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教学提纲.doc
《社会心理学教学提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心理学教学提纲.doc(21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社会心理学 精品资料 社会心理学 滁州城市学院 穆玲 学习社会心理学的意义 § 1、认识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更好地认识自己。 § 2、认识他人:一是从对方的人格特点出发,知道对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二是从情境出发,知道对方在什么情境下会有什么表现。 § 3、认识社会:社会的环境常常决定着个人的行为选择。(与穷人为邻更开心) § 4、认识生活的价值:生活的意义主要在于: § (1)能够自主 (2)能力 ( 3)关系 ( 4)自尊 第一节 概 述 § 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的标志: § 1908年美国社会学家罗斯的著作《社会心理学》,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的著作《社会心理学导论》先后出版。 第一单元 研究对象和范围 § 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 1.侧重于心理学的定义: § F.H奥尔波特指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科学。 § G.W奥尔波特认为:社会心理学是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怎样受他人现实的、想象的和隐含的存在所影响而发生变化的一门学科。 § 2.侧重于社会学的定义:艾尔乌德认为: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互动的科学,以群体生活的心理学为基础。 § § 3.介于心理学和社会学之间的定义: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情境中的人的心理过程及其行为规律的科学。 第一单元 概述 二、社会行为与社会心理 1.社会行为:社会行为是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包括个体的习得行为、亲社会行为、反社会行为、人际合作与竞争以及群体的决策行为等。 § 勒温提出著名的公式:B=f(P,E) B—行为;P—个体;E—个体所处的情境;f—函数关系 行为是个体及其情境的函数. 2.社会心理:社会心理是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即由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行为具有导向作用的心理活动。 第一单元 概述 三、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 1.个体层面 主要研究个体社会化与自我意识、社会知觉、态度、社会动机、社会学习等。 2.人际层面 主要研究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如人际沟通、人际关系等。 3.群体层面 主要研究群体凝聚力、群体心理氛围以及个体与群体的相互作用、社会影响。 4.社会层面 主要研究风俗、时尚、阶层、阶级以及民族心理特征、国民性等。 第二单元 社会心理学简史 美国学者霍兰德的“三阶段理论”(识记) 一、哲学思辨阶段 古希腊开始延续到19世纪上半叶,其特点:是根据哲学思辨及社会准则来认识社会行为。“人性” 二、经验描述阶段 从19世纪中叶在到20世纪初。其特点:在观察的基础上,对人类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进行客观的描述和分析。 三、实证分析阶段 自20世纪20年代开始至今。其特点:从描述转向实证研究,从定性研究转向定向研究,从纯理论研究转向应用研究。 这三个阶段也就是社会心理学的启蒙期,形成期及确立期。 第三单元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社会心理学研究应遵循的原则 1.价值中立原则 2.系统性原则 3.