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阳明心学与散文载道传统的进境.docx
《论阳明心学与散文载道传统的进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阳明心学与散文载道传统的进境.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1、 论阳明心学与散文载道传统的进境 常威摘 要:明中叶后,华而无实的文风渐滋日盛,以故时人每有文佞之议。在这样的情形下,同样以复兴儒道为职志的阳明心学承担起救弊之责,而阳明心学“心即理”主张下的“正心”所倡言的“师古人之心”的具体内涵也本质上暗合了散文载道传统。因此,若推本溯源的话,“师古人之心”比师古人之文无疑在学道的取资上更加勘进一步。而其对“文以载道”的影响自然不再像前代那样单纯地附道于文,实际上更要求道熔铸于心而自然流露。这样,具道于心而自然发抒之文,不论诉诸于何种内容,以何种形式表现,则文章必然充溢着道的气息而“莫非道之用也”。关键词:阳明心学 散文 文以载道 复兴儒道 师古人之心K2
2、04 :A :1000-8705(2016)04-23-31自儒学定于一尊之后,文章载道传统亦随之而兴。古文自不待言,即使两汉铺采摛文的赋体创作亦不免打着劝百讽一的旗号。此后,一旦形式主义文风占据文坛的主流地位之后,文以载道的大纛就顺理成章地被高自标榜,成为反驳形式文风的有利锐器。时至明代,程朱理学定于一尊,在思想文化领域取得独一无二的言说话语,那么一般而言,在此情况下,文以载道可谓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沃土基壤。不过究其实,或未尽然。因此,在阳明心学熠熠生辉之际,阳明心学与文以载道的关系有必要加以寻绎。一、文佞论的提出与明代“文以载道”观的审视与批判有明之际,寻绎文章与载道关系者颇多,综核其言,其
3、要无怪乎在于揭示唐虞三代,“人未有以文名者,六经所作文也,”1莫非中于道,而王慎中的解读更为具体,其曰:“极盛之世,学术明于人人,风俗一出乎道德,而文行于其间。自铭器、赋物、聘好、赠处、答问、辩说之所撰述,与夫陈谟、矢训、作命、敷诰施于君臣政事之际,自闺咏、巷谣、托兴、虫鸟、极命、草木之诗,与夫作为雅颂奏之郊庙、朝廷、荐告、盛美、讽谕、鉴戒以为右神明、动民物之用,其小大虽殊,其本于学术而足以发挥乎道徳,其意未尝异也。”2屠隆的论述则更加注重考镜文道关系的源流,将文道关系的递嬗表述的更为清晰,其曰:“黄虞以后,周孔之前,文与道合为一。秦汉而下,文与道分为二。六经理道既深,文辞亦伟。秦汉六朝工于文
4、而道则舛戾,宋儒合乎道而文则浅庸,我朝道学知宗宋儒而践履多疏。”3这里屠氏述及文道离合关系甚详,撮其旨要,盖谓周孔之前,无非六经之文,故而文道合一。而秦汉而下,六经之外,词章繁兴,是以文与道遂趋向于离分。萧纲所云“立身之道,与文章异。立身先须谨重,文章且须放荡”1者,庶几可作为词章兴起后文道分离倾向的反映。而三代以还,文士多以才胜,非以理胜,是故“文与道离,行与言戾,而行道有得之文,盖亦有之,”2但实难多见。自韩柳以来,复倡道统,文以载道便成为高歌猛进的散文发展历程的主旋律,至宋为极,是以李春芳曰:“夫道在人心,弗言弗彰。古今正言者,即人人殊,要以明道而已。自孔孟既没,微言遂绝。迨汉晋诸儒,溺
