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复习资料(必修3)-徐.9讲解学习.doc
《高中生物复习资料(必修3)-徐.9讲解学习.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生物复习资料(必修3)-徐.9讲解学习.doc(16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生物复习资料(必修3) 第1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1节 细胞生活的内环境 一、细胞外液的内涵 1、体液:人体内含有的大量以 水 为基础的液体。由细胞内液和 细胞外液 构成,后者主要由 血浆 、 组织液 、 淋巴 等组成。 2、内环境:由 细胞外液 构成的液体环境。是 体内细胞 生活的直接环境。 3、几种液体的比较 血浆 组织液 淋巴 存在部位 血管 组织细胞间隙 淋巴管 其中的细胞 各种血细胞 绝大多数体细胞 大量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 所含化学成分 都含有水、无机盐、蛋白质等,但是血浆中蛋白质含量较高,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很少。细胞外液在本质上属于一种 盐溶液 。 几者之间形成的关系 二、判断 1、人的消化道、呼吸道、肺泡腔与外界相通,属于人体的外环境。(√) 2、汗液、尿液、泪液、消化液与外界直接接触,这些液体不属于内环境,也不是体液。(√) 三、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 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 渗透压 、 酸碱度 和 温度 三个方面。 1、渗透压:指溶液中 溶质微粒 对水的吸收力。 (1)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 溶质微粒的数目 。 (2)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 无机盐 、 蛋白质 的含量有关。 (3)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 Na+ 和 Cl- 。 (4)在37℃时,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 770kPa ,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2、酸碱度:正常人的血浆pH为 7.35-7.45 ,能保持稳定与血浆中的 HCO3-、HPO42- 等离子有关。 3、温度:人的体温一般维持在 37℃ 左右。 四、 内环境 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1、细胞可以直接与 内环境 进行物质交换:不断获取进行生命活动所需的物质,同时又不断排出 代谢产生的废物 ,从而维持细胞正常的生命活动。 2、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过程,需要 消化 、 呼吸 、 循环 、 泌尿 等各个系统的参与。同时,细胞和内环境之间也是 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的。 第2节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一、内环境的动态变化 1、体温(1)健康人的体温始终接近 37℃ ,在一日内的变化一般不超过 1℃ 。 (2)不同人的体温,会因 年龄 、 性别 等的不同而存在差异。 2、稳态:正常机体 通过 调节 作用,使 各个器官系统 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 相对稳定 状态,叫做稳态。 二、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 1、稳态的实现,是机体在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的作用下,各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的结果。 2、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 一定限度 的。 三、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 内环境稳态 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1、 血糖 浓度和血液中的 含氧量 保持在正常范围内,保证为细胞代谢提供能量。 2、适宜的 温度 和 pH 等条件保证酶正常发挥作用。 第2章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1节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一、神经元、神经纤维和神经之间的关系 1、神经元的基本结构 细胞体:主要集中在脑和脊髓的灰质中,构成 神经中枢 。 树突:短而多,将兴奋传向细胞体。 突起 轴突:长而少,将兴奋由细胞体传向外围。 2、神经元的的种类包括: 感觉神经元(传入神经元) 、 中间神经元 、 运动神经元(传出神经元) 。其中感觉神经元的细胞体位于 神经节 内。 图示: 3、神经纤维:由神经元的 轴突 或 长的树突 以及套在外面的 髓鞘 共同组成。 4、神经:许多 神经纤维 集结成束,外包结缔组织膜,构成神经。 二、反射、反射弧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 反射 ,可分为 条件反射 和 非条件反射 。 