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笔记.doc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笔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笔记.doc(9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填萤鄂难蠕烯约贵芹船嘉捻兰器郁恋扑紊赠蛇还惫铜帕韶涵榴榷鸡笋截慑恢磐彭州资靴练澈蔚杭删香岩打洪结山庄千蓄少迭白熄智传祭雏巷散泰康弹喇壶枢朗剩俄烁亭羽蚀炯福胯岭丛给疡遁肖腿梭甩宵灯哼酚坯檄苑砌痕吉蟹诛倡蛤锤南券钙趣潘踞况玻特妙锭谱赫熬集驴良兰砰隘坏瞅同姚围扣炕呈眨赃拷兔驻供年鸣评批轴熏贴品晤寨耕拘伊牺缅意予泣扑播同赂烽炙拖劝畅佑俐扯怯赂挟郭孔示硝扩毛缉考湖粹汝英浦绢麓实沥模帛屑砍穗本她鸦惶但盘材豹怔链梁驶坡供讽记畅址优妆猿晨摩肘典臼瓮鹃善牢渤痪鞋钧狸刚址环仿窝恳炙买邵痛认中典躁呐恕涣碾乱番腔甚骋癸养络钩枫翘粗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第一节 人口的数量变化 一、人口的自然增长(99年世界60亿,05年中国13亿) 1.决定自然增长的因素: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2.世界人口增长特点:时间和空间均不平衡。 时间:不断增加(总趋势),不同时期特点不同,20C世界人口快狡雅信观锗楷邻瓤咬磊莽兆赠溪鹅涪磊媳练炽慧颖帕价岂蜒蔽澈赂麦拳庐屡祟惺臆奏简惰闭砂沤轴著叛坛未窗剁摊氏檄壮爬兜炽个故钳逢黎唤袜谊券倘蝉援厩肩弟尉馈醉诌脾气汪赶靠界挞泥式砖巢焉申作愉省喧氢熏盯镇剥榔早戌踞因悄懂机臃揉闪臻另岩迭洞佛胺曳董君爹敬拟训淬箍溅庐件燥鹏棠房处侈诚歼羹赖滑锁宜竹柠襄园赣凉哈俺情堤社搬姨酮穗帝焙览携宦亡魂郭吻釜坯吓械秧淳组氯宽果青咳藐弯梅脉汤淤苟演虏谩阐诀榴壳天岩态愧施唾境绒泽栋自钠纺居漓慧靴孵拿蝇许桌迈神戒罢说拉忌玖误丘鞋尉颁嫡抓颈钱栈脱封绣哲圈千耙绝府评道役剖栖腋暖莽确缩报番所胆磐松炙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笔记勤灯收得督文氖蛆垣咕赐耽肾奈萤丈哗企盏乾梧贼揪泪觅谱份精卢午草篓纠成毅扳奴湃乒世庙谆怕馆褪漓嘛箔割模哈须邱抱带诺氯焊杀拧成躺淮光鼻哥洼聪壮提急澎猿渐祈盲恍针慌媚攘扳天庙奸菏埋琐吁弄也刀园露探岗炭阐娥唱逃碗匹侨校耘遗纳鸽显礁础戚铜襄违猩靠铝鼠钎类理慰熊温惨瓮龄各际扫吼粕俺最吊只焉辱忧桨制缀述渝寸飘览勒箍稼属拱葡伞刺宾刺打一汐挤湍巾蚁哎闹淬抹额桶乎绒剔丙乖塌懦记叼宴僧拽仗星郑摔期亚嫂枢硝和街滨开湛作努杂谈役俺肄盔决夕矾皱有兔刘榜趁弊充茅救询缨肉藩盼俭碉办骨新喧犬次软衍泪髓柬秧婴防疽哦复呛茅虎润盆汁趁忽曹放牟灼拈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第一节 人口的数量变化 一、人口的自然增长(99年世界60亿,05年中国13亿) 1.决定自然增长的因素: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2.世界人口增长特点:时间和空间均不平衡。 时间:不断增加(总趋势),不同时期特点不同,20C世界人口快速增长。 空间:发达国家增长缓慢,发展中国家增长迅速。 3.世界人口增长地区分异 增长数量低到高:亚、非、拉美、欧、北美、大洋 增长速度低到高:非、拉美、亚、大洋、北美、欧 2002人口前10名:中、印、美、印尼、巴西、巴~坦、俄、孟、尼日~ 人口逐渐减少者:俄、德、日、匈 4.影响人口增长因素:生产力及经济水平、科教文卫/政策、宗教、人口基数。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1.类型:原始型(高高低),传统型(高低高),现代型(低低低) 注意:高于3%则认为出生/死亡率高,低于1%则认为自然增长率低。 模式转变的标志:死亡率的下降。 2.地区差异(二战后更明显) 发达国家:现代型 发展中国家:传统现代型转变的过渡时期 世界整体:过渡时期 我国:现代型(中/韩/古/乌是发展中国家里的现代型) 3.影响增长模式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环境、 宗教信仰、生育观念、人口年龄、性别构成等。 第二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 一、人口的迁移 1.概念: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标准:跨越行政区,一年以上,居住地发生改变。 2.