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汉语副词“转”语法化连续性环境研究.pdf
《中古汉语副词“转”语法化连续性环境研究.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古汉语副词“转”语法化连续性环境研究.pdf(16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1、语言科学ISSN1671-9484CN32-1687/G2024年3月第2 3卷第2 期(总12 9 期)113一12 8中古汉语副词“转”语法化连续性环境研究张清华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北京10 0 0 8 4提要文章以东汉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汉译佛经为主要语料,从语法化环境具有连续性的理论出发,讨论了中古汉语时期“转”的各种副词用法演变的语法化环境。这一时期“转”有程度副词、情状副词和语气副词三种用法,它们都是由“变化”义的动词“转”语法化而来,新的语法功能经桥梁环境、在转换环境中最终形成,而“转换环境”是可以采用一定的形式标准将其识别出来的。文章最后还讨论了基本见于佛经的“转复”“转便”“转更
2、”的副词用法,指出它们源于不熟悉汉语的译经僧人(二语习得者)的学习偏误。关键词转中古汉语副词佛经语法化中图分类号H1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 7 1948 4(2 0 2 4)0 2-0 113-161引言说文解字:“转,运也。从车,专声。”由说文解字的说解看“转”的本义为车运、搬移位置,桂馥说文义证也持这种看法,认为“运”即“逻徙”义,又举广雅“运,转也”为补充论证。本文考察了诗经,有7 次使用“转”,基本为位置移动义。例如:(1)胡转予于恤。云:转,移也。(诗祈父)(2)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诗柏舟)下例为史记用例,司马贞释“转”为“车运”:(3)转漕甚辽远。司马贞
3、索隐:“车运日转,水运日漕也。”史记平准书)车运、搬移位置两义关系密切,从用例看上古时“转”的基本意义是搬移位置,但“车运”一义后代一直延用,到汉以后专用于国家、军队的粮食运输。同时上古汉语末期动词“转”发展出变化、转动等语义。中古汉语“转”除有丰富的动词义,还有多种副词用法。汉语大字典中列出了“转”的两个副词用法,其一是“反而、反倒”义,最早引例出自诗经小雅谷风;其二是“渐渐;更加”义,引例出自晋陶潜搜神后记。虽然中古汉语中副词“转”是常用副词,但关于副词“转”的产生和演变的研究并不多。就本文所见,先后有董志翘和蔡镜浩(1994)、柳菁(2 0 0 2)、时良兵(2 0 0 4)、马碧(2
4、0 0 4)、赖琴莲(2 0 10)、栗学英(2 0 11)、陈丽(2 0 12,2 0 2 2)、张家合(2 0 13)、叶慧涓(2 0 16)、杨振华(2 0 19)等。研究者一般将副词“转”的收稿日期2 0 2 2 年12 月2 6 日*本研究的语料收集和初步分析由友生李衍颖完成。暨名审稿专家和语言科学编辑部给本文提供了宝贵的修改意见,仅此一并致以诚挚谢意。文章如有错讹,概由笔者负责。113定稿日期2 0 2 3年10 月2 3日doi:10.7509/j.linsci.202310.035853语言科学2 0 2 4年3月“渐渐”和“更加”分为两个义项分开讨论,研究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5、第一,副词“转”的义项及各义项产生的时间。