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中国社会的乡土性--阅读《乡土中国》的新探索.pdf
《再论中国社会的乡土性--阅读《乡土中国》的新探索.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再论中国社会的乡土性--阅读《乡土中国》的新探索.pdf(19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1、2024年第16卷第3期1Journal of Ethnic Culture原 生 态 民 族 文 化 学 刊特约稿再论中国社会的乡土性阅读乡土中国的新探索a赵旭东摘要:在我们重新去阅读费孝通半个多世纪以前出版的 乡土中国 一书时,当是以深入认识此书背后作者的写作方式为开始的,借此而成为理解乡土中国自身发展历程的一种独特方式的新发现,并寻求一种在观念中存在的乡土中国来作为社会学、人类学知识探索的独特性路径的梳理。还需要从清楚地析分出 乡土中国一书的剖面图而去追溯此书背后所隐含着的可能的人类学原理,而这种原理的核心的核心就在于其对乡土本色的发现和解释。与此同时,我们也同样要从一种变化的语境之中去
2、探索乡土中国自身的文化转型的发生,这自然也体现出了日益融入到了世界文明进程中的文化自觉,这种文化自觉意识也正是费孝通一生之中从 乡土中国 一书为开始而一以贯之地试图要去予以揭示的。关键词:乡土中国;费孝通;乡土性;知识探索;文化自觉中图分类号:C95-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21X(2024)03-0001-18很显然,近代史的发展已经表明,曾经的乡土中国正在发生着一场巨变,真可谓是百年未有之变局,一切都因为这种变局的发生而转变着自身存在的形貌。但作为一种观念类型的乡土中国的存在,它从来都属于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进程中一个重要的且不可替代的参照性的起点,也可以说这将是对当下中
3、国认识的一个根本出发点。因此,我们或许只有从真正用心地去阅读这个乡土中国的存在为开始,深入理解这个乡土中国概念的锚定性价值,才能借此而能够领悟到一种变化与转型中国的发生以及其可能有的在世界文明整体性发展中的独特性价值和意义。而这种价值和意义,其很明显地体现在了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中国社会与文化的密不可分的相互联系上,而这也恰恰正是我们不断要去重新阅读费孝通所撰写的 乡土中国 这本书,并尝试在这一过程中能够有一种自我警醒式的对于时下中国和世界关系转变的前瞻性的新探索,因此可以说,这种新探索必然是建立在一种对中国社会乡土性的真切领会上。收稿日期:2024-01-19作者简介:赵旭东,中国人民大学社会
4、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100872)。2024年第16卷第3期2Journal of Ethnic Culture原 生 态 民 族 文 化 学 刊特约稿一、以乡土中国的写作方式为开始费孝通所撰述的 乡土中国 一书,核心内容写成于 1947 年,他最初写作这些文字是作为在云南大学社会学系讲授“乡村社会学”这门课程的一份底稿。先是应了 世纪评论 张纯明a之约分篇章地在这本杂志上发表,前后共计有十四篇,后来又经过他的修改、扩充以及改写,结集而作为上海观察社储安平主编的“观察丛书”之一种在 1948 年的 4 月出版发行,而其书名便是今天我们所熟