2、反射的方式及比较 非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 定 义 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 后天形成的、后天性反射 刺 激 非条件刺激(具体刺激) 条件刺激(信号刺激) 神经中枢 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 大脑皮层 神经联系 永久性的 暂时性的 联 系 非条件反射是条件反射的 基础 。 3、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 反射弧 。 通常包括 感受器 、 传入神经 、 神经中枢 、传出神经、 效应器 。 4、判断 (1)一个反射活动的完成,必须依赖反射弧的完整性。(√) (2)如果反射弧完整,还要有刺激才能完成反射。(√) (3)反射弧至少由两个神经元构成。(√) (4)效应器包括运动神经末梢及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 三、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1、兴奋是指动物体的某些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 相对静止状态 变为 显著活跃状态 的过程。 2、神经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膜电位表现为 内负外正 ;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兴奋,兴奋部位的膜电位表现为 内正外负(wife) 。这样兴奋与未兴奋部位由于电位差的存在,形成了 局部电流 。 3、兴奋以 电信号 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这种电信号也叫 神经冲动 。 4、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是 双向的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刺激 兴奋部位 未兴奋部位 未兴奋部位 -— -— -— -— + + + + + + + + -— -— -— -— 静息状态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四、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突触:相邻神经元之间通过 突触 相连结,其结构包括 突触前膜 、 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 。 2、兴奋传递过程: 突触前膜内的 突触小泡 受到刺激后,释放 神经递质 ,经扩散通过 突触间隙 ,与 突触后膜 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将兴奋从一个神经元传到另一个神经元。相邻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 单向的 。 3、判断:(1)兴奋在突触中的传递方向与在整个反射弧中的传递方向一致。(√) (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时,信号的转换形式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3)神经递质移动的方向是:突触小泡――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4)神经递质不能进入下一个神经元。(√) 五、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1、人体中枢神经系统包括 大脑 、 小脑 、脑干及 脊髓 ,它们包含着许多 神经中枢 ,分别调控某一特定生理功能。 2、神经中枢的分布部位和功能各不相同,但彼此之间又 相互联系 , 相互调控 。 3、一般来说,脊髓的 低级中枢 受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的 调控 。 六、人脑的高级功能 1、大脑皮层是整个神经系统中的 最高级部位。它除了对外部世界的 感知 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 活动外,还具有 语言 、 学习 、 记忆 和 思维 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2、 语言功能 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这些功能与 言语区 有关。 (1)如不能写字,是 W区(书写中枢) 发生障碍。(2)如不能看懂文字,是 V区 发生障碍。(3)如不能听懂话,是 H区 发生障碍。(4)如不能讲话,是 S区 发生障碍,又称为运动性失语症。 第2节 通过激素的调节 一、激素调节的发现 1、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 促胰液素 。 2、激素调节:由 内分泌器官(或细胞) 分泌的 化学物质 进行调节。 3、人体主要内分泌腺及其分泌的激素 内分泌腺 激素 下丘脑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等 垂体 生长激素 、促甲状腺激素等 肾上腺 肾上腺素等 卵巢 雌性激素 等 睾丸 雄性激素等 甲状腺 甲状腺激素 等 胸腺 胸腺激素 等 胰腺 其中的胰岛分泌 胰岛素 、 胰高血糖素 等。 