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入乡村的定向教师培养:困局与超越.pdf
《迈入乡村的定向教师培养:困局与超越.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迈入乡村的定向教师培养:困局与超越.pdf(10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1、2024年2 月第2 8 卷第1 期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Journal of Yangzhou University(Higher Education Study Edition)Feb.2024Vol.28 No.1迈入乡村的定向教师培养:困局与超越时广军,贺格(扬州大学,江苏扬州2 2 5 0 0 2)摘要:乡村教师供给是乡村教育振兴的重要支撑,但我国乡村定向教师培养存在“唯我”与“为我”困局。乡村定向教师培养应实现“从我到他”的逻辑超越,表现在四方面:主体逻辑上,从自我主体性转向他者主体性;价值逻辑上,从利益互动转向责任互动;关系逻辑上,从互惠对称关系转向非对称关系;行为逻辑上,从
2、理性嵌入转向德性融入。为促进定向教师培养迈入乡村,建议转向“他”理念,塑造乡村定向教师培养的新自觉;加大“身体”实践,丰富乡村定向教师培养的体验路径;营造“协同”环境,活跃乡村定向教师培养的大氛围。但也应注意他者观的限度,以避免对乡村定向教师培养产生误解。关键词:乡村教师;定向教师培养;教师供给;他者性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乡村定向教师场域化培养的路径研究”(C-c/2021/01/54);扬州大学教学改革研究课题“乡村定向师范生的课程特色研究”(YZUJX2023-D4)作者简介:时广军,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中国乡土教育研究中心讲师,教育学博士,主要从事教育管理研究;贺格,扬州
3、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高等教育学研究。中图分类号:G455文章编号:1 0 0 7-8 6 0 6(2 0 2 4)0 1-0 0 1 4-1 0 收稿日期:2 0 2 3-0 8-1 1DOI:1 0.1 9 4 1 1/j.c n k i.1 0 0 7-8 6 0 6.2 0 2 4.0 1.0 0 2 文献标志码:A随着“乡村定向教师计划”的推进,我国已逐渐形成了“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的教师教育体系。但乡村定向教师的供给端主要在城市,而需求端在乡村,城市文化导向的定向教师培养因而出现了“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无发展”等问题。面对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的差异,乡村定
4、向教师培养应该以什么样的姿态来迈人乡村?在“主体”研究中出现过的主体性、主体间性两大路向,它们为定向教师培养与乡村之间的关系处理提供了指引。“主体性”建立在“主体-客体”二元对立上。随着普罗泰戈拉(Protagoras)“人是万物的尺度”、笛卡尔(Descartes)“我思故我在”、康德(Kant)“人为自己立法”等论点的提出,主体性路向强调以自我为中心,主体征服客体,虽促进了人性意识的解放,但却牺牲了他人,以物来看待外者。“主体间性”企图建立在“主体-主体”的交往关系第1 期上,替代主客的从属关系。在费希特(Fichte)的“自我与非我”、胡塞尔(Husserl)的“交互主体性”、马丁布伯(
