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奥数教案.doc
《小学六年级奥数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六年级奥数教案.doc(20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小学六年级奥数教案:行程问题 第一讲 行程问题 走路、行车、一个物体的移动,总是要涉及到三个数量: 距离走了多远,行驶多少千米,移动了多少米等等; 速度在单位时间内(例如1小时内)行走或移动的距离; 时间行走或移动所花时间。 这三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下面的公式来表示: 距离=速度×时间 很明显,只要知道其中两个数量,就马上可以求出第三个数量。从数学上说,这是一种最基本的数量关系,在小学的应用题中,这样的数量关系也是最常见的,例如 总量=每个人的数量×人数。 工作量=工作效率×时间。 因此,我们从行程问题入手,掌握一些处理这种数量关系的思路、方法和技巧,就能解其他类似的问题。 当然,行程问题有它独自的特点,在小学的应用题中,行程问题的内容最丰富多彩,饶有趣味。它不仅在小学,而且在中学数学、物理的学习中,也是一个重点内容.因此,我们非常希望大家能学好这一讲,特别是学会对一些问题的思考方法和处理技巧。 这一讲,用5千米/小时表示速度是每小时5千米,用3米/秒表示速度是每秒3米 一、追及与相遇 有两个人同时在行走,一个走得快,一个走得慢,当走得慢的在前,走得快的过了一些时间就能追上他.这就产生了“追及问题"。实质上,要算走得快的人在某一段时间内,比走得慢的人多走的距离,也就是要计算两人走的距离之差.如果设甲走得快,乙走得慢,在相同时间内, 甲走的距离—乙走的距离 = 甲的速度×时间—乙的速度×时间 =(甲的速度-乙的速度)×时间. 通常,“追及问题”要考虑速度差。 例1 小轿车的速度比面包车速度每小时快6千米,小轿车和面包车同时从学校开出,沿着同一路线行驶,小轿车比面包车早10分钟到达城门,当面包车到达城门时,小轿车已离城门9千米,问学校到城门的距离是多少千米? 解:先计算,从学校开出,到面包车到达城门用了多少时间. 此时,小轿车比面包车多走了9千米,而小轿车与面包车的速度差是6千米/小时,因此 所用时间=9÷6=1。5(小时)。 小轿车比面包车早10分钟到达城门,面包车到达时,小轿车离城门9千米,说明小轿车的速度是 面包车速度是 54—6=48(千米/小时)。 城门离学校的距离是 48×1.5=72(千米). 答:学校到城门的距离是72千米。 例2 小张从家到公园,原打算每分种走50米.为了提早10分钟到,他把速度加快,每分钟走75米。问家到公园多远? 解一:可以作为“追及问题”处理。 假设另有一人,比小张早10分钟出发。考虑小张以75米/分钟速度去追赶,追上所需时间是 50 ×10÷(75— 50)= 20(分钟)? 因此,小张走的距离是 75× 20= 1500(米)。 答:从家到公园的距离是1500米。 还有一种不少人采用的方法. 家到公园的距离是 一种解法好不好,首先是“易于思考",其次是“计算方便”.那么你更喜欢哪一种解法呢?对不同的解法进行比较,能逐渐形成符合你思维习惯的解题思路。 例3 一辆自行车在前面以固定的速度行进,有一辆汽车要去追赶。如果速度是30千米/小时,要1小时才能追上;如果速度是 35千米/小时,要 40分钟才能追上。问自行车的速度是多少? 解一:自行车1小时走了 30×1-已超前距离, 自行车40分钟走了 自行车多走20分钟,走了 因此,自行车的速度是 答:自行车速度是20千米/小时。 解二:因为追上所需时间=追上距离÷速度差 1小时与40分钟是3∶2。所以两者的速度差之比是2∶3。请看下面示意图: 马上可看出前一速度差是15。自行车速度是 35- 15= 20(千米/小时). 