5、意词章,言愈繁而道愈离。有宋嗣兴,濂洛辈出,周云纯心,程云定性,其旨归于揭斯道之真诠,觉斯民之朦膭,非有二也。”3虽然宋儒间有文以害道之论,但是多在具体语境中就具体事实言之,并非蔚然风行之说。有明之后,亦有“道学之谈者,曰必去而文,然后可以入道”之语(参见明文衡序),然而多非公允持正之论,业已为时人所驳,诚如程敏政所云:“夫文,载道之器也。惟作者有精粗,故论道有纯驳。使于其精纯者取之,粗驳者去之,则文固不害于道矣。而必以焚楮绝笔为道,岂非恶稗而并剪其禾,恶莠而并揠其苗者哉。”4因此,尽管间或有学人对文以载道略有微词,然而文道合一在更大范围内成为时人文章写作期冀达到的理想目标。需要说明的是,宋及
6、明初因理学兴起,虽然重视理道,不过文反而多流于华而无实的境地。是以薛甲曰:“古之作者,皆非有意为文,盖事之所触,意之所感,而理自形,非如后世摹拟篆刻之文也,故能信今传后。若韩欧之文,非不脍炙人口,然细玩之,则意味终浅。”5尽管唐宋以后对儒道的重视日益加强,但是随着专制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兼之伪道学的层出不穷,文、道、人分离的情形大有每况愈下之势,故而唐顺之曰:“唐宋而下,文人莫不语性命谈治道,满纸炫然,一切自托于儒家,然非其涵养畜聚之素,非真有一段千古不可磨灭之见,而影响剿说,盖头窃尾如贫人借富人之衣,庄农作大贾之饰,极力装做,丑态尽露。”6唐氏此语无疑道出了自程朱以来儒学强化之后文、道、人关
7、系的紧张对立,是以文道虽然满纸炫然,但是却鲜有真道,亦鲜有真人,是故黄侃曰:“韩退之满口仁义,而受人谀墓之金;方望溪貌为道德,居母丧见妻子而动心。故因为论人,不可语于唐宋以后。”7究其因,从根本上来说,程朱理学对“天下莫尊于理”的强调容易造成文、道、人的隔礙。申而言之,盖若理先于心,那么理、心难免歧分为二,因此,外在之理与内在之心便有了随时抵牾的可能。那么反映在文学上,道、文、人自然由于理、心的冲突而趋向于崩离。荒木见悟云:“对于理学来说,为了给予心的无约束活动以一定基准,强调了理(天理)的先验性权威。从而在那里,心本身的机能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不管是心学还是理学,心作为一身之主宰这一点并没有
8、什么变化,但被心学所赋予无条件信赖之心与理学的由理控制之心有着明显差异。”8因此,基于程朱理学强调理对心的绝对控制,而不是像心学那样注重于理与心的统一,那么一旦内心被物欲充塞就会滋长背离理道的趋向。事实上,这种物欲影响下的真我丧失以及理道之背离在当时是显而易见的。或如钱穆所云:“这世界中,到处见有一个个的人,其实都是以外形肉体为主,在其生活中,却觅不到一个真吾。作为我之真吾之心,实际上早堕落而为奴,为物质生活之奴。更可悲的,连此奴之存在这一层,也已为人们所遗忘。人之生活,都只见了物质,却不见有心。”9诚然,真吾之心即不存,道将焉附,因而心、理不一致情形的产生便不足为怪了,而道、文、人的离析亦可
9、以从中想见。万历进士张恒便指出了时人为文华实不符的弊病,而有文佞之论。其曰: 易传曰:有华无实,佞人也。有实无华,道人也。近世以古诗文名家,若秉华轮策。近代之人几越之矣。第读其文而究其意,失之诡而遏焉者,或亦不少。茕古人之精华以自藻饰,而又以其藻饰为声利之筌。竭夙夜之心思以谐世纳交而又以其谐世纳交之词为千秋擅场之金距。惟意之雕琢,则燕石为珪璋。惟口所吹嘘,则枯荑为兰芷。文愈多而质愈漓,言愈工而道愈远。文溺心,华胜实,酬应夺志,此近世文人之通患也。1这是有关近世学人文章有华无实的评述,“通患”之谓表明其并非一时之现象,而诚一世之风气。张氏谓之“文佞”,盖谓时人为文重形式而轻内涵,故而有“读其文而
