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兽医学笔记.doc
《中兽医学笔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兽医学笔记.doc(119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中兽医学 绪论 一、中兽医学的概念 中兽医: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与动物疾病抗争的经验总结 中兽医学:研究畜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疾病诊断和防治的科学。 二、中兽医学的发展简史 三、中兽医学基本特点 1、整体观念: 整体:自身的完整性,内外环境的统一性 1)家畜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A生理方面:五脏为中心,配的六腑,经络:内穿脏腑,外络肢节 B诊断:舌—(经络)—脏腑 C治疗:治病求本: 2)家畜体与外界环境统一: 运动变化: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 A:季节气候:春温,夏热,秋凉,冬寒 a:生理:(植物)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动物)春夏:汗;秋冬:尿 b:病理:季节性、时令性 B:昼夜晨昏:朝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半夜为冬 a:生理: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夜半气门乃闭 b:“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 C:地区方域: a:生理:北方多燥寒:高大魁梧,毛孔致密 南方多湿热:细小精微,毛孔疏松 b:病理:可逆:南方到北方:鼻出血 北方到南方:消化不良 消化——脾(土)—克—水 不可逆:地方病:北方:冻伤 南方:中暑 2、辨证论治: 1)证: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个阶段的病理概念。 2)辨证:四诊——症状——分析、综合、鉴定——证 这个过程 3)论治(施治):根据辨证结果,来拟定相应治疗 4)关系: A:辨证是治疗疾病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方法 B:辨证是结识、诊断疾病的过程,论治是解决、治疗疾病的过程 两者不可分割,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5)辨证论治是中兽医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在于它可以很好的解决病与证的关系:一病有多证:同病异治 感冒;多病有一证:异病同治 三脱症 四、中兽医学的学习方法 死记硬背 中兽医基础理论 第一章 阴阳五行 一、 什么是阴阳五行 定义:阴阳五行A:为我国古代的哲学思想,B:是我国劳动人民劳动结晶C:是结识自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D是我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 二:为什么将阴阳五行并称 共同点:世界是物质的 不同点:阴阳学说:世界由阴阳二气构成 五行学说:世界是由金、木、水、火、土构成(相生相克) 三、中医医学与哲学叠加的因素 我国近三千年前社会形态决定了诸子百家的出现,医学借鉴其理论壮大自己 特色:哲学与医学的叠加 第一节 阴阳学说 一、 定义: 阴阳:阴阳是对自然界互相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它既可以代表互相对立的事物,又可以分析同一事物内部存在的互相对立的两个方面 二.形成: 最初:向着日光与背日光 引申:方位、气候、状态 提高:事物、现象都存在正反两个方面 哲学: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天地:自然界 道:普遍规律,法则 纲纪:事物不可缺少的方面 变化:生长化收获的过程 父母:主线 生杀:产生、灭亡 本始:本原 神明:变化莫测。