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数学笔算不退位减[人教版].doc教学提纲.doc
《小学二年级数学笔算不退位减[人教版].doc教学提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二年级数学笔算不退位减[人教版].doc教学提纲.doc(37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2017小学二年级数学笔算不退位减[人教版].doc 精品资料 课题十三 笔算不退位减 教学内容:教材53~54页例1、例2和“想想算算”,练习十一第1~3题 教学要求: 1、 使学生理解和初步学会万以内不退位减的笔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 使学生初步认识差同减数相加,结果等于被减数和,并学会利用这一规律进行验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50-20 700-600 口算时说出每道题是怎样想的。 2、560-200 560-20 56-2 提问:这三道题减去的200、20、2,各要从哪一位上减,为什么? 3、笔算:76-52 48-4 说一说两位数减法的笔算要怎样算? 引出:用竖式计算万以内的减法,也要先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再从个位减起。 二、新课 1、 例1,板书978-326= 提问:(1)978里有几个百,几个十,几个一?326呢?边提问,师边板书百 十 个。 (2)怎样列竖式?为什么要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 (3)从哪一位开始减起?得数是多少? 2、 教学差加减数等于被减数 (1) 例1里的差加减数和,是怎样的算式?(652+326) (2) 让学生算一算,观察和例1的联系,引导学生得出: 差同减数相加,结果等于被减数。 3、 利用差和减数相加,结果等于被减数的规律,可以验算算得对不对。就像例1,算出978减326的得数652,要检查做得对不对,就可以用差652加减数竹26,结果等于被减数攵8,说明例1算对了。现在我们来计算例2,并用这样的方法验算。 4、 教学例2 (1) 出示例2。提问:这道题竖式怎样列?怎样算? (2) 根据前面的规律,怎样验算?指名学生板演。 (3) 提问:这里差加减数物结果等于前面的哪个数?说明前面减法算得对不对? (4) 说明:验算时差加减数等于被减数,证明前面的减法算对了,就把减法竖式里减出的差写在横式上。 (5) 指导在原式上验算。 减法的验算也可以利用原来竖式,把差和减数相加,看是不是得到被减数和。像例2,就可以在原来的竖式上用差加减数和(在竖式这边画箭头、写加号)来验算:1加4得5,0加3得3,5加2得7,2加0得2。验算结果,加减数等于被减数和,说明原来算的是对的。 说明:如果题目里要求验算的,要在原来竖式右边列出竖式来验算。如果不要求验算,就利用原来的竖式验算,看算得对不对。 小结:笔算减法的竖式要怎样列,从哪一位减起?笔算减法要怎样验算? 三、巩固练习 1、 做“想想算算”第1题,让学生做在书,然后集体订正。注意提问第二小题千位上得几。 2、 做“想想算算”第2题 指名两名学生板演,其余的做在书上。 提问:你是从哪里看出原来减法算得对不对? 3、 做练习十一第1题前面两题 四、课堂作业:练习十一第1题后两题,第2、3题。 课堂随记: 课题十四 笔算不退位减练习 教学内容:教材第55~56页练习十一第4~10题 教学要求: 1、 使学生进一步巩固笔算减法及其验算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 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加、减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巩固加、减法应用题的解答方法。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笔算减法的不退位减,今天我们就练习减法不退位减的笔算。 二、计算练习 1、 口算练习十一第4题,选取几题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算的。 2、 列竖式计算: 986-765 1725-625 做完后,让学生说说不退位减要怎样算,如果要知道减法算得对不对,要怎样验算? 3、做练习十一第5题 (1) 小黑板出示。说明要求,让学生利用课本上的竖式验算,改正。 (2) 提问:第一道题错在哪里?你怎样验算出来的?为什么会算错? 4、 做练习十一第6题前三题。先让学生估计每题得数是几百多,并结合让学生说说怎样想的?加法和减法分别怎样验算? 