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水电工程地质测绘规程.doc
《水利水电工程地质测绘规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利水电工程地质测绘规程.doc(39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目录: 1 总则 2 术语 3 基本规定 4 准备工作 5 野外地质测绘工作的基本要求 6 野外地质测绘的调查内容 6.1 地貌调查 6.2 地层岩性调查 6.3 第四纪地层调查 6.4 地质构造调查 6.5 水文地质调查 6.6 物理地质现象调查 6.7 喀斯特调查 6.8 其他 7 资料整理 8 资料检验 附录A 各勘察阶段工程地质测绘比例尺 附录B 地质遥感测绘技术规定 附录C 工程地质测绘复杂程序划分 附录D 工程地质测绘常用表格 附录E 地貌类型划分 附录F 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分类 附录G 常见岩石野外鉴别及定名 附录H 土的野外鉴别及定名 附录I 断裂构造分级 附录J 节理裂隙统计分析 标准用词说明 条文说明 1 总则 1.0.1 为统一水利水电工程地质测绘工作程序、工作内容,明确技术要求,保证成果质量,制定本规程。 1.0.2本规程适用于水利水电工程的各类地质测绘工作。 1.0.3 水利水电工程地质侧绘是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的墓础工作。工程地质测绘的任务是调查与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有关的各种地质现象,分析其性质和规律,为研究工程地质条件秘间题、初步评价测区工程地质环境提供基础地质资料,并为勘探、试验和专门性勘察工作提供依据。 1.0.4 水利水电工程地质测绘应在充分了解工程规划设计意图的基础上,依据工程地质勘察大纲进行。工程地质测绘工作应针对与工程有关的地质条件,深入调查研究,加强综合分析,应用先进地质理论和技术方法。 1.0.5 本规程引用的标准主要有: 《 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 (GB 50287 ) 《 中小型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 (S L 55 ) 《 水利水电工程制图标准》(SL73 ) 《 水利水电工程测量规范》 (SL 197 ) 《 水利水电工程天然建筑材料勘察规程》 (sI251 ) 《 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资料内业整理规程》(SDJ 19一78 ) 1.0.6水利水电工程地质测绘,除应符合本规程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术语 2.0.1工程地质测绘engineerig geological mapping 运用地质理论和技术方法对工程场区各种地质现象进行观察、量测和描述,并标识在地形图上的勘察工作。 2.0.2综合地层柱状图 general stratigraphic column 综合反映测区内地层年代、层序、接触关系、厚度、岩性特征的柱状剖面图。 2.0.3 标志层key bed 测区内分布稳定、具有特殊的地质标志,易于识别,用于统一划分地层、区别岩组的地层。 2.0.4地质点geological observation spot 野外观测研究地质现象的基本工作点。 2.0.5 地质线路geological observation route 野外观测研究地质现象的工作线路,一般为各地质点之间的连线。 2.0.6 地质素描geological sketch 用素描的方法记录地质现象。 2.0.7 工程地质图 egineering geological map 反映工程区各种地质现象的分布特征及其与工程相互关系的图件。 2.0.8 工程地质剖面图engineering geological section 表示某一方向切面上的地质现象及其与工程相互关系的图件。 2.0.9 地质遥感geological remote sensing 利用遥感影像技术进行地质调查的工作方法。 3 基本规定 3.0.1 工程地质测绘应依据勘察大纲或测绘任务书进行。开展工程地质测绘工作前,应编制测绘作业计划。 3.0.2 程地质测绘应按准备工作、野外测绘、资料整理、资料检验的程序进行。 