10、究其意,失之诡而遏”之失,而此类作者所瞩目者,不在于道与质,而在于酬应、名利而已,其所专擅者,亦不过雕琢而已,吹嘘而已,加之殚精竭虑,以诗文为追逐声利之筌。因此,文章华实不符之病渐滋日盛,乃至于“文愈多而质愈漓,言愈工而道愈远”。平心而论,文章形式上之“文”与“质”并不必然与道相合或相离,虽然自唐宋之后,文质常常与道联系在一起,文“文”则往往饱受诟病。但是应当指出,有“文”之文亦能载道而施之于用,如刘熙载评骘屈辞曰:“文丽用寡,扬雄以之称相如,然不可以称屈原。盖屈之辞能使读者兴起尽忠疾邪之意,便是用不寡也。”2只是若过分地注重于“文”乃至于无实,则载道不免有失,是以王樵曰:“窃谓今日文固盛,然
11、文盛而不已,则实将不继,实苟不继,则文日工而道日漓,非所谓文也。窃谓莫若救之以质,质者非谓不文也,惇本尚实之谓也。”3而张恒“文佞”之论盖本于此。因此,如何使文、道乃至与人不再有割裂失实之感,主动地融渗儒道但已为罪魁的程朱理学显然难以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而前七子复古又自固于古人文章法度,字雕句琢,自然有损于文道的抒发而至于文与身心绝不相类。诚如彭黯所在评价刘玉时所指出的那样,“先生(案:指刘玉)之文章如先生之政事与其仪貌也。先生其不可及也已矣。嗟乎,世之号称文章家者,不过于一句一字较体裁求形似耳,其与心身绝不相类。”4至此,在明代文章与身心绝不相类愈来愈严重的情况下,同样以儒道践履为职志的阳明
12、心学或许能够担荷文、道、人浑融为一的重任,而其“师古人之心”的思想旨归则是其有效途辙。可以说,作为阳明心学本体论的“心即理”提高了主体心性的地位而使得心、理融汇为一。这样一来,只要心体复归于正,则终极追求的理自然不期而至。而王阳明取资古人之心的做法实际上要求的是以古人之心为己心(这里的古人显然称指的是古之圣人),以求得古人的真精神,而古人之心与精神无不是与道浑融为一的。换言之,在阳明看来,圣人之心即是“理”,因此,取法古圣人之心,求得古圣人之精神,自然在古人之心与己心相契中最终使得己心与理统一起来。当然需要指出的是,阳明心学既然以复兴儒道为初心,并且在师古人之心中找到了达成“心即理”的有效途径
13、,那么其对于文学与道、人关系的影响,自然一方面使文道合一成为践行方向,另一方面其注重主体道德蓄养的反身归诚之论更易使其落到实处而不至于有文、道、人悖离之患。二、殊途同归:阳明心学复兴儒道的终极诉求这里略带提及的是,阳明心学与程朱理学虽然在本体论及修养功夫论上存在分歧5,兼之阳明心学肯定自然情欲与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明显差异,以致国内外的学者每有阳明心学是程朱理学的反动之论,例如,德国汉学家福兰阁曰:“朱熹一派的儒家思想支配了元明清三代,他支配的力量在他后来枯僵的状态里并没有消谢。但是在明代中叶,对于这儒家的正统起了一种反动,也就是中国思想界的一种新生机:这反动是王阳明和他的学派。”1但
14、是需要指出的是,于儒道复兴而言,二者盖殊途而同归。虽然阳明心学注重主体心性的建构带来的精神解放看似要与注重道统的程朱理学划出界限,其实殊不其然。应该说,在践履儒道的路向上,阳明心学与程朱理学并无二致,只是在实现途径上有所差异而已。对此,施邦曜阐述曰:先生之学,因讥议与朱子有异,遂开人疑信之端,愚以为实无异同也。二先生之言虽殊,卫道觉世之心则一。晦庵当五季之后,虚无寂灭之教,盈于天下,患在不知穷理也。故宗程氏之学,揭主敬穷理之教,使人知所持循。文成当晦庵之后,词章训诂之习,没溺人心,患在徒事见闻也。故明陆氏之学,揭知行合一之旨,使人知所返本。非文成知内而不知外也,晦庵知外而不知内也,尚安得有异同
