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房一体化技术要求V10.doc
《塔房一体化技术要求V10.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塔房一体化技术要求V10.doc(35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1、中国铁塔股份有限公司公司通信企业标准 Q/ZTT 10212016塔房一体化技术要求V1.02016-06-14实施2016-06-13发布中国铁塔股份有限公司 发布中国铁塔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铁塔股份有限公司目录1总则12术语23基本规定24荷载与作用44.1荷载与作用分类44.2风荷载54.3覆冰荷载55铁塔体系66机房体系67地基和配重体系67.1一般规定67.2地基要求77.3配重体系设计77.4制作、运输和安装88防雷与接地99检验与验收109.1检验109.2验收1110搬迁、维护与报废1210.1一般规定1210.2搬迁1210.3维护1310.4报废13附录A 塔房一体化应用建议及
2、标准化方案14A.1 应用建议14A.2 标准化方案14附录B 全国各城市风压表16中国铁塔股份有限公司通信有限公司 发布前言本技术要求依据相关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结合中国铁塔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为“公司”)建设实际情况,提出了公司在塔房一体化建设上的技术要求,将为公司塔房一体化建设提供技术依据。本技术要求主要对塔房一体化的设计、制作、安装、检验、验收、搬迁、维护、报废、防雷接地及标准塔房一体化选择与使用作出规定和要求。本技术要求由中国铁塔股份有限公司负责解释、监督执行。本技术要求主编单位:中国铁塔股份有限公司通信技术研究院II1 总则1.0.1 为了使公司铁塔建设做到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
3、济合理、外形美观、确保质量,制定本技术要求。1.0.2 本技术要求适用于公司40米及以下塔房一体化的建设。 1.0.3 在执行本技术要求与国家标准及行业规范有矛盾时,应以国家标准及行业规范为准。1.0.4 在进行铁塔建设时,凡本技术要求未作出规定的,尚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及相关行业标准的有关规定。1.0.5 铁塔建设应综合考虑基础设计及施工,钢结构的制作、运输、安装以及建成后的环境影响和维护问题。1.0.6 下列国家标准及行业规范对于本技术要求的应用必不可少。凡是注日期的,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技术要求,凡是不注日期的,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技术要求。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混凝土结构设计规
4、范GB 50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钢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7高耸结构设计规范GB 50135预应力混凝土用螺纹钢筋GB/T 20065预应力混凝土用钢绞线GB/T 5224移动通信工程钢塔桅结构设计规范YD/T 5131钢结构单管通信塔技术规程CECS 236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5移动通信工程钢塔桅结构验收规范YD/T 5132塔桅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程CECS 80通信局(站)防雷与接地工程设计规范GB 50689通信铁塔技术要求(V1.1)Q/ZTT 1001通信铁塔基础技术要求(V1.0)Q/ZTT 1019彩钢板机房、一体化(集装箱)机房技术
5、要求(V2.0)Q/ZTT 2102通信基站防雷接地技术要求(试行)Q/ZTT 10092 术语2.0.1塔房一体化 塔房一体化是用于无线通信的机房、铁塔及基础一体化的高耸结构,主要由铁塔体系、机房体系及配重体系组成,具有集成快速、易于搬迁的特点。2.0.2铁塔体系铁塔、支撑及钢框架底座等结构系统。2.0.3机房体系机房及机房与铁塔体系的连接系统。2.0.4配重体系 为铁塔、机房体系的承载和稳定设置的配重式基础系统。配重体系采用装配方式。3 基本规定3.0.1塔房一体化在正常施工和正常使用时,应能承受可能出现的各种作用(荷载);在正常使用时应具有良好的工作性能,应能够满足客户正常的通信要求,并
6、且便于维护;在设计规定的偶然事件发生时及发生后,应仍能保持必须的整体稳定性;在满足安全适用、经济合理的前提下,应与周边环境及景观协调。3.0.2本技术要求所包含的标准化塔房一体化必须由有资质的设计单位根据当地风压和抗震设防烈度等自然条件选择使用。本技术要求未包含的塔房一体化,应委托有资质的设计单位设计。3.0.3塔房一体化的配重体系在设计前应委托有资质的勘察单位进行岩土工程勘察。3.0.4未经技术鉴定或设计许可,不得改变塔房一体化的用途和使用环境。3.0.5 塔房一体化应有防雷接地系统,并按通信局(站)防雷与接地工程设计规范GB 50689及通信基站防雷接地技术要求(试行)Q/ZTT 1009
