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当前就业问题和就业制度的分析及对策探讨电子教案.doc
《我国当前就业问题和就业制度的分析及对策探讨电子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当前就业问题和就业制度的分析及对策探讨电子教案.doc(15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精品文档 自考本科生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我国当前就业问题和就业制度的分析 及对策探讨 作者姓名 专业名称 行政管理学 准考证号 指导教师 2016年3月3日 【内容摘要】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人民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基本途径。中国有近13亿人口,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就业问题的妥善解决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社会和谐稳定和人民群众幸福感的大事。当前,我国进入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从要素和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为特点的新常态经济,面对巨大的经济下行压力、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和结构双双出现下降,农村劳动力的不断转移与城市就业市场的供需矛盾,网络创业就业新业态的不断涌现,构成了中国就业的严峻形势,解决就业问题任务繁重、艰巨、紧迫。我国目前的一些制度和政策实际是阻碍就业结构转型和就业容量的扩大,只有调整发展道路,修改制度和出台政策,才能从根本上缓解中国的就业不足问题。本文结合当前实际对我国就业问题的现状、原因和就业制度及解决就业问题的对策作系统的分析。 【关键词】就业问题、就业制度、对策 目录 一、我国就业的总体状况 5 (一)人口与劳动力 5 (二)就业总量 6 (三)就业结构 6 (四)就业率 6 (五)居民收入 6 二、中国就业问题的现状 7 (一)农村劳动力向大中城市大规模转移 7 (二)随着互联网发展,隐性就业人员逐渐涌现 8 (三)新成长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尤其是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日趋严重 9 (四)部分资源型、装备制造型和压缩产能任务较重地区就业形势严峻 10 三、我国的就业制度 10 (一)我国的户籍制度 10 (二) 企业工会的能力建设有待加强 10 (三) 劳动法有待完善 11 (四)劳动争议仲裁制度的完善 11 四、 当前就业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11 (一) 劳动力供求总量的影响 11 (二) 劳动者就业能力的影响 12 (三)经济机构调整的影响 12 (四)科学技术进步的影响 12 (五)制度性因素的影响 13 五、解决就业问题的几点对策 13 (一)优化产业结构,调整就业结构 13 (二)创业与就业相结合,以创业带动就业 13 (三)加强就业创业服务和职业培训 13 (四)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14 (五) 完善就业数据统计制度,反映真实的就业情况 14 参考文献 15 正文 一、 我国就业的总体状况 在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2015年就业形势是总体稳定的。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312万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567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173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4.05%,全面完成城镇新增就业10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的目标。在经济新常态形势下,为什么就业形势能够保持整体稳定?主要有四个理由:一是经济增长带动就业。二是党中央、国务院积极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格局、新形态,对稳增长、促就业作用显著。三是第三产业发展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尤其是金融服务、互联网产业更成为新增就业的主力军。四是劳动力供给逐年递减。 中国劳动年龄人口众多,国民教育水平较低,就业矛盾十分突出。主要表现在: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和就业结构性矛盾同时并存,城镇就业压力加大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速度加快同时出现,新成长劳动力就业和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相互交织。 (一)人口与劳动力 国家统计局网站公布数据显示,2014年末, 中国大陆总人口(包括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军人,不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以及海外华侨人数)13678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710万人。全年出生人口1687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2.37‰,死亡人口977万人,人口死亡率为7.16‰,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21‰,比上年提高0.29个千分点。从性别结构看,男性人口70079万人,女性人口66703万人,总人口性别比为 105.06(以女性为100),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5.88。从年龄构成看,16周岁以上至60周岁以下(不含60周岁)的劳动年龄人口91583万人,比上年末减少371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7.0%,60周岁及以上人口21242万人,占总人口的15.5%,65周岁及以上人口13755万人,占总人口的10.1%。