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本世纪中叶长期温室气体低排放发展战略.pdf
《中国本世纪中叶长期温室气体低排放发展战略.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本世纪中叶长期温室气体低排放发展战略.pdf(39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1、 中国本世纪中叶长期温室气体 低排放发展战略 目 录 引 言.1 一、应对气候变化与低排放发展.4(一)气候变化是当前全人类面临的严峻威胁.4(二)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政治共识.4(三)绿色低碳转型已成为全球发展的大趋势.5(四)中国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积极贡献.6 二、基本方针和战略愿景.7(一)基本方针.7(二)战略愿景.8(三)技术路径.9 三、战略重点及政策导向.11(一)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11(二)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12(三)建立以低排放为特征的工业体系.12(四)推进绿色低碳城乡建设.14(五)构建低碳综合交通运输体系.16(六)加强非二氧化碳
2、温室气体管控.17(七)推进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18(八)推动低排放技术创新.19(九)形成全民参与行动新局面.20(十)推动气候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21 四、中国推动全球气候治理的理念与主张.22(一)坚持公平合理.22(二)坚持合作共赢.22(三)坚持尊重科学.23(四)坚持信守承诺.23 结语.24 附1:香港特别行政区长期温室气体低排放发展战略.25 附2:澳门特别行政区长期温室气体低排放发展战略.30 1 引 言 气候变化关乎人类生存与发展。工业革命以来的人类活动,特别是发达国家大量消耗化石能源产生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累积排放,是造成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给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
3、家的生态系统安全与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威胁。应对气候变化是人类共同的事业,需要国际社会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下,团结协作、携手应对,坚持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建清洁美丽的地球家园。2020 年全球蔓延的新冠肺炎疫情再一次警示我们,面对重大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的共同挑战,人类需要一场自我革命,世界各国必须保持团结与合作。2015 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第 21 次缔约方大会通过的巴黎协定,确立了将全球温升控制在工业化前水平以上低于 2以内、并努力控制在 1.5以内的长期目标,明确了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长期愿景和制度安排,明确了未来绿色低碳转型的大方向
4、,需要各国携手努力共同落实。中国为巴黎协定的达成、生效和实施作出了历史性、基础性的贡献,积极推动国际海运、航空温室气体减排,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和高度赞赏。2017 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制定中国长期低排放发展战略奠定了主基调。2020 年 9 月 22 日,2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郑重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 2030 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2020 年 12 月 12 日,习近平主席在气候雄心峰会上宣
5、布:到 2030 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 2005 年下降 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 25%左右,森林蓄积量将比 2005 年增加 60 亿立方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 12 亿千瓦以上。这一系列重要宣示不仅为中国的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了方向指引,擘画了宏伟蓝图,也为各国携手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挑战、共同保护好人类地球家园贡献了中国方案,注入了强大动力。在实现碳中和愿景的进程中,中国将坚定不移地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为维护全球生态安全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6、的新发展理念,根据巴黎气候大会相关决定和巴黎协定的有关要求,中国政府基于国情和未来发展战略,在深入研究论证和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编写完成中国本世纪中叶长期温室气体低排放发展战略(以下简称低排放发展战略),提出了中国长期低排放发展的基本方针和战略愿景、战略重点及政策导向、推动全球气候治 3 理的理念与主张。中国政府将把低排放发展战略中的有关要求融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持续加以落实。4 一、应对气候变化与低排放发展 气候变化是人类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大威胁和严峻挑战之一,应对气候变化巴黎协定代表了全球绿色低碳转型的大方向,需要各国携手努力共同落实,各国必须迈出决定性步伐,坚定不移地走低排
7、放发展的道路,构筑维护全球生态安全屏障,共同努力建设绿色地球家园。(一)气候变化是当前全人类面临的严峻威胁 自 1990 年以来,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先后发布了六次评估报告,越来越充分的科学证据表明全球变暖的真实性、严峻性和紧迫性。根据世界气象组织的最新报告,2019 年全球平均气温比工业化前水平升高 1.1,2020 年上半年二氧化碳浓度达到了创纪录的 410ppm。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气候事件频发、物种灭绝、海平面上升、农作物减产等重大风险,严重威胁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中国是受气候变化不利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气候变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远超同期全球平均水平。科学已经
8、证实,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是导致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刻不容缓,必须加快低排放发展转型步伐,才能保护好人类的地球家园。(二)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政治共识 科学认知推动各国就应对气候变化达成政治共识,促成了公约京都议定书和巴黎协定的达成与生效。尤其 5 是巴黎协定提出把全球平均地表温升控制在 2之内,并为控制在 1.5之内而努力,尽快达到温室气体排放的全球峰值,在本世纪下半叶实现温室气体源的人为排放与汇的清除之间的平衡。巴黎协定的达成和生效,表明了各国政府走绿色低碳转型之路、保护地球家园的政治抉择。2018 年国际海事组织通过了国际船舶温室气体减排初步战略,旨
9、在推动实现2030 年全球航运业比2008年单位货运量碳强度降低40%,2050年碳强度降低 70%、二氧化碳排放总量降低 50%,本世纪内实现零排放。面对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和逆全球化的挑战,世界各国坚持应对气候变化的承诺和行动决不能倒退。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考验和经济下行的压力,世界各国坚持巴黎协定不动摇,推动疫情后世界经济“绿色复苏”,汇聚起共同推动全球低排放发展的强大合力。(三)绿色低碳转型已成为全球发展的大趋势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要求极大地推动了全球低碳技术的研发与创新,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各类低碳能源技术尤其是可再生能源技术的成本不断下降,高耗能、高排放的产业发展模式逐步被低耗能、低
