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管理体系标准修订版.doc
《测量管理体系标准修订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测量管理体系标准修订版.doc(24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1、ISO10012:2023测量管理体系 -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的规定Measurement management systems-RequirementsFor measurement processes and measuring equipment目次ISO前言引言1 范围2 规范性引用文献3 术语和定义4 总规定5 管理职责51计量职能52以顾客为关注焦点53质量目的54管理评审6资源管理61人力资源62信息资源63物质资源64外部供方7计量确认和测量过程的实现71计量确认72测量过程73测量不拟定度和溯源性8测量管理体系分析和改善81总则82审核和监视83不合格控制84改善附录A(资料性
2、附录)计量确认过程概述ISO 前言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是由各国标准化团队(ISO成员团队)组成的世界性的联合会。制定国际标准的工作由ISO的技术委员会完毕。各成员国若对某技术委员会拟定的项目感爱好,均由权参与该委员会的工作。与ISO保持联系的各国际组织(官方的或非官方的)也可参与有关工作。ISO与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在电工技术标准化方面保持密切合作关系。国际标准遵照ISO/IEC导则第2部分的规则起草。由技术委员会通过的国际标准草案提交成员国团队投票表决,需取得至少75参与表决的成员团队的批准,才干作为国际标准正式发布。本标准中的某些内容有也许涉及一些专利权问题,对此应引起注意。ISO
3、不负责辨认任何这样的专利权问题。ISO10012由ISO/TC176/SC3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技术委员会支持技术分委员会制定。ISO10012取消和代替ISO100121:1994和ISO100122:1997,涉及对这些文献的技术性修订。引言一个有效的测量管理体系保证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适应预期用途,它对实现产品质量目的和管理不对的测量结果的风险是重要的。测量管理体系的目的是管理由于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也许产生的不对的结果而影响该组织的产品质量的风险。用于测量管理体系的方法涉及从基本的测量设备的验证到测量过程控制中记录技术的应用。在本标准中,术语“测量过程”合用于实际的测量活动(例如在设计、检测
4、、生产和检查中的测量活动)。以下情况可以引用本标准:顾客在规定所规定的产品时;供方在规定所提供的产品时;立法和执法机构;测量管理体系的评估和审核。ISO9000:2023标准阐明的管理原则之一是强调过程方法。应当认为测量过程是支持该组织产品质量的特定过程,图1显示了适于本标准的测量管理体系模式。本标准涉及测量管理体系的规定和实行职能两部分,可用于改善测量活动和提高产品质量。“规定”以正体字出现。“指南”在相应的“规定”段落后面的框内,以斜体*字出现。“指南”仅作为信息而不是对“规定”的增长、限制或修改。组织有责任规定测量管理体系规定和决定所需的控制限度作为其整个管理体系的一部分。除非通过认可,
5、本标准不拟增长、节略或代替其他标准的任何规定。遵从本标准的规定有助于满足其他标准中规定的测量和测量过程控制的规定,例如,GB/T19001-2023的第7.6条款和GB/T24001-1996的第4.5.1条款。7.2测量过程7.1计量确认7测量管理体系的实行测量结果5管理职责8.4改善顾客测量规定顾客满意测量结果5管理职责8测量管理体系分析与改善6资源管理图1 测量管理体系模式注:数字相应于本标准的相应条款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计量确认管理的通用规定,并提供了指南,用于支持和证明符合计量规定。它规定了测量管理体系的质量管理规定,可由执行测量的组织作为整个管理体系的一部分,以
6、保证满足计量规定。本标准不拟作为用于证明符合ISO9001、ISO14001和任何其他标准的必要条件。相关方可以允许在认证活动中使用本标准作为满足测量管理体系规定的输入。本标准不拟替代或增长ISO/IEC 17025标准的规定。注:影响测量结果的具体要素由其他标准和指南规定,如测量方法的细节、人员能力和实验间比对。2规范性引用文献下列文献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献,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涉及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合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献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献,其最新版本合用于本标准。ISO9000:
7、2023质量管理体系 基础和术语VIM:1993国际通用计量学基本术语,(BIPM、IEC、IFCC、ISO、IUPAC、IUPAP、OIML)。3. 术语本标准应用上述ISO9000:2023和VIM:1993中给出的和下述的术语和定义。3.1 测量管理体系measurement management system为完毕计量确认并连续控制测量过程所必需的一组互相关联或互相作用的要素。3.2 测量过程measurement process拟定量值的一组操作。3.3 测量设备measuring equipment实现测量过程所必需的测量仪器、软件、测量标准、标准样品(标准物质)或辅助设备或它们的
8、组合。3.4 计量特性metrological characteristic能影响测量结果的可区分的特性。注1. 测量设备通常有若干个计量特性。注2. 计量特性可作为校准的对象。3.5 计量确认metrological confirmation为保证测量设备符合预期使用规定所需的一组操作。注1. 计量确认通常涉及:校准和验证、各种必要的调整或维修及随后的再校准、与设备预期使用的计量规定相比较以及所规定的封印和标签。注2. 只有测量设备已被证实适合于预期使用并形成文献,计量确认才算完毕。注3. 预期使用规定涉及:测量范围、分辨力、最大允许误差等。注4. 计量规定通常与产品规定不同,并不在产品规定
9、中规定。注5. 图2给出了计量确认过程框图。3.6 计量职能metrological function组织中负责拟定并实行测量管理体系的行政和技术职能。4. 总规定测量管理体系应保证满足规定的计量规定。指南规定的计量规定从产品规定导出。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都需要这些规定。规定可表达为最大允许误差、允许不拟定度、测量范围、稳定性、分辨力、环境条件或操作者技能规定。组织应规定属本标准所拟定的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在拟定测量管理体系的范围和内容时,应考虑由于不符合计量规定而带来的风险和后果。测量管理体系由设计的测量过程控制、测量设备的计量确认(图2)和必要的支持过程构成。测量管理体系内的测量过程应受控(
10、见7.2)。测量管理体系内所有的测量设备应经确认(见7.1)。测量管理体系应按照组织制定的程序更改。5. 管理职责5.1 计量职能组织应规定计量职能。组织的最高管理者应保证必要的资源以建立和保持计量职能。指南计量职能也许是一个单独的部门或分布在整个组织中。计量职能的管理者应建立测量管理体系,形成文献,并加以保持和连续改善其有效性。5.2 以顾客为关注焦点计量职能的管理者应保证:a) 拟定顾客的测量规定并转化为计量规定;b) 测量管理体系满足顾客的计量规定;c) 能证明符合顾客规定的规定。5.3 质量目的计量职能的管理者应为测量管理体系规定可测量的质量目的。应规定测量过程的性能鉴定客观准则、程序
11、及其控制。指南在不同的组织层次,这种质量目的的例子有:不会因不对的的测量而拒收合格的产品或接受不合格产品;测量过程失控的发现不超过一天;按照允许的时间内完毕所有的计量确认;不存在不清楚的计量确认记录;按制定的计划完毕所有技术培训项目;测量设备的停机时间减少到规定的比例。5.4 管理评审组织的最高管理者应按照计划的时间间隔系统地评审测量管理体系,以保证其连续的充足性、有效性和适宜性。最高管理者应保证评审测量管理体系所需的必要资源。计量职能的管理者应运用管理评审的结果对体系进行必要的修正,涉及改善测量过程(见第8条款)和评审质量目的。应记录所有的评审结果和采用的所有措施。6. 资源管理6.1 人力
12、资源6.1.1 人员的职责计量职能的管理者应规定测量管理体系中所有人员的职责,并形成文献。指南这些职责可用组织机构图、岗位说明书和作业指导书或程序来规定。本标准不排除使用计量职能部门之外的专业人员。6.1.2 能力和培训计量职能的管理者应保证测量管理体系有关人员具有可证明的能力,以执行分派的任务。应规定所规定的专门技能。计量职能的管理者应保证提供培训以满足已辨认的需要,保存培训活动的记录,评价培训的有效性并予以记录。员工应结识到他们所承担的职责,清楚他们的活动对测量管理体系有效性和产品质量的影响。指南可通过教育、培训和经验来获得能力,并通过测试和观测其表现来证明。当使用正在培训中的员工时,应进
13、行充足和适宜的监督。6.2 信息资源6.2.1 程序测量管理体系的程序应形成必要具体限度的文献,并经确认,以保证对的执行以及实行的一致性和测量结果的有效性。制定新的程序或更改现有的程序应经授权批准并受控。程序应现行有效,需要时可获得和提供。指南技术程序的依据可以是已发布的标准测量方法或顾客、设备制造者的书面文献。6.2.2 软件测量过程和结果计算中所有的软件应形成文献,并经辨认和受控,以保证连续使用的适宜性。软件及其任何修改在启用前应进行测试和(或)确认,并经批准和存档。测试应在必要的范围内进行,以保证测量结果有效。指南软件可以有几种形式,如固化的(内置的),可编程的或成品供应的软件包。成品供
