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佛教的制度变迁模式.docx
《人间佛教的制度变迁模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间佛教的制度变迁模式.docx(50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1、人间佛教的制度变迁模式(上)当代中国四大寺庙的比较研究李向平 高虹 佛教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深深嵌入中国的社会结构之中。 特别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风云激荡,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均发生了巨变。 佛教在此过程中为适应时代规定,亦经历了从出世到入世的变化。近代太虚大师提出“教理”、“教制”、“教产”三大革命,在中国佛教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特别是“人间佛教”的提出,为佛教从出世向入世转变,从而进入社会领域提供了现实基础。自此,佛教千年来所言的佛法“不离世间”、“不舍众生”,便不再局限于心性觉悟和哲理讨论的层面,佛教开始从精神领域真正地贯彻到人间社会。 当代中国正在步入一个新的转型期,
2、按照“契理契机”的传统,中国佛教和寺庙纷纷走上了从传统丛林向现代教团发展的道路。 在弘扬“人间佛教”的实践中一些寺庙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如台湾星云大师及佛光山教团、圣严法师及法鼓山教团、证严法师及慈济功德会等。 在此影响和诸多社会因素的促进下,大陆佛教寺庙也开始探索从以往注重寺庙内部个人精神的修持、用传统经济维持寺庙、用丛林制度管理佛寺的模式,向以信仰理性化、发展社会化、经济多样化、组织管理现代化等为特性的现代教团转变和发展的道路。这些变迁,反映在佛教的制度建设、组织管理、弘法方式、经济发展等方面。 随着制度的变迁,以寺庙为中心构成的宗教组织, 具有了更多社会团队的特性。而佛教寺庙作为一种社会结
3、构,它们作为一种宗教组织和社会团队,在参与转型期中国社会的建构过程中,已经发挥出其应有的功能和作用。 在这里,一方面要说明的是,本文所言的“社会建设”中的“社会”一词,是基于现代公民社会意义上的社会。 关于公民社会或市民社会及其理论研究,学界对其论述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不同的文化背景及国别下,其涵义、构成、作用和性质也都有所不同。然而,考察中国的历史,在国家与社会之间,一直没有形成适合于现代化发展的良性社会结构。 也即是说,中国有“国家”而无“社会”。 社会一直没有形成独立的、自治的结构性领域。国家权力的过度集中使得中国在现代化过程中,面临诸多问题。 “因此,在现代化基本问题的认定上,必须用国家
4、与社会的二元观替代权威本位(转型)观。 ” 结合中国的历史和当前的现实,中国的公民社会被定义为:社会成员按照契约性规则,以自愿前提和以自治为基础进行经济活动、社会活动的私域,以及进行议政参政活动的非官方公域。1 由此看出,具有某些共同的信仰和盼望、感情和志趣、行为规范和价值取向,有着同样宗教生活与满足宗教心理的需要,而形成的各种宗教群体、以及他们为了信仰而故意识地建立起各种宗教组织和团队,可以成为建构中国公民社会的一个独立的社会结构。 为此,当代中国佛教寺庙的制度变迁和社会建构,对此也能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理论方面,它有助于拓展研究领域,扩宽研究视角,将佛教从哲学的、历史的、伦理的、文学