10、排放的产业发展模式取代。进入 21 世纪以来,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的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为各国的绿色低碳发展转型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全球数十个国家、几百个城市、上千家企业提出了不同阶段实现碳中和的目标,6 全球低排放发展转型力度前所未有。(四)中国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积极贡献 中国始终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习近平主席多次强调,应对气候变化不是别人要我们做,而是我们自己要做。2007 年,中国成立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并由国务院总理担任组长,并在发展中国家中率先发布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2009 年,中国向国际社会宣布到
11、2020 年的国家适当减缓行动,自“十二五”开始将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纲要并分解到地方加以落实。2015 年,中国宣布了国家自主贡献;2020 年 9 月和 12 月,习近平主席宣布了中国新的国家自主贡献目标。2021 年 5 月,中国成立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由国务院副总理担任组长,进一步加强对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统筹部署和协调推动。中国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扎实推进各项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和行动,采取了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节能提高能效、推进碳市场建设、增加森林碳汇等一系列措施,取得显著成效。初步核算,2019 年中国
12、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较 2005 年降低约 48.1%,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达到 15.3%,提前完成到 2020 年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和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重信守诺,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重要贡献,成为全球生态 7 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中国提出的碳中和愿景意味着将在短短 30 年左右的时间实现从二氧化碳排放达峰到碳中和,时间远远短于已经提出碳中和愿景的其他主要经济体。中国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面临着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治理污染等多重挑战,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全面绿色低碳转型,与发达国家相比面临更大的困难和挑战。二、基本方针
13、和战略愿景(一)基本方针 应对气候变化是人类共同的事业。中国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系统观念,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短期和中长期的关系,统筹稳增长和调结构,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引领,以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为关键,以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经济发展为底线,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坚定不移走生
14、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确保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中国将与国际社会一道,共同走绿色低碳发展之路,推动巴黎协定 8 全面有效实施,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公平和各自能力原则,建立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清洁美丽世界,共同迈向生态文明新时代。(二)战略愿景 中国将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主席的重大宣示,制定并实施2030 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加快建设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和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大力推进低碳技术创新和低碳产业发展,全面形成绿色低碳生产和生活方式,全面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构建气候治理体系,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 2030 年前达
15、到峰值,努力争取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为实现巴黎协定确定的长期目标作出更大努力和贡献。大力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强化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推动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严格控制化石能源消费,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到 2030 年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比重达到 25%左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 12 亿千瓦以上。到 2060 年,全面建立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能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 80%以上。加快推进工业领域绿色低碳转型。推动钢铁、建材、有色、石化、化工等行业碳达峰。持续削减工业过程二氧化碳排放。加快建设绿色零碳工业园区和绿色零碳供应链示范。到
16、2030年重点工业行业能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实现低碳和数字经济“两翼”驱动,带动制造业组织和生产方式的根本性 9 转变。全面推进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发展。大力发展节能低碳建筑,到 2025 年,城镇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加快优化建筑用能结构,到 2025 年,城镇建筑可再生能源替代率达到 8%,新建公共机构建筑、新建厂房屋顶光伏覆盖率力争达到 50%。加快推进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积极扩大电力、氢能、天然气、先进生物液体燃料等在交通运输领域应用。到 2030年,当年新增新能源、清洁能源动力的交通工具比例达到 40%左右,营运交通工具换算周转量碳排放强度较2020年下降9.5%左右,
17、国家铁路单位换算周转量综合能耗比 2020 年下降 10%。陆路交通运输石油消费力争 2030 年前达到峰值。加快推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将可持续利用自然资源纳入应对气候变化政策和行动框架,最大限度发挥自然在林业、农业、海洋、水资源、生态系统等领域的促进作用,全面增强应对气候变化的韧性。到 2030 年,全国森林覆盖率达到 25%左右,森林蓄积量比 2005 年增加 60 亿立方米。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理念,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建立健全应对气候变化的法规体系、制度体系、政策体系和标准体系,有效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形成绿色低碳转型的内生动力。(三)技术路径 持续推动节能技术进步与发展