5、 做练习十一第7题 小黑板出示第7题,让学生思考后回答后,并让学生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得出:用差加减数,结果是被减数。 三、练习应用题 1、 学生做练习十一第9题。 (1) 提问:这两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2) 第1题为什么用减法算?第2题为什么用加法?第2题求出的结果是第1题里的什么数? (3) 小结:第1题从麻线总长的厘米数用去的厘米数,就得到剩下多少,反过来,第2题把用去的厘米数加剩下的厘米数,就得到麻线的总长,也就是把第1题里的差加减数,就得到被减数。 2、 做练习十一第10题。 提问:已知两个数量,可以求出哪些问题? 四、课堂作业:练习十一第6题,第8题。 教学随记: 课题十五 求比一个数少几的应用题 教学内容:教材第57~58页准备题,例3,“想想算算”,练习十二第1~2题 教学要求:使学生理解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答方法,学会解答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应用题,初步培养比较、分析、判断、推理的能力,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 准备,引新 1、 拍手游戏: 师拍8下,让学生拍的比教师少2下,学生拍几下?(这样的游戏做几次。) 2、 出示准备题第1题,让学生数一数,在课本上填一填,再说一说:你是怎样知道黄花是6朵的,是从几里面去掉几? 3、 出示准备题第2题,读题,让小朋友跟教师一起摆学具,边摆边提问:哪个摆的少,少摆2个也就是说要摆几个,让学生摆一摆,然后把书上的填空填好,并说说你是怎么算的。(比6少2,就是要从6里去掉2,所以用6-2计算。) 4、 做“想想算算”第一题 5、 引入新课:从上面的摆学具和看图填充可以看出:当较小的数比较大的数少几时,要求较小的数是多少,只要从较大的数去掉少的几个这一部分。今天就用这样想的方法学习新的应用题。 二、 教学新课 1、 教学例3 (1) 出示例3,学生读题 (2) 分小组讨论怎样画线段图,可以怎样想。 让各组汇报讨论怎样画线段图,老师板书出来,并让学生看图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3) 提问:桃的个数是较大的数还是较小的数?求桃有多少个可以怎样想?结合线段图说明:求桃有多少个,就是求比23少9的数是多少,要从23里去掉9。指名板演列式,其他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三、 巩固练习: 1、 做“想想算算”第2题,让学生看线段图说一说题意。并说一说为什么用减法计算。 2、 做“想想算算”第3题,让学生默读题目,提问:蓝花瓶的个数是较大数还是较小数?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 四、 课堂小结:提问:今天学习的应用题有什么特点,这样的应用题要怎样想,怎样做? 五、 课堂作业:练习十二第1、2题 教学随笔: 课题十六 两种应用题对比 教学内容:教材第59页例4、“比比算算”,练习十二第3~7题 教学要求: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求一个数另一个数少几的应用题与求比一个数几的数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初步理解它们的联系与区别。通过比较、分析,初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具准备:复习用的线段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 口算,让学生口算练习十二第3题 2、 看图列式计算: (1) 出示线段图:第一行表示8朵红花,第二行表示黄花朵数5朵,要求黄花比红花少?朵 (2) 图上告诉我们什么条件?要我们求什么?谁能说一说要怎样算黄花比红花少几朵。 (3) 出示图:第一行8朵红花,第二行表示黄花数,分别用大括号表示比红花少“3朵”和“黄花?朵” (4) 图上告诉我们什么条件?要我们求什么?求黄花多少朵要怎样算? 二、教学新课 1、 出示例4第(1)题 (1) 学生默读。提问:第一个和第二个条件是什么?要求什么问题?谁来说一说怎样用线段图表示题意? (2) 分析图里表示的题目的数量关系。大家看一看,哪种瓜的个数多,哪种瓜的个数少?谁能告诉大家,求冬瓜比南瓜少几个,可以怎样想?要从南瓜的个数里去掉几? (3) 按照刚才想的,用什么方法做?把书上填完整。做完后提问:12-9表示的什么意思?为什么要用减法求冬瓜比南瓜少的个数? 2、 出示例4第(2)题 (1) 学生默读题目。提问里告诉我们什么条件?