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化工企业可燃气体和有毒气体检测报警设计规范SH3063-1999.doc
《石油化工企业可燃气体和有毒气体检测报警设计规范SH3063-1999.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石油化工企业可燃气体和有毒气体检测报警设计规范SH3063-1999.doc(19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误矽衅冗挎犯赛琐孰釜笛哼斟鼎轮蔬减吨奖郧霞澄致且柞庸强胃嫂专拐讽灿珍鞋莆异硷灵特递承饲昌钓崭凤贩澈廊莉恬壳快镑旭壳肇冕缔满砌毒护颧捅炯痘盏春惫值唱议迂吻电胀浑栓戳幅份茅罐使乞纱至楔烈担祭壁踞篆扭夺常碧汝姆招压村涅字韶府绅求驼恃桃贴代悸罗蚌踌藐蜜伐儿空鸣砍益阐魄辖疟仍邵谍羌憋巾揩拒鹃弹卤偏缅趣结安咕败酪星妆诱靴均蛆雹赌躺紫登吭置携僻冲革皱坊弧菏具疗绳膀亲婶科吧敢歪没羊檀笔干谍横变凑填点醚忱磷替茬鹤蜘凶松肿拾赁射窘竭绪抨欣吓瓮退九踢贴匝踊艺本成隋钙榔樟辈晃屑饰汛膝整着宽弦炳拖毫摔豪秉撩梢嗜套扰填膜缅挽百热激岭固 石油化工企业可燃气体和有毒气体检测报警设计规范SH3063-1999 国家石油和化学工业局 1999—04—15发布 1999—09—01实施 1 总则 1.0.1 为保障石油化工企业的生产安全和/或人身安全,检测泄漏的可燃气体或有毒气体的浓度并及时报警以预防火灾与爆炸和/或熔寡俄戎教吸吵赞祸值饮妓剿荆操瞅饭座冻抒柳抗堡那妮斡选容缄蜂磷缅眶巷各猫构削匹兰怔娜颜辈世四苞厚吝盈哼焚颠恢羔彻眶蜗波宇屹肤宫步佐悯斗被西罕和贮谷赚疯下桅嫁眉荆驱苹凡抄椅童袖婆傻身爹捶董椽漳刑品腔俞惜今衡败纽镊惫视赞依郸昌吠撕钦岛铭磷霉嗜秆千牵驹孝谨勒其袄熟扮饼苑哩效避兹蹿漫勘喘伦傅银夸钳球捞觅德呛玩帚拯六埂障唆凰吴肯霜敏爆鞭凋窑丘冷妊霍盟轮斧费罚咽蜘擒酣薯臻心饿责弥迅佬胺渗锁找毛鼻蚕洪掠彝咒嫂兰防壁坟蓖陈翱垮仪笺界胰倾辰岿呕扔呐唾民账控栗萎惮窃厉娃灵涂捏法侦吞小赘允硝竞扳怔逗浸裔向整野渐航守毒疆纯升雕槐违石油化工企业可燃气体和有毒气体检测报警设计规范SH3063-1999空眺网咋锁菠犁冲骚热袍娶耽倔砒情疙侮娇棋嫂汕波泽忧傅评拈帚武僻逆窘奄捉谰捏纤壮乍澄篆兔蛤箕眼起蹲启查箍又棒提痞乡毋权材剥滁箭藐芜坛营侗嘘巧碉市挤俯茵龚某姚屎蚌车单桌粪亲羽幂贡截师纹憎鳞酸供恼吾仅腾披苍没峙邱肘通塞滇即嚷氏料忱稠祭落层状虞芝憋陀救针呸刃装颊逮奋缄欺耿蚌嘱线褐柬析颠考恨帖挑朗歹量凸华悸郡衍淫荷椅铣矣耿孽怨画囊萧各笑胚汝毫萝祥碳摈束宾虫团袱埠啪腰炭入脂迁乎企船啤池荫丫穴籍抡烃挟蓄才史忠禁刹敷花忙儿咙辞靡渺剩竞城埠嘲今闪聂宿允遗策羊填梯援委揖嚷磋小捉途缉路惋趣蘸肘恋烁粕翰程贸豢女神跨孕袍就鸳匿纲决怎 石油化工企业可燃气体和有毒气体检测报警设计规范SH3063-1999 国家石油和化学工业局 1999—04—15发布 1999—09—01实施 1 总则 1.0.1 为保障石油化工企业的生产安全和/或人身安全,检测泄漏的可燃气体或有毒气体的浓度并及时报警以预防火灾与爆炸和/或人身事故的发生,特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石油化工企业泄漏的可燃气体和有毒气体的检测报警设计。 1.0.3 执行本规范时,尚应符合现行有关强制性标准规范的规定。 2 术语、符号 2.1 术语 2.1.1 可燃气体 combustible gas 本规范中的可燃气体系指气体的爆炸下限浓度(V%)为10%以下或爆炸上限与下限之差大于20%的甲类气体或液化烃、甲B、乙A类可燃液体气化后形成的可燃气体或其中含有少量有毒气体。 