18、,通过加快普及先进适用的 10 节能低碳、零碳技术与生产工艺,将智能制造、系统集成、循环链接等先进技术融入能源生产和消费的全过程,从整体和系统的角度大幅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快提升终端用能领域电气化水平,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应用推广电能替代技术等方式大力提升工农业生产、交通和城乡居民生活等终端用能领域中电力对其他能源形态的替代,电力成为终端部门用能的主力。加速建设新型电力系统,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先进核能技术,加快非化石能源降本提效发展及与现代信息技术革命的深度融合,积极发展“新能源+储能”、“源网荷储”和多能互补,支持分布式新能源合理配置储能系统,推动清洁电力资源大范围优化配置。积极扩大电力、氢
19、能、天然气、先进生物液体燃料等新能源、清洁能源在钢铁、水泥、航空、航运等领域的应用。积极推动高效率、低成本二氧化碳移除技术研发和应用,加快发展电力、钢铁、水泥、化工等领域规模化、全流程的碳捕集利用和封存(CCUS)规模化示范和建设。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开展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深入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强化森林资源保护,强化草原生态保护修复,加强河湖、湿地保护修复,整体推进海洋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加强退化土地修复治理,实施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工程。11 三、战略重点及政策导向(一)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 着力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
20、催生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的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和新经济,培育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不断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培育绿色低碳发展新动能。加快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成对传统工业、能源、建筑、交通基础设施的深度绿色低碳改造。加快发展绿色制造业,在发展潜力大、带动性强的数字经济、清洁能源、智慧城市等高科技、高效益和低排放领域培育新增长极、形成新动能,积极推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兴低碳产业规模化发展,培育若干先进绿色制造业集群,使绿色制造产业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和新优势。建设以绿色低碳、可持续
21、为特征的投资和消费体系。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引导作用,构建与碳达峰、碳中和相适应的投融资体系,进一步激发全社会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市场活力。加快建立绿色投资和消费的制度体系,建立健全气候友好的政策体系,降低气候投融资的成本,激励更多社会资本投入到低排放产业,完善促进绿色消费的体制机制,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12 (二)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 持续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在确保能源安全供应、满足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等内在需要的同时,先立后破,大力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加快能源结构向清洁低碳方向转型。加大力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坚持节能优先方针,把节能贯穿于
22、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坚持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不动摇,抑制不合理能源消费,推动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严格控制化石能源消费总量。大力推动煤炭清洁利用。严控煤电项目,“十四五”时期严控煤炭消费增长,“十五五”时期逐步减少。石油消费“十五五”时期进入峰值平台期。加快推进非化石能源对化石能源的存量替代。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加快可再生能源发展步伐,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海洋能等可再生能源,因地制宜开发水能,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有序发展核电,不断提高非化石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三)建立以低排放为特征的工业体系 围绕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和绿色生产水平提升,以节能减排、清洁生
23、产为重要抓手,以绿色科技创新为支撑,调整工业用能结构和方式,深入实施绿色制造工程,全面构建绿色制造体系,推进重点行业绿色低碳改造。13 加快推动传统工业生产方式绿色化变革。通过产业模式、企业形态、业务模式的革新大幅提升生产管理、能源资源配置和质量管理水平,带动工业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推动工业固废源头减量和资源综合利用。加快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以促进全产业链和产品生命周期绿色发展为目的,加强企业间、产业间的系统融合及资源共享,围绕绿色制造、工业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构建绿色发展标准体系,建立统一的绿色产品认证标识体系,增加绿色产品供给。开展清洁生产评价、低碳产品认证,加快工艺流程升
24、级与再造,以绿色设计和系统优化为重点,推广清洁低碳生产,形成涵盖采购、生产、营销、回收、物流等环节的低排放供应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动绿色技术、环保材料、绿色工艺与装备、废旧产品回收资源化与再制造等领域加快发展,研发推广高性能、轻量化、绿色环保的新材料,推动废旧金属、废塑料、废旧纺织品服装等产品智能分选与高值利用、固体废弃物精细拆解与清洁再生,加快构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加大新型材料和技术的研发创新,以新材料技术为重点推行材料替代,实现原材料需求减量和高效利用,提高资源回收利用水平。推进重点行业优化升级和低碳化转型。制定钢铁、有色金属、石化化工、建材等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加快部署氢能冶金等
25、新型生产工艺的研究和应用。推动重点产业提质增效,依 14 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优化生产力布局。通过优化产品结构、延长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价值、加快推动传统行业集约化、高端化发展。加快推动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将发展重心从高耗能产业转移至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提升可再生能源在工业领域的应用。(四)推进绿色低碳城乡建设 加快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绿色低碳建筑创新体系,在满足新型城镇化、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带来的不断增长的建筑领域能源需求的同时,全面优化建筑终端用能结构,控制建筑领域能源消费总量,提升建筑能源利用效率。全面发展绿色建筑。推广绿色低碳建材和绿色建造方式,加快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 本世纪 中叶 长期 温室 气体 排放 发展战略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宇***】。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宇***】,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