对于汉语大字典列出的“反而、反倒”义,董志翘和蔡镜浩(1994)将诗经小雅谷风“将安将乐,女转弃予”中的“转”归为连词,柳菁(2 0 0 2)则认为这例的“转”仍是动词。大多数学者对汉语大字典的义项归类和产生时间没有异议(参见赖琴莲2 0 10;陈丽2 0 12,2 0 2 2;叶慧涓2 0 16)。马碧(2 0 0 4)指出更加”义的“转”产生于南北朝,且在单用表示程度的“转”产生之前“转更”“转加”等复音程度副词就已经出现。时良兵(2 0 0 4)则认为三国支谦译经中已经存在表示“更加”和“渐渐”的副词“转”,他还认为“转”有另外两个副词义项,即“
6、表示某一情况反复出现”和“表示范围”。张家合(2 0 13)则认为表示“更加”义的“转”产生于魏晋时期。第二,副词“转”的来源及语法化途径。马碧(2 0 0 4)、杨振华(2 0 19)则都认为表示“更加”义的“转”来源于“转变、改变”义动词。栗学英(2 0 11)则认为表示“更加”的“转”来源于表示“回还、辗转”义动词,由动词义引申出重复义进而演变为程度副词。赖琴莲(2 0 10)则认为转折副词“转”的直接来源是“返回”义动词,陈丽(2 0 12,2 0 2 2)认为表示“回转、返回”义的“转”语义泛化产生了“变化”义,进而产生了“反而、反倒”义。叶慧涓(2 0 16)则对副词“转”各种用法
7、的语法化过程进行了描写和说明。不过上述讨论大多是对“转”进行抽象的语义变化分析,较少结合具体的语例讨论具体演变过程。本文将以中古时期译者明确的佛经文献为主,结合中土文献,利用语法化连续环境理论分义项厘清各类副词“转”产生的各个阶段的特征,揭示其变化的全过程。Heine(2002)提出了语法化环境具有连续性的观点,指出除了只有源义的第一阶段,即起始阶段(initial stage)外,新的语法意义的产生还需要经过三种连续阶段,即桥梁环境(bridging context)、转换环境(switch context)和惯用化环境(conventionalization)。在桥梁环境中,源义和目标义并
8、存:目标义已经产生,而且比源义更加合理,但是仍然不能排除源义。在转换环境中,由于该环境与源义的某些特征相矛盾,因此源义被排除,而目标义成为唯一的解释。此时新的用法真正产生,但对具体的语境有依赖。在惯用化环境中,目标义因为频繁使用而常态化而且不再需要语境的支持(Heine 2002;彭睿2020)。H e i n e 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利用共时语料重构语法化过程的视角。而彭睿(2 0 2 0)结合了“裂变原则“共存原则”以及“语法化链历时维度一共时维度的对应”【1 理论论证了后现语料作为推溯历时演变的辅助手段的合理性。人们可以借助某一共时平面上语法化项的语法程度不同的各种用法(即“共时变体”)来对
9、应、还原历时演变的脉络和环境。就副词“转”的产生过程而言,本文在搜集、分析语料的过程中发现:一方面,中古以前和中古早期语料较少,缺少对应语法化各阶段环境的材料,历时的变化线索不易看清;而另一方面,中古汉语时期语言面貌更新速度快,新的用法迅速出现和扩展,中古中后期佛经文献量大、文献中用法丰富,各类用法集中出现,扁平化呈现。因此,利用共时以及后现语料寻找语法化连续环境,补充语法化链条,重构语法化的过程,是研究副词“转”语法化的一个有效的途径,也是语法史研究中如何更好地挖掘语料的有益尝试。但是运用语法化连续环境理论重构中古汉语副词“转”的语法化过程时,有两点需要注意:首先,Heine研究的是共时语言
