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美版小学四年级美术下册《画家梵高》教学设计知识讲解.doc
《人美版小学四年级美术下册《画家梵高》教学设计知识讲解.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美版小学四年级美术下册《画家梵高》教学设计知识讲解.doc(6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人美版小学四年级美术下册《画家梵高》教学设计 精品文档 教学内容 画家梵 高 课时 1 教学 目标 1、初步了解凡·高生平及绘画风格,知道如何对一名画家进行专题研究和学习。能用简单的文字对凡·高的作品进行欣赏评述,能查阅、搜集相关资料。 2. 通过了解、分析凡·高的一生,学习凡·高对艺术热情、执著、勤奋创新的精神。同时感悟人在逆境中应该怎样调整控制好自己,成为一个积极健康的人。 ▲(1)初步认识,了解画家梵高及其作品。 (2)学习如何欣赏评述梵高作品的方法。 ※(1)通过欣赏梵高的作品,感悟他内心的艺术表现情绪。 (2)以文字的方式表达自己对作品的评述。 课前准备 梵高作品图片、梵高艺术视频文件。 教 学 过 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凡·高 1、教师:本堂课我们来一起认识一位著名画家,他被称为是“后印象派”的创始人,他的作品以及绘画技法对二十世纪的艺术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他37岁的一生虽然短暂,却创造了大量艺术价值极高的作品,比如我们熟悉的《向日葵》、《唐吉老爹》、《阿尔附近的吊桥》、《嘉歇医生像》…… 教师:他就是我们这堂课的主人公,他的名字叫做? 2、教师:今天就让我们透过梵高作品走近这位伟大的画家,与大师对话。 (二)、阅读资料,欣赏自画像 1、教师:通过课前资料的查阅,想必你们对梵高有了一定的了解,咱们来一次机智抢答吧! (1)梵高哪一年出生于哪个国家? 去世时多少岁?一生绘画过大概多少幅品? 这些表现矿工的绘画作品,是梵高在23岁到矿区做牧师创作的。 (2)教师:矿区的工作辛苦又危险,梵高为自己的“画家梦”努力着,他依然在业余时间坚持绘画,这表现了他艺术上的何种精神? 此时的梵高生活困苦,甚至连买油画颜料的钱都得靠亲戚朋友资助,为了使自己的人物肖像画水平迅速提高,请不起模特的梵高,只能画镜中的自己。 (2)教师:这是两幅梵高早期的自画像,画面整体采用什么样的色调? 这幅自画像是梵高“忧郁系列”自画像系列的一部分。这灰暗的色调也是梵高当时心情的写照。 (3)教师:这两幅作品是梵高后期的自画像,与前期作品相比,最大区别是什么? 梵高开始选用了哪些色彩? (4)教师:你们查阅到梵高自画像色彩强烈转变的原因了吗? 随着梵高在艺术学院美术知识的积累,“印象派”技法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于梵高对艺术的追求,他厌倦了“印象派”的画风,艺术创作没有了激情。 32岁时,他来到法国阿尔。阿尔是梵高一生最热爱的地方,碧蓝的天空清澈的一尘不染,成片的麦田显现出刺目的黄色;淡黄、金黄、土黄层次分明;清澈、透明的湖水波光粼粼,吊桥的倒影随波荡漾,两岸似火般鲜艳的花朵盛开着。这里的一切都拥有强烈的色彩,这都让喜爱绚丽、明亮的梵高兴奋,情绪时刻处于被色彩深深感染中。 虽然梵高在阿尔的时间不到3个月,但却是他一生中创作作品最丰富、最投入的阶段,200多幅画作几乎是他在巴黎两年时间所画作品的总和。 (5)教师:欣赏梵高阿尔时期的作品,梵高的作品色调又有了哪些转变? 梵高的代表作,也是其最具想象力的作品——《星月夜》也与梵高有在阿尔创作的这段经历分不开。画面中那轮放射耀眼明黄色的月亮,星星;散发耀眼光芒的星云,依稀能够看出梵高对明亮色彩的追求。 (三)、赏析作品,评述凡·高 1、欣赏想象风景画《星月夜》 (1)教师:梵高的《星月夜》描画的是怎样的一番场景? (2)教师:曾经有位艺术家欣赏过梵高的《星月夜》后,兴奋的说,“长线,曲线,短线,整个画面是一片笔触的狂欢!”艺术家这段话里提到的“笔触”是什么意思呢? 可不认为只有大画家的作品中才会出现“笔触”,殊不知,笔触一直默默无闻的藏在你们创作的每一幅美术作业里呢,尝试着用自己的话解释一下吧! (3)教师:《星月夜》多采用何种形式的笔触? (4)教师:同样是《星月夜》,这位画家选择“平涂法”来表现,这与梵高笔下的《星月夜》带给你们的感觉一样吗? (5)教师:用小手在桌面模仿梵高这种短小的笔触,感受下梵高式笔触给你一种什么样的的心理感受? (6)教师:在阿尔那段时期,尽管是面对自然写生,梵高的绘画作品完全推翻了眼睛对自然物象的真实反映,更注重通过随心所欲的色彩和淋漓尽致的笔触表达情感;这使得他的艺术表达方式更不被人承认,众人对他精心创作出来的作品不加理睬;尽管现实如此残酷,梵高依旧没有放弃对艺术的执着追求,他以每天一张的速度要求自己,没有完成作品,他可以不吃不喝,终因疲劳过度导致精神失常;这时他最好的朋友——高更也离他而去,他从此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持。