伦理原则 § 要点: 伦理原则(识记) 第三单元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二、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一)观察法:自然观察和参与观察 (二)调查法:访谈法、问卷法。 问卷设计的原则: 目的性原则、全面性原则、非歧义性原则 、非暗示性原则、适度规模原则。 (三)档案法 优点:对研究对象的心理干扰小,使用于跨文化的比较研究和时间跨度较长的趋势研究,适用于对历史人物进行研究;缺点:工作量大,费时,费力,分析数据的难度也较大。 第四单元 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 一、社会学习论 试图通过学习机制来解释人们社会行为和变化。吸收了行为主义主要的理论假设,认为先前的学习对现在的行为有决定作用。 (一)简史:起源于行为主义 (二)学习的机制 1.联想:联想是经典条件反射 (汶川---地震) 2.强化:个体为什么能学会某种行为,是因为行为后的奖赏与惩罚作为强化物,使某种行为固定下来并反复出现。 3.模仿:人的行为是通过模仿进行社会学习的。(语言) (三)观察学习:注意-保持-动作再现-动机过程。(模仿秀) (四)社会学习理论的不足 第四单元 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 二、社会交换论 主张从经济学投入与产出关系的视角研究社会行为的理论。重点强调,“人们之间的互动是物质与非物质的一种交换”。(趋利避害) 霍曼斯提出五个相互联系的命题: 1.成功命题:个体的某种行为得到相应奖赏,他就会重复这种行为。奖赏越多,重复行为的频率就越高。 2.刺激命题:相同的刺激可能引起相同或相似的行为。 3.价值命题:某种行为的结果对个体越有价值,他重复的可能性越高。 4.剥夺—满足命题:个体或群体重复获得相同奖赏次数越多,则该奖赏对个体的价值越小。 5.侵犯---赞同命题:个体行为没有得到期待的奖赏或受到出人意料的惩罚时,他可能产生愤怒情绪,从而出现侵犯行为。此时的侵犯行为的结果对他更有价值。 第四单元 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 三.符号互动论 主张研究社会互动过程中的个人行为和活动,而个人行为只是整个社会群体行为和活动的一部分。特别重视事物的意义、符号在社会行为中的作用。“符号”包括语言、文字、记号,甚至动作和姿势。源于美国的詹姆士和米德,最早使用“符号互动¡±术语的是布鲁默。 (一)基本假设 1.个体对事物采取的行动是以该事物对他的意义为基础。 2.事物的意义源于个体与他人的互动,而不存在于事物的本身。 3.个体在应付他所遇到的事物时,往往通过自己的解释去运用和修改事物对他的意义。 (二)主要观点 1.心智、自我和社会不是分离的结构,而是人际符号互动的过程,三者的形成与发展都以使用符号为前提。 2.语言是心智和自我形成的主要机制。 3.心智是社会过程的内化,内化的过程就是人的“自我互动”的过程。 4.行为并不是个体对外界刺激的机械反应,而是在行动的过程中自己“设计”的。 5.个体行为受其自身对情景的定义的影响和制约。 6.在个体与他人面对面的互动中,协商的中心问题是双方的身份和身份的意义。 7.自我是社会的产物,是主我和客我互动的结果。行动由主我引起,受客我控制,前者是行动的动力,后者是行为的方向。 ¡°心智¡±即是指人们对已知事物的沉淀和储存,通过生物反应而实现动因的一种能力总和。它涵盖智能力和“潜能”力。 乔治¡¤博瑞(C. George Boeree)博士的定义:心智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能力:1)获得知识;2)应用知识;3)抽象推理。博瑞博士认为,一个人一生的幸福与他的心智直接相关。人与人之间存在着智力的差异,即,每个人心智的力量强弱不一;且这方面的差异可能相互之间存在着天壤之别 。 四.精神分析论 (一)佛洛依德精神分析论的主要概念 (二)荣格的分析心理学:集体潜意识 (三)新精神分析论 1.霍妮的“文化因素论”:行为是个体对环境的反应,人格由环境和教育决定的;后天因素在神经症和精神病的病因中起主要作用。男女之间的心理差别是文化因素决定的。 2.沙利文的人际关系学说:人际关系是人格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第二节 社会化与自我 第一单元 社会化 一、概述 社会化概念:是个体由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过程. 