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金融”应用发展研究报告.pdf
《“5G+金融”应用发展研究报告.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5G+金融”应用发展研究报告.pdf(52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1、“5G+金融”应用发展研究报告“5G+金融”应用发展研究报告(2020 年)(2020 年)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云计算与大数据研究所 2020 年 12 月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云计算与大数据研究所 2020 年 12 月 编委会编委会 编委会成员:编委会成员:何阳、马聪、赵小飞、韩毅博、张磊、何思略、郑广斌、施好健、徐黎明、张华、马俊、孙权、万四爽、余玮琦、李岩玉、董运佳、郭晓蓓、郁新、沈坤平、陶然、杜瑞罡、王敏、樊旼旼、王晓阳、吴雨鸿、郑溪龙、贾燕菁、冯蕾、张鹏、马岩、张小虎、吴旭、陈清阳、王一秋、陈蔚、周唯、巫炘、蒲思豪、陈楚珺、魏钦、蔡丹丹、曹芷铭、李蕾、冯毅、李宏平、刘宇、邓波、石松、何新
2、、李左、白阳、王磊、丁博、王健 参与单位:参与单位: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云计算与大数据研究所、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银联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民生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江苏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广发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众安在线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壹账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天翼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中国移动(上海)产业研究院、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智网创新中心、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前前 言言 金融业高度关注 5G 技术应用,一方面金融机构希望抓住 5G 应用窗口期,积极探索新业态和新模式,把握 5G 金融应用的主动性,提前应对可能带来的变革冲击;另一方面新冠疫情影响下,金融业数字化
3、转型加速,金融服务移动化和线上化趋势愈加突出,而且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和发展普惠金融,都要求金融业积极利用 5G 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不断提升自身数字化发展能力,实现高质量转型发展。本报告提出了 5G 与金融业融合应用过程中形成的核心层、要素层、对象层和目标层的四层架构,以 5G 提升金融感知能力为核心观点,强调 5G 应用带来更广泛的金融感知对象、更全面的金融感知流程、更丰富的金融感知数据。在这一核心能力支持下,金融创新工具、风控能力、运营成本、渠道触点、业务流程等要素都得到明显升级,最终服务于监管部门、金融机构和金融用户三类主体的各层需求。本报告重点分析了 5G+动产融资等八大典型应用场景,详细
4、描述了各个应用场景的 5G 技术应用情况和重要价值。最后,本报告总结了 5G 与金融业融合应用中存在的成本收益、技术发展、标准制定、隐私保护、行业壁垒等问题,并在政策、业务、生态、技术、商业模式等方面提出了未来发展建议。目 录 目 录 一、一、5G与金融行业融合应用的发展背景与金融行业融合应用的发展背景.1(一)5G 在千行百业应用加速,新基建作用凸显.2(二)5G 与新技术深度融合发展,释放创新价值.3(三)疫情影响下,金融业数字化转型需求更加突出.5(四)服务实体经济和发展普惠金融,金融业需要积极探索 5G 应用.6 二、二、5G与金融行业融合应用的重要价值与金融行业融合应用的重要价值.8
5、(一)5G 推动泛在连接迭代,提升金融感知能力.9(二)5G 释放万物智联价值,强化金融机构创新能力.12(三)5G 提供更多触达渠道,优化金融客户服务体验.15(四)5G 丰富金融监管手段,增强金融政策精准度.18 三、三、5G与金融行业融合应用的场景探索与金融行业融合应用的场景探索.21(一)5G+动产融资.22(二)5G+供应链金融.24(三)5G+智能客服.26(四)5G+动态风控.29(五)5G+保险定价.31(六)5G+智能理赔.32(七)5G+极速交易.34(八)5G 移动金融消息.35 四、四、5G与金融行业融合应用的问题分析与金融行业融合应用的问题分析.38(一)5G 金融应