从城乡结构看,城镇常住人口7491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805万人,乡村常住人口61866万人,减少1095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54.77%。从受教育程度看,未上学5.63万人,小学27.49万人,初中42.04万人,高中17.48万人,大专及以上12.07万人,初中以上人占6岁及以上总人口的57%,大专及以上人占12%。 全国居住地和户口登记地不在同一个乡镇街道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即人户分离人口)2.98亿人,比上年末增加944万人,其中流动人口为2.53亿人,比上年末增加800万人。。 (二)就业总量 2014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7253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39310万人,占50.88%,比上年末增加1070万人,乡村37943万人,占49.12%。2010-2014年,共增加就业人数1148万人,平均每年新增287万人。 (三)就业结构 从三次产业就业结构看,2010-2014年,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所占比重稳步增长,由34.6%提高到40.6%,从业人员达到31364万人;第二产业人员所占比重稳定在29.7%,从业人员达到23099万人;第一产业人员所占比重逐年下降,由36.7%下降到29.5%,从业人员为22790万人。从城乡结构来看,2010-2014年,乡村从业人员所占比例由54.42%下降到49.12%。从不同经济成分就业结构看,2010-2014年,国有单位从业人员减少204.1万人,为6312.3万人;城镇个体私营经济组织的从业人员增加6328.3万人,为16866.7万人;各种外商投资和多种形式经济,非全日制、临时性、季节性、钟点工、弹性工作等各种就业形式迅速兴起,成为扩大就业的重要渠道。 (四)就业率 在就业压力持续加大的情况下,中国政府采取多种措施控制城镇失业率的急剧上升。 2010年,中国政府确定就业再就业工作目标为新增就业900万人,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168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547万人,其中困难人员再就业165万人。年末,全国实有城镇登记失业人员90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 2014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322万人,为全年目标1000万人的132%。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540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170万人。年末,全国实有城镇登记失业人员95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09%,与2010年基本持平。 (五)居民收入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就业机会的增多,居民收入不断增长。2010-2014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109.4元增长到29381元,增长54%;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5919元增长到9892元,增长67%。 二、 中国就业问题的现状 (一)农村劳动力向大中城市大规模转移 人口众多是我国最基本的国情,人均自然资源相对不足和农业人口过多是我国长期面对的问题。农民从农业向非农业、从农村向城市的转移是各国经济发展中的一种共同趋势。中国自然也不是例外。长期以来,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使农民不断地从土地中转移出来,在所有农村劳动力中有1/3是剩余劳动力,农村劳动力自发流动到城市或其他地区的市场转移成为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形式。大量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是彻底解决“三农”问题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 我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上既遵循共性,又有自己的特殊性。具体来讲,近几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呈现出以下特点:呈现出以下特点:1.劳动力转移增速快、规模大;2、年龄构成轻:3、文化素质增强;4、农村劳动力转移基本流向主要由落后地区向“北上广”经济发达地区;5、就业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6、多数农村转移劳动力具有兼业性;7、组织性增强;8、区域经济是吸纳农村转移劳动力的主要动力。 目前,我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已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存在的问题也十分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具有无序性、盲目性。由于劳动力供求信息的不畅通,农村劳动力市场还没有真正形成,缺乏对农村劳动力的总需求、总供给的调节,缺乏对农村劳动力就业的组织与指导,农村劳动力流动呈现出无序性和盲目性,到最后只能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农民分散外出务工,在外地就业也得不到保障。2.农村劳动力素质较低,剩余劳动力就业面窄。劳动力“文化素质较低”与“劳动技能较低”已成为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内在因素。3.打工者的合法权益难以得到有效保证。农村劳动力在城市中处于弱势,农民工侵权事件常有发生,这都是对农民工的合法权益的一种侵害。4.农民外出务工时子女教育受到影响。留守儿童不仅在教育和学习上单一,无法适应发展的社会,而且其心理健康状况也令人堪忧。5.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部分人员工作不稳定。