5、MartinBuber)的“我-你”与“我-它”,以及哈贝马斯(Habermas)阐述的“主体间性”概念中,主体间性路向将万物视为存在的主体,没有客体,通过交往达成主体之间的共识,而非一方依附另一方,但也陷入了理想主义。两种路向能帮助“乡村定向教师培养”明确主体立场,但有浓厚的“为已者”色彩,淡化了教育本质,忽视责任、关心、奉献等人的深处灵魂。法国列维纳斯(Levi-nas)等提出“他者性”思想,主张通过责任感、公共人等导向将“他者”意识融入主体关系中,超越了主体性、主体间性的同一化本质。OECD学习框架2 0 3 0 指出:“人类主体越来越需要从个体主体性经主体间性而发展到以他者性为核心的共
6、主性,这是人类社会迈向2 0 3 0 的教育目标。1 1 本文将剖析乡村定向教师培养的传统困局,并探索他者视域下乡村定向教师培养的可能超越,为更好地开展乡村定向教师培养提供启示。一、唯我观与为我观:乡村定向教师培养的困局我国城市文化表现为快节奏、时尚化,而乡村文化则偏向悠闲、封闭,两者相得益彰,可为乡村定向教师培养提供动力与养料。但在主体性与主体间性理念下,容易引发“唯我观”与“为我观”,这两种观念可能会异化城乡文化关系,造成城乡合力下的乡村定向教师培养陷入“被动”与“自利”困局。1.唯我观:被动关系下的乡村定向教师培养在唯我观下,乡村定向教师培养承载着城市文化镜像,以张扬、排斥的“唯我式”姿
7、态迈入乡村,仿佛城市文化是主体,而乡村文化是客体。此时,乡村定向教师培养也陷人一种被动关系下的困局,表现在如下三方面:第一,乡村定向教师培养隐含城市文化“征服”思维。乡村定向教师培养企图以城市文化来征服乡村文化,寻求万物归一。一方面,由城市帮扶乡村来打开未知世界,双方是一种认识上的塑造关系,不考虑价值、情感等差异。这种逻辑下,定向教师以知识学习为主导,达到城市文化导向的认知水平后即毕业。进人乡村后,定向教师从“唯我”视角来审视乡村,将其当作加工对象,空洞地进行知识“输人-输出”。另一方面,在单主体的绝对优势下,定向教师培养通过机械反思来获得自我理解,而不需要双向沟通。定向教师培养体现着城市文化
8、对乡村文化的理解,是城市精英对定向教师培养一系列问题的“设想”,之后再把这些“设想”输人到乡村文化中,显然是单方支配下的机械反思活动,容易没乡村意志。第二,乡村定向教师培养缺失了乡土基因。在“主客”关系下,乡村被动接受城市文化导向的乡村定向教师培养,参与感低。一方面,乡村文化的主体性被灭,使定向教师培养成为其“身外物”。以自由看待发展一书提到,人的生活质量并不是通过财富而是通过自由来衡量的 2 。在客体思维下,乡村对自身的生存、发展、自由缺乏掌控力,不相信自我改变,而是指望城市的帮扶,因而乡村会片面让渡权利,使定向教师培养宛如城市文化的独角戏,缺乏乡土基因。另一方面,对乡村的符号暴力加剧,乡村
9、定迈入乡村的定向教师培养:困局与超越1516向教师培养难以贴近乡土文化。客体身份弱化了乡村的优势感,使“乡村文化”贴上落后、底层等负面标签。在定向教师培养中,乡村文化差异常常被理解为乡村文化差距,摒弃乡土特色,忽视城乡之间优势互补。与乡村挂钩的定向教师也被贴上单向牺牲、贫苦救济、基层人员等消极符号,定向教师培养带有乡土“蒙羞”的阴影。第三,放大定向教师的工具化行为。在城市文化征服与乡村文化依附的取向下,双方塑造的是一种利用、占有、支配的互动关系。此时,定向教师的工具化行为也被放大,将乡村视为满足自我需要的物,以个人回报作为行动目标。诸如通过乡村获得“铁饭碗”、寻求职业跳板、交换政策红利、临时毁
10、约等工具行为频繁出现,“唯我”取向盛行。工具化色彩遮蔽了教育的内在价值,形成定向教师的精神危机。雅思贝尔斯(Jas-pers)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指出:“真正的教育是用一棵树去摇动另一棵树,用一朵云去推动另一朵云,用一个灵魂去唤醒另一个灵魂。3 乡村定向教师进人乡村,不只是在知识技术上帮扶乡村,更多是在精神、价值、心灵等方面与乡村展开互动,他们的作用应远超工具化行为。2为我观:自利关系下的乡村定向教师培养为缓解唯我观困局,有研究呼吁加强契约机制和本地情感建设 4 ,唤醒定向教师培养中的乡土记忆 5。于是,出现了南京晓庄学院在宿迁、宜兴等建立十多个乡村教育实践基地,践行在地化的“小先生制”;湖南文