二、激素调节的实例 血 糖 (0.8-1.2g/L) (一)血糖平衡的调节 1、血糖的来源和去向 食物中糖类的 消化、吸收 氧化分解提供 能量 肝糖原 的分解 合成 肝糖原 、肌糖原 脂肪等 非糖物质 的转化 转化 为脂肪、某些氨基酸等 2、参与调节的主要激素 对血糖调节起重要作用的两种激素是胰岛A细胞分泌的 胰高血糖素和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 ,它们通过 拮抗 作用实现对血糖的精确调节。 胰岛素可以通过 增加血糖去路 和 减少血糖来源 两个方面来降低血糖。 (二)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 1、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受到 垂体和下丘脑 的调节。当血液中 甲状腺激素 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又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使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减少。这种调节机制叫反馈调节。 2、反馈调节: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 信息 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做 反馈调节。它是生命系统中非常普遍的调节机制,它对于机体维持 稳态具有重要意义。 (三)几种激素的相互作用 1、 肾上腺素 与 胰高血糖素 都能使肝糖元分解,是协同作用。 2、胰岛素能降低血糖浓度,胰高血糖素能使血糖浓度升高,两者是 拮抗 作用。 3、生长激素和 甲状腺激素都能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两者对调节机体生长作用的关系是协同作用。 4、 甲状腺激素 和 肾上腺素 都能促进新陈代谢,使人体抵御寒冷。两者是协同作用。 5、垂体产生的促激素,不能调节 胰岛素 的分泌。 三、激素调节的特点:1、微量和 高效 。2、通过 体液 运输。3、作用于 靶器官和靶细胞 。 第3节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一、体液调节 1、概念: 激素 等化学物质,通过 体液 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称为体液调节。参与体液调节的化学物质有 激素 、 二氧化碳 、组织胺、H+等。 2、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是 激素调节 。 二、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比较项目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作用途径 反射弧 体液运输 反应速度 迅速 较缓慢 作用范围 准确、 比较局限 较广泛 作用时间 短暂 比较 长 传递信号 电信号 和化学信号 化学 信号 三、人体的体温调节 1、人体热量的来源:细胞中的有机物的 氧化放能 ,尤以 骨胳肌 和 肝脏 产热为多。 2、热量的散出:(1)主要通过 汗液 的蒸发、 皮肤内 毛细血管的散热。 (2)另外还有 呼气 、 排尿 和 排便 。 3、冷环境的体温调节是 神经――体液 调节,热环境的体温调节只有 神经调节 。 4、在高温环境中,机体不会使 产热减少 ,但是会通过散热增加来维持体温的恒定。 四、水盐平衡的调节 1、水盐的来源及排出: 饮食 中获得、多种途径排出一定的水和无机盐。 2、调节方式及主要激素: 多种激素 和神经的协调,参与的主要激素为 抗利尿激素 。 3、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下部的一些神经细胞合成,然后储存于垂体后叶,再由 垂体后叶 释放 出来。 五、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协调 1、不少内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间接受 神经系统 的调节,这种情况下, 体液调节 可看作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 2、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 神经系统 的发育和功能。 第4节 免疫调节 一、免疫调节的作用 1、消灭入侵的 病原体 。2、清除体内出现的 衰老 、 破损 或 异常细胞 。 二、免疫系统的组成 1、免疫器官: 免疫细胞 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如 胸腺 、 骨髓 、 扁桃体 、 淋巴结 、 脾 等。 2、免疫细胞:包括 吞噬细胞 和 淋巴 细胞,其中前者不具有特异性,后者包括 T淋巴细胞 和 B淋巴细胞 ,分别在胸腺和 骨髓 中成熟。 3、免疫活性物质:由 免疫细胞 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 免疫 作用的物质,如 抗体 、淋巴因子 、 溶菌酶 等。 三、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一)非特异性免疫: 1、组成:(1)第一道防线: 皮肤 、 黏膜 及其分泌物。 (2)第二道防线: 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和吞噬 细胞。 2、特点:生来就有,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病原体。 (二)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 1、组成:主要由 免疫器官 和 免疫细胞 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 2、作用:抵抗外来 病原体 和抑制 肿瘤 等。 3、特点:后天形成,针对某一类特定的病原体。 4、方式: 体液 免疫和 细胞 免疫。前者主要是 B细胞 产生 抗体 来起作用;后者主要靠 T细胞 使靶细胞裂解死亡。 (直接呈递抗原) (1)体液免疫 识别抗原 增殖分化 呈递 抗原 呈递 抗原 记忆B细胞 (处理抗原) 抗原-→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 ↓ 效应B细胞(浆细胞)-→抗体 (直接呈递抗原) (2)细胞免疫 识别抗原 增殖分化 记忆T细胞 抗原-→吞噬细胞-→T细胞―――→ ↓ 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结合,使之裂解死亡, 并释放淋巴因子 四、判断: 1、抗体的化学本质都是蛋白质。(√) 2、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叫做抗原。(√) 3、记忆细胞可以在抗原消失后很长时间内保持对该抗原的记忆,当再接触这种抗原时,能迅速增殖分化,快速产生大量抗体。(√) 五、免疫系统的功能及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 防卫 监控和清除 功能正常 抵抗外来病原体的侵入 监控并清除体内已经衰老或因其他因素而被破坏 的细胞以及癌变的细胞。 功能过强 1、过敏反应:对外来物质过度敏感 2、自身免疫病:对自身物质反应过度。 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功能过弱 免疫缺陷病。如艾滋病患者易被病菌感染 免疫缺陷病。如艾滋病患者易患肿瘤 六、过敏反应:1、过程 2、特点: 发作迅速 、反应强烈、 消退较快 ;一般不会破坏 组织细胞 ,也不会引起 组织严重损伤 ;有明显 遗传倾向 和个体差异。 3、过敏反应与体液免疫的关系 过敏反应 体液免疫 激发因素 过敏原 抗原 反应时机 机体第二次接触过敏原 机体第一次接触抗原 抗体分布 吸附在某些细胞的表面 血清、组织液、外分泌液 反应结果 使细胞释放组织胺,从而引发过敏反应 使抗原与抗体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 相同点 都有效应B细胞产生抗体,发挥作用 第3章 植物的激素调节 第1节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一、植物向光性 1、胚芽鞘:可分为 尖端 及 尖端以下 的一段 。 胚芽鞘 尖端以下 尖 端 尖 端 产生 生长素 感受 单侧光 可横向运输 尖端以下 向光弯曲生长 只可极性运输 2、植物向光性的原理: 单侧光 引起生长素在胚芽鞘尖端 横向运输 , 背光 一侧分布较多, 再经 极性运输 引起尖端以下伸长区背光一侧生长较 快 ,因而向光弯曲。 二、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1、达尔文实验:胚芽鞘 尖端在单侧光照射下,会产生某种刺激,这种刺激传递到下部的伸长区时,会造成 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因而出现向光性弯曲。达尔文是首先设计实验探计植物向光性的科学家。 2、詹森实验:证明 琼脂片 不会对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刺激有阻挡作用。 3、拜尔实验:证明 尖端 产生的刺激在胚芽鞘 下部 分布不均匀造成胚芽鞘的弯曲生长。 4、温特实验:胚芽鞘尖端能产生某种物质,命名为 生长素 。 5、1934年,科学分离并鉴定出生长素的化学本质为 吲哚乙酸 (IAA)。 6、植物激素: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 产生部位 运送到 作用部位 ,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 微量 有机物。 三、与生长素有关的对照实验 变化情况 原因分析 图1 只生长不弯曲 能产生生长素,且分布均匀。 图2 只生长不弯曲 能产生生长素且分布均匀。 图3 既生长又弯曲 单侧光使生长素分布不均。 图4 不生长不弯曲 无胚芽鞘尖端,不能产生生长素。 图5 不生长不弯曲 无胚芽鞘尖端,不能产生生长素。 图6 只生长不弯曲 有生长素,分布均匀。 图7 不生长不弯曲 有生长素,但被云母片阻挡不能运至尖端以下。 图8 既生长又弯曲 有生长素,且分布不均匀。 图9 既生长又弯曲 感光部位在尖端,遮挡无效。 图10 只生长不弯曲 尖端遮挡,不能感受单侧光刺激。 图11 既生长又弯曲 尖端下部只能极性运输,云母片不起作用。 图12 只生长不弯曲 云母片影响尖端横向运输。 四、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1、主要合成部位:幼嫩的 芽 、 叶 和 发育中的种子 ,由 色氨酸 转变而来。 2、运输(1)方式: 主动 运输。 (2)方向:A.极性运输:由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单方向运输而不能反过来。由内因,即植物的 遗传特性决定。B.非极性运输:通过成熟组织中的韧皮部运输。C.横向运输:由外因单侧光、重力等引起。 3、分布:相对集中在 生长旺盛 的部分,如胚芽鞘、芽和根顶端的分生组织、形成层、发育中的种子和果实等处。 第2节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一、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1、特点: 两重性 ,即 低浓度 促进生长, 高浓度 抑制生长,甚至杀死植物。 