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翻译理论史研究:“一体双层”模式建构.pdf
《中国翻译理论史研究:“一体双层”模式建构.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翻译理论史研究:“一体双层”模式建构.pdf(21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1、翻译研究62中国翻译理论史研究:“一体双层”模式建构张思永 宋庆伟摘要:当理论研究发展到一定阶段,就需要进行必要的学术史梳理,以便回望来路,展望去路。近年来,中国翻译理论史研究正成为国内译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以应对翻译学学科进一步发展的诉求。但与当前欣欣向荣的翻译史研究相比,国内的翻译理论史研究还较为薄弱。本研究聚焦中国翻译理论史研究模式的元思考,尝试以翻译理论史的 4 个要素译论、翻译实践、译论者和社会为构成性的“一体”,从内层心理层和外层社会层以及相对应的两个跨学科视角发生认识论和知识社会学作为阐释性的“双层”,建构一个研究和撰写中国翻译理论史的“一体双层”模式,并对该模式进行宏观与微观相
2、结合的理论阐发和举例论证,最后对中国翻译理论史研究提出几点建议,特别是提出建立一个译学分支学科“译论思想史”的设想。本研究希望能为中国翻译理论史的研究和撰写提供研究模式方面的可能途径,助力中国翻译理论史研究向纵深发展。关键词:中国翻译理论史;“一体双层”模式;心理建构;社会建构;译论思想史中图分类号H059/H315.9 DOI:10.12002/j.bisu.49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539(2024)01-0062-21引言翻译史和翻译理论史是历时性译学研究的两翼,但发展并不平衡。近年来,国内的翻译史研究形成热潮,硕果累累。这一方面源于中国的史学传统,另一方面则与西方文化学派
3、译论的引入和国内译学界对翻译家研究的重视有关。相比翻译史研究,国内的翻译理论史研究和撰写还比较薄弱。本文聚焦中国翻译理论史研究,认为以往研究存在 3 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研究模式僵化、研究视角单一化、研究手段工具主义化。在研究模式方面,“分期+人物+资料”模式或以译学话题为线索的概论式研究较多,这使得译论史研究往往流于史料的堆砌;在研究视角方面,已有一些文化视角的研究,但从基金项目 本文系 2021 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百年中国英译小说国家形象海外传播困境及提升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1BYY057)和2021年山东省人文社会科学课题“山东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21-
4、ZXWS-06)的阶段性成果。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4 年第 1 期(总第 297 期)63整体来看,这类研究的数量尚显不足,且缺乏跨学科研究的综合视角,特别是缺少译论者心理视角的研究,影响了译论史研究该有的多维性和立体感;在研究手段方面,基于 CiteSpace 等工具的计量化研究为译论史的梳理和分析带来了诸多便利,但这种量化研究如果缺少与质性研究的有效结合,容易导致明显的工具主义倾向,使译论史研究机械化。二是研究成果和研究风格分布不平衡。已有的研究主要聚焦中国传统译论史的梳理和研究,对中国现当代翻译理论虽然有一些基于史料的梳理和思考,但更多地是偏向多人合作的概论性质的梳理,具有独特