7、的规定执行。3.0.6 塔房一体化的设计基准期为50年,设计使用年限为20年,结构安全等级为二级,抗震设防类别为丙类,有特殊要求的可根据使用要求及现行相关国家标准另行确定。3.0.7 对于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设计,塔房一体化应按可变荷载效应控制的基本组合计算荷载组合的效应设计值,并应采用下列设计表达式设计: 0 S(G Gk ,w Qwk, Q i Q ik) R(R,k,k, ) 式中: S( )荷载组合的效应设计值函数;R( )结构抗力的设计值函数; Gk永久荷载标准值; Qwk风荷载标准值; Q ik 活荷载标准值; 0 结构重要性系数,取1.0;G永久荷载的分项系数,当荷载组合由可变荷载效
8、应控制,而且效应对结构不利时,应取1.2;当荷载组合由永久荷载效应控制,而且效应对结构不利时,应取1.35;当永久荷载效应对结构构件的承载力有利时应取1.0;对结构的倾覆、滑移验算,应取0.9。w 风荷载的分项系数,一般情况下应取1.4;Q 可变荷载的分项系数,一般情况下应取1.4;可变荷载效应对结构有利时,分项系数为0; i 可变荷载Q i的组合值系数,按高耸结构设计规范GB50135采用;R 结构抗力分项系数,其值应符合各类材料的结构设计规范规定;k 材料性能的标准值;k 几何参数的标准值。注:在覆冰区,应按现行国家标准高耸结构设计规范GB50135验算覆冰荷载与相应风荷载组合下的结构效应
9、。3.0.8 塔房一体化抗震设计时基本组合应采用下列极限状态设计表达式: G SGE + Eh SEhk + ww Swk R/RE式中 G 永久荷载分项系数;SGE 重力荷载代表值效应,按照本规范5.4计算。Eh 水平地震作用分项系数,宜取1.3。SEhk 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效应;Swk 风荷载标准值效应;w抗震基本组合中的风荷载组合值系数,可采用0.2, RE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采用; R 结构构件承载力设计值。3.0.9 对于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塔房一体化应满足风荷载作用下塔体结构变形的限制要求: Sd C 式中: Sd 荷载组合的变形效应代表值; C 塔房
10、一体化的塔体水平位移限值,当业主无具体要求时,应按如下要求确定:在重现期为20年的风荷载标准组合下,单管塔塔体顶部水平位移不应大于塔高的1/40(非线性分析),格构式塔塔体顶部水平位移不应大于塔高的1/50(非线性分析)。4 荷载与作用4.1 荷载与作用分类4.1.1 塔房一体化的荷载与作用可分为永久荷载与可变荷载两类: 1 永久荷载:铁塔体系、配重体系及附属构件的自重、固定设备重等; 2 可变荷载:风荷载、覆冰荷载、多遇地震作用、雪荷载、安装检修荷载、活荷载等。4.1.2 本技术要求仅列出风荷载及覆冰荷载,其它荷载及作用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及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11、50011的规定采用。4.2 风荷载4.2.1 作用于塔房一体化表面单位投影面积上的顺风向风荷载标准值应按下式计算: (4.2.1)式中 作用在结构z高度处单位投影面积上的风荷载标准值(,按风向投影); 重现期20年的风压代表值(),应按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表E.5数值采用,最小值不低于0.3; z高度处的风压高度变化系数,应按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采用; 风荷载体型系数,应按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采用,当塔体为单管塔时,体型系数按表4.2.1取值; z高度处的风振系数,应按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采用。表4.2.1 单管塔体型系数截面正六边形(正八边形
12、)1.2(0.9)圆形表面粗糙0.9表面光滑0.6注:1 正十二边形、正十六边形可列入表面粗糙的圆形; 2 爬梯在内为表面光滑,爬梯在外但无护圈为表面粗糙,可不计爬梯迎风面积;3 爬梯在外且有护圈为表面粗糙,且应计入护圈迎风面积。4.2.2 当塔体为单管塔且外壁坡度小于2%时,应计算由脉动风引起的垂直于风向的横向振动效应。4.3 覆冰荷载4.3.1 设计塔房一体化时,应考虑结构构件表面覆冰后所引起的荷载及挡风面积增大的影响。4.3.2 基本覆冰厚度应根据当地离地10m高度处的观测资料,取统计50年一遇的最大覆冰厚度为标准。当无观测资料时,应通过实地调查确定,或按下列经验数值分析采用: 1 重覆
13、冰区:基本覆冰厚度可取2050mm;2 中覆冰区:基本覆冰厚度可取1520mm;3 轻覆冰区:基本覆冰厚度可取510mm。 注:覆冰还会受地形和局地气候的影响,因此轻覆冰区内可能出现个别地点的重覆冰或无覆冰的情况;同样,重覆冰区内也可能出现个别地点的轻覆冰或超覆冰的情况。4.3.3 覆冰荷载的计算应按高耸结构设计规范GB 50135的规定执行。5 铁塔体系5.0.1铁塔体系的材料选用和设计等应符合通信铁塔技术要求(V1.1)Q/ZTT 1001的要求。6 机房体系6.0.1机房体系应符合彩钢板机房、一体化(集装箱)机房技术要求(V2.0)Q/ZTT 2102的规定。7 地基和配重体系7.1 一
14、般规定7.1.1塔房一体化配重体系的设计等级为丙级。7.1.2当风玫瑰严重偏心时,应进行地基变形验算。7.1.3 配重体系可采用整体现浇方式或装配方式。配重体系构件间均应采取可靠的连接措施,保证配重体系的整体性。7.1.4 装配式配重体系应安装牢固、连接可靠、拼装便利。7.1.5 配重体系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30,预应力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40,钢筋选用HRB400、HRB500、HRBF400、HRBF500,其相关指标应符合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规定。7.1.6 当配重体系构件采用预应力方式拼装时,应采用预应力混凝土用螺纹钢筋或者无粘结高强低松弛预应力钢绞线,