11、理学院以乡土意蕴为内涵,整合目标、课程、课堂、实践等元素,形成定向教师培养的“4 ACCESS”模式。6 但这些尝试也容易受到为我观影响,使乡村定向教师培养陷入自利困局。第一,乡村定向教师培养以城乡“妥协”为出发点,淡化差异生成。此时,城市文化导向的定向教师培养与乡村之间试图从“我”转向“我们”,不再是“有你无我”的二元主体,而是交往主体。这种对对方主体性的认识是基于自我的,双方从各自角度出发,虽承认彼此有差异,但在各自意识中已预设了期望,并引导对方按照自己所期望的样子来走。乡村定向教师培养会鼓励乡村所在地政府、社区、学校等多方参与,相互交流,也会通过牵引、规划、说服等引导其向城市文化看齐。在
12、为我观下,城乡双方虽不是主客体思维下征服、支配式的粗鲁同一,却是基于交往理解来达到精致同一,即定向教师培养体现的是城乡文化的意志妥协,仍是向城市文化看齐,而非包容乡村文化差异。第二,乡村定向教师培养以利益交换为共识方式,容易陷人理想化。相较于“我和它”关系,为我观下定向教师培养与乡村有了更多对话,不是纯粹征服与依附,而是寻求共识。但共识是建立在利益等价交换基础上,被理想化。一方面,利益等价交换没有实现则易造成冲突与冷漠。在“我怎么对你,你就该怎么对我”的原则下,彼此是利益交换关系,容易导致道德冷漠、缺少温情。有研究发现,定向教师进人乡村后遭遇工作量重、工资待遇与环境差、位置偏远、生活艰苦、社交
13、文化难等问题,心理预期落差大,进而引发下不去、教不好、留不住等问题。7 作为互惠的平等主体,高校、乡村学校、师范生等都渴望在当中交换到利益,无法满足各自预期就会引发冲突。另一方面,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第2 8 卷第1 期达成的共识可能是表面化的。没有世界观的世界提到,人们在思考时听从真理,但在行动时却听从信念 8 。对“事情”容易达成共识,对于“信仰”往往能理解而不易接受。城市文化导向的定向教师培养也许能吸纳、理解乡村文化差异,但并不保证他们会从内心接受,达成信仰共识。比如签订服务合同后,定向教师能遵守服务乡村的义务共识,但信念上却不认同长期投身于乡村。第三,乡村定向教师培养以制度正义为
14、保障,加剧外在风险。既然“利益”是主体间互动的连接点,那为了保障利益的合理分配,就需要一个充满正义的制度约束。正义论中阐述了正义原则,主张通过制度的合理来解决不同主体间的利益分配9。为深化乡村定向教师培养,我国出台了一系列制度政策,覆盖课程、教材、实习基地、定向合同等。但制度维系的只是一种外在的和谐,真正的和谐依赖信仰、精神等内在支持,而城市文化导向的定向教师培养与乡村之间仍暗含着“为我”性,制度一旦出现漏洞,很容易引发制度风险,如职责推,学生毁约,“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等问题。二、从我到他:乡村定向教师培养的观念超越以我为中心,会导致社会异化,“在这样一个社会,每个人都变得极其自恋,所有的人
15、类关系中无不渗透着自恋的因素 1 0 。乡村定向教师培养饱含教育性,会触动人的灵魂深处,培育的不仅是“为已者”,更有“为他者”,通过教育力量来激发乡村活力。黑格尔(Hegel)提到“自我意识只有在一个别的自我意识中才能获得它的满足 1 1,马克思(Marx)也说“人是为他人而活着的 1 2 ,要从他者的角度来认识自我,我的主体性通过为他来彰显,因为我对他人有意义。爱自已与爱他人是一个整体,这样的定向教师培养才更有温情。“他者观”导向的乡村定向教师培养是一种“从我到他”的超越。1.主体逻辑:自我主体性转向他者主体性列维纳斯曾说:“正是就他者与我的关系不是互惠的而言,我服从于他者。在这个意义上,我
16、成为本质上的主体。1 3 换言之,主体性应该以自已付出多少来衡量,而非获得多少。因为我付出了,帮助了他人,这才显示出我真正的主体地位。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 0 1 5 一2 0 2 0 年中提出,要“鼓励地方政府和师范院校根据当地乡村教育实际需求加强本土化培养,采取多种方式定向培养一专多能的乡村教师”。乡村定向教师培养旨在为乡村孕育未来教师,本身就隐含着为他性,肩负着致力于乡村教育振兴的责任。在认识自我时,城市文化导向的乡村定向教师培养不应以自已占据多少资源为起点,而应以自已能够为乡村付出多少为起点,思考我能对乡村做出怎样回应。同样,乡村也需要思考自已能够为定向教师培养付出什么,而非一味地被动接