要求什么问题? (2) 这道题里也是哪种瓜的个数多,哪种瓜的个数少?你是怎么知道的?哪位小朋友看着图说一说,求冬瓜的个数要怎样想?要从南瓜个数里去掉几就能求出冬瓜的个数? (3) 把书上的填完整。做完后提问:12-3表示什么意思?为什么要用减法算? 3、 对比 (1) 这两道里的条件和问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指出:两道题里第一个条件相同,第二个条件和问题正好调换了一个位置,第(1)题的条件是第(2)题的问题,第(1)题的问题是第(2)题的一个条件。 (2) 这两道题里都是哪种瓜多,哪种瓜少?求第(1)题要怎样想?第(2)题呢?这两个算式各表示什么意思? 三、巩固练习 1、“算算比比”,先让学生读一读,说说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做这两题要怎样想?指名两人板演,其余的做在书上。 2、做练习十二的第5题,做完后提问:这两题都是哪个班浇的棵数多?32-25表示什么意思?32-7呢? 3、做第6题 4、小结:做这种比多比少关系的应用题,总是先想哪个数量多,哪个数量少。如果要求多的数,就把较小的数和多的数合起来,用加法算;如果要求少的数,就从较大的数中去掉少去的一部分,用减法算。 四、作业:练习十二第4、7题 教学随笔: 课题十七 相差关系应用题练习(1) 教学内容:教材第61页练习十二第8~12题 教学要求: 1、 使学生进一步巩固笔算加、减法的方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2、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相差关系三类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掌握各类应用题的分析、解题的思路,能正确地解答三类不同的应用题,进一步培养分析、综合、推理、判断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计算练习 做练习十二第8题后两题(加和减) 1、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做在作业本上。 2、 集体订正,让学生重点说一说计算过程。 3、 提问:笔算加法和笔算减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加法计算个位满十要怎么办?减法计算个位不够减怎么办? 二、应用题练习 1、 看图列式 (1) 示线段图。(用线段图分别表示蓝墨水28瓶,红墨水20瓶,求蓝墨水比红墨水多几瓶) 请小朋友说说图上是什么意思? 哪种墨水的瓶数多?怎样列式?为什么用减法算?28-20表示什么意思?这道题的问题还可以怎样提?为什么? (2) 在图上改变已知数和问题,成为求蓝墨水瓶数的题。 让学生说说现在图里的意思? 怎样列式?为什么要用加法算? (3) 谁能改变和问题,成为求红墨水瓶数的题?(根据改变两个条件和问题) 怎样列式? 2、 针对性练习 现在,说说第一句中是哪种数量多,它可以分成哪两部分。 (1) 小猴子比大猴子多几只? (2) 公鸡比母鸡少几只? (3) 松树比杨树少10棵。 (4) 红金鱼比黄金鱼多5条。 师:我们分清了谁多、谁少,就可以根据题目的意思来分析数量关系,解答应用题。 3、 完成练习十二第9题 先做第一题,做完后提问:这个问题还可以怎样提? 想一想,这道题里有哪三个数量?(张芳养17只,徐军养26只,徐军比张芳多养9只) 根据三个数量,还可以编成另外两道应用题。 做第(2)(3)题 做完后指出:虽然每道题里的三个数量都一样,但由于条件和问题不同,所以解答的方法和算式也不一样。因此,解答应用题先要分清条件和问题,然后根据条件和问题的联系,确定用什么方法算。 4、 做练习十二第10题 让学生说明题意,明确和绿旗面数都是与哪种旗比的。为什么解题的方法一样? 三、课堂作业:练习十二第8题前4道计算题,第11题、12题。 教学随笔: 课题十八 相差关系应用题练习 教学内容:教材第62页练习十二第13~16题 教学要求: 1、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相差关系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能正确地进行分析和解答。 2、 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加、减法简单应用题条件与问题的联系,培养初步的综合、分析的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基本题练习 1、 做练习十二第13题 (1) 读题,让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2) 口答算式,每一题分别提问为什么这样做。 