农民工受教育程度低,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往往集中在劳动密集型行业,从事一些苦、累、脏、危险的工作,而且工作时间超出正常上班时间,经常加班加点,有时候工作量大,有时没工作,工作的不稳定性致使收入得不到保障。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农村发展已具备很多有利因素,但依然存在农村经济发展落后,农民收入低等问题,而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不仅能够改变农村与城市居民在数量上的比例,实现农村剩余人口的逐步向市民转化,促进城市化进程加快发展,而且也有利于农民增收,实现农村更好更快的发展。 (二)随着互联网发展,隐性就业人员逐渐涌现 在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下,许多人群对就业观念也在发生着改变。他们不再一味涌向企事业单位,更多考虑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专业,开网店、做自由撰稿人、全职家教等非传统的就业方式层出不穷,“隐性就业”人群也随之悄然升起。 隐性就业一般是指没有按照规范就业渠道获取固定职业的一种工作和生活状态。就业正在向多元化发展,市场多样性为隐性就业提供土壤。选择这种方式的人们由于客观或主观原因,没有和同龄人一样得到一份固定的劳动合同,他们通过拆分时间,打几份零工,可以得到不错的收入。但因为隐性就业是随着互联网发展等因素而新兴的一个现象,所以隐性就业人员的社会地位、工作性质、社会保障等问题,都还处于模糊甚至无序的状态。主要体现在:1、隐性就业人员权益难以得到保护。由于隐性就业具有难以成立劳动关系、受民法调整的特征,当就业人员受到违约、侵权时,本由劳动关系中的用人单位承担劳动风险责任,而在民事关系中的责任一方是自然人个体,则无能力来承担法律规定的应尽义务。2、隐性就业人员无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等福利待遇。一部分年轻人还没有意识到参加社会保险的重要性,因为没有加入到任何社会保障体制中来,一旦发生生育或遭受意外伤害等特殊情况,无能力来维系正常工作状态时,就会陷入窘迫的、无保障的生活状态中。3、隐性就业人员档案无处安家。隐性就业的大学生由于毕业时没有与用人单位建立固定的劳动关系,无单位接收其档案等材料,往往导致档案流失,而这势必会影响享受相关的人事、劳动、社会保障等服务和正常的工作调动。4、隐性就业人员心理压力大,社会认同感不高。隐性就业人员在工作和收入方面的隐蔽性、流动性、盲目性、间断性和不确定性等特点,在很多家长眼中被认为是游手好闲或者说是“不务正业”,给隐性就业人员造成很大的心里压力,也让更多“准隐性就业者”望而却步。 (三)新成长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尤其是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日趋严重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2015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到749万人,比2014年增加22万人,是历年高校毕业生人数之最。2015年上半年,20-24岁大专以上文化人员(主要为近年毕业大学生)的失业率在波动中呈下降走势,到6月份已降至7.74%,比1月份下降了1.17个百分点,比2014年同期也下降了0.7个百分点。虽然大学生就业情况有所好转,但仍高于总体失业率2个多百分点。从7月起,新毕业的学生将进入劳动力市场,这部分人的失业率将会转降为升。 造成大学生就业难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有的用人单位盲目提高用人标准,不完全按照求职者的才干来招聘员工,不仅造成了一些不公平的竞争,而且加剧了就业难的状况。在关系就业中,专业错位或低能高就的现象层出不穷。第二,求职者从小受到的教育告诉他们,长大后要找一份好的工作,出人头地,生活得更好,实现个人价值,或者说,他们承载着一个家族的希望。这样就使得他们在日后的择业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去追求高薪水和大城市,要求很高。可以说,这种思想非常普遍地存在,是一种很现实的人生动力。因此,有很多人在用工荒的情况下找不到工作,其实是找不到令自己满意的工作,高不成低不就,同时加重了“就业难”和“用工荒”。第三,中国的制造业还大规模地停留在低端产品上,低端产品的生产与流通缺少经济环节,不需要中高级人才,也不能给大学生提供足够的工作岗位,无法有效地解决大学生就业难。最后,中国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出现了问题。在教育观念上,只去培养大学生,不培养技术型的工人,让很多学生认为,自己应该做脑力劳动,而不是去做体力劳动。在教育方法上,由于制度的不完善,培养出的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归根结底,大学生就业情况的好坏,和高校培养出的学生的素质有着很大的关系。 近几年新毕业的大学生同时也是独生子女的一代,家庭为了子女教育需要承担高额的投资成本,而当大学教育投资如果不能获得合适的预期回报时,大学生本人和其家庭就会面临经济和心里的双重压力。如果大学毕业生未就业人数规模持续增大,那么这种影响将可能大到对整个社会产生负面影响,不利于社会稳定。这部分人的就业情况,值得我们持续关注。 (四)部分资源型、装备制造型和压缩产能任务较重地区就业形势严峻 以东北地区为例,2015年以来,东北地区经济下滑较为明显,由此带来的失业问题也比较严重。东北地区的省会城市平均失业率在7%左右,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个百分点左右。这固然与人们的就业观念有关,更与其经济结构比较单一,偏重于资源型、装备制造型有关。华北也有一些省会城市,要么经济结构偏重于资源型,要么压缩产能任务较重,其失业率也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个百分点左右。例如,山东省是我国对日及对韩贸易的主要省份,受到韩国及日本经济不景气的影响,山东省内许多企业面临出口订单减少,出口贸易量下滑的情况,由此导致企业开工率不足,利润下滑甚至裁员等现象的出现。 三、 我国的就业制度 (一) 我国的户籍制度 传统的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是对公民身份的一种不公平的等级界定,带有一定的歧视性,造成了城乡居民在就业和创业方面初始条件方面的不公平,尤其对高校毕业生以及农民工的影响巨大。户籍制度是我国社会管理制度的基石之一,是一个制度群,除了管理人口和户口登记、迁移的职能外,还与相关的福利政策相关,牵一发而动全身。随着市场经济的完善,现行户籍制度的弊端愈发明显地表现出来。