10、,,而本文处理的是历史语料,今人对历史语料的语感显然不如对现代汉语的语感自然,难以对目标义和源义的解释的优劣进行判断,因此,下文讨论的桥梁环境主要是指同时具有源【1】简单而言,语法化链同时具有历时和共时两个维度,共时维度的共时变体与历时维度的历时阶段之间存在对应关系。从理论上说,人们可以利用共时变体之间的关系来推溯对应的历时阶段的演变过程以及演变产生的环境和条件(参见彭睿2 0 0 9)。114张?巅中古汉语副词“转”语法化连续性环境研究义和目标义两种理解的环境,并不强调目标义较源义更合理;其次,通过考察利用语法化连续环境理论重构语法化过程的个案(Heine2002;赵晓丽2 0 2 1;周洋
11、2 0 15),我们发现,学者讨论的惯用化环境往往是一个排斥源义、源义不能进入的全新环境,而Diewald(2002)指出新的意义从旧的、更词汇化的意义中独立出来,并且可以扩展到非孤立环境,在这种环境下它和语法化程度较低的理解(less grammati-calized reading)交替出现。综合两者的观点,本文认为惯用化后的副词可以出现在排斥动词的新环境中,如副词并列,不过由于副词的特殊句法位置(动词前),惯用化后的副词“转”和语法化前的动词“转”占据的表层句法位置相同,副词用法产生后“转十谓词性成分”中的“转”的副词特征不如排斥动词用法的新环境(如副词并列)明确,可借助新环境帮助判断。
12、通过对语料的分析,我们认为“转”在中古汉语时期一共有三种副词用法,包括表示“更加”的程度副词“转1”、表示“渐渐”的情状副词“转,”【2 和表示“反而”的语气副词“转:”。下面我们将利用语法化连续环境理论讨论这些副词用法产生的时间及过程。2副词“转”的语法化2.1“转”语法化的来源义和来源结构副词修饰动词,其句法位置是在动词前,根据语法化的句法结构条件要求,“转”应在“转十谓词性成分”结构中语法化,而“转”作为一个多义动词,可以以多种语义进人“转十谓词性成分”的结构,所以有必要对它们的语义分别考察,找出副词“转”语法化的起点。前人研究大多认为副词“转”产生或大量使用的时间是魏晋时期,因此本文主
13、要考察东汉及上古汉语时期“转十谓词性成分”中动词“转”的使用情况。据统计,这一时期出现在谓词性成分之前的“转”的语义类别主要包括三大类:运输、车运义;移动义;变化义。第一类是“运输、车运”类的“转”,和其后的谓词性成分构成并列结构,汉以后它主要见于中土文献,专用于国家和军队的粮食运输。例如:(4)军旅暴露,转输烦劳,其令诸侯王、列侯、蛮夷王侯君长当朝二年者,皆毋朝。(汉书宣帝纪第八)第二类是“移动”类的“转”。表示空间位置移动的“转”同样和其后的谓词性成分构成并列结构。例如:(5)诸菩萨饭已。持钵跳掷虚空。行列而住。亦不堕地。亦不转摇。(东汉支娄迦译佛说阿阁世王经卷下)从空间位置的移动可以引申
14、出“经过很多地点”的含义,进一步可以泛化为表示“经过很多环节”。翻译成现代汉语时,人们常常可以用“辗转”来对译“转”。例如:(6)要当得十五,意便堕道,亦转上至阿罗汉也。(东汉安世高译佛说大安般守意经卷上)需要注意的是,此时的“转”仍然是动词,因为可以看到这样的例子:(7)久之,武等学长安,歌太学下,转而上闻。(汉书王褒传)对这类结构中“而”前后成分的关系有不同意见,本文认同杨荣祥(2 0 10)的观点,“而”连接的是两个陈述性成分,因而认为这类“转”是动词而不是副词。第三类是“变化”类的“转”,可以表示具体的“改变行动的方向”或语义更加泛化的“变化”。例如:(8)日者秦、楚战于蓝田,韩出锐师
15、以佐秦,秦战不利,因转与楚,不固信盟,唯便是从。(战国【2】关于这一类副词应该归人哪一副词次类,研究者有不同的看法。本文暂采用高育花(2 0 0 7)的分类,将其归入情状副词。115语言科学2 0 2 4年3月策赵一)(9)譬若人能勇悍却敌,为人极端正猛健,无所不能,能晓兵法,六十四变皆知习之,为众人所敬。若有所至处,无不得其力者。有所得者转分布与人,其心欢欣。(东汉支娄迦译道行般若经卷七)(10)老相为何等?为转熟是为老相,令从是致堕死处。(东汉安世高译阴持入经卷上)“运输、车运”和“位置空间移动”义的“转”语义比较具体,常常和前后的成分词汇化为并列结构的双音词,如转漕、转输、转移、退转等等