5、的学术史观、体现研究者个人风格的历时性梳理和研究还比较少。三是对中国翻译理论史研究的元思考尚显不够。元思考可以为理论研究的全面性、深刻性和方向性保驾护航。目前,译学界对中国翻译理论史本身已经有一些思考,但多是对断代翻译理论史特别是中国传统译论史的元思考,对作为一个整体的“中国翻译理论史”研究,特别是研究模式建构的元思考还比较少。事实上,译学界已经意识到撰写中国翻译理论发展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如王宏印(2017:446)提出的“中国翻译学建设的十大领域”之一就是中国翻译理论史和译论读本的编纂。近年来,高级别人文社会科学项目不断有这方面的立项,加强翻译理论史研究是现代翻译学学科发展的内在诉求。弥补
6、不足,方可赋能前行。本文在对以往研究反思的基础上尝试建构一个中国翻译理论史研究的综合模式“一体双层”模式,并对该模式的结构和功能进行较详尽的阐释和论证,在此基础上提出几点建议,以期为中国翻译理论史的研究和撰写提供方法论的启示。一、中国翻译理论史研究模式:“一体双层”1.模式建构本文受美国文论家艾布拉姆斯(M.H.Abrams)在镜与灯浪漫主义理论批评传统(1991)中提出的文学四要素(作品、世界、作家和读者)的启发,考虑到翻译理论要素构成的特殊性和翻译理论史研究的多层次诉求,尝试提出一个由 4 个要素和两个层面构成的研究和撰写中国翻译理论史的综合模式,即“一体双层”模式。其中,“一体”是模式的
7、主体,由 4 个要素构成:译论、翻译实践、译论者和社会;“双层”指两个层面内层和外层,具体涉及两种建构心理建构和社会建构。这两种建构涉及相应的两个具体跨学科阐释视角发生认识论和知识社会学。“一体”是构成性部分,“双层”是阐释性部分。该模式如图 1 所示。翻译研究64译论者社会翻译实践内层发生认识论(心理建构)外层知识社会学(社会建构)一体(构成性部分)双层(阐释性部分)译论行动活动图 1 中国翻译理论史研究的“一体双层”模式2.图解提出这一综合模式主要基于 4 点考虑。首先,在研究原则上,应体现历史与逻辑的统一性。本然的历史是由一堆凌乱的史实或史料组成的,如何对待和有效地使用这些史料以揭开历史
8、的“真相”便涉及如何运用逻辑人为地建构出一个带有体系性的结构,这是现代学科的要求。其次,在研究方法上,应凸显翻译理论史研究的跨学科性。以往的翻译理论史研究缺乏跨学科方法的观照,应该说,史学方法是翻译理论史研究最直接的借鉴方法,但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如科学哲学中的历史主义,也可以借鉴过来研究翻译理论史。再次,在研究内容上,应兼顾译论成果和过程的全面性。翻译理论史研究不但要关注译论成果的梳理,还要探究译论生成所涉及的译论者心理认知建构过程和社会文化等外部影响过程等。最后,在研究框架上,应强调翻译理论史研究的立体性。翻译理论史研究需要克服以往研究模式单一化、线性化的不足,从多维度、多视角展开研究。
9、静态地看,这一综合模式的主体部分由 4 个要素译论、翻译实践、译论者和社会构成。其中,译论(即翻译理论)是译论者对翻译实践思考和研究的结果,根据分类标准的不同,可以包括:翻译思想、翻译理论(狭义的)和译学体系、应用理论和纯理论、本土译论和外国译论、原创译论和衍生译论、基于过程的译论和基于产品的译论等。翻译实践是译论创生的直接或间接源头,是译论史研究必不可少的构成性要素,在形式上可以包括译入和译出,自译和他译,独译、合译和国家翻译实践,转译和重译,全译和变译,文学翻译和非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4 年第 1 期(总第 297 期)65文学翻译等;在内容上可以包括翻译操作实践、翻译批评实践、
10、翻译教学实践、译论批评实践等。译论者是译论生产的主体,其主体身份可以包括翻译家、译论家、哲学家和文学家等。他们既可以是职业的,也可以是业余的;既可以是个体的,也可以是群体的(如学术共同体等)。社会是译论生成的外部环境,包括意识形态、阶级、翻译教育、翻译政策、赞助机构、学术会议、对外交流、学术出版和发表、学术传统、文化传统、外来思想、其他学科、其他译论、学术范式、民族思维风格、地域特色、时代精神等。动态地看,该模式的主体是以译论为中心,连接译论者、翻译实践和社会环境的互动网络关系,具体表现为 6 种关系:译论者与译论的单向关系:译论者作为译论的创造主体,通过其翻译实践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生成译论。译