5、知的 乡土中国。b后来,费孝通曾经为三联书店出版社 1985 年再版的 乡土中国 一书撰写了一个短小的“旧著 乡土中国 重刊序言”,那一年他已经是 75 岁高龄了,离开他最初一版 乡土中国也已经过去有 37 年之久。在这篇“序言”中,费孝通开宗明义并再一次说明了此书最初形成的根由,如其所言:这里收集的是我在四十年代后期,根据我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乡村社会学”一课的内容,应当时 世纪评论 之约,而写成分期连载的十四篇文章。c从文字上而言,因为是讲课用的笔记,所以自然会带有一种中国乡村问题关怀的意识以及在其背后底色上的那种社会学原理的讲解性。而在大学里所设置的“乡村社会学”这门课程,很显然是
6、为了授课的目的不得已而为之的,明显带有西方学科分类体系下的一种制度性安排的结果。从内心之中而言,费孝通自己显然是不怎么喜欢这种学科分类本身的条条框框的约束,这种自由而无界限的思考方式显然是贯穿于他的一生的。而且在他的性格里,自然也不会容纳这种带有诸多拘束性或约束性的分类和束缚,他对此有过如此明确地表白:我当时在大学里讲课,不喜欢用现存的课本,而企图利用和青年学生们的接触会,探索一些我自己觉得有意义的课题。那时年轻,有点初生牛犊的闯劲,无所顾忌地想打开一些还没有人闯过的知识领域。d在这些字里行间,费孝通自己显然已经是说得再清楚不过了,根本就是他“不喜欢用现存的课本”,或者不希求被课本的主题所框定
7、住。在这里同样也可以去推论说,那些真正有一些自己想法的人,又有几个人会那么喜欢乏味无趣的用教科书模式来作为一种课程的指导呢?不过,也不能够否认的是,在大学制度里,现存的课本的好处恰又是能够去方便一种初学者的阅读,使每个人手上都有一册可以去初步凭靠的有前人研究作为推论依据的文字,但这样做的结果往往都会束缚了学习者的开放性思维,形成了一种过度的框架式以及简单化的思维定势,这也是毋庸置疑的。而费孝通自己则是要借这样的课堂教学,对那种不得已而习惯于循规蹈矩但却又想有所思想突破的求学者必然是一种醍醐灌顶的棒喝,顷刻a 张纯明(19021984),字镜轩,又名永明,河南洛宁县赵村乡凡村人,耶鲁大学政治学博
8、士。曾任教于南开大学文学院政治学系,创办 世纪评论 杂志,费孝通 乡土中国 的最初发表之处便在此刊物上。从政之余勤于著述,有 中国循吏研究 中国政治二千年 清代的幕制 考评恒宽盐铁论、Tax Farming in China.New Government for Rural China.Criteria of Good Government in Ancient 等书存世。曾任中国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b 费孝通:旧著 乡土中国 重刊序言,收入费孝通:乡土中国,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1985年,第1III页。按:关于 乡土中国 一书成书缘由在此序言中有详细交代,另按:旧著 乡土中国 重刊
9、序言 撰就于 1984 年。c 费孝通:旧著 乡土中国 重刊序言,第 I 页。d 费孝通:旧著 乡土中国 重刊序言,第 I 页。2024年第16卷第3期3Journal of Ethnic Culture原 生 态 民 族 文 化 学 刊特约稿间就可以打开他们对于新知探求的一种极大动力之门,而同时也有所谓的教学相长。这些对于费孝通自己而言,那就是一种对于既有经验的总结和提升,进而引导着一种对他过去的所知而言的更多新知的发现。二、理解乡土中国的一种方式我想,费孝通在 30 几年之后的回忆中所清晰描述过的自己在云南大学上课的一些方式,那一定是真实存在过的,那自然也是一种刚从英国学成归来的费孝通所特
10、别熟悉、认同以及热衷于要引入到中国大学课堂上来的所谓“席明纳”(Seminar)的传统。这种带有着英国大学中自由讨论式的教学法和一种面对于中国现实社会的“乡村社会学”这一主题便相互交织在一起,随之而成为如下一种在今天看来依旧有其独特性魅力的开放式知识探究的教学场景,这也成为现代大学教育中所不可或缺的最具一种生命力的一面,也是培育真正有一种探索精神人才的根本一环所在。为此,我们不妨继续去摘录一段费孝通自己的那篇回忆文字:我借“乡村社会学”这讲台来追究中国乡村社会的特点。我是一面探索一面讲的,所讲的观点完全是讨论性的,所提的概念一般都没有经过琢磨,大胆朴素,因而离开所想反映的实际,常常不免有相当大