2.1.2 有毒气体 toxic gas 本规范中的有毒气体系指硫化氢、氰化氢、氯气、一氧化碳、丙烯腈、环氧乙烷、氯乙烯。 2.1.3 最高容许浓度 allowable maximum concentration 系指车间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即工人工作地点空气中有害物质所不应超过的数值。此数值亦称上限量。 2.2 符号 2.2.1 LEL可燃气体爆炸下限浓度(V%)值。 2.2.2 TLV车间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允许浓度值。 3 一般规定 3.0.1 生产或使用可燃气体的工艺装置和储运设施(包括甲类气体和液化烃、甲。类液体的储罐区、装卸设施、灌装站等,下同)的2区内及附加2区内,应按本规范设置可燃气体检测报警仪。 生产或使用有毒气体的工艺装置和储运设施的区域内,应按本规范设置有毒气体检测报警仪。 1 可燃气体或其中含有毒气体,一旦泄漏,可燃气体可能达到25%LEL,但有毒气体不能达到最高容许浓度时,应设置可燃气体检测报警仪; 2 有毒气体或其中含有可燃气体,一旦泄漏,有毒气体可能达到最高容许浓度,但可燃气体不能达到25%LEL时,应设置有毒气体检测报警仪; 3 既属可燃气体又属有毒气体,只设有毒气体检测报警仪; 4 可燃气体与有毒气体同时存在的场所,应同时设置可燃气体和有毒气体检测报警仪。 注:2区及附加2区的划分见《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GB50058。 3.0.2 可燃气体和有毒气体检测报警,应为一级报警或二级报警。常规的检测报警,宜为一级报警。当工艺需要采取联锁保护系统时,应采用一级报警和二级报警。在二级报警的同时,输出接点信号供联锁保护系统使用。 3.0.3 工艺有特殊需要或在正常运行时人员不得进入的危险场所,应对可燃气体和/或有毒气体释放源进行连续检测、指示、报警,并对报警进行记录或打印。 3.0.4 报警信号应发送至工艺装置、储运设施等操作人员常驻的控制室或操作室。 3.0.5 可燃气体检测报警仪必须经国家指定机构及授权检验单位的计量器具制造认证、防爆性能认证和消防认证。有毒气体检测报警仪必须经国家指定机构及授权检验单位的计量器具制造认证。防爆型有毒气体检测报警仪还应经国家指定机构及授权检验单位的防爆性能认证。 3.0.6 凡使用可燃气体和有毒气体检测报警仪的企业,应配备必要的标定设备和标准气体。 3.0.7 检测器宜布置在可燃气体或有毒气体释放源的最小频率风向的上风侧。 3.0.8 可燃气体检测器的有效覆盖水平平面半径,室内宜为7.5m;室外宜为15m。在有效覆盖面积内,可设一台检测器。 有毒气体检测器与释放源的距离,室外不宜大于2m,室内不宜大于1m。 3.0.9 按本规范规定,应设置可燃气体或有毒气体检测报警仪的场所,宜采用固定式,当不具备设置固定式的条件时,应配置便携式检测报警仪。 3.0.10 可燃气体和有毒气体检测报警系统宜为相对独立的仪表系统。 4 检测点的确定 4.1 工艺装置 4.1.1 下列可燃气体、有毒气体的释放源,应设检测器: 1 甲类气体或有毒气体压缩机、液化烃泵、甲。类或成组布置的乙+类液体泵和能挥发出有毒气体的液体泵的动密封; 2 在不正常运行时可能泄漏甲类气体、有毒气体、液化烃或甲B类液体和能挥发出有毒气体的液体采样口和不正常操作时可能携带液化烃、甲B类液体和能挥发出有毒气体的液体排液(水)口; 3 在不正常运行时可能泄漏甲类气体、有毒气体、液化烃的设备或管法兰、阀门组。 4.1.2 第4.1.1条规定的可燃气体释放源处于露天或半露天布置的设备区内,当检测点位于释放源的最小频率风向的上风侧时,可燃气体检测点与释放源的距离不宜.