3.0.3 工程地质测绘比例尺S 应按下列规定进行分级: 小比例尺S=1 : 50000; 中比例尺l : 50000 < S < l : 5000; 大比例尺S≥ 1 : 5000 。 3.0.4 各勘察阶段工程地质测绘的范围应符合GB 502 87或SL 55 的规定。比例尺选择可按本规程附录A 的规定执行,工作中可根据需要适当调整。 3.0.5 工程地质测绘应对地质点、地质线路进行详细观察描述,分析点、线、面、体之间的有机联系。以中小比例尺测绘成果指导大比例尺的测绘,以测绘成果指导勘探工作,并用勘探成果验证、补充、修改测绘成果。 3.0.6工程地质测绘,特别是中、小比例尺地质测绘,宜采用地质遥感技术。地质遥感测绘可按本规程附录B 的规定执行。 3.0.7使用已有地质测绘成果时,应进行检验,必要时进行野外校测。 3.0.8 工程地质测绘复杂程度可根据测区的地质构造、岩层特征、地形地貌条件进行划分。划分标准应符合本规程附录C 的规定。 3.0.9工程地质测绘应保证作业安全。在有危险的地区作业时,应有相应的安全措施。 4 准备工作 4.0.1 准备工作应包括下列基本内容: 1 收集资料。 2 根据收集的资料,勾绘测区地质草图。 3 测区现场踏勘。 4 编制测绘作业计划. 4.0.2 资料收集应包括: 1 工程规划、设计资料。 2 地形资料(地形图及控制测量成果),卫星、航测和陆摄像片等遥感图像资料。 3 区域地质资料、地方地质志、地震及地震地质资料、地质灾害资料、地质勘察资料。 4 水文气象资料。 5 矿产资源、森林资源、生态环境保护规划资料、文物分布和已有工程建设情况等资料。 6交通、行政区划、民族政策、地方法规及民俗习惯。 4.0.3 对所收集的资料应进行分类编录精理,分析其可利用程度和存在的问题,编制有关图表、说明。 对所收集的遥感图像资料,必要时宜采用光学或数字化图像处理。 在综合分析、充分利用已有资料的基础上,勾绘测区地质草图。 4.0.4应根据地质草图进行现场踏勘,了解测区基本地质条件和工程地质环境,布盟观察线路,选择地层柱状图测制位置,拟定野外工作方法。踏勘线路应选在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有代表性的地段。 4.0.5 应根据工程地质勘察大纲、测绘仟各书的要隶,结合已有资料和现场婚勘情况,编制溯绘作业计划。内答应包拈:侧绘目的、任务要求、地质概况、工作内容和方法、工作量、计划进度、质量保证措施、提交成果及人员组织、工作装备、安全措施等。 5 野外地质测绘工作的基本要求 5.0.1 工程地质野外测绘工作应按下列基本步骤进行: 1 测制地层柱状图。 2 观察描述、标测地质点和地质线路。 3 勾绘地质图。 4 测制典型地质剖面图。 5.0.2 工程地质测绘使用的地形图应是符合精度要求的同等或大于地质测绘比例尺的地形图。当采用大于地质测绘比例尺的地形图时,应在图上注明实际地质测绘精度。控制测量成果应满足工程地质测绘的要求,并符合SL 197 的规定。 5.0.3工程地质测绘应先测制地层柱状图(如已有地层柱状图可供利用,应先进行校核)、确定地层填图单位,再进行全面测绘。测制地层柱状图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比例尺应大于地质测绘比例尺5 倍~10 倍。对工程或建筑物具有重要意义的地质现象,应以扩大比例尺或符号表示。 2 应选择在露头良好、地层出露连续、构造简单的地段.必要时,可到测区以外选择能代表测区地质条件的地段。 3 当露头不连续或地层连续性受到构造破坏,需在不同地段测制地层剖面时,各剖面的衔接应有足够依据。必要时,应布置人工勘探点。 4 测制地层柱状图应选择标志层和划分填图单位。对各类岩(土)层除进行一般描述外,还应着重描述其工程地质特性。应采集系统的岩石、化石标本,必要时应作鉴定。 5 在地质构造复杂或岩相变化较大地区,应测制多条地层剖面,编制地层对比表(或联合地层柱状图)和综合地层柱状图。 5.0.4 不同比例尺工程地质测绘填图单位的划分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地层的填图单位,宜根据《 中国地层指南及中国地层指南说明书》 (修订版)划分为界、系、统、阶、带或地方性的地层单位群、组、段、带。其要求应符合表5.0.4 的规定。 表5.0.4 工程地质测绘填图单位划分表 比例尺(S) 分层单位 必须的 争取的 S≤1:50000 统(或群) 阶(或组) 1:50000<S<1:50000 阶(或组) 带(或段) 1:5000≤S<1:2000 带或层(工程地质岩组) S≥1:2000 工程地质岩组 2 工程地质岩组应根据岩性组合及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的差异等因素进行划分。 