。 (4)重农抑商政策影响: 积极:①重视农业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 ②有利于加强对农民的剥削和控制,进而保障国家的安全,维护统治阶级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基础; ②有利于打击富商,发展官营商业,加强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消极:①防碍工商业的发展,强化了自然经济,使之迟迟难以瓦解。 ②使社会经济受到了压抑,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阻碍了新的生产方式的萌芽和发展。 2海禁政策及其影响: 海禁政策:明清王朝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人到中国贸易的政策。 原因:①直接原因:防范人民反抗,巩固封建统治秩序。 ②客观原因:防范西方殖民主义入侵。 ③根本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决定了对外很少有需求。 ④统治者原因:以天朝上国自居。 影响:(1)从暂时、局部来看,在一定程度上也抵制了西方殖民侵略; (2)从长远、全局来看, 扼杀了对外贸易推动经济进步的可能性,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导致中国落伍于世界。 3.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明清王朝压制工商业以及闭关锁国的政策,是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 第三节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百家争鸣(必修三 P4)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标志着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枝繁叶茂的时期。 ㈠儒家 1孔子 思想观:仁、礼、中庸(基本政治主张) ①礼是立国立身的基础。 评价:孔子推崇周礼,恢复周礼,实质是维护奴隶社会的规范制度,违背历史潮流,体现了思想保守的方面;追求统一安定、和谐有序的社会局面,使人们生活安定,有积极意义。 ②仁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 评价:有助于调解与和谐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抑制统治者的暴政,缓和矛盾;具有古典人道主义性质,体现民本思想;仁爱有等级(局限)。 ③中庸:协调礼和仁的方法。达到中庸的方法:“和而不同”。 政治观:主张“为政以德,反对苛政。 宇宙观: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主张把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第一位。 教育观:(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他开创私学,改变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 教育对象:有教无类;教育目标:“成人”、“君子”;教育方法:因材施教、言传身教;教育内容:六经。 2孟子(亚圣): ①仁政:提出“政在得民”,反对苛政. ②民本:提出“民贵君轻”. ③伦理观:主张“性本善”. 评价: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家思想。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促进生产发展,具有进步意义,影响深远。 3荀子:①政治:主张“仁义” ②思想观:主张“性本恶” 、“君舟民水”、“礼” ③哲学:“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等唯物思想 ㈡道家: 1老子(李耳): ①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社会。 ②哲学:核心“道”;事物具有相反的两方面、“弱者道之用”(朴素辩证法) 评价:①哲学思想:探索宇宙起源和演变;对中国文化产生深远影响。 ②政治主张:消极悲观的态度 2庄子: ①把“道”作为世界的最高原则,强调事物自生自化 ②提出了“齐物”的观点,即齐一万物,任何事物本质上相同,没有区别。 ③提出了“逍遥”的人生哲学,即对事物变化采取旁观、超然的态度。 ④认为天与人“不相胜”,人必需服从自然规律。 ⑤他在文学艺术上,如寓言、散文上有深邃的哲理智慧和神奇浪漫主义风格,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㈢墨家: 墨子:核心思想:“兼相爱、交相利” 。 主张; 非攻 尚贤 尚同 非乐 非命 节葬 节用 特点:①提倡刻苦简朴的精神。 ②具有苦干和自我牺牲的精神 。 ③讲求实际功利(实用)的精神 。 ㈣法家: 韩非子:集权观:加强君主集权 法治观:厉行赏罚,奖励耕战 改革观:“不期修古,不法常可”(变法革新) 认识论:①遵循客观规律行事;②“参验法”。 发展:汉代以来,独立的法家学派逐渐消失,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学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 作用:为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和秦始皇统一全国奠定理论基础。 ㈤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1)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其中 1)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2)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3)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2)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3)“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㈥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 经济:井田制崩溃,土地私有制发展(铁犁牛耕的出现,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政治:分封制崩溃,诸侯争霸,社会大变革。 阶级关系:“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思想文化: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二、汉代儒学(必修三 P9) 1儒学发展: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原因:①现实需要:汉武帝时期,巩固“大一统”局面,加强专制主义的需要。 ②用人政策:汉武帝起用儒学之士担任官职,以备咨询治国方略。 ③个人发挥: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建议倡导儒学,实践德政,其建议得到采纳。 (2)特点:外儒内法。 (3)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①“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②“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③进一步发挥儒家的仁政思想。 ④主张限田、薄敛、省役 ⑤“三纲五常”,提倡孝道 影响:①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巩固“大一统”局面,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大体定型,以汉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基本形成。 ②结束了各学派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遏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③对思想、文化、教育的重视,推动了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 2儒学教育的官方化和制度化: (1)教育体制: ①中央:汉武帝创办太学,历史上第一次出现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 ②地方:郡国学校,初建地方教育系统。 (2)影响:①太学的建立,是儒学教育官方化的和制度化的标志。 ②郡国学校的建立,初步建立起地方教育系统。 ③带动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有利于文化的传播。 ④打破贵族对官位的垄断,扩大统治基础。 ⑤使儒学进一步得到传播和发展。 ⑥东汉太学生的议政活动(“太学清议”),迫使黑暗政治势力有所收敛。 注:魏晋时期,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进入第二个活跃时期。 三、宋明理学(必修三 P13) 北宋五子开创了理学:程颐和程颢,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认为天理的核心是仁。 1.理学的成熟:南宋朱熹(理论来源:二程+张载) ⑴主张与成就: ①理气关系论:理先于气;理离不开气;万物皆有理,这就是太极(客观唯心主义)。 ②理学的修养论: A. 以本体为基础的关于个人学习、实践的学问。 B.区分教育的两个阶段:小学和大学,强调学习积累、循序渐进。 C.强调仁是人的爱心和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 D.仁者境界不仅是追求精神自由,还应有强烈的社会责任心。 ③社会政治理论:以道统论为依据的社会实践理论。“道统论”、“正君心”。 ④伦理观:把人间的伦理道德和理气论结合起来,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⑤编纂《四书》注解,成为理学的经典著作。 ⑵影响:①朱熹在历史上被誉为一代儒学大师,仅次于孔孟。 ②他的思想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后世六七百年之久。 ③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2.理学的发展——心学 ⑴心学的基本特征: ① 强调学问的目的在于做人,及明白做人的道理,并努力实行。 ② 主张扫除细枝末节,直奔主题。 ⑵陆九渊:南宋人,心学的开创者。 ①核心命题是“心即理也”,意思是本心即天理。 ②反省内心可得天理(“发明本心”),以作为自己安身立命之地。 ⑶王守仁:世称阳明先生,明代人。他建立了系统的心学理论,是心学的集大成者。 ① 人心是世界万物的本源,“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主观唯心主义) ② 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 ⑷意义: ① 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完成。 ② 理学的重心转向了在儒家信仰支配下的生命实践。 3.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异同: ⑴共同点: ①内容相同: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仁”“礼”的思想,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 ②影响相同: A、本质一致,都以纲常伦理来约束社会,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都压制、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B、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都起了积极影响。 ⑵不同点: 1、对世界本原的具体认识不同: 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理”,陆王心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内在的“心”,认为本心是“理”。 2、把握“理”的途径不同: 程朱理学主张用“格物致知”的方法去认识和把握“理”;陆王心学提出,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发明本心、知行合一、致良知)。 4.宋明理学的历史作用: ① 消极——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 ② 积极——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积极作用。 四、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必修三 P18) (1)李贽:①否定儒学正统的权威性, ②认为“理”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 ③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 ④诗文:主张真心 著作:《藏书》、《续藏书》、《焚书》、《续焚书》。 (2)黄宗羲:浙东学派创始人。 主张:①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批判君主专制。 ②提出君臣平等的思想。 ③提出限制君权的主张,认为学校是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 ④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认为工商皆本。 著作:《明夷待访录》。 (3)顾炎武:开清代考据学之先河,和黄宗羲、王夫之一起主张经世致用。 主张:①批判“私天下的君主专制”。 ②提出“众治”的主张(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 ③“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④主张“经世致用”,注重实学。 著作:《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 (4)王夫之:王夫之的哲学思辩代表着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顶峰。 政治思想:①主旨是“循天下之公”。 ②猛烈抨击“孤秦”、“陋宋”:帝王横征暴敛是民生疾苦的根源。 帝王独尊是君臣之道丧失的根源。 法制之弊是政治腐败的根源。 历史观:提出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强调“天地之化日新”。 著作:《船山遗书》。 