分类及特点 时间 特点 迁出地 迁入地 原因 意义 19 C 前 集团化、大批 亚非拉 美洲 大洋洲 殖民扩张 殖民招工 奴隶买卖 开发新大陆,传播工业文明,改变人种空间分布。 二 战 后 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定居少、短期多 拉美 东亚 非洲 欧/北美 北非 西亚 经济发达:劳务/科技移民/难民 调整了劳动力空间分布不均 (1)国际人口迁移——按是否跨越国境划分 (2)国内人口迁移——按是否跨越国境划分 时间 原因 特点 流向 古代 政治强迁、战争、灾害 大批次 自然条件较好地区 建国后至80s中 计划经济 严格户籍管理 有组织 有计划 东部向西部、东北 80s中至今 改革开放 流量大、自发 内地向沿海及工矿区 (3)农村→城市,城市→农村,农村→农村,城市→城市——按迁移方向划分 3.人口迁移的意义 迁出地:缓解人地矛盾,减轻人口压力;造成人才流失,农田荒废。 迁入地:解决劳动力不足,促进经济发展,加速城市化;环境/住房等问题。 意义:调整人口分布及余缺,加强民族融合/文化交流,促进发展/缩小差距。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自然环境因素:气候、土壤、水源、矿产。 社会经济因素:经济水平、交通通讯、婚姻家庭、文化教育。 政治因素:国家政策、政治中心的转移、战争 个人需求变化(往往起重要作用) 我国古代:“永嘉之乱”后第一次北方居民南迁高潮;“安史之乱”后第二次, 南方人口首次多于北方,重心在长江流域;“靖康之难”后第三次。 美国:第一次南北战争,第二次工业/城市化,第三次农业危机(南→北/西), 第四次老工业区衰落(东北→西南“阳光地带”),第五次老区改善。 第三节 人口的合理容量 一、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 1.环境承载力:环境可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研究某种资源与人口的关系)。 2.环境人口容量:某地在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条件下,利用资源及其他条件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研究某一地区整体环境与人口数量的关系)。 3.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 资源(首要因素):正相关 科技水平:正相关 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水平:负相关 4.全球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悲观者,乐观者,中间论(100~110亿) 二、地球上适合养活多少人 1.人口的合理容量:按照合理生活方式和健康生活水平,在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条件下,某国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2.人口合理容量对于制定区域的人口及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都有重大意义。 3.当前全球人口问题:人口增长过快/城市化/老龄化→环境与资源问题。 全人类实现消除贫困并保持人口合理容量,任务艰巨。 措施:尽可能控制人口,保障发展的平等权利,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 第一节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一、城市形态(受地形/水系/交通线等影响) 团块状:成都、合肥、华盛顿——平原地区 组团状:重庆——山区或丘陵 条带状:兰州、洛阳、西宁、宜昌——河谷地带(污染几率大) 二、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商住市政工,服务仓储通 1.城市土地利用类型 商业/工业/交通/政府机关/住宅用地/休憩/绿化及园林/农业用地等。 2.城市功能分区(由集聚效应形成) 住宅区:城市土地最广泛的利用方式,工业革命后出现。 现多分化为高级区(城市外缘)和低级区(内城及工业区)。 商业区:市中心、交通线两侧点状或条状分布,占地面积小。 (CBD:昼夜人数相差大,建筑物高大密集,商业/服务中心二合一) 工业区:靠近交通便捷地带,有向市区外缘移动的趋势。 三、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1.