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pdf
《新农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农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pdf(9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1、2024年2 月第2 8 卷第1 期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Journal of Yangzhou University(Higher Education Study Edition)Feb.2024Vol.28 No.1新农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陈祥,梁昌铺,焦新安(扬州大学,江苏扬州2 2 5 0 0 9)摘要:根据新农科人才知识宽度、能力宽广和素质宽厚的要求,以及下得去农村、用得上专业技能、耐得住寂寞、上得来求学深造的培养目标,新农科人才培养应以优化组合、转型化合为总纲领,并形成跨界创新、跨学科专业建设的人才培养理念;应从思想政治与专业教育、学科集群、教学团队、多元平台、课程体系、数字教育
2、与传统教育、交流渠道、先进评价体系等八个方面的融合出发,构建新农科人才培养模式。关键词:新农科;地方综合性大学;人才培养基金项目: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地方综合性大学两合六融新农科人才培养模式机制创新与实践”(2 0 2 0 0 8 3);扬州大学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揭榜挂帅”项目“新农科背景下生命科学类基层教学组织的创新与实践”(YZUJX2023-J9);扬州大学一流学科创建“揭榜挂帅”项目“面向地方高校一流学科创建的生命科学十”新农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建与实践”(YZUXK202303)作者简介:陈祥,扬州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生物教育研究;梁昌镛,
3、扬州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生物教育研究;焦新安,扬州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中图分类号:G640;C 9 6 1 文章编号:1 0 0 7-8 6 0 6(2 0 2 4)0 1-0 0 2 4-0 9 收稿日期:2 0 2 3-0 8-0 8DOI:1 0.1 9 4 1 1/j.c n k i.1 0 0 7-8 6 0 6.2 0 2 4.0 1.0 0 3 文献标志码:A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党中央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新征程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主攻方向。1 落实党中央战略部署的关键是要培养大批新农科人才。中
4、国现代化离不开农业农村现代化,高校尤其是涉农高校承担着为国家输送大量高素质农业人才的重任。高等农林院校应以强农兴农为已任,拿出更多科技成果,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2 1一、新农科建设与扬州大学的思考新农科概念于2 0 1 7 年正式提出,尔后,教育部、农业农村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第1 期推出关于加强农科教结合实施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 的意见。2 0 1 9 年,“安吉共识一一中国新农科建设宣言”提出新农科建设的四大发展任务 3 ,随后展开的“北大仓行动”又提出了新农科建设的八大落实新措施4,由此吹响了我国新农科建设的号角。建设新农科,需要改造传统农科专业,根据生产分工来设置新的农
5、科专业,将农科改造成适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学科。新农科要积极服务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适应未来的农业事业发展需求,因此,新农科建设要满足现在及可预见的未来时期内,农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由于受传统农科教育观念的束缚,农业高校的人才培养存在一系列令人担忧的问题,其中包括培养模式单一、培养内容片段化以及培养机制陈旧等。很多涉农高校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被要求死记硬背大量农业知识,而缺乏触摸土地、动手实践的机会,这种模式无法满足现代农业对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需求。在传统农科教育中,各个学科的知识内容往往被划分得十分孤立,教学上也缺乏交叉融合的机会,这使得学生只关注自已专业
6、领域的知识,而忽视了跨学科合作和综合运用的重要性。此外,培养机制的陈旧也是一个严重的问题,涉农高校的体制往往比较僵化,难以及时跟上农业领域的发展趋势和需求变化,导致教育资源的浪费和学生与社会现实的脱节。为适应不断变化的农业环境,涉农高校应主动加强与农业企业和相关部门合作,建立灵活的机制和创新的教育模式。扬州大学作为一所地方综合性大学,在农科人才培养方面函需改革,以充分发挥地方综合性大学的优势,助力新农科人才的培养。为此,我们重塑了新农科人才培养理念,立足于扬州大学丰富的多学科资源,打破传统的学科边界,构建了跨学科、跨院系和跨专业的人才组织形式,推动形成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农科人才培养体系。同时,我