3 第四纪地层的划分,应按地层年代、成因类型、岩性及物质组成分层。大比例尺地质测绘还应根据工程需要,结合沉(堆)积物的物理力学性质、化学性质、水理性质等特征进行分层。 5.0.5工程地质测绘的基本方法,可分为利用遥感影像技术进行地质调查的地质遥感测绘法和进行地质点标测及地质界线穿越、追索观察的实地测绘法。各种比例尺地质测绘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小比例尺地质测绘,宜以地质遥感测绘为主。对地层相变较大、构造复杂、需查清重要地质现象的地段,应进行实地测绘。 2 中比例尺地质测绘,宜采用地质遥感测绘与实地测绘相结合的方法。 3 大比例尺地质测绘。应采用实地测绘法。在地形陡峻地区,可用陆摄像片进行地质调绘,并进行野外验证。 5.0.6工程地质测绘的内容,应根楷不同测绘比例尺的精度要求确定。小比例尺地质测绘重点调查区域性地质环境,大、中比例尺地质测绘重点调查工程区和建筑物部位的工程地质条件。 5.0.7图件的精度和详细程度,应与地质测绘的比例尺相适应。 图上宽度大于2mm 的地质现象应予测绘。对具有特殊工程地质意义的地质现象,在图上宽度不足2mm 时,应扩大比例尺表示,并注示其实际数据.地质界线误差,不应大于相应比例尺图上的2mm。 5.0.8容地质点、地质线路的布置和定位测量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地质点应布置在地质界线和其他有意义的地质现象上;地质线路宜穿越或追索地质界线布置。 2 地质点间距,应控制在相应比例尺图上距离2cm~3cm 。在地质条件复杂、对工程影响较大地段,可适当加密。 3 在器头条件差或涉及重要地质现象地段,应按地质测绘精度要求布置人工勘探点。 4 大比例尺工程地质测绘的地质点和地质线路,应采用仪器定位。中、小比例尺工程地质测绘的地质点和地质线路,可用目测、罗盘交会或手持GPS 定位,对控制主要地质界线及重要地质现象的地质点,应采用仪器定位。 5.0.9地质点、地质线路的观察描述及野外记录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地质点观察描述内容应包括,位凳、地貌部位、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物理地质现象等。 2 地质线路观察描述内容应包括:起止点、转折点位置,线路方向,地层岩性及出露厚度和层序关系,地质构造、水文地质和物理地质现象等。线路观察描述应反映地质点间的连续性、关联性,并附线路示意图。 3 野外记录应在现场进行,内容要真实全面、重点突出。凡图上表示的地质现象,应有记录可查。 4 重要地质点或地质现象应进行素描或摄影、录像。 5 地质点应统一编号、现场标识。记录宜使用专用长片、表格,并用铅笔书写,文字应清晰。野外记录使用的卡片、表格,可按本规程附录D 的规定执行。 5.0.10地质图应在野外实地勾绘,接图部位的地质界线应相互吻合。 5.0.11测制地质剖面图应符合下列要求: l 一般剖面图可在地质图上切制,主要地质现象应实地校核。 2 专门性剖面图应实测。 3 剖面图的地质界线应与地质图相吻合,实测剖面图应充分反映与工程有关的重要地质现象。 4 必要时剖面图可采用变态比例尺。垂直与水平比例尺之比最大不宜大于5 : 1 ,平原区堤防、引调水及灌溉工程等可适当扩大。 5.0.12 应采集具有代表性的岩(土)样,必要时进行鉴定或试验对岩(土)定名、分类和分层;根据不同的带要和目的,对地表水和地下水取样进行水质分析。 5.0.13 宜使用简易测试仪器和方法,调查岩(土)体的工程地质特性。 5.0.14 利用遥感影像资料进行工程地质测绘时,应按本规程附录B 的有关要求进行野外验证。 5.0.15对己有测绘成果进行野外校测时,应按同等比例尺进行,校测点数目宣为地质点的10 %~30 %。当校测点的不合格率达50 %或重要地质现象有错误、遗漏时,应重新进行测绘。 5 . 0 . 16 野外地质测绘工作期间,对原始资料应及时整理分析。内容应包括:清绘地质底图、整理野外记录、拼图和接图、整理标本样品、编制分析图表等。野外工作的第一性签础资料应在现场进行校核、复查,地质点复查率宜为5 %~10 %。 6 野外地质测绘的调查内容 6 . 1 地貌调查 6. 1.1 地貌调查应包括下列基本内容: l 形态特征、分布规律、地貌类型及地貌单元划分。地貌类型划分可按本规程附录E 的规定执行。 2 地貌与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第四纪地质及新构造活动的关系;地貌与侵蚀、搬运及堆积作用的关系。 3 水系的分布特征及其与地貌的关系。 