奥妙 府:处所、源泉 三、属性确立 1、标准、准则:A:向上、向外、运动、无形、明亮、温热(+) B:向下、向内、静止、有形、晦暗、寒凉(-) 2、(界定)范围: (1)相关的两个事物 (2)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 3、事物的属性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1)条件的改变:条件一定,事物的阴阳属性一定。条件改变,事物的属性因条件而改变 (2)事物自身无限可分性,决定了事物阴阳属性的不拟定性 四、阴阳的互相关系 1、对立:重要表现在彼此的互相制约,和互相消长(chang) 2、互根:互相依存 机体: (1)物与物之间:气与血:气为血帅;血为气母 (2)功能与功能之间:兴奋(阳)与克制(阴) (3)功能与物质之间:物质是功能的基础,功能是物质运动的表现。彼此之间可以互相化生 3、消长(zhang):及本形式(动态平衡): 彼消此长:两个方面(阴阳) 彼涨此消 :两个方面(阴阳) 4、转化:一般发生在“物极”阶段: 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热极生寒,寒极生热 五、阴阳学说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应用 1、说明机体的组织结构 (1)大体 (2)脏腑:五脏属阴:有形,藏精气而不泻 心阳、肝阴、脾阴、肺阳、肾阴 六腑为阳:无形,传(传递,运动)化(变化)物而不藏 2、说明机体的生理功能: 阴者藏精而亟气也 阳者卫外而为固也 3、病理变化: (1)阴阳偏盛 A:定义:高于正常水平的病变 B:表现:阳盛则热(实),阳盛则阴病(虚实相加) 阴胜则寒,阴盛则阳病 邪:一切可以引起疾病的因素 (2)阴阳偏衰: A:定义:低于正常水平病变 B:表现: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 (3)阴损及阳,阳损及阴,阴阳俱损(互根) 功能低下 (4)阴阳转化 4、诊断: (1) 大体上讲(概括):为阴证、阳证 (2) 细节上(分析):A色泽B声息C脉象 (五)、用于疾病的治疗 1、确立治疗的原则与方法 (1)阴阳偏盛:高于正常水平 初期的本质:有余之证 实证 原则:损其有余,实者,泻之 方法:热者寒之,寒者热之 处方:黄连解毒片:黄连、黄芩、黄柏、栀子 (2)阴阳偏衰:低于正常水平 本质:局限性之症,虚证 原则:不其局限性,虚者补之 方法: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处方:六味地黄丸 (3)阴阳俱病: 1)一方有余,同时一方局限性 原则:损其有余,不其局限性 方法:温清并用,攻补兼施 处方:便秘 多 年老、体弱、久病、产后(蜂蜜) 平常人的便秘:大承气汤,后巴豆 2)阴阳俱损 原则:双补阴阳 方法:气血双补 处方:八珍汤 十全大补汤(肉桂、黄芪与八珍)温补 2、归纳药物的性能:四气、五味、升降浮沉 四气:四种不同的药性,即:寒热(阳)温凉(阴) 五味:物种不同的药味,通过闻尝鉴别:辛(阳)、甘(阳)、苦(阴)、酸(阴)、咸(阴) 升降浮沉:药物进入躯体后的作用趋向:升浮为阳,降沉为阴 用药自身的偏,治疗身体的偏 (六)用于疾病的防止 1、饮食生活起居的积极调节——养生学家(营养学家、运动学家) 2、畜牧兽医学家:饲养管理;针药调理:针灸,灌四季药 四季歌: 春灌茵阵(散)与木通(散) 消黄(散)三伏有奇功 理肺散宜秋季灌 冬月茴香(小茴香,温肾壮阳)莫叫空 第二节 五行学说 一、 什么事五行: 五:木火土金水 形:行动、运营运动 即:物种物质的运动 二、特性 木:凡是具有生长、生发、条达舒畅等作用(性质)的事物(现象)。 火:凡是具有温热、升腾等作用(性质)的事物(现象)。 土:凡是具有承载、受纳、生化万物等作用(性质)的事物(现象)。 金:凡是具有清洁、肃降、收敛等作用(性质)的事物(现象)。 水:凡是具有流涧、寒凉、向下等作用(性质)的事物(现象)。 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曰稼檣;金曰从革;水曰润下 三、事物属性确立:方法 1、直接:取象类比:五方(方位),东:木;南:火;西:金;北:水;中:土(黄河流域)。(合用范围小) 2、间接:推演终绎:大部分用此方法。 