3、 口答列式 (1) 明明看40页书,东东看46页,东东比明明多看多少页? (2) 明明看40页书,东东比明明多看6页,东东看了多少页? (3) 东东看46页书,明明比东东少看6页,明明看了多少页? 二、应用题训练 刚才,我们已经练习了相差关系的三类应用题。现在请小朋友来看一看,这些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是怎样联系的。 1、 完成练习十二第14题 (1) 用小黑板出示第14题,说明要求。 (2) 请小朋友读第一组条件。哪种鱼的条数多?这两个条件可以求后面什么问题?为什么能求这个问题?现在把这两个条件与问题“大鱼有多少条”连起来。 (3) 让学生完成余下的题目。 2、 做练习十二第15 题 (1) 小黑板出示,明确要求。 (2) 第(1)题已知哪两个条件?这两个条件能求什么问题?为什么能求这个问题?怎样算? (3) 这两个条件还能求出什么问题? (4) 指出:这道题已经知道这两个数,既可以提这两个数相差多少的问题,用减法来算,还可以提这两个数一共是多少的问题,用加法算。 (5) 第(2)题已知什么条件和什么问题?知道了蓖麻25棵,要求向日葵多少棵,发补怎样的条件?这个条件里谁的棵数多?请小朋友把这道题连起来读一读。 提问:这里补成了几道应用题? 4、 做练习十二第16题。让学生说说题意,弄清小军、小虎都是和谁比的。 三、堂作业:练习十二第15题第(2)题。 教学小记: 课题十九 笔算退位减 教学内容:教材第63~64页例5、“想想算算”,练习十三第1~4题。 教学要求:使学生理解和初步学会笔算退位减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同时总结、概括笔算减法的法则,初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 做书上的复习题。 2、 板演:用竖式计算:75-8= 64-36 说说百以内笔算减法怎样计算? 二、教学新课 1、 引入新课 2、 教学例5第(1)题 (1) 出示第(1)题,提问:怎样列竖式? (2) 这道题要怎样减?用计数器算一算。 师边和学生讨论边拔计数器。 十位不够减就到百位退1,(在百位上拔起一粒珠子),并划去竖式百位上5,在上面写4,百位退1,(把拔起的一粒珠拔去),是10个十,在十位上拔上10(在十位上拔上10粒珠子)现在十位上就是多少?(竖式上划去3,在上面写13)减去几还得几?(竖式十位上的得数写9)百位上退1后还得几?百位上的得数是几?(说明百位上不要减,得数就是4) 提问:刚才在计数器的十位上减4是怎样减的?竖式里从哪一位减起? (3) 老师完整地把笔算减法过程做一遍,让学生跟着说过程。在计算过程中,师可问:十位上不够减怎样算? 3、 教学例5第(2)题 (1) 出示第(2)题。提问:怎样列竖式?从哪一位算起?个位上怎样算?十位上得几?百位上、千位上怎样算呢? (2) 学生在书上把竖式填完整。提问:千位上得数有没有数,为什么? (3) 让学生在书上验算。 (4) 小结笔算万以内的减法的注意点。解释本位的含义。出示后让学生齐读。 三、巩固练习 1、 做“想想算算”的第1题、第2题,提醒学生要注意验算。 2、 做“想想算算”的第3题,让学生说说错在哪,并改正。 3、 做练习十三的第3、4题,第3题先让学生说说题意,再解答。 四、课堂作业:练习十三第1、2 。 课题二十 连续退位减 教学内容:教材第65页例6、“想想算算”,练习十三第5~8题 教学要求:使学生初步学会连续退位减的笔算,能正确地进行计算,进一步巩固用差加减数验算减法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笔算:312-261 2312-905 做完后让学生说说笔算万以内的减法,要注意的地方。 二、教学新课 1、 出示例6:612-261= 2、 提问:怎样列竖式? 3、 让学生试着在书上完成。做完后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一步一步地计算的。讲解完后学生集体说说计算过程。 4、 提问:这道题和前面学习的题目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5、 指出:像这样从个位起,每一位上的数都不够减,都要从前一位退1后再减的计算,叫做连续退位减。计算连续退位减,要按照笔算减法的法则,细心计算。还要特别注意,某一位上退了1,到这一位计算时不能忘记已经退了的1。 三、巩固练习 1、 做“想想算算”第1题第2题,板演,让学生说说计算过程和验算过程。 2、 做练习十三第7题,让学生说说错误的原因,然后改正。 指出:笔算减法,有时要连续退位,有时不要连续退位。计算时要注意退位一般要在前一位上记退位点,防止忘记已经退去的1,哪一位上计算不够减,就该从前一位退1。还要注意,够减时就不需要从前一位退1。 四、课堂作业:练习十三第5、8题。 