从社会角度看,社会化是社会对个体进行教化的过程;从个体视角看,社会化是个体与其他社会成员互动,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再社会化:对个体重新进行社会化的过程。 二、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一)教导社会成员掌握生活与生产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二)教导社会成员遵守社会规范 (三)教导社会成员明确生活目标,树立人生理想 (四)培养社会角色 § 三、社会化的基本条件 § (一)人类有较长的生活依附性 § (二)人类的遗传素质提供了社会化的可能性 § 四、个体社会化的主要载体 § (一)家庭 § (二)学校 § (三)大众传媒 § (四)参照群体 § 五、社会化类型 § (一)语言社会化 个体社会化从掌握语言开始,全部社会化往往是以语言社会化为条件的。 § (二)性别角色社会化 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学会按自己的性别角色的规范行事的过程。男女之间的差异从三方面加以描述: § 1.性 “性”是生物学概念,表示男女在生物学方面的差异。 § 2.性别 是指男女在人格特征方面的差异,男性特征和女性特征指的就是性别的差异。 § 3.性别角色 指社会对男女在态度、角色和行为方式方面的期待。 § (三)道德社会化 是指个体将社会道德规范逐渐内化,成为自己的行为准则的过程,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 1.道德观念与道德判断 是道德的认知成分 § 2.道德情感 是伴随道德观念的内心体验 § 3.道德行为 是指个体对他人与社会有道德意义的行动。 § (四)政治社会化 是个体学习接受和采用现时的社会政治制度的规范,并掌握相应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过程。爱国意识是其核心内容。 § 1.国家形象阶段 § 2.抽象国家观念阶段 § 3.国家组织系统阶段 第二单元 社会角色及其理论 一、社会角色的概念(识记) 是个体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它是对在特定地位的个体行为的期待,是社会群体得以形成的基础。 二、社会角色的分类 (一)先赋角色和成就角色 父母--老师 (二)规定性角色和开放性角色 警察—朋友 (三)功利型角色和表现型角色 企业家—审判长 (四)自觉角色和不自觉角色 演员—性别 第二单元 社会角色及其理论 § 三、角色扮演过程(识记) 1.角色期待 § 个体承担某一角色,首先遇到的是他人与社会对这一角色的期待,即社会公众对其行为方式的要求与期望。如个体偏离角色期待可能招致他人的异议或反对。 § 2.角色领悟 § 对角色的认识和理解往往是按他人的期待,不断调节自己的行为,并塑造自己来进行的。 § 3.角色实践 § 角色期待与角色领悟的基础上,个体实际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其社会角色的过程。 四、角色失调(领会) § 个体在角色扮演中产生矛盾、障碍,甚至遭遇失效。常见的角色失调有四种:角色冲突、角色不清、角色中断及角色失败。 第三单元 自我、身份和自尊 § 一、自我 (一)自我的概念:是个体对其存在状态的认知,包括对自己的生理状态、心理状态、人际关系及社会角色的认知。 § (二)自我的结构 1.物质自我 是个体如何看自己的身体的层面。 § 2.心理自我 是个体的态度、信念、价值观念及人格特征的总和,是个体如何看自己心理世界的层面。 § 3.社会自我 是处于社会关系、社会身份与社会资格中的自我,即个体扮演的社会角色,是自我概念的核心。 § 4.理想自我 是个体期待自己成为怎样的人。 § 5.反思自我 是个体如何评价他人和社会对自己的看法,是自我概念反馈的层面。 § (三)自我概念的功能 § 1.保持个体内在的一致性 § 2.解释经验 § 3.决定期待 § (四)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 § 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 自我概念中的2个主要因素:自尊和自信心 § (五)自我概念的测量 第三单元 自我、身份和自尊 § 二、身份 § (一)身份的定义:是由个体的社会地位及处境地位决定的自我认同。 § (二)身份的特点(识记) 1.客观性 2.主观性 3.多重性 4.稳定性 5.