第四节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一、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必修三 P26) ㈠ 纸的发明: 1.西汉时发明植物纤维纸,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2传播:约12世纪传到欧洲. 3.影响:①在古代四大发明中,纸的发明影响最为久远。 ②对文明和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最为明显。 ③纸在社会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使得信息的记录、传播和继承,都有了革命性的进步。 ㈡ 指南针和定向技术 1战国时期:指南针(司南)发明。 2宋代:指南针运用于广泛航海。 ②北宋: 《武经总要》指南鱼; 《梦溪笔谈》记载制作技术; 应用于航海《萍洲可谈》 ③南宋:《事林广记》指南鱼和指南龟 3传播:12世纪末13世纪初,传到阿拉伯和欧洲各国。 4影响:对军事实践、经济生活、航海意义重大;为新航路开辟提供条件。 ㈢ 火药的发明和使用 1.商周时期:木炭广泛用于冶金实践中。 2.春秋战国:具备制作火药原料的知识(硫磺、硝石)。 3.东汉:硫磺和硝石被列为重要药材,……准备条件。 4.东晋:葛洪《抱扑子·仙药》已经提到“火药”。 5.唐朝中期:有火药配方的记录 6.唐末:火药应用于军事。 7.宋代: 两宋进一步发展,火药箭、火炮、火球等;《武经总要》记录了当时三种火药配方。 8.明代:创造出世界最先进武器。(自动爆炸地雷、水雷和定时炸弹) 9.传播:14世纪传入西欧。 10.影响:①改变人类作战的方式:冷兵器时代进入热兵器时代 ②成为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的重要武器。 ㈣ 印刷术的进步 1隋唐发明雕版印刷术。 (公元868年,雕版印刷的《金刚经》是迄今所知的世界上最早的明确刊印日期的印刷品)。 2北宋毕生发明活字印刷术 3元代王祯成功创制木活字,又发明了转轮字盘。 4明代:中期铜活字的应用。 5清代:《古今图书集成》是用铜活字印制的最大一部书。 6传播:14世纪末,欧洲出现木板印刷的印刷品。(1450年前后德国出现金属活字) 7影响:①提高了印制效率,推进了文化的传播。 ②印刷术传到欧洲,为欧洲走出黑暗的中世纪以及文艺复兴的出现准备了条件。 ㈤ 四大发明对西方影响: 1文化:需要弘扬资产阶级文化——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造纸术和印刷术) 2阶级力量:需要壮大新兴资产阶级力量,打击封建贵族。(火药) 3经济:需要扩大资本主义市场,增加劳动力和资金——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指南针) ㈥ 中西方技术发展不同的原因; 中国:封建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阻碍; 科举制度、重农抑商、闭关锁国等阻碍先进技术发挥作用; 西方: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增长,重商主义,对外扩张等促进了西方科技的进步。 ㈦ 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 1.从世界地位来看:长期走在世界前列(16世纪前),16世纪开始落后于西方 2.从科学思想来看: ①内容方法:强调应用技术,总结实践经验,轻视理论概括和抽象,制约了近代科学的产生 ②使用: ③分布领域:与农业 ④尊重自然,重视人和自然关系 ㈧中国古代科技长期发达并领先世界的原因是什么?(16世纪以前) ①政治:国家长期统一,中央集权巩固,社会稳定 ②经济:发达农耕经济持续发展;生产、生活发展需要 ③对外:明朝中期前,长期实行对外开放,交流频繁 ④教育:中国古代教育发展先进 ⑤主观:中华民族富创造精神和科学家的努力探索 ㈨明清时期科技衰落的原因(未产生近代科技原因) 1、经济:自然经济长期占统治地位,限制了生产力发展,使科技缺乏创新的动力和机制,从根本上阻碍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重农抑商政策) 2、政治:君主专制的加强,封建专制制度日趋腐朽。 3、文化:明清时期的文化专制尤其是八股取士,使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缺乏必要的人才。 4、对外:封建统治者推行的 “闭关锁国”政策,限制了对外交流,阻碍了中国科技的发展。 5、思想:中国“重政轻技”、“重道轻器”的文化传统轻视科技发展 6、科技:科技体系结构不合理,经验性、封闭性,重实用技术,轻视理论提升 7、客观:欧洲科技的迅速发展,中国相对世界落后了。 二、中国的古代艺术(必修三 P31) ㈠出神入化的书法艺术 1中国古代著名书法家 朝代 代表人物 主要成就 秦代 李斯 早期的篆书家。 东晋 王羲之 擅长草书、行书,号称书圣。 唐代 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 创立了楷书中的欧体、颜体、柳体。 怀素、张旭 擅长草书。 北宋 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一说蔡京) 以行书名世,被称为“北宋四大书法家”。 元代 赵孟頫 创立赵体。 明代 文征明、董其昌 明代声誉较高的书法家。 清初 王铎 擅长行书。 郑燮 融楷、隶书、行为一体。 2书法的主要字体及特点: 字体 创立或成熟时间 特点 小篆 创始于秦代。 字体略长,笔画圆匀,富于图案美。 隶书 始于秦朝,成熟并通行于魏汉。 字形结构平衡对称,整齐安定。 草书 起源于汉初,成熟于东晋。 把书法的写意性发挥到极致,变化丰富,奔放跃动。 楷书 形成于汉末。 字形方正,规矩严整。 行书 开始盛行于晋代。 兼有楷书和草书的长处,既工整清晰,又飞洒活泼。 3汉字形体的演变: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 4汉字的演变总趋势:由繁到简,汉字字形、字体逐步规范化、稳定化。 ㈡画中有诗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中国画”( 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三大科)的艺术形式逐渐成熟。 1山水画艺术特点(山水画作为独立的画科,出现于魏晋南北朝,是中国画的精粹): ①以自然风景为主要的描绘内容; ②在题材上,特别讲究布局构图,突破时空限制; ③在艺术风格上,追求的是画面传达出主观情致与神韵,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2文人画艺术特点(文人画是北宋以后中国画的主要艺术形式): ①追求抒情写意风格; ②注重诗意(“画中有诗”); ③在创作上强调个性的表现,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集中体现画家多方面的文化素养。 ㈢京剧(清道光年间形成,1840年前后) 1形成:徽剧于汉剧相互融合,并吸收-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历史 中国 古代史
咨信网温馨提示: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w****g】。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w****g】,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w****g】。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w****g】,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关于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