15、哉?2可见施氏所论瞩目于阳明与朱子之学卫道觉世之大本而倡言其实无异同,而就其兴起之由,各就前世之弊,故其理论主张不能不略有差异,但是不过内外之别罢了,二者实非根本抵牾。万斯大亦曰:“有明一代儒者,后先踵起,或尚躬行,或崇解悟,皆因时为救,故其发明圣道,排黜佛老,其功直与宋儒等。”3而王阳明作朱子晚年定论,引述朱子之言以自证其晚年倾向于心学,虽然阳明本意出于维护自身主张的需要,但是亦未尝不是向程朱理学的依归,其对朱子之学,曾言“委曲调停以明此学为重,平生于朱子之说,如神明蓍龟,一旦与之背驰,心诚有所未忍,故不得已而为此。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盖不忍牴牾朱子者,其本心也;不得已而与
16、之牴牾者,道固如是,不直则道不见也”4,从中可略见阳明本不欲背离朱子,而之所以有所抵牾者,因笃守道之所在,不得已而为之,是阳明诚不愿以小人文过之心事朱子之反映也。盖学以求道,二者所共趋,而其之差异,惟在取道“直”与“不直”之别,是故亦可窥二者在精神血脉上的关联。即以为学而论,阳明心学提倡由心体认以自得,而程朱为学治经又何尝不是以其心得之。是以明经学家王樵曰:“宋程二子以其心得说经,朱子承之而道学大明于宋世,非以其说也,以其心得之也,夫何门人末流推衍不已,此则门人之失欤。”5观王氏之论,盖谓程朱之学皆由心体认,所谓“其心得之”,至于其后推衍不已,则是其门人之失,非程朱之过。由此而言,二者的差异可
17、谓微乎其微,是故胡泉曰:“以阳明之学准诸朱子,确有依凭。盖阳明讲学,删不尽格物传义在外,而朱子注经,包得尽良知宗旨在内。惟朱子精微之语,自阳明体察之以成其良知之学;惟朱子广博之语,自阳明会通之以归于致良知之效。”6钱穆则认为“讲理学最忌的是搬弄几个性理上的字面,作训诂条理的功夫,却全不得其人精神之所在”(王守仁序),从而将心学归于理学,其曰: 宋明六百年理学,大体说来,宋代是创始,而明代则是结束。王守仁尤其是明代学者里的重镇。到他手里,理学才达顶点,以后便渐渐地衰落了。7李泽厚亦有相似的论述,只是与钱穆不同的是,其认为阳明心学不是理学的顶点,而是理学的末端。其曰:“王阳明是继张载、朱熹之后的宋
18、明理学的关键人物。张载立(理学),朱熹集大成,王使之瓦解。如果说,张的哲学中心范畴(气)标志着由宇宙论转向伦理学的逻辑程序和理学起始,朱的中心范畴(理)标志着这个理学体系的成熟和精巧构造,那么王的中心范畴(心)则是潜藏着某种近代趋向的理学末端。”1综上可见,阳明心学与理学尽管有所差异,但是血脉相连,可谓理学发展历程中浓墨重彩的一笔。诚如孙毓修所说:“阳明之学出于陆氏,与朱子异道而同归。乃反对之者,辄斥之为异端,目之为空谈,朱王之间,成为水火。盖两家门户之见,非定论也。”2诚如其论,阳明与朱子异辙而同归于儒道殆无可疑,吕思勉所谓“(理学)诸家之说,各有不同,非好为异也。补偏救弊,立言固各以其时;
19、殊途同归,辙迹原无须强合”3者。即以推崇本色的唐宋派而论,其本色说看似有背道的倾向,但实际上也体现出了重视儒道的色彩,这恰好表明深受心学濡染的唐宋派在价值取向上与程朱理学并无二致。所以左东岭曰:“荆川的本色说实可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必须有自我的特性,二是在本色之中又有高低之别。这意味着他可以承认其他各家各皆有其见解,亦即各有其本色,但他不可能承认其本色与儒家具有同等的位置。因此荆川的本色严格说来仍停留在道德论的层面而未进入审美论的境界。”4即便对于素来被谓为异端左道的阳明学派的极端人物李贽来说,顾炎武所谓“自古以来,小人之无忌惮而敢于背圣人”5者,尽管其受到儒佛道思想的三重浸淫,但是若究其实,其