15、其相关指标应符合预应力混凝土用螺纹钢筋GB/T 20065和预应力混凝土用钢绞线GB/T 5224的规定。7.2 地基要求7.2.1 当天然持力层的地基承载力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根据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 79的要求进行地基处理或重新选址。7.2.2 塔房一体化建造在陷性黄土、膨胀土和季节性冻土上的,尚应满足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 50025、膨胀土地区建筑技术规范GB50112和冻土地区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JGJ118的要求。7.2.3 塔房一体化建造在稳定边坡上时,应保证配重体系边离开坡顶的水平距离不小于2.5倍配重体系宽度(垂直于坡顶边缘线)。7.2.4 当地基承载力满足要求时
16、,对坡度小于5%水泥地面,沥青地面,广场等硬质地面可不做处理。7.2.5 以下土质不宜作为持力层:1 对于有机质含量较多的生活垃圾;2 对配重体系有侵蚀性的工业废料等杂填土。7.3 配重体系设计7.3.1 塔房一体化的配重体系应进行配重结构强度、地基承载力、基础抗倾覆及基础抗滑移稳定的验算。7.3.2 配重体系设计应将配重体系与铁塔体系作为整体进行分析计算。7.3.3 当配重体系的构件采用预应力张拉方式连接的预制混凝土块方式时,应按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的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进行结构分析,并保证荷载作用下混凝土块构成一个整体结构。7.3.4 配重体系应考虑不同风向作用下的抗倾覆稳
17、定,每个方向的抗倾覆稳定性应符合下式要求: (7.3.4)式中:G塔房一体化结构自重标准值(kN),需考虑荷载分项系数0.9;L塔房一体化的重心到倾覆边的距离(m);Mk风荷载或者地震荷载传到配重体系底面的弯矩代表值(kN.m),取荷载分项系数为1.0的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荷载效应的基本组合。7.3.5 配重体系的抗滑移稳定性应符合下式要求: (6.3.2)式中:G塔房一体化结构自重标准值(kN),需考虑荷载分项系数0.9;配重体系底面对地基的摩擦系数。应根据现场试验确定或经验分析值。Ph风荷载或者地震荷载传到配重体系底面的水平力代表值(kN),取荷载分项系数为1.0的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荷载效应
18、的基本组合。7.4 制作、运输和安装7.4.1 装配式配重体系应在固定场所集中制作与检验。7.4.2 配重体系应严格按照设计图纸加工制作。7.4.3 配重体系所使用的材料,应具有合格证、检验试验报告。7.4.4 装配式配重体系的安装应具备下列条件:1 设计文件齐备; 2 构件齐备,有明细表、产品质量证明书;3 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方案已经批准,必要的技术培训已经完成;4 劳动组织齐全。施工人员相应的证件齐备;5 施工设备运行性能良好;6 施工场地符合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方案的要求;7 供电、道路及场地平整能满足需要并保证连续施工。7.4.5 安装前,应按照构件明细表核对进场的构件,查验质量证明书,
19、预组装的大型预制构件在现场组装时,应根据预组装的合格记录进行,不得强行组装。7.4.6 预制构件在运输车辆上应水平放置,并用绳索绑扎牢固,预制构件与绳索接触的边角应采用柔性衬垫。7.4.7 预制构件堆放应考虑扩大拼装和安装程序的要求,按施工组织设计的场地布置图就位。8 防雷与接地8.0.1单管塔利用塔身作为接地导体,塔身安装应保证可靠电气连接,塔脚处应与基础接地网接地线焊接连通;三管塔、角钢塔避雷针应设两根镀锌扁钢引下线与基础接地网接地线焊接连通。接地电阻应满足工艺要求或小于10欧姆。8.0.2接地体上端距地面宜不小于0.7m。在寒冷地区接地体应埋设在冻土层以下。在土壤较薄的石山或碎石多岩地区
20、应根据具体情况确定接地体埋深。8.0.3垂直接地体宜采用长度不小于2.5m的热镀锌钢材、铜材、铜包钢等接地体,也可根据埋设地网的土质及地理情况确定。垂直接地体间距不宜小于5m,具体数量可根据地网大小、地理环境情况确定。地网四角的连接处应埋设垂直接地体。8.0.4 在大地土壤电阻率较高的地区,当地网接地电阻值难以满足要求时,可向外延伸辐射形接地体,也可采用液状长效降阻剂、接地棒以及外引接地等方式。8.0.5当城市环境不允许采用常规接地方式时,可采用接地棒接地的方式。8.0.6水平接地体应采用热镀锌扁钢或铜材。水平接地体应与垂直接地体焊接连通。8.0.7接地体采用热镀锌钢材时,其规格应符合下列要求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一体化 技术 要求 V10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丰****】。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丰****】,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