2、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反应灵敏度 不同 。例如:根>芽>茎。 实例:根的向地性与茎的负向地性 (1) 重力 导致生长素横向运输,近地一侧,生长素分布较多。 (2)根对生长素更加敏感,所以根部近地一侧抑制生长,背地一侧促进生长,则根向地生长。茎对生长素敏感性差,所以茎部近地一侧促进生长,背地一侧抑制生长,则茎背地生长。 3、不同植物对生长素的反应灵敏度 不同 。例如:双子叶植物更敏感。 实例:利用生长素除双子叶植物杂草 4、具体作用:既能 促进 生长,也能 抑制 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 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 疏花疏果 。 二、生长素及生长素类似物在生产上的应用 1、防止果实和叶片的脱落。2、促进 结实 。 3、获得 无子 果实。(1) 生长素 是子房发育成果实的必要条件。 (2)子房发育成果实,正常情况下生长素来自 发育中的种子 。 (3)在未授粉的雌蕊柱头上涂上一定浓度的生长素,子房能发育成无子果实。 (4)生长素只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不改变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 染色体数目和基因型 。 4、促使扦插枝条的 生根。 适宜浓度的生长素促进生根,农业生产中常用的是 生长素类似物。 三、顶端优势 1、现象:顶芽优先生长,侧芽受到 抑制 。2、解除:摘除 顶芽 。3、应用:棉花打顶。 4、原因:(1) 顶芽 产生的生长素逐渐 向下 运输; (2)枝条上部的侧芽附近生长素浓度 较高 ; (3)侧芽对生长素浓度比较 敏感 ,因而发育受到抑制。 第3节 其他植物激素 一、植物激素的种类和作用 名称 合成部位 存在较多的部位 生理功能 生长素 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 生长旺盛的部分 两重性 赤霉素 幼芽、幼根和未成熟的种子 1.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 2.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 细胞分裂素 根尖 促进细胞分裂 脱落酸 根冠和萎蔫的叶片 将要脱落的器官和组织 1.抑制细胞分裂 2.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3.促进种子休眠,抑制发芽 乙烯 植物的各个部位 促进果实成熟,促进多开雌花 在植物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过程中各种激素并不是孤立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 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在根本上是基因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 二、植物生长调节剂 1、概念: 人工合成 的对植物 生长发育 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 2、优点:(1) 容易合成 (2) 原料广泛 (3) 效果稳定 3、应用:(1)用 乙烯利 催熟。 (2)用 赤霉素 溶液处理芦苇可增加纤维长度。 (3)用 赤霉素 处理大麦可简化酿酒工艺,降低成本。 第4章 种群和群落 第1节 种群的特征 一、种群 1、概念:在一定自然区域内, 同种 生物的 全部 个体。 2、数量特征:(1)种群密度(2)出生率和死亡率(3)迁入率和迁出率(4)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 二、种群密度 1、概念:指在单位 面积 或单位 体积 中的个体数,是种群最基本的 数量特征 。 2、调查方法:(1)估算植物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 样方法 。 ①样方形状:一般以 正方形 为宜。②取样方法: 五点取样法 和 等距取样法 。 (2)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标志重捕法 。 测量方法: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 标记 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中,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 重捕 ,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 标记个体数 占总个体数的比例,来估计种群密度。 三、年龄组成 1、概念:一个种群中 各年龄期 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2、年龄组成类型 图示 种群特征 出生率、死亡率 种群密度 增长型 幼年>成年、老年 出生率>死亡率 增大 稳定型 各年龄期个体数目比例适中 出生率≈死亡率 保持稳定 衰退型 幼年<成年、老年 出生率<死亡率 减小 性别比例 种群密度 ♀>♂ 增长快 ♀≈♂ 相对稳定 ♀<♂ 增长慢 3、研究意义:对于预测 种群密度 具有重要意义。 四、性别比例 1、概念:种群中 雌雄个体 数目的比例。 2、类型 3、应用: 性引诱剂诱杀雄性相体――破坏 性别比例 ――降低害虫 种群密度 。 五、种群特征之间的关系 性别比例 年龄组成 出生率 死亡率 种群密度 迁入率 迁出率 + - + - 1、 种群密度 是 最基本 的特征。 