课题二十一 笔算减法练习 教学内容:教材第67~68页练习十三第9~16题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进一步巩固笔算减法的法则,能够正确地、比较熟练地计算,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2、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简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认识数量之间的联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笔算减法。谁能说一说,笔算减法要记住哪几条?今天我们按照减法的法则来练习减法计算。 二、计算练习 1、 口算第9题 2、 完成第11题。做之前让学生观察每组中两个算式中相应的特点,做完后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比较大小的。 3、 笔算:练习十三第10题第一行。指名板演。做完后提问:这三道题在计算时有不同的地方吗? 4、 小结:笔算减法要按减法的法则计算。在计算退位减法时,有时要连续退位,有时不要连续退位,所以在每一位计算时,该退位的要按退位的方法算,不该退位的只要直接减。 5、 做练习十三第12题。 三、应用题练习 1、 做练习十三第13、14题。做完后让学生说说这样做的理由。 2、 做练习十三第15题,让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根据不同的问题再解答。 四、全课小结 五、课堂作业:练习十三第10题剩下的三题,第12题前面两题。 课题二十二 被减数中间有0的退位减法 教学内容:教材第69页例7、“想想算算”,练习十四第1~4题 教学要求:使学生理解被减数中间有0的退位减法的算理,初步掌握这种退位减的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笔算:514-317= 2631-784= 二、 教学新课 1、 教学例7 (1) 出示例7。老师写出竖式,并在计数器上拔403。 提问:个位够减吗?个位不够减要从哪一位退1?十位上是0,你们认为应该怎么办? 老师边在计数器上演示,边和讲解:个位上3减7不够减,要从十位上退1,十位是0,就要再从百位上退1。这时老师在计数器的百位上拔去一个珠子,并在竖式上把百位上的4划去,在它的上面写3。 提问:从百位退1给哪一位?是几个几? 学生回答后,老师把百位上拔起的一个珠子拔去,在十位上拔上10个珠,在竖式的十位上将0划去,在它的上面写上10。 提问:再从十位上退1给哪一位?是几个几? 学生回答后,老师在十位上拔去1个珠子,在个位上拔上10个珠子,并在竖式的十位上将10划去,在它的上面写9,在个痊上将3划去,在它的上面写13。 请学生把刚才退位的过程在小组里完整地说一说。 指名学生说一说退位过程。 提问:现在被减数个位上应该是几?够不够减去7,得几?学生回答后,老师在计数器的个位上拔去7,在竖式横线下的个位上写6。 提问:现在被减数十位上是几?为什么是9?十位上要减去几,得几?学生回答后,老师在计数器上拔去2,在竖式横线下的十位上写7。 提问:现在被减数百位上是几?要减去几?得几? 学生回答后,老师在计数器上的百痊上拔去1,并在竖式横线下的百位上写2。 让学生看着黑板完整地说一说计算过程。 (2)指导学生看课本例7,然后再请学生回答:退位以后,每一位分别是几减几,为什么? 老师示范竖式的书写格式,并指出平时计算时,除了退位点以外,退位过程一般不写。 2、 做课本第69页上的“想想做做”。 做完后让选取几道让学生说说计算过程。 3、 做练习十四第2题前两题。 4、 说出下面哪一道题十位上用9减8,哪一道题用10减8。 506-283 502-283 三、 布置作业 四、 练习十四第2、第4题。 教学随笔: 课题二十三 被减数末尾有0的退位减法 教学内容:教材第70页例8、“想想算算”,练习十四第5~8题 教学要求:使学生理解并初步学会笔算被减数末尾有0的退位减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和验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 指名板演,集体练习。202-53=,做后提问是怎样减的,十位上为什么9减5? 2、 准备练习。如果把202-53改成200-53,你会算吗?请学生试一试。 学生练习后,老师板书竖式。让学生说一说计算过程,老师板书竖式。 二、教学例8 1、 出示例8,列出竖式提问:这道题被减数有什么特点?个位上是0不够减,要怎么办?十位上、百位上又都是0,要怎么办? 2、 被减数千位退1到百位是几,千位上剩下几?再从百位退1到十位是几?百位上剩下几?十位再退1到个位是几,十位上剩几?想一想,现在个位是几?十位、百位上还有几?