我国户籍制度造成劳动力市场的城乡分割,主要表现在教育、补贴、劳保福利、社会保障,以及医疗、教育和失业保障等各方面的权利和待遇存在着极大差别,在人口迁移政策上严格控制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这十分不利于劳动力市场中劳动力要素的合理优化配置。 (二)企业工会的能力建设有待加强 工会制度发展不健全,不能充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工会法》第六条明确规定: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是工会的基本职责。职工是维权的对象,工会是维权的主体。但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组织形式的企业不断涌现,劳资关系呈现复杂多样的态势,利益矛盾逐渐显现,工会未能随之发展,维权工作不到位。但从某种的意义上来说,工会组织形同虚设,它往往扮演着为企业谋求利益的解释者或游说者,它无法保证劳动者最基本的权益。因此完善工会制度,加强用人单位工会组织建设,是社会、企业迫切需要做的事。劳动者作为弱势群体,面对日益激烈的劳动力市场竞争,他们往往没有能力保护自己,迫切需要工会组织维护他们的利益。工会应当密切关注劳动就业局势,积极协助政府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并在劳动就业方面提出合理可行的相关主张。 (三)劳动法有待完善 自199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颁布以来,我国劳动法律制度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对保障劳动者的基本权利,维护和谐稳定的劳资关系,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同时我们也看到,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逐步调整,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成熟以及劳动、人事制度的不断改革,劳动法在适用范围上仍存在一些问题:对行政事业单位从业人员的保护过度和对雇用关系的从业人员保护不足,因此不断完善《劳动法》是迫在眉睫的事,只有《劳动法》完善了,才能更好的保护全体劳动者以及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 (四)劳动争议仲裁制度的完善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在劳动力需求日益扩大和劳动者维权意识日益提高的同时,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的矛盾也不断滋生。为了解决劳动争议,我国于2007年、2008年相继颁布《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这两部法律得到较好的贯彻和实施,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劳动争议仲裁制度仍然暴露出了一些不足,影响着制度的有效实行。如程序设置不合理、仲裁组织地位不明确且权限过小、监督制度不完善、救济制度不足等。这些问题严重地影响着我国劳动争议仲裁制度的运行和劳动争议的解决。 四、 当前就业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劳动力供求总量的影响 我们知道,就业是劳动力与生产资料有机结合的过程。我国就业问题的核心就在于对于生产资料而言的劳动力人口过剩。中国是以世界上9.6%的自然资源、9.4%的资本资源、1.85%的知识技术资源、1.83%的国际资源来为占世界26%的劳动力人口创造就业机会。因此,中国有一部分劳动力人口处于失业状态也是一种正常现象,而且,劳动力总量供大于求的状况是短期内无法改变的一种事实。即使中国在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后,由于我国老龄化程度地区差异较大的特点,加之不同地区劳动力的流动,特别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动和数量庞大的新增劳动力(特别是高校毕业生),使得我国劳动力市场在总体上供大于求。 (二)劳动者就业能力的影响 劳动力就业主要受劳动者就业能力的限制,一般而言,劳动力就业能力强,就容易获得就业机会和就业岗位,反之,就比较难,甚至处于失业状态。所以说劳动力就业能力是影响中国就业问题的主要因素,其重要表现在普遍的受教育程度低和普遍的专业技能低两个方面。在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中,大量需要从农业转移到第二、第三产业就业的农村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普通低,劳动力的就业能力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劳动力就业能力和就业需求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所以“10万年薪都招不到高级技工”的“技能荒”现象就不为奇怪了。因此,降低教育成本,延长青年受教育的年限是提高劳动力就业能力的关键,同时,延长劳动力受继续教育的年限是改善劳动力专业技能状况的唯实之举。 (三)经济机构调整的影响 目前,中国正经历着一场大规模的经济结构调整,对就业增长的影响是极其深刻的,具体而言,首先,产业结构调整使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劳动力,尤其是非熟练劳动力被动地向第三产业转移。这样,必然使不适应第三产业就业岗位的劳动力处于失业状态。其次,所有制结构调整使就业岗位从国有企业向混合所有制企业,包括个体私营企业、三资企业和民营企业转移。这样,由于就业观念等原因,有一些劳动力人口必然处于失业状态。再次,经济增长方式由劳动密集型向资金、技术密集型加快转变,这样必然使一些不能适应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需求的、原本从事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人员处于失业状态。 (四)科学技术进步的影响 随着技术进步,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科技已经广泛地应用于企业的生产、服务和管理,这样使得在社会总投资没有大幅度增加的前提下,资本总额给社会提供的就业机会和就业岗位也不会大幅度增加,反而会大幅度地减少,就必然出现“资本排斥劳动力”现象,失业人数增加也将不可避免。从长远看,中国科学技术进步将会促进就业增长,但是,科学技术进步对就业影响有一个时滞期问题。 (五)制度性因素的影响 中国就业问题的制度性因素也不能被忽视。其中,主要包括就业制度、教育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这里做一点简要分析。