4 植被的种类、分布及其与地貌的关系。 5 分析地貌环境对工程的影响。 6.1.2 区域地貌概况调查宜利用已有地形地貌资料和遥感图像资料。工程区地貌应进行实地调查。 6.1.3 河谷地貌调查应包括下列内容: 1河谷类型、河谷结构、纵横剖面形态等发育特征及其与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的关系。 2 谷底和河床的宽度,谷坡的形态、坡度和高度,峡谷与宽谷交替分布特征以及向分水岭过渡地带的地貌形态,两岸山体的发育特征和差异性。 3 河床沙坡、浅滩、沙洲、深槽、岩槛、爽穴等分布特征及其与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物理地质作用、水流条件的关系。 4 河漫滩的分布特征、物质组成以及古河床、牛扼湖、决口口门等的分布形态。 5 阶地的成因类型、级数,各级阶地的分布高程、形态特征、物质组成、结构及沿河谷方向分布的延续性。 6.1.4 河间地块地貌调查应包括下列内容: l 相对高度、宽度、对称性、切割程度等地形特征及其与相邻河谷的关系。 2 物质组成及地质结构特征。 3 古河床、古冲沟、古风化壳、古喀斯特的分布特征及埋藏条件。 4 分析地貌结构对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分布、埋藏、循环条件等的影响。 6.1.5河口地貌调查应包括下列内容: 1 河口区的形态特征,近口段、河口段、口外海滨段的分段范围及其与洪水位、枯水位和潮流的关系。 2 河口湾、三角洲的类型及形态特征。 3 河道分叉及心滩、沙坝等形态特征。 6.1.6冲沟地貌调查应包括下列内容: 1 分布、密度、规模、形态特征及其与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的关系. 2 沟床、沟口高程,沟壁稳定性,堆积物的组成、堆积形态及分布特征。 3 与河床或大一级冲沟的交汇形态. 4 产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可能性。 6.1.7山前地貌调查应包括下列内容: 1 洪积扇、坡积裙等的形态特征、分布范围及其与山体谷坡和洪流、片流的关系。 2 堆积物的组成及堆积结构特征。 3 物理地质现象的发育规律和分布特征。 4 地下水的埋藏情况及泉水分布特征。 6.1.8平原地貌调查应包括下列内容: 1 成因类型、形态特征、分布范围及其与河流、河谷的关系。 2 沉(堆)积物的地层岩性及结构特征。 3 古河道、砂堤、鬃岗、牛扼湖、沼泽、水洼地等地貌的分布及形态。 6.1.9水文网调查应包括下列内容: 1 分布特征及其与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的关系。 2 干流和支流的交汇形态,河流袭夺、变迁情况。 3 古河床、古泥石流、冰川埋藏谷等的分布和埋藏条件。 6.1.10 地貌调查中应重视异常地貌现象和明显差异的地形形态,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工程区应分析微地貌特征及其与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和不良地质现象的关系;线状水利工程应分析穿越不同地貌单元的形态组合关系、不同地貌单元特有的地貌地质环境条件,以及不利地貌地质条件对工程建筑物的影响。 6 . 2 地层岩性调查 6.2.1 地层岩性调查应包括下列基本内容: 1 地层年代及岩性类别、名称. 2 地层的分布、变化规律,层序与接触关系。 3 标志层的岩性特征及分布、发育规律。 4 岩层的分布、岩性、岩相、厚度及其变化规律。 5 岩体和岩石的基本工程地质特性。 6.2.2各类岩层的调查描述应包括:年代、成因类型、产状、岩相、厚度及变化规律、特征标志、层序接触关系,岩石名称、颜色、主要矿物成分、结构构造、物性特征,及一般工程地质特性等。 岩石分类、岩石的野外鉴别及定名可按本规程附录F 和附录G 的规定执行。 层状岩单层厚度应按表6.2.2 的规定分级。 表6.2.2 层状岩单层厚度分级 单层厚度h(cm) h≥100 100>h≥50 50>h≥20 20>h≥5 h<5 描述 巨厚层 厚层 中厚层 薄层 极薄层 6.2.3沉积岩应分析研究其沉积环境、沉积韵律、层理层面结构构造及岩组特征等,并调查描述: 1 碎屑岩类:碎屑矿物组成、颗粒大小、形状及分选性、胶结物、胶结类型、胶结程度及结构构造特征等。 2 粘土岩类:矿物成分、结构构造特征、泥化特性、崩解特性等。 3 化学岩及生物岩类:结晶程度、胶结物、胶结类型、结构构造特征及缝合线、溶蚀构造等特殊结构构造现象。 