千位上呢? 3、 让学生计算这一题。并验算。 4、 教学“想一想”。 (1) 如果把2000-538改成2010-538,你会算吗? (2) 指名板演,其余在下面练习。 三、巩固练习 1、 做“想想算算”第1题 2、 做完后提问:前两题十位、百位上都用几去减的?为什么第三题十位上不是用9去减,百位上要用9去减? 3、 做“想想算算”第2题 让学生看着第2题,验算每一个竖式,把做错的地方改正。并说出错在哪? 4、 做练习十四第6题。做完后提问:哪些数位上是用9减几的?为什么? 5、 说出下面各题,哪些数位上要用9减5?为什么? 6、 4000 4001 4010 4100 - 555 - 555 - 555 -555 四、课堂作业:练习十四第6题第二题,第7、8题。 课堂随笔: 课题二十四 加、减法计算练习 教学内容: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加、减法的笔算法则,能比较熟练地进行加、减法的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学习了万以内的加、减法,这节课练习加、减法的计算。 二、计算练习 1、 口算 (1) 用小黑板出示练习十四第9题。先指名学生说出口算过各和得数,再指名学生直接口算得数。 (2) 小结:口算加、减法,一般从高位算起,要用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减,如果哪一位相加满十,在前一位上增加1,如果哪一位不够减,在前一位退1和本位上合起来再减。 2、 笔算 (1) 做练习十四第10题第一小题,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地做在课本上。 (2) 提问:加法用竖式是怎样算的?减法用竖式是怎样算的?加、减法的笔算有什么相同的地主?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3) 做练习十四第10题其余两小题 (4) 做练习十四第11题。做完后提问:用整千数去减,退位后个位上用几减的?十位上百位上呢?所以,减数笔差的个位、十位、百位上的数有规律?为什么差和减数个位上相加是10,十位、百位上相加是9? (5) 谁能说一说这个规律说说1000减后面几个数各得多少?谁能说说十位、百位上各用几去减的? (6) 学生在练习本上做第13 。 三、应用题练习 做练习十四第14 、15题。 四、课堂作业:练习十四第12题 教学随笔: 课题二十五 连续两问的应用题 教学内容:教材第74页例9、例10,第75页“说说做做”和练习十五第1~5题 教学要求:使学生认识连续两问应用题的特点,初步学会解答连续两问的应用题,初步理解两个问题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 口头列式解答下列应用题: (1) 书架上有75本书,借走40本,还剩多少本? (2) 教室里原来有25人,又进来10人,现在有多少人? 2、 口头补出下列应用题的条件,再解答。 _______,卖出20个气球,还剩多少个气球? _______,又买来12棵白菜,一共有多少棵? 提问:应用题里要求一个问题,需要几个条件? 指出:根据两个有联系的条件,可以求一个问题;要求一个问题,必须有两个有联系的条件。这节课,我们根据条件和问题的这种联系,来学习应用题。 二、教学新课 1、 教学例9。 (1) 出示例9的前两个条件和第一个问题,读题。 (2) 说一说,怎样列式计算?你是怎样想的?32-8=24(人) (3) 现在再给一个条件和一个问题,请大家看一看能不能解答。(出示后一个条件和第二个问题) (4) 提问:又知道了什么条件,要示什么问题:? (5) 根据一个条件能求出现在车上有多少人吗? (6) 要根据什么来求现在车上有多少人吗?引导学生说出“想”的思路,指名几人说一说,再集体说一遍。 (7) 列出算式:24+10=34(人)提问:24表示什么,是哪里来的,10表示什么,34呢? (8) 如果不求出车上还剩24人,能算现在车上有多少人吗? (9) 指出:第一个问题求出的24人,成了第二个问题的条件。也就是说,要求第二个问题,一定要先求出什么? (10) 生回答,师板书。做完后让学生默读一遍。提问:第一个算式求的是什么?再根据什么求第二个问题? 指出:这道题要先用原来32人减下车的8人,求出车上还剩多少人?再用求出的还剩24人加上车的10人,就得到现在车上多少人? 2、 教学例10 (1) 出示例10,读题。这道题要先求哪个问题,再求哪个问题? (2) 怎样求第一个问题?18+7=25个 (3) 提问:根据什么求第二个问题呢? (4) 做完后提问:求这两个问题是怎样想的,谁能连起来说一说。 (5) 指出:这道题根据18个红气球和卖出7个,求出了还剩18个。 三、巩固练习 1、 做“说说做做”第1、2题。做后让学生说说解题思路。 2、 做练习十五第1题。第一个算式求的是什么?求第二个问题是根据什么来算的?