第一,就业制度,许多地方性政策法规使城乡劳动力市场处于半封闭状态,严重影响城乡劳动力转移。第二,教育制度。中国虽然建立九年义务教育制度,但是,由于城乡之间教育投入和不同地区之间的教育投入的非均衡性,使城乡之间和不同地区之间的教育发展呈现出非均衡态势,最终使城乡之间和不同地区之间的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呈现出非均衡性。第三,社会保障制度。目前基本上是一种城镇社会保障制度,而大量农民被排斥在社会保障制度之外。 五、 解决就业问题的几点对策 (一)优化产业结构,调整就业结构 产业结构分布决定劳动力就业结构分布,产业的兴衰和发展方向引导劳动力在产业之间的转移和流动。因此我们目前的对策是:1、巩固和加强第一产业,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2、调整和提高第二产业,提高工业现代化水平;3、积极发展以现代服务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 (二)创业与就业相结合,以创业带动就业 在经济增速下行压力的整体背景下,以创业带动就业使之成为促进就业的新路径。首先,营造宽松便捷的准入环境,放松创办企业、开展创业的政策要求;其次,为创业者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综合服务平台和发展空间;再次,拓宽创业投融资渠道,加大减税降费力度,鼓励高校毕业生创业,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激发社会各界的创业热情,通过创业创造就业岗位。 (三)加强就业创业服务和职业培训 1、要切实落实近期已出台的各项促进就业的政策。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提高服务均等化、标准化和专业化水平,为用人单位和求职者提供良好的就业服务,有利于扩大就业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既能够及时解决企业用工需求,又能够正确引导求职者实现就业。 2、顺应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水平、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的需求,优化高校学科专业结构,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大规模开展职业培训,加大创业培训力度。重点实施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和失业人员转业转岗培训,增强其就业创业和职业转换能力。 (四)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针对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覆盖面窄,社会化程度不高的状况。应尽快建立从业人员的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五位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推进保障制度的社会化进程。尤其是做好养老、改进医疗保障服务,努力推广参保人员就医“一卡通”,实现医保经办机构与定点医疗机构直接结算。做到老有所养,病有地方可医。除此之外,还需进一步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充分发挥失业保险保生活、防失业、促就业的作用,鼓励领取失业保险金人员尽快实现就业或自主创业。 (五)完善就业数据统计制度,反映真实的就业情况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就业形势将变得更加复杂,就业渠道也更加多样化,需要不断改革创新,进一步完善就业数据统计制度,多手段全方位监测就业相关指标变化,以更好地为宏观经济及就业决策服务。1、要改革现有的就业统计制度,让就业统计覆盖最广泛的人群,减少采用传统工商注册登记企业统计就业人数而造成的遗漏、重复统计的现象。2、要在现有的关于社会保障、劳动保护和职工薪资统计的基础上,建立完整系统的就业质量监测指标体系。3、要充分利用网络大数据实时把握就业动态。 就业问题是我国一个现实性难题,也是各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核心问题。在当前社会形势下,解决就业问题,不仅需要国家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相关制度建设和措施来制定出符合本国国情的制度、政策,而且需要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参与,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就业难题会慢慢改善。 【参考文献】 [1] 陈彬.2015年上半年我国就业形势分析与就业统计的完善[J].发展研究,2015,(8). [2] 韩巍.浅析经济新常态下的就业形势及挑战[N].中国劳动保障报,2015-9-19(3). [3] 任紫.就业形势整体稳定创业政策效应明显[N].中国劳动保障报,2015-11-7(3). [4] 戎梅,白联石.户籍歧视影响城市经济增长的理论分析[J].城市与环境研究,2015,(3). [5] 周琼英.浅谈隐性就业人员的隐优和权益保障[J].劳动和社会保障法规政策专刊,2015,(11). [6] 宋士云,许冰.中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互动关系及就业政策研究[J].产业经济评论,2015,(4). [7] 刘凌晨.新常态经济视角下的收入差距与大学生就业[J].未来与发展,2015,(264). [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中国统计年鉴—2015 [DB/OL]. 精品文档-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我国 当前 就业问题 就业 制度 分析 对策 探讨 电子 教案
咨信网温馨提示: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精***】。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精***】,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精***】。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精***】,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关于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