6、用的成本投资效益有待提升.38(二)5G 基础建设仍需提升以承载金融业务.39 (三)先行金融场景的 5G 应用标准研究欠缺.39(四)5G 时代金融业安全和隐私保护亟待加强.40(五)金融业对 5G 应用价值认识还需深入.41 五、五、5G与金融行业融合应用的发展建议与金融行业融合应用的发展建议.41(一)加强政策协调,坚定融合发展信心.41(二)坚持金融本质,推动融合应用落地.42(三)建设共赢机制,促进融合生态繁荣.43(四)加快技术研发,引领融合标准制定.43(五)突破行业壁垒,探索融合商业模式.44 图 目 录 图 目 录 图 1-1 5G 与金融业融合应用范畴.1 图 2-1 5G
7、 金融应用价值路径.8 图 3-1 5G 在金融领域应用场景分析.23 图 3-2 动产质押融资监管解决方案.23 图 3-3 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及问题.25 图 3-4 某电商公司供应链金融服务方案.26 图 3-5 5G 环境下客服呼叫系统组网架构.28 图 3-6 5G+物联网风控应用架构.30 图 3-7 视频理赔解决方案.34 图 3-8 证券机构 VIP 极速交易通道.35 图 3-9 5G 消息实现界面.35 表 目 录 表 目 录 表 3-1 抵押品类型汇总.22“5G+金融”应用发展研究报告(2020 年)1 一、5G 与金融行业融合应用的发展背景 作为新一代无线通信技术,5
8、G 是国民经济各行业数字化转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 5G 与金融业融合应用绝不是单纯的 5G 和金融两个领域产生关系的过程,而是包含多重要素融合的过程。图 1-1 5G 与金融业融合应用范畴 从 ICT 产业的角度来看,5G 与金融业融合应用,一方面需要 5G与 4G、WiFi、有线网络等其他成熟通信技术共同覆盖金融业各类通信场景,另一方面需要 5G 与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等新技术发挥各自所长共同来满足金融业转型相关需求,否则 5G 赋能作用无从发挥。从金融业角度看,5G 与金融业融合应用也具有两重目的,一方面通过 5G 应用赋能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提升普惠金融发展水平,另一
9、方面也加速金融移动化和线上化迁移,助力金融业数字化转型。“5G+金融”应用发展研究报告(2020 年)2 (一)(一)5G在千行百业应用加速,新基建作用凸显在千行百业应用加速,新基建作用凸显 今年以来,5G 网络建设呈现明显加速趋势,作为“新基建”核心的基础设施领域,5G 建设得到了充分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在用户渗透、基站建设、终端出货、垂直行业应用中均有突出成果。用户渗透全球领先。根据 GSMA 统计,截至 2020 年 9 月,全球 5G 用户总数超过 2 亿,其中,中国用户超过 1.6 亿,占全球比重超过 80%,预计 2025 年将超过 9 个亿,5G 用户渗透率超五成。基站覆盖已初具规
10、模。至 9 月底,我国已累计开通 5G 基站超 69 万,覆盖全国地级以上城市,我国克服新冠疫情带来的困难提前完成年度建设目标。5G手机出货量占比持续提升。2020年我国手机出货量预计达2.92亿部,5G 手机出货量预计 1.47 亿部,占比为 50%左右。“新基建”政策的加持以及产业界多主体的联合推动 5G 应用落地。自 2020 年 3 月 4 日中央政治局常委强调加快 5G 网络等新基建进度,拓展 5G 应用后,不少各级地方政府将 5G 网络建设等作为 2020年投资重点,至年底预计将有总共 400 余个地方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等 5G 扶持政策文件出台。同时,产业界各方包括电信运营商、终
11、端设备商、ICT 服务商、行业企业、科研机构等积极构建合作环境,成立5G产业联盟、供需对接平台等推动5G对行业的应用研究与落地。5G 应用蓬勃发展,面向垂直行业的应用增长迅速。工信部“绽放杯”5G 应用征集大赛数据显示,2020 年共有来自全国 30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 2388 家企业、科研院所、行业协会、政府机构等“5G+金融”应用发展研究报告(2020 年)3 单位参赛,申报项目涵盖智慧城市、智慧生活、工业互联网、智慧园区、云 XR、车联网、金融科技等 16 个专题赛,共 4289 个案例。以产业数字化、智慧化生活、数字化治理三大方向归类,分别占比 63%、31%、6%。与 2019
12、 年相比,产业数字化项目比例获得 17%的增长,表明 5G 正在加速与垂直行业之间的深度融合。在面向行业的应用中,工业互联网、医疗健康、智慧交通等领域项目数量位居前列,同时能源、农业、教育、金融等行业的 5G 创新应用也在蓬勃发展。除应用案例数外,生态主体的增加也反映了行业应用的推广,虽然运营商仍是推动 5G 应用发展的主力军,且相比于 2019 年,项目占比进一步提升,达到 72%,但 2020 年行业应用和解决方案方的企业参赛项目数量达到 900 个以上,相比 2019 年增幅超 300%,行业应用参与主体拓展迅速。(二)(二)5G与新技术深度融合发展,释放创新价值与新技术深度融合发展,释
