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两岸文化融合的历史变迁及其特征.pdf
《海峡两岸文化融合的历史变迁及其特征.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海峡两岸文化融合的历史变迁及其特征.pdf(11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1、2 0 2 4 年 第1 6 卷 第2 期1Journal of Ethnic Culture原 生 态 民 族 文 化 学 刊特约稿海峡两岸文化融合的历史变迁及其特征陈支平摘要:从海峡两岸历史文化的形成发展历程看,台湾地区的社会文化深深受到中国大陆特别是福建沿海社会文化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台湾地区的社会文化是福建沿海社会文化的复制版,所以从整体上看,我们称台湾地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我们还必须看到,移民社会及其过程所形成的文化共性与地域差异性,也是毋庸置疑的。我们一方面要认识到东南文化、台湾文化与中华文化的一脉相承的渊源关系,是中华文化的一个分支。另一方面要看到台湾
2、地区特殊的历史背景、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战后美国及西方文化对台湾的影响,这使得今日台湾文化与东南文化存在某些差异。我们只有充分地认识到这种共通性和差异性,才能更好地推动海峡两岸的文化融合。关键词:海峡两岸;中华文化;文化认同中图分类号:C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21X(2024)02-0001-10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两岸同胞血脉相连,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我们始终尊重、关爱、造福台湾同胞,继续致力于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深化两岸各领域融合发展,完善增进台湾同胞福祉的制度和政策,推动两岸共同弘扬中华文化,促进两岸同胞心
3、灵契合a。”海峡两岸人民同根同源,我们从文化形成与发展的视野来考察海峡两岸的文化融合,对于我们今后进一步促进两岸的融合发展,无疑深具意义。一、海峡两岸历史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台湾地区作为中华文化生态圈中的一个区域,其文化经济的存在与发展当然也打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烙印。中华文化在民族的拓展过程中,以汉族为主导,融合了各民族文化,从而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质,体现出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在融合过程中,强化了境内各民族间的联系纽带,共同的民族文化日益发展,成为中华文化发展的主体内收稿日期:2024-01-04基金项目: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项课题(A 类)重大项目(尼山世界儒学中心/中国孔子基金
4、会课题基金项目)“朱子学传播史研究”(23JDTCZ014)。作者简介:陈支平,闽南师范大学闽南文化研究院特聘教授,厦门大学四部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教授,博士生导师(厦门,361005)。a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22 年,第 59 页。2 0 2 4 年 第1 6 卷 第2 期2Journal of Ethnic Culture原 生 态 民 族 文 化 学 刊特约稿涵。但是,中国幅员辽阔,由于地域间的差异,不同区域社会群体的生活环境、发展历史等因素不同,从而出现具有地