解二的想法与第二讲中年龄问题思路完全类同。这一解法的好处是,想清楚后,非常便于心算。 例4 上午8点8分,小明骑自行车从家里出发,8分钟后,爸爸骑摩托车去追他,在离家4千米的地方追上了他。然后爸爸立即回家,到家后又立刻回头去追小明,再追上小明的时候,离家恰好是8千米,这时是几点几分? 解:画一张简单的示意图: 图上可以看出,从爸爸第一次追上到第二次追上,小明走了 8—4=4(千米)。 而爸爸骑的距离是 4+ 8= 12(千米)。 这就知道,爸爸骑摩托车的速度是小明骑自行车速度的 12÷4=3(倍).按照这个倍数计算,小明骑8千米,爸爸可以骑行8×3=24(千米). 但事实上,爸爸少用了8分钟,骑行了 4+12=16(千米)。 少骑行24-16=8(千米)。 摩托车的速度是1千米/分,爸爸骑行16千米需要16分钟。 8+8+16=32. 答:这时是8点32分. 下面讲“相遇问题”. 小王从甲地到乙地,小张从乙地到甲地,两人在途中相遇,实质上是小王和小张一起走了甲、乙之间这段距离。如果两人同时出发,那么 甲走的距离+乙走的距离 =甲的速度×时间+乙的速度×时间 =(甲的速度+乙的速度)×时间。 “相遇问题”,常常要考虑两人的速度和。 例5 小张从甲地到乙地步行需要36分钟,小王骑自行车从乙地到甲地需要12分钟.他们同时出发,几分钟后两人相遇? 解:走同样长的距离,小张花费的时间是小王花费时间的 36÷12=3(倍),因此自行车的速度是步行速度的3倍,也可以说,在同一时间内,小王骑车走的距离是小张步行走的距离的3倍。如果把甲地乙地之间的距离分成相等的4段,小王走了3段,小张走了1段,小张花费的时间是 36÷(3+1)=9(分钟). 答:两人在9分钟后相遇. 例6 小张从甲地到乙地,每小时步行5千米,小王从乙地到甲地,每小时步行4千米。两人同时出发,然后在离甲、乙两地的中点1千米的地方相遇,求甲、乙两地间的距离。 解:画一张示意图 离中点1千米的地方是A点,从图上可以看出,小张走了两地距离的一半多1千米,小王走了两地距离的一半少1千米。从出发到相遇,小张比小王多走了2千米 小张比小王每小时多走(5-4)千米,从出发到相遇所用的时间是 2÷(5—4)=2(小时). 因此,甲、乙两地的距离是 (5+ 4)×2=18(千米)。 本题表面的现象是“相遇”,实质上却要考虑“小张比小王多走多少?”岂不是有“追及"的特点吗?对小学的应用题,不要简单地说这是什么问题.重要的是抓住题目的本质,究竟考虑速度差,还是考虑速度和,要针对题目中的条件好好想一想。千万不要“两人面对面"就是“相遇”,“两人一前一后”就是“追及". 请再看一个例子. 例7 甲、乙两车分别从A,B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6小时后相遇于C点。如果甲车速度不变,乙车每小时多行5千米,且两车还从A,B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则相遇地点距C点12千米;如果乙车速度不变,甲车每小时多行5千米,且两车还从A,B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则相遇地点距C点16千米。求A,B两地距离。 解:先画一张行程示意图如下 设乙加速后与甲相遇于D点,甲加速后与乙相遇于E点.同时出发后的相遇时间,是由速度和决定的。不论甲加速,还是乙加速,它们的速度和比原来都增加5千米,因此,不论在D点相遇,还是在E点相遇,所用时间是一样的,这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下面的考虑重点转向速度差。 在同样的时间内,甲如果加速,就到E点,而不加速,只能到 D点.这两点距离是 12+ 16= 28(千米),加速与不加速所形成的速度差是5千米/小时。因此,在D点 (或E点)相遇所用时间是 28÷5= 5。6(小时)。 比C点相遇少用 6-5.6=0.4(小时)。 