2、 出生率、死亡率以及迁入率、迁出率 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 直接 因素。 3、 年龄组成 和 性别比例 则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而 间接 影响着种群密度和种群数量,是预测种群密度未来变化趋势的重要依据。 六、种群的空间特征 1、概念: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 位置状态 或 布局 。 2、类型:(1)均匀分布(2)随机分布(3)集群分布 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 一、“J”型曲线和“S”型曲线的比较 项目 “J”型曲线 “S”型曲线 产生条件 理想状态: 1、 食物 和 空间条件 充裕 2、 气候 适宜 3、没有 敌害 现实状态: 自然环境条件是 有限 的,如资源、空间、天敌等制约。 特点 种群数量以一定的倍数连续增长 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K值)后,将在K值上下保持相对稳定 K值的有无 无 有 种群增长率 保持稳定 随种群密度上升而下降 曲线 联系 环境阻力逐渐增大 1、“J”型曲线――――――――――→“S”型曲线 2、“J”型曲线是“S”型曲线的起始阶段。 二、环境容纳量 1、概念:在环境条件 不受破坏 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 最大 数量,又称 K 值。 2、应用: (1)对于濒危动植物而言,由于环境污染、人类破坏等,造成环境对于此种生物的K值变小,通过建立 自然保护区 等措施提高 环境容纳量 ,是保护这些生物的根本措施。 (2)在“S”型曲线中,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的一半(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资源再生能力最强。所以,捕捞后使种群数量 不低于 K/2,这样既可获得最大利用量,又可保持种群的高速增长。 三、封闭环境中种群数量的变化 一定体积培养液中微生物种群数量变化规律不同于开放环境中的两曲线模型,它属于 封闭环境 中种群的数量变化,因后期无外源物质和能源的补充,其数量变化比“S”型曲线多了一个衰亡期 。 第3节 群落的结构 一、群落 1、概念:同一 时间 内,聚集在 一定区域 中各种生物 种群 的集合。 2、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1)物种组成(2)种间关系(3)群落的空间结构 (4)群落的演替(5)各种群的占据位置(6)群落的范围和边界 二、群落的物种组成 1、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2、衡量指标: (1) 丰富度 即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不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有差别。 (2) 优势种 ,不同群落其优势种不同。 3、规律:一般来说,热带地区群落的物种比温带和寒带地区的物种 丰富 。 三、种间关系比较 数量坐标图 能量关系图 特点 举例 互利共生 同生共死,同步变化 地衣、大豆与根瘤菌 寄生 无 对寄主有害, 对寄生生物有利 蛔虫与人 菟丝子与大豆 噬菌体与细菌 竞争 你死我活,同步变化 生存能力不同,如图a 生存能力相同,如图b 农作物与杂草 大草履虫与小草履虫 捕食 不同步变化, 后变化且数量少者为捕食者 羊与草 狼与兔 特别提醒: 1、竞争关系可使劣势物种绝灭。捕食关系中,双方相互制约,被捕食者不会让捕食者淘汰。 2、互利共生属于种间互助。竞争、寄生和捕食是种间斗争,以上都属于进化学说中的生存斗争。 四、群落的空间结构 1、形成原因:在群落中,各种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 空间 。 2、类型 垂直结构 水平结构 现象 分层 现象 镶嵌 分布 决定因素 植物分层: 对光的利用 动物分层: 栖息空间 和 食物条件 地形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不同及人与动物的影响 第4节 群落的演替 一、演替的概念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 代替 的过程。 二、演替类型的比较 初生演替 次生演替 概念 在一个从来没有被 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 彻底消灭 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 土壤条件 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过程 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弃耕农田――一年生杂草――多年生杂草――小灌木――灌木丛――乔木林 时间 经历的时间长 经历的时间短 速度 缓慢 较快 影响因素 自然因素 人类活动较为关键 实例 沙丘、火山岩(裸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 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的演替 判断: 1、如果时间允许,弃耕农田总能形成树林。( × ) 2、在群落演替过程中,最先出现的动物是植食性动物。( √ ) 三、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 速度 和 方向 进行。 