5、方特色的区域文化。东南文化等地方性文化既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又是具有独特区域特质的文化。台湾社会是从移民社会发展过来的,伴随着东南沿海汉族民众大量东渡,东南文化向台湾传播,台湾逐步演变成与大陆内地闽粤十分相似的定居社会,它是中华民族数千年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各地区融合的一个部分。台湾文化则是东南文化的延伸与发展。在东南沿海与台湾间文化关系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中,移民作为文化传播的载体,成为两地文化关系形成的基础。台湾与东南沿海省份有着十分密切的地缘血缘关系,这是历史事实形成的一个无可非议的结论。台湾社会作为一个移民社会,其最早期人类来自何方?大陆人民如何迁移至台湾?一直是学术界关心的重大问题
6、。据考古出土的文物和史料证明,自古以来,中国大陆东南沿海人类向台湾的移民活动一直没有停止过。正是这种移民活动,产生、创造和促进了台湾岛上的人类文明。许多学者认为台湾地区土著先民主要来自于中国大陆东南沿海省份,特别是福建省,台湾的史前文化源于福建等东南沿海。迄今为止,在台湾台南菜溪寮发现过“左镇人”化石,台东与花莲一带发现有“长滨文化”,在福建的周围,广东、江西、浙江和台湾都发现了旧石器遗址或人类化石,福建是大陆住民移居台湾最重要的跳板,台湾的古人类是从福建过去的a。明清两代特别是清代,是大陆东南沿海民众,尤其是福建沿海居民移居台湾的关键阶段,大规模移民带来了大规模的文化播迁,所以这阶段也是两地
7、文化关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语言文字是习惯性文化的标志,也是文化结合的重要基础,在两地文化关系形成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自东南沿海民众移居台湾以来,台湾汉人社会使用的语言是和闽、粤两省一样的闽南话和客家话,一直延续到现在,台湾民间交流使用的语言还是和大陆一样的普通话(台湾称为国语)、闽南话和客家话。同样的,台湾使用的文字也是和大陆的主要文字一样的方块汉字。用共同的语言和文字进行思考、表达和沟通,这是共同文化的一个重要的表现。东南沿海与台湾间的血缘关系集中表现在宗族家族关系的产生和发展,这是两地血缘关系的延伸和扩展。中国人思想中蕴藏着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就是无论走到哪里都不会忘记自己的根,这使闽
8、粤台间宗族家族的交融成了必然的历史现象。闽粤台等地的宗族组织系统等大体相同。宗族组织形成之后,必然进行种种宗族活动,如建祠堂、祭祖、修祖坟、置族产以及编族谱等。台湾各地种种宗族活动也基本上与闽粤等东南沿海地区相同。东南沿海地区与台湾间的宗族联系,使得两地人民有着割舍不断的血肉之情,为不使宗族关系阻断,薪火失传,只要有条件,台移民就返乡谒祖,续修族谱,寻根怀祖。这种种充满真情的活动充分表现出两地的血缘关系。东南沿海移居台湾的民众按照不同祖籍进行组合,形成地缘性明显的社会群体,这种移民社会保持着家乡的语言、民间信仰、民俗礼仪、戏剧等,因此这种随闽粤移民播迁至台a 参见陈支平主编:台湾通史 第一卷
9、上古至明代,福建人民出版社,2020 年。2 0 2 4 年 第1 6 卷 第2 期3Journal of Ethnic Culture原 生 态 民 族 文 化 学 刊特约稿湾的常民文化,在祖籍地相同的人群聚居社会环境中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和坚韧性。随着移民数量的增加和台湾的开拓,中国大陆的家族制度、伦理制度、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教育制度以及价值观念、道德观念等意识形态也逐渐传入台湾。台湾和闽粤两省在衣、食、住、民间工艺等风格上相同,而且两地有共同民间信仰、风俗习惯,如敬天思想、祖先祭祀、岁时习俗、婚丧礼俗等。两地民众还有共同的个性心理和生活方式,如重义气、急相帮、朴实、吃苦耐劳以及敢冒风险的进
10、取精神等等。在数百年的历史变迁与社会磨合过程中,两岸人民在民众语言、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文化艺术、教育科技、道德观等方面与闽粤有共同的文化特质。两岸学者在论述海峡两岸的这种社会文化纽带联系时,往往归纳出地缘、血缘、物缘、商缘、文缘、神缘、俗缘的基本特征,这是很有见地的。文化现象加强了两地间经济等联系,推动了台湾的开发建设。台湾与东南沿海地缘、血缘、神缘、文缘、物缘与商缘等联系,进一步拉近了两地间的距离,各种交往和互利协作的加强,必然促进两地经济的发展。对于大陆东南沿海地区而言,在闽粤等东南沿海地少人多的环境下,向台湾移民不但减轻了祖籍地的人口压力,缓和地少人多的矛盾,而且有助于社会经济的调整和
