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电子教案.doc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电子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电子教案.doc(141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 学习—————好资料 第一单元 长度单位 教材分析 本单元共安排了8个例题:例1(统一长度单位);例2、例3以及相关内容(认识厘米,用厘米量);例4、例5以及相关内容(认识米,用米量);例6、例7以及相关内容(认识线段,量画线段);例8(估测、解决问题)。 1. 统一长度单位。 在呈现测量情景时,先让学生观察一个长度单位(1庹、1拃、一个脚长)的长度;让学生体会到因为选用不同长度单位作标准去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用同一单位“拃”作计量单位去量不同长度的物品看结果如何。引导学生发现同样是一拃,但长度也因人而异,测量结果也会不同,从而得出结论:统一长度单位很有必要; 2.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1)认识厘米。 让学生量一量自己的手指,看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再让学生量一量一个田字格的宽度和图钉的长,让每个学生都清楚1厘米到底有多长,建立1厘米的直观表象。 (2)用厘米量。 注意指导学生具体量的方法:要把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这纸条的长度就是几厘米。从而领会测量时,尺的刻度“0”要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 3. 认识米,用米量。 (1)认识米。 借助米尺帮助学生建立1米的实际表象。如让学生用米尺和自己的身高比一比;将两臂伸平,用米尺量出1米的长度,初步建立米的长度观念。 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知道1米=100厘米。 (2)用米量。 通过让学生量一量自己的身高、黑板、教室门等建立米的长度概念。 4. 认识线段。 线段是几何初步知识中比较抽象的概念,教学时应注意用语的科学性。不能将实物或实物的“边”等同于“线段”。让学生体会到:线段是直的。用尺子画给定长度(限整厘米)的线段时,要注意画法的指导:注意从尺的“0”刻度开始画起,是几厘米长的线段就画到尺子几厘米的地方。 5. 解决问题。 利用长度单位的表象,引领学生以熟悉的长度为标准判断物体的长度。在学生积累了足够的实际测量经验后,让学生尝试进行长度估测,并通过比较估测与实际测量所得结果,修正自己的估测策略。 教学目标 1. 通过让学生观察,亲身体会1庹、1拃、1个脚长活动,使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 使学生通过操作,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 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和整米)。 4. 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会用尺子量线段的长度,会按给定长度画线段(限整厘米)。 5. 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让学生尝试估测物体的长度,初步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 6. 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精神和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 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 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教学建议 1. 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 2. 应充分利用教材的资源。 3. 应全面了解学生对长度单位观念建立的能力。 4. 引导学生去观察、操作、尝试。例如“认识米”一课,要让学生通过操作、探索来体会厘米和米的关系。因此教师应给学生创造条件,放手让学生去观察、操作、尝试,要让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做他们想做的,在做中理解知识。 5. 应注意结合教学,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本单元蕴涵的思想品德的因素很多,教师可以适时地加以渗透。 6. 应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因为探究学习需要充分全面地观察问题或事物,找出其本质特征,摒弃其非本质特征。但学生年龄小,观察能力有限,通过小组合作,可以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使问题得到比较清晰全面的认识。本单元的内容都可让学生自己探索。在合作学习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认真倾听他人意见、虚心向他人学习的好习惯。 课时安排 4课时。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2~3页及练习一1、2题。 教学目标 1. 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 学生在具体活动中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认识尺子并知道尺子的作用,能用尺子进行正确地测量物体(限整厘米)。 3. 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4. 初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事物,渗透应用意识,在他人的帮助下,初步体会学习数学的意义与乐趣。 教学重点 1. 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 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 1. 