契约性 第三单元 自我、身份和自尊 三、自尊 (一)自尊的概念(识记) 自尊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自尊水平是个体对每一角色进行单独评价的总和。 詹姆士提出:自尊=成功/抱负 (二)影响自尊的因素 (识记) 1.家庭中亲子关系的影响 2.行动表现的反馈 3.选择参与和扬长避短 4.根据相似性原理理性地进行比较 第三节 社会知觉与归因 第一单元 社会知觉 § 一、什么是社会知觉 § 是指在社会情境中以人为对象的知觉,有时又称作人际知觉。 是一个人在社会环境中对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社会特征和社会现象 )做出推理与判断的过程。 § 二、影响社会知觉的主观因素 § (一)认知者的经验 § 图式:是指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的网络。 § 图式的作用 § (二)认知者的动机与兴趣 § (三)认知者的情绪 第二单元 印象形成与整饰 § 一、印象及其形成的概念 § 印象是个体头脑中有关认知客体的形象。 § 二、印象形成过程中的几种效应 (一)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识记) § 首因效应:在印象形成过程中,信息出现的顺序对印象形成有重要作用。最初出现的信息影响比后来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更大的现象。(刚认识) § 近因效应:最新获得的信息影响比后来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更大的现象。(熟悉的人) § (二)光环效应 光环效应:个体对认知对象的品质一旦形成某种倾向性印象,就会用它评价认知对象的其它品质。最初的倾向性印象好似一个光环套在其上,使他的其它品质也因光环影响反射出类似色彩。如个体对他人的外表有良好印象,会对他的人格品质倾向于肯定评价。这类现象叫光环效应。 § (三)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人们通过自己的经验形成对某类人或某类事较为固定的看法。(日本人) 第二单元 印象形成与整饰 § 三、印象形成中的信息整合模式 § 1. 加法模式 2. 平均模式 3. 加权平均模式 § 科学家—智力; § 演员—外貌 § 4.中心品质模式 § 四、印象管理 (一) 定义:个体以一定方式去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印象。即个体进行自我形象的控制,通过一定的方法去影响别人对自己的印象,使他人印象符合个体期待。 (二)作用:是个体适应社会生活的一种方式。 (三)常用的印象管理策略 1.按社会常模管理自己 2.隐藏自我与自我抬高 3.按社会期待管理自己 4.投其所好 第三单元 归因 § 一、归因的概念(领会) 指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 二、行为原因的分类(识记) 1.内因与外因 2.稳定性原因与易变性原因 3.可控性原因与不可控性原因 三、控制点理论 控制点是美国心理学家罗特提出的一种个体归因倾向的理论观点。 1.内控者---积极的,认为事情的结果取决于个体做事的努力程度,所以他们相信自己能够对事情的发展与结果进行控制。 2.外控者---消极的,认为事情的结果是个人不能控制的,他们相信命运、机遇,认为个人的努力无济于事。会推卸责任,以无助、被动方式面对生活。 四、归因原则 1.不变性原则 海德提出的:特定的结果与特定的原因。 2.折扣原则 凯利提出的一种结果可能有一种以上原因引起的时候,归因需谨慎。 3.协变原则 凯利认为任何事情的原因最终可以归于三方面:行动者、刺激物、环境背景,在归因的时候人们要使用三种信息:特异性信息、共同性信息、一致性信息。 § 五、影响归因的因素 § (一)社会视角 § (二)自我价值保护倾向(自己成功) § (三)观察位置 § (四)时间因素 第四节 社会动机 第一单元 概述 一、社会动机的概念(识记) 由人的社会属性、社会需要引起的动机称为社会动机。人的社会动机是其社会行为的直接原因。 二、动机过程(识记) 人的某种需要从未满足状态转换到满足状态,并产生新的需要,这一过程称为动机过程。 三、动机的功能 1.激活功能 2.指向功能 3.维持与调节功能 四、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的关系 第二单元 主要的社会动机 § 一、亲合动机 亲合是个体害怕孤独,希望和他人在一起的一种心理倾向。