第5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第1节 生态系统的结构 一、生态系统的概念及空间范围 1、概念:由 生物群落 与它的 无机环境 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统一整体 ,叫做生态系统。 2、空间范围:有大有小,其中 生物圈 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它是地球上 全部生物 和 无机环境 的总和。 二、生态系统的结构 (一)生态系统的成分 组成内容 作用 同化类型 地位 联系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光、热、水、气、肥 是生物群落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必备成分 1、生产者和分解者是联系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的两大桥梁。 2、生产者和各级消费者以捕食关系建立的食物链和食物网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渠道。 生产者 主要是绿色植物,也包括化能自养型微生物(如硝化细菌) 无机物――有机物;光能、无机化学能――有机化学能;为消费者提供食物和栖息场所 自 养 型 主要成分 (基石) 消费者 包括营捕食生活和寄生生活的各种生物(如菟丝子) 加快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有利于植物的传粉和种子的传播 异 养 型 最活跃的成分 分解者 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及腐食性动物(如蚯蚓和蜣螂) 将生物遗体、残骸、排泄物分解为无机物,供生产者重新利用 异 养 型 物质循环中的关键成分 判断: 1、所有植物都是生产者。( × ) 2、所有动物都是消费者。( × ) 3、所有微生物都是分解者。( × ) (二)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1、食物链 (1)概念: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因 捕食 关系形成的一种联系。 (2)特点:①高中讨论的食物链为捕食链; 食物链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消费者级别和营养级相差1; ② 绿色植物(生产者) 是食物链的起点,属于第一营养级; ③消费者所处营养级不固定;④分解者不参与捕食链;⑤一条食物链一般不超过 五 个营养级; 2、食物网: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 交错 连接成的复杂营养结构。 3、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功能 (1)生态系统的 营养结构 ;(2)生态系统的 物质循环 和 能量流动 的渠道; (3)生态系统保持 相对稳定 的重要条件。 第2节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一、能量流动的概念 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 输入 、 传递 、 转化 、 散失 的过程。 二、能量流动的过程 1、输入(1)概念:生产者通过 光合作用 把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固定在有机物中。 (2)生态系统能量的源头: 太阳能 。(3)能量流动的起点: 生产者 。 (4)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 。 2、传递 (1)传递渠道: 食物链和食物网 。 (2)传递形式: 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 (3)能量去向:①自身呼吸,以热能形式消耗。②流入下一营养级。③被分解者分解利用。④“未利用”。(如果有一定时间的限制。) 3、转化、散失 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呼吸作用 (1)过程 ATP:用于生命活动 有机物(化学能)――――――――――――→ 热能:散失 (2)散失形式:热能,热能是能量流动的最终归宿。 工业燃烧 (3)特殊途径 动植物遗体形成的煤炭、石油等――――――→热能 三、能量流动的特点 1、 单向流动 :能量只能沿 食物链和食物网 由低营养级流向 高营养级 ,不可逆转,也不能循环流动。 2、 逐级递减 :输入到某一营养级的能量中,只有10-20%的能量能够传递到下一营养级。 四、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1、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 人工生态系统 ,使能量得到 有效 的利用。 2、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 能量流动关系 ,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 最有益 的部分。 五、生态农业 1、原理:生态系统中 能量多级利用 和 物质循环再生 。 2、做法:(1)合理设计 食物链 ,使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被分层次多级利用。 (2)使 废物资源化 ,以便提高 能量转化效率 ,减少 环境污染 。 3、举例:桑基鱼塘。 六、能量流动的极值计算 1、一般认为能量传递的最低效率为 10% ,最高效率为 20% 。 