肝(木):——目、筋 归于木 心(火):——舌、脉 归于火 四、关系 1、相生: (1)定义:这一事物对另一事物具有促进、助长和滋生的作用(2)顺序: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3)关系:《难nan四声经》 1)生我者为(我)母 2)我生者为(我)子 2、相克: (1)定义: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另一行有克制和制约的作用,说明事物之间有互相拮抗的作用 (2)顺序: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3)关系: 1)所胜:我克者为(我)所胜 2)所不胜:克我者为(我)所不胜 相生与相克是正常现象,正常生理现象 3、相乘: (1)定义五行中的某一行对被克的一行,克制太多,从而引起异常相克反映(失衡) (2)因素: 1)五行中某行太强 2)五行中某行太弱 (3)顺序: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金乘木 (4)本质:相克太多 4、相侮: (1)定义:五行中的某一行对本来克我的一行进行反克,从而引起异常相克反映(失衡) (2)因素: 1)五行中某行太强 2)五行中某行太弱 (3)顺序:土侮木,水侮土,火侮水,金侮火,木侮金 (4)实质:反克 异常病理: 相乘:按五行相克顺序发生太过克制 相侮:按五行相克顺序发生反向克制 两者同时发生、同时存在 五、五行学说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应用 1、说明机体的组织结构:整体,用直接、间接的分为五大系统 2、说明机体的生理功能: (1)、组织脏器的生理功能: 脾-土 脾:1)受纳,腐熟水谷2)云化水谷3)养活 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使其发挥作用 (2)脏腑生理功能关系: 1)相生:促进助长滋生:肝藏血可济心,心有火可以温脾阳 2)相克:肝——脾—云化水谷,防止肾水泛滥—肾 五、应用 (三)说明机体的病理变化 在生理情况下互相联系;脏—经络、气血—府 病理情况下必然互相影响 1、传变:组织脏器之间病历上互相的影响 2、方式: (1)相生关系: 1)母病及子:肝肾阴虚 2)子病犯母,即子盗母气 (2)相克: 1)相乘:肝气横逆犯胃克脾 2)相侮:肝气横逆上犯肺经: (四)用于疾病的诊断 脏腑——经络——诸表,形色——四诊——五行——五脏 声音洪亮,面色红,好吃苦的东西 心火大 (五)用于疾病的防治 1、控制疾病的传变 肝脏可影响心、肺、脾、肾 2、拟定治疗原则与方法 (1)运用相生关系: 原则 1)补母:虚证。补母可以令子实。 2)泻子:实证:肝火之盛 肝肾阴虚:补肾水 方法:滋水涵木,培土生金,益火补土 (2)运用相克关系: 原则 1)抑强:相克太多。 肝气横逆犯胃克脾 疏肝、平肝 2)扶弱:相克不及。 肝气虚弱脾土壅滞 养肝、和肝 方法:培土制水,泻南补水 第三节 阴阳与五行的关系 阴阳学说具有辩证的关系,强调事物一分为二 五行学说具有唯物主义思想 阴阳学说结识问题过于绝对 五行学说是在水平面上走马灯似的变化 第二章 脏象学说 一、 什么叫脏象学说 脏象学说:研究脏腑形象的学说。 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互相关系 二、基础: 脏腑:中医把内脏统称为脏腑 分为: 1、 五脏:心、肝、脾、肺、肾:共同的生理功能:化生与储藏精气 2、 六腑:胃、胆、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共同的生理功能:受盛(cheng\)与传化水谷 3、 奇(异)恒(常)之府: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子宫):共同的生理功能:(1)不与水谷直接接触;(2)相对密闭(3)有类似于脏藏精的作用 三、脏象学说的重要特点 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 1、脏与腑互相相应:心——小肠;肺——大肠;肝——胆;脾——胃;肾——膀胱;心包——三焦 原理: 中医解剖学认为:经络的循行路线导致 生理功能上:目的一致,任务一致,对象一致 2、脏腑与诸窍互相相应:心——舌;肝——目;肺——鼻;脾——口唇;肾——耳与二阴(前阴,生殖器;后阴,肛门) 四、理解 第一节 五脏 一、 心 五脏六腑之大主 心为君主之官 (一) 心主血脉 1、 概念:心具有推动血液在脉管中运营、以营养全身的生理功能 2、 体现: (1)心主血: 1)运营:原动力 2)生成:饮食——脾胃——精微——心——血 (2)主脉:血筒,血之府,通道——相对密闭的器官 3、血液正常运营最基本法人前提条件 (1)心脏的正常搏动 1)心气:推动 2)心血:营养 3)心阴:滋润 4)心阳:温煦 (2)脉管的滑利: 不利:机械性挤压,脉管炎,损伤,肿瘤,畸形 (3)血液自身的充盈度 1)血液局限性:贫血——营养:A、心;B、脉管 (二)藏神 1、神: (1)广义的神:整个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2)狭义的神: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心 2、根据:精神、意识——大脑——《内经》——脏象——强调五脏——心 (三)心开窍与舌 1、根据: (1)舌表面无表皮,血管丰富有色泽—可观测到—气血的充盈限度,运营情况 (2)心经的别络上通于舌 2、生理功能: (1)味觉 (2)语言表达 (四)在液为汗 1、汗的概念:津液通过阳气的蒸腾气话从汗毛孔排出的液体 2、依据:汗——津液——血液——心 血汗同源 (五)心包 二、肺 也叫“华盖之脏”、“娇脏” 肺叶娇嫩不耐寒热,但只有其直接与外界相通 (一)肺主气,司呼吸 1、体现 (1)主一身之气 1)生成:气——宗气:肺——自然界——清气 脾——经食物——水谷之气 2)运营:基本方式——升降出入——呼吸 (2)主呼吸之气:气体互换的场合——呼吸——呼浊、吸清——实现呼浊纳清 (二)主宣发与肃降 (1)宣发:肺气向上的生宣和向外周的布散。体现: 1)呼浊 2)清气+水谷之气——向全身输布——皮毛 3)卫气(为阳之气)+津液——体表——汗 (2)肃降:肺气向下的通降和保持(呼吸道)净洁。体现: 1)吸清 2)清气+水谷之气——全身——内脏 3)清除呼吸道的异物 (三)通调水道 1、概念:肺的宣发与肃降功能在水分的代谢过程中,具有重要调节和疏通作用 2、表现: 1)宣发:上、外 2)肃降:下、内 (四)朝百脉,主治节 1、朝百脉:血液——脉络——肺——气体互换——静脉——全身 2、主治节:肺者,相府之官,治节出焉 (1)(治)治理:机体 (2)(节)调节:气血津液 (五)外和皮毛(皮肤、汗腺、毫毛) 功能:一身之表,为屏障 卫气——温煦 津液——润泽 (六)在液为涕 1、生理功能:保护、润泽鼻黏膜的作用 2、病理变化: (1)肺寒:鼻涕清稀 (2)肺热:鼻涕黄浊 (七)开窍于鼻 1、根据:鼻于喉相通,喉与肺相连 鼻为肺窍,喉为肺之门户 2、生理:鼻:嗅 喉:发音 3、 病理:鼻塞;流涕;声音嘶哑 三、脾:位于腹腔,横隔之下 (一)运化水谷 1、概念:把水谷化为精微,并能将精微转运送送到全身的功能 2、体现: (1)运化水谷(谷):饮食——胃+小肠——精微——全身 脾提供动力 脾——运化——健全——吸取消化好——原料足——气血有源——气盛、血充——脏腑——生理、生命 脾——运化——减弱——吸取消化功能下降——原料局限性——乏源(无源)——气虚、血少——病理——死亡 (2)运化水液(液):营养物质(水+精微)——多余的水——转运——脏器——肺、肾——汗、尿 (二) 脾主升清 1、概念:把水谷精微吸取及上输到心、肺、头、面是由脾来完毕 2、体现:脾的升清功能: (1)正常:消化吸取正常 (2)减弱(脾气虚):消化道问题 (3)下泻:三脱症;胃下垂 (三)主统血 1、概念:脾具有统摄血液在脉管中运营,以防止其外溢。 2、原理:脾气固摄 3、病理: 脾气虚 脾不统血、崩漏 专用方:归脾汤用术参芪 归草茯神远志宜 酸枣木香龙眼肉 煎加姜枣益心脾 (四)主肌肉、四肢 肌肉依赖于血的关注;四肢以来于气的推动 (五)在液为涎 1、概念:唾液中叫清稀的部分为涎 2、生理:润泽口腔,保护口粘膜,吞咽、消化 3、病理:脾胃不和 (1)香砂养胃丸 (2)香砂六君子汤 (3)民间偏方:猪尾巴 (六)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1、开窍于口:口味;饮食欲 2、其华在唇 四、肝 (一)肝主疏泄 1、调畅气机: 气的运动叫气机即升降出入 (1)减弱:气的生发显得局限性,导致气机阻滞。 (2)太过:生发太过。 2、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 (1)协调: 1)脾的升清 2)胃的降浊 (2)胆汁:肝之精气 3、调畅情志:心→神→气→肝 异常: (1) 肝气郁结:抑郁 (2) 肝阳上亢:易怒 (二)藏血 1、概念:肝具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分派的生理功能 2、体现: (1)贮藏: 1)重要:克制肝阳,防止其过度抗裂 2)次要:应急。