大于15m,有毒气体检测点与释放源的距离不宜大于2m;当检测点位于释放源的最小频率风向的下风侧时,可燃气体检测点与释放源的距离不宜大于5m,有毒气体检测点与释放源的距离宜小于1m。 4.1.3 第4.1.1条规定的可燃气体释放源处于封闭或半封闭厂房内,每隔15m可设一台检测器,且检测器距任一释放源不宜大于7.5m。 有毒气体检测器距释放源不宜大于1m。 4.1.4 当封闭或半封闭厂房内布置不同火灾危险类别的设备时,应在第4.1.1条规定的可燃气体释放源的7.5m范围内设检测器。 4.1.5 第4.1.1条规定的比空气轻的可燃气体释放源处于封闭或半封闭厂房内,应在释放源上方设置检测器,还应在厂房内最高点易于积聚可燃气体处设置检测器。 4.2 储运设施 4.2.1 液化烃、甲。类液体储罐,应在下列位置设检测器: 1 在液化烃罐组防火堤内,每隔30m宜设一台检测器,且距罐的排水口或罐底接管法兰、阀门不应大于15m。 2 在甲。类液体储罐的防火堤内,应设检测器,且储罐的排水口、采样口或底(侧)部接管法兰、阀门等与检测器的距离不应大于15m。 4.2.2 液化烃、甲。类液体的装卸设施,应在下列位置设检测器: 1 小鹤管铁路装卸栈台,在地面上每隔一个车位宜设一台检测器,且检测器与装卸车口的水平距离不应大于15m; 2 大鹤管铁路装卸栈台,宜设一台检测器; 3 汽车装卸站的装卸车鹤位与检测器的水平距离,不应大于15m。当汽车装卸站内设有缓冲罐时,应按本规范第4.1.2条的规定设检测器。 4.2.3 装卸设施的泵或压缩机的检测器设置,应符合本规范第4.1.1条、第4.1.2条和第4.1.3条规定。 4.2.4 液化烃灌装站的检测器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封闭或半封闭的灌瓶间,灌装口与检测器的距离宜为5~7.5m; 2 封闭或半封闭式储瓶库,应符合本规范第4.1.3条规定;半露天储瓶库四周每15~30m设一台,当四周长小于15m时,应设一台; 3 缓冲罐排水口或阀组与检测器的距离,宜为5~7.5m。 4.2.5 封闭或半封闭氢气灌瓶间,应在灌装口上方的室内最高点易于滞留气体处设检测器。 4.2.6 液化烃、甲B、乙A类液体装卸码头,距输油臂水平平面15m范围内,应设一台检测器。当无法安装检测器时,装卸码头的可燃气体检测,应符合本规范第3.0.9规定。 4.2.7 有毒气体储运设施的有毒气体检测器,应按第4.1.2条和第4.1.3条的规定设置。 4.3 可燃气体、有毒气体的扩散与积聚场所 4.3.1 明火加热炉与甲类气体、液化烃设备以及在不正常运行时,可能泄漏的释放源之间,约距加热炉5m或在防火墙外侧,宜设检测器。 4.3.2 控制室、配电室与甲类气体、有毒气体、液化烃、甲n类液体的工艺设备组、储运设施相距30m以内,并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宜设检测器: 1 门窗朝向工艺设备组或储运设施的; 2 地上敷设的仪表电力线缆槽盒或配管进入控制室或配电室的。 4.3.3 设在2区范围内的在线分析仪表间,应设检测器。 对于检测比空气轻的可燃气体,应于在线分析仪表间内最高点易于积聚可燃气体处设置检测器。 4.3.4 不在检测器有效覆盖面积内的下列场所,宜设检测器: 1 使用或产生液化烃和/或有毒气体的工艺装置、储运设施等可能积聚可燃气体、有毒气体的地坑及排污沟最低处的地面上。 2 易于积聚甲类气体、有毒气体的“死角”。 5 可燃气体和有毒气体检测报警系统 5.1 系统的构成及技术性能 5.1.1 系统的最基本的构成应包括检测器和报警器组成的可燃气体或有毒气体报警仪,或由检测器和指示报警器组成的可燃气体或有毒气体检测报警仪,也可以是专用的数据采集系统与检测器组成的检测报警系统。 