7、们致力于构建一个全面评价新农科人才综合能力的评价体系,目标是培养一批具备人文素养、富有“大国三农”情怀以及“三宽四得”特质的新农科人才。首先,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是一个关键环节。新农科人才不仅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还需关注农村发展和农民福祉。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将人文教育贯穿始终,着重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社会责任感和人际交往能力,希望他们能够关心社会问题,为农民群体谋求更好的发展。其次,注重提升学生的“大国三农”情怀。教师要鼓励学生参与解决农村问题、推动农业创新和促进农民收入增加等方面的实践活动,通过这样的实践帮助他们更好地把握农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并找到今后奋斗的方向。再次,着力培养
8、学生的“三宽四得”特质。“三宽”指的是知识宽度、能力宽广和素质宽厚,具体说来就是学生在专业知识基础上,能够拥有跨学科、跨领域的宽广知识储备,具备解决问题、创新发展和团队合作精神等宽广能力,以及优秀的道德品质、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心理建设等宽厚素质。而“四得”则指学生在毕业后能下得去农村、用得上专业技能、耐得住寂寞和上得来求学深造,换言之,即学生不仅能够在农村一线工作,运用所学专业技能为农民服务,还能够成为农业领域的领军人才,推动农业科技进步。新农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2526围绕“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重要战略,扬州大学统领区域创新和经济发展的目标,秉承“优化
9、组合、转型化合”的重要指示精神,在新农科建设方面进行了深人调研,不仅关注国内涉农高校人才培养的现状,也广泛总结国外农林人才培养的经验与教训,并且以新的思维方式思考农林人才培养问题,提出了跨界创新、跨学科专业建设的专业人才培养理念。新理念倡导教育管理者和教育工作者打破原来的局限,构建交又融合的教育体系来实现新农科人才的培养。扬州大学从八个方向进行了交叉融合尝试:第一,改变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两条线的现状,将思想政治教育纳人专业课程,使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同向融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第二,农科各学科之间因为分属不同学院,交叉融合度低,师生交流较少,需要将
10、农科学科集群进行深度融合,充分释放资源优势,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打破学科壁垒,形成多学科交叉的课程体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第三,改变教学团队成员只来源于学院甚至系部的现状,组建跨国家(地区)、学校、院系的交叉融合教学组织,引进国内外优质教师资源,搭建起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学术交流平台,促进教育资源的共享和优势互补。第四,改变以往的专业课程设置,根据时代需要,利用其他院校和线上的优质课程,设立多元融合的课程体系,引入国内外高校的优质课程资源,结合线上教育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实现教育资源的多元化整合,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第五,改变现有机制,充分组合各实验实践平台,培养学生的创新
11、创业能力,搭建多层次、全方位的实验实践平台,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和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第六,改变单一课堂授课形式,充分融合数字教育和传统教育,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创新教学方式和方法,实现线上线下教育的有机结合;通过数字教育资源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自主学习能力;保持传统教育的优势,确保学生获得扎实的知识基础和良好的学习体验。第七,与国内外知名大学签订人才培养合作协议,鼓励学生走出去,培养国际视野。通过联合培养项目、学生交换计划等方式,加强与国际教育机构的合作与交流,提升学生的国际化水平和参与国际事务的能力。第八,借鉴国内外先进评价体系,融合新农科人才需求导向,修订新
12、的选才鉴才标准、教学评价标准,不断优化教育教学,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加强对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的评估和培训,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扬州大学通过改变教育理念,设立交叉融合的教育体系,致力于构建地方综合性大学的新农科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图1)。二、扬州大学新农科人才培养的实践模式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第2 8 卷在大量前期调研的基础上,扬州大学开展了新农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实践,为我国新农科建设进行了积极的尝试。1全力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同向融合,落实立德树人致力于培养具备良好人文素养的农科人才是我们实施新农科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向。第1 期新