紧急状况下重新分派血液到重要器官 (2)调节血量分派:相对恒定 3、病理: (1)藏血局限性:神疲力乏,面色淡白,头晕眼花 (2)藏血失职:血压高,大出血 (三)主筋 1、概念:筋是何关节、肌肉、骨骼关系非常密切的结缔组织 2、根据:筋有赖于肝血 3、病理: 肝血局限性:手足颤抖,肢体麻木,屈伸不利 (老人,老妪) 4、“爪为筋之余” 指甲的荣枯依赖于肝血的盈亏 (四)开窍与目 1、目:视觉器官 2、根据: (1)解剖:肝经别落通于目 (2)生理:视觉功能的发挥依赖于肝气的疏泄,肝血的滋养 1)肝血局限性:两眼干涩、视物不清 2)肝风内动,肝阳上亢:目斜上视 3、“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 “五轮学说” (五)在液为泪 1、依据:肝开窍于目,泪从目出 2、生理功能: (1)保护 (2)濡养:减少外界的摩擦,将有用的物质进入而滋养 3、病理:分泌 (1)局限性:眼球干涩,模糊 (2)太过:目眵增多,迎风流泪 五、肾 (一)藏精、主生长、发育、生殖 1、概念:对于精气具有闭藏作用,以防止其无端流失 2、精: (1)基本物质:构成机体 (2)物质基础:脏腑活动的能量 3、肾——表现 (1)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 (2)后天之精:来源: 1)饮食→脾胃→精微(物质) 2)生理(活动)→产生→剩余(藏于肾) 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互相结合——肾中精气 肾中精气分为: A、肾阳:温煦、推动 B、肾阴:营养、滋润 (二)主水 1、概念:肾中精气对机体水液的代谢平衡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2、表现: 清中之清→全身 浊中之清→肺 清中之浊→肾 浊中之浊→尿 (三) 主纳气 1、概念:具有摄纳肺所吸入清气的生理功能 2、体现: 呼吸:肺:气主→出气 肾:气根→纳气 阴阳相交,呼吸乃和 3、病理:肾不纳气→动则气喘 (四) 主骨、生髓、聪脑 1、主骨;骨→骨髓→肾中精气 (1)婴幼儿:骨软 (2)青壮年:骨折易愈合 (3)老年人:生理性的肾中精气局限性,脆易骨折,不易愈合 2、生髓: (1)骨髓 (2)脊髓 (3)脑髓 3、充脑:“髓海” (五) 在液为唾 1、唾:唾液中较粘稠的部分 2、来源:由肾中精气所化 3、措施:多咽不吐 (六)开窍于耳和二阴 1、耳:听觉 2、二阴: 1)前阴:外生殖器→生殖;尿 2)后阴:肛门→粪便→肾阴虚→便秘 →肾阳虚→拉稀 第二节 六腑 一、 胆 1、 概念:中精之府;中清之府 2、 胆汁:精汁,清汁。 3、 生理功能:贮存、排泄胆汁 4、 病理变化: (1) 胆汁不利:胸斜部有胀满感 (2) 胆汁上逆:口苦,呕吐黄水 5、 问题:为什么胆是六腑,又是奇恒之府 (1) 胆→胆汁→消化→受盛、传化水谷→六腑 (2) 胆:1)不语水谷直接接触 2)是盲囊,相对密闭 3)贮精(似五脏) 二、胃 1、受纳和腐熟水谷: (1)受纳:饮食→食道→胃 (2)腐熟:水谷→胃→初步消化→食糜 (1)+(2)=胃气 胃气: A、预后: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B、治疗:保胃气 治病先治吃 2、胃主通降,以降为和: 3、病理表现: (1) 胃气不和:胃脘部胀满,食欲减退 (2) 胃气上逆:呕吐、嗳气、恶心、口臭 三、小肠 1、受盛(cheng\)和化物 (1)受盛:食糜→小肠→长时期 (2)化物:食糜→小肠→进一步消化→精微 2、分别清浊:分清浊;别清浊 (1)食糜→水谷精微 →食物残渣 (2)水谷精微→侧→吸取 食物残渣→下→推送 (3)二遍(营养+水分)→小—邪— →大—邪—拉稀 四、大肠 1、传化糟粕 2、核心:食物残渣→大肠→水分→粪便→肛门 3、病理变化: (1)大肠气虚:吸取水液功能下降→燥化不及→拉稀 (2)大肠湿热:消耗水液太多→燥化太过→便秘 五、膀胱 1、贮存尿液,排泄尿液 2、津液→肾→尿液 3、病理变化: (1)少尿、无尿 (2)多尿、尿频 六、三焦 1、主持诸气: (1)通道 (2)场合 2、通行水道: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第三节 奇恒之府 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形态上似六腑,功能上类五脏 第三章 气血津液 一、概念 气血津液为:构成机体的基本物质,组织脏器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 二、阴阳属性的判断 气属阳:推动、温煦 血、津液属阴:营养滋润 三、与组织器官关系密切,互相为用互为因果 第一节 气 一、概念:气是不断运动的,活力很强的精微物质,是构成机体和维持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的物质 