11、论与社会的双向关系:译论通过指导翻译实践间接影响社会发展,并对译学学科的建设发挥作用;社会通过译论者或翻译实践间接影响译论的生成和发展。翻译实践与译论者的双向关系:译论者基于翻译实践形成对翻译的思考(包括形成翻译观和翻译批评观等);译论者在译论的指导下,更好地实施、认识或解释翻译实践。翻译实践与译论的双向关系:翻译实践通过译论者的中介作用影响译论的生成,译论也通过翻译家指导翻译实践,两者具有发展的同构性(这是译论发展分期的依据)。翻译实践与社会的双向关系:两者的互动需要作为中介的译论或译论者的参与一方面,翻译实践对社会精神的塑造和社会史的发展所起的作用不言而喻;另一方面,社会环境对翻译实践的影
12、响也是必然存在的,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即致力于此。社会与译论者的单向关系:社会环境影响译论者的研究领域(如选题)、研究思路(如译学教育对译论者的影响)和译论表征的风格(如传统思维对译论形态的影响)等。从阐释方法看,该模式采用内外兼顾的跨学科方法。针对以往翻译理论史研究多聚焦翻译理论成果的梳理而较少涉及翻译理论发生史的不足,该模式尝试以“一体”的四要素为核心,从心理学和社会学两个视角出发,阐述翻译理论的发生和发展。两个阐释视角分别对应“四要素”中的“译论者”和“社会”(在图 1 中以实线表示),而这两个视角都离不开“翻译实践”的参与(在图 1中以虚线表示),因为“无论何时,无论我们如何提升翻译
13、理论的抽象程度,都无法否定、也不应否定翻译理论的实践来源”(许钧,2021:10)。“翻译实践”在这两个学科视角中分别体现为“活动”和“行动”,共同构成翻译理论研究的译论者行为。具体来说,我们应从广义认知心理学中的发生认识论来考察译论者在译论创生过程中的认知结构及其建构过程,从社会学中的知识社会学视角来考察译论生成过程中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机制和决定作用。这两个学翻译研究66科分别从两个层面内层和外层,与模式的主体部分四要素形成局部或全面的互动。虽然研究的侧重点不同,但两个层面都涉及知识、思想或理论的历时性演变和发展,比较契合翻译理论史的研究旨趣。另外,理论认识的结果是产生于认识过程中的,因此,
14、对理论发生过程的研究必然涵盖对理论成果的梳理和评论,使得翻译理论史研究兼顾成果和过程研究,使之更趋全面、更具深度。正如黑格尔(1959:12)所说:“哲学史的本身就是科学的,因而本质上它就是哲学这门科学。”章学诚的“六经皆史”则从反方向表述了类似的观点。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讲,翻译理论史即为翻译理论的发生史。二、“双层”对“一体”的阐释和论证如上所述,“一体”是该模式的构成性主体,“双层”是模式的阐释性层面。下文将着重从“双层”所涉及的两个跨学科视角出发,对中国翻译理论史研究进行合理性、适用性和应用性等方面的阐释和论证。1.发生认识论视角发生认识论视角是从译论者主体的认知心理层面探究翻译理论的发
15、生史。传统的认识论只顾及认识的某些最后结果的高级水平认识。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 Piaget)开创的发生认识论(认知建构主义)的目的就在于研究各种认识的起源,“从最低级形式的认识开始,并追踪这种认识向以后各个水平的发展情况,一直追踪到科学思维并包括科学思维”(皮亚杰,1981:17)。(1)认识发生的建构机制皮亚杰批判地继承了康德的先验范畴和黑格尔的辩证法,在克服行为主义心理学“刺激-反应”理论单向性缺点的基础上,提出认识既不是传统经验论所认为的在客体中预先决定的,也不是传统唯理论所认为的由主体内部结构先验决定的,而是主客体相互作用建构而成的。建构是指认知结构不断改变和更新的进化过程。