13、放创新价值 从技术演进的情况来看,5G 不仅仅是“4G+1G”的简单叠加,而是在网络底层技术和多种新技术融合应用方面,实现了“质的飞跃”。尤其是在与 5G 所伴随而生的“万物互联”时代,工业、能源、交通、电力等社会大生产领域的数字化转型,在 5G 技术的推动下,不断深入,进而带来的是整个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巨大变革。具体而言,5G 主要作用在对数据这一未来关键生产要素的获取和利用上。伴随移动通信技术的持续升级,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逐步成熟落地,数据采集场景、种类、方式丰富程度日益“5G+金融”应用发展研究报告(2020 年)4 提升,数据存储数量、质量、维度都较之前井喷式增加。
14、相应地,提升数据利用率、释放数据价值的紧迫性凸显。5G 同多种新兴技术的融合应用将充分释放数据价值,并进一步从根本上影响千行百业产品服务的创新思路。数据采集渠道不断丰富,赋能应用边界不断拓展。通过物联网设备等终端,如巡检机器人、无人机、摄像头、无人车、传感器等获取的多维度、高时效、动态化数据,并实现面向应用的感知、反馈和操控等功能,为后续行业应用提供了坚实的能力基础。数据传输方面,得益于 5G 网络的响应效率、可靠性和单位容量,以及边缘计算的应用,数据传输和处理的速度极大提升,边缘计算和云端计算协同,使应用能够覆盖以往无法支持的高可靠高实时性场景,应用的边界和时效性不断扩展。多技术融合,满足各
15、行业个性化与安全需求。5G 为人工智能模型的深度学习和大数据分析提供了海量的实时样本数据传输通道,计算结果可快速反馈至行业应用侧,满足各行业对定位、渲染、语音语义识别、图形识别等相对共性的需求。通过网络切片等方式隔离出多个虚拟网络,为不同业务提供独立运行、相互隔离的定制化专用网络服务,保证敏感数据私密性和传输的安全性的同时,按需支持广覆盖、高容量、大连接、低时延等个性化网络能力。同时 5G 和区块链等技术的融合应用,可协助 5G 解决底层通信协议的部分短板,如隐私、安全、信任等问题,以提升安全性。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实现以数据价值为输入的全面创新。“5G+金融”应用发展研究报告(2020 年)5
16、 (三)疫情影响下,金融业数字化转型需求更加突出(三)疫情影响下,金融业数字化转型需求更加突出 新冠疫情使金融行业传统线下服务及获客方式受阻,依赖于移动化和线上化的“零接触式”金融服务成为主流趋势。“零接触”服务强调通过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小程序等线上渠道向客户提供理财、信贷等银行业务,以“屏对屏”替换传统“面对面”模式数据显示,疫情期间各银行机构线上业务服务替代率平均水平达到 96%,移动支付业务量较疫情前呈显著增长态势。面对新形势,监管政策也在逐步调整,鼓励和引导“零接触式”金融服务发展。疫情期间,央行、银保监会、发改委等多部委相继印发多个通知,鼓励银行业强化金融科技运用、加大线上贷款支持
17、、线上线下联动服务,加快推动“足不出户”的便捷金融服务发展。例如在 2020 年 2 月 1 日,由人民银行、财政部、银保监会、证监会、外汇局联合发布的 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的通知中,明确提出要“加强线上服务通过互联网、手机APP等线上方式办理金融业务引导客户通过电子商业汇票系统、个人网上银行、企业网上银行、手机银行、支付服务 APP 等电子化渠道办理业务视频连线、远程认证”。“零接触式”服务进一步强化了金融业对移动通信技术的需求,尤其是在当前 5G 加快部署建设的背景下,积极探索 5G+金融应用场景,加快数字化转型,成为金融行业共识。面对同样的疫情挑战,数字化
18、转型程度和服务能力的差异使得各个金融机构受到的冲击也呈“5G+金融”应用发展研究报告(2020 年)6 现不同的形势。数字化水平较弱的金融机构依赖传统线下渠道发展业务,疫情期间网点鲜有问津、应对乏术;数字化转型起步较早的机构,线上渠道和线上获客手段多样,更能积极应对疫情影响,用户服务和业务收入受到的影响均较小。“零接触式”服务一方面作为“试金石”,检验了各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水平,另一方面作为催化剂推动了金融业加速数字化转型进程。后疫情时代,充分利用 5G 建设部署的重大机遇,顺应疫情推动下的线上化、移动化趋势,从渠道、产品服务、营销方式等多方面加快数字化转型,正在成为金融机构的必然选择。(四)
19、服务实体经济和发展金融普惠,金融业需要积极探索(四)服务实体经济和发展金融普惠,金融业需要积极探索5G应用应用 新冠疫情影响下,发挥金融支持作用,为企业复工复产和经济平稳运行提供金融资源支持的需求更加凸显。包括移动通信技术在内的数字化技术作为重要手段,将更加高效地引导金融资源配置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切实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提升普惠金融发展水平,提升金融可获得性。利用科技赋能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已经成为金融科技政策关注的新热点。银保监会、工信部等六部门出台关于进一步规范信贷融资收费 降低企业融资综合成本的通知,要求银行利用金融科技手段为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提供快捷的增信服务;人民
