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第一单元第三课时-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导学案.docx
《2022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第一单元第三课时-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导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第一单元第三课时-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导学案.docx(5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循着线索·理一理] [由表及里·想一想] 1.《朱子语录》:“本朝惩五代藩镇之弊,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久困弱。”宋朝是如何实现“一切收了”的?如何生疏朱熹“州郡遂日久困弱”的论断? [提示] 实现: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生疏:朱熹的论断有道理。宋朝以分化、并置的方法加强对地方的把握,结果导致地方缺乏自主性,减弱了行政效率,致使地方陷入困弱境地。 2.宋濂在《元史》中说:“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据此,有人认为元朝行省制是对郡县制的否定。你怎么看待这种说法。 [提示] 行省制并不是对郡县制的否定,而是在此基础上的继承与进展,反映了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进一步进展完善。 3.钱穆《国史新论》:“唐代宰相是委员制。最高议事机关称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划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这反映了唐朝中心行政体制怎样的特点? [提示] 唐朝在中心官制上实行皇权专制下的民主,在确定程度上三省进行集体决策,相互制约。 4.伏尔泰认为:科举制“通过层层严格考试的人才能进入……衙门任职……人们全然不行能设想一个比这更好的政府”。科举制度为何会受到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的推崇? [提示] ①科举制具有很多优点。从方式看,追求公正、公正与客观;从标准看,择优录用。②欧洲启蒙思想家正在描绘“政治蓝图”,期望借鉴科举制形式通过公正竞争让资产阶级把握政权。 [史论术语·背一背](先填后背) ①从汉到元,通过分割、限制地方权力,中心集权不断强化。行省制度是对郡县制度的继承与进展,适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进展的需要。 ②中心与地方的冲突,推动了从汉至明清统治者实行调整地方机构和限制地方权力的方式以加强中心集权统治的进程。从郡国并行制到行省制,体现了地方日益听命于中心,中心集权制度不断强化的趋势。 ③从汉至元,中心由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直至宋元进展,体现了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被减弱的趋势。 ④从汉代察举制到魏晋九品中正制再到隋唐科举制,中国选官制度日趋完善,体现了社会的公正、公正原则。但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变化是围绕皇权强化、中心集权加强目的而变化的,是巩固统治、强化专制统治的一种手段。 ⑤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主要以隋唐为界分为两个大阶段:隋唐以前是以血缘关系为主,以门第族望为选官的主要依据,其方式有世袭和任命两种;隋唐至明清时期是以才学为选官依据,实行考试方式选拔官员,由皇帝任命。 探究点一 选官制度的进展趋势……[未考史料·读出史论]…… 古代选官制度在选拔标准、选拔方式、选官原则、选官基础上有什么进展变化?归纳总结选官制度的进展趋势,给我们什么启示? 史论形成 选官制度的进展趋势 (1)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渐渐进展为才学。 (2)选拔方式:由推选渐渐进展为公开考试。 (3)选官原则:逐步制度化、公开、公正、客观。 (4)选官基础:日益扩大,官员的素养不断提高。 (5)主要启示:公开公正、德才兼备、考试录用。 探究点二 三省六部制的运行机制……[已考史料·命出新意]…… 史料一 (摘自2010年福建高考T14)《朱子语类》云,“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 史料二 (摘自2022年江苏高考T21)垂拱三年,或诬告(宰相)祎之……(武)则天特令肃州刺史王本立推鞫(审问)其事。本立宣敕示祎之,祎之曰:“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则天大怒,以为拒捍制使,乃赐死于家。 ——《旧唐书·刘祎之传》 (1)依据三省六部制,唐朝中心权力机构的基本运作程序是怎样的? 