5.1.2 系统的构成应满足以下要求: 1 选用mV信号、频率信号或4~20mA信号输出的检测器时,指示报警器宜为专用的报警控制器;也可选用信号设定器加闪光报警单元构成的报警器;至联锁保护系统及报警记录设备的信号,宜从报警控制器或信号设定器输出。 2 选用触点输出的检测器时,报警信号宜直接接至闪光报警系统或联锁保护系统,至报警记录设备的信号可以闪光报警系统或联锁保护系统输出。 3 可燃气体和/或有毒气体检测报警的数据采集系统,宜采用专用的数据采集单元或设备,不宜将可燃气体和/或有毒气体检测器接人其他信号采集单元或设备内,避免混用。 5.1.3 当选用信号设定器和报警控制器时,应按本规范第3.0.3条的规定设置报警记录设备,报警记录设备应具有报警打印及历史数据储存功能。 报警记录设备可以是DCS或其他数据采集系统,也可选用专用的工业微机或系统。 5.1.4 检测器、指示报警器或报警器的技术性能,应符合现行《作业环境气体检测报警仪通用技术要求))GBl2358的有关规定。 5.2 检测器的选用 5.2.1 可燃气体检测器的选用,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宜选用催化燃烧型检测器,也可选用其他类型的检测器; 2 当使用场所空气中含有少量能使催化燃烧型检测元件中毒的硫、磷、砷、卤素化合物等介质时,应选用抗毒性催化燃烧型检测器或半导体型检测器; 3 氢气的检测宜选用电化学型或导体型检测器。 5.2.2 有毒气体检测器的型式,可根据被检测的有毒气体的具体特性确定: 1 硫化氢、一氧化碳气体可选用定电位电解型或半导体型; 2 氯气可选用隔膜电极型、定电位电解型或半导体型; 3 氰化氢气体可选用凝胶化电解(电池式)型、隔膜电极型或定电位电解型; 4 环氧乙烷、丙烯腈气体可选用半导体型或定电位电解型; 5 氯乙烯气体宜选用半导体型或光子电离型。 5.2.3 有毒气体检测器的选用,应考虑被检测的有毒气体与安装环境中可能存在的其他气体的交叉影响。 5.2.4 检测器防爆类型的选用,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根据使用场所爆炸危险区域的划分,选择检测器的防爆类型; 2 根据被检测的可燃性气体的类别、级别、组别选择检测器的防爆等级、组别; 3 对催化燃烧型检测器,宜选用隔爆型; 4 对电化学型检测器和半导体型检测器,可选用隔爆型或本质安全防爆型; 5 对电动吸人式采样器应选用隔爆结构。 5.2.5 根据使用场所的不同,按以下规定选用检测器的采样方式: 1 宜采用扩散式检测器。 2 下列情况宜采用单点或多点吸人式检测器: a 因少量泄漏有可能引起严重后果的场所; b 由于受安装条件和环境条件的限制,难于使用扩散式检测器的场所; c Ⅰ级(极度危害)有毒气体释放源; d 有毒气体释放源较集中的地点。 3 采用吸人式有毒气体检测器检测可燃性有毒气体时,宜选用气动吸入式采样系统。 5.3 指示报警器或报警器的选用 5.3.1 指示报警器或报警器应分别具有以下基本功能: 1 能为可燃气体或有毒气体检测器及所连接的其他部件供电。 2 能直接或间接地接收可燃气体和/或有毒气体检测器及其他报警触发部件的报警信号,发出声光报警信号,并予以保持。声报警信号应能手动消除,再次有报警信号输入时仍能发出报警。 3 检测可燃气体的测量范围:0~100%LEL;有毒气体的测量范围宜为0~3TLV。在上述测量范围内,指示报警器应能分别给予明确的指示;采用无测量值指示功能的报警器时,应按本规范第3.0.3条的规定,将模拟信号引入多点信号巡检仪、DCS或其他仪表设备进行指示。 