4 工程区应重点调查软质岩、膨胀岩等特殊岩类的分布规律、结构、性状及膨胀、崩解、软化等特性,分析其工程地质条件。 6.2.4 岩浆岩应分析研究其成因类型、产状、规模、序次、与围岩的接触关系等,并调查描述: l 侵入岩:产状特征,所处构造部位及其与围岩的接触关系,流线、流层、析离体、捕虏体等特征,脉岩的产状、延展和厚度变化等发育规律。 2 喷出岩:喷发、溢流形式,岩性、岩相的分异变化特征,原生和次生构造、原生节理、捕虏体特征,韵律、层序以及喷发间断、喷发旋回特征,与围岩的相互关系等。 3 工程区侵入岩应重点研究侵入体的蚀变带及边缘接触带,平缓的原生节理,岩床、岩墙、岩脉的风化和破碎情况,软弱矿物富集带等;喷出岩应重点研究喷发间断面,凝灰岩及其软化特征,玄武岩中的熔渣、气孔、柱状节理等,分析其工程地质特性。 6.2.5 变质岩应分析研究其变质类型、变质程度、变质带划分及结构构遒特征、矿物成分、矿物的共生组合和交代作用等,并调查描述: 1 片麻岩类:片麻理构造,岩石的均一性和变化规律,软弱矿物的含量及其风化特征。 2 片岩类:片理、原岩层理的产状及其发育程度,软弱矿物或片状矿物的富集特征。 3 千枚岩、板岩类:原岩层理,片理、板理发育特征,千枚状构造、板状构造特征及其软化、泥化特性。 4 混合岩类:混合岩化程度,混合岩的类型,残留体的岩性和构造等。 5 工程区应重点研究千枚岩、板岩、片岩等软弱变质岩带和夹层的工程地质特性。 6.2.6 第四纪地层调查应按本规程6.3 的规定执行。 6.2.7地层岩性调查中应正确判定地层间的层序和接触关系。撒分整合、假整合、不整合。判定授入体与围岩接触关系,区分侵入接触、沉积接触或断层接触。调查各类接触面或接触带的形态、产状、厚度、风化破碎程度及分布变化规律。 6.2.8地层年代可按《 中国地层指南及中国地层指南说明书》 (修订版)和《 中国区域年代地层(地质年代)表说明书》 及区域地质资料确认。必要时,应根据标准化石或绝对年龄测定予以确定。 6 . 3 第四纪地层调查 6.3.1 第四纪地层调查应包括下列基本内容: 1 第四纪沉(堆)积物成因类型、沉(堆)积环境及地貌单元。 2 第四纪沉(堆)积物地层年代、岩性类别、颗粒组成。 3 特殊土的分布、成因类型、沉积环境(古气候、物理化学环境)、微地貌特征以及对已有建筑物的影响强度和破坏形式。 6.3.2各类土的调查描述应包括:土层年代、微地貌形态、成因类型、分布特征及岩性、颜色、颗粒组成、颗粒形态、结构、密实程度、天然湿度、稠度等物理特征。必要时应进行物理、化学及特性指标试验,并分析其工程地质条件。 土的野外鉴别及定名可按本规程附录H 的规定执行。 6.3.3 膨胀土、湿陷性土、红粘土、软土、冻土、盐渍土及分散性土等特殊土的调查,还应包括下列内容: 1 膨胀土应调查土体沉〔 堆)积介质环境、地表膨胀变形特征、土体结构构造特征、裂隙发育特征及干缩开裂、遇水膨胀软化特性,并进行膨胀性判别。 2 湿陷性土应调查地表湿陷变形特征、土体结构构造特征、古土壤及淋漓淀积层分布规律.并进行湿陷性判别。 3 红粘土应调查土体沉(堆)积介质环境、地表收缩变形及地裂特征、土体结构构造特征、裂隙发育特征,并进行成因类型和土体结构分类。 4 软土应调查土体及沉积环境特征、土体成层条件及层理特征、表层硬壳层的分布及性状,并了解其触变性、压缩性及强度特性。 5 冻土应调查地表冻胀及融陷变形特征、土体结构构造特征、冻土层和冻融层的分布埋深、气候条件及地表水和地下水分布状况,并进行冻土工程地质分类及多年冰冻土融陷分级。 6盐渍土应调查地表松胀、溶陷及盐溃化特征、土体结构和毛细水作用特征、植被生长状况、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分布及性质,并进行含盐性质和含盐量分类。 7 分散性土应调查土体沉(堆)积介质环境、冲沟及孔洞发育特征、土体结构特征,观察暂时性水沟和积水洼地水是否浑浊或干涸后沉积物的失水龟裂特征,并进行分散性判别。 6.3.4第四纪地层调查中应分析第四纪沉(堆)积物与地形地貌及地表水径流的关系、与物理地质作用的关系。对第四纪沉(堆)积物分布异常地段应分析其原因。 6.4 地质构造调查 6.4.1地质构造调查应包括下列基本内容: 1 根据区域资料分析区域构造背景,确定所属大地构造单元。 2 各类地质构造的性质、分布、形态、规模、级别序次及组合关系;断裂构造分级可按本规程附录I 的规定执行。 3 备类地质构造的形成年代和发展过程。 4 构造结构面的发育程度、分布规律、性质和形态特征,构造岩的物质组成、结构特征和工程地质特性。 5 第四纪以来构造活动迹象、特点,识别、判定活断层。 6.4.2褶皱调查应包括下列内容: l 褶皱的基本要素。 2 组成褶皱的地层、岩性和两翼岩层厚度变化。 