16、建构的结果便构成结构,结构是一个由各种转换规律组成的整体,对认识起着中介作用。“认识的获得必须用一个将结构主义(Structuralism)和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紧密地联结起来的理论来说明,也就是说,每一个结构都是心理发生的结果,而心理发生就是从一个较初级的结构转化为一个不那么初级的(或较为复杂的)结构。”(皮亚杰,1981:15)可以看出,不同于其他结构主义偏重对结构的共时性分析,皮亚杰更加关注结构的历时性发展。根据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认知建构的机制和过程如图 2 所示。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4 年第 1 期(总第 297 期)67主体客体活动图式 1同化顺应图式
17、 2适应平衡图 2 认知建构机制和过程示意图如图 2 所示,一方面,人的认知是主体与客体通过“活动”这一中介相互作用而不断建构的结果。皮亚杰(1981:4)认为,“活动”既是感知的源泉,又是思维发展的基础。从比较简单的结构到更为复杂的结构,结构的建构过程依赖认知主体的不断活动。另一方面,认识的发展体现了“结构功能建构”的辩证统一。其中,图式(schema)是主体的认识结构,也是认知的起点和核心。结构具有整体性、转换性和自我调节性(皮亚杰,1984:3):整体性强调结构内部各个元素间的关系和动态组成程序;转换性强调结构不是静止的形式而是转换的系统;自我调节性是指一个系统的转换永远不会超出它本身之
18、外,而由转换产生的新的因素也总是属于这个系统。认识的过程就是一个利用过去形成的信念,组织现在的感觉经验的过程。同化是指主体对客体因素进行主动的选择、改变,将其纳入原有图式(图式 1)的功能;顺应则与同化相反,是指当主体的原有图式不能同化客体时,对原有图式进行调整或创立新图式以适应新客体的功能。同化和顺应都以图式为基础发挥作用。主体对客体作出的任何一种适应或同化于先在的图式,或使已有图式顺应于现实都要使这两者达到某种平衡,平衡的结果便是新图式(图式 2)的生成。平衡既是状态,又是过程。有机体与外部环境之间的适应-平衡机制是主体认知发展的推动力。当主体面对新的客体时,平衡被打破,出现不平衡,就开始
19、了新一轮的认知建构过程。同化和顺应使认知结构处在保持平衡和打破平衡的交替进行过程中,从而推动认知不断向前发展。(2)翻译理论的发生和建构过程就翻译理论的发生而言,作为认知主体的译论者通过直接或间接的翻译实践活动以及其他相关认知活动(如对传统译论的反思、对西方译论的接受和跨学科研究等),与原初的或现有的翻译理论产生相互作用。当然,考虑到本文讨论的是作为一个整体的中国翻译理论史的发生和发展情况,这里的认知主体翻译研究68既可以指作为个体的译论者,如提出“化境”说的钱锺书,也可以是作为一个群体的译论者概念,如以地域为标志的中国译论者,以时代为标志的中国古代译论者,或以学派或流派为标志的语言学派译论者
20、等。在此过程中,译论者已有的译论认知图式会发生两种作用:同化作用或顺应作用。同化作用发生在现有译论与翻译实践或翻译史实比较吻合或稍有偏差时,这时现有理论便得到验证或需要作出一定的量而非质的调整。通过同化作用,原有的译论得到进一步的证实、丰富和发展。对现有译论的应用研究(包括指导翻译实践的翻译方法和策略)、用于翻译史实描写以及翻译批评的描写性或阐释性译论,以及中国传统译论创生过程中围绕几个关键范畴(如文、质、信、美、神、韵、境、和合、中庸)提出的各种传统译论或现当代语境下基于传统国学创生的译论等都是同化作用的结果。此外,中国译论现代化以来对传统译论的现代转化研究也属于同化作用的结果,正如皮亚杰认