二、气的生成: 1、父母→先天之精气——肾 2、饮食→水谷之气——脾 3、自然→清气——肺 三者协调作用 三、生理功能和作用 1、推动:对生长发育、组织功能的表达、血和津液的运转有推动作用 2、温煦:保证体温恒定 3、防御:护卫肌表,抗御外邪 4、固摄:对液态样物质放其无端流失 (1)气不摄血 (2)气不摄津 (3)气不固精 5、气化作用:气的运动变化所产生的一系列的功能表达,即功能代谢及功能表达 四、运动 1、气机:气的运动 2、基本方式:升降出入 3、气机失调: (1)气虚:虚则补之 (2)气滞:(畅达不够)疏通 (3)气陷:一般为中气下陷,三脱 (4)气逆:咳嗽,恶心,呕吐 降气 (5)气闭:实证 牙关紧缩 (6)气脱:虚证 揽气 4、运动场合:组织器官之中(间) 5、具体体现:所有组织器官自身的生理功能 五、临床中需重视的一些气的种类 (一)元气(原、真) 1、概念:机体最基本、最重要的气。是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2、生成: 来源于先天——禀受于父母——肾气——元气化生的基础 有赖于后天——饮食——水谷之气——培养 3、分布:藏于肾 4、功能:推动机体的生长发育,激发和温煦机体组织器官的功能表达 (二)宗气 1、概念:积于胸中之气 2、生成: (1)肺→自然界→清气 (2)脾→饮食物→水谷之气 (1)+(2)结合而成 3、分布:汇集于胸中,灌注心肺 4、功能:温养 (1)温养心:心和脉 (2)温养肺:肺和上呼吸道 (三)营卫之气 1、概念:是宗气至心肺向全身流布时所分出的两种气 2、生成: (1)肺→自然界→清气+脾→饮食物水谷之气——营卫之气 +水谷之气: 1) 精气→营气 2) 悍气→卫气 3、分布: (1)营气→内脏(偏) (2)卫气→体表(偏) 4、功能 (1)营气:化生血液→内脏→营养滋润 (2)卫气:护卫肌表;抗御外邪→保持体温、内环境的恒定 第二节 血 一、 概念:是在脉管中运营的红色的,粘稠的液态样物质,是构成机体和维持机体生命活动最基本的物质 二、 生成: 1、组成:营气+津液 2、过程: (1)重要:饮食物→脾→精微物质→心;肺→气化→营气;化赤→血液 (2)次要:精血同源 三、功能:营养、滋润 四、运营: 1、基础:心(原动力)+脉(管道)+肺(朝百脉) 2、方向:动脉、静脉 3、条件: (1)心脏的动力 (2)脉管的滑顺 (3)血自身的充盈度 第三节 津液 一、概念:体内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是构成机体和维持基本活动的物质 二、区别: 1、津:性质清稀,流动性大。分布于肌肤,孔窍→滋润 2、液:性质粘稠,流动性小,分布于内脏,脑髓→营养 三、生成 1、胃:受纳腐熟水谷 2、脾:运化水谷 3、小肠:受盛 4、大肠:传化糟粕 四、输布 1、脾:运化,运 2、心:推动血 3、肺:通条水道,宣发、肃降 4、肾:气化 5、三焦:通行水道 五、排泄 四大途径,重要为汗、尿 肺:宣发:向上——口鼻→气;向外的扩展→汗 肃降:向下→尿;内→大肠→粪便 六、功能 1、滋润营养 2、化生血液 (1)组成 (2)运动 3、排泄废物 第四节 气血津液的关系 一、气与血的关系 1、气为血帅 (1)气能生血: 1)组成:营气+津液 2)过程:饮食物→精微物质→血液 (2)气能行血 1)气+ →推动 2)血- →静 心气、肺气、肝气 (3) 气能摄血:固摄 出血→归脾汤 2、血为气母(舍) (1)载体:血载气→清气+水谷之气 (2)营养:脏腑(气)←血(补充) 二、血与津液的关系——津血同源 生理上互相促进、转化、滋生 病理上的表现: 大失血:脱水、面色淡白,口渴、皮肤干燥、弹性下降、尿少 烧伤:大面积体液渗出,血压急剧下降 第四章 经络学说 一、定义:研究经络的一个学说,重要研究其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互相之间的关系 二、意义:不诵十二经脉,开口动手便错 第一节 概念及系统组成 一、概念:运营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道 二、组成 经(途径)脉:有一定的循行路线,在机体深部 分为:正经;奇经 正经分为: 1) 十二经脉:前(后)三阳;前(后)三阴→运营气血的重要通道 2) 十二经别:是十二经脉纵行分支→加强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保证气血的正常运营,防止期出现断口 3) 十二经筋:连索肌肉,主司关节运动 4) 十二皮部:体表区域 