2、计算 第一营养级—→第二营养级—→第三营养级 A B C (1)已知A的能量,那么C最多可获得 A×20%×20% 的能量。 C最少可获得 A×10%×10% 的能量。 (2)已知C的能量,则需A被最少消耗 C÷20%÷20% 的能量。 A被最多消耗 C÷10%÷10% 的能量。 七、生态金字塔及分析 能量金字塔 数量金字塔 生物量金字塔 形状 特点 始终为正金字塔形 一般为正金字塔形,有时会出现倒金字塔形 一般为正金字塔形 象征含义 能量沿食物链流动过程中具有逐级递减的特性 生物个体数目在食物链中随营养级升高而逐渐递减 生物量(现存生物有机物的总量)沿食物链流动逐级递减 联系 三者都是用来说明食物链中能量流动情况,统称为生态金字塔。其原理是“十分之一定律”,说明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时,是逐级递减的。 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一、物质循环 1、概念 (1)物质:组成生物体的 C、H、O、N、P、S 等元素。(不是单质或化合物) (2)循环:无机环境 ←—→ 生物群落 (3)范围: 全球性 2、特点 (1)具有全球性,因此又称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2) 反复利用,循环流动 。 二、碳循环图解 A: 分解者 B: 消费者 C: 生产者 ① 残枝落叶 ② 光合作用 ③ 呼吸作用 ④ 摄食 ⑤ 呼吸作用 ⑥ 遗体残骸排出物⑦ 分解作用 1、碳元素在无机环境中以 二氧化碳 和 碳酸盐 的形式存在,在生物群落中以 含碳有机物 的形式存在。 2、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间的循环形式为 二氧化碳 ;在群落内部的流动形式为 含碳有机物 。 三、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 1、二者是 同时进行 ,彼此 相互依存 , 不可分割 。 2、物质作为 能量 的载体,使能量沿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 动力 ,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 生物群落 和 无机环境 之间循环往返。 第4节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一、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 1、物理信息 (1)概念:通过 物理过程 传递的信息。 (2)举例: 光 、声、温度、 湿度 、磁力等。 (3)来源:① 无机环境 ②生物 2、化学信息 (1)概念: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可以传递信息的 化学物质 。 (2)举例:植物的 生物碱 、有机酸等代谢产物;动物的 性外激素 等。 (3)来源: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 3、行为信息 (1)概念:动物的 特殊行为 ,在同种或异种生物之间传递信息。 (2)举例:蜜蜂跳舞、雄鸟的“求偶炫耀”等。 二、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1、个体: 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离不开信息的作用。如蝙蝠的“回声定位”,烟草等种子的萌发生长。 2、种群: 生物种群的繁衍 ,离不开信息的传递,如植物开花、昆虫交尾。 3、群落和生态系统:信息还能调节 种间关系 ,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三、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1、提高 农产品 或畜产品的产量 举例:如果能模拟动物的信息吸引大量 传粉动物 ,就可以提高果树的传粉效率和结实率。 2、对有害动物 进行控制 。 举例:利用生物的 信息素 诱捕或警示有害动物,降低有害动物的 种群密度 。 第5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一、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概念:生态系统所具有的 保持 或 恢复 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 能力 。 (1)生态系统的 稳定 是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包括结构稳定与功能稳定。 (2)生态系统的 稳定性 是一种能力或特性,而不是状态。 2、维持相对稳定的原因: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生物 复习资料 必修 讲解 学习
咨信网温馨提示: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w****g】。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w****g】,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w****g】。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w****g】,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关于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