5、的研究扩展至社会学、社会科学的研究领域;从现实来看,将宗教团队作为一种社会结构,对寺庙的制度变迁和社会建构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可认为当前和此后中国佛教的发展方向、寺庙和僧团管理、以及佛教如何整合资源进入社会,为和谐社会、公民社会的构建发挥力量,提供理论支撑和现实指导。 因此,本文从宗教社会学的角度,对上海、河北、浙江、江苏四地 A、B、C、D 四个寺庙进行对比研究。这四个寺庙,分别处在制度变迁的不同阶段,这就使本研究选取的对象具有更多的普遍性和代表性。文章以制度变迁和社会建构两个层面,考察了当代中国佛教寺庙从传统丛林向现代教团变迁过程中的制度化和社会化问题。本研究意欲从当代佛教寺庙的制度变迁的
6、背景下,梳理和发展出社会团队建构、佛教徒的信仰实践渠道等层面的理论脉络,从而为进一步讨论佛教徒公民意识的形成和佛教社会的建构途径,为研究佛教信仰、人间佛教与当代中国社会的具体互动关系,为建设人间佛教及其“佛教社会”的佛教社会理论模式提供理论铺垫。这既是文章所要体现的理论和现实关切,也是本研究的创新之处。一、 问题提出及研究样本的说明宗教作为人类社会中复杂的社会现象,不仅仅是一种主观的观念形态,并且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实体,成为社会组织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 信教者由于具有某些共同的信仰和盼望、感情和志趣、行为规范和价值取向,有着同样宗教生活与满足宗教心理的需要,形成各种宗教群体,并为了达成这些特
7、殊目的而故意识地建立起各种宗教组织和团队。宗教组织作为社会历史的产物, 与每个历史阶段的社会、 经济、政治、文化关系密切,具有社会属性。 宗教组织一旦建成,必须依靠一定的制度与手段加以维系。 同样,对于佛教的发展而言,组织和制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因此,我们选取了上海、河北、浙江、江苏四地的四个处在不同变迁阶段、具有不同特点的寺庙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以 A 寺、B 寺、C 寺、D 寺来表达。由于这四个寺庙处在不同的变化过程和状态中,所以具有更多的普遍性和代表性,似可反映出中国大陆佛教和寺庙的某些概况。我们关注的问题是,中国佛教寺庙当前的生存和发展情况如何? 为顺应时代的规定,他们在平常事务、弘法
8、事业、寺院管理和制度建设方面都发生了哪些改革和变迁,其方式如何?在他们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哪些问题,形成问题的重要因素及寺院未来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如何以寺庙为中心整合社会资源,形成具有独立结构的佛教组织或团队, 如何使其活动成为“社会行动”,从而进入社会领域,在参与中国社会建设的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为解决这一系列问题,我们对这四个寺庙进行了普查性的问卷调研。 样本的基本情况介绍如下列表格: 从这些特性可以看出,上海的 A 寺,与其他寺院相比,人员年龄相对偏大,而 C、D 两寺则以 40 岁以下的年轻人为主,B 寺人员年龄分布相对均匀。从文化结构上看,各寺庙均以初、高中文化水平为主,但是 A、
9、B、C 三个寺庙的文化构成相对高于 D 寺,即 D 寺人员的文化构成偏低,以初中为主,没有本科以上学历的人员。 从寺院职务来看,除 A 寺的管理人员和职工在寺院中占有相称比重外, 其他三个寺庙仍以清众为主。 B、D 两寺没有专门的管理人员。 这也许与 A 寺处在上海地区, 并且是现代化限度较高的都市寺院有关。以上是对研究对象基本情况和被调查人员的构成情况所做的简要介绍。通过对样本的梳理和分析,结合我们对寺庙所做的参与式观测和部分结构性访谈,以及对寺庙相关规章制度的了解,以下本文将对比四个寺庙,从制度安排和组织设立、管理的制度化形式、活动的制度框架、制度变迁的认知模式等四个层面展开论述。其中重点