奇经: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阳跷、阴维、阳维→总管,调节十二经脉 络(网络)脉:纵横交错,网络全身,循行与机体浅部 络脉分为: 1) 十五别络:十二经脉每个一根,督脉一根、任脉一根,脾脏一根→加强十二经脉在体表的联系 2) 浮络:经络敏感人 3) 孙络:毛细血管网 第二节 十二经脉 对称分布与机体的两侧,阴经在内侧,阳经在外侧 一、 命名:前(后)、阴(阳)、脏(俯) 前肢太阴肺经;后肢太阳膀胱经 二、 十二经脉的走向与交接(图) 头(诸阳之会) 腹胸—前肢三阴—— ↓(后肢三阳)→前肢 →前肢三阳→头 后肢→后肢三阴→胸腹 三、 分布规律 (一)、头面部 阳明——前 少阳——侧 太阳——后 (二)四肢部 1、前肢经循行于前肢,后肢经循行于后肢 2、阴经→内侧;阳经→外侧 3、阴经—属—脏;阳经—属—俯 四、表里关系 经别、别络形成了六对表里相合前(后)的关系: 1、 太阴←→阳明(前) 2、 厥阴←→少阳(中) 3、 少阴←→太阳(后) 第三节 奇经八脉 一、 概念: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阳跷、阴维、阳维的总称 二、 因素: 1、 分布不规则 2、 彼此无表里关系 3、 和脏腑五络属关系 三、 作用 1、 加强十二经脉彼此之间的联系 2、 调节十二经脉的气血: (1) 灌注 (2) 溢出 3、 与奇恒之府关系密切 四、 具体内容 1、 督脉: (1) 循行路线:起于胞宫,下出会阴,沿脊柱正中线向上,入发髻一寸风府穴,分两支,一进入颅腔,另一支过百汇、印堂,人中、龈交 (2) 生理功能:督当总督 2、 任脉: (1) 起于胞宫,下出会阴,沿胸腹正中线上行,到承浆,环唇,人中,迎香,目内下 (2) 生理功能: 1)“阴脉之海” 2)任→妊 3、冲脉 要冲、要塞 (1)循行路线:起于胞宫,下出会阴,腹股沟的正中间—气街,夹脐而上行到承浆 (2)生理功能 1)“十二经脉之海” →调节十二经脉 2)血海 这三根脉为一源三岐 4、带脉 (1)循行路线:前平脐,后平十四椎。 (2)生理功能: 1)如同束带,约束纵行诸经 2)带症 3)汇聚上升气 第四节 生理功能 一、 运营气血,温养全身:经络的沟通和灌注 二、 联系全身,协调脏腑: 1、 联系: (1) 脏←经脉→腑 (2) 脏腑←经别→五官九窍 2、 协调:平衡 穴位:经络的交叉点,在体表输注的点 3、 护卫肌表,抗御外邪 疾病能否发生发展,在于正气与邪气之间的斗争 正气中有一种叫经络之气→皮部→形成屏障 第五章 病因 一、 什么叫病因:凡是可以破坏机体相对协调平衡状态,导致疾病发生的因素 二、 病因的分类: 第一类,外感性因素 第二类,内伤性因素 第三类,其他 第一节 外感致病因素 一、 六淫: (一) 风、寒、暑、湿、燥、火 (二) 六气:生理正常状态下地风、寒、暑、湿、燥、火。 六气成为六淫的条件: 1、 气候变化异常:太过、不及、非时、急剧 2、 气候变化正常,但自身局限性 (三) 六淫共同的致病特点 1、 季节性:春季多风病,夏季多暑病,秋季多燥病,冬季多寒病 2、 相兼性:共同侵害机体。 3、 转化性:久雨生寒(湿→寒),热极生风,燥极化火 4、 外感性:多通过口鼻皮毛进入机体 四、理解 1、来源: (1)外感六淫 (2)内生:组织脏器功能异常,称为五邪 2、内容: (1)气候变化 (2)物理性变化、化学性变化、生物性因素 五、内容 1、风邪 (1)分类: 1)外风:春季居多 2)内风:脏腑功能异常。 A、心、肝、肾,并以肝脏居多,有人直接成为肝风 B、病机: 肝阳化风 热极生风 阴虚生风 血虚生风 (2)风邪性质及致病特点 1)风为阳邪,其性开泄: 风→上升、向外、运动(+) 开泄→皮肤松弛、汗毛孔开张,津液外泄 作用组织部位:头面部、肌表 2)风善行而数变 A、善行:风湿病—急性发病特性性表现→游走性疼痛 B、数变:变化无常,迅速。 3)风性积极:以动摇不定作为重要形式和临床表现 (3)常见的风证: 1)外风 A、单独侵犯机体→伤风:侵犯肌表 治疗:祛风解表 方剂:玉屏风散 B、兼证: a风寒:祛风散寒 b风热:祛风清热 c风湿:祛风胜湿 2)内风:清热平肝、滋阴养血 2、寒 (1)分类 1)内寒:自身阳气局限性→温煦功能下降→寒从内生 2)外寒:冬季多见 A、伤寒:重要侵犯肌表,损伤的是卫阳之气,出现表证 B、中寒:侵犯组织脏器,损伤的是脏腑阳气,出现里证 (2)性质及致病特点 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寒:阴胜(-) 伤阳:对立(消长)。伤于肌表: 伤于内脏 2)寒性凝滞,易致疼痛 3)寒性收引 A、气机收敛:冬眠、死亡 B、腠理收缩:发僵 C、脉管拘挛:收缩;拘挛→迟、紧 (3)常见寒症 1)外寒:伤寒 中寒,脉迟紧硬。