甲到达D,和到达C点速度是一样的,少用0。4小时,少走12千米,因此甲的速度是 12÷0。4=30(千米/小时). 同样道理,乙的速度是 16÷0。4=40(千米/小时)。 A到 B距离是(30+ 40)×6= 420(千米)。 答: A,B两地距离是 420千米。 很明显,例7不能简单地说成是“相遇问题"。 例8 如图,从A到B是1千米下坡路,从B到C是3千米平路,从C到D是2.5千米上坡路。小张和小王步行,下坡的速度都是6千米/小时,平路速度都是4千米/小时,上坡速度都是2千米/小时。 问:(1)小张和小王分别从A, D同时出发,相向而行,问多少时间后他们相遇? (2)相遇后,两人继续向前走,当某一个人达到终点时,另一人离终点还有多少千米? 解:(1)小张从 A到 B需要 1÷6×60= 10(分钟);小王从 D到 C也是下坡,需要 2。5÷6×60= 25(分钟);当小王到达 C点时,小张已在平路上走了 25-10=15(分钟),走了 因此在 B与 C之间平路上留下 3— 1= 2(千米)由小张和小王共同相向而行,直到相遇,所需时间是 2 ÷(4+ 4)×60= 15(分钟)。 从出发到相遇的时间是 25+ 15= 40 (分钟)。 (2)相遇后,小王再走30分钟平路,到达B点,从B点到 A点需要走 1÷2×60=30分钟,即他再走 60分钟到达终点。 小张走15分钟平路到达D点,45分钟可走 小张离终点还有2。5-1.5=1(千米)。 答:40分钟后小张和小王相遇。小王到达终点时,小张离终点还有1千米。 二、环形路上的行程问题 人在环形路上行走,计算行程距离常常与环形路的周长有关. 例9 小张和小王各以一定速度,在周长为500米的环形跑道上跑步。小王的速度是180米/分. (1)小张和小王同时从同一地点出发,反向跑步,75秒后两人第一次相遇,小张的速度是多少米/分? (2)小张和小王同时从同一点出发,同一方向跑步,小张跑多少圈后才能第一次追上小王? 解:(1 )75秒—1.25分.两人相遇,也就是合起来跑了一个周长的行程.小张的速度是 500÷1。25—180=220(米/分)。 (2)在环形的跑道上,小张要追上小王,就是小张比小王多跑一圈(一个周长),因此需要的时间是 500÷(220—180)=12。5(分)。 220×12。5÷500=5.5(圈). 答:(1)小张的速度是220米/分;(2)小张跑5.5圈后才能追上小王. 例10 如图,A、B是圆的直径的两端,小张在A点,小王在B点同时出发反向行走,他们在C点第一次相遇,C离A点80米;在D点第二次相遇,D点离B点6O米。求这个圆的周长。 解:第一次相遇,两人合起来走了半个周长;第二次相遇,两个人合起来又走了一圈。从出发开始算,两个人合起来走了一周半.因此,第二次相遇时两人合起来所走的行程是第一次相遇时合起来所走的行程的3倍,那么从A到D的距离,应该是从A到C距离的3倍,即A到D是 80×3=240(米)。 240-60=180(米). 180×2=360(米). 答:这个圆的周长是360米。 在一条路上往返行走,与环行路上行走,解题思考时极为类似,因此也归入这一节。 例11 甲村、乙村相距6千米,小张与小王分别从甲、乙两村同时出发,在两村之间往返行走(到达另一村后就马上返回)。在出发后40分钟两人第一次相遇。小王到达甲村后返回,在离甲村2千米的地方两人第二次相遇。问小张和小王的速度各是多少? 解:画示意图如下: 如图,第一次相遇两人共同走了甲、乙两村间距离,第二次相遇两人已共同走了甲、乙两村间距离的3倍,因此所需时间是 40×3÷60=2(小时)。 从图上可以看出从出发至第二次相遇,小张已走了 6×2—2=10(千米)。 小王已走了 6+2=8(千米)。 因此,他们的速度分别是 小张 10÷2=5(千米/小时), 小王 8÷2=4(千米/小时)。 答:小张和小王的速度分别是5千米/小时和4千米/小时。 例12 小张与小王分别从甲、乙两村同时出发,在两村之间往返行走(到达另一村后就马上返回),他们在离甲村3。