10、部分, 将结合基于中国公民社会建构角度的思考,以体现本研究的双重进路。二、寺庙的组织设立和制度安排宗教社会学将宗教组织定义为:“一种与统一的宗教信仰目的与行为体系相联系的、共同遵照一定的制度规范的信奉者所结成的社会群体。”2由于宗教组织是每一种宗教在社会上存在的载体,所以只有作为社会的组织实体,宗教才有其存在的意义,才干实现其社会功能与价值。因此,佛教寺庙以及佛教团队的研究,也应先从其组织设立和制度安排入手。 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是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总体性变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项最基础的变革便是“国家社会”关系模式的调整,其表现是国家政权不再直接控制社会各个领域,而是从中不同限度的秩
11、序重建,从而使经济活动、文化活动和社会公共活动,均从政治的总体性控制下分离出来,可以大体按照自身的运作逻辑、相对独立发展。而要实现这一过程,一方面需要的就是社会组织的建构及其运作。中国宗教在当代的发展也必然与这个总体性变迁过程紧密相联。宗教获得了相对扩展的生存和活动空间,佛教及其寺庙组织也从空间相对狭窄的传统丛林,走向空间相对扩大的佛教团队或组织。在传统社会中,佛教的宗教活动基本上是围绕寺庙而展开的,寺庙是佛教活动的重要场合;在制度设计方面,唐朝之前以由上座、寺主和维那组成的“三纲”为主。唐以后,百丈怀海禅师初创禅林清规,使寺院制度渐次发展为完善的丛林制度。在此体系中,主管一寺的住持也称方丈,
12、是整个丛林制度的核心;其下又设四大班首、八大执事作为辅佐;再次是东、西两大执事僧。这种组织设立和制度安排一直延续至今。A、B、C、D 四个寺庙都不同限度的保存、沿用这一丛林古制。其基本情况及其组织形式如下表:特别是 B、C 两个寺院, 具有明显的传统宗派特点,其寺庙组织的设立,也较大限度上沿袭着传统丛林的机构设立。相对于它们,A 寺作为都市寺院,则发生了较大变化。 在保存丛林传统,做到“管好僧”的同时,该寺成立的寺务委员会、寺务处、人事处、财务处、弘法部等现代化科层式机构,并在制度化和规范化的保障下“管好寺”。所以,寺庙的制度变革反映在组织形式上就是丛林特点不再占绝对主导地位,寺庙呈现出一定宗
13、教组织的特点。 即 A 寺体现了传统丛林制度与现代行政制度的双重结合,将管僧和管庙在制度方面予以结合,这一方面构成了当代中国佛教寺庙组织化、社团化的变迁趋势,另一方面也构成了寺庙制度变迁的内在动力。相比之下,D 寺则处在 A 寺和 B、C两寺的中间状态。就制度安排方面,各寺庙都具有相应的管理性的规章制度。 特别是 A、B 两寺在这方面比较突出。 如 A寺以国家有关宗教法规为基础,按照中国佛教协会制定的全国汉传佛教寺院共住规约制定了A 寺僧伽共住规约十二条;结合本寺实际情况制定了寺务处办公制度、 僧众制度、 职工守则 人事管理制度、佛事管理制度等等;这些制度,条理缜密,互有关联,囊括了寺庙事务的
14、方方面面,构成了 A 寺的行政制度管理网络,为寺庙的规范管理提供了制度化的保证。根据现实需要,B 寺也制定了 共住规约、客堂规约、入寺指南、客堂管理细则试行、云水僧挂20单须知试行、居士住宿须知、新立居士住宿须知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B 寺考虑到禅宗寺院的历史传承及其未来发展,同时还制定了宗风十要。其中,既有对禅宗宗风的传承,也有寺院组织的制度安排,同时包含了寺院此后发展的制度设计。总体上看,它涉及到寺院发展的总纲和宗旨;寺院弘法活动的重要形式和僧才的培养;法脉的传承和民主的体现;僧团管理的理念、原则、方法、目的;寺院财产的管理和规定;对僧人仪规和宗教生活的规定;对宗风特色的强调等。特别要指出