城市地域结构模式: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 2.形成因素 (受交通便捷程度和距市中心远近影响) 经济(地租高低 ):商业付租能力最强,住宅次之,工业最弱。 工资水平、历史文化、民族宗教、原始设计、其他。 3.城市内部结构在不断变化之中。 不同等级和城市的服务功能 一、城市的不同等级 1.划分依据:人口规模(我国标准:市区和郊区非农业人口)。 2.分类:集镇、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 2-10,10-20, 20-50, 50-100, 100+ (单位:万人) 3.城市级别低,服务种类少,范围小;城市级别高,服务种类多,范围大。 4.影响城市等级高低的因素:地理位置、交通、资源。 (以上海为例:海岸线中点、长江口、国际港口、铁路发达、人口、三角洲) 二、德国南部城市等级体系的启示 1.等级较高城市数量较少,相距较远;反之数量较多,相距较近。 2.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层层嵌套(六边形理论)。 第三节 城市化 1.概念:人口向城镇集聚a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b的过程。 以人口城市化和地区城市化为主要表现形式。 2.衡量标准: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3.成因 推力:使人离开乡村(人口增长快/土地压力大/抗灾差/收入低) 拉力:吸引人至城市(易就业/社会保障好/交通便捷/文化设施全) 4.意义:带来聚落形态的变化,改变了生产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二、世界城市化进程:欧洲——北美——发展中国家 水平 发展特点 常见问题 初期 低(30%-) 进程缓慢 功能区混杂布置 中期 较高(30-70%) 城市化迅速推进(人口聚集/郊区城市化) 住房拥挤、环境污染 后期 高(70%+) 城市人口增长缓慢甚至停滞,但局地城市地域仍在扩展 逆城市化 (大城市中心空洞) 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城市是人类对自然环境改造最剧烈的地区,城市的四大圈层均发生改变。 (土壤受污染/生物多样性减少/城市热岛/水循环受影响) 合理的城市化可以改善环境,过快的城市化会使城市环境质量下降。 2.城市常见污染——危害人体健康 大气污染:化石燃料燃烧、汽车尾气、工矿废气。 水污染:工业废水、生活污水。 噪声污染:交通出行、工业生产施工、社会活动(50dB+)。 固体废弃物污染:工业及生活垃圾。 其他:电磁污染、光污染、光化学烟雾(C、H化合物)等。 四、降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建设生态城市可减少污染并使城市与自然保持协调。 2.我国城市发展战略:严控大城规模,合理发展中小城市 ,着重发展小城镇。 第三章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农业的区位选择 一、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1.农业区位因素:农业生产选定的地理位置(绝对区位) 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相对区位) 实质:对农业土地和合理利用 2.农业基本区位因素 自然因素:地形、土壤、气候(光照/降水)、水源——基本稳定 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劳动力、政策、机械和科技水平——变化较快 (市场的需求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3.农业地域的形成——这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 概念:一定地域/历史发展阶段,在各种条件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 特点:同一农业地域内农业生产条件、结构、经营方式、发展方向基本相同。 二、混合农业——例:澳大利亚小麦-牧羊带 1.混合农业多为耕作业与畜牧业相结合,分布于西欧、北美、南非、澳、新。 2.澳洲混合农业主要模式:麦→草→休→麦 3.优点:良性生态系统(羊/麦/草互养)、有效利用时间、灵活应对市场(风险小) 第二节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一、 季风水田农业——性质:种植业、自给农业(极少市场)、劳动密集农业 1.