13、农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27优化组合转型化合地方综合性大学的新农科人才培养模式思政教育专业教育同向融合学科集群深度融合教学团队交叉融合课程建设多元融合多元平台反哺融会数字教育传统教育深度融合合合国际国内双向融合标准体系转升融合“大国三农”情怀+“三宽四得”特质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图1 新农科人才培养模式框架扬州大学坚持立德树人的办学理念,旨在通过厚植人文素养和强化通识教育,为学生提供全面发展的机会。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扬州大学在涉农专业课程设计中融人了“大国三农”“美丽中国建设”“乡村振兴”等重大战略思想,以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农科人才的培养不能仅仅依靠专业课的教学,而应将思政课纳人课程体系
14、中,实现专业课教学与思政课同向同行的育人大格局。因此,我们通过思政课的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使他们成为具备扎实专业知识和良好职业道德的优秀人才。2实施学科集群深度融合,强化协同育人在前期调研基础上,扬州大学修订并发布了扬州大学新农科人才培养方案2 0 2 1版,此方案的目标是打造一个融合农工、农医、农文等多种学科的精品通识课程体系。为了满足农科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该培养方案进一步打通了选课机制。农科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发展方向,选修工科、文科、医科等不同专业的课程,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丰富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对有转专业需求的学生提供了更加开放的空间,学
15、生可以根据个人发展规划的需要,进行跨学科的转专业申请。通过这样开放的政策,拓宽学生的学科视野,促进不同学科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一一毕竟来自不同学科的学生汇聚在一起学习和合作,往往会更容易打开思路,相互激发创新能力。为了实现综合性大学优质资源的深度融合,以顺畅的方式运行新农科人才培养机制,扬州大学创新了一种多元协同机制,即导师协同、师生协同、研本协同、本本协同、校院协同、院院协同。这样的机制旨在实施农科专业导师与文、工、医科导师的教学科研指导的协同,同时推行本科生导师制和研本1 十1 计划。学校鼓励不同专业的本28科学生自由组队,自主选择研究项目,学生也可以通过老师的推荐获得项目机会。为了协调校级和
16、院级之间的合作,学校成立了由校长担任组长,相关职能部门和学院共同参与的工作小组。这个小组负责学校和学院之间的协同工作,整合教学科研资源来培养农科领域的创新学生。通过这样的多元协同机制,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进行跨学科合作,拓宽了视野;通过与不同专业的同学组队开展项目研究,他们可以从其他领域获得新的思维方式和创新灵感;在导师的教学科研指导下,学生可以获得更加全面和深人的知识,并有机会参与到前沿科研项目中。这样的协同机制也使得学校的各个科研领域得到更好地整合和发展,不同学院之间的协同合作促进了资源的共享和互补,提高了研究成果的质量和影响力。同时,通过与企业、政府及其他研究机构的协同合作,学校能够更好地应
17、对社会需求,为农业领域的发展提供具有实践意义的解决方案。3促进教学团队交叉融合,打造优秀基层教学组织为了提升教师队伍的素质和能力,扬州大学决定实施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在导师制度方面,对导师的角色进行再定义,导师不仅仅限于专业导师和生涯导师,而是新引入了创新创业导师的概念,使得教学团队更加多元化。学校引人院士、名师等资深教授来带领这些导师团队,以“金讲台”奖教师为专业导师、资深教授为生涯导师、“农科导师十文工医导师”为创新创业导师,形成院士引领、名师率领、导师带领的多层次、多学科交融的教学团队。同时,还实施“建库增补,动态进出”的导师筛选制度,确保导师队伍一直处于更新、完善的状态。师德师风是教师队
18、伍建设的核心和灵魂,为此,学校构建了“党建引领、制度约束、文化涵育”的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通过与马克思主义学院共建、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等方式,多管齐下,切实提升教师队伍的师德师风。正是由于这些努力,学校涌现出一批党性强、师德高、专业硬的优秀教师。学校还强化对新进教师的培训,锤炼出一支政治强、情怀深、专业精、人格正的青年教师队伍;推行青年教师导师制,通过与老教师结对强化团队建设,传承优秀师德文化和良好风尚;鼓励青年教师赴国内外知名大学进行教学研修,帮助他们更好地转变角色、站好讲台。为了提高新教师的教学能力,学校还实施了为期一年的教学见习制度,确保他们能够逐步适应新的工作环境。4.实施多元平台融合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农科 人才培养 模式 探索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自信****多点】。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