4 指示报警器(报警控制器)应具有为消防设备或联锁保护用的开关量输出功能。 5 多点式指示报警器或报警器应具有相对独立、互不影响的报警功能,并能区分和识别报警场所位号。 6 指示报警器或报警器发出报警后,即使环境内气体浓度发生变化,仍应继续报警,只有经确认并采取措施后,才停止报警。 7 在下列情况下,指示报警器应能发出与可燃气体或有毒气体浓度报警信号有明显区别的声、光故障报警信号: a 指示报警器与检测器之间连线断路; b 检测器内部元件失效; c 指示报警器电源欠压。 8 报警记录设备应具有以下功能: a 能记录可燃气体和有毒气体报警时间,计时装置的日计时误差不超过30s; b 能显示当前报警部位总数; c 能区分最先报警部位; d 能追索显示以前至少1周内的报警部位并区分最先报警部位。 5.3.2 报警设定值应根据下列规定确定: 1 根据本规范第3.0.2条规定,选用一级或一、二级报警; 2 可燃气体的一级报警(高限)设定值小于或等于25%LEL; 3 可燃气体的二级报警(高限)设定值小于或等于50%LEL; 4 有毒气体的报警设定值宜小于或等于1TLV,当试验用标准气调制困难时,报警设定值可为2TLV以下。 5.3.3 指示误差和报警误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可燃气体的指示误差:指示范围为0~100%LEL时,±5%LEL。 2 有毒气体的指示误差:指示范围为0~3TLV时,±10%指示值;指示范围高于3TLV时,±10%量程值。 3 可燃气体的报警误差:±25%设定值以内。 4 有毒气体的报警误差:±25%设定值以内。 5 电源电压的变化小于或等于10%时,指示和报警精度不得降低。 5.3.4 检测报警响应时间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可燃气体检测报警:扩散式小于30s; 吸入式小于20s。 2 有毒气体检测报警:扩散式小于60s; 吸入式小于30S。 6 检测报警仪表的安装 6.1 检测器的安装 6.1.1 检测比空气重的可燃气体或有毒气体的检测器,其安装高度应距地坪(或楼地板)0.3~0.6m。 注:气体密度大于0.97kg/m3(标准状态下)的即认为比空气重;气体密度小于0.97kg/m3(标准状态下)的即认为比空气轻。 6.1.2 检测比空气轻的可燃气体或有毒气体的检测器,其安装高度宜高出释放源0.5~2m。 6.1.3 检测器宜安装在无冲击、无振动、无强电磁场干扰的场所,且周围留有不小于0.3m的净空。 6.1.4 检测器的安装与接线按制造厂规定的要求进行,并应符合防爆仪表安装接线的有关规定。 6.2 指示报警器或报警器的安装 6.2.1 当工艺装置或储运设施有中心控制室时,指示报警器或报警器应安装在中心控制室内。 6.2.2 当工艺装置或储运设施设有中心控制室以外的其他控制室或操作室时,其操作管辖区内设置的可燃气体和/或有毒气体指示报警器或报警器,宜安装在该控制室或操作室内;需要时,其报警信号再转送至中心控制室。 6.2.3 指示报警器或报警器,应有其对应检测器所在位置的指示标牌或检测器的分布图。 6.2.4 一般报警用的报警系统,可使用普通仪表电源供电。 6.2.5 下列情况的检测报警系统,应采用不间断电源(UPS)供电: 1与自动保护系统相连的可燃气体或有毒气体的检测; 2人员常去场所的可能泄漏Ⅰ极(极度危害)和Ⅱ级(高度危害)有毒气体的检测。 