亲合需要引起亲合动机。 (一)亲合起源于依恋 (二)亲合的作用 1.满足个体的某些社会需要 2.获得信息 3.减轻心理压力 4.避免窘迫 (三)影响亲合的因素 § (1)情境因素 群体在面临外界压力的情景下,会产生亲合的需要,压力越大动机越强。 § (2)情绪因素 恐惧—亲合动机强; § 焦虑---亲合倾向较低 ( 3)出生顺序 长子、长女恐惧时的亲合倾向比其他弟妹更明显。 § 二、成就动机 § 是个体追求自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工作,使之达到完善状态的动机。 (一)成就动机的重要性 (二)抱负水平 (三)影响成就动机的因素 (四)培养成就动机应注意的问题 三、权力动机 是个体希望影响和控制他人的心理倾向。引起权力动机的因素有:对社会控制的需要和对无能的恐惧。 四、侵犯行为 侵犯是个体有意伤害他人的行动。 (一)侵犯的构成 侵犯是由伤害行为、侵犯动机及社会评价三方面的因素构成。伤害行为包括身体伤害和言语伤害。 (二)侵犯的原因 1.本能理论的解释:侵犯是以社会不允许的方式表现的伤害意图和冲动。如果用社会允许的形式表现,则属于竞技、冒险等。 2.挫折—侵犯学说(识记) 3.社会学习论 (三)侵犯的影响因素 1.情绪唤起水平 2.道德发展水平 3.自我控制能力4.社会角色与群体 5.大众传媒的影响 § 五、利他动机 利他动机:个体不顾自身,增进他人的价值和利益的一种心理倾向。个体有益于他人、公众和社会,又不期待回报的行为称为利他行为。 (一)利他的性质 是一种以人为对象的亲社会行为,是以完全有利于他人为目标。 (二)利他产生的原因 1.社会生物学的观点:动物本能 2.社会规范论的观点:交互性规范 (三 )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 1.外部因素 (1)自然环境:良好的气候及环境可以增加利他行为。 (2)社会情境:在场的人越多,利他越少。 他人在场,导致去个性化,使个体责任意识丧失。 (3)时间压力 (4)利他对象的特点:老人和孩子、妇女 2.利他者的心理特征 心境、内疚、人格、 3.利他技能 第三单元 社交情绪 § 一、社交情绪的概念 § 是人际交往中个体的一种主观体验,是个体的社会需要是否获得满足的反映。 § 二、几种基本的社交情绪 (一)社交焦虑 (二)嫉妒:具有针对性、 对抗性、持续性、普遍性 (三)羞耻与内疚 第五节 态度 第一单元 态度形成 § 一、态度的概念(领会) 态度是个体对特定的对象的总的评价和稳定性的反应倾向。 (一)态度的特点:内在性、对象性、稳定性。 (二)态度的成分:认知、情感、行为倾向 (三)态度的与行为:态度是行为的重要决定因素,但人的行为还受情境、认知因素,甚至是过去的经验与行为的影响。 (四)态度与价值观:价值大小决定态度程度强弱。价值观对行为的作用是间接的,价值观通过影响太度而最终影响行为。 二、态度的功能 § 1.工具性功能 2.自我防御功能 § 3.价值表现功能 4.认知功能 三、态度的属性 § 1.方向 即态度指向 § 2.强度 即态度方向的程度。 § 3.深度 个体对某态度对象的卷入水平。 § 4.向中度 某种态度在态度体系及相关价值系统中接近核心价值的程度。 § 5.外显度 个体在某一态度上的外显度是在其行为方向与行为方式的外露程度。 四、态度的形成 :依从---认同---内化。 第二单元 态度转变 一、态度转变模型 传递者—沟通信息—目标(接收者)—情境 二、态度转变的影响因素 (一)传递者方面的影响因素 1.传递者的威信 2.传递者的立场 3.说服的意图 4.说服者的吸引力 (二)沟通信息方面的方面的影响因素 1.信息差异 2.畏惧 3.信息倾向性 4.信息提供的方式 (三)接收者方面的影响因素 1.原有态度与信念的特性 2.人格因素 3.个体的心理倾向 (四)情境 1.预先警告 2.分心 3.重复 三、态度转变理论 (一)海德的平衡理论:该理论重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在态度转变中的作用。人们在转变态度时,往往遵循“费力最小原则” 即个体尽可能少地转变情感因素而维持态度的平衡。 (二)认知失调论 费斯廷格认为,个体关于自我、环境和态度对象都有许多的认知因素,当各认知因素出现“非配合性”的关系时,个体就会产生认知失调。 认知失调有4种可能的原因:逻辑的矛盾、文化价值冲突、观念的矛盾、新旧经验相悖。 消除认知失调的途径: 1.改变或否定失调的认知因素的一方,使两方面的认知因素协调。 2.引入或增加新的认知因素,以改变原有的不协调关系。 3.降低失调的认知因素双方的强度。 (三)社会交换论 该理论认为态度是肯定因素与否定因素的代数和。