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艺术理论新思维——2023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第十九届年会综述.pdf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艺术理论新思维——2023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第十九届年会综述.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艺术理论新思维——2023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第十九届年会综述.pdf(9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1、14张兰芳天津音乐学院音乐教育与艺术管理学院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的重大目标,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和高度认同。2023年10月,由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筹)、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山东大学艺术学院以及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共同主办,山东大学承办,东南大学、上海大学、杭州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山西大学、艺术百家杂志社、民族艺术研究杂志社、民族艺术杂志社等单位联合协办的“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艺术理论新思维”学术研讨会暨2023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第十九届年会在山东济南召开。开幕式上,山东大学副校长朱德建在致辞中强调,本届会议是在党的二十大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重要
2、论述指引下召开的首次全国艺术学学术年会,也是教育部颁布新的学科目录之后一次重要的学术会议,正当其时,意义重大;他希望与会专家、学者聚焦新的历史起点,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坚定文化自信,坚定人民立场,结合中国艺术学学科特点和所面临的机遇及发展方向,【摘 要】在“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论述指引下,新时代中国艺术理论建设立足中国艺术实践,坚定中华文化立场,以“两个结合”为准绳,不断开拓艺术理论新视野,以新思维、新方法面对新问题、新现象,促进了中国艺术学的创新发展。“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艺术理论新思维”学术研讨会的召开正当其时。会议围绕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艺术理论三大体系的建构”“中国艺术理论研究的现代视野
3、”“中国艺术理论研究的中外融通”“中国艺术理论研究的创新机制”等议题展开研讨,这既是对党的二十大报告重要论述的积极回应,也对推进中国艺术学理论学科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三大体系”;艺术理论新思维;艺术学;学科建设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艺术理论新思维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21页。2023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第十九届年会综述15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艺术理论新思维2023 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第十九届年会综述积极开拓中国艺术理论的新视野,以新气象、新作为
4、促进中国艺术学的创新发展,助推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构建。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会长彭吉象表示,本届大会以中国式现代化为背景,以新学科目录的颁布与实施为契机,重点讨论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开拓中国艺术理论研究的新视域,并指出大会所取得的成果势必会促进中国艺术学的创新发展。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胡一峰阐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丰富内涵,指出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是推动新时代中国艺术学研究的理论根本和行动指南。本届会议以“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艺术理论新思维”为主题,具体围绕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艺术理论三大体系的建构”“中国艺术理论研究的现代视野”
5、“中国艺术理论研究的中外融通”“中国艺术理论研究的创新机制”等议题展开研讨,对推进中国艺术学理论学科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艺术理论“三大体系”的建构“中国式现代化”的命题,对当前思考建构中国艺术理论“三大体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彭吉象基于“两个结合”理论思想的启示,强调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的中国艺术学理论体系建设,一方面要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中国文艺实践相结合,始终不渝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对艺术学理论的指导;另一方面要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既要发现中外艺术的区别,更要凸显中国艺术精神,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巨大推进和创新;此外,还应学习和借鉴