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学习的应用题有两个问题,要先求出第一个问题,再根据求出的第一个问题的得数已知的另一个条件,求第二个问题。这样的应用题,叫连续两问的应用题。 五、布置作业:练习十五第2、3题。 教学随笔: 课题二十六 连续两问应用题练习 教学内容:教材第76~77练习十二第6~10题。 教学要求: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连续两问应用题两个问题之间的联系,理解连续两问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正确地解答连续两问应用题,初步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应用题?这节课,我们练习连续两问的应用题。要求小朋友通过练习,进一步明确一道题里两个问题的联系,掌握好连续两问应用题的解答方法。 二、整理思路 1、 把下面应用题先口头补充完整,再口头列式解答。 (1) ________,又买来20个苹果,现在有苹果多少个? (2) ________,栽好了10查,还有多少棵没有栽? (3) ________,平均分在4个笔筒,每个笔筒里多少支铅笔? 2、 解答下列各题。 (1) 妈妈买2篓苹果,每篓8个,买了多少个苹果?吃了6个,还剩几个? (2) 妈妈买2篓苹果,每篓8个,买了多少个苹果?又买4个梨,苹果和梨一共买了多少个? 让学生说说两题的联系。 小结:解答连续两问的应用题,要先根据两个有联系的条件求出第一个问题,再根据第一个问题的得数和有联系的另一个条件去求出第二个问题。也就是说,第一个问题的得数要做第二个问题的条件,要求第二个问题必须先求出第一个问题。 三、练习应用题。 1、 解答练习十五第6题。 2、 解答练习十五第8题。 (1) 看清图意。 (2) 做完后订正第一题:2×8=16(元)求出的是什么?为什么要用16元这个得数和题中的另一个条件去求第二个问题。 (3) 订正第二题:提问每一步求的是什么,要求应找回多少元要先求什么,为什么? 做练习十五第9、10题。 四、练习小结 练习十五第7题。 教学随笔: 课题二十七 减法计算和连续两问应用题练习 教学内容:教材第77~78页练习十五第11~16题。 教学要求: 1、 使学生巩固笔算减法和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能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连续两问应用题的解题方法,能正确地解答连续两问的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学习了万以内的口算加、减法和笔算加法,还学习了连续两问的应用题,今天就对这些内容来进行练习。 二、计算练习 完成练习十五第11题、第12题。 三、连续两问应用练习 1、 解答练习十五第13题。 (1) 这道题要求哪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怎样算,为什么要用6×8=48来求红皮球的个数? (2) 要根据什么求第二个问题花皮球多少个?怎样列式? (3) 为什么要用红皮球的个数和题中的另一个条件来求第二个问题花皮球有多少个? 2、 解答练习十五第14题。做完后提问这两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为什么用不同的方法计算?为什么都要用跳绳的42人做条件来求第二个问题? 3、 解答练习十五第15题。 4、 小结:解答连续两问的应用题,先要根据条件求第一个问题,再根据第一个问题的得数笔另一个条件求第二个问题。 四、课堂练习:练习十五第16题。 教学随笔: 课题二十八 天气情况 教学内容:教材第79页实践活动。 教学要求: 1、 使学生初步学会记录原始数据和打√整理原始数据的方法,能对简单数据的统计作初步的分析。 2、 使学生初步体会简单统计的过程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逐步培养实践能力。 教学准备:第68页16题完成的记录,每人准备自己家的四次电费发标,老师准备一些表格数据、三种学具各若干个。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 说明生活里很多事都可以通过记下来,理一理的方法,把它们整理清楚,并能根据整理出的结果进行分析,从中得到一些想知道的情况。 2、 举出一些统计好的简单表格,如各小组人数,某户收各种粮食的千克数等统计结果给学生观察,知道一些简单表格反映的数据,结合表内的数据进行一些简单比较,说明记录、整理这些数据的作用。 3、 指导打√方法记录 4、 出示一些学具(如□○⊿)等,说明要知道这些学具各有多少,可以用打√的方法记录。 