15、的是,该寺近年来以弘扬宗风为己任,把丛林传统与现代管理制度结合,使B 寺已经发展成为当代中国独具特色的禅寺之一。因此,在制度化、规范化、现代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寺庙组织,在发展形态方面,它们存在于都市之中,多少区别于普通乡村或山林寺庙。 普通乡村寺庙或山林寺庙的信徒大多来自于乡镇居民,而寺庙的组织形式也比较单一,佛教信仰的个人性、修持型信仰是其突出特点。 而A、B 两寺以其宗教信仰、人文资源、参与社会、国际交流等方面的优势,表达为更有影响力的文化学术功能、宗教旅游功能、社会慈善功能、社会组织功能等,吸引较多的城市市民和知识分子进入此一宗教活动场合,从而构成了融合性、多元性、重弘法、重文化、重交流
16、、重大众参与等社会组织特性。可以说,当代寺庙不仅作为一个宗教生存的空间形态而存在, 并且也是城市市民所信奉乃至发明的一种佛教信仰的实践形式。这是从其组织设立和制度安排上, 我们可以发现传统寺庙向着当代寺庙的一种转型。当然,对于寺庙的差异,不同的人存在不同的见解。有人认为,这些差异,是组织设立和制度安排导致的,有些人则不批准上述观点,认为尚有其他因素。 从表 5 可以看出,寺庙的管理方式、地区差异、寺院的经济实力和影响社会的途径,普遍被看作是城乡寺院区别的重要因素。当然尚有信众不同、信佛方式不同等因素。 由于 A、C 两寺分别位于经济发展较快的上海和浙江,所以这两个寺庙也比较看重经济实力对寺庙的
17、影响。由于 A、B 两寺所呈现的制度化特性和现代组织结构特性,这两寺都比较重视寺庙的管理工作。同时,处在大都市上海的 A寺也强调了地区差异对寺庙的影响。 D 寺似乎受地区差异和经济实力的影响更大,因此,D 寺认为该两项是关键因素,该寺并不认为管理方式和寺院领导会对寺庙产生影响。这也和 D 寺的制度化限度偏低、组织结构传统比较单一、发展处在较低阶段紧密相关的。更进一步说, 寺庙的组织和制度层面的变化,是当代佛教变迁的核心问题。它们决定或制约了寺庙发展的变迁与发展。由于,当代整个中国社会的变迁, 都在经历着一个由小群组织向大群组织,从一个弥散现状变成组织紧凑的现代社会的这样一个历程。作为深受中国传
18、统礼俗社会制约的中国佛教,也正围绕这个中心,在适应着大群社会、抽象社会的建构过程中,不断地改变自身的存在形式。像A 寺这样的制度化和科层化的设立,可以将“管好寺”和“管好僧”两个层面相结合,紧凑的组织设立和工作分工,可以大大提高办事效率,从而整合更多的社会资源,扩大寺庙的社会影响力。这种组织设立和制度安排,有助于将传统丛林只注重寺庙这一空间建筑格局和小群体的规范和约制,转向现代组织更大范围的管理和资源整合,为佛教进入社会领域做好资源的整合与组织的保障。三、 寺庙管理制度的多元特性宗教活动场合作为一种具有传统宗教特性的社会组织,在其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应当将传统佛教寺庙的活动逻辑和当代社会组织的制
19、度逻辑互相结合。 只有这样,人间佛教的进一步发展,才干构成一种以寺庙为中心,以信徒组织为基础,有效整合社会资源,使寺庙的宗教社会活动模式,把寺庙活动都纳入制度化、组织化、规范化的体系当中。这样,佛教寺庙就可以作为参与公民社会建设的一个具有独立组织特性的社团组织,并且可以执行一定的组织职能,完毕特定的组织目的,自然形成为按一定的宗旨和程序建立起来的利益共同体。这就规定寺庙在管理部门的设立与分工、组织的运营、宗教活动的管理等多个方面,具有一个社会组织的基本规定。(一)寺庙管理的制度化形式在寺庙当前的管理方式中,丛林管理依旧得到较多寺众的普遍认同。但是,A 寺占主导地位的是“政府与寺院管理的结合”和