6、世界各国艺术理论的优秀成果,在相互交流学习中不断焕发新的活力,唯此才能真正在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建构中国艺术学理论体系。曾繁仁围绕“生生美学”的提出与发展,探讨了中国式现代化视野中美学与艺术学的学科建设,强调“生生美学”是美学工作者对中国式现代化这一重要命题的文化呼应,是以实际行动对“欧洲中心论”或“以西释中”文化挑战的呼应,是与国外美学并肩而立的中国自主形态的生态美学。周星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艺术学理论建设,强调中国式现代化厚植于中华文明,应基于本土经验和实际,逐渐确立中国本土价值观;并指出鉴于西方艺术理论逻辑与体系的影响曾长期存在,构建中国式艺术学理论应当坚守民族性、人民性,既要提取传
7、统文化的传承价值,也要顺应时代变化。夏燕靖强调,“三大体系”建设是中国艺术学研究的坚实基础,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学“三大体系”,对增强学科自信、学术自信、话语自信具有重要意义,也有助于凸显艺术学自主体系的创新价值。李荣有通过反思20世纪90年代以来艺术学学科建设由繁盛发展到跌宕起伏的势态,强调中国艺术学具有格物致知的创学科理念、多元融通的一体化格局、独具特色的中国式架构,然而目前依然存在知识体系残缺、认识观念散乱、缺乏群体动力等问题,为此他呼吁学界同人重聚学科能量,通过“学说中国话”“拓展学识面”“建构三大体系”等路径推进中国艺术学学科建设。张伟探讨了艺术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当代价值,着重
8、强调人的进步、发展对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作用,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内容应当是人的现代化,指出艺术作为人类追求自由的精神体现,具有实现自由、超越现实、生命创造、批判精神等多重价值,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重视艺术对人的现代化、艺术家对思想启蒙的作用,无疑具有重要意义。梁玖提倡从国家意识角度思考“艺理学”责任,认为艺理学思想的历史延伸应借助学术史来思考当代责任感;就个人学术取向的拓展而言,要16艺术学研究 2024年第1期着重思考中国艺术的古典学、中国当代艺术的艺理学、中国艺术学的结构学三大问题,突出新思维的异己性,真正发挥艺理学对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作用。范玉刚探讨了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中艺术理论的创新问
9、题,认为理解中国式现代化要有全球性思考、世界性眼光,中国式现代化并非游离于世界现代化主潮之外,而是伴随崛起的中国越来越走向世界舞台中央,已成为推动整个世界现代化运动深入发展的历史新动力;就文艺或审美现代性而言,他特别强调精神的独立自主,认为艺术理论创新应面向实践,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立现代文明的必然诉求。艺术学自2011年升级为独立的门类学科以来,学科建设问题备受关注,尤其是2022年教育部颁布新学科目录之后,故此,“艺术学”一级学科设置及具体工作落实成为本届会议的热点论题。凌继尧围绕2022年教育部开展的“双一流”高校建设战略、学科评估与新学科目录调整三件大事,以及国内高校相关艺术学
10、博士点设置与学科发展现状,结合当前艺术学学科建设所面临的一系列新问题,提出了相应的策略方案。李心峰在回顾四轮学科目录调整的基础上,围绕“1301艺术学理论”学科设置与发展动向进行分析,指出2022新版学科目录并未完全舍弃5个一级学科,而是在原有一级学科“艺术学理论”基础上设置“艺术学”一级学科,这个唯一的学术学位仍然保持着一般艺术学和特殊艺术学相结合、相呼应的学科结构,其内涵外延、核心精神理念并不会因调整而不复存在,新的“艺术学”具有巨大发展空间。宋伟回顾了近年来学界关于艺术学“学科正当性”的争辩,大致有“学科逻辑主义”“学科功利主义”“学科人文主义”三种证明方式,这些争辩各有利弊,但探寻学科
11、建设发展的新路径,需从哲学方法论维度对艺术学学科建制的现代性问题进行反思。徐辉鉴于艺术学“升门”以及新学科目录调整所引发的各种争议,认为重新思考中国艺术学的学科理念非常有必要,而其关键在于搞清楚“艺术”是什么,“艺术”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或中国艺术精神之道,这是对艺术的根本性理解,只有厘清艺术学科理念之根本,才能进一步探讨“三大体系”问题。陈星基于研究生培养工作探讨了当前艺术学学科建设的问题,指出2022新版学科目录调整将使各校研究生培养工作面临“原有目录方案”“窗口期(各自申报)方案”及“调整后目录方案”三种形式共存的局面,这对学生管理、招考试卷命题、分数划定、课程设置等会产生直接影响;基于此,
12、他认为研究生的培养应该坚持“史论评+X”模式,在加强基础理论建设的同时,要突出特色专业方向,促使各校的艺术学学科朝着和谐顺畅的方向发展。贾涛从新学科目录视域重新审视传统艺术的跨界融合现象,指出新学科目录中的一级学科“艺术学”涵盖一般艺术与特殊艺术的史、论、评,消除了学术研究与艺术创作之间的隔膜与藩篱,虽引发了诸多争议,但从艺术传统来观察,可发现新版目录实则是对传统的致敬与回归,对传统的延伸与再造。对于艺术学基础理论的体系建构,与会专家也发表了重要见解。首先是针对古典艺术概念范畴、话语体系的研究。王韶华审视中国传统艺术的创作话语,认为互补、互释作为描绘审美活动全息图景的理论总结,应是当今艺术史论