14、应的软件可以不规定测试。测试也许涉及:病毒检查,用户算法程序检查,或必要时为达成规定的测量结果而做的组合。软件配置的控制可帮助保持使用软件的测量过程的完整和有效。通过复制件进行存档,非现场保存或采用其他保护程序的手段,保证其可获得和必要的可追溯性。6.2.3 记录应保存测量管理体系运营所需信息的记录。应有形成文献的程序以保证记录的标记、贮存、保护、检索、保存期限和处置。指南记录的例子如确认结果、测量结果、采购、操作数据、不合格数据、顾客抱怨、培训、资格或其他支持测量过程的历史数据。6.2.4 标记应清楚地标记测量管理体系中所用的测量设备和技术程序,可以单独地或集中地标记。应有设备计量确认状态的
15、标记。已确认用于某个特定的测量过程或某些过程的设备应清楚地标记或受控,以防止未授权使用。测量管理体系中所用的设备应与其他设备清楚地区分。6.3 物资管理6.3.1 测量设备在测量管理体系中应提供并标记满足规定的计量规定所需的所有测量设备。测量设备在确认前应处在有效的校准状态。测量设备应在受控的或已知满足需要的环境中使用,以保证有效的测量结果。用于监视和记录影响量的测量设备应涉及在测量管理体系内。指南由于计量规定的不同,测量设备能被确认用于某些特定的测量过程,而不被确认用于其他测量过程。测量设备的计量规定可以从产品的规定规定或被校准、验证和确认的设备的规定规定中导出。最大允许误差可通过参考测量设
16、备制造者公布的规范或由计量职能来设定。测量设备的校准也可由负责计量确认的计量职能以外的组织进行。标准样品(标准物质)的特性可满足校准规定。计量职能的管理者应建立、保持和使用形成文献的程序来接受、处置、搬运、贮存和发放测量设备,以防误用、错用、损坏和改变其计量特性。纳入或撤出测量管理体系中的测量设备应有解决程序。6.3.2 环境测量管理体系覆盖的测量过程有效运营所规定的环境条件应形成文献。应监视和记录影响测量的环境条件。根据环境条件所进行的修正应予以记录并用于测量结果。指南影响测量结果的环境条件可涉及温度、温度变化率、湿度、照明、振动、尘埃量、清洁度、电磁干扰和其他因素。设备制造者为对的使用其设
17、备,通常提供设备规范,给出测量范围、最大负载、环境条件限制等。6.4 外部供方计量职能的管理者应对外部供方为测量管理体系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提出规定并形成文献。应根据外部供方满足文献规定规定的能力对其进行评价和选择。应规定选择、监视和评价的准则并形成文献,并记录评价结果。应保存外部供方提供产品或服务的记录。指南假如运用外部供方进行检测或校准服务,供方应当能按实验室标准,如GB/T 15481/ISO/IEC 17025证明其技术能力。由外部供方提供的产品和服务需按规定规定进行验证。7. 计量确认和测量过程的实现7.1 计量确认7.1.1 总则应设计并实行计量确认(见图2和附录A),以保证测量设备的
18、计量特性满足测量过程的计量规定。计量确认涉及测量设备校准和测量设备验证。指南假如测量设备已处在有效的校准状态,不必重新校准;计量确认程序应当涉及验证测量不拟定度和(或)测量设备误差在计量规定规定的允许限内的方法。测量设备的操作者就得到与测量设备计量确认状态有关的信息,涉及所有的限制和特殊规定。测量设备的计量特性应适宜其预期用途。指南测量设备特性的例子涉及:测量范围;偏移;反复性;稳定性;滞后;漂移;影响量;分辨力;鉴别力(阈);误差;死区。测量设备的计量特性是影响测量不拟定度的因素(见7.3.1),它可以与计量确认中的计量规定直接比较以实现计量确认。应当避免使用计量特性的定性表述术语,如“测量
19、设备所规定的准确度”。7.1.2 计量确认间隔用于拟定或改变计量确认间隔的方法应用程序文献表述。计量确认间隔应经评审,必要时进行调整以保证连续符合规定的计量规定。指南可运用从以前确认的历史数据和先进的知识和技术拟定计量确认间隔。在拟定是否修改计量确认间隔时,运用测量过程记录控制技术的记录是有用的。校准间隔可与计量确认间隔相等(见OIML D10)。每次对不合格的测量设备进行维修、调整或修改时,应评审其计量确认间隔。7.1.3 设备调整控制在经确认的测量设备上,对影响其性能的调整装置进行封印或采用其他保护措施,以防止未经授权的改变。封印或保护装置的设计和实行应保证一旦改变将会被发现。计量确认过程
20、程序应涉及当封印或保护装置被发现损坏、破损、转移或丢失时应采用的措施。指南封印的规定不合用于那些不需要外部参照物而由使用者自己调整的装置,如调零装置。防止对软件或固件进行未授权改变所用的写保护技术应当予以特别注意。对什么样的测量设备应当封印,对需要封印的调整或控制装置以及封印材料,如标签、封料、线材、油漆等诸方面的事宜通常是留给计量职能决定,计量职能在执行封印程序时应当形成文献。不是所有测量设备都需封印。7.1.4 计量确认过程记录合用时,计量确认过程的记录应注明日期并由授权人审查批准以证明结果的对的性。应保持并可获得这些记录。指南记录最短的保存时间决定于许多因素,涉及顾客的规定、法律法规规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测量 管理体系 标准 修订版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精****】。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精****】,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