20、“丛林管理”,这种管理方式,体现了当代组织管理与政府行政管理、传统丛林制度的结合和兼用。从其管理方式中, 可以体会出寺庙组织的权力结构运作,说明寺庙的活动已经具有一定的制度化结构。 尽管寺众对于寺庙管理方式的见解不一,但是 A 寺的双重管理模式已经将其“宗教社会”活动纳入制度化的形式,使得寺庙已经基本建构了一种“组织活动”或“团队行为”的制度平台。 A 寺“这种双重管理方式,正是寺庙的管理机构依据自身的权力体系,紧密结合与本寺庙价值方向、规范秩序的合法行为,通过相应的规训、制度而实现的群体活动形式。 ”3B 寺具有较强的佛教禅宗特色, 反映在管理方式上则是以传统丛林制度作为寺庙主导的管理手段。
21、 特别是对于“社会团队管理”和“公司管理”,该寺是极不认同的,在此层面,调查数据显示的比例为 0。 该寺的管理活动重要围绕寺庙来进行,对于寺庙以外的信众和信仰组织则采用松散的管理方式,或者说没有纳入寺庙管理的范围中。值得思考的是,B 寺的组织设立中也有“寺务委员会”、“寺务处”、“人事处”等行政机构设立,但在走访的过程中了解到,该寺的行政机构人员构成大体与传统丛林的权力系统相重叠。即丛林的三纲、四大班首、八大执事依旧是寺务委员会的成员,传统丛林制度以方丈为中心的单一性权力安排并未得到太多改变。 这反映出现代佛教组织中制度型科层权威与宗教专业型权威之间的复杂关系。同时,这也说明了,基于职位的科层
22、制权威和基于专门技术的专业型权威,是当前人间佛教进行组织管理的两种不同形式。 然而,“但在现代组织中,正式权威并不准确地附着于组织中的职位,而是附着于专家。”4然而,“宗教组织中的专业权威来自宗教典礼,组织中的社会关系的典礼化是宗教权威建成的前提。” 所以,宗教组织需要的是可以在其功能和所需技术上以及心理特性上,都能适合当代佛教组织科层制职位的特定人员配备。如此建立起来的佛教组织的科层权威, 则可以将寺庙的社会功能表达得更加充足。 至于 B寺目前尚不完全具有这些因素,加之行政制度的缺少和对科层权威的认可尚未树立,所以,B 寺的管理依旧体现出比较明显的丛林管理特性。 C 寺与 B 寺的情况大体相
23、同,但由于 C 寺处在浙江这一改革开放较为前沿的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较快,加之该寺年轻人占大多数,思维较为活跃,他们对于寺庙管理方式的见解也呈现了多元化特性。如对“丛林制度与公司管理的结合”、“社会团队管理”、“公司管理”等。这些观点也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当代寺庙制度变迁引起的认同和观点多元化倾向。D 寺目前仍是按照乡村寺庙的管理方式, 没有设立类似于“寺务委员会”、“人事处”等行政机构,管理人员为 0,所以该寺普遍认可“丛林管理”、“寺庙自治管理”和“佛教协会管理”的方式,这也是该寺制度变迁较为缓慢的反映。 但是,该寺年轻人占绝大多数,虽然他们普遍知识水平不是很高,他们对于“丛林制度与公司管理的
24、结合”、“政府管理”、“社会团队管理”、“公司管理”的认同却不低于其他三个寺院。这与该寺希望改变当前发展较为落后、经济相对缺少、影响社会的途径相对较窄等状况有关,与他们希望能获得更多的政府政策和经济支持有关。总的来说,调查数据说明,文化限度和对寺庙管理方式的见解有较强的关联。 文化限度较低的人更倾向于“丛林制度与公司管理相结合”;中档文化限度的人倾向于“政府与寺庙管理相结合”和“丛林管理”;文化限度较高的人倾向于“政府与寺庙管理相结合”。文化限度越高的寺庙成员,对于寺庙管理的“双重管理”特性的结识越清楚。 这表白,文化限度也是当代寺庙制度变迁中的一个重要变量,文化限度越高,对于寺庙管理的制度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间 佛教 制度 变迁 模式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丰****】。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丰****】,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