13、学科建构不可忽视的重要方法。李新认为写意体现出中国艺术独特的审美情趣和精神内涵,相较于西方表现主义艺术的一维性,中国写意艺术的二维性是心与象的统一,写意精神的理论价值对当代艺术实践仍具有指导意义。张兰芳基于对中国古代艺术理论文献的挖掘考察,发现大量有关“风格”的概念范畴、见解主张、话语方式、品鉴方法等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且相互之间具有内在关联和互通规律,17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艺术理论新思维2023 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第十九届年会综述亟待研究者从中提炼概括出一般意义上的“风格”知识,并借鉴现代艺术史论方法,从宏观层面建构中国古典艺术风格学理论知识体系,这将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建设中国特色艺术
14、学“三大体系”的重要内容。王瑞光基于中华文明传承的视域,认为中国艺术理论话语体系建构应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理论基础,同时指出该建构要借鉴西方艺术理论方法,以中国视角与立场面向国际。其次是关于现当代艺术本体理论及其知识生产的分析研究。张晶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经典文艺形象”的论述展开探讨,强调“经典文艺形象”超越典型形象和典型人物,是在更高层面对文学艺术经典的整合,融会了不同艺术媒介特性,以最鲜明直观的审美效果唤起最普遍的审美共通感;“经典文艺形象”作为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节点上提出的最新美学概念,不仅具有强烈的民族性和时代性,而且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王云从证实主义与证伪主义、
15、精英主义与平民主义、烦的学问与难的学问、理论文本与创作文本四个方面探讨了过去百年的艺术理论及其知识生产。二、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艺术理论研究的现代视野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一切从实际出发,着眼解决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1的指示精神,与会专家、学者从实际出发,以现代视野重新审视新时代语境下出现的各种新现象、新媒介、新问题、新领域,提出诸多创见与主张。一是对艺术学基础理论的深度思考与现代阐释。蓝凡探讨了艺术抽象的生理哲学问题,他强调音乐依赖听觉感官制造“抽象”,听觉先于视觉,声音从无象、无序和非指,经过人类的文化改造,成为有象、有序和有意义的抽象音乐,音乐本质的抽象
16、性其实是人类生理上的本能性、文化上的改造性以及艺术上的创造性,音乐对声音的“时间”安排,随着人类文明发生,依赖听觉感官创造了“时间”概念。赵奎英从新文科视野探讨当代艺术学的创新问题,指出新文科理念强调学科交叉跨越,需要各学科与各行业进行跨界合作,需引入“超学科”视野;要坚持“新生态人文主义”精神,将人文观与生态观相统一,这是当今生态文明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要建立新语文思维,重视语言文字与文学、文化、文明的内在本源性关系,这不仅对艺术观念、艺术史研究及其写作具有重要影响,而且对当代艺术学创新也具有启示意义。刘桂荣强调“成人成艺”是中国古代重要的艺术哲学思想,“艺”为人所为,是“大生命
17、”的存在,中国艺术以“修身修己”为首要特质,通过“教与学”“忘与化”及心胸涵养来修身修己;同时她认为“成人成艺”的双向逻辑存在于各门类艺术领域中,尤其“人品即艺品”论题,特别强调人的存在给予艺术以生命的意义,彰显出古代艺术思想对“人”及其艺术世界的独特理解,这一点在当代仍具有重要意义。尹成君通过思考清代绘画理论资源的再发掘及其现代转化问题,指出清代画论作为承上启下的艺术思想,具有实践性、思辨性以及独创性,仍为当下中国艺术发展提供着丰富的养分;对清代画论资源进行挖掘利用和现代转化,对于学界反思当下画境之静气与燥气、雅与俗、个人修养等问题仍具启示意义。此外,蔡晓璐从中华文化基因视域探讨古代礼乐精神
18、的艺术呈现和价值构建;张新科基于古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17页。18艺术学研究 2024年第1期代理论文献考察,从“身体美学”视野探究中国古代艺术理论的审美范畴;冯超通过梳理鲁迅美术批评思想的形成、发展及演化,认识到艺术与社会现实的紧密联系。二是对艺术学与传播学、心理学以及教育学等学科交叉理论建构的多元思考。王廷信对艺术传播学的建构历史作了梳理,指出学界关注艺术传播问题始于20世纪中后期,伴随着传媒业和传播学的兴起,以及艺术现象的多样化发展而升温,20世纪80年代末期逐渐深入,进入21世纪愈加
19、呈现出独立趋势,如今艺术传播学已成为艺术学理论研究领域最为突出的显性分支学科。施旭升认为,艺术传播学作为横跨艺术学和传播学的新兴交叉学科,是继艺术的本体论、创作论、接受论以及艺术发生发展论之后“第五维”的理论探索,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艺术传播学学科建设总体思路,应在传统艺术学研究基础上吸收、借鉴一般传播学及广播电视艺术学、电影学等优势学科理论资源,为艺术学学科培育新的学术生长点,并将学术界域扩张、学科方法优化、人才培养领域扩大、社会服务功能增强作为艺术传播学学术体系和学科建设的目标。王志扬在考辨中国艺术传播的现代化历史进程、概括传播特征的基础上,从传播主体、内容、渠道及受众四个维度探索了艺术传播
20、的现代化路径。胡玲玲在回顾20世纪艺术心理学发展脉络的基础上,将艺术心理学研究区分为美学、文艺学、心理学以及门类艺术学四类学术范型,强调艺术心理学应围绕艺术本身展开,应以艺术创作、艺术作品以及艺术接受为基本逻辑,探讨中国艺术学理论话语体系。陈阳探讨了艺术教育学科的知识学属性,认为其不是静态的、超历史普遍的,而是反思的、历史的、事实的以及程序性的知识系统。三是对门类艺术史、艺术创作及学科体系现代性的回顾总结和分析思考。陈池瑜梳理了中国现代美术史学科体系的建立与发展脉络:20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促使中国美术史的研究方向由传统走向现代,逐步建立起中国现代美术史学科体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式 现代化 进程 中的 艺术 理论 新思维 2023 中国 艺术学 学会 第十九 年会 综述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自信****多点】。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