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安全教育心得体会.docx
《中小学生安全教育心得体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小学生安全教育心得体会.docx(7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中小学生安全教育心得体会 摘要:“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我们一定要珍爱生命,在灾害发生时要选择正确的逃生方法,保护我们的生命。 中小学生安全教育心得体会 前几天我观看了《中小学生安全教育知识讲座》,通过观看这个讲座,让我了解了当灾难发生时,我们应该怎样去面对、怎样避险、怎么逃生自救等安全问题.虽然灾害是难以避免的,但是如果我们掌握了更多的安全知识后,在灾难降临时我们就能有更多获救机会。 具体来说,通过观看《讲座》我学到了许多有关地震、游泳、火灾还有人身安全等方面的安全知识及注意事项.比如在发生地震时我们应该在老师的指挥下跑出教室,或躲在课桌底下,也可以就近躲在狭小空间的墙角处;在遇到火灾时要及时拨打110报警,并用湿毛巾捂住嘴和鼻口,尽量贴近地面沿着安全路线逃离火灾现场。逃生时要走楼梯,不能坐电梯;夏天游泳时必须和大人一起去,要做到“四不要”,不要在游泳池里打闹,不要成群结队去河里游泳,当其它小朋友溺水时,不要自己下水救助,要呼喊大人或打110报警;在学校要遵守校规校纪,在上下楼梯时不要拥挤打闹.在上学或放学的路上要遵守交通规则,过马路要走人行道,要走斑马线,不要在马路上嬉戏打闹玩耍,不要横跨护栏,横穿马路,更不能在马路上看书.不吃陌生人的东西,不贪小便宜,不跟不熟悉的人走,与陌生人保持一定的距离,遇到坏人时不要被他或她的言语吓倒,要勇敢地大声呼救,做好自己的人身安全防护。 通过观看这个讲座让我明白了我们应该坦然的去面对那些无情的自然灾害;我懂得了在灾害发生时要先自救,有能力的再去救其它的人这个道理。 同学们:我们的生命只有一次,所以我们要珍爱自己的生命.让我们行动起来吧,学会一些逃生和自救的小常识,使自己和他人能避免或减少受到的伤害,时刻把安全铭记在心,让我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中小学生安全教育心得体会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小学生是祖国的花朵,生命更为重要.我今天观看了《小学生安全教育》,学到了许多知识. 地震时,要迅速疏散,这里给我们讲了两个在学校发生地震时,学生按顺序以最快的时间疏散的例子。这两个例子告诉我们,在地震中不要慌张,要躲在坚固物体旁边,等待地震稍止后迅速撤离到空旷地方,抱头蹲下。 溺水是对我们中小学生生命的最大危害,尤其是在农村中溺水学生最多。这里给我们讲了三个小学生溺水的例子,每一个都是有十分之八的学生葬身河水或江水之中。这里告诉我们,不要到没有安全规划的地方去游泳,不要在水中打闹,下水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车祸也是造成中小学生生命较大的危害之一,造成车祸的主要原因是我们学生不守交通法规,那些不重视生命的酒后驾车、疲劳驾车。我们过马路时要看好信号灯,红灯停、绿灯行;横穿马路要走斑马线。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我们一定要珍爱生命,在灾害发生时要选择正确的逃生方法,保护我们的生命。 中小学生安全教育心得体会 作为一个中学生,安全是一切的保证,所以安全要常记心头,自学习以来,我得到了几点较为重要的安全教育心得。 一、交通安全 (一)。不良的交通习惯 1。 不走人行横道,不靠路右边走。 2。 不走人行横道、天桥,随意横穿马路。 3. 不注意道路和车辆信号,不服从交通管理。 4。 在车行道、桥梁、隧道上追逐、玩耍、打闹。 5. 穿越、攀登、跨越道路隔离栏。 6. 在铁路道轨上行走,玩耍。 7。 横穿铁路和钻火车。 8。 不听从铁道口管理和信号管理。 (二)中学生骑自行车的问题 1。未满12岁的儿童独自骑车. 2。在人行道、机动车道骑车,逆行骑车。 3。骑车横冲直闯、争道强行,与机动车抢道。 4.转弯不减速,不打手势。 5。在路口闯信号. 6。骑车双手离把。 7.追逐打闹,三五并行。 8。手攀机动车行驶,紧跟机动车行驶。 (三)中学生交通事故发生的原因 1。缺乏交通安全意识. 2.缺乏交通安全知识。 3。缺乏交通安全责任感. 4。存在麻痹思想. 5。存在侥幸心理。 (四)正常的行路常识 1.走人行道,靠路右边走。 2。横过车行道,要走斑马线,或走天桥。 3.要注意各种信号灯的指示(红绿灯、人行横道信号灯) 4。上下汽车要避让过往车辆. 5。不在马路上逗留、玩耍、打闹。 (五)正常的骑自行车常识 1。不要骑有故障的车。 2。不在人行道上骑车,非机动车靠右行驶。 3.横穿马路最好推车行驶. 4.转弯时减速慢行,观察并打手势。 5.不要双手离把,不并肩行驶。 6。骑车不打闹,追逐. 二、 校园内外活动安全 (一) 校内安全 1. 