答案:程序:中书省负责草拟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六部分别负责贯彻各种政令,处理日常事务。 (2)据史料一,三省六部制的推广有什么作用? 答案:作用:削减行政决策的失误;分散相权,加强皇权。 (3)据史料二,结合所学学问,说明刘祎之为何不认可王本立宣读的“敕书”。 答案:诏敕须由中书省起草,门下省审议,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诏令被认为是违制的。 总结升华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化的特点……… (1)君主专制制度:相权不断减弱,最高统治者的权力不断加强。 (2)中心集权制度:中心通过对地方官吏的任免、监督和考核,对地方的把握愈加严密;中心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使地方势力无法与中心对抗。 (3)选官制度:留意选拔方式的多样化,留意文化考试与品德考察的结合。 [历年高考真题整体争辩——找规律] 1.(2022·海南高考)唐代否定了按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及等额推举的察举制,实行分科考试、差额录用的科举制,这反映出唐代( ) A.官员特权受到否定 B.君主集权得到强化 C.选才留意学问水平 D.选官重视思想品德 解题提示:①明考点:唐代科举制。②抓关键:材料中“分科考试、差额录用”说明科举制留意才学。 答案:C 2.(2022·北京高考)唐末五代,中心集权大为减弱。为扭转这一局面,宋初实行的重要措施之一是( ) A.文官任知州 B.设三司使 C.设枢密院 D.施行将兵法 解题提示:①定时空:宋代。②抓关键:“为扭转这一局面”即实行加强中心把握和管理地方的措施。 答案:A 3.(2021·福建高考)清末传教士明恩溥记述:“促使中国学子年复一年地坚持科举考试,有的直到九十高龄最终拿到文凭方可罢休,有的则死于这一过程中。功名利禄一类是无法说清楚的……九十高龄之后,即便考中又怎么样?唯一的解释是他天生具有忍耐的禀赋。”该材料( ) A.批判学子追求功名利禄 B.表明科举制下学子的愚昧无知 C.折射出学子的价值取向 D.反映出科举制失去人才选拔功能 解题提示:抓关键:信息“文凭”“功名利禄”等反映了科举文人的价值取向。 答案:C 4.(2021·江苏高考)某学者评唐朝三省制时指出:“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这里所谓“违制”的论断,主要指皇帝背离了( ) A.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 B.门下省执掌诏令草拟的职能 C.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的惯例 D.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 解题提示:①明考点:唐代三省六部制。②抓关键:“中书门下之印”“政事堂议决副署”,两部门与皇帝权力之间的关系。 答案:A 5.(2022·安徽高考)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这句话意在强调( ) A.应严刑惩处失职官员 B.选官须留意才学 C.官员失职会危害民生 D.选官应留意品德 解题提示:①定时空:唐太宗时期。②抓关键:理解“言词刀笔”的含义,防止因此选官带来的弊端。 答案:D 6.(2022·山东高考)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格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其目的是( ) 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 B.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 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 D.缓和冲突,抑制朋党之争 解题提示:①定时空:唐初。②抓关键: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行宰相权,使宰相权力进一步被分割,加强了君主专制。 答案:B [最新史学动态分类争辩——看趋势] 史学拓展类(一) 官中之獬豸——监察制度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伴同封建制度的产生而萌发,伴随封建专制主义中心集权的建立而诞生,又随着封建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而进展、完备,形成了两大系统,一是御史监察系统,是皇帝的耳目,职责是纠察官邪,肃正朝纲,主要运用弹劾手段进行监察;二是谏官言谏系统,职责是讽议左右,以匡人君,监察方式主要是谏诤封驳,审核诏令章奏。台官对下纠察百官言行违失,谏官对上订正皇帝决策失误。二者构成了封建社会完整的监察体制。其进展过程大致可分为下列六个阶段。 (1)先秦时期的萌芽阶段:夏商周三代已有监察的因素和活动,但严格意义上的监察制度未确立。 (2)秦汉时期的形成阶段:秦朝的御史大夫、汉代的刺史,表明从中心到地方毁灭完整的监察制度。 (3)隋唐时期的成熟阶段:隋唐时期,门下省负责谏议和封驳,毁灭谏议制度,形成较严密的监察网。 (4)宋元时期的强化阶段:宋代设立独立机构谏院,元代制定一整套监察法规。 (5)明清时期的顶峰阶段:中心设都察院和六科给事中,地方设按察使司。至此,我国古代监察制度达到高度的统一和严密。 [考向新视角]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权力监督,在中国古已有之。西周就有过所谓做诗、诵诗的舆论监督,当时还制造了“三监”制度,并成为以后秦汉时的监察御史和刺史制度的渊源。此后中国各朝代都建有权力监督制度,西汉中期开头建立多重监察制度,如御史的监察、丞相司直的监察、司隶校尉的监察等。西汉还制造了中国最早的举报箱。唐、宋、元、明、清的监督制度都有不同程度进展。忽必烈曾说:“中书省是我的左手,枢密院是我的右手,御史台是我用来医治左右手的。”这些制度虽有一时一地之效,但并不能对贪官保持长期的威慑力。 ——蒋德海《为什么说权力制衡比权力监督更重要》 材料二 唐初规定:“凡军国大事,则(由中书省)中书舍人各执己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中书侍郎、中书令省审之,(门下省)给事中、黄门侍郎驳正之。” ——《资治通鉴》卷193《唐太宗贞观三年》 唐还在门下省设立左散骑常侍、谏议大夫等专职谏诤之官,“掌规谏讽谕,备顾问应对”。 “唐取士之科,多因隋旧……其科之目,有秀才,有明经,有俊士,有进士,有明法,有明字,有明算……此岁举之常选也。其天子自诏者日制举,所以待格外之才焉。” ——《新唐书·选举志》 (1)依据材料一,概括出中国古代权力监督的特点。 (2)依据材料二,指出唐朝在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方面的主要举措。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学问,简要评价中国古代的谏议监察制度。 [解析] 第(1)问,可以从权力监督的时间长短、形式和制度建设等角度回答。第(2)问,依据材料二归纳,从材料二第一段可以看出是实行三省六部制,从其次段可以看出建立了谏诤制度,从第三段可以看出是实行科举制。第(3)问,评价留意从乐观和局限两个角度辩证论述,留意点出其为专制服务这一特点。 [答案] (1)特点:权力监督的历史久远;权力监督的形式多样;相关监察制度不断进展完善。 (2)举措:实行三省六部制;建立谏诤制度;推行科举制度。 (3)古代谏议监察制度一方面有利于调整统治集团内部冲突,加强对政府官员的监督,抑制其不法行为(或努力保障政治清明),确定程度上疼惜了民众利益,有利于缓和阶级冲突,维护统治秩序。另一方面在皇权专制制度下,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服务并受制于皇权;中国古代权力监督体制本身有缺陷,监察机构的监督权未受到监督,是没有民方法义的、狭窄的监督机制,其效果是格外有限的。 [近期模拟试题重点争辩——练力气] 一、选择题(抓住时空定范围,依据关键信息找对应) 1.加官是汉武帝制造的官制。侍中、左右曹诸吏、散骑中常侍皆加官。多至数十人。虽无职掌,谓之宿卫(近在皇帝身边),讲议朝政,奉诏治事。武帝决事禁中,稀见卿相。下列对于该机构权力的理解精确 的是( ) A.以中御外,加强皇权 B.参与机要,取代相权 C.位高权重,掌控决策 D.废除丞相,皇权独揽 解析:选A 所加官员成为皇帝的亲信,汉武帝通过他们“讲议朝政,奉诏治事”,形成新的“中朝”决策机构,以制衡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加强皇权,故A项正确。B、C、D三项与汉朝史实明显不符,排解。 2.(2021·临沂质检)有学者认为,从秦汉起,中国官僚体制的核心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隋唐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独创性举措( ) A.提高了决策的周密程度 B.丰富了官吏选拔的手段 C.打破了世家的特权垄断 D.推动丞相制度走向解体 解析:选A 隋唐建立的三省六部制在中心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负责草拟、审议和执行,在门下省设政事堂作为三省宰相共同议定军国大政的场所,三省相互牵制,相互制约,确定程度上可以避开决策失误,故选A项。 3.(2021·深圳模拟)元朝赵天麟说:“今立行省于外,维持错综,众建其官,有诸侯之镇无诸侯之权,可谓于审力之形矣。”表明元代设置行省是为了( ) A.拓宽选官渠道,扩大统治区域 B.分割官员权力,牵制地方重臣 C.钳制边疆地区,提高行政效率 D.减弱地方割据,削减财政开支 解析:选B 解读题意,在地方设立行省,维持简洁的局势,大量任命官员,使行省有诸侯的形制却没有诸侯的权力,故B项正确;题中没有涉及选官,故A项错误;行省不局限于边疆,钳制边疆地区片面,故C项错误;题中没有涉及削减财政内容,故D项错误。 4.(2021·揭阳测试)“宰相制国用,从古然也。今中书主民,枢密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故财已匮,而枢密院益兵不已;民已困,而三司取财不已。”宋代这种状况突出反映了( ) A.三省六部分工明确运行平稳 B.加强集权导致地方贫弱 C.加强君主专制影响行政效率 D.宋代实行三权分立制度 解析:选C 本题考查同学提取、运用信息的力气。首先推断,材料提及的制度是宋代的二府三司制,然后依据所学学问,这种中枢权力机构设置的目的是加强君主专制,最终由材料得出,它的设置使得“财已匮”“民已困”却照旧“不已”,由此得出加强君主专制影响行政效率,故C项正确。 