治疗:散寒止痛 2)内寒: A、中焦虚寒:即脾胃阳气局限性;症状:食欲减退、跑肚拉稀,完谷不化。治疗:温中散寒。方剂:理中丸 B、肾阳局限性:阳痿不举 3、暑 (1)特点:夏季,火热,外邪,季节性 (2)性质及致病特点: 1)暑为阳邪,其性炎上: 暑:火热(+) 症状:阳热:大热、大汗、大渴、脉象宏大 2)暑性升发,耗津伤气: 升发:阳;头面部、肌表→昏迷 升发:汗出→伤津→气脱 不省人事:人事指大小解 3)暑多挟湿: 胃肠湿热:痢疾 肝胆湿热 下焦湿热 湿邪→不爽 4、湿 (1)分类 1)外湿:长夏 2)内湿: 脾脏: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肾脏:肾为水脏主津液 (2)性质及致病特点: 1)湿性重浊,其性趋下: A、重浊:沉重 浊:不干净 B、趋下:水肿 2)湿为阴邪,易阻气机: 湿:重、浊、趋下、类水(-) 3)湿性粘滞,缠绵难退: 症状:不爽 病程:长、反复发作→风湿病 5、燥 (1)分类: 1)外燥:久晴不雨 2)内燥:自身津液局限性 A、热病伤津 B、旧病伤阴 C、大汗、大吐、大下、大失血 D、湿邪化燥 (2)性质及致病特点 1)燥性干涩,易伤津液 2)燥易伤肺 因素: A、 肺为娇脏 B、 五脏之中肺通大气 5、 火(热) (1)关系 1、 相同点:阳盛 2、 不同点:1)限度:火>热 2)来源:火:内生;热:外侵 (2)性质及致病特点: 1)火为阳邪,其性炎上:升腾,上炎(+);热象:四大 2)火易耗津伤气:耗津:A、迫津外泄 B、消灼阴液 伤气:气随津脱 3)火易生风动血:生风:A、燔灼肝经 筋失所养 B、消灼阴液 动血:A、迫血妄行 出血 B、灼伤脉络 二、疫疠 1、概念:具有强烈传染性的外感性致病因素 2、共同特点:发病急聚,病情重、症状相似、传染性强、易于流行 3、时疫:具有明显季节性传染病 4、因素: (1)季节气候异常:多在久旱、炎热、阴雨、非时寒暑发生 (2)环境卫生不良:空气、水源、土壤、饮食物 (3)社会制度: 5、防止 (1)加强饲养管理,注意个人和环境卫生 (2)病畜封闭,隔离 (3)防止接种 第二节 内伤性致病因素 一、 饮食之伤 1、 饥饱失常: (1) 饥:水草局限性 (2) 饱:饮喂过度 2、饮食不洁: (1)消化道疾患 (2)寄生虫病 (3)中毒 3、饮食偏嗜 (1) 五味偏嗜:五味入五脏 (2) 过寒过热 1) 寒:长时期吃过寒冷的食物,导致胃阳下降 2) 热:长时期吃辛辣的食物,导致胃肠积热 二、劳逸之伤 1、过劳:较长时期过度使役 2、过逸:气血运营缓慢 第三节 其他性致病因素 一、 外伤性致病因素 1、 创伤:锐利 出血、瘀血、肿胀、筋断骨折→死亡;复杂 2、 挫伤:钝力 3、 烫火伤: (1) 轻度:局部 (2) 重度:全身 4、 虫兽伤:毒蛇、猛兽→咬伤 蝎子、蜜蜂→蛰 (1) 轻度:局部 (2) 重度:全身 二、痰饮 (一)概念: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性产物 (二)分类 1、有形:视之可见,闻之有声,触之可及 2、无形:外无实质性产物 (三)产生 外伤、内伤→脏腑:胃脾、肺、肾、三焦 (四) 致病特点 1、病症广泛: (1)饮:肌肤、胸胁、肠间 (2)痰:内达脏腑,外达肢节 2、病症复杂:内脏;肢节;或内外相加 三、瘀血 (一)概念:病理性产物 (二)分类 1、离经之血→体内 2、血行不畅→脉中 (三)产生 1、损伤,血热,气虚→离经之血 2、气虚,气滞、血寒、血热→血行不畅 (四)致病特点 1、疼痛:固定不移,刺痛,夜间甚,惧按 2、肿块:痞块 3、出血:青紫 4、望诊:口舌青紫,有瘀血点,斑 5、切脉:细-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兽医 笔记
咨信网温馨提示: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a199****6536】。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a199****6536】,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a199****6536】。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a199****6536】,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关于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