3 褶皱的类型、规模、形态特征。 4 褶皱内部低序次小构造发育特征。 5 摺皱的形成机制、形成时期、与其他构造的组合关系。 6 工程区应注意轴部岩层的破裂脱空、两翼层间次级摺皱、挠曲及层间错动等现象,分析对工程建筑物的影响。 6.4.3断层调查应包括下列内容: 1 断层的基本要素。 2 断层的位置、类型、性质、规模、形态及展布特征。 3 断层构造岩的分类及其物质组成、结构、性状和胶结、充填特征。 4 断层破碎带和影响带的划分及其宽度、形态和结构特征。 5 断层两盘岩层层位、相对错动方向及断距的空间变化情况。 6 断层的序次及组合关系、断层面及旁侧构造特征,分析断层的形成机制和活动期次。 7 工程区应重点调查区域性断层、活断层、缓倾角断层、顺河向断层和断层交汇带。着重研究断层破碎带、影响带和构造岩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特性,研究缓倾角断层的展布特征及其与建筑物的关系。 6.4.4节理裂隙、劈理、片理调查应包括下列内容: 1 小比例尺地质测绘节理裂隙调查,可结合区域构造调煮,了解不同岩性地区和不同构造部位主要节理裂隙的产状、组数和性质。 2 大、中比例尺地质测绘节理裂隙调查,应结合工程建筑物的特点及地质条件,选择有代表性地段进行详细调查,内容包括: 1 )节理裂隙的产状、成因、张开度、延伸长度,充填物及充填胶结程度,节理裂隙间距及发育程度。张开度、延伸长度和发育程度,宜按表6.4.4-1~表6.4.4-3的规定进行分级。 2 )节理裂隙面的粗糙状态及起伏、风化、蚀变等特征,节理裂隙面粗糙状态,宜按表6.4.4-4进行分类。 表6.4.4-1节理裂隙张开度分级 分级 Ⅰ Ⅱ Ⅲ 张开度w(mm) ≤ << ≥ 描述 呵呵 微张 张开 表6.4.4-2节理裂隙延伸长度分级 分级 Ⅰ Ⅱ Ⅲ Ⅳ Ⅴ 延展长度i(m) < ≤< ≤< 描述 很差 差 中等 好 很好 表6.4.4-3节理裂隙发育程度分级 分级 Ⅰ Ⅱ Ⅲ Ⅳ 间距d(m) d≥2 2>d≥0.5 0.5>d≥0.1 d<0.1 描述 不发育 较发育 发育 极发育 表6.4.4-4节理裂隙面粗糙状态分类 类别 Ⅰ Ⅱ Ⅲ Ⅳ Ⅴ 描述 明显台阶状 起伏粗糙 起伏光滑 平直粗糙 平直光滑 3 )节理裂隙分组并分析各节理裂隙组的相互切割关系,以及节理裂隙密集带的分布情况。 4 )缓倾角节理裂隙的产状、分布、延伸长度,填充物的泥化程度以及与其他节理裂隙、断层的组合形式。 5 )对节理裂隙的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并绘制分析图表。统计分析可按本规程附录J 的规定执行。 3 劈理、片理调查内容应包括:构造部位、产状、性质、规模、发育程度及与其他结构面的组合关系等。 6.4.5 层间剪切带应调查下列内容: 1 产状、厚度、延神长度、起伏差等分布形态特征。 2 物质组成、结构特征及软(泥)化程度。 3 与其他构造的组合关系。 4 与上、下岩层的接触关系。 5 工程区应重点调查其发育程度及分布范围,分析其对工程建筑物稳定影响。 6.4.6地质构造调查中应分析研究下列构造型式: 1 倒转构造地区的缓倾角迭瓦式断裂。 2 褶皱发育或软硬岩石相间分布地区的揉皱和固态塑流变形及折撬层构造。 3 然性岩层分布区,应注意区别岩体蠕变与构造作用所形成的褶曲现象。 4 物理地质现象发育地区,应注意优别构造变形与非构造变形。 6.4.7第四纪以来构造及地震地质调查应包括下列内容: 1 第四纪以来断层的活动情况,分析研究活断层的延伸方向、规模、性质,调查断层沿线微地貌特征及地层出露关系,分析其活动性。必要时应取样鉴定其最新活动时期。 2 在地震强烈活动地区,根据工程需要应进行专门地震地质调查,分析区域构造稳定性对工程建筑物场区的影响。 6 . 5 水文地质调查 6.5.1 水文地质调查应包括下列基本内容: 1 地下水天然露头(泉)、人工露头(水井、钻孔、矿坑等)及地表水体(河流、湖泊、沼泽、池塘等)的分布。 2 地下水的类型、分布情况和埋藏条件。 3 相对隔水层、透水层和含水层的分布。 4 环境水的物理性质、化学成分. 5分析水文地质条件对工程建筑物的影响。 6预测水文地质条件的改变对环境的影响。 6.5.2 泉、井和地表水体调查应包括下列内容; l 泉水调查的内容: l )类型、出露位置、高程及地层岩性、地质构造。 2 )温度、流量、浑浊度等物理性质及其随季节变化情况。 3 )化学成分和化学类型。 4 )本规程附录D 表D-4 中除以上内容外的其他内容。 2 水井调查的内容: l )位置、井深、井口高程和并体结构。 2 )地层岩性与地质构造。 3 )水位埋深及其随季节变化情况,估算涌水量。 4 )水的物理性质、化学成分和化学类型。 