5. (2021·湖北名校联考)梁启超曾说:“我想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革命,只有三回:第一回是周朝的革命,打破黄帝、尧舜以来部落政治的局面;其次回是汉朝的革命,打破三代以来……第三回就是我们今日所纪念的辛亥革命了。”所谓“汉朝的革命”主要是指( ) A.“公天下”到“家天下”的转变 B.血缘国家到地域国家的转变 C.世卿世禄到选贤任能的转变 D.分裂割据到中心集权的转变 解析:选C “公天下”到“家天下”的转变是启创立世袭制,取代禅让制,故A项错误;从梁启超的论述可以看出,“……周朝的革命,打破黄帝、尧舜以来部落政治的局面”实现了血缘国家向地域国家的转变,故B项错误;“汉朝的革命”主要是实行察举制,实现了选贤任能,转变了汉以前的世卿世禄制,故C项正确;实现分裂割据到中心集权的转变的是秦朝,故D项错误。 6.某学者认为我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在很多方面“大体接近近代社会价值取向”。下列符合这一生疏的是( ) A.科举制有利于加强中心集权 B.科举制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 C.科举制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 D.科举制可提高官员文化水平 解析:选B 题干主旨是科举制度接近近代社会价值取向,近代社会价值取向的重要表现就是打破专制特权,实行民主政治,故B项正确;A、C、D三项不是近代社会特有的价值取向,排解。 二、非选择题(依据分值定要点,依据材料找答案) 7.(14分)(2021·黑龙江统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高祖初得天下,即下令招贤。直到汉武帝,这一趋势达到正式的法制化,全国优秀青年,受国家太学训练,凭其成果,补郎补吏,加入政府。不到一百年,西汉政府早已完全是一个士人政府了。……这样由训练与行政服务之实地观看,与选举与考试四项手续,而始获正式进入政府。 材料二 魏晋时代的九品中正制,乃因当时地方骚乱,交通阻梗,中心政府行使职权力气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心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心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依据。 ——材料一、二摘自钱穆《中国传统政治》 材料三 (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心,代之以科举制。科举制的特点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用……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放宽录用标准。 ——摘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学问,说明“西汉政府早已完全是一个士人政府”。依据材料一、二,指出西汉与魏晋时代选官制度的相同点。(8分) (2)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学问,分析隋朝官吏制度的特点。概括上述材料反映的战国至隋朝时期的历史进展趋势。(6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留意猎取材料一中的关键信息及分析训练与选官的联系;其次小问实则比较九品中正制与察举制两种选官制度的共同点,可从选拔方式、目的和特点等方面分析比较。第(2)问第一小问,可结合材料二信息从科举制的作用、选拔方式和进展状况等方面归纳;其次小问,从察举制到科举制、中心与地方的关系等信息中综合概括。 答案:(1)说明:汉代官僚政治得以进展,孝廉成为人们做官的主要途径,太学兴起和考试做官,进一步打破了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统治阶级通过察举制、太学考试等制度,建立起专业的文官集团。 相同:其目的都是选拔人才;都呈现制度化趋势;都是从地方向中心举荐人才。 (2)特点:官吏任免权和考核权收归中心;以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科举制日益完善。趋势:中心集权不断强化。-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三维设计 2022 高考 历史 人教版 一轮 复习 第一 单元 第三 课时 至元 政治制度 演变 导学案
咨信网温馨提示: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丰****】。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丰****】,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丰****】。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丰****】,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关于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