学生在具体活动中测量同一物体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 用厘米测量物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出示情境图,搜集数学信息。然后引导学生看图说一说测量长度的方法。 师:怎么测量巨石的宽度?怎么测量布的长度?怎么量竹竿的长度? 生:用庹量巨石,用拃量布,用脚长量竹竿。 师:老师和小明在干什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 师:是呀,这是怎么回事呢? 二、讨论要解决的问题 师:有的同学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谁想说给大家听? 生1:老师的手大,小明手小。 生2(提出问题):他俩的拃不一样长。 师:那么谁的结果正确呢? 生:都对。 师:选谁量的结果? 生:无法选择,因为都可以。 师:那么怎样做才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生:用尺子量一量。 师:这个主意不错。对,为了测量的准确和交流的方便,人们发明了尺子,通常用它来测量物体的长度。 三、认识直尺 引导学生观察直尺上都有什么? 师:你们的直尺上有数吗?看尺子的最左端这些数是从几开始的?在尺子上0表示起点。(板书:0起点。) 引导学生找小竖线。 师:大家都来看这些竖线有什么不同吗?这些长短不一样的小竖线都叫刻度线。(板书并读:刻度线)请看这些长刻度线,规定每相邻两条长刻度线间是1大格。指指你直尺上的1大格。 四、认识1厘米,建立1厘米的表象 看老师的直尺上有两个字母。 师:cm表示厘米,(板书:厘米)厘米是一个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厘米。 1. 猜1厘米长。 师:同学们,猜猜看1厘米有多长呀? 生:(1)比划;(2)说;(3)用身边的物长表示;(4)找直尺上的。 师:在直尺上找1厘米,试着找找看? 2. 找直尺上的1厘米。 师:那么1厘米到底有多长呢?能在直尺上试着找到1厘米吗? 师:从0到1。 3. 比划直尺上的1厘米 。 师:对照尺子比划一下,举起来。 生:(活动) 4. 借助小棒比划、感觉1厘米。 师:为了让同学们比得更准确些,老师为你准备了1厘米的小棒。来借助小棒再来比划一下;用另一只手也来试一试?请轻轻地放下小棒。来闭上眼睛,想想1厘米有多长呀? 生:(回想) 师:想起来了吗?好,能用手势直接比划1厘米长吗? 生:(比划) 师:通过摸、想、比划,你感觉1厘米怎么样? 生:短、小、又短又小。 师:你用的词真好。在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时一般用厘米作单位。 5. 生活举例。 师:其实在我们身上或周围有许多物体的长度、宽度或厚度大约是1厘米。比如:(师伸出食指)老师食指的宽度、(举田字格本)这田字格的宽度、(举图钉)图钉的长度。 师:你能再想几个例子吗? 生:(举例) 师小结:只要你留心认真地观察,相信你会找得更多。 五、测量物体的长 1. 测量纸条的长。 师:这张纸条有多长呢?怎么用直尺测量? 让学生自主测量,教师巡视。 2. 汇报。 师:你是怎样测量的? 生:一端对着0,另一端对着6。 师:对,我们测量的时候一定要把尺的刻度0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 3. 测量自己的数学教材。 教师指导学生测量。 六、总结评价,深化认识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七、教学反思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4页例4、例5。 教学目标 1. 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学会用米估测日常生活中常见物体的长度,通过动手操作知道1米=100厘米。 2. 能运用所学知识初步测量物体的长度。 3. 结合实际经历用不同的方法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正确认识1米,知道1米=100厘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 引导学生测量铅笔的长度(比一比看谁量得最快)。 2. 谁来测量一下黑板的长度。 通过测量黑板你们有哪些感想,谁想说?(体会小尺子量比较费劲) 提出问题“有比较长点的尺子吗?”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出示米尺,说明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1. 认识米,建立1米的实际概念。 师:“米”也是用来测量物体的长短的,它是比厘米更大的一个长度测量单位,“米”也可以用m表示,那么1米到底有多长呢?让我们感受一下吧!拿出1米尺。 2. 小组交流、比划1米的长度。(伸开双臂,量一量身高) 3. 汇报,体会大约1米的有多长。 4. 找一找生活中大约1米的物体。 5. 仔细观察一下米尺?有什么特点。米可以用“m”来表示。 讨论:1米=100厘米。 三、用米测量 1. 指名学生:黑板的长度、课桌的长度、凳子的长度、门的高度。 2. 交流测量方法。 3. 小组合作估测一下教室的长度,再用卷尺实际量一量。 4. 说一说米尺的好处。 四、做一做 引导学生量的时候应注意:把绳子拉直才是正确的。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六、教学反思 第3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5、6页例6、例7。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主要特征,能把物体直的边看成线段。 2. 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3. 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教学重难点 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铺垫新知 出示一截细绳,让学生测量。 1. 说一说测量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拉直)。 2. 汇报测量结果。 3. 比划绳子的长度。 4. 沿着米尺把绳子的长度在黑板上画下来,让生观察这一条线就是绳子的长度。 