5千米处第一次相遇,在离乙村2千米处第二次相遇。问他们两人第四次相遇的地点离乙村多远(相遇指迎面相遇)? 解:画示意图如下。 第二次相遇两人已共同走了甲、乙两村距离的3倍,因此张走了 3.5×3=10。5(千米). 从图上可看出,第二次相遇处离乙村2千米。因此,甲、乙两村距离是 10。5-2=8.5(千米). 每次要再相遇,两人就要共同再走甲、乙两村距离2倍的路程。第四次相遇时,两人已共同走了两村距离(3+2+2)倍的行程。其中张走了 3.5×7=24.5(千米), 24.5=8。5+8。5+7.5(千米)。 就知道第四次相遇处,离乙村 8。5—7.5=1(千米)。 答:第四次相遇地点离乙村1千米。 下面仍回到环行路上的问题. 例13 绕湖一周是24千米,小张和小王从湖边某一地点同时出发反向而行.小王以4千米/小时速度每走1小时后休息5分钟;小张以6千米/小时速度每走50分钟后休息10分钟。问:两人出发多少时间第一次相遇? 解:小张的速度是6千米/小时,50分钟走5千米我们可以把他们出发后时间与行程列出下表: 12+15=27比24大,从表上可以看出,他们相遇在出发后2小时10分至3小时15分之间. 出发后2小时10分小张已走了 此时两人相距 24—(8+11)=5(千米)。 由于从此时到相遇已不会再休息,因此共同走完这5千米所需时间是 5÷(4+6)=0。5(小时)。 2小时10分再加上半小时是2小时40分. 答:他们相遇时是出发后2小时40分. 例14 一个圆周长90厘米,3个点把这个圆周分成三等分,3只爬虫A,B,C分别在这3个点上.它们同时出发,按顺时针方向沿着圆周爬行.A的速度是10厘米/秒,B的速度是5厘米/秒,C的速度是3厘米/秒,3只 爬虫出发后多少时间第一次到达同一位置? 解:先考虑B与C这两只爬虫,什么时候能到达同一位置。开始时,它们相差30厘米,每秒钟B能追上C(5-3)厘米0. 30÷(5—3)=15(秒). 因此15秒后B与C到达同一位置.以后再要到达同一位置,B要追上C一圈,也就是追上90厘米,需要 90÷(5-3)=45(秒)。 B与C到达同一位置,出发后的秒数是 15,,105,150,195,…… 再看看A与B什么时候到达同一位置. 第一次是出发后 30÷(10-5)=6(秒), 以后再要到达同一位置是A追上B一圈.需要 90÷(10—5)=18(秒), A与B到达同一位置,出发后的秒数是 6,24,42,,78,96,… 对照两行列出的秒数,就知道出发后60秒3只爬虫到达同一位置. 答:3只爬虫出发后60秒第一次爬到同一位置. 请思考, 3只爬虫第二次到达同一位置是出发后多少秒? 例15 图上正方形ABCD是一条环形公路。已知汽车在AB上的速度是90千米/小时,在BC上的速度是120千米/小时,在CD上的速度是60千米/小时,在DA上的速度是80千米/小时。从CD上一点P,同时反向各发出一辆汽车,它们将在AB中点相遇.如果从PC中点M,同时反向各发出一辆汽车,它们将在AB上一点N处相遇.求 解:两车同时出发至相遇,两车行驶的时间一样多。题中有两个“相遇”,解题过程就是时间的计算.要计算方便,取什么作计算单位是很重要的。 设汽车行驶CD所需时间是1。 根据“走同样距离,时间与速度成反比",可得出 分数计算总不太方便,把这些所需时间都乘以24。这样,汽车行驶CD,BC,AB,AD所需时间分别是24,12,16,18。 从P点同时反向各发一辆车,它们在AB中点相遇.P→D→A与 P→C→B所用时间相等. PC上所需时间—PD上所需时间 =DA所需时间—CB所需时间 =18—12 =6。 而(PC上所需时间+PD上所需时间)是CD上所需时间24。根据“和差”计算得 PC上所需时间是(24+6)÷2=15, PD上所需时间是24—15=9。 现在两辆汽车从M点同时出发反向而行,M→P→D→A→N与M→C→B→N所用时间相等。M是PC中点。