20、银行、工信部等八部门出台关于进一步强化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指导意见,鼓励商业“5G+金融”应用发展研究报告(2020 年)7 银行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建立风险定价和管控模型,改造信贷审批流程。发展普惠金融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内在要求,大力推进移动通信技术在支付、理财、风控等金融领域的应用,是广大金融机构在普惠金融实践中形成的重要共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性质,决定了金融必须面向亿万人民群众”1。目前金融供给不平衡不充分与金融需求多层次多样化的矛盾仍然比较突出,实现金融的普惠性目标任重道远。一方面,5G 使得多种新技术应用在高性能的网络环境下能更好得落地。有助于挖掘更多场景化尤其是
21、移动场景下的金融供给条件,可实现金融业与实体经济的信息互通,实现资金、资源快速高效调配,从而更好的满足实体经济的金融需求。另一方面,5G 带来了泛在互联的移动基础设施,将更高效的打通金融业通往用户的“最后一公里”。金融机构借助 5G、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重构传统普惠金融服务流程,释放数据生产要素价值,优化供应链资金供给,提升金融服务质效,实现资源配置精准化、服务渠道全时化、业务流程自动化、风险管理智能化,为社会各阶层尤其是现有金融体系覆盖不足的城镇低收入人群、农村人口、偏远地区人口等特殊群体以及小微企业提供平等、有效、全面、方便的金融产品和服务。1 中国人民银行党委书记郭树清在“20
22、20 金融街论坛”上的发言“5G+金融”应用发展研究报告(2020 年)8 二、5G 与金融行业融合应用的重要价值 5G 与金融业的融合应用首先表现在感知层面,以金融业感知能力为基础,为整个行业带来各类要素的变化,从而服务于各类金融主体,实现多重目标。基于此,我们将 5G 与金融行业融合应用提炼成四层架构。图 2-1 5G 金融应用价值路径 l 核心层:核心层:5G 首先赋予金融的核心能力是提升了金融的感知能力,表现在 5G 给金融业带来更广泛的感知对象、更全面的感知流程和更丰富的感知数据。l 要素层:要素层:基于 5G 对感知能力的提升,金融业多方面要素内涵迎来明显的优化,包括更丰富的创新工
23、具、更可靠的风控手段、更低的运营成本、更广泛的触点渠道、更完善的业务流程。l 对象层:对象层:5G 与金融业的融合应用主要服务于 3 类金融主体,“5G+金融”应用发展研究报告(2020 年)9 即金融机构、金融客户和监管机构。l 目标层:目标层:金融机构、金融客户和监管机构三类主体有不同的目标,5G 可以助力很多目标的实现。对于金融机构来说,金融产品创新和自身数字化转型中,5G 就是关键工具;对于金融客户来说,5G 带来更多的触点可以提升客户体验,千行百业应用 5G 也给金融业服务各行业提供很多便利条件,同时让金融服务能够触达更多普惠群体;对于监管机构来说,有了 5G 的加持,治理模式、风控
24、体系等工作效率更高。(一)(一)5G推动泛在连接迭代,提升金融感知能力推动泛在连接迭代,提升金融感知能力 ICT 产业的一大愿景是形成泛在连接的世界,每一代通信技术的发展都在推动泛在连接的迭代,完善泛在连接的能力。5G 除了增强了之前移动通信系统能力外,还促进了连接范畴的大范围扩展,例如5G uRLLC和mMTC相关技术支持原有很多无法接入的场景,5G R17版本提出了与非地面网络(NTN)的融合来达到“连接未连接场景”的目的。泛在连接能力的完善,促使各行业能够更便捷、更大范围感知自身的各类实体资产。5G 与金融业融合的基础之一是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金融的感知能力,表现在扩大了金融感知的范畴、丰
25、富了金融感知的数据、补齐了金融感知断点三方面,感知能力的提升可以说是金融业大范围数字化的起点。“5G+金融”应用发展研究报告(2020 年)10 1.更广泛的金融感知对象 伴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感知能力也取得长足进步,一是感知设备种类大幅增长,更精准的图像传感器与 5G 网络配合可以有效应用于工业机器视觉、远程医疗,更灵活部署的开关量传感器在 5G低时延高可靠特性加持下实现无人场所远程控制;二是新感知手段不断出现,如工业互联网标识体系的广泛应用不仅可以感知工业设备的物理信息,也可以识别虚拟对象;三是感知成本持续降低,万物互联对感知成本提出要求,尤其是支持 5G mMTC 大连接场景需要低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金融 应用 发展 研究 报告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宇***】。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宇***】,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