这条线数学上有一个名字就是线段,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 二、自主探索 课件演示绳子拉直的过程(从直观物体抽象出线段的概念)。 引导学生认识线段。 1. 观察线段的特征。 拉紧的一段线可以看成一条线段。 线段是“直的”。 2. 刚才我们量了这条绳子的长度是多少?那么这条绳子拉直后我们就可以看成是一条线段,那么这条线段的长度也是……,引导学生体会线段的另一个特征:可以量出长度。 3. 找一找我们周围的哪些物体可以看成线段(黑板、书桌、教材的边都可以看成线段)。 三、解决实际问题 1. 课件出示几条线,区分线段。 2. 在黑板上画出一些线段让学生量一量长度。 3. 汇报结果,交流量的方法。 四、画线段 引导学生画线段必须用到直尺才能确定线段的直。 1. 画一条3厘米的线段,比一比谁画得最快。 2. 说说你是怎样画的? 3. 如果直尺上的0刻度不清楚了,谁能想个办法画出3厘米长的线段?(小组讨论) (课件演示) 4. 画一条比3厘米长1厘米的线段。(说说应该画几厘米?) 5. 教师小结。 五、总结评价 本节课你的表现如何,掌握了那些知识,还有那些疑问? 六、教学反思 第4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7页例8。 教学目标 1. 在建立长度单位的基础上,让学生尝试估测物体的长度,初步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 2. 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利用身边的物体,进行想象、猜测、推想、对比等,确定合适的长度单位。 3. 感受测量长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测量长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 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能正确估量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学过程 一、铺垫引入 前面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你能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和1米的长度吗? (学生用手比划) 教师口头出题。 (学生比划:2厘米、5厘米、10厘米、20厘米、50厘米) 小结:厘米和米在生活中有很大的用途,那么,什么时候用厘米作单位,什么时候用米作单位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8。 教师谈话:同学们看操场上我们学校的旗杆,你知道它的高度是多少吗?(让学生猜测。) 降低难度:这样猜测范围太广了,老师给同学们提个问题: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l3米? (1)小组交流讨论。 (2)指名回答,说想法。 (3)教师引导。 方法一:排除法。l厘米只有这么长,(用手比划)那么13厘米就只有这么长,旗杆不可能这么短,所以是13米。 方法二:推算法。把旗杆的高度和我们的身高对比一下,我们大约是1米多高,才到旗杆的这个高度,所以旗杆应该是13米高。10个小朋友的身高加起来差不多和旗杆一样高。 方法三:类比法。和身边的13厘米高的物品进行比较,旗杆是不是和这个物品一样高,比如,我们手上的铅笔都不止13厘米长,旗杆的高度应该是13米。 (4)小结:我们在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时要多思多想,最终确定合适的长度单位。 三、巩固深化 1. 出示教材第7页“做一做”题目。 (1)让学生讨论:课桌的宽是60厘米还是60米? 引导:60米是多大?我们的教室长大约是6米,课桌的宽会比教室还大吗?(不会)所以用厘米比较合适。 让学生自己推算:操场的长是28米。 (2)这只小鸟的脚印的长度是1厘米还是1米呢?(学生交流) 指名汇报,说说理由。 让学生自己说说思考的方法,我们的身高大约是1米,小鸟的脚印不可能和我们的身高一样大,所以,小鸟的脚印应该是1厘米。 (2)选择合适的单位。 我们的教室5( ) 黑板长2( ) 小红身高124( ) 课桌面长150( ) 四、课堂评价 这一单元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你有哪些收获? 五、布置作业 练习二第8~11题。 六、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知识内容在整个小学数学知识结构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以后学习万以内的加减法,以及小数加减法和分数加减法的基础,因此引领学生学好加减法至关重要,为了突破重难点,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突出了以下几点: 1. 从学生熟悉的事例出发,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学习加减法的动机和兴趣,同时借助具体情境较直观地理解 2. 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让学生在操作中记忆、理解知识,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3. 注重知识与能力的有机结合。计算不仅仅是要求学生会正确地算出结果,更重要的是运用计算解决问题;反过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进一步巩固了计算方法。 教学目标 1. 借助小棒、圆片等直观学具的操作,使学生探索并发现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算理和算法,能正确地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试题。 2. 使学生掌握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竖式的简便写法,能正确、灵活地计算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试题(包括含有小括号的) 3. 