让学生先分类列出名称(或用图表示),老师每取一个图形相应说出名称,学生在相应图形后打√记录。最后让学生说一说结果各有多少个。例: □ √ √ √ √ √ √ ○ √ √ √ √ √ √ √ √ √ ⊿ √ √ √ √ 5、 说明这节课要根据前面的天气记录,认识天气情况。 二、组织活动 1、 让学生分小组理一理,填一填 学生分组活动,先核对记录情况,再按打√方法整理每种天气各多少天。 请你把整理结果填在统计表里。 2、 让学生调查自己家的电费情况。 先认识电费电费收据的各项内容,再按日期次序排列起来。 要求学生把千瓦时数填在课本上的表里。 学生根据自己家的情况,在小组里说说自己的想法。 三、自己调查:小组讨论还准备调查什么内容,组织调查活动。 课题二十九 万以内加、减法(二)复习 教学内容:使学生进一步巩固万以内加、减法的笔算方法,能正确地、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二、复习笔算 1、 做复习第1题。 (1) 做第一组加法题。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在练习本上计算。提问:笔算加法要怎样算? (2) 做第二组减法题。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做在练习本上。 (3) 提问:笔算减法要怎样算? (4) 小结:笔算加法和减法有哪些地方是相同的,哪些地方不同? 2、 做复习第2题第一行,三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把三道题做在自己的本子上。 3、 下列题对不对,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765 2469 4235 6003 +235 +1183 - 607 - 235 4、 做复习题第3题里的第一组题 三、复习加减法的验算 1、 做复习题第4题,指名两人板演。 2、 引导学生小结:加法和减法怎样验算、 四、小结 这节课复习了什么?笔算加法和减法各要怎样算?加减法的口算和笔算都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五、作业:复习第2 题余下的六道题 教学随笔: 课题三十 应用题复习 教学内容:教材第80~81页复习第6~11题 教学要求:使学生进一步熟悉一步计算应用 的数量关系,进一步掌握连续两问应用题的思考和解题方法,提高学生分析推理和解题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这节课要复习应用题。通过复习,进一步掌握一步应用题和连续两问应用题的解题方法,提高解题能力。 二、复习简单应用题 1、 口头列式解答下列应用题,并一说是怎样想的? (1) 杨树16棵,柳树14棵,杨树和柳树一共多少棵? (2) 一共要栽树30棵,已经栽了14棵,还要栽多少棵? (3) 杨树5行,每行6棵,一共有多少棵? 2、 指出:在解答应用题时,要看两个条件有什么联系,和要求的问题有什么关系 ,然后想用什么方法算,再列出算式解答。 3、 做复习题第6题 (1) 让学生读题,然后说一说这两题有什么不同? (2) 让学生独立解答,然后口答算式,老师板书。 (3) 提问:第一题为什么用加法,第二题为什么用减法? (4) 指出:要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就要把一个数和多的几合起来,要用加法算,要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就要从一个数里去掉几,要用减法算。 4、 做复习第9题 三、复习连续两问的应用题 1、 做复习第10题。做后提问:根据哪两个条件求第一个问题?再根据什么求第二个问题,为什么要用第一个问题的得数做条件,来求第二个问题? 2、 练习:妈妈买了23个苹果,吃了5个,还剩 多少个?剩下的苹果平均装在3个塑料-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教版 小学 年级 数学 笔算 退位 doc 教学 提纲
咨信网温馨提示: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精***】。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精***】,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精***】。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精***】,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关于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