20、思想的主流依然归于儒道,故李贽自言:“夫卓吾子落发有故,故虽落发为僧而实儒也。”6由上皆可见然阳明及其后学在绍继儒道上与程朱理学一脉相承之处,尽管如此,但是亦应看到后来阳明心学“及其末流,许多人滥唱高调,自欺欺人,而行检之间,反荡然无忌惮。晚明政治混浊,满人入关,从风而靡,皆由于此”7,于是顾炎武倡“行己有耻”以救之。然则心学余波沉沦至此,所谓“其以良知本来无可修证,才欲修证便落二乘,其弊使人悬空守寂,截然不着事物工夫;其一以知即是行,一切应迹皆可放过,其弊使人见这光景,自以为是,不复修行,干没于伪欲而不自以为非,是看格物为不要紧工夫”8之弊,是阳明所始料未及的,也断非阳明心学本意。陆树声曰:
21、“阳明致良知之说,病世儒为程朱之学者支离语言,故直截指出本体。而传其说者往往详于讲良知,而于致处则略坐入虚谈名理界中。如禅家以无言遣言,正欲扫除前人窠臼,而后来学人复向无言中作窠臼也。”9诚如其论,阳明心学虽讲良知,但于“致”尤其侧重,自然非后来重良知而略于致者可同日而语。易言之,“阳明之学,以致良知三字为宗旨,而以事上磨炼为入学之门。学者苟循序着实用功,庶几可入其门而进窥其堂奥。如徒事口耳讲说,而欲明阳明之学,是所谓南辕而北其辙也。” 10综上可知,阳明心学与程朱理学虽辙迹殊分,但本归实一,且二者后学皆有其无可讳言之弊,是故言程朱理学与阳明心学有异同则可,但实不可言其优劣。平心而言,或如王源
22、所论:“论其所见之偏,不能无过不及,而论其得则皆圣人之一体,乌得是此非彼,立门户于其间,若水火之不可以并立者。且夫对君父而无惭,置其身于货利之场,死生祸福之际,而不乱其内行,质之幽独而不愧,播其文章议论于天下,而人人信其无欺,则其立说,程朱可也,陆王可也,不必程朱不必陆王而自言其所行亦可也。否则尊程朱即程朱之贼,尊陆王即陆王之贼,伪耳。”1三、“师古人之心”与散文载道传统的进境可以说,有明一代,复古运动渐滋日盛而俨然成为一种风尚。而从文学形式与内容的角度而言,此期学人的学古又可大致分为“师古人之文(词章)”与“师古人之心”两途。而就“文以载道”而言,台阁体古文雍容典雅、善于颂扬,因此易受意识形
23、态影响,难免造成文道失真,而前后七子“文必秦汉”的取貌遗神倾向业已将道、文歧分为二,故薛应旂曰:“(李梦阳)一涉于六经诸儒之言,辄斥为头巾酸馅,目不一瞬也。而六经诸儒之言,则文之至者。舍六经诸儒不学,而唯学马迁、班固文,类史、汉亦末技焉耳,何关于理道,何益于政教哉!”2因此,散文载道传统的复归未能在前后七子身上得以实现,从而不得不另辟蹊径,而阳明心学“师古人之心”的提出恰逢其时。需要说明的是,自觉而普遍的“师古人之心”显然是受到横空出世的心学濡染后的产物。(虽然韩愈答刘正夫书有“师意”的表述,但毕竟没有更近一步,而明前期如宋濂等人虽有“师心”的论述,但是应该看到,其还未流衍为一时的风尚。)而这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论阳明 心学 散文 传统 进境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精****】。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精****】,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