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与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有着密切的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建议 学生在生活经验和理解能力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教师在教学时应尊重这种差异,同时在教学设计上要面对这些差异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提倡计算方法的理解和灵活运用。学生对加减法的理解建立在经验积累和亲身体验的基础之上,教师应多让学生实际动手操作,不断丰富其直观经验,引导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练习要采用多种有效的形式。 课时安排 1. 加法:4课时。 2. 减法:5课时。 3. 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5课时。 4. 整理与复习:2课时。 加法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11页情境图,第12~13页例1、2。 教学目标 1. 理解100以内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算理,并掌握笔算方法,能正确用竖式计算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 2. 在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笔算方法的过程中,体会两位数不进位加法计算方法的多样性。 3. 使学生能够运用不进位加法计算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掌握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用竖式计算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计算顺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谈话导入:同学们,今天二年级4个班的学生和老师要参观博物馆,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他们是怎么安排的吧。课件出示第11页情境图。 观察情境图,说数学信息。 二年级4个班来参观博物馆,每个班有2名老师带队。 二(1)班有35人。 二(2)班有32人。 二(3)班有37人。 二(4)班有34人。 根据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1)二(1)班学生和本班的带队老师一共多少人? (2)二(1)班和二(2)一共有多少名学生? 二、自主探索,体验领悟 1. 教学例1。 同学们提出了那么多的数学问题,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数学问题。 二(1)班学生和本班的带队老师一共多少人? (1)引导学生列出算式,并揭示课题。 35+2= 这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新知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不进位加法。(板书课题) (2)怎样算? 同桌讨论,口算得数。 35+2=37(学生口述老师板演的过程),让学生结合口算感悟加法的算理。 先算5+2=7,再算30+7=37。 (3)怎么列竖式?怎么计算?(摆小棒,探究笔算算理。) 自主摆小棒计算:35+2=?(个别指导)。 小组交流摆小棒计算35+2= 的方法和过程,体验成就感。 课件演示摆小棒计算35+2= 的方法和过程(学生有35人,先摆3捆零5根小棒;带队老师有2人,接着摆2根小棒。把5根小棒和2根小棒合起来是7根,一共是3捆零7根小棒,也就是35加2等于37。) 2. 教学例2。 谈话:刚才我们通过计算,知道了二(1)班学生和他们带队老师一共有37人,那么二(1)班和二(2)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呢?(课件出示例2。) 报名学生说算式,师板书:35+32= 学生尝试计算,教师个别指导。 利用学具摆小棒交流探究算理和算法。 互相说一说怎么列竖式计算?怎么对位?计算时从哪一位加起? 教师板演小结。 摆小棒演示,从小棒的单根和单根相加、整捆和整捆相加的直观情境中理解列竖式时要个位与个位对齐,十位与十位对齐,即相同数位对齐的道理。 课件演示35+32,让学生明确竖式计算时先从个位加起,即先算5+2=7,然后再算十位数上的。 3 5 3 5 +3 2 → +3 2 7 6 7 交流讨论:列竖式应注意什么? 汇报总结。(列竖式时应注意将个位上的数和个位上的数对齐,计算时要注意先从个位上的数加起,把个位上的数和个位上的数相加。) 三、巩固练习 1. 第12页做一做第1题:先让学生独立去做,然后交流怎么写竖式,谁和谁对齐,让学生明确笔算加法算理。 2. 第12页做一做第2题:解决简单的实际生活问题,先让学生说一说题意,然后列出算式口算结果,最后让生在练习本上写出竖式并计算。注意订正要点,如问第2幅图中的“4”和哪一位的数对齐。 3. 第13页做一做 第1题:看图写竖式,先让学生分别说一说有几捆零几根就是多少,3捆零3根就是33,4捆零3根就是43,所以列竖式就是 3 3 + 4 3 7 6 第2题:根据横式写竖式,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列竖式时应注意什么?计算时应该从哪位加起?明确数位对齐和计算顺序的正确性。 四、巩固内化,趣味练习 练习二: 1. 第1题,竖式计算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先让学生观察竖式中数据的特点(一位数、两位数、整十数)及对位,进一步体会竖式对位、计算顺序。 2. 第2题:计算两位数不进位加法,可以让学生灵活自主地选择口算或笔算,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性,同时锻炼学生数学知识的灵活性。 3. 第3题:统计表呈现了多种信息,可以让学生交流信息,力求看懂图表然后独立解答,从而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数据分析观念。 五、总结评价 今天你的课堂表现怎么样?用竖式计算两位数的加法时要注意什么?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14页例3。 教学目标 1. 通过小棒、圆片等学具的操作使学生理解10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算理。 