21、为的:“结构的转换可以是在时间过程中进行的历时性转换。”(雷永生等,1987:7)顺应作用则发生在现有译论图式不能同化客体,即不能指导当前的翻译实践,或对翻译史实不能作出合理性描写或解释,或与异质性外来译论遭遇而不能“独善其身”,或在跨学科研究中遭遇受体对供体的排异反应时,现有的译论图式往往会作出大的调整,或“破旧立新”直接根据新的翻译实践创立新的译论,或直接接受异质性外来译论,或调整跨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以适应新的翻译实践或译论发展环境。通过顺应作用,在质的层面更新了原有的译论系统,较大幅度地推进了译论的进一步发展。由于中国传统学术内部的“同质性”因素较多,尽管中国翻译实践的历史悠久、翻译类型
22、多样,但中国传统译论多围绕中国古典哲学和美学展开讨论,因此发生的多是同化现象。相比之下,中国现代翻译理论史中的顺应现象则比较多。典型的例子便是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中国译学界对西方语言学派译论和文化学派译论的引进和接受。西方现代译论的异质性使得中国原有的传统译论显得格格不入,在一段时间内甚至被迅速边缘化,西方译论的引入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中国译论体系乃至中国翻译学学科建设的现代化进程。其实,西方译论自身发展中的各种转向也正是在顺应作用下不断建构的结果。当前,国内翻译实践和翻译理论研究都面临新的局面,如翻译方向的“向外转”、翻译技术的蓬勃发展等,这些都呼唤着对“翻译”的重新界定以及创生新的译
23、论来指导当前的翻译实践或批评实践,最终有望促成更多本土译论的创生和中国译学学派的形成。通过同化作用,原有的译论图式同质性地丰富起来;通过顺应作用,原有的译论图式创生新质或新译论生成,新旧译论达到暂时的平衡,如 20 世纪 90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4 年第 1 期(总第 297 期)69年代上半期中国译学界出现的短暂的“停滞期”或“静寂期”。这种平衡状态通常会随着新客体的出现而被打破,如 20 世纪 90 年代中后期,西方“文化学派”译论引入后,国内译论者的认知图式进入新一轮的建构过程。但无论如何发展,新译论都是在旧译论的基础上建构起来的,体现了翻译理论史发展中传承与创新、静态与动态互
24、动的辩证关系。当代翻译学的话语体系也正在逐步走向成熟,这个体系不是由某一权威译论家通过先验的方式预设而成的,也不是通过体验的方式形成零散的译论拼凑而成的,而是译论者群体通过各种翻译实践活动不断建构起来的,并以有机整体性发展为其主要特征。因为“整体只是系统的组成规律的结果,首先的事情是使得整体得以形成的逻辑程序或者自然过程,而不是整体本身或者元素”(皮亚杰,1984:9)。(3)几点说明关于发生认识论视角的翻译理论建构过程,有必要作以下几点说明。第一,根据发生认识论,任何认识都是以某一原始图式为起点的,翻译理论史研究也涉及一个起点的问题,特别是对传统译论史研究而言,更需要回到传统译论的原点(陈大
25、亮,2021)。当然,首先需要做的是确定译论的原点在哪里,考证工作非常重要。不管是传统译论还是现代译论,这一原点就是译论发生的原初图式,译论体系正是从此原点出发一步步地通过同化和顺应建构起来的。正如周领顺(2019:122)所言:“理论在发展的过程中,特别(是)在与新的事实相结合时,必然会出现新的问题,因此需要我们不断反思,边梳理边进步,目的在于提升理论的运用效果,帮助获得可信的结论。”第二,同化和顺应两种作用发生时客体的异质性有一个程度问题。通常来说,客体异质性越弱,越倾向发生同化作用;客体异质性越强,越倾向发生顺应作用。如果出现异质性过弱或过强的情况,同化和顺应作用都会失去效用。就翻译理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翻译 理论 研究 一体 双层 模式 建构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自信****多点】。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