11、的距离,不是失之片面,就是走了样。我敢于在讲台上把自己知道不成熟的想法,和盘托出在青年人面前,那是因为我认为这是一个比较好的教育方法。我并不认为教师的任务是在传授已有的知识,这些学生们自己可以从书本上学习,而主要是在引导学生敢于向未知的领域进军。作为教师的人就得带个头。至于攻关的结果是否获得了可靠的知识,那是另一个问题。实际上在新闯的领域中,这样要求也是不切实际的。a对人的行为而言,基本上可以说是会受到一种观念的引导而有具体的行为发生的。换言之,人是在自己观念的引导下去行动的动物。在这一点上,费孝通显然是很自觉地就意识到的。因为在有了这种探索新知式的教学观念之后,它便勇于以这种观念作为引导付诸
12、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上。他把人对于未知领域知识的探求历程作为一种教学法来去看待,因此也就暗示了在人的世界之中,并不存在有所谓真正意义上可靠的或从来不曾改变的知识。因为一种新知或新观念的追求,总是要将其建立在对一种可靠或者固化知识的不断打破或试图要去打破之上。在一个知识创新的领域之中,是不存在一种所谓固定不变且完全牢固可靠的知识。这样一种对于知识的精神上的以及价值上的追求,也自然是贯穿于费孝通自己学术追求的一生的。因此,他才会把一种人的知识的探究过程分为了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在教室里去授课,而另一部分则是用文字来做一种自我观念的表达,以体现某种新知识的发现。前者属于是在“把未知化为已知”,而后者则是勉
13、力要去向更广泛的社会上发表自己的某种见解,引发更为广泛的社会反响或效果,这显然成为是一种基于个人学术的“社会行动”,既然是一种社会行动,那么,如果“对实际情况不正确的反映难免会引起不良的影响”。b因此,他也深知,在这其中自我文字表达上的诸多不完善之处。但很显然,他同样也深a 费孝通:旧著 乡土中国 重刊序言,第 I 页。b 费孝通:旧著 乡土中国 重刊序言,第 II 页。2024年第16卷第3期4Journal of Ethnic Culture原 生 态 民 族 文 化 学 刊特约稿度理解到,曾经的那种旧知,即对于一种明确的确定性知识过于苛求所带来的社会知识上刻板化的问题,则是他从在英国学成
14、归来之后所要去予以克服掉的。结果,他在表面上可能会责怪自己因为刊物编者的“限期限日的催稿,使我不能等很多概念成熟之后再发表”,因此,“这算不得是定稿,也不能说是完稿,只是一种尝试的记录罢了。”a但在这里,阅读者则可能要十分地小心。费孝通在这里恰可能是在正话反说,正是借此要去和盘托出他的那种只有基于经验的尝试才是真知获取的必要途径的那样一种英国经验论的新见解。而这种尝试也就是试图或跃跃欲试地要去解答自己所提出来的那个最为核心也最为基本的问题,即“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b正是对于这一问题的不断的追问,才可谓是费孝通 乡土中国 这本书全部要去关注的核心问题意识的所在,也成
15、为其要去进行一种新知探索的目标或方向的所在。这里,很显然,他是要去理解中国以及中国观念下的基层社会其真实的存在样貌,而这恐怕也是其一生的学术追求的所在。三、观念中存在的乡土中国很显然,这个基层社会也并非是一种纯粹的客观所见到的中国乡村社会,它更为深刻的含义则是指一个带有抽象性意义的在中国持久发挥其作用的基层社会,并且还要求是要对这个社会其存在的整体性有一种真正实地的观察与思考。在他看来,所有的知识应该是建立在这种实地的观察与思考之上,这也就是他后来在晚年所概括的“从实求知”的知识探求的路径。c因此,在他的笔触之中便是要去超越一种乡村现实存在的本身,并且在其内心之中是要试图从一种乡村社会调查的经