2. 经历100以内数进位加法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体会当个位相加满十时如何向十位进位的问题,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笔算方法。 3. 在现实生活中能发现,提出并解决100以内数的加法计算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初步学会交流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和结果,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笔算方法。 当个位相加满十时知道如何向十位进位1。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铺垫新知 1. 口算:8+9= 7+6= 5+7= 6+8= 2. 看横式写竖式:53+22= 38+40= 二、情境导入,探究新知 1. 教学例3。 课件出示情境图信息“二(1)班和二(3)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 学生尝试列式计算,分组讨论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方法进行计算,也可以用小棒摆一摆。 汇报交流。 生1:我是用口算进行计算的,先算30+30=60,再算5+7=12,最后算60+12=72,所以35+37=72。 生2:我也是用口算进行计算的,先算35+30=65,再算65+7=72,所以35+37=72。 生3:可以用小棒摆一摆,先摆3捆5根,再摆3捆7根,3捆与3捆合起来是6捆,5根和7根合起来是12根也就是1捆2根,与6捆合起来是7捆2根,也就是72。 同学们真厉害,想出来那么多的方法,那么用我们上节课学习的新方法应该怎么计算呢? 2. 竖式计算。 3 5 + 3 7 7 2 师追问:从哪一位加起呢?竖式中个位相加的得数怎么写? 教授进1时“1”的写法:在横线上的十位的右下角写一个小小的1,这个1就表示个位相加满十就向十位进1 师继续追问:那么十位怎么加呢?提醒学生不要忘了进位1,所以3加3再加1(板演计算过程) 三、趣味练习,巩固内化 1. 教材11页做一做,指名生板演,集体订正。 2. 计算诊所。 3 9 4 5 + 3 7 + 3 6 7 6 8 1 3. 勇闯智慧岛。 34+47= 26+47= 14+58= 四、总结评价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什么?你能说一说当个位相加满十时应该怎么办吗? 第3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15~16页练习二。 教学目标 1. 学生通过具体的应用进一步理解100以内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的算理。 2. 通过操练学生能熟练掌握进位加法的竖式计算方法。 3. 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体会两位数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竖式进位加法的算理。 教学难点 熟练地进行竖式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激趣导课 课件出示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算式指名汇报。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相信大家会有更大的收获。 二、合作探索,巩固知识 1. 完成练习二第4、7题,师巡视、指导。完成后在小组内说一说是怎样计算的。计算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法时,要注意什么问题?指名回答。 2. 完成第15页练习二第5题。这些计算对吗?和小组的同学说一说,把错误的改正过来。指名汇报,并说出错误应该如何改正。 3. 完成第15页练习二第6题。教师巡视。指名汇报,并说明解题思路。 4. 完成第16页练习二第8题。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然后指名汇报。学生汇报,并说明解题思路。 5. 完成第16页练习二第9题。有四只小白兔一起上山采蘑菇,现在它们正在为谁采的蘑菇最多而吵闹,你能帮帮它们吗? 6. 完成第16页练习二第11题。仔细读题,看懂题意,请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完成。教师巡视。指名汇报。 三、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减法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17~18例1,练习三1、2、3题。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探索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的方法。 2. 鼓励学生进行算法探索,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3.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理解相同数位对齐的意义,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和算理。 教学难点 掌握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笔算中的“对位”问题。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 课件出示情境图。 2. 说数学信息,汇报: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北京赢了? 3. 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会解答吗? 二、合作交流,掌握算法 1. 教学例1。 仔细地观察图表。怎么解决问题“美国比俄罗斯多多少枚金牌?” 2. 板书算式:36-23= (1)学生思考计算方法,并尝试计算。小组交流算法,指名汇报。 (2)师小结: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开始减,个位减个位,十位减十位。 