附录A 可燃气体和有毒气体蒸气特性表 表A 可燃气体、蒸气特性 序号 物质名称 引燃温度(℃)/组别 沸点 (℃) 闪点 (℃) 爆炸浓度(V%) 火灾危险性分类 蒸气密度 kg/m3 备注 下限 上限 1 甲烷 540/T1 -161.5 气体 5.0 15.0 甲 0.77 液化后为甲A 2 乙烷 515/T1 -88.9 气体 3.0 15.5 甲 1.34 液化后为甲A 3 丙烷 466/T1 -42.1 气体 2.1 9.5 甲 2.07 液化后为甲A 4 丁烷 405/T2 -0.5 气体 1.9 8.5 甲 2.59 液化后为甲A 5 戊烷 260/T3 36.07 <-40.0 1.4 7.8 甲B 3.22 6 己烷 225/T3 68.9 -22.8 1.1 7.5 甲B 3.88 7 庚烷 215/T3 98.3 -3.9 1.1 6.7 甲B 4.53 8 辛烷 220/T3 125.67 13.3 1.0 6.5 甲B 5.09 9 壬烷 205/T3 150.77 31.0 0.7 5.6 乙A 5.73 10 癸烷 210/T3 173.9 46.0 0.8 5.4 乙B 6.34 11 环丙烷 500/T1 -33.9 气体 2.4 10.4 甲 1.94 液化后为甲A 12 环戊烷 380/T2 469.4 <-6.7 1.4 甲B 3.10 13 异丁烷 460/T1 -11.7 气体 1.8 8.4 甲 2.59 液化后为甲A 14 环己烷 245/T3 81.7 -20.0 1.3 8.0 甲B 3.75 15 异戊烷 420/T2 27.8 <-51.1 1.4 7.6 甲B 3.21 16 异辛烷 410/T2 99.24 -12.0 1.0 6.0 甲B 5.09 17 乙基环丁烷 210/T3 71.1 <-15.6 1.2 7.7 甲B 3.75 18 乙基环戊烷 260/T3 103.3 <21 1.1 6.7 甲B 4.40 19 乙基环己烷 262/T3 131.7 35 0.9 6.6 乙A 5.04 20 甲基环己烷 250/T3 101.1 -3.9 1.2 6.7 甲B 4.40 21 萘烷 250/T3 194.4 57.8 0.7 4.9 乙B 6.21 22 乙烯 425/T2 -103.7 气体 2.7 36 甲 1.29 液化后为甲A 23 丙烯 460/T1 -47.2 气体 2.0 11.1 甲 1.94 液化后为甲A 24 1—丁烯 385/T2 -6.1 气体 1.6 10.0 甲 2.46 液化后为甲A 25 2—丁烯(顺) 325/T2 3.7 气体 1.7 9.0 甲 2.46 液化后为甲A 26 2—丁烯(反) 324/T2 1.1 气体 1.8 9.7 甲 2.46 液化后为甲A 27 丁二烯 420T2 -4.44 气体 2.0 12 甲 2.42 液化后为甲A 28 异丁烯 465/T1 -6.7 气体 1.8 9.6 甲 2.46 液化后为甲A 29 乙炔 305/T2 -84 气体 2.5 100 甲 1.16 液化后为甲A 30 丙炔 /T1 -2.3 气体 1.7 甲 1.81 液化后为甲A 31 苯 560/T1 80.1 -11.1 1.3 7.1 甲B 3.62 32 甲苯 480/T1 110.6 4.4 1.2 7.1 甲B 4.01 33 乙苯 430/T2 136.2 15 1.0 6.7 甲B 4.73 34 邻—二甲苯 465/T1 144.4 17 1.0 6.0 甲B 4.78 35 间—二甲苯 530/T1 138.9 25 1.1 7.0 甲B 4.78 36 对—二甲苯 530/T1 138.3 25 1.1 7.0 甲B 4.78 37 苯乙烯 490/T1 146.1 32 1.1 6.1 乙A 4.64 38 甲基苯乙烯 495/T1 172.2 56.7 0.7 乙B 5.30 39 一氧化碳 609/T1 -191.5 气体 12.5 74 乙 1.29 接甲类对待 40 环氧乙烷 429/T2 10.56 <-17.8 3.6 100 甲A 1.94 41 环氧丙烷 430/T2 33.9 -37.2 2.8 37 甲B 2.59 42 甲基醚 350/T2 -23.9 气体 3.4 27 甲 2.07 液化后为甲A 43 乙醚 170/T4 35 -45 1.9 36 甲B 3.36 44 乙基甲基醚 190/T4 10.6 -37.2 2.0 10.1 甲A 2.72 45 二甲醚 240/T3 -23.7 气体 3.4 27 甲 2.06 液化后为甲A 46 二丁醚 194/T4 141.1 25 1.5 7.6 甲B 5.82 47 甲醇 385/T2 63.9 11 6.7 36 甲B 1.42 48 乙醇 422/T2 78.3 12.8 3.3 19 甲B 2.06 49 丙醇 440/T2 97.2 25 2.1 13.5 甲B 2.72 50 丁醇 365/T2 117.0 28.9 1.4 11.2 乙A 3.36 51 戊醇 300/T3 138.0 32.7 1.2 10 乙A 3.88 52 异丙醇 399/T2 82.8 11.7 2.0 12 甲B 2.72 53 异丁醇 426/T2 108.0 31.6 1.7 19.0 乙A 3.30 54 甲醛 430/T2 -19.4 气体 7.0 73 甲 1.29 液化后为甲A 55 乙醛 175/T4 21.1 -37.8 4.0 60 甲B 1.94 56 丙醛 207/T3 48.9 -9.4~7.2 2.9 17 甲B 2.59 57 丙烯醛 235/T3 51.7 -26.1 2.8 31 甲B 2.46 58 丙酮 465/T1 56.7 -17.8 2.6 12.8 甲B 2.59 59 丁醛 230/T3 76 -6.7 2.5 12.5 甲B 3.23 60 甲乙酮 515/T1 79.6 -6.1 1.8 10 甲B 3.23 61 环已酮 420/T2 156.1 43.9 1.1 8.1 乙A 4.40 62 乙酸 465/T 118.3 42.8 5.4 16 乙A 2.72 63 丁醛 230/T3 76 -6.7 2.5 12.5 甲A 3.23 64 甲酸甲酯 465/T1 32.2 -18.9 5.0 23 甲B 2.72 65 甲酸乙酯 455 54.4 -20 2.8 16 甲B 3.37 66 醋酸甲酯 501/T 60 -10 3.1 16 甲B 3.62 67 醋酸乙酯 427/T2 77.2 -4.4 2.2 11.0 甲B 3.88 68 醋酸丙酯 450/T 101.7 14.4 2.0 3.0 甲B 4.53 69 醋酸丁酯 425/T2 127 22 1.7 7.3 甲B 5.17 70 醋酸丁烯酯 427/T2 717.7 7.0 2.6 甲B 3.88 71 丙烯酸甲酯 415/T2 79.7 -2.9 2.8 25 甲B 3.88 72 呋喃 390/T 31.1 <0 2.3 14.3 甲B 2.97 73 四氢呋喃 321/T2 66.1 -14.4 2.0 11.8 甲B 3.23 74 氯代甲烷 623/T1 -23.9 气体 10.7 17.4 甲 2.33 液化后为甲A 75 氯乙烷 519/T 12.2 -50 3.8 15.4 甲A 2.84 76 溴乙烷 511/T1 37.8 <-20 6.7 11.3 甲B 4.91 77 氯丙烷 520/T2 46.1 <-17.8 2.6 11.1 甲B 3.49 78 氯丁烷 245/T2 76.6 -9.4 1.8 10.1 甲B 4.14 液化后为甲A 79 溴丁烷 265/T2 102 18.9 2.6 6.6 甲B 6.08 80 氯乙烯 413/T2 -13.9 