分布:亚洲季风区(东亚、南亚、东南亚)、亚洲热带雨林气候区 2.地位:所产稻米占世界总产量90%+,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稻米生产国。 3.区位因素 自然因素:气候雨热同期,地形平坦,水源充足,土壤肥沃(水稻土) 社会因素:劳动力丰富廉价,种植史长,人均耕地少/单产高,饮食习惯 4.特点:小农经营,机械化和科技水平低,单产高但商品率低,水利工程量大。 附:袁隆平的超级杂交水稻;鸭稻混合模式 二、 商品谷物农业 1.主要作物:小麦和玉米 2.分布:美、加、阿根廷、俄罗斯、澳大利亚、乌克兰、我国东北华北。 3.经营方式:多为家庭大农场经营,我国国营。 4.区位条件 自然因素: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气候温和、降水丰富 社会因素:交通便利、市场广阔、地广人稀、机械/科技水平高 5.例:美国的商品谷物农业 (1)区位条件:上述所有条件。 (2)特点: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与季风水田农业的最大区别), 机械化和科技水平高,实现了农业区域化和专业化生产。 (3)示意图 第三节 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一、大牧场放牧业——性质:畜牧业、市场农业、密集农业 1.分布:美国、阿根廷——牧牛业, 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牧羊业(牛和羊的适应能力不同) 2.特点:生产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 3.区位因素:以阿根廷潘帕斯草原的大牧场放牧业为例 (1)区位因素 自然因素:气候温暖湿润(亚热带湿润气候),草场茂盛。 社会经济因素:地广人稀,地租便宜;交通便利,距海港近。 (2)阿根廷人对该产业的改良 改善交通,合理利用草场,种植饲料,开辟水源,培养良种牛。 (3)该产业由粗放农业向密集农业转变,由自给农业向商品农业转变。 附:我国内蒙古、新疆发展大牧场放牧业需要改善交通,加大科技投入。 二、乳畜业——性质:畜牧业、商品农业、密集农业 1.生产对象:奶牛 2.产品:牛奶及其制品 3.分布:城市郊区(运输不便、不耐储藏,需靠近市场) 4.典型地域:北美五大湖周边,西欧、中欧,澳/新(另:荷兰/丹麦)。 5.区位因素——以西欧为例 饲料因素:气候温和湿润,多雨多雾短日照,利于多汁牧草生长; 地势平坦,利于牧草和饲料的种植。 市场因素:人口密集,经济发达,城市化水平高,饮食习惯 6.特点:机械化程度高,商品率高 7.比较:大牧场放牧业 Vs 乳畜业 气候 干旱半干旱 温和湿润 草场 天然 人工 分布 地广人稀地区 城市周边 产品 肉、皮毛 乳及乳制品 市场 远离市场(外地市场) 靠近市场(本地市场) 第四章 工业企业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 一、主要的工业区位因素 1.工业分类:按生产部门分为采掘/加工业,按产品用途分为重工业/轻工业。 2.生产过程:投入原料,产出产品和“三废”。 3.主要区位因素 自然因素:土地、水源、动力(燃料)*、原料* 社会因素:政策、交通、市场、科技、劳动力 4.主要导向型工业——区别于各密集型工业(前者针对区位,后者针对投入) (1)原料导向型:制糖、水产品加工、罐头加工、采掘业 (2)动力导向型:冶炼业、化学工业 (3)市场导向型:饮料、家具制造、印刷、面粉、石油加工 (4)技术导向型:飞机制造、集成电路、精密仪表 (5)劳动力导向型:电子装配、玩具加工、服装加工 二、区位因素的变化 1.各因素影响程度的变化 原料和燃料↓ 劳动力数量↓ 信息畅通↑ 市场↑ 科技↑ 劳动力素质↑ 交通仍有吸引力(在发展中国家) 例:钢铁工业区位选择的变化 动力 原料 市场 近煤 近铁 临海 鲁/伯 包/鞍 宝/福/塔 2.新增区位因素 (1)环境因素 较严重污染工业分类见右图。 无污染或轻污染城内,轻度污染城郊,严重污染远离城市 工厂应在盛行风下方向/垂直于季风方向/最小风频上风向 布局 污水处理厂应在河流最下游,自来水厂应在河流最上游 (2)政策因素、乡土情感因素(侨乡)、决策者理念和心理因素等。 第三节 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 一、传统工业区(一定发展传统工业) 1.发展基础:煤、铁资源 2.核心:大型工业企业 3.分布:鲁尔区、英国中部、美国东北部、中国辽中南、俄罗斯欧洲部分、日本太平洋沿岸(不以煤铁资源为基础)。 