三、巩固练习,实践应用 1. 完成第18页做一做第1题,选择一道题与同桌交流算法。汇报结果及算法。 2. 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并说说是怎么想的,在小组内交流发现。 四、总结评价,知识提升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又学会了什么?教师引导学生梳理,学生先互相说说再回答: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开始减,个位减个位,十位减十位。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19页例2、例3。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发现“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2. 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的过程中,体会当个位不够减时退位的方法,使学生直观地理解“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 3. 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掌握用笔算方法计算两位数退位减法,并理解其算理。 教学难点 能运用竖式计算两位数退位减法。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出示主题图。课件展示问题“中国比美国多多少枚金牌?” 二、合作交流,探索算法 1. 教学例2。 列出算式51-36= ,如何计算? (1)结合前面所学的知识让学生思考计算方法。 (2)分小组交流想法:个位上1减6不够减怎么办? (3)汇报各自的计算方法。 (4)如不能口算,可以用竖式计算。 (5)用摆小棒理解退位的算理。 (6)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思考并汇报。 2. 教学例3。 课件出示:50-24= 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你的算法。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汇报。 3. 师小结:全班交流想法并汇报: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减起,如果个位不够减,就从十位退1。 三、分层练习,实践应用 1. 完成第19页做一做。教师巡视、指导。指名汇报并说说是怎样想的。 2. 完成练习三第9题。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汇报并说明错误的原因,及怎样改正。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第3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20~22页练习三。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掌握两位数与两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较正确、熟练地计算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减法。 2. 通过巩固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教学重点 熟练地进行10以内的减法计算。 教学难点 能够熟练运用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小朋友们,学习了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减法。你们有哪些收获呢?把你的收获在小组内交流一下。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和探索。 二、巩固操练 1. 完成第20页练习三第1、2、4题。看谁做得最快,最准确。教师巡视。指名汇报。 2. 完成第20页练习三第3题。说一说图意,怎样求小英比小勇多捡了多少个贝壳?板书算式:32-21= 。这道题该如何计算呢? 3. 完成第21页练习三第5题。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4. 第21页第7题可以提高学生计算熟练程度。 5. 第21页练习三第10题。先自己独立完成,完成后从加法和减法中各选一道题在小组内说说计算的方法。指名汇报、订正。 三、强化练习 1. 完成第21练习三第6题。教师巡视。指名汇报,并说明理由。 2. 完成第21页练习三第8题。有3只母鸡带着自己的孩子出来找吃的东西。可三家的小鸡混到了一起。你能帮助鸡妈妈找到自己的孩子吗?教师巡视。指名汇报、订正、评比。 四、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练习,你感觉你的计算速度提高了吗? 第4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23页例4(1)。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情境探究用减法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问题。 2. 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3.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初步了解象形统计图知识。 教学重点 学会用减法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问题。 教学难点 用画图的方法理解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这周我们二年级进行了卫生评比,结果是这样的(出示情境图)。从图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所以我们都应该从小养成讲究卫生的好习惯,为班级争得荣誉。 二、提出问题,合作交流 1. 教学例4(1)。 (1)课件出示问题“一班得了12面小红旗,二班比一班多得3面,二班得了多少面?”认真思考,分组讨论。 (2)小组交流探讨解答的方法。学生回忆、迁移思考,或是摆学具帮助理解。