16、。而表示“经过多个地点、环节”的“转”内部语义比较复杂,具有十多次工十变化等多个义素,其含有十变化义素,与“变化”类“转”近义,出现句法环境也相同,本文将它们合并为“变化”类,在接下来的讨论也可以看出,正是以这些出现在动词或形容词前的、表示“变化”的“转”为起点,“转”在中古汉语中产生了诸多副词的用法。【3】2.2程度副词“转1”的语法化中古汉语程度副词“转1”,义“更加”。例如:(11)施设经亦如是说:修行广布增上杀生之业生阿昆地狱,小轻者生大热地狱,转轻者生热地狱,转轻者生大叫唤地狱,转轻者生叫唤地狱,转轻者生众合地狱,转轻者生黑绳地狱,转轻者生活地狱,转轻者生畜生,转轻者生饿鬼;乃至邪见
17、,说亦如是。(北?浮陀跋摩道泰译阿昆县昆婆沙论卷二十五)(12)论日:自下经文,重明彼福德中此福转胜。此义去何?彼如是舍无量身命果报福德,此福德胜彼福。(元魏菩提流支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卷中)例(11)中“转轻者”是指和前者相比程度更加轻微的人,例(12)中此福转胜”是指和其他福德相比,这种福德更好,因此,这里的“转”都只能解释为程度副词“更加”。从东汉译经开始,佛经中就有“转”和“倍 相续出现的例子。【4】例如:(13)云何,拘翼!其福宁转倍多不?(东汉支娄迦译道行般若经卷二)这里的“转”仍然是变化义的动词,“倍多”这个状中结构作其结果宾语,它与下面的例句在结构上相同:(14)本其前世宿命求
18、道,为菩萨时,所愿功德各自有大小;至其然后作佛时,各自得之,是故令光明转不同等。(三国支谦译佛说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5 卷上)但是在西晋译经中,一部分“转”已经可以被视为真正的程度副词。例如:(15)施有四事。何等为四?一者施多得福报少,二者施少得福报多,三者施多得福报多,四者施少得报亦少。何谓施少得福多者?能以慈心奉道德人,道士食已精进学诵,施此虽少其福弥大。何谓施多得福多者?若有贤者觉世无常,好心出财起立塔寺精舍菓园,供养三尊衣服履履床榻厨膳,斯福如五河流入于海,福流如是世世不断,是为施多其报转多,譬如农家地有厚薄所得不同。(西晋法炬共法立译法句譬喻经卷二)(16)复次,拘翼
19、!善男子、善女子受持般若波罗蜜者,若讽诵读习守般若波罗蜜者,其地处魔及【3】没有特殊情况,下文所说的“动词“转”都是指“变化义”的动词转”。【4】马碧(2 0 0 4)引用了六度集经中的“其炎转更,倍常增多”,并将其作为三国时期的用例。不过考其出处,应该是出自菩萨本缘经。关于菩萨本缘经具体的译者、年代,学界有不同的看法,一般认为并非是三国时期的作品,其译写时间可能是西晋以后。【5】一说译者为东汉支娄迦。116张?巅中古汉语副词“转”语法化连续性环境研究魔天、异学外道、项很之人,若欲坏乱者,若欲中道断者,若有讼持恶意向者,终不得发是意。是菩萨其行功德,转更高显殊异,无能逮者。(西晋无罗叉译放光般
20、若经卷六)例(15)是四类不同的人、四种不同的情况分别对比,而非一个人经过四种阶段的变化。同时,“施多”也是对一个恒常状态而非变化过程的描写,“其报转多”是指相对于布施的多,得到的福报更多。另外,这里的“其报转多”也和上文的“其福弥大”相对举。因此,这里的“转”是一个表示“更加”义的程度副词。例(16)强调的是对“其行功德”的客观描述或评价,而不是描述一个变化的过程,且对是菩萨”和上文的“善男子、善女子”进行比较。此处的“转更”可以被视为程度副词连用,组合起来表示“更加”的含义。因此,我们认为最迟在西晋,“转”已经产生了程度副词的用法。由于西晋及西晋以前的语料并不能充分还原程度副词“转”产生的