17、受。简言之,就是要从他者角度来认识自己。这种转向使“爱自己”与“爱他人”结合起来,在奉献他者过程中,感受各自主体地位的存在。另外,他者主体性意味着绝对差异性。在他者思想中,“相异性”是列维纳斯的一个基本出发点。1 4 他用“脸(face)”来论证,脸除了有可见五官之外,还蕴藏着不可见的意义,是不可消除的。他者主体性意味着绝对差异性,不可同一。在国家乡村教师支迈入乡村的定向教师培养:困局与超越1718持计划下,很多省市设计出本地乡村定向教师培养的招生、培养、就业等政策,考虑了东西部、发达地区与非发达地区的乡村实际,但定向教师培养迈入乡村时,仍出现照搬城市文化模式、忽视乡村元素等问题。在“他者观”
18、下,定向教师培养并非是使乡村文化向城市文化一味模仿,而应重视乡村独特,挖掘本地特色,因地制宜,通过激活乡村独特元素来生成不同的教育面孔,而不是一味包装成城市文化模样。乡村也应主动参与到定向教师培养中,传达自已异于城市的一面,帮助对方改进设计,在助他过程中获得主体体验。总之,他者是优先的,乡村定向教师培养与乡村都不应怀着“我占有他”或“我听从他”,而应是“我对他负责”的主体逻辑。2.价值逻辑:利益互动转向责任互动主体性和主体间性的隐形线索是“我”,自我利益成为各主体互动的价值点。正如马克思所言,“在异化劳动下,每个人都按照他自已作为工人所具有的那种尺度和关系来观察他人”1 5 。该取向下,定向教
19、师培养与乡村基于为已利益来建立关系,比如定向教师考虑的是下乡所能带来的编制、福利等照顾,而乡村考虑的是配合所能带来的政策优待、舆论、业绩等好处。这种利益互动俨然异化了教育关系,掩盖了人的良知性,将教育工作视为一种利益计算。列维纳斯坚持伦理关系,认为人的原动力应该是责任。在他看来,人具有原初性伦理,一开始就背着“史前史”的“债务”,需要考虑他人、为他人负责,正因为此才有了世界的怜恼、同情、宽恕。1 6 换言之,主体地位是在伦理关系中表现出来的,在责任行动中被建构起来。1 7乡村定向教师培养兴起于对乡村教育振兴的责任,源于对城乡共同富裕的伦理关怀,应奔向以“责任”为价值逻辑的目标。一方面,责任互动
20、意味着双方要从原初责任来思考,彼此回应需求。“侧隐之心,人皆有之”,这是人的一种规定性。教育是围绕人的,更应该发挥良知性,我为他者负责。定向教师培养需要对乡村负责,深入乡村情境,吸纳乡村参与,迎接乡村文化差异,带着关怀致力乡村教育事业。乡村也需要对定向教师培养负责,主动参与培养设计,提供资源支持,而非被动地接纳。双方不是占有,不是套路式问答,而是一种出于伦理本性的负责回应,真心关照彼此需求。另一方面,责任是基于关怀、亲近、爱等,而非制度约束。列维纳斯解读的“责任”不是岗位或制度规定下的,而是对他者需要都加以回应的责任。正如公民身份中所言,“健康社会所依赖的是责任,而不是法律强加的义务”1 8
21、。对此,定向教师培养与乡村的责任互动应逐渐走向自愿、奉献与公共精神,而非利益绑定与外在强制。3.关系逻辑:互惠对称关系转向非对称关系互惠对称关系是种理想化的、不切实际的人际关系。正如我可以决定自已对他人的付出,但不能决定他人对我的付出,双方总会处于一种非对称状态。列维纳斯指出:“我与他人的关系是不对等的,趋向他人的方式在于我对他的责任,这无理由的责任类似于人质的状态,一直走向他者,不需要互惠。1 9 我与他的关系是处于不对称状态,我关心你,但并不要求你也同样地关心我。在互惠关系下,乡村定向教师培养迈入乡村是一种利益交往,也就隐藏着“投人-回报”不对称时的冲突。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第2 8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迈入 乡村 定向 教师 培养 困局 超越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自信****多点】。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