学生汇报,并说明解题思路。 (3)师点拨:用画图的方法解决,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把知道的先画出来,“一班得了12面”,我们画12面小红旗。要求二班得了多少面,就是要把和一班同样多的与多的3面合起来,所以列出算式是12+3=15。(板演画图。) (4)解答正确吗?让学生逆向思考,小组交流报名汇报。 2. 完成第24页做一做。观察图,在小组内交流了解到的信息。指名说明解题思路。思考、提问,在小组内交流问题。选择一个提问进行解答。全班交流并说出解答思路。 3. 师小结:比较一下,今天学习的知识和以前学习的有什么区别和联系?指名回答。教师引导学生梳理所学知识。 三、巩固练习,实践应用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四第1题,学生读题,理解题意,说说计算方法,汇报并说明解题思路。 四、总结评价,反思提升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在学习上有了哪些进步?你能说一说我们今天学了什么吗? 第5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24页例4(2)。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简单问题。 2. 通过实际问题,学生能灵活运用画图的策略尝试解决,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学生分析问题,理顺数量关系,形成自觉检验反思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运用画图策略进一步解决“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简单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铺垫新知 一个数是20,另一个数比它多5,另一个数是几?谁能第一个回答出这个问题,真棒,对上节课的知识掌握得很好,那么我们今天继续学习新的知识。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教学例4(2)。 1. 课件出示问题:“三班的小红旗比一班少4面,三班得了多少面?” 这道题该怎样解答?把你的解答思路在小组内说一说。学生汇报解题思路,学生自由说。 2. 小组交流画图明确数量关系,汇报展示。 3. 根据象形图表列出算式。12-4=8 这样解答正确吗?学生自主检验反思12-8=4,同桌互相说一说。 三、巩固练习,实践应用 完成练习四第1、2题。观察图,把你了解到的信息说给同桌听一听。并汇报:怎样做可以知道去年有多少只?在练习本上解答出来。学生汇报解题思路。 四、总结评价,反思提升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又学会了什么? 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27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 通过同学间的交流,掌握用竖式连写的方法,会正确计算三个数的加、减法。 2. 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计算习惯。 3. 巩固100以内的加、减法。 教学重点 会正确计算三个数的连加、连减。 教学难点 灵活使用口算或加减法竖式等方法计算连加连减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铺垫新知 1. 口答。 7+6+5 8+9-13 24-10-7 20+30+10 17―3+4 2.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将继续研究三个的加减法。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 教学例1。 (1)课件出示情境图。学生观察图并了解信息。 (2)出示表格。学生根据表格了解信息并提出问题。在小组内交流你想到的问题,并解答出来。 (3)呈现问题。怎样求一共摘了多少个西瓜?学生回答。 (4)教师板书算式28+34+22这道题怎样计算呢?学生试算并在小组内交流计算方法。学生汇报,展示算法。比较各种竖式的区别与联系及优劣。 (5)归纳连加竖式的简便写法。 2. 教学例2。 课件出示情境图呈现问题“共有84个大南瓜,李大爷运走了40个,王叔叔运走了26个,还剩多少个?”了解信息。 (1)学生尝试独立列算式解答。 (2)小组汇报交流。问:有几种解答方法? (3)师点拨总结。 三、巩固练习,实践应用 1. 完成第28页页首做一做。 2. 完成29页练习五第1、2题。 3. 引导完成29页练习五第3题。算好后学生说说计算方法。 四、总结评价,反思提升 说一说你的收获。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28页例3。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掌握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和算理。 2. 在探索加减混合计算的过程中体会竖式的简便写法,发展分析,思考能力。 3.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口算及笔算的能力。 教学重点 初步掌握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的顺序以及方法。 教学难点 能正确地使用竖式计算加减混合运算式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教版二 年级 上册 数学教案 电子 教案
咨信网温馨提示: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快乐****生活】。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快乐****生活】,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快乐****生活】。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快乐****生活】,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关于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