16、验现实中抽身出来,进而能够形成一种关于中国社会结构的整体性思考。而且这个思考也暗示出了,它并不是一种乡村社会学学科意义上的那个狭隘单薄的“乡村中国”,而是一种更具社会学的结构性关怀意义上并与现代世界的发生相对存在而言的那个“乡土中国”。费孝通后来也一直是在强调,这本份量不是很大的 乡土中国,和他之前所发表的文字份量相对大一些的 江村经济 和 禄村农田 这样的田野调查报告在性质上会是大为不同的,即“它不是一个具体社会的描写,而是从具体社会里提炼出的一些概念”。d换言之,乡土中国 一书写作的背景显然是在一种明确意识的观念的提炼与发明上凝聚并体现出了写作者自身的理论和文字功底。由此,一种乡土中国的概
17、念,才会从具体但却从来都模糊不清的整体中国大背景中被特别地予以突显出来,形成了一种很清晰的自觉意识,从点到面整体性地把握住了中国社会的真实存在。这也正如其所言:这里讲的乡土中国,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它并不排斥其他体系同样影响着中国的社会,那些影响同样可以在中国的基层社会里发生作用。搞清楚我所谓乡土社会这个概a 费孝通:旧著 乡土中国 重刊序言,第 II 页。b 费孝通:旧著 乡土中国 重刊序言,第 II 页。c 赵旭东,李飔飏:从实求知:从费孝通文化观看人类学理论脉络史,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
18、19第2期,第121130 页。d 费孝通:旧著 乡土中国 重刊序言,第 II 页。2024年第16卷第3期5Journal of Ethnic Culture原 生 态 民 族 文 化 学 刊特约稿念,就可以帮助我们去理解具体的中国社会。概念在这个意义上,是我们认识事物的工具。a在这里,费孝通显然没有排斥概念作为一种认识事物工具的理解,言外之意,概念是具有更高一层统领性的作用的。而对于具体的中国社会的存在,它必然是需要有这样的一种概念去予以统领才能真正获得一种理解的,否则便只能将中国社会固化在照直地去予以素描或直观描记的阶段,无法可以化繁就简地去领会中国社会整体性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正是基于这
19、样的一种思考,他后来在将这些讲课的笔记一篇篇的结集出版之时,也就直接将书的名字写成了 乡土中国 这样更具有诗性表达意义的汉语书名。这也体现出他的那种在根底里的中国文人传统中对于文字本身所蕴含的不可言表意境的最为独特性的追求,这种追求也因此而开启了远比“乡村社会学”这个概念本身更为能够有一种想象力的对于中国社会的理解。这种对于文字书写本身的独特性偏好以及在这一点上的文人之间对文字意境追求上的相互唱和与欣赏。在民国那个时期,仍旧还属于是中国文化人圈子中一种相互性共识以及彼此能够交流和欣赏的根由或媒介所在。甚至在其晚年,仍旧念念不忘地在提醒着后来那些并不善于能够有着一种超越于实际现象层面思考的人,如
20、何能够有一种真正的“神游冥想”境界的达成b。其所要求的文化自觉的涌现,在这背后显然是他的那种对于文字书写和文字表达本身的超越性价值认同在持久性地发挥作用的缘故,这是他所承载的中国文化传统的直接映射。因此,从一本书的名字的命名之中是可以看出中国文字本身在一种盛行于江南水乡的文人传统影响下所要追求的那种文以载道的至高精神境界了。因为我们实在无法去否认“乡土中国”这样的书名和假设的“乡村社会学”这样的书名之间所具有的那种根本性的在意境上的差异所在。这里也就同时能够映射出费孝通自我学术追求的根本抱负的形貌究竟是怎样的,那显然不会是就事论事的材料堆积,而是终究是要在现象基础上的真正有所超越,而只有是这种