个体选择何种态度取决与这种态度能使其获得什么,失去什么,总收益如何? 第三单元 态度的测量 § 常用的态度测量方法有: § 量表法:单维量表与多维量表 § 投射法:主题统觉测验、 § 罗夏的墨迹测验 § 行为反应测量: § 是测谎仪的工作原理。 第六节 沟通与人际关系 第一单元 沟通的结构与功能 § 一、沟通的概念:指信息的传递和交流的过程,包括人际沟通和大众沟通。 二、沟通的结构 沟通过程由信息源、信息、通道、信息接受者、反馈、障碍与背景等7要素组成。 § 三、沟通的功能 § 四、人际沟通的分类 (一)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 (二)上行沟通、下行沟通与平行沟通 (三)单向沟通与双向沟通 (四)口头沟通与书面沟通 (五)现实沟通与虚拟沟通 § 五、沟通网络(识记) (一)正式沟通网络(识记) 链式、轮式、圆周式、全通道式、Y式 (二)非正式沟通网络 第二单元 体语沟通 § 一、目光与面部表情 二、身体运动和触摸 三、姿势与服饰 四、人际距离(识记,领会) § 1.公众距离(12——25呎) § 2.社交距离(4——12呎) § 3.个人距离(1.5——4呎) § 4.亲密距离(0——18吋) § 影响人际距离的因素有文化、 § 民族、社会地位、性别等。 第三单元 人际关系的原理和理论 § 一、人际关系的概念(识记,领会)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在人际交往中建立的直接的心理上的关系。其特点:个体性、直接性、情感性。 § 二、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识记) 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经过定向、探索、情感交流和稳定交往四个阶段。 § 三、自我暴露与人际关系的深度 第一单元 人际关系的类型 § 四、良好人际关系的原则 1.相互性原则 2.交换性原则 3.自我价值保护原则 4. 平等的原则 § 五、人际关系的三维理论(识记、领会) 心理学家舒茨以人际需要为 § 主线提出人际关系的三维理论 § 1.包容需要 2.支配需要 3. 情感需要 第二单元 人际吸引 § 一、人际吸引的概念 § 是个体与他人之间情感上相互亲密的状态,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肯定形式。按吸引的程度,可分为亲合、喜欢和爱情。 二、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 § (一)熟悉性和邻近性 (二)相似性 (三)互补 (四)外貌 (五)才能 (六)人格品质 第三单元 人际互动 § 一、人际互动的概念 是人们在心理和行为方面的交往、交流。 § 二、人际互动的形式:合作与竞争 (一)合作及其基本条件 § 合作是个体与个体,群体与群体之 § 间为达到共同目的,彼此互相配合 § 的一种行为。其基本条件是: § 1.目标的一致 § 2.共识与规范 § 3.相互信赖的合作氛围 § (二)竞争及其基本条件 § 1、目标较为稀有或者难得 § 2、争夺中可能出现零和冲突(一方赢,一方输),也可以出现双赢结局。 § 3、竞争是理性的,按照社会规范进行 § (三)目标手段相互依赖理论 是由社会心理学家多伊奇提出的,认为个体行为的目标或手段与他人行为的目标或手段间存在相关于依赖关系,他们之间就会产生相互作用。 § 足球---合作关系 拳击—竞争关系 第八节 社会影响 § 社会影响 § 是指在他人的作用下,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发生变化的现象。(减肥) 第一单元 从 众 § 一、从众的概念 是在群体压力下,个体在认知、判断、信念与行为等方面自愿与群体中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 § 其特点: § 1、引起从众的群体压力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想像的。 § 2、群体压力可以在个人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液可以在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 § 3、从众行为有时虽然不符合个人的本意,但却是个体的自愿行为。 § 二、从众的功能 从众可以促进社会形成共同的规范、共同的价值观。可以让个体适应社会的功能。 § 三、从众的类型:真从众、权宜从众、反从众。 