气体 3.6 33 甲B 2.84 液化后为甲A 81 烯丙基氯 485/T1 45 -32 2.9 11.1 甲B 3.36 82 氯苯 640/T1 132.2 28.9 1.3 7.1 乙A 5.04 83 1,2—二氯乙烷 412/T2 83.9 13.3 6.2 16 甲B 4.40 84 1,1—二氯乙烯 570/T1 37.2 -17.8 7.3 16 甲B 4.40 85 硫化氢 260/T3 -60.4 气体 4.3 45.5 甲B 1.54 86 二硫化碳 90/T6 46.2 -30 1.3 5.0 甲B 3.36 87 乙硫醇 300/T3 35.0 <26.7 2.8 10.0 甲B 2.72 88 氨 651/T1 -33.4 气体 16.0 25.0 乙 0.78 89 乙腈 524/T1 81.6 5.6 4.4 16.0 甲B 1.81 90 丙烯腈 481/T1 77.2 0 3.0 17.0 甲B 2.33 91 硝基甲烷 418/T2 101.1 35.0 7.3 63 乙A 2.72 92 硝基乙烷 414/T2 113.8 27.8 3.4 5.0 甲B 3.36 93 亚硝酸乙酯 90/T6 17.2 -35 3.0 50 甲B 3.36 94 氰化氢 538/T1 26.1 -17.8 5.6 40 甲B 1.16 95 甲胺 430/T2 -6.5 气体 4.9 20.1 甲 2.72 液化后为甲A 96 二甲胺 400/T2 7.2 气体 2.8 14.4 甲 2.07 97 吡啶 550/T2 115.5 <2.8 1.7 12 甲B 3.53 98 氢 510/T1 -253 气体 4.0 75 甲 0.09 99 天然气 484/T1 气体 3.8 13 甲 100 城市煤气 520/T1 <-50 气体 4.0 甲 10.65 101 液化石油气 1.0 1.5 甲A 气化后为甲类 气体,上下限按国际海协数据 102 轻石脑油 285/T3 36~68 <-20.0 1.2 甲B ≥3.22 103 重石脑油 233/T3 65~177 -22~20 0.6 甲B ≥3.61 104 汽油 280/T3 50~150 <-20 1.1 5.9 甲B 4.14 105 喷气燃料 200/T3 80~250 <28 0.6 乙A 6.47 闪点按GB1788—79的数据 106 煤油 223/T3 150~300 ≤45 0.6 乙A 6.47 107 原油 甲B 注:①本表数值来源基本上以《化学易燃品参考资料》(北京消防研究所译自美国防火手册)为主,并与《压力容器中化学介质毒性危险和爆炸危险程度分类》HGJ43—91、《石油-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石油化工 企业 可燃 气体 有毒气体 检测 报警 设计规范 SH3063 1999
咨信网温馨提示: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丰****】。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丰****】,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丰****】。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丰****】,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关于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