11、经济秩序安定,使祖籍地的民众获得相对更为宽松的生存、发展空间和更多的发展机会。另一方面,为大陆手工业产品开拓了广阔的市场,大陆沿海各地重要的商品均可在台湾市场上看到。对于台湾而言,移民及其传播的东南文化,不仅为台湾的开发建设提供了大批优质劳力,而且大陆为台湾农产品提供了更大的市场,刺激和带动了台湾农业商品化生产。农商的紧密结合,使台湾经济处于良性循环状态,同时进一步满足台湾人民生活的需要并促进台湾商品经济的发展。大量由大陆运来的生活、生产用品进入台湾市场,通过各种渠道、采用不同的交换方式流入台湾人民手中,这不仅解决了台湾人民生活、生产上的需要,而且促进了台湾岛内贸易的发展。特别在明清时期,正是
12、日益增多的船只、商人、货物进一步把台湾卷入商品经济的旋涡。文化现象与经济间的促进作用是相互的、双向的,由于两地经济交往的不断拓展,吸引更多大陆东南沿海民众移居台湾或前往进行政治、经济、科技、文教等活动。推动了台湾文风之昌盛。一批经商致富的闽粤籍移民在台湾办校兴学,大大提高了台湾的文化品味。伴随着贸易往来和物缘关系的发展,两地优良植物品种的相互移植,农业和手工业技术的相互推广活动也非常活跃。台湾在短短的两三百年间迅速形成汉化社会,两岸间大规模、不间断、互惠互利的贸易往来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文化现象与经济间正是在这种相互作用下,推动着台湾社会的发展,这种文化经济上的联系,把大陆东南沿海与台湾间本
13、已割不断的乡情亲情纽带拴得更紧。福建与台湾,从长远的历史发展历程看,毫无疑问都带有明显的海洋性文化特征。特别是到了明清时期,即十五、十六世纪之后,由于福建沿海居民不断地向台湾迁移,最终成了现今台湾居民的主体。这就导致了人们对于台湾与闽南区域的海洋文化特征,有着较为一致的看法。这种看法从整体上讲,基本上是正确的,但是我们也不能因此而忽略了台湾与福建特别是闽南区域文化发展与演化的某些变迁的因素。正是这种两岸文化的某些历史变迁,使得台湾与闽南区域的海洋性文化特征,出现了既同根同源的历史形态,同时又经过明2 0 2 4 年 第1 6 卷 第2 期4Journal of Ethnic Culture原
14、生 态 民 族 文 化 学 刊特约稿清以来的各自有所差异的演化,从而出现了某些文化的异化现象。显然,台湾与闽南区域海洋性文化的同根同源历史形态及明清以来所出现的某些异化现象,形成了当今台湾与闽南区域海洋性文化的基本现状,值得我们认真对待a。文化作为上层建筑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产生与发展受到经济基础、社会制度等的制约,同时文化结构内部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外部因素的影响等也对文化的发展产生影响。不可否认,中国地域辽阔,各个地区间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性。各个地区一方面具有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另一方面往往由于地理环境、历史文化、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等方面原因,形成了地区文化的独特性,这就是所谓的“地区性
15、文化”或大文化内的“亚文化”。因此,台湾与东南沿海在文化上存在一些不同点。台湾文化现象多个方面带有浓厚的移民活动留下的痕迹。台湾文化的产生和发展,与台湾移民史平行前进,台湾文化既保留母体文化深刻的影响,又带有移民社会的烙印,这种社会文化及其历史烙印,势必使当今两岸文化的融合,呈现出新的时代特征。二、当今海峡两岸文化融合的新特征从海峡两岸历史文化的形成发展历程看,台湾的社会文化深深受到中国大陆特别是福建沿海社会文化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台湾的社会文化是福建沿海社会文化的复制版,所以从整体上看,我们称台湾地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我们还必须看到,移民社会及其过程所形成的文化共