21、认识才能够成为中国文人最高理想的那种“文以载道”的“道”之所在。他的这些文字,最初能够发表出来的媒介就是这里所提到的“世纪评论 之约”。据考,世纪评论 办刊的时间并不是很长。从 1947 年的 1 月 4 日在南京创刊,到 1948 年 11 月13 日就停刊了,前后都不到两整年的时间。但恰恰是在这个不到两年的时间段里,费孝通却将他后来所编订出版的 乡土中国 一书最初的底稿文字,都在这本刊物里陆陆续续地发表了出来。世纪评论 这本寿命似乎并不是很长的刊物与费孝通之间的关系,很显然也会是一种必然的结合,因为那恰就是一种自由知识分子的追求在近代中国独特品格的呈现。由何廉和张纯明所创办的这份杂志吸纳或
22、约稿的对象,也便是以批评当时国民党政府而发表一种自由派言论的那些知识分子。费孝通自然是当列其中的一份子和有着其自身敏锐观察力的高效率的写手。a 费孝通:旧著 乡土中国 重刊序言,第 III 页。b 费孝通:参与超越 神游冥想”,收入费孝通:费孝通文集(第十五卷:19992001),群言出版社,2001年,第1-7页。按:此文是费孝通先生 1999 年 2 月 7 日和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研究人员的谈话录音,笔者曾负责录音稿的整理,并经先生数次修改而成。2024年第16卷第3期6Journal of Ethnic Culture原 生 态 民 族 文 化 学 刊特约稿四、作为知识探索的乡土
23、中国正如费孝通后来所一再强调的那样,他不太喜欢用一种现成编好的课本来去讲课。因为知识都是要在一种尝试之中,在通过大家的相互研讨之中,特别是在学生和老师之间的频繁交流之中来获取的。这也正如他在 1948 年 2 月 14 日在清华胜因院所写下的有关 乡土中国 一书的“后记”末尾所一再强调的那样。“这算不得是定稿,也不能说是完稿,只是一段尝试的记录罢了。”a这段话看似随意,实际却透出了真正追求知识者的存在状态,那就是永远在求知的路上。任何的停顿都只能是一段历程的纪录,知识的追求对知识的探究者而言是具有永久的开放性的。这样的一种对于知识的探索状态,或者说一种未完成也未完全定论的状态,对于去探索一些未
24、知的领域显然是极为重要和有意义的。因为这恰恰没有专门给探究者设立一道阻挡其进入的高高的门槛,而是能够任由人去从中做一种真正自由的探索,真正地实现曲径通幽的知识发现。在 乡土中国 一书所包含的 14 篇文字之中,费孝通核心所要去探究的那些开放性的问题的意义究竟又是什么呢?为此他自己给出了一种解答。他说他之所以将这些文字结集出版,目的很是明确,就是要去关心“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这样一个大问题,这也成为是费孝通的乡村社会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意识与主旨关怀的所在。b对于一个中国本土的社会学家而言,这样的问题意识显然是很关键也很根本的,或者说是带有一种社会学理解的核心性的。因为这
25、决定了他所探讨的问题更多属于是一种由下而上地去看待中国社会,也就是经验、体验以及视角都来自于基层社会的本身,而不是那种由上而下的居高临下的俯视。后者的那种“高位”思考,真正所看到和能够去理解的可能都是一种宏大视角下的基层社会。但那可能并不是真实性意义的基层社会本身,而可能明显地是从一种高高在上的国家甚至帝国视角去看待的一种远观以及俯瞰之下的基层社会,那种图景是模糊而不见细节的。如果是那样的话,一般人眼中的那种传统中国的基层受到了一种皇权的控制而不存在其他可能的治理途径似乎就成为是一种必然和无误了。但是,视角如果能够真正地去转换一下,即能够从一种基层自身的角度去看,这样转换视角的“一看”,或者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乡土中国 中国社会 乡土 阅读 中国 探索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自信****多点】。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