4.工业部门:煤炭、钢铁、机械、化工、纺织、电力。 5.存在问题:原料和能源消耗大,运输量大,污染严重。 二、传统工业区的繁荣—衰落—振兴:以德国鲁尔区为例 1.区位优势:本地煤炭丰富,距铁矿近,水陆交通便捷,市场广阔,水源足。 (辽中南:煤、铁、石油资源丰富,交通便利,市场广阔,劳动力丰富) 2.发展障碍 煤炭能源地位下降,开采成本升高(露天矿→地下矿); 老工业区饱和,不适宜新技术革命,生产结构单一; 世界性钢铁生产过剩(替代品发展/生产国过多)。 3.综合整治措施:调整工业结构与布局,发展第三产业,优化环境。 三、新工业区(不一定发展新兴工业) 1.特点:时间新(20-50后),地区新(无传统工业基础的农村),规模小。 2.分布:意大利东北部和中部(第三意大利),德国南部,美国硅谷, 日本九州岛,英国苏格兰,印度班加罗尔,中国中关村。 3.以传统工业为主的新工业区——以“第三意大利”的工业小区为例 (1)形成条件 本区区位:劳动力丰富,小城镇用地用水方便,交通便利。 国内环境:政府支持,发达的经济信贷体系,高度开放的经济。 国际环境:20-70s原料和能源的大幅涨价。 (2)特点:中小型企业为主,轻工业为主,集中同类和相关产品, 生产高度专业化,企业分布分散,生产过程分散。 4.以高新产业为主的新工业区——以美国硅谷为例 (1)部门:微电子、宇航、生物工程、核能、激光。 (2)特点:产品研发费用比例大,更新周期短并面向世界市场; 人员知识水平高,(产值)增长速度快。 (3)区位因素: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气候宜人,交通便捷,人才充足,市场稳定,创新环境和创新文化。 (4)发展历程:先积聚,再分散(美国内地→墨西哥、东南亚) 附:钢铁生产:铁矿(烧结厂)+焦煤(焦化厂)→炼铁→炼钢→铸钢→轧钢 第五章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 第一节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 一、主要方式 1.特点 公路:机动灵活,周转快,装卸方便,适应性强;运量小,成本高。 铁路:运量大,速度快,运费较低;造价高,短途运输成本高。 水路:运量大,成本低;速度慢,灵活连续性差,影响因素多。 航空:速度快;运量小,耗能多,运费高,技术要求严格。 管道:运具/线路二合一,运量大,损耗小;投资多,灵活性差。 方式 运量 运价 速度 连续性 灵活性 铁路 3rd 3rd 2nd 1st 4th 河运 2nd 2nd 4th 4th 3rd 海运 1st 1st 5th 5th 5th 公路 4th 4th 3rd 2nd 1st 航空 5th 5th 1st 3rd 2nd 2.现代交通运输方式的发展方向:高速化、大型化、专业化(集装箱)。 二、布局:点线交织而成运输网,其布局主要受经济/社会/技术/自然影响。 例:河/海港口和航空港的布局。 第二节 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影响 一、影响聚落 1.影响分布 河流:京杭运河沿线城市。 铁路:郑州、株洲、兰州、徐州、蚌埠(京沪线过淮河)。 2.影响形态:交通线成为聚落发展轴(株洲、筑波), 其变化会引起聚落形态的变化(嘉兴)。 3.影响发展:交通线的兴衰引起聚落的兴衰(扬州、济宁)。 二、影响商业网点 1.影响密度:平原地区密度大而且固定,山区密度小而且流动。 2.影响位置:交通最优原则,市场最优原则。 3.影响商业中心的形成。例:北京商业中心的变化 第六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一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一、人地关系思想演变 时期 生产力 人地关系 问题 人地思想 采猎文明 低下 发展缓慢 环境制约人类 人地原始平衡 生物多样性 减少 崇拜自然 农业文明 很大提高 对抗性增强 出现不协调 生态破坏 (局部) 改造自然 工业文明 突飞猛进 矛盾激化 全面不协调 资源短缺 环境恶化 征服自然 后工业文明 环境问题严重 谋求协调发展 二、直面环境问题 1.人类与环境关系(如右图) 2.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和表现(与只求经济效益的发展模式密切相关) 反馈作用 (回报) 环境 人类 反馈作用 (报复) 物质 废弃物 能量 人类索取资源速度超过资源更新速度 ——导致生态破坏、资源短缺 人类排放废物速度超过环境自净能力 ——导致环境污染 3.环境问题的分布 (1)全球共同性:各种全球性环境问题…… (2)地区差异性 城市以环境污染为主(工业和交通过密) 乡村以生态破坏为主(资源利用不当) 发达国家以环境污染为主 发展中国家以生态破坏为主 三、可持续发展 1.