体育活动安全 ① 体育老师要讲清体育活动安全。 ② 活动课老师不得离开。 ③ 学生不做不安全的活动。 ④ 在无人保护下不做危险活动. 2。 学校集会与集体活动安全 可能发生的伤害:中暑、挤伤、跌伤、骨折、窒息、烧伤、脑震荡、死亡。 ① 上下楼梯不要拥护、礼让慢行。 ② 不互相追逐疯打. ③ 不开无味的可造成伤害的玩笑。 3。 校内劳动安全 ① 严禁学生擦楼房外窗玻璃。 ② 做清洁时、防止滑倒跌伤、玻璃划伤、钉子刺伤. ③ 严禁学生用湿布擦电器旋扭开关。 4。 学生实验安全 学生必须严格遵守实验规则(略) 5。 学生住宿安全 ① 不得允许非住宿人员入住宿舍。 ② 不得私自接用电器电线. ③ 不得疯疯打打。 ④ 不得将贵重物品带入宿舍。 ⑤ 不得在宿舍使用蜡烛. 三、消防安全 消防安全教育的工作方针:“预防为主,防消结合” xx指示:“隐患胜于明火,防范胜于救灾,责任重于泰山”。 (一) 中学生的消防知识 发生火灾的原因: 1. 用火不慎发生火灾。 蜡烛照明、蚊烟香、用电器、液化气灶 2。 用电不慎发生火灾。 电线老化、乱拉乱接、铜线当保险丝、电热毯、电炉故障 3。 用油不慎发生火灾. 油加热温度过高、容器滴漏 4。 燃放烟花爆竹. 5。 吸烟乱扔烟头。 6。 玩火。 (二)火灾的预防: 1。 家庭防火: ① 安全使用炉火. ② 安全使用液化器。 ③ 安全用电。 ④ 少年儿童不要玩火。 ⑤ 燃放烟火爆竹要注意场所。 2. 学校防火: ① 严禁学生携带烟花爆竹入校. ② 不要乱烧废物. ③ 实验用的易燃物品要妥善使用。 ④ 经常检查电器. ⑤ 设置消防器材,不破坏消防器材. ⑥ 宿舍的安全防火. 3。 公共场所防火 学生要做到: ① 不携带烟花爆竹到公共场所。 ② 不准玩与火有关的游戏。 ③ 不准学生在山林野炊. (三) 灭火基本知识 1. 隔离法:将着火物移开,不与其他物品接触。 2。 窒息法:隔离空气接触火,用干粉灭火器、砂、湿棉被等物灭火。 3。 冷却法:用水、灭火器将火冷却。 4. 报警:火警电话119。报警要报清失火地点街道名称。 火灾自救与逃生 学生应沉着冷静,采用科学的自救措施逃生。 1。 井然有序撤离火场,不要大声喊叫,以防吸入烟雾窒息。 2。 弄清楼层通道,不要盲目乱跑、不要盲目开门. 3. 冲出楼房,要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低势跑行. 4. 楼梯火小,就冲出去,火大就用绳子、被单等从窗口、凉台上滑下。 5. 身上着火,要脱掉衣服,或在地上打滚压灭火. 四、卫生防病饮食安全 主要是肠道、呼吸道. 预防传染病 1。常见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与预防知识。 传染病传染的三个基本环节: ① 传染源:病人、病畜、老鼠等 ② 传播途径:空气、食物、土壤、昆虫 ③ 易感人群:少年儿童是易感人群 2。预防肠道传染病 ① 注意传染源,发现病人及时治疗,与病人密切接触的要检查。 ② 切断传染途径:加强环境卫生、保护水源、厕所清洁. 消灭苍蝇、老鼠。 饭前便后要洗手. ③ 预防接种疾苗 3。预防呼吸道传染病 发病因素:气温低、室内活动人群聚集. 人受凉,抵抗力低,易感染。 预防方法: 病人隔离 不随地吐痰 教室开窗通风换气 4。预防虫媒传染病 狂犬病 乙型脑炎 由动物传播 虫子传播 5。预防非典 早报告 早隔离 早治疗 勤通风 勤打扫 勤洗手 勤锻炼 勤消毒 五、个人家居安全 1。 安全用电。 2. 雷雨时不要打电话。 3. 个人在家要关好门窗. 4。 对陌生人来访不要随便开门。 5。 陌生人强行闯入,要跑到窗口,大声叫喊.(打110电话) 6。 外出游玩要告诉家长行程去处。 7。 陌生人称家中有急事,要先打电话与家长联系落实。 8. 不单独与陌生人同乘无人看管电梯. 9。 不把家中钥匙挂在胸前。 10。不搭乘陌生人便车。 11。开车的陌生人问路要保持距离。 六、玩耍时安全 1。 不要盲目从高处跳下。 2。 不要在阳台、走廊把身体探出太多。 3。 不要盲目模仿电视武打危险动作。 4。 不玩发射撞击玩具. 5。 做家务要防烧伤、烫伤 校园的安全教育与教师、学生、家长、校园、家庭、社会都息息相关。不可忽视安全教育,更应该从各个方面加强安全教育,才能真正建立“平安、和谐”的校园。-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小学生 安全教育 心得体会
咨信网温馨提示: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w****g】。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w****g】,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w****g】。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w****g】,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关于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