21、过程,后现语料可以作为一个有效的辅助手段。在姚秦时期的译经中,和程度副词“转”关系密切的“转”的各种用法都比较丰富。同时,和西晋译经相比,姚秦译经中“转”的语义和形态句法特征都没有太多的变化,因此姚秦时期可以被看作动词转 副词转1”“有效共时参考平面”(彭睿2 0 0 9),我们可以借助这一平面上的各种共时变体来还原程度副词“转,”语法化过程。“转”后可以加形容词以及部分状态动词表示“变化”义。例如:(17)其食多者色转,其食少者色犹光泽,于是众生心怀彼我,生惰慢心言:“我色胜,汝色不如。”(姚秦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译长阿含经卷二十二)(18)世性者,从世性已来至,从转细,还至世性。(姚秦鸠摩罗什
22、译大智度论卷七十)此时的“转”只能被解释为动词,其后的动词或形容词充当它的结果宾语。当同一个事物变化前的状态和“转”后结果宾语所述状态同类,整句话就可能出现歧解。例如:(19)譬如父母虽常爱子,若得急病,是时爱心转重;菩萨亦如是,入悲心观众生苦,怜憨心生,便与深乐,以是故悲心在中。(姚秦鸠摩罗什译大智度论卷二十)(20)譬如人被火烧,烧时痛轻,后痛转重。(姚秦鸠摩罗什译大智度论卷十四)(21)行者如是,种种诸法而生疑想,随事欲解,疑心转多,是以佛教直令断疑,疑生即灭。(姚秦鸠摩罗什译禅法要解卷上)例(19)可以理解为在孩子生病时父母的爱心变重,也可以理解为和平常时候相比,在孩子病时父母对他的爱
23、心更重。例(2 0)可以理解为在被火烧了之后,痛的程度变重了,也可以理解为和被火烧时疼痛的轻微程度相比,被火烧后痛的程度更重。例(2 1)既可以理解为疑心在“随事欲解”之后变多,也可以理解为和之前的状态相比,疑心更多了。按照前一种方式,“转”仍然是一个动词,“转十形容词/动词”应该被分析为动宾结构;而按照后一种理解“转”就应该被视为程度副词,和其后的形容词一起构成状中结构。例(19)一(2 1)的结构为变化前状态,(变化条件),转十形容词/动词”,该结构的语义语用和句法环境极易诱发语用推理,是“转”产生程度副词用法的桥梁环境。从句法位置上看,动词“转”和程度副词转”都是出现在形容词或动词之前,
24、变化前状态多由小句、短语在“转十结果宾语”前表达。从语义上看,“变化”的语义也可以从前后状态不同而推导出来,“转”并不是获得“变化”这一语义解读必须的成分。此外,“变化”可能隐含着变化之后状态的程度相对原来更高这一结果,听话人可以根据这一会话隐含推理产生出新的解读方式,将“转”重新分析为表示程度的副词。Hopper和Traugott(2003)认为语法化过程中的重新分析是一种概念转喻的过程,语法化的源义和目标义之间存在转喻关系。程度可以视为变化的结果,由变化转喻变化的结果是非常自然的。当变化的主体,即“转”后形容词、动词所描述的对象,保持原貌,没有发生变化时,“转”的动词义就完全被排除了,只能
25、表示“更加”义,这就构成了“转”语法化的转换环境。这种情况一般发生在不同事物117语言科学2 0 2 4年3月间的比较,而不是同一事物不同阶段的比较。例如:(22)时彼大王以所割肉着秤一头,复以鸽身着秤一头,鸽身转重,复割两及以身肉用着秤头,犹轻于鸽。(姚秦鸠摩罗什译大庄严论经卷十二)(23)若前眼识灭,生后眼识,后眼识转利有力。(姚秦鸠摩罗什大智度论卷十二)以例(2 2)为例,鸽子的重量并没有发生没有发生变化,只能理解为和王肉相比,鸽肉更重。而对于例(2 3)而言,“后眼识”刚刚产生,本身并没有发生变化,只是和“前眼识”相比,更加“利”而“有力”。程度副词“转”进一步发展,进人惯用化环境,此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古 汉语 副词 语法 连续性 环境 研究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自信****多点】。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