现实是如此的残酷,而梵高试图用画笔展示出来的理想世界又是那么的美丽,这都使得梵高变得发狂。 教师:凡高想通过《星月夜》表达怎样的情绪? 2、欣赏静物画《向日葵》 教师:梵高笔下的《星月夜》是如此独特,梵高的作品也历来被后人称颂。而据最新研究,不仅人类喜欢,他的作品甚至还受到 “蜜蜂观众”的青睐。据伦敦大学最新研究:让一群从来没见过真花的蜜蜂“欣赏”四幅以花朵为内容,色彩绚烂的名画复制品,结果发现,凡高的《向日葵》最受蜜蜂喜爱,蜜蜂多次在“向日葵”上驻足、停留,想品尝其中的“花蜜”。 你看,也只有梵高能把向日葵描画的如此动人,随意地插在花瓶里的花朵生气勃勃地张开花瓣,尽情地吮吸着空气和阳光。在观赏者的眼睛里这些向日葵是鲜活的、有生命力的。 (1)教师:梵高的《向日葵》是以什么颜色为主调? (2)教师:黄色的花瓶、黄色的背景、黄色的葵花、甚至空气中流动着金黄色的阳光。整幅作品运用的是同一种黄色吗?通过观察,你们能发现哪些不同的黄色? (3)黄色和橙色属于哪种色系? (4)教师:通过前期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不同的色彩会带给不同的心理感受。暖色系的色彩给你们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5)除了黄色和橙色,你们还在这两幅作品里发现了那种醒目的色彩? (6)教师:梵高的《向日葵》将冷暖色同时放在一个画面中,产生了怎么样的效果? (7)教师:在现实生活中,你见过如梵高笔下如此盛开绚丽,让人震撼的向日葵吗?他运用的是哪一种美术表现形式? (8)教师:梵高喜爱向日葵,甚至把自己比作向日葵,他曾说“我是太阳的渴慕者,向日葵是我的花儿,向日葵是我的象征,”后世人也把梵高称之为“向日葵画家”。联系他的一生经历,思考他拥有这个称号的原因是什么? (四)、总结升华,敬缅凡·高 教师:如今,随着人们对梵高的热爱越来越强烈,梵高作品中的《向日葵》形象也被运用在生活的各个方面。自20世纪开始,梵高的作品开始受到艺术家和收藏家们的青睐,10年来,他作品的复制数量远远超过了其他任何一位大师的作品;2009年有近145万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来到为纪念他而建的博物馆,参观、欣赏珍贵藏品;有关于他的传记迄今已译成三十几种文字,全世界售出1400多万册;甚至在他逝世的那天,全世界最大的搜索引擎”谷歌”的图标也为他而变改…… (五)、拓展小结,再探梵高 教师:梵高在37岁那年,举枪自杀结束自己备受争议、坎坷曲折的一生,他在世时,甚至还曾经因疲劳过度“割耳自残”,这些都充满着深刻的悲剧意味,这是不值得我们学习的!如果你们在生活中遇到挫折,会用什么样的方法调整好自己的心态? 同学们现在和将来面对的是充满竞争的世界,最需要的就是承受和调节各种压力的心态,只要拥有积极、乐观、健康的心态,即便是遇到困难,也会轻而易举的化解。人生的道路曲折漫长,充满着成功与失败、顺境与逆境、幸福与不幸等矛盾。对挫折我们不能消极地忍耐或回避,而应直视、面对,积极寻求克服和战胜挫折的有效途径。 作业 设计 了解梵高,选一幅印象最深刻的作品,试着用一段文字把它简单地描述下来,或者回家把学到的讲给家长听。 教 学 反 思 《画家凡高》是一节以一名画家为专题的欣赏•评述课。凡•高曲折而短暂的一生是悲剧性的,这位天才画家在短短十年的绘画生涯中,却留下了大约800多件油画以及几乎相同数量的素描作品。课标中对中年级的学生提出的要求是:“观赏各种美术作品的形、色与质感,能用口头或书面语言对欣赏对象进行描述,说出其特色,表达自己的感受。”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从朦胧的认识深化为对作品艺术风格的欣赏,以及对画家艺术人生的了解和评价。 这一课是教材第一次出现专题介绍一位画家,而且是一位世界有名的大师。教材出现在高中无可厚非,学生的绘画体验和经验都很容易理解凡高。可教材出现在小学四年级,四年级的孩子如何来理解这么有个性的画家?如果单单把凡高的作品一一罗列介绍的话,学生会显得无趣,也不易理解;所以,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抓住孩子的兴趣和好奇心理,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画家梵高 人美版 小学 四年级 美术 下册 画家 梵高 教学 设计 知识 讲解
咨信网温馨提示: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w****g】。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w****g】,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w****g】。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w****g】,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关于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