四、从众行为的原因 1.寻求行为参照(旅游) 2.对偏离的恐惧 3.群体凝聚力 五、影响从众的因素 群体因素、个体人格因素、情境的明确性 第二单元 社会促进与社会懈怠 § 一、社会促进的概念(领会) 个体完成某种活动时,由于他人在场而提高了绩效的现象,也称社会助长。他人在场的形式有实际在场、隐含在场、想象在场。 社会促进有两种效应: 1、结伴效应:结伴活动时,工作效率会提高 2、观众效应(特里普利特) § 二、优势反应强化——对社会促进和干扰的理论解释 § 美国的学者扎荣克对社会促进和干扰的理论解释 § 他认为他人在场个体的动机水平会提高,其优势反应易于表现,而弱势反应会受到抑制。 § 三、社会懈怠的概念 与社会促进相反,个体与他人一起 § 活动时,其效率比单独活动时更为低下 § 的现象,也称社会抑制。即由于他人在 § 场而使绩效降低。原因主要是 § 个体在群体活动中责任意识降低, § 被评价的焦虑减弱,因而行为的 § 动力也相应的下降。 第三单元 模仿、暗示和社会感染 § 一、模仿 (一)模仿的概念 § 是没有外在压力条件下,个体受他人的影响仿照他人,使自己的行为与他人相同或相似的现象。其特点 § 1、模仿的社会刺激是非控制性的,榜样是模仿的条件。 § 2、相似性:模仿者的举止近似于其所模仿的榜样。 § (二)模仿的意义 § 模仿是学习的基础、适应作用、促进群体形成。 (三)模仿的发展 其趋势大致是:从无意模仿到有意模仿;从游戏模仿到生活实际模仿;从外部特征的模仿到内部实质内容的模仿。 (四)塔尔德的《模仿律》 1.下降律 2.几何级数律 3.先内后外律 二、暗示 § (一)暗示的概念 § 暗示是在非对抗的条件下,通过语言、表情、姿势以及符号灯对他人的心理与行为发生影响,使之接受暗示者的意见和观点,或者按暗示者的方式去活动。暗示有三个环节:暗示者、暗示信息、被暗示者。 (二)暗示的分类 § 1、他人暗示和自我暗示 § 2、有意暗示和无意暗示 § 3、直接暗示和间接暗示 § 4、暗示和反暗示 (三)影响暗示效果的主要因素 暗示者、被暗示者、被暗示者所处的情境。 三、社会感染 § (一)社会感染的概念 § 是一种较大范围内的信息与情绪的传递过程,即通过语言、表情、动作及其他方式引起众人相同的情绪和行为,其特点: § 双向性、爆发性、接受的迅速性 (二)社会感染的分类 1、个体间的感染 2、大众传媒的感染 3、大型开放群体的感染 第九节 爱情、婚姻与家庭 第一单元 爱 情 § 一、爱情的概念(领会) § 二、爱情与喜欢 三、爱情发展的阶段 社会交换论者将爱情发展大致经历四个阶段:取样与评估、互惠、承诺、制度化 § 四、爱情的形式 五、爱情的三角形理论 § 是由亲密、激情以及承诺三因素组成 第二单元 婚姻 § 一、婚姻的概念(领会) 婚姻是男女个人结成夫妻关系的行为,是家庭成立的标志和基础。 § 二、夫妻关系的类型 有爱情型、功利型、平等合作型、建设型、惰性型、失望型、一体型。 第三单元 离婚 § 一、夫妻之间的心理冲突(识记) (一)需求不满 (二)价值观念不一致 (三)远离的“自我” (四)夫妻的性差异 § 二、离婚的原因 第四单元 家 庭 § 一、家庭的概念(领会) 二、家庭的结构与功能 (一)家庭的结构 § 1.结构的要素 § 2.结构的模式 § 核心家庭 § 主干家庭 § 联合家庭 § 其他家庭 § (二)家庭的功能 § 1.经济功能 2.性的功能 3.生育功能 4.抚养与赡养功能 5.教育功能 6.感情交流功能 7.休闲与娱乐功能 § 三、家庭生命周期(识记) § 1.形成2.扩展3.稳定 § 4.收缩5.空巢6.解体。 开心快乐每一天! 祝 愿 大 家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谢谢21-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社会心理学 教学 提纲
咨信网温馨提示: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快乐****生活】。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快乐****生活】,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快乐****生活】。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快乐****生活】,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关于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