P→D→A→N与C→B→N时间相等,就有 BN上所需时间—AN上所需时间 =P→D→A所需时间-CB所需时间 =(9+18)—12 = 15. BN上所需时间+AN上所需时间=AB上所需时间 =16. 立即可求BN上所需时间是15。5,AN所需时间是0。5. 从这一例子可以看出,对要计算的数作一些准备性处理,会使问题变得简单些。 三、稍复杂的问题 在这一节希望读者逐渐掌握以下两个解题技巧: (1)在行程中能设置一个解题需要的点; (2)灵活地运用比例. 例16 小王的步行速度是4。8千米/小时,小张的步行速度是5.4千米/小时,他们两人从甲地到乙地去。小李骑自行车的速度是10。8千米/小时,从乙地到甲地去.他们3人同时出发,在小张与小李相遇后5分钟,小王又与小李相遇。问:小李骑车从乙地到甲地需要多少时间? 解:画一张示意图: 图中A点是小张与小李相遇的地点,图中再设置一个B点,它是张、李两人相遇时小王到达的地点.5分钟后小王与小李相遇,也就是5分钟的时间,小王和小李共同走了B与A之间这段距离,它等于 这段距离也是出发后小张比小王多走的距离,小王与小张的速度差是(5。4—4。8)千米/小时。小张比小王多走这段距离,需要的时间是 1。3÷(5。4-4。8)×60=130(分钟)。 这也是从出发到张、李相遇时已花费的时间.小李的速度10.8千米/小时是小张速度5。4千米/小时的2倍.因此小李从A到甲地需要 130÷2=65(分钟)。 从乙地到甲地需要的时间是 130+65=195(分钟)=3小时15分。 答:小李从乙地到甲地需要3小时15分。 上面的问题有3个人,既有“相遇",又有“追及”,思考时要分几个层次,弄清相互间的关系,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在图中设置一个B点,使我们的思考直观简明些. 例17 小玲和小华姐弟俩正要从公园门口沿马路向东去某地,而他们的家要从公园门口沿马路往西.小华问姐姐:“是先向西回家取了自行车,再骑车向东去,还是直接从公园门口步行向东去快”?姐姐算了一下说:“如果骑车与步行的速度比是4∶1,那么从公园门口到目的地的距离超过2千米时,回家取车才合算。”请推算一下,从公园到他们家的距离是多少米? 解:先画一张示意图 设A是离公园2千米处,设置一个B点,公园离B与公园离家一样远。如果从公园往西走到家,那么用同样多的时间,就能往东走到B点.现在问题就转变成: 骑车从家开始,步行从B点开始,骑车追步行,能在A点或更远处追上步行. 具体计算如下: 不妨设B到A的距离为1个单位,因为骑车速度是步行速度的4倍,所以从家到A的距离是4个单位,从家到B的距离是3个单位。公园到B是1。5个单位。从公园到A是 1+1.5=2.5(单位)。 每个单位是 2000÷2.5=800(米)。 因此,从公园到家的距离是 800×1.5=1200(米). 答:从公园门口到他们家的距离是1200米。 这一例子中,取计算单位给计算带来方便,是值得读者仿照采用的.请再看一例。 例18 快车和慢车分别从A,B两地同时开出,相向而行。经过5小时两车相遇。已知慢车从B到A用了12.5小时,慢车到A停留半小时后返回。快车到B停留1小时后返回.问:两车从第一次相遇到再相遇共需多少时间? 解:画一张示意图: 设C点是第一次相遇处。慢车从B到C用了5小时,从C到A用了12。5-5=7.5(小时)。我们把慢车半小时行程作为1个单位。B到C10个单位,C到A15个单位。慢车每小时走2个单位,快车每小时走3个单位. 有了上面“取单位”准备后,下面很易计算了。 慢车从C到A,再加停留半小时,共8小时。此时快车在何处呢?去掉它在B停留1小时.快车行驶7小时,共行驶3×7=21(单位).从B到C再往前一个单位到D点.离A点15—1=14(单位)。 现在慢车从A,快车从D,同时出发共同行走14单位,相遇所需时间是 14÷(2+3)=2.8(小时)。 慢车从C到A返回行驶至与快车相遇共用了 7。5+0。5+2。8=10.8(小时)。 答:从第一相遇到再相遇共需10小时48分. 