16、性与地域差异性,也是毋庸置疑的。我们一方面要认识到东南文化、台湾文化与中华文化的一脉相承的渊源关系,台湾文化是和中华文化具有广泛一致性的亚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分支。另一方面要看到台湾特殊的历史背景、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包括前述各历史时期及战后美国及西方文化对台湾的影响。中国大陆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联系及受影响控制的程度不同,这使得今日台湾文化与大陆东南文化存在某些差异,台湾文化是东南文化的特殊分布。另外,我们还要看到,各历史时期外来文化的影响有限,其冲击不足以改变台湾文化的基本内核,台湾文化呈现的种种差异也不足以构成台湾文化的核心和主体部分。各历史时期台湾人民都保存了中华文化传统,台湾文化
17、的内核和文化特质仍然没有改变,建立在共同文化基础之上的民族意识成为台湾人民之间及台湾与大陆联系的精神纽带。20 世纪下半叶,西方帝国主义刻意在全球之内推行他们的所谓“普世价值”,妄图把全球范围内的政治体制和文化价值观纳入他们可以任意操控的势力范围之中。这种霸权的意图及其行径,对于当今台湾的文化价值观,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印象,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滋生了某些偏离中华民族文化价值观轨道的异端新特征。就海峡西岸的情景而言,由于数十年来国家的有效治理与文化的不断宣导,原有某些有异于中华文化核心区的文化表现形式,逐渐减弱消退。虽然说从上一世纪五十年代开始,a 参见陈支平,詹石窗主编:透视中国东南文化经济的整合研
18、究 第十三编 台海关系:东南文化经济的特殊分布,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 年。2 0 2 4 年 第1 6 卷 第2 期5Journal of Ethnic Culture原 生 态 民 族 文 化 学 刊特约稿中国的政治体制一度注重阶级斗争和政治至上的社会价值观,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冲击和破坏。然而从中国大陆实施改革开放至今,党和国家越来越注重倡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弘扬与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最近又提出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战略号召,如今全国上下戮力同心,立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福建区域文化乃至闽南区域文化,也不例外,地域文化有着趋同于中华文化核心价值观的向
19、心趋向,原本存在的某些地域文化差异性,逐渐有所削弱。而反观海峡东岸的台湾岛内,其文化的地域差异性却有所增强。台湾地区与大陆东南沿海地区在文化上差异的原因受地理及政治体制等因素的影响。从台湾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看,台湾孤悬海上,受海岛环境制约,其发展面临着更为艰难而相对狭隘的自然地理环境。这样东南文化播迁台湾过程中,经历了较为急速和剧烈的交融和改造,台湾文化含有更明显的海洋文化特色。当今台湾文化带有的特殊性,更主要是受其发展历史特别是政治体制,以及外部世界的冲击而造成的。在日本据台的五十年里,台湾成了日本的殖民地,在社会性质和政治制度上都和祖国大陆有很大差别。在文化领域里,尽管大多数台湾人民保持了
20、强烈的中国意识,在日常生活中仍然保持中华文化。但是日本殖民者极力推行同化政策和“皇民化”政策,企图将台湾人民同化成为“畸形的日本人”。日本殖民者的政策,虽然摧毁不了传统的中华文化,但却在很大程度上侵犯了台湾同胞十分珍视的民族文化传统和独立精神,破坏了台胞世代相传的宗教信仰和生活习惯。同时,在少数台湾同胞的意识中留下了始终不能平复的伤痕,在日本统治下,台湾产生了以下几种意识,认同于日本的“日本意识”,被遗弃、无力自救的“孤儿意识”,要求创造台湾独特文化的“台湾意识”。造成一种“被殖民心态”,亲日媚日,在某种程度上产生了“日本化”的倾向,甚至少数台籍知识分子老是依据日本人的观点去看问题,去判定事物