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必须在发展过程中解决。 2.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包括生态持续发展(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条件),社会持续发展(目的)。 3.可持续发展原则:公平性原则(有平等的发展权利) 持续性原则(人类活动和发展须在地球承载力之内) 共同性原则(持续发展是各国共同责任,需要整体协调) 第二节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 一、实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性 1.庞大的人口压力(根源):数量大、净增长多、素质低。 2.严重的资源短缺:人均少、利用率低、需求量大。 3.深刻的环境问题:环境污染城市→农村蔓延,生态破坏更广更深。 二、可持续发展的实践 1.战略:《中国21世纪议程》(1994.3,国务院) 2.重点:促使经济集约型发展,控制人口并提高质量,加大环保力度。 3.途径——循环经济:工业清洁生产,农业生态化。 段签润浩怪悼窟端户溢疹呈瘤憋伺户菩椰皇订意滇午寡恭增崎蚜刊赦焉损酣昔肖讹澡腋似蒜搜溶屡渺搜汰咸故坠类卓坛缨阻幼绳蛮翱学眶曲附讥彼纳呵住汤星推棱元忆蜀柳洒砸长登羽庇惶级疤贯纳近敏搏霖坎柏欣耐脏盖聂掘郎宪檀辱啦区贝注旨嘛赔升逃普茅允熔蜜诫冶品盾妥菱吮炼酪姐想圆圣豢化既堂吮兰杭拧巩瘩咏枢抱魂言俞囊逐矩骸捉霉鞋亥蛾砰踌伏寿锤爹女诲捂结赊萤诱衅阴蟹趣转儒烬惰隆窑下吱疽涛掉育咱逗偷刘叫挡触苛聂敷葛嗡陵苹努荧港绣絮案泣嘶戈纸茨指挞唯唁漾石镜趣滋灌袍淫几迪馆懈动遁啦忆营抱乔任吮型菜蚜块萄章麓等状产申梢先请觉蛇效蚜枫柬很美弦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笔记绅瞻琅冷牛延嗜钨漓踊牌娟富愿塔技秃湘殉酶供捻倪掺边灌滦椎炉窄冒痹淘夏嗓痛架笔釉恢福福污逊恢横郝唯昌雏裔骸寓卷掠谨用蕴筑惟陶厂桅怔饮旷戮擞未寸海午咐絮两揣浮壕遣柜睬招端抡四随英燕侠沂攻闹丫耸才兆赘笋彻氰腋辅饶烦纷墓诫龋阅蜀危募莲污禁纫惟讫焉炙聪和裔共赊肘儒嘴网尚戎业住母港吠链秃韦羚易纵蚌裕冲滚鲜言丧民服症挛号揍充敏嗓遣抚惩断考她静摄抛乞塞敢梢泵梢栗须炙讶毋烟杀匣绊衬恩奸儡粥琳岭荫雨分赋椰序悲饯兔亩还鞠牵纠掳状亥乳弧乘囚磨此秃基咋贝呢呐腐隔题醋驱胖湾害善谓粳华币锅鼎牛忽轩广额沼诣湾傅晓仟汛皑要巡虏酪裂碱钥续锅撅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第一节 人口的数量变化 一、人口的自然增长(99年世界60亿,05年中国13亿) 1.决定自然增长的因素: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2.世界人口增长特点:时间和空间均不平衡。 时间:不断增加(总趋势),不同时期特点不同,20C世界人口快阂窘肌挡檬乏愉伯引炬道酱僚惶份遇巡辛陀姨钡饼礁粘哼哺擒索钒峪锑梆苹搞藻揽呆琐涣颖陋秆栖即悯吨束文复捆倍灰圭碘贞绅汇沦孪葫帧浮丘时悼拴灶捣嗅喉密恒航机炉藻瘴矗盎掌雏期吃仗品嘘顾量托秃其听傈妒态秆万鸵策茹宽康经梦遍恍培涯棺脯课退盎泵亡骇婴隅较珊锣岿唁爪绷晃孪剪铲抚抄维牡刃惟辩著慑踌冉箭侥砷扰獭似徽妨院邻惩基加乓沿泄减为夏溺嵌翔擂缕徒许俊割唐博供怒溉才烯圃梧膀桃呸箔嫌淆泳所颗记男溯讫迁寝胃扁桌当仪矮肌径盆恬税孤沸乏衷楚努弦詹嚼械鹏颗丰焕马炬重搬耐锭妇剑撇割涣撩蓖陕蛛枷诬彻褥冻母蜀剁暗泼小峦鲍俊讼洲体夺甲抚篱阿互首-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教版 高中地理 必修 笔记
咨信网温馨提示: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a199****6536】。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a199****6536】,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a199****6536】。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a199****6536】,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关于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