5 )本规程附录D 表D 一4 中除以上内容外的其他内容。 3 地表水体应调查其分布位置、范围、地形地貌特征,主要河流和湖泊的流量、水位、水质及其与地下水的补排关系。 6.5.3水文地质调查中应着重调查透水层和相对隔水层的数目、层位、岩性、埋藏条件、分布情况以及是否有尖灭或被构造断裂错开等现象。分析透水层的透水性和相对隔水层的阻水性及其对工程建筑物的影响。 6.5.4在可能产生渗漏地段应结合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和水文地质点调查,初步分析地下水分水岭的位置和高程。 6.5.5工程区应初步分析工程施工和运行引起的水文地质条件改变及其对工程和环境的影响。 6.6 物理地质现象调查 6.6.1 物理地质现象调查应包括下列基本内容: 1 各种物理地质现象(岩体风化、卸荷、滑坡、崩塌、蠕变、泥石流、黄土喀斯特等)的分布位置、地层岩性、形态特征、规模、类型和发育规律。 2 各种物理地质现象的成因、分布规律,分析其发展趋势及对工程建筑物的影响。 6.6.2 岩体风化调查应包括下列内容: 1 风业岩体的岩性、颜色,结构构造变化,风化裂隙发育特征,充填物、充填程度以及风化蚀变特征等。 2 风化层的分布和形态特征,岩体风化程度分带。岩体风化带划分应符合GB 50287 的规定。 3 对易风化岩石,应研究其风化速率及特征.必要时,进行专门性试验。 4 分析影响岩体风化的因素。 6.6.3 卸荷调查应包括下列内容: 1 卸荷裂隙、卸荷带的产状、分布、形态特征及充填物性质。 2 卸荷裂隙、卸荷带与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及地质构造的关系。 3 工程区应分析卸荷带、卸荷松动体的发育特征及其对工程建筑物的影响。 6.6.4 滑坡调查应包括下列内容: 1 滑坡地段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植被生长特征,气象条件,地表径流和地下水分布。 2 滑坡体的位置、分布、规模、物质组成及形态特征。 3 滑坡的成因、类型及要素特征。 4 滑坡体的边界条件,滑动面的埋藏条件,滑动带的结构特征及滑坡裂隙的分布特征等。 5 滑坡体的活动历史、稳定现状和后缘山体的稳定性。 6 工程区应重点调查临近建筑物的滑坡,分析其稳定性、发展趋势及对工程建筑物的危害。 6.6.5崩塌调查应包括下列内容: l 崩塌区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和水文气象条件。 2 崩塌体的位置、分布、规模、物质组成、结构特征及崩(堆)积体的形态特征。 3 崩塌的成因及变形破坏特征。 4 工程区应重点调查临近建筑物的崩塌体,分析崩塌区岩体和崩塌体的稳定性、发展趋势及其对工程建筑物的影响。 6.6.6蠕变(倾倒、溃屈)调查应包括下列内容: 1 蠕变体的位置、分布、范围及形态特征。 2 蠕变体的岩性、构造和结构特征。 3 蠕变体的成因类型及变形破坏特征。 4 工程区应分析其稳定性、变形发展趋势及其对工程建筑物的影响。 6.6.7泥石流调查应包括下列内容: 1 泥石流形成的地形、地质、水文气象和其他(土壤、植被、人类活动等)条件。 2 泥石流的类型、范围、规模和活动性. 3 泥石流堆积物的物质组成、规模及稳定性。 4 工程区应着重调查与建筑物有关的泥石流,分析其发展趋势及对工程建筑物的影响。 6.6.8黄土喀斯特调查应包括下列内容: 1 地形地貌特征及水文、气象条件。 2 地层层位及黄土的物理、化学性质和结构特征。 3 黄土喀斯特的分布、规模、形态及发育特征;对地下洞穴、盲沟应追索调查,分析其对工程建筑物的影响。 6.7喀斯特调查 6.7.1喀斯特调查应包括下列基本内容: 1 喀斯特区地貌、地层及地质构造特征。 2 可溶岩的分布、岩性、产状和化学成分。 3 喀斯特区水文地质条件和喀斯特水文地质现象。 4 喀斯特形态特征及其空间分布、规模和组合形式。 5 喀斯特发育历史、发育程度和发育规律。 6 分析喀斯特对工程建筑物地段的不良影响和可能产生的环境地质间题。 6.7.2 喀斯特洞穴调查应包括下列内容: 1 分布位置、洞口高程、所在层位、岩性及构造特征。 2 纵横剖面形态特征和延伸变化情况。 3 洞穴地下水状态、充填情况和充填堆积物性质及洞体稳定性。 4 不同形态洞穴的规模、数量、密度和成层性等空间分布规律以及垂直、水平方向的连通性;落水洞、竖井等垂直洞穴的发育特征及地表水排泄、入渗情况 5 分析研究洞穴与各级剥蚀面及阶地的对应关系、洞穴充填物的年代,判定洞穴形成时期。 6测定地下河(暗河)的流量、流速、流向,调查地下河的入口、出口及发育方向,观察地下河中的生物情况。必要时,可做连通试验。 