21、。日本在台湾半个世纪的殖民统治,在台湾用语中造成影响,台湾一些用语是日语译音词,还有一些与日语中的汉字单词几乎一样a。由于台湾独特的历史遭遇,台湾同胞民为摆脱殖民统治、反抗专制压迫、实现自主的愿望,进行了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同时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形成复杂的心态。日本人的殖民占领,外来文化通过政权力量的强力灌输,对台湾本地文化也造成一定的影响。再者,自洋务运动开始,台湾经济逐渐展现它的领先性,台湾民众在接受现代化生产方式与现代科技上有较高的愿望,产生一些优越感。这些因素使得民众颇为普遍地表露出来自大与自卑奇异结合的岛民心理情结与文化特征。针对日本文化对台湾固有文化的侵蚀,许多台湾人民进行了强有力
22、的抵制与反抗。此时乡土观念和家族观念,已含有爱国主义的内容。当时普及日语是日本在台同化政策的主要措施,在日据初期,一些台湾民众抵制日式教育,坚持汉文汉字的普及和传播、以保持和延续中华文化的根基。台湾民众继续沿袭传统的书房或私塾教育,学习汉字汉文,他们认为a 陈支平,詹石窗主编:透视中国东南文化经济的整合研究 第十三编 台海关系:东南文化经济的特殊分布,第 1357-1358 页。2 0 2 4 年 第1 6 卷 第2 期6Journal of Ethnic Culture原 生 态 民 族 文 化 学 刊特约稿汉文的保存,乃是台湾民族运动的一大眼目。一些台湾学生在学校学习日文,在家中用闽南话交
23、谈。即使在皇民化运动期间,传播汉学的书房依然存在,直到 1943 年才被总督府废止。在日据时期,闽南方言仍是民间交流的主要语言工具,以至于进行同化任务的“皇民奉公会指定演剧挺身队”在全岛巡回演出皇民化剧目时,因观众许多听不懂日语,不得不用闽南方言进行演出。还如成立于 20 世纪 20 年代的台湾文化协会的采取一系列复兴台湾地区中华文化的活动,包括举办各种文纸讲习会,启迪民智,宣扬中华文化;创办 台湾民报,利用各种合法场合向台湾民众广泛宣传中华传统文化。日据时期台湾人民利用这种种的措施保持和发展中华传统文化,当时台湾人民的中华意识,是一种以共同的中华文化为基础的民族意识。1945 年台湾光复之后
24、,国民政府也曾大力消除日本文化对于台湾文化的影响,但是文化的嵌入相当顽强,尤其是属于社会生活及文化思维的因素,要做到彻底地消除,是必须经过长时间的历史消磨的。遗憾的是,由于后来台湾政治格局的变化,以及日本经济的强势,台湾社会对于日本文化元素的延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留,而近年来,随着“台独”势力的膨胀,日本文化在台湾的传播反而有某些增强的势头。1949 年蒋介石集团溃逃台湾之后,国民党政府全盘接收了台湾的统治。一方面数以百万计的蒋介石残余军队及部属迁入台湾,这些军队和部属来自全国各地,其所蕴涵的文化因素也是多地域的,这种多地域的文化元素给台湾的原有文化,带来了许多不同的元素。而蒋介石政权与美国等
25、西方国家关系的密切,也使得以美国为代表的文化意识渗透到台湾的许多文化领域之中,这就使得台湾的地方文化出现了多元化的特征,出现了某些追逐西方文化的价值观的倾向。另一方面,蒋介石统治台湾之后,鉴于在大陆的惨败,采取高压的“白色恐怖”政策,政治与文化的统制更加给原属于边陲地带的台湾文化增添了以自我为核心的专制色彩。离经叛道、唯我独尊、自我感觉良好的心理和受迫害恐惧症同时并存于许多人的心里,这不能不对 20 世纪下半叶以来台湾的文化结构,产生一定的影响。尤其是近 30年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为了维持他们在全球范围内的霸权地位,大力向全球各地输出他们的文化价值观,标榜他们所谓的“民主、自由”理念,怂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海峡两岸 文化 融合 历史 变迁 及其 特征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自信****多点】。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