例19 一只小船从A地到B地往返一次共用2小时.回来时顺水,比去时的速度每小时多行驶8千米,因此第二小时比第一小时多行驶6千米.求A至B两地距离。 解:1小时是行驶全程的一半时间,因为去时逆水,小船到达不了B地.我们在B之前设置一个C点,是小船逆水行驶1小时到达处.如下图 第二小时比第一小时多行驶的行程,恰好是C至B距离的2倍,它等于6千米,就知C至B是3千米. 为了示意小船顺水速度比逆水速度每小时多行驶8千米,在图中再设置D点,D至C是8千米.也就是D至A顺水行驶时间是1小时。现在就一目了然了。D至B是5千米顺水行驶,与C至B逆水行驶3千米时间一样多.因此 顺水速度∶逆水速度=5∶3。 由于两者速度差是8千米。立即可得出 A至B距离是 12+3=15(千米)。 答:A至B两地距离是15千米. 例20 从甲市到乙市有一条公路,它分成三段.在第一段上,汽车速度是每小时40千米,在第二段上,汽车速度是每小时90千米,在第三段上,汽车速度是每小时50千米。已知第一段公路的长恰好是第三段的2倍。现有两辆汽车分别从甲、乙两市同时出发,相向而行。1小时20分后,在第二段的 解一:画出如下示意图: 当从乙城出发的汽车走完第三段到C时,从甲城出发的汽车走完第一段的 到达D处,这样,D把第一段分成两部分 时20分相当于 因此就知道,汽车在第一段需要 第二段需要 30×3=90(分钟); 甲、乙两市距离是 答:甲、乙两市相距185千米. 把每辆车从出发到相遇所走的行程都分成三段,而两车逐段所用时间都相应地一样.这样通过“所用时间”使各段之间建立了换算关系。这是一种典型的方法。例8、例13也是类似思路,仅仅是问题简单些。 还可以用“比例分配"方法求出各段所用时间。 第一段所用时间∶第三段所用时间=5∶2. 时间一样。 第一段所用时间∶第二段所用时间=5∶9。 因此,三段路程所用时间的比是 5∶9∶2。 汽车走完全程所用时间是 80×2=160(分种). 例21 一辆车从甲地开往乙地.如果车速提高20%,可以比原定时间提前一小时到达;如果以原速行驶120千米后,再将速度提高25%,则可提前40分钟到达。那么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解:设原速度是1. %后,所用时间缩短到原时间的 这是具体地反映:距离固定,时间与速度成反比。 用原速行驶需要 同样道理,车速提高25%,所用时间缩短到原来的 如果一开始就加速25%,可少时间 现在只少了40分钟, 72—40=32(分钟)。 说明有一段路程未加速而没有少这个32分钟,它应是这段路程所用时间 真巧,320-160=160(分钟),原速的行程与加速的行程所用时间一样.因此全程长 答:甲、乙两地相距270千米. 十分有意思,按原速行驶120千米,这一条件只在最后用上。事实上,其他条件已完全确定了“原速”与“加速”两段行程的时间的比例关系,当然也确定了距离的比例关系. 全程长还可以用下面比例式求出,设全程长为x,就有 x∶120=72∶32-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学 六年级 教案
咨信网温馨提示: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精****】。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精****】,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精****】。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精****】,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关于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