6.7.3 喀斯特泉调查应包括下列内容: 1 出露位置、高程、所在层位及岩性。 2 流量、物理化学性质及其变化规律。 3 反复泉、多潮泉、涌泉的分布特征及其动态变化规律。 6.7.4对其他喀斯特现象(溶沟、溶槽、溶蚀裂隙、石芽等)应调查岩性、分布、规模、特征、延伸方向、充填情况及其与洞穴的关系。 6.7.5 喀斯特调查中应分析喀斯特发育与下列因素的关系: 1 与地形地貌的关系。夷平面、沟谷、河流、阶地等地形地貌条件对喀斯特发育的影响。 2 与岩性和岩组的关系。可溶岩的矿物组成、化学成分、结构、构造等对喀斯特发育的影响,应特别注意相对隔水层的岩性、厚度、分布情况和完整程度。 3 与地质构造的关系。岩层产状、褶皱、断层和节理裂隙的产状、性质、分布密度,以及不同构造部位对喀斯特形态和发育方向的控制,不同构造单元与喀斯特类型的关系,后期构造对古喀斯特的影响。 4 与水文网、水文地质条件的关系。喀斯特发育的深度与地下水动力条件和排泄基准面的关系,基准面的改变与地下分水岭位置迁移的关系,降水量、气温以及水的侵蚀性对喀斯特发育的影响。 6.7.6工程区应重点调查喀斯特的分布范围和天然封闭条件,分析对库、坝、堤防等工程建筑物渗漏、稳定性影响,预测可能产生的突然涌水、塌陷、触发地震等环境地质间题。 水库区,当可溶岩分布至邻谷或下游时,调查范围应扩大至相应地区。对可疑的渗漏河段,还应结合水文测流,调查其渗漏情况。 6.8其他 6.8.1天然建筑材料勘察的工程地质测绘应按SL 251 的有关规定执行。 在进行中、小比例尺地质测绘时,宜调查测区天然建筑材料的分布。 6.8.2 通信设施、生产生活设施、场区公路、桥梁等附属建筑物工程地质测绘应按有关规程、规范执行。 6.8.3 应调查与工程有关的洞穴、采空区、废矿井等的分布情况。 7 资料整理 7.0.1 野外地质测绘原始资料的整理,应符合本规程5 . 0 . 16 的规定。 7.0.2 野外地质测绘工作结束后,应立即进行资料内业整理。资料整理和编制应符合SDJl9-78 和SL73 的规定。 7.0.3资料整理应包括下列基本内容: 1 整理、分析基础资料,内容应包括: 1 )野外测绘资料及相关勘探、试验资料的汇总、计算、统计、分析。 2 )各种野外原始记录、照片、素描及遥感影像等基础资料的分类、编目、造册。 3 )地质遥感解译资料。 4 )其他应分析、整理的基础资料。 2 编制成果图表,内容应包括: l )实际材料图、综合地层柱状图、工程地质图、工程地质剖面图、节理裂隙统计图(表)、探槽(坑)展示(编录)图等。 2 )断层汇.总表、褶皱汇总表、井泉汇总表、岩石鉴定成果汇总表等。 3 编写工程地质侧经城兑明书或工程地.质测绘报告,内容应包括: 1 )任务要求。 2 )工作情况、完成工作量及提交的成果图表。 3 )测区地质概况。 4 )工程地质条件初步评价。 5 )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工作建议。 7.0.4资料整理过程中,如发现疑间或有争议的重大地质问题,应进行野外复查。 7.0.5 工程地质测绘资料应按规定归档. 8 资料检验 8.0.1 工程地质测绘成果资料应按校核、审查、审定逐级进行检验签署,全部通过后方可提交使用。 8.0.2 检验人员的资格应与检验级别对应。基础资料(原始记录等)以校核检验为终检;成果图件及文字报告以审查或审定检验为终检。 8.0.3检验工作应依据勘察大纲、测绘任务书、测绘作业计划及本规程的相关规定进行。 8.0.4 检验工作应包括下列基本内容: 1 地质点选位及密度口 2 原始记录的真实、准确。 3 测绘精度及图件布局。 4 文字报告的结构、结论。 5 原始资料、图件、文字报告的协调。 8.0.5 检验中发现不合格项应立即停止资料成果的流转,并分析原因、予以